“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专家言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

2011年11月5-6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负责人国家级培训会”。本课题专家成员到会参加培训。会议期间,专家成员举行座谈会,畅谈对“少教多学”课题研究的认识和展望。现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出文字稿,供大家参考。

一、“少教多学”课题介绍

——景民(甘肃省教育培训中心)

“少教多学”在国际上首先是新加坡提出来的,但是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地方,也就是基层学校里已经开始在做,当然谈不到很系统的实验或者说是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从大的方面来说,从国家整个教育目标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本,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就已经提出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少教多学”的内涵和核心意义是以学习者为根本,为中心,为主体。再者就是“少教多学”符合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我们现在最高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能够办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什么是高质量啊,就是学生要高质量,我们的教学质量要高质量,这个高质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我们“少教多学”课题也是符合了这样一个目标来做一些研究。第三就是教育的改革发展,更要求教师有更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的能力。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少教多学这样一些方式来实现。因此,课题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这个课题实际上是一个行动研究。首先行动研究重在行动,就是说这个课题是通过实践来做的,而不是说有一个现成的设想,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是这样的。在实践当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这种实践过程能把问题解决,行动探究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最后要得出一个研究的新概念,新理论,我觉得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少教多学”从总的理念上来说它是适应了国家教育的目标和需要,也适应了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基于这样一种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是能够激发广大一线老师行动起来,自己去探索。第二就是通过他们的研究和研究过程中的反思,能够总结出一些教学当中有效的方法。这个“有效”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好处。通过少教,让学生多学,但是怎么来少教,在哪些地方少教,少教到什么程度,多学到什么程度,各有各的方式、方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总结一些经验。第三,就是在研究当中要组织培训和研讨活动,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交流、研讨的过程。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能设置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让老师相互交流,相互取经,获得一些有效的方式。所以,课题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实践、改进、再实践的递进过程。

我们这个课题申报的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我作为主持人是通过省里把这个课题报到教育科学规划办的,但是课题组的核心研究成员是来自于全国各地,有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专家,还有江苏、陕西、山东、内蒙古、河南等地的老师。所以,我们这个课题没有地域限制,可以在全国推开。还有,我们提出的“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不仅有中学,还有小学。我们设想,让语文以外的学科也有所发展,现在学科的综合性增强了,所以这个课题是一个很长效的课题,也会有好的结果。

二、“少教多学”的重要意义

——赵明(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少教多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论深层次理念和策略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和研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少教多学”的针对性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校、大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其具体表现是:管理控制太多,激发兴趣太少;规定学习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死记硬背太多,灵活运用太少;书本知识太多,实践体验太少。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课堂上“多教少学”、“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少教多学”虽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至少是一种清醒剂,并且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找到一条出路。

二“少教多学”与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一致性

在国际上,“少教多学”以新加坡叫得最响亮。总理李显龙首倡,教育部负责全国推行,成为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和政府行为,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我们把它引进到国内来,难说不是一

种“出口转内销”。因为,“少教多学”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与课程改革的节能理念也是一致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的达成是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结果,其实质则是学生的多学,自主地、主动地学。叶圣陶先生还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之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而这种“自能”式的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多学”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教学状态的下的教师,自然不能“多教”,不能霸占课堂,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无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

三“少教多学”是解放学生学习“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带着好奇心,挣大好奇的眼睛,去发现一个个未知的世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主地、主动地去吸收,去发现,去探索;是从熟能生巧到举一反三,再到无师自通,乃至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这个能力,那个能力,归根结底,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前提。因为,所有能力的形成,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会学习的人才能学会并掌握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

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得让学生学,并且要多学。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倘若教师以教为主,只顾自己多教,势必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销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被动学习,且学习方式不科学,那就不仅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而且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