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 实验方案的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1. 引言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设置是义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特点,我们需要进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实验,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方案。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通过科学、系统地设计和实施课程设置实验,对新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 实验目标本实验旨在通过新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评估其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并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改进方案。
具体目标如下:1.探索适应学生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新课程设置方案。
2.评估新方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效果。
3.评估新方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4.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方案提供依据。
3. 实验设计3.1 实验内容本实验将针对某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或一所学校的某一个年级进行课程设置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重新设计学科课程并调整学科之间的关系。
2.引入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与综合运用能力。
3.设计衔接性强的课程,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进行知识积累和转化。
4.引入创新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在校内外开展课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实验步骤1.初步确定要进行实验的学校和学生群体。
2.设计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包括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等。
3.编制教材或收集适用的教材资源。
4.组织师生和家长的意见调研,收集反馈意见。
5.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并监控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
6.收集实验数据,包括学生成绩、能力测试结果、问卷调查结果等。
7.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8.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经验,并提出改进方案。
4. 实验评估4.1 数据收集本实验将通过多种手段收集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学生学习成绩:包括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课堂成绩等。
教学设计2:4.2 实验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教材分析这是一节学生实验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物理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书中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要学生自己设计,但是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控制变量法。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控制变量法,难度应该不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半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2.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3.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看一下实验结果能验证什么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3. 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教学难点1.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2.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应以掌握,关键是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不强,应让其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五、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20辆,每辆车上贴上质量为200g,贴上“参照车”与“实验车”字样),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20个),一次性小塑料口杯及棉线套(20个,质量可忽略),50g 规格钩码10盒(每盒10个),托盘天平砝码20盒,刻度尺(米尺),线绳若干,铁文件夹10个,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系统一套,计算器。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利用多媒体投影图4—2—1;分组定性讨论组I: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组2: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的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师:请组1的代表回答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组1生: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应该随着力的增大而增大.师:请组2的代表回答你们组讨论的问题,组2生:当力大小相同时,物体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所以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师: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取决于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生l:应该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受的力有关系.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生2:这里指的力应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以上图为例,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相等,不参与加速度的提供.师:刚才进行多媒体演示时一次是固定力不变,一次是固定质量不变,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生:方便我们的研究.师:这是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非常好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作控制变量法.我们以前在什么地方学到过这种方法?生1:在初中我们在探究物体的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时生2: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师:好,我们这节课就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之间的关系.首先来看本届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半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2.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3.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看一下实验结果能验证什么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师:设计一个实验,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各个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大家分组讨论并且每组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说明实验的原理.分组讨论组l生1:我们是根据课本上的参考案例设计实验的(在投影仪上展示实验装置如图4—2—2).组1生2:我们设计实验的实验原理如下;因·为两个小车的初速度都为零,拉力大小不同,但对每个小车来说保持不变,所以小车应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at2/2可知,加速度和位移成正比,只要测量位移就可以得到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力的大小可以根据盘中的砝码求出来.师:下面请组2的代表发言.组2生1:我们设计的方法和组1的差不多,我们是用了一辆小车,小车后面连接一纸带,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所打的点计算小车的加速度,然后再看所受的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组2生2: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我们在木板下面垫了一个小木块,当小车没有拉力时让它在木板上匀速运动.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好,这样小车受到的绳子的拉力就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下面请组3的同学代表发言.组3生1:前面两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时都是物体的初速度为零,我们可以利用气垫导轨设计一个更为一般的方法,让导轨倾斜不同的角度,滑块所受的力就是重力的分力,让滑块滑过轨道中间的两个光电门,记录经过光电门的速度和两个光电门的距离,根据公式x=(v2-v02)/2a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从而可以得到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师:好的,在进行实验之前还应该先设计自己的实验表格来记录一下自己的实验数据.那么你是怎样设计表格使你的实验数据得以记录的呢?生1:水平面长木板与小车,车后用绳控制小车运动,两车质量相同.表格设计如下:参考表格生2:用一辆小车,测量加速度师:好,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把数据填人设计的表格内.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实力较弱的小组完成实验师:现在请各小组简要进行一下实验报告.组1生1:我们根据课本上的参考案例进行了实验,因为已知小车的加速度和位移成正比,通过验证位移和受力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加速度和受力的关系.师:实验数据是怎样进行处理的呢?组1生2:我用的是位移和对应力的比值.组1生3:通过我们的讨论,我们发现用作图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示位移(即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关系图表如图4—2—3所示;可得在研究物体质量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外力成正比.组2生:我们通过处理小车后面的纸带,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通过作图验证了小车的加速度和物体所受的合力成正比.组3生:我们用气垫导轨作出的加速度和所受力的关系图象,实验结论是图象非常接近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师:大家做得都非常好,那么你们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呢?能不能想出办法来克服?组1生:当拉小车的砝码的质量较大时,绳子容易打滑,从而影响了位移的测量.我们用松香涂抹在绳子上,效果不错.组2生:我们在做实验时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当砝码的质量和小车的质量差不多时,a—F图象不能再是一条直线,而是发生了弯曲.师:这组同学的问题非常好,实际上砝码和盘的重力并不严格等于小车受到的拉力,简单证明如下:设砝码及盘的质量为m,小车的质量为M,则分别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对小车,受拉力和摩擦力,对砝码和盘,受重力和拉力,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如果相等,根据物体受合力为零则物体做匀速运动,而实际上砝码及盘实际的运动应该是做加速运动,所以说重力和拉力并不相等,而是应该重力大于拉力,而我们在实验中认为二者相等,所以实验的误差有一部分来源于此.控制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使砝码和盘的质量远小于小车及砝码的质量,具体的分析方法我们将在下一节学到.组3生:虽然用气垫导轨做实验结果比较精确,但实验数据处理比较复杂.师:我们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使数据处理变得简单化,大家在课下讨论一下看如何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师:以上我们是通过控制物体的质量不变来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力之间的关系,下面同学们继续做实验,通过控制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来探究物体的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实力较弱的小组实现实验由于和以上的实验方法非常类似,所以可以直接让学生得出结论.师:大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在物体受力不变时,和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师: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图象来验证问题呢?生:我们如果作a—M图象则图象是曲线,我们可以作a—1/M图象来解决这个问题,物体的加速度和质量成反比,所以a—1/M图象应该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三、由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师:通过大家的实验,排除误差的影响,大家讨论总结一下加速度和物体所受的力以及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分组讨论]生1: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体的加速度和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和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生2:应该是和物体所受的合力成正比.生3:我想力是矢量,加速度也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应该和物体所受力的方向相同.师:(总结)大家的发言非常好,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不是一个定理性的结论呢?仅靠少量的实验是不行的,应该通过更为精确的实验和更多次的实验进行证明,不过我们大家在现有水平下能够得出这个结论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在水平路面上,一个大人推一辆重车,一个小孩推一辆轻车,各自做匀加速运动(阻力不计).甲、乙两同学在一起议论,甲同学说:大人推力大,小孩推力小,因此重车的加速度大.乙同学说,重车质量大,轻车质量小,因此轻车的加速度大.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请简述理由.答:甲、乙两同学的结论和理由都不全面和充分,物体的加速度决定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物体的质量.大人的推力虽然大,但车的质量也大,因此重车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就大.小车的质量小,但是小孩的推力也小,因而轻车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判断谁的加速度大,必须看各自的质量和合外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1.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设计实验的方法.3.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合外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也越大;合外力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加速度越小,且合外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一致.4.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九、板书设计表格数据分析十、教学反思学生实验控制比较难,可能出现各种情况,课前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
食盐的溶解探究性实验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实验仪器或者分组讨论
使用及分析
一、创设情境,话语导入
在生活中,同学们接触过这些物质,洗衣粉、感冒颗粒、食盐、红糖等,知道这些物质都能溶解于水,但是怎样加快溶解速度呢?
出示课件图片,同学们很熟悉这些物质,马上就会想到他们都能溶解于水,但是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而揭示本课探究的问题。
两个透明的杯子,水量、食盐、温度都相同,并且同时加入,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观察10分钟,搅拌的杯子,食盐溶解不见了。
活动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1.碾碎这个实验你们自己设计好吗?小组讨论一下,该怎么做这个实验?
2.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大颗粒食盐在水中溶解的慢,小颗粒的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
通过对比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在乐趣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找到自信,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在探究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相互合作互助意识。
红糖块和碾碎的红糖同时放入温度相同的透明杯中,观察一会,同学很快就有了结论,颗粒小的溶解的快。
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学以致用,探究水果糖的溶解
师:同学们,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奖励每人一颗水果糖。但要想一想:怎样使糖果在嘴里溶解更快?
方案:同时放入嘴中。(1)含在嘴里不动;(2)用舌头翻滚搅拌;(3)嚼碎但不搅拌;(4)嚼碎并搅拌。
生:小组进行吃糖游戏,做好记录。
综合运用本堂课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学既爱吃又爱玩,通过自己亲自吃糖更好地理解了所学内容,保证了实验效果,做到了知识和趣味的统一。
活动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案设计
课程主题:化学反应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培养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实验条件:
1.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玻璃棒、试管架、酒精灯、蒸馏水等。
2.实验试剂: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溶液。
实验步骤:
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铜溶液。
2.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观察是否发生颜色变化。
3.记录下实验现象,并分析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
实验要点:
1.实验操作时要小心谨慎,注意安全。
2.注意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及时总结实验结果。
3.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教学反思:
本次实验是化学实验课上的一个简单示范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类型,并培养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在今后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和操作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化学实验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实验方案
教师课堂教学实验方案一、引言教师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效果,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课堂实验方案。
二、明确目标教师应明确课堂实验的具体目标,例如让学生掌握某种实验技能、理解特定的科学原理或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
三、选择实验内容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特点,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易于操作的实验项目。
同时,实验内容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设定实验步骤教师应详细规划实验步骤,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并正确进行实验记录。
五、准备实验材料教师需提前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具,并检查其完好性。
保证实验材料的充足性,以免因材料不足而影响学生实验的进行。
六、确保实验安全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必须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告知学生注意事项和安全防护措施。
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七、积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通过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现象和科学原理。
八、鼓励合作学习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及时反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保持与学生的互动,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通过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错误和改进方向。
十、实验结果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现象,并从中提炼出科学原理。
十一、展示与评价学生应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和讨论。
通过展示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十二、总结制定合理的教师课堂教学实验方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合作学习和及时反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教师课堂教学实验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生特点、课程要求和实验内容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引导,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达到更高水平的教学效果。
第48课时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第48课时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测点导航1.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差不多要求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差不多要求是方法简便、原料或药品易得、现象明显、操作易行、环保防污。
2.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一样方法(1)明确目的原理第一必须认真审题〔如要求采纳最简单或最正确的方案,制取纯洁的某物质等〕,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
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2)选择仪器药品依照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和橡皮,反应是否加热及温度是否操纵在一定范畴,给出的药品、仪器或装置是否足够,需要补充依旧选择,仪器药品的规格等。
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依照上述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装置。
学生应具备识不和绘制典型的实验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明。
(4)记录现象数据依照观看,全面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分析得出结论依照实验观看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运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典型题点击1.〔2000年上海高考题〕某课外活动小组加热炭粉〔过量〕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再用以下图装置,对获得的铜粉〔含炭〕样品进行实验。
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
请你关心他们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用品:仪器:天平、分液漏斗、锥形瓶、硬质玻璃管、干燥管、酒精灯、洗气瓶等,药品:红褐色铜粉〔含炭〕样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碱石灰、浓硫酸等。
〔3〕实验内容〔见表1〕。
表1 实验步骤、现象及化学方程式:〔4〕运算: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用含W、m1、m2的代数式表示。
〕〔5〕咨询题和讨论:实验完成后,老师评议讲:按上述实验设计,即使C中反应完全、D中吸取完全,也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经讨论,有学生提出在B与C之间加入一个装置,再次实验后,得到了较正确的结果。
化学实验系列课程设计
化学实验系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
2. 使学生理解本节课所涉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掌握相关化学概念和定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化学实验的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设计和实施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合作的实验态度,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结合化学学科性质,以实验为主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技能,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如试管、烧杯、酒精灯等;讲解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如安全防护、废弃物处理等。
2. 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现象:依据教材相关章节,选择典型化学反应进行教学,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通过对反应原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3. 实验设计与实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处理等。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及实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现象(酸碱中和反应)。
第三课时: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现象(氧化还原反应)。
第四课时:实验设计与实施(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例)。
第五课时:实验设计与实施(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
初中实验趣味课程教案模板
教案标题:初中实验趣味课程——制作火山喷发模型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原理,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内容:1. 火山喷发的原理介绍2. 制作火山喷发模型的方法及步骤3. 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分析4. 实验总结与反思教学准备:1. 每人一份实验材料包(包括火山模型材料、颜料、滴管等)2. 教学PPT3. 实验操作指导书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火山喷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 提问:同学们知道火山喷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吗?二、知识讲解(5分钟)1. 利用PPT讲解火山喷发的原理,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2. 介绍制作火山喷发模型的方法及步骤。
三、动手制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份实验材料包。
2. 按照操作指导书,学生自行制作火山喷发模型。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验观察与分析(10分钟)1. 学生将制作好的火山模型放在实验台上,准备进行实验。
2. 按照操作指导书,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火山喷发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
五、实验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总结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火山喷发原理和制作火山模型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火山喷发模型,让学生了解了火山喷发的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对火山喷发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操作步骤不够熟悉,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
《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修订)》
附件: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修订)说明:1.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
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
复习考试时间2周,其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实际上课时间为33周。
学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1—6年级每课时40分钟,7—9年级每课时45分钟。
2.初中开设“科学”不开设“物理”、“化学”、“生物”课程的学校,使用“物理”、“化学”、“生物”课时自行调整。
3.体育与健康课程中,1—6年级为“体育”,7—9年级为“体育与健康”,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不得将课时挪作他用。
应利用体育活动课、课间操及其他综合性文体活动等,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保证学生每个学习日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1—6年级“体育”课程的课时应全部用于体育实践课教学,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可结合相关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健康知识,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得组织笔试。
4.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结合起来使用,每个年级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均周课时不得少于3节。
5.晨(夕)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各学校自主安排。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专题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
7.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三项专题教育的课时原则上从地方课时和班团队活动时间中安排。
预防艾滋病教育主要在初一到初三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毒品预防教育主要在小学五年级到初三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环境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
学校可利用教学挂图进行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借开展三项专题教育活动,加重学生负担,强行向学生推荐学习材料。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教学设计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内容分析本设计案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探究实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渗透装置对半透膜,渗透作用,对渗透装置的组成有了认识,并且对通过课本图片观察和讨论了动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以及实验现象,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植物细胞会不会发生渗透作用如果可以植物细胞的那部分可以作为半透膜探究实验的目的也就产生了。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学生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设计思路本设计方案是根据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探究实验改编而来,学生先根据课本内容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在探究完成后再近一步探究以下问题:1、不同种类试剂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影响2、不同浓度的试剂对同一种植材料失水和吸水的影响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师生共同参与自学探究、实验探究讨论和反馈实验,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操作—观察结果—得出结论”探究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
借助多媒体手段,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知识的密集度,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l)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的实验原理;(2)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3)利用该实验原理探究植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2.能力目标。
(l)能够通过练习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和实验步骤;(2)进一步熟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通过课本实验的学习,提出可行性的探究问题,并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方案,尝试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中考化学复习第五单元科学探究第18课时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课件
课堂考点探究
探究一 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1 [2018·吉林] 下列实验设计能够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D )
图18-1
课堂考点探究
例2 [2018·安徽] 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 A
快慢的影响
实验设计
探究水对铁钉锈蚀的 B
考点知识聚焦
考点二 实验方案的评价 1.概念理解 指用批判的思想对题中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装置等进行否定或指出不合理的地方, 使其达到最优化。 2.评价角度 (1)化学原理是否正确、可行。 (2)实验操作步骤是否简单、科学,现象是否明显。 (3)是否符合经济原则。 (4)推理过程是否严密。 (5)是否节能环保等。 (6)结论是否正确或是否与实验目的一致。
A中混有的过量HCl,则上述方案不合理;改进方案:向含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边逐滴加盐酸, 边测定溶液的pH,至溶液呈中性即可
课堂考点探究
例6 请根据图18-4所示实验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上述三个实验中,水对实验仪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是
(填序号)。
(3)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
图18-4
课堂考点探究
(4)对于B实验,小李同学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实验过程如图18-5所示。
图18-5
图18-5改进实验与B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
(写一条即可)。
【方法点拨】 实验方案的评价主要是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装置、操作步骤等,从某个角度否定、排除不合理或 不可行或可行不最优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选择更好的创新方法。
考点知识聚焦
探索实践教学教案设计(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定义、意义和特点,掌握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等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地点:实验室或教室教学准备:1. 实验室或教室布置: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桌、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课件:制作关于实践教学的课件,包括实践教学的定义、意义、特点、方法等。
3. 实验方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实践教学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1. 实践教学的定义、意义和特点(1)定义:实践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2)意义: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特点:实践性强、互动性强、针对性强。
2. 实践教学的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技能。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 实践教学的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3)组织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总结: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经验。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教师介绍一个实践教学案例,如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
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步骤。
四、实验操作1. 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一、实验总结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高中化学实操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实操教案设计
实验内容:通过观察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产物。
实验材料:强酸(盐酸)、强碱(氢氧化钠)、ph试纸、指示剂、试管、试管夹、滴管、玻璃棒等。
实验步骤:
1. 将一支滴管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吹干,然后吸取一些盐酸并滴入一个干净的试管中。
2. 同样的方法,用另一支滴管吸取一些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入另一个试管中。
3. 分别用ph试纸测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并记录下来。
4. 将两种溶液混合在一个试管中,观察混合后溶液的变化。
5. 用ph试纸再次测试混合后溶液的ph值,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分析:
1. 盐酸为酸性溶液,ph值为1-2;氢氧化钠为碱性溶液,ph值为12-14。
2. 混合后的溶液会产生中和反应,ph值会接近7。
3. 产物为盐和水,没有明显的气体释放或其他反应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要谨慎,避免溶液溅出。
2.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
3. 实验结束后要做好实验废物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产物,加深对化学
反应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课题一物质的溶解(课时教学案)
课题⼀物质的溶解(课时教学案)课题 6.1 物质的溶解 [新授课]使⽤班级姓名[课前预习]1、物质溶解于⽔时,溶液的温度是否发⽣变化?2、怎样能使固体物质较快地溶解在⽔中?3、物质溶于⽔形成的溶液具有某些与纯⽔不同的性质。
根据下列事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事例⼀:在寒冬,盐⽔(或醋)⽐⽔(填‘难’或‘易’)结冰,这说明物质溶于⽔后会使液体凝固点(填‘升⾼’或‘降低’)。
事例⼆:煮沸的汤⽐煮沸的⽔温度(填‘⾼’或‘低’),这说明物质溶于⽔后会使液体沸点(填‘升⾼’或‘降低’)。
事例三:实验室做电解⽔实验时,常需要在⽔中加⼊或者溶液,这是为了(填‘增强’或‘减弱’)液体的导电性。
这说明某些物质溶于⽔后会使溶液的导电性(填‘增强’或‘减弱’)。
[课堂学习过程]【实验表明】1、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使稀溶液的凝固点;2、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使稀溶液的沸点。
【交流讨论】1、你能解释为什么冬天汽车的⽔箱⾥加⼊少量⼄⼆醇之类的化合物的原因吗?;2、2008春节前我国南⽅普降⼤雪,路政⼯⼈在公路的积雪上撒盐的⽬的是。
3、在海拔⾼的地⽅,⽤普通的锅不容易将鸡蛋煮熟。
你有办法将鸡蛋煮熟吗?【观察与思考】在5个烧杯中加⼊⼀定量⽔、⾷盐⽔溶液、蔗糖⽔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P158导电装置进⾏实验,记录现象:不能导电的是,原因。
能导电的是,原因。
【交流讨论】1、为什么⽤湿⼿触摸电器设备容易发⽣触电事故?2、在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是。
在蔗糖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则是。
【延伸】物质溶解在⽔中,产⽣⾃由移动的离⼦的过程,称为电离。
如氯化钠溶于⽔就发⽣电离,产⽣了⾃由移动的 (填微粒名称或符号)。
电离可以⽤电离⽅程式来表⽰:如NaCl == Na+ + Cl-, HCl == + , NaOH == + OH-。
【模仿】H2SO4== + , KNO3== + ,Ca(OH)2== + , Al2(SO4)3=== +【⼩结】⽔溶液的某些性质1、,应⽤2、,应⽤3、,应⽤【课堂评价与练习】1、厨房⾥的下列物质在寒冷的冬天最容易结冰的是()A、⾷醋B、蒸馏⽔C、酱油D、⾃来⽔2、[04江苏苏州] 严冬我国北⽅某些城市曾⽤⾷盐融雪,造成⼟壤中盐浓度过⾼,使路旁的树⽊死亡。
初中课堂有趣化学实验教案
初中课堂有趣化学实验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气体的生成和测定原理;
2.掌握简单气体实验的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教学内容:
1.氧气的生成和测定实验;
2.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测定实验。
教学准备:
1.实验设备:试管、试管夹、酸性氧化钾、酸性铜氧化物、小瓶橡皮塞、石灰水等;
2.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氢氧化铜、醋酸等;
3.安全措施:实验时要戴好安全眼镜、固定试管等。
教学步骤:
1.引入气体的生成和测定原理,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
2.先进行氧气的生成和测定实验,操作步骤为:取一小片酸性氧化钾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并倾斜试管使氧气向下集聚,然后迅速反转试管于水中,观察试管内的气泡,再用一根实验管插入水中,取气体,在点燃一根火柴,然后将火柴放入试管中,观察火柴燃烧情况;
3.再进行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测定实验,操作步骤为:取一小片酸性铜氧化物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醋酸,观察试管内气泡,再取气体,将气体通入装有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4.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对气体生成和测定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反思:
1.实验操作要谨慎,注意安全;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
教学拓展:
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气体实验,进行进一步探究和实践。
提取色素课程设计案例
提取色素课程设计案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植物色素的概念、种类及分布。
2. 学生能够掌握提取色素的原理及实验操作步骤。
3. 学生能够了解色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提取植物色素,并掌握相关实验技巧。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色素提取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2. 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增强实证意识。
3. 学生关注色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环保意识和生活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提取色素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植物色素的概念、种类及分布:介绍植物色素的定义、常见种类(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2. 提取色素的原理:讲解不同色素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以及利用这些性质进行色素提取的原理。
3. 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讲解提取色素的实验步骤,包括样品处理、溶剂选择、提取过程等。
4. 色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意义:介绍色素在食品、化妆品、染料等领域的应用,以及色素对生物体和环境的作用。
5. 实验设计与实践: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色素提取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植物色素的概念、种类及分布;提取色素的原理。
第二课时:实验操作步骤讲解;实验设计与实践。
第三课时:色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意义;实验结果分析。
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关于植物色素的章节相关,涉及色素的基本概念、提取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初中化学原创实验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原创实验教案模板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实验材料: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PH试纸、玻璃棒、试管、试管夹等。
实验步骤:
1. 将试管架起来,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 使用PH试纸测试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记录下来。
3. 将玻璃棒取出盐酸溶液试管中的液体,搅拌均匀。
4. 将玻璃棒沾满盐酸溶液后,缓慢地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试管中,同时用PH试纸测试液体的PH值。
5. 持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PH值接近7,即为中和反应完成。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需细心谨慎,避免溶液飞溅造成伤害。
2. 注意控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速度,避免过量导致反应失控。
3. 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处理干净,试管清洗干净并归还实验室管理员。
实验结果:盐酸和氢氧化钠经过中和反应后,PH值接近7,产生氯化钠和水。
实验拓展: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酸碱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比较不同酸碱溶液中和反应的速度和结果。
实验评价:本实验设计简单易操作,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模板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力,掌握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原理:在物体表面接触时,由于表面不光滑,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积、物体之间的表面粗糙程度以及物体间受力情况有关。
实验器材:平面倾斜板、测力计、不同材料的木块等。
实验步骤:
1. 将平面倾斜板固定在桌边上,调整倾斜角度。
2. 在倾斜板上放置一个小木块,观察木块在倾斜板上滑动的情况。
3. 使用测力计测量木块在倾斜板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4. 更换不同材料的木块,重复步骤2和步骤3,记录实验数据。
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保持测力计的正常使用状态,避免出现误差。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平稳,防止物体滑落或受伤。
3. 数据记录要准确,实验结果需要经过多次重复实验来验证。
实验结果分析:
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分析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的差异。
2. 探讨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特性、压力大小等因素的关系。
拓展实验:
1. 通过改变木块的重量、平面倾斜角度等条件,研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2. 利用不同材料的板子模拟不同路面条件,研究摩擦力对车辆行驶的影响。
教学意义:
通过这次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活动主题: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与实验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对象:初中化学八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中和反应的实验方法;
3. 能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
活动准备:
1. 实验器材:酸、碱溶液、酸碱指示剂、试管、试管架、滴管等;
2. 教师准备:整理实验器材,制作实验操作流程,准备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模板。
活动流程:
第一课时:
1.教师简要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流程,说明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
第二课时:
1.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内容;
2.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报告展示,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和提问;
3.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规范;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实验方法和实验规律,并写出实验心得体会。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与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和反应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书写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考点1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 基 础 梳 理 ———— 1. 实验方案设计的类别 (1) 制备型实验设计思路如下: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制备型实验方案遵循几个原则:①条件合适,操作方便; ②原理正确,步骤简单;③原料丰富,价格低廉;④产物 纯净,污染物少。
大家好
1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课时38 实验方案的设计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考点导读
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能改进简单的实验 方案。 复习 目标 2. 能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 案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能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 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用水洗涤固体2~3次,在50℃下干燥,得到MgCO3·3H2O。 [已知:该溶液中pH=8.5时Mg(OH)2开始沉淀;pH=5.0时
Al(OH)3沉淀完全。]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解析] (1) 加入 H2O2 在酸性条件下将 Fe2+氧化成 Fe3+, 离子方程式为 H2O2+2Fe2++2H+===2Fe3++2H2O。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1)
加入H2O2氧化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_2_O__2+__2_F__e2_+__+__2_H_+_=__=_=_2_F_e_3_+_+__2_H_2_O_。
(2) 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萃取分
液,以除去溶液中的Fe3+。
①实验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 _分__液__漏__斗_。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2. 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 ①科学性(即实验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②安 全性(即用药及操作要注意安全,注意环境保护等问题);③可 行性(要满足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④简约性(装置简单、步骤 少、药品用量少、时间短)。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考点导读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已知:①Cr2O72-+H2O 2CrO24-+2H+; ②CrCl3·6H2O 不溶于乙醚,易溶于水、乙醇,易水解。
(1) 碱溶的目的是_____将__红__矾__钠__(_或__C__r_2O__72_-_)转__化__成__铬__酸__钠___ __(或___C_r_O__42-_)__ , 所 加 40%NaOH 不 宜 过 量 太 多 的 原 因 是 ____避__免__还__原__时__消__耗__过__多__盐__酸___。
(3) 滴加氨水调节 pH 使 Al3+沉淀为 Al(OH)3,同时 Mg2+ 不能沉淀,故需调节 8.5>pH≥5.0,过滤除去 Al(OH)3,然后 再加入 Na2CO3 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变式1 (2017·苏北四市一模)氯化铬晶体(CrCl3·6H2O)是一 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常用铬酸钠(Na2CrO4)来制备。实验 室中以红矾钠(Na2Cr2O7)为原料制备CrCl3·6H2O的流程如下:
②为使Fe3+尽可能多地从水相转移至
有机相,采取的操作:向装有水溶液的仪
器A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萃取剂,充_分__振__荡___、静置、分液,并
重复多次。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3) 请补充完整由萃取后得到的水溶液制备MgCO3·3H2O的 实验方案:边搅拌边向溶液中滴加氨水 ,至___8_._5_>__p_H__≥_5_.0_,__ _过__滤__,__边__搅__拌__边__向__滤__液__中__滴__加__N_a_2_C_O__3_溶__液__至__有__大__量__沉__淀__生__成__,_ _静__置__,__向__上__层__清__液__中__滴__加__N_a_2_C_O__3溶__液__,__若__无__沉__淀__生__成__,过滤、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3) 验证型实验方案的设计:对物质具体的性质进行求证, 关键是设计出简捷的实验,要求操作简单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已知结构或官能团 ―→ 推测物质具有的性质 ―→ 要验证的性质 ―→ 实验中的试剂、反应的条件 ―→ 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 结论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学思想?
答案: 途径①、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都有污染性气体 (NO、SO2)生成,同时还要多消耗原料,不符合绿色化学中的 原子充分利用与转化原则;而途径②无污染性气体生成,因此 能更好地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考点导读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知识 网络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问题思考 问题1 探究物质性质时,需要探究物质哪些性质? 答案: 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漂白性、水解 性等。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问题2 CuSO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有关制备途径如 右图。相对于途径①、③,途径②为什么能更好地体现绿色化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2) 探究型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其结构特点或从所属类型 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而后据此设 计合理实验方案,探索可能具有的性质。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考点导读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
随堂检测
专题九 综合化学实验
———— 举 题 说 法 ————
例题1 (2016·江苏高考)实验室以一种工业废渣(主要成分 为 MgCO3 、 Mg2SiO4 和 少 量 Fe 、 Al 的 氧 化 物 ) 为 原 料 制 备 MgCO3·3H2O。实验过程如下: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