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如何衔接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高中物理如何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
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以下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粗浅的分析和建议。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容易理解;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易计算。
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
习惯于背,习惯于简单的计算,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
答案。
”
进入高中后,由于概念、规律、公式多,进度快,方法灵活,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
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力和运动中的字母方程及方程组,简单的极值运算等。
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数学、物理教材本身不配套学生本身的数学能力较差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
四、学生初中旧学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
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
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
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
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将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雪上加霜。
五、对策与建议:
1、高中教师应熟悉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物理知识,数学知识。
为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安排高一教师定期到初中听课,观摩初中物理教学,与初中生座谈,了解他们的兴趣、优势和障碍。
把初中教材的研究放在高一物理教研的重要位置,真正弄清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物理概念、物理模型抽象,很难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多搭建一些实物模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理解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强化模型构建的教学。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建模能力差,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例如:学习平抛运动的过程,学生受“直线运动”思维
定势的影响,很难接受从运动的分解与合成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分析“平抛运动”,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建立平抛运动的“轨迹”这一模型,在轨迹图中去理解“速度、位移”,在轨迹图中去分解速度和位移并找出分运动间的联系。
4、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
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
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
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
格言寄语:
主要的不在于积累尽量多知识,主要的在于这或多或少的知识都是属于你的,是你的心血浇灌的,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