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

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

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

”①因而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意义安徽大学史向前教授针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直觉认识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誉为最具魅力和自由创造力的现代思维方式。

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

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

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中国道家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其思想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研究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对于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寻求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内涵(一)强调天人合一中国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其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这里的天指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社会。

天人合一传达了中国人民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这种观念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人的存在,自然界就不会完整。

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类要真正融入自然界,要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二)重视自然中国道家文化对于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其主要的思想内涵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文明历程中,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不断深入,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都在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道家文化强调自然的自然性和自然规律的普遍性,认为万物皆有自然规律可循,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生活。

这种认识对于今天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注重精神修养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中,还重视个人精神修养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时,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义务,因此强调个人精神上的修养、个性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自我约束。

这种注重个人精神修养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也体现了道家文化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的重视。

(四)开展互惠互利的交流中国道家文化还强调开展互惠互利的交往。

道家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那么奇迹便无法出现。

这种结交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同理心的基础上的,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

二、价值意义(一)有助于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珍惜人与自然的联系,这是一种珍贵的素养和价值观念。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20173216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

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

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

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

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

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

第三,就是相反相成。

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

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

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

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

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

”《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ppt课件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ppt课件
生命哲学 生命观
5
道家生命观是围绕生命问题展开的观念体系
生命产生的本源 生命形成的机制 生命构成的要素 生命发展的过程 生命的本质特征 生命的价值表现 生命的存在方式 生命的修养原则 生命的终极境界
6
道家生命观也经历了三次主题变化
• 生命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 生命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 解决生命与自由之间的关系问题
•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本性,让世 界处于平等状态,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 人生境界上追求人的自由价值与自我、社 会、自然的完美和谐,人方能自由而全面 的发展
11
12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 的积极意义
1
道家思想
• 特点
• 涉及范围广 博大精深
• 三个方面
• 世界观 • 生命观 • 价值观
2
“道”的世界观
• 基本内核 老庄思想
• 探究宇宙的形成 • 万物的本源 • 人生的真谛
3
虽然道家思想曾被认为是消极避世的,缺乏儒家 积极进取的精神,但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 识到这种观点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偏见。与儒家 思想相比,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更内在更 有生命力的精神支柱,而老庄则是最有代表性的 一派。老庄思想的合理内核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 需求:提供了生命存在的坚实的世界观基础,强 调了世界运动的永恒性。
7
道家的生态伦理的启示意义
•人们关爱自然万物 •节约资源 •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8
“道”的价值观
• 从本源的意义上说,人来源于自然界,又 必须依赖自然界,人在自然之中才能最终 寻找到归宿、永恒的意义和存活的价值
9
总结
• 道家哲学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而完善的 理论体系。
10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引言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生成与运行的根本法则。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内观自省,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在现代社会,道家思想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其在多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道家思想与现代管理1. 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给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

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提高组织效率。

2. 人才观:道家认为,人才应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这种思想体现在重视员工个人特长和职业发展规划,实行个性化管理。

3. 危机管理:道家强调预见和防范危机,主张“居安思危”,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这意味着通过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来减少不确定性,确保企业稳定发展。

二、道家思想与个人修养1. 内观自省:道家倡导通过内观自省来认识自我,达到心灵的平和与自我修养。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内观自省有助于人们减缓压力,提高自我认知。

2. 顺应自然: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道家思想鼓励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调整生活节奏,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3. 道德修养:道家强调道德修养,认为道德是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促进社会稳定。

三、道家思想与环境保护1.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环保问题上,这一思想启示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道家倡导的简朴生活与循环利用观念,与现代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通过节能减排,可以有效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四、道家思想与心理健康1. 减压与放松:道家冥想和呼吸练习等修养方法,被广泛用于现代心理健康领域,帮助人们减压、放松心情,提高生活质量。

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

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实际上,道家思想中也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思想,土生土长的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

所以,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优美的东西都源出于道家学说。

如果没有道家学说,中国就像一颗没有了最深的根的大树。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出生于春秋末期涡河之滨(今安徽涡阳)的老子、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蒙地(今安徽蒙城)的庄子和出生于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老子》、《庄子》和《淮南子》中。

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

道家认为,人的生命由形体与精神组成,只有精神和形体处于和谐状态,人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在形神二者之中,老子更重视精神修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精神修养原则:啬。

(“啬”,源于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啬”是指减少心理活动,爱惜精神,颐养天性,即为人处世、治身治国,没有比爱惜自身三宝,韬光养晦,光而不耀;爱惜人力、物力、财力;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了。

庄子主张形神兼养而以养神为主。

他认为修养形神的关键是要排除外物的干扰,不为俗务所累,保持内心的平和状态,使形神不离,形神相守。

《淮南子》同样主张形神兼养,指出养神的关键在于善加养护,避免过度的消耗;养形的关键在于使之平稳,避免过度的劳累。

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手里拥有大量资金却似乎不知道该干什么才有意义了。

这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的匮乏吗?还是在生活过程中过于注重物质上的追求,把自己的精神方面过于抛在脑后了,等自己的物质达到一定程度了内心感到空虚之时想寻找自己精神的方面时,却发现自己已把它抛弃的太过遥远,想与之结合却已是有心有余而力不足。

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

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

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派,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已经过去了数千年,然而道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道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和谐共生的理念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主张和谐共生。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不是互相对立。

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其一部分。

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二、返璞归真的价值观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内心的本真。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欲望,追逐名利成就,这使得人们的心灵日益空虚。

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们应该关注内在的价值观,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

三、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从容不迫地应对挑战,让自然的力量自行发展。

在当代社会,人们时常忙于追求成功和权力,却忽略了内心的平衡和宁静。

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利,而是要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规律。

我们应该学会从容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各种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四、道法自然的行动原则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即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忽略了与自然的关系。

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行动。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发展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自我修身的道德准则道家思想主张修身养性,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个人的品德与修养,而追求物质和权力。

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修身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关键。

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

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摘要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如何影响现代生活,从而为人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修养提供指导。

本文将首先概述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随后分析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具体影响,最后提出如何将道家思想融入现代生活的建议。

1.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其核心理念主要包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虚其心,实其腹”等。

1.1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

这一理念鼓励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在治理国家或个人生活中,不应过度干预,而应顺其自然,让事物按其自然趋势发展。

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中,鼓励领导者实行宽松政策,给予市场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过度焦虑,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

1.3 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实其腹”强调心灵的修养和内在的充实。

这一理念启示现代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应忽视心灵的滋养,要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2. 道家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心理健康道家思想提倡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有助于调节情绪、缓解焦虑,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2.2 生活方式道家思想倡导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现代人在追求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等方面,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2.3 教育观念道家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2.4 政治治理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理念,对现代政治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将其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实行宽松政策,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3. 融入道家思想的建议3.1 提高自我修养现代人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培养宁静、平和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doc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doc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doc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为特殊和独立的一个流派,其理论主张涵盖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等诸多领域。

它主张天人合一、宇宙万法归一,强调个体和自然的和谐、自我超越、不求功名利禄等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本文将分别从道家思想对于人文精神、生态文明、社会伦理的贡献,探讨其在当代的价值。

一、人文精神道家思想强调的天人合一、宇宙万物归一的观念,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生命、人性等方面的关注。

它强调追求内在的精神自由与个体价值的实现,超越功名利禄等世俗的价值观,过度关注个人的外在物质利益,而疏远了自然和精神追求。

道家将自然和人命重视至极,强调宇宙间众生平等、相互依存的道理,主张自我修炼、放弃功名利禄等世俗追求,从在精神的追求中寻找生命的价值与平衡。

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要求不断升高,追求功名利禄的社会风气十分盛行,这种倡导物质至上的思想很容易摧毁人类本性,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此时,借鉴道家思想,强调人文关怀和自我超越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回归意义、价值和美好文化的本质,发现和探索内心发自内在的精神生命,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平衡和和谐。

二、生态文明“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他们接受自然界随时变化的特性,并尽力适应其变化。

道家思想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中最为重要的存在之一,强调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观,主张以自然为本,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生态关系,强调个体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保障人类、自然界和谐共处。

当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交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各种环境问题,使得全球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而道家思想对生态的关注和对“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认识,则弥补了当代生态学对人类模型等问题的不足,提出了我们应该以灵活、自然的方式与环境互动、交流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根基。

三、社会伦理道家思想倡导的是一种无私的精神追求,主张以道德规范和道德感悟来管理和引导人类行为。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思想追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道家思想基于《道德经》一书,寥寥5千字,阐明了思想核心,讲述了人生哲理,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的哲学著作。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思想以其独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杨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方儒学所汲收,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老学和魏晋玄学。

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而在今天,道家思想依然没有过时,依然在发挥着它重要的当代价值当今,已经有不少学者对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作了发掘。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

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

(第二卷第178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董光璧《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一文认为:“在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危机中,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被科学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

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人发现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向道家思想归复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

(《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第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葛荣晋发现:“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灵魂还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渗透在各个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引论》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由此可见,道家思想有其自身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强调道是因为在道家哲学中,道即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道存在的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自然而然。

“道法自然”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

道家思想深刻反映了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2、反对急功近利,要修身养性,顺从内心
每当我们去旅游景点的道观参观时,不难发现道士往往悠哉悠哉,亦或喝茶畅谈,亦或挥墨弹琴,泰然处之,静心养性,这就是道家人的生活状态。

无为而自然,恬静而悠哉。

比如中原腹地郑州的中岳庙以及泰山山顶的碧霞祠,都是著名的道观景点。

如此仙风道骨,如此诗情画意,顺从内心,一心修仙,陶冶情操,远离尘世。

而现代人,脚步匆匆,心事重重,仿佛一分钟也不能耽搁,每个人神情紧张,去争分夺秒的改造这个世界,殊不知,这个世界也因人类的肆意妄为的破坏带来了负面反映。

现代人类也应该多学习道家思想中的心境,释放内心的自由,获得内心的愉悦。

3、反对违反自然规律,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道家讲的顺其自然运用到我们当今社会就是在发展经济,改造世界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盲目改造,讲究科学规划,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谐共处,共享美好地球!。

道家思想对现代意义总结

道家思想对现代意义总结

道家思想对现代意义总结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流派之一,大约始于春秋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在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伦理道德、政治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

首先,在伦理道德方面,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伦理道德往往注重责任、义务和规则,但道家思想强调随缘、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高压的竞争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使得许多人感到困惑和疲惫。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追求心灵的平衡与内心的安宁。

其次,道家思想对现代政治理念具有重要影响。

现代民主制度是世界各国政治的主导形式,然而,道家思想通过强调无为而治、非权谋政治等理念,对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道家思想强调尊重自然和反对权力的过度集中,这对于现代社会中权力滥用、腐败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考途径。

通过推崇无为而治、不争不抢的理念,我们可以避免政治斗争和权力欲望的蔓延,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此外,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繁忙和拥挤。

而道家思想则提供了一种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倡导远离功利主义和浮躁,追求心灵上的富足和修身养性。

通过道家思想,现代人们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体验内在的宁静与和谐。

然而,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放弃执着和渴望,但现代社会以物质财富和功利为导向,很多人难以拒绝这种诱惑。

其次,道家思想对于社会治理和实践方面的指导还相对不足,难以直接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复杂问题中。

最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可能容易导致消极的结果,例如对于应对社会问题和改革的迟缓。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在伦理道德、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方面为现代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

隐逸文化的当代意义

隐逸文化的当代意义

隐逸文化的当代意义
隐逸文化是指人们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享受内心宁静和自由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渴望从喧嚣的城市中脱离出来,寻求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因此,隐逸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隐逸文化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注。

隐逸文化主张回归自然,去掉繁琐的人为规则和限制,呼吁保护环境,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这与当下推崇的“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的理念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隐逸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精神内心需求的关注。

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自我内心的需求,隐逸文化鼓励人们学会独处,减少物质的追求,享受孤独的自由,探索内在世界,寻找自我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这有助于人们找到自我,强化内心的力量和抵御压力的能力,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最后,隐逸文化代表了人们对自由与自主精神的追求。

隐逸文化主张摆脱固定的社会规范和现实压力,自我创新与自我实现,倡导个体的自由精神和自主观念。

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隐逸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不断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加入到其中,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新的文化方式。

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共4个版本)

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共4个版本)

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共4个版本)
1. 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表现在其强调身心健康和自然平衡。

道家思想认为万物有道,强调返璞归真,崇尚自然。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身心健康呈现出越来越大的问题,人们
的精神世界也日益被物质主义所掩盖。

道家思想提倡弘扬自然文化,回归内心,追求心灵
的平衡和健康,从而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2. 道家思想强调“不为,而成”,追求无为而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忙于工
作和生活,容易陷入劳累和焦虑中。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才
能真正的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道家思想提倡做事不必强求,学会放松心态,耐心等待机遇
的到来。

3. 道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环境破坏、乱象交加,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等问题时有发生。

道家思想提倡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强
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

4. 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表现在其强调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
一些人为了个人的追求和私利,忽视了社会责任和群体利益,导致了社会的不平衡和不公。

道家思想推崇“天下万物皆知一,而人以万物为一”的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
平衡。

只有在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之间达到平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共处。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陶渊明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作品以清新淡然的田园风格著称,也被后人称之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作品润了世人的一个精神世界。

陶渊明隐居的脱世经历加上其出尘的作品风格,引发中国几千年来的每一代人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憧憬。

然而这种向往和憧憬的背后体现的是人性的矛盾。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之所以受千年追捧,那是因为只有他实现了这一哲学思想,任真自然、逍遥清逸。

所以,人们才在思想上向往憧憬,而行为上却很少去追求。

陶渊明年少时受儒家思想影响,后渐为道家思想所取代,他向往上古时期的淳朴生活,桃花源似的虚拟存在。

陶渊明一生经历反复几次出仕,从初次出仕到最终归隐,历时十三年。

他用这段时间确定了自己的最终人生梦想,然而在这十三年中,相信他也有过我们现在有的所谓的纠结的情绪。

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他少年时向往功名,又喜爱自然的天性,但是最终,体现的都是飘然世外的也许朴实也许逃避的心理。

陶渊明为什么如此为后人所尊崇,本文认为首先是他隐逸的特殊经历,其次又是他隐逸后的美好作品,也就是美好的作品映称下的隐逸生活。

他身上最为可贵的就是把理想虚构性和现实合理性完美综合了,在隐逸的生活方式下写出绝美的诗歌,这就是千万文人所向往的境地。

但又有多少文人墨客能放弃世俗的一切守得住那份清苦。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已,人们都寻求在战乱和饥饿中保住生命,大家都需要妥协。

而在思想上,特殊的背景使之极其自由。

陶渊明生活在这个动乱的时代,不停的寻找着真我,通过层层实验求证,最终准确地对自身现状认识和把握,深刻地“知己”,最终毅然决然的归隐,归隐后也被请出仕,但是他都再无复出,说明他彻底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观。

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各种思潮也更为活跃,但是因为处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期,加上人口众多等国情,人们也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个在学生时代不注重的问题,随着走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被深深的挖掘出来探讨。

道家学说的现代意义

道家学说的现代意义

道家学说的现代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命、自然、社会等众多问题的追求和思考也越来越深刻。

在这些问题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尤为重要。

而道家学说所提出的自然观、人生观及其宇宙哲学思想,则成为了探讨这些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那么,道家学说在现代还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一、自然观的现代价值在道教中,自然被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万物共生共存,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而这种自然观在现代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人类需要对于自然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而道家学说所倡导的自然观正可以起到启迪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的作用,帮助人类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在道家学说中,强调“道”是人类生命的本源,人类应当依照道的原则来行事。

这种人生观在现代依旧具有重要的价值。

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而道教的人生观则可以起到引导人们重拾人生意义、寻找自我、放弃浮躁和虚荣的作用。

三、道教的宇宙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在道家学说中,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世界万物的相生相克、循环往复。

这种宇宙哲学思想的现代应用领域则非常广泛。

例如,在生态保护领域,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平衡循环的概念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

而在人类彼此之间互动与合作的领域,则可以根据宇宙哲学思想来认识每个人的作用,相互协作、依存,以共同发展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道家学说所提出的自然观、人生观及其宇宙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人们能将这些思想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生命和工作当中,那么便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与更美好的生活。

略论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略论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士人有隐逸的传统。

与道家逍遥理论相联系,本文简析道家隐逸思想的内涵与发展历程,并剖析其当代意义。

中国士人有隐逸的传统。

与道家逍遥理论相联系,本文简析道家隐逸思想的内涵,描述其发展历程,并剖析其当代意义。

一道家逍遥理论与实践有一个发展的历程。

具体说来,它表现在《庄子》逍遥观以及庄学士人(主要是郭象等)对《庄子》逍遥思想的注解和发展之中。

庄子的逍遥思想颇为复杂,但就其基本思路而言,它表现为对士人身心困境的全面对翻。

这些身心困境,如生死困境、时命困境、情欲困境、是非困境等,由在世者之有偏的“成心”而来,故“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弛,而莫之能止”(《庄子·齐物论》)。

与此相对相待之身心困境对翻,逍遥之路就体现为一条由“齐是非”到“齐万物”再到“齐物我”的不断超升的道路,而为此,即要求士人能够以“真常之心”否定有私“成心”,从而在体“道”之“坐忘”和“心斋”的内冥的神秘性的和自反性生命体验中去达到对大“道” 指体认。

与世俗困境对翻,体“道”之境是安命无情、无是无非、不死不生和物我一体的,故至人“浮游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他的逍遥表现为对世俗境界的绝对超越。

但进一步,至人在世而不离世,故他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则翱翔于万物之上,与大道合一的至人之逍遥最终也还是实现在“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庄子·人间世》)的混世之游中的。

郭象的逍遥思想建立在以性为本的基础之上,其所谓逍遥之内涵也就是生命本性的自然实现罢了。

但,在郭象处,为本之性,在群品处乃生命之本然物性,它由气禀所定而万物自然有分,而在圣人处则是精神之境界至性,它由超越所至而为圣者所独运。

这样,对庄子的逍遥思想,郭象就既有继承,亦有发展。

所继承者,至人无待境界之绝对逍遥,且这种超越之绝冥境界以“游外冥内”(《庄子·大宗师注》)为其基本实现方式,所谓“至远之所顺者更近,而至高之所会者反下”(《庄子·逍遥游注》),故绝对翱翔的超越境界乃是栖息于下而实现在世俗的名教进而政治领域之中的;所发展者,在群品万物处,物各有性,性各自足,而此自足之性的实现即是万物各自之逍遥,并因此而有着适性而至的自得与自乐。

“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从儒家隐逸思想,看儒家“隐”的智慧

“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从儒家隐逸思想,看儒家“隐”的智慧

“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从儒家隐逸思想,看儒家“隐”的智慧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叫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然而也是有着一些与常人不同的隐士,他们不热衷于功名,偏偏喜欢绿水青山的日子,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从而,在说起陶渊明的时候,人们总会想到一个,喜欢清静,不喜好功名的形象。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总有着一些人,他们很有能力,安邦定国并不在话下,只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昏暗,或者是时局动乱,而选择不出世,隐居于山野间,便成为他人之嫁衣,就好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就在所做的著作《出师表》中写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而说起隐士,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华民族思想大爆发的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诸子百家,所提出的思想、流派数不胜数,而说起隐逸,最为贴近的,便是倡导无为而治的道家。

他们倡导顺其自然,清静无为,这一观点其实很有道理,顺应自然的变化,确实有利于恢复国家的生产力,就好比汉初时期的盛世,“文景之治”,就是无为而治所带来的,而道家的学子们既然倡导无为而治,那么隐逸自然就是他们所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而对于隐的智慧,并不仅仅是只有道家一家,最为著名的儒家也对于隐的文化,有这自己独到的见解,说起儒家,人们想到的自然是它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他们的思想核心,是民心者得天下。

而“入仕”则是他们,最热衷的一种方式,孔子在《论语泰伯》片中曾说过一句话,叫做“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其实这就包含了儒家的隐逸思想,而我个人认为在《论语》中,还有一句与这句话交相呼应的一句话,那句话就是《论语子张》篇的一句,学而优则仕,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儒家典故《论语》,来探讨一下儒家的隐逸思想。

儒家的隐逸思想观念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在春秋时期,名义上是尊重周天子,但其实,此时的周天子早已经成为傀儡,没有了任何权利,各路诸侯无一不想取而代之,实际上的尊卑、君臣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复存在。

先秦道家“隐”的本质和文化意义

先秦道家“隐”的本质和文化意义
然之 道 , 违背 民心 、 民性 而 “ 有为” , 甚 至 调 动 一 国之
而其“ 隐” 的思想精神也不像人们理解的那样出世、 虚 无, 而是有 着对现实 、 对政治 的积极 干预 与批 判 , 对社 会、 人生 的关注和指 引 。本 文力 图澄 清“ 隐” 并 非道家
思 想 的主旋 律 , 探索 道 家 “ 隐” 之 思 想 的精 神 气 质 、 价
为, 越 为 越是 有 害 , 于是 提 出 “ 无 为” 。“ 无为” 的 提 出, 有 揭 露 统治 者 任 意 妄 为 而 害 天 下 的 意 义 , 也 有
步阐发道 家思想 深 刻 的批 判性 、 超 越性 和理 想 性 , 纠 正 人们对道 家 老庄 思 想 的一些 误 解 。因为 如 果看 不 清“ 隐” 的本 质 特 点 , 就 不 能 真 正 理 解 先 秦 道 家 的思
击” 、 抛 弃 与决 裂 的态 度 , 人 们 已与 本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形成 隔膜 和 距 离 。先 秦 道 家 老 庄 的思 想 特点 、 精 神 实质 、 文 化意 义在 不少 人那 里是 模 糊不 清 的 , 甚 至 存 在 诸 多误 解 和 曲解 。出 世 , 避世 , 主 张 隐逸 , 这是 过去 对 先秦 道家 老庄 思想 的普 遍 阐释 。尽 管经 过拨 乱反 正 , “ 重读 经典” , 但 这 些 对 先 秦 道 家 思 想 简 单 化、 表层 化 的理解 和评 价 , 还根 深 蒂 固地 盘 踞在 人们 的脑 子 里 , 而 真 正属 于道 家文化 的批判 精神 , 超 越精 神, 循道创造 , 包容心态 , 和 谐 意识 , 人格独立 , 自由 精神 , 张 扬个 性等 等 , 却 未 被很 好理 解 和接 受 。先 秦 道家 确实 有“ 隐” 的思想 , 但 它并 非 道家 思想 的主 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士人有隐逸的传统。

与道家逍遥理论相联系,本文简析道家隐逸思想的内涵与发展历程,并剖析其当代意义。

中国士人有隐逸的传统。

与道家逍遥理论相联系,本文简析道家隐逸思想的内涵,描述其发展历程,并剖析其当代意义。

一道家逍遥理论与实践有一个发展的历程。

具体说来,它表现在《庄子》逍遥观以及庄学士人(主要是郭象等)对《庄子》逍遥思想的注解和发展之中。

庄子的逍遥思想颇为复杂,但就其基本思路而言,它表现为对士人身心困境的全面对翻。

这些身心困境,如生死困境、时命困境、情欲困境、是非困境等,由在世者之有偏的“成心”而来,故“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弛,而莫之能止”(《庄子·齐物论》)。

与此相对相待之身心困境对翻,逍遥之路就体现为一条由“齐是非”到“齐万物”再到“齐物我”的不断超升的道路,而为此,即要求士人能够以“真常之心”否定有私“成心”,从而在体“道”之“坐忘”和“心斋”的内冥的神秘性的和自反性生命体验中去达到对大“道” 指体认。

与世俗困境对翻,体“道”之境是安命无情、无是无非、不死不生和物我一体的,故至人“浮游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他的逍遥表现为对世俗境界的绝对超越。

但进一步,至人在世而不离世,故他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则翱翔于万物之上,与大道合一的至人之逍遥最终也还是实现在“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庄子·人间世》)的混世之游中的。

郭象的逍遥思想建立在以性为本的基础之上,其所谓逍遥之内涵也就是生命本性的自然实现罢了。

但,在郭象处,为本之性,在群品处乃生命之本然物性,它由气禀所定而万物自然有分,而在圣人处则是精神之境界至性,它由超越所至而为圣者所独运。

这样,对庄子的逍遥思想,郭象就既有继承,亦有发展。

所继承者,至人无待境界之绝对逍遥,且这种超越之绝冥境界以“游外冥内”(《庄子·大宗师注》)为其基本实现方式,所谓“至远之所顺者更近,而至高之所会者反下”(《庄子·逍遥游注》),故绝对翱翔的超越境界乃是栖息于下而实现在世俗的名教进而政治领域之中的;所发展者,在群品万物处,物各有性,性各自足,而此自足之性的实现即是万物各自之逍遥,并因此而有着适性而至的自得与自乐。

在无为境界圣心的顺循下,它们自生自足,自得自成,没有任何内外的波荡与纷扰,呈现出来的是真朴、纯素的价值化的特征。

以道家逍遥思想之发展为理论背景,我们能够更自觉地理解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实践。

具体说来:其一、隐逸的内涵。

隐之内涵,曰拉开距离,以策安全。

我们看到,庄子人生哲学的出发点其实是身心困境,而其解困之途也就是在身心两方面的拉开。

逸之内涵,曰自我放开,自我实现。

此实现首先是生命的安顿,是个体生命之本然需求的实现,但更重要的,此实现是精神上的超越。

在生命实现的过程中,因为异己伤害力量的存在,故须隐;而与亲和物的交通与合一,进而物我交融,并在这种物我交融和合一中去获得一种亲和性的内外环境,以保证个体本然生命和超越心境之自然实现和完成,这就是逸。

逸以隐为前提,二者是一体的。

其二、隐逸的实现机制。

隐逸的实现是自然的。

在隐逸中,无论生命之本然性存在,抑或是超越性质的心境,其存在与实现都是自然的,是在无心无为中对自身的放松、放开与完成。

作为真实生命的真实实现,隐逸是自由,但它与理性性自由和意志性自由不同,其自由是情态性性质的。

在隐逸中,没有人生负累,它或者指谓着本然生命的自发自适的实现与完成,或者作为一种超越性的追求,它超越于人的本然生命存在之上,指谓着一种无待亦无极的心境或曰境界。

隐逸即是逍遥,即是情态性自由的实现。

其三、隐逸实现的条件。

隐逸实现在亲和性的环境之中。

就内在环境而言,它要求生命本然存在之淳朴、本真和自足,而不能够走向自然顺任中的放荡与肆越,而这需要它与超越心境间的和同与互动;就外在环境而言,它要求自身与所处环境间的亲和与合一,因为在一个具有异己伤害性的环境里,生命存在其实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无为与无心的。

当然,无论在庄子抑或郭象处,至人之无待逍遥都是境界性质的,他们也因此是超越于利害、是非乃至死生之外的,而这意味着逍遥思想在实现领域上的不断扩展,意味着士人之隐逸思想与实践在发展过程中对其前提的不断超越。

二隐逸的历程,通俗而言,可以说“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进一步,也可有白居易所谓“中隐”之说,但就道家隐逸的真正落实而言,它最终是完成在技艺世界和艺术世界之中的。

这是一个理论的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流转历程。

“小隐隐林薮”,此为避世之士。

在污浊乱世,“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但“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微子》),避世之士不会如乡愿般合污同俗,而是以清高自检的;他们“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故以全生避害为出发点,避世之士避离政治与都市之闹场,而将自身投入山林与田野之中。

与时世中的污浊险恶不同,山林与田野应该是清澈和宁静的,在此,生命尤其是其中的清高和激越的方面是能够得到它们的实现和完成的。

此当然是隐逸,为小隐之隐,小逸之逸。

《论语》中由孔门师弟所转述的隐士们及其观点可以作为此种隐逸思想的突出表述与实践的象征。

“大隐隐朝市”,此为游世之士。

小隐离世而居,清高孤苦,但却往往反因与俗乖离而突显于世,为众人甚至政治之目光与议论之焦点,这显然悖离其全身避害的初衷。

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第56章),庄子曰“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庄子?山木》),则在游世之士处,其心之超越的高邈并不排斥其形的混同世俗,而倒正好是与后者结合在一起的。

这样,1)大隐隐于市。

士人之隐逸可以突破山林与市场的界限,而将其体“道”之心境的宁静与超越掩护和实现在市场的热闹和纷扰之中。

此思想之理论完成于庄子处,而其实践则亦可以庄周本人为突出代表;2)大隐隐于朝。

进一步,士人之隐逸可以突破山林与政治的界限。

东晋邓粲曰“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晋书?邓粲传》),而士人之所以避离庙堂,根因在于权利之场的纵横交争,但圣者精神之超越不正是体现在对利与害、物与我,乃至死生之别,进而争与不争的超越与齐同之中吗?能够超越的心境如何体现呢?不正是可以在群品难以超越的政争之场予以更好地凸显吗?这样,所谓大隐,它就不仅不排斥政治的领域,且正应该实现在其以道家之无为治道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性活动之中。

此思想之理论完成于郭象处,而在实践上则可以东晋谢安(所谓“风流宰相”)等士族士人为突出代表。

“中隐”之说。

“西汉东方朔有”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的名言,发展到白居易则提出了”中隐“之说,所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中隐》)。

显然,”中隐“是”朝隐“的发展,是在小隐与大隐之间士人找到的一条折衷之路。

一方面,”中隐“巧妙地平衡了大隐与小隐、贵与贱、喧嚣与冷落的矛盾,既能避免”小隐“的生计清苦,又可以躲避”大隐“中的朝堂纷争,从而在身心俱闲中充分享受生活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中隐“舍弃了”朝隐“中的责任承荷,将道家隐逸思想中全生避害的方面发展为依隐玩世,将其中本然生命实现的要求发展为贪闲享逸,而其中精神超越的方面则容易流衍为混世与油滑,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士人隐逸人格的沉沦与下坠。

作为”朝隐“的发展或曰变种,”中隐“是士人的”朝隐“理想在专制强权之逼压的背景下自我变形的结果,它表明传统政治领域,由于其性质的特殊,其实很难成为逍遥与隐逸真正的栖身之地。

技艺与艺术的世界。

在《庄子》中,大鹏的逍遥翱翔最终下落为”庖丁解牛“、”工倕旋盖“、”削木为鐻“等技艺性活动,从而将超世的人生理想实现在一个与日常世俗世界有别的、深具和谐和创造特性的技艺性世界之中,而它对”心斋“、”坐忘“之术以及体道者虚明心境的建构则为士人其后艺术自觉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人伦鉴识由此前的政治实用性向艺术的欣赏性转换,而自然美的发掘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使得审美化了的自然,尤其是自然的山水,才成为当时士人所浸透于中之庄学精神所不期然而然的归结之地,而以山水自然画为中心的艺术世界,作为玄学化庄学的产物,也就成为后世隐逸精神栖身其里的真正家园。

在山林丘壑的孤独中,士人创造着属于自己,更属于历史和文化的审美的世界。

三在下面,我们对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实践再作一些分析和说明,并剖析其当代意义:其一、与传统政治领域的关系。

这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于道家隐逸思想和实践而言,政治领域是难以突破的限制。

道家隐逸发端于对政治之域的避离,但其由”小“而”大“而”中“的发展表明了它力图反身突破这一限制,并寓身其里。

但,从士人”大隐“和”中隐“的政治实践看,在传统社会里,由于政治领域的特殊性,这一反身突破的理论和实践努力并不太成功,士人隐逸的实践最终拐弯,它在划了一条曲线后最终回归到私人性的、与社会尤其是政治领域相远离的审美之域中了。

”大隐“之政治实践的根本依据在于至人之精神境界的绝对超越,但作为身心统一体的存在,人的生命,哪怕是圣人、至人的存在,其实也是无法完全心性化和境界化的,从而也就不能够走上心性之绝对超越和无限提升的道路。

”隐“对于”逸“具有前提性,它无法通过精神超越的途径而予以完全超离。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政治领域而言,道家隐逸思想及其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隐逸之所以能够避离和超越政治,根因在于它是自我超越,是对自身存在中权欲、利欲、功名欲等功利存在的超越,并发掘和指向了生命中虚静、清明的存在。

作为政治实践主体,传统士人肩负着治国平天下之重荷,同时却又需要在传统大一统的皇权体制下上下沉浮和纵横平衡,而这就要求着他们在心性维度上的不断超越与自我提升。

将道家隐逸的超越精神灌注于政治之域,将有助于提升士人在政治实践中精神的厚度与深度,也有助于政治领域的清简与净化。

其二、与生命实现的关系。

这也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隐逸是人之生命的自由实现。

隐逸既是人之自然生命本性的实现,也是人之虚静心性的实现。

由于虚静心性对于”成心“、”私心“的涤除,生命本性没有被扰乱,而是呈现为质朴、纯素和本真的自然形态,并因此在对自然生命的顺循中获得自然的实现与满足,获得情态性的自由与逍遥;进一步,在隐逸思想和实践发展的过程中,虚静心性和清明心境发展为审美与艺术心境,而人之生命质性与才性的自然畅发也同时意味着审美人格的建构,意味着艺术创造力的勃兴。

隐逸最终开辟了一个审美与艺术的世界,这当然是生命的真实和自由的实现。

另一方面,隐逸构成生命实现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