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锐角三角变换经典练习题附带答案

锐角三角变换经典练习题附带答案

锐角三角变换经典练习题附带答案锐角三角变换是三角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一种将锐角三角函数互相转换的方法。

掌握锐角三角变换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准确性。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锐角三角变换练题,附带答案供参考。

1. 计算 $\sin(90° - x)$ 的值。

- 解答:根据余角公式,$\sin(90° - x) = \cos x$。

2. 计算 $\cos(90° - x)$ 的值。

- 解答:根据余角公式,$\cos(90° - x) = \sin x$。

3. 计算 $\tan(90° - x)$ 的值。

- 解答:根据余角公式,$\tan(90° - x) = \cot x$。

4. 计算 $\cot(90° - x)$ 的值。

- 解答:根据余角公式,$\cot(90° - x) = \tan x$。

5. 计算 $\sec(90° - x)$ 的值。

- 解答:根据余角公式,$\sec(90° - x) = \csc x$。

6. 计算 $\csc(90° - x)$ 的值。

- 解答:根据余角公式,$\csc(90° - x) = \sec x$。

以上是锐角三角变换的经典练题及答案。

通过这些练,可以更好地理解锐角三角变换的概念,并熟练运用余角公式进行计算。

锐角三角变换在解决三角函数计算问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掌握。

注意:以上答案中的角度单位均为度。

锐角三角变换经典练题附带答案锐角三角变换是三角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一种将锐角三角函数互相转换的方法。

掌握锐角三角变换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准确性。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锐角三角变换练题,附带答案供参考。

1. 计算 $\sin(90° - x)$ 的值。

- 解答:根据余角公式,$\sin(90° - x) = \cos x$。

锐角三角函数(含习题及答案)

锐角三角函数(含习题及答案)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演示学校操场上的国旗图片)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º,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可以测算出旗杆的大致高度;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象小明那样通过测量一些角的度数和一些线段的长度,来测算出旗杆的高度.这就是我们本章即将探讨和学习的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来测算物体长度或高度的方法.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第一种:锐角的正弦(二)实践探索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灌溉.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º,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分析:问题转化为,在Rt△ABC中,∠C=90º,∠A=30º,BC=35m,求AB根据“再直角三角形中,30o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AB=2BC=70m,即需要准备70m长的水管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o,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如图,任意画一个Rt△ABC,使∠C=90º,∠A=45º,计算∠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能得到什么结论?分析:在Rt△ABC 中,∠C=90º,由于∠A=45º,所以Rt△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AB2 = AC2+BC2 = 2BC2,AB =BC故===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º,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一般地,当∠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如图:Rt△ABC与Rt△A’B’C’,∠C=∠C’=90º,∠A=∠A’=α,那么与有什么关系?分析:由于∠C=∠C’=90º,∠A=∠A’=α,所以Rt△ABC与Rt△A’B’C’相似,=,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认识正弦如图,在Rt△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师: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板书:sinA== (举例说明:若a = 1,c = 3,则sinA=)注意:1、sinA不是 sin与A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2、正弦的三种表示方式:sinA、sin56º、sin∠DEF;3、sinA 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sinA 没有单位.提问:∠B的正弦怎么表示?要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我们需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中的哪些边?(三)教学互动例、如图,在RtΔABC中,∠C = 90º,求sinA和sinB的值.分析:可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两个三角形中未知的那一边长,再根据正弦的定义求解.解答按课本.锐角三角函数——余弦和正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余弦、正切的概念难点: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述正弦的定义2.如图,在Rt△ABC中,∠ACB=90º,CD⊥AB于点D.已知AC=,BC=2,那么sin∠ACD=()A. B. C.D.(二)实践探索一般地,当∠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如图:Rt△ABC与Rt△A’B’C’,∠C=∠C’=90o,∠A=∠A’=α,那么与有什么关系?分析:由于∠C=∠C’=90o,∠B=∠B’=α,所以Rt△ABC与Rt△A’B’C’相似,=,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如图,在Rt△ABC中,∠C=90o,把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 ==类似地,把∠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 =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叫做∠A的锐角三角函数.(三)教学互动例、如图,在RtΔABC中,∠C = 90º,BC=6,sinA =,求cosA和tanB的值.解:∵sinA =,∴AB == 6×= 10又AC === 8∴cosA ==,tanB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一、教学目标1.能推导并熟记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2.能熟练计算含有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记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值,能熟练计算含有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难点: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推导过程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还记得我们推导正弦关系的时候所到结论吗?即sin30º =,sin45º=你还能推导出sin60º的值及30º、45º、60º角的其它三角函数值吗?(二)实践探索让学生画30º、45º、60º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º、cos45º、tan60°归纳结果(三)教学互动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1) cos260º+cos245º+sin30ºsin45º(2)+解:(1)原式 = ()2+()2+××=++= 1(2)原式 =+=+= −(1+)2−(1−)2=−3−2−3+2= −6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值,解题关键是熟悉并牢记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值.易错点因没有记准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值,造成计算错例2、(1)如图(1), 在RtΔABC中,∠C = 90º,AB =,BC =,求∠A的度数.(2)如图(2),已知圆锥的高AO等于圆锥的底面半径OB的倍,求α.解:(1)在图(1)中,∵sinA ===,∴∠A = −45º,(2)在图(2)中,∵tanα ===,∴α = 60º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识计算器一些功能键的使用2.会熟练运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由三角函数值来求角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计算器处理三角函数中的值或角的问题难点:知道值求角的处理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上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锐角A是等特殊角时,可以求得这些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如果锐角A不是这些特殊角,怎样得到它的三角函数值呢?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二)实践探索1.用计算器求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利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这个教师可完全放手学生去完成,教师只需巡回指导)sin37º24′sin37°23′cos21º28′ cos38°12′tan52°tan36°20′ tan75°17′2.熟练掌握用科学计算器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例如:sinA=0.9816.∠A=;cosA=0.8607,∠A=;tanA=0.1890,∠A=;tanA=56.78,∠A=.典型例题1.若把ΔABC中锐角A的两边AB、AC分别缩小为原来的,已知其中∠C = 90º,则锐角A的正弦,则sinA的变化情况为( )A.nsinA B.sinA C. D.保持原值不变答案:D说明:因为当一个锐角大小不变时,其正弦值是固定的,与∠A的两边大小无关,所以正确答案为D.2.已知ΔABC中,∠C = 90º,∠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且c = 3b,则cosA = ( )A. B. C.D.答案:C说明:因为cosA =,而c = 3b,所以cosA =,答案为C.3.a、b、c是ΔABC的三边,a、b、c满足等式(2b)2= 4(c+a)(c−a),且有5a−3c = 0,求sinA+sinB的值.分析:用正弦的定义把正弦换为边的比,再由所给的边与边的关系即可求值.解:由(2b)2 = 4(c+a)(c−a)得b2 = c2−a2,∴c2 = a2+b2,∴Δ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 = 90º;由5a−3c = 0,得=,即sinA =设a = 3k,则c = 5k,∴b == 4k,∴sinB ===∴sinA+sinB =+=.4.如图,∠POQ = 90º,边长为2 cm的正方形ABCD的顶点B在OP上,C在OQ上,且∠OBC = 30º;分别求点A、D到OP的距离.分析:由正方形的性质可证ΔABE≌ΔBCO≌ΔCDG,再由∠OBC = 30º,即可求出OC、CG、AE的长.解:过点A、D分别作AE⊥OP、DF⊥OP,DG⊥OG,垂足分别为E、F、G.在正方形ABCD中,∠ABC =∠BCD = 90º∵∠OBC = 30º,∴∠ABE =∠BCO = 60º同理可求∠CDG = 60º,又AB = BC = CD = 2 cm,∴RtΔABE≌RtΔBCO≌RtΔCDG∴CG = AE = AB•sin∠ABE = 2•=(cm)OC = BC•sin∠OBC = 2•= 1(cm)∴DF = OG = GC+OC = (+1)(cm)即点A到OP的距离为cm,点D到OP的距离为(+1)cm.习题精选选择题:1.如图,CD是RtΔABC斜边上的高,AC = 4,BC = 3,则cos∠BCD的值是( )A.B.C. D.答案:D说明:因为CD⊥AB,所以∠BCD+∠B = 90º;又∠A+∠B = 90º,所以∠BCD =∠A;由BC = 3,AC = 4,得AB === 5,∴cos ∠BCD = cosA ==,所以答案为D.2.如图,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以1为半径作圆,若点P是该圆在第一象限内的一点,且OP与x轴正方向组成的角为α,则点P的坐标是( )A.(cosα,1)B.(1,sinα)C.(sinα,cosα)D.(cosα,sinα)答案:D说明:如图,作PA⊥x轴于点A;由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知,cosα =,sinα =,所以OA = OPcosα = cosα,PA = OPsinα,所以点P的坐标为(cosα,sinα),所以答案为D.3.如图,将矩形ABCD沿着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E,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AD = BC’B.∠EBD =∠EDBC.ΔABE与ΔBCD相似D.sin∠ABE =答案:C说明:因为ΔBC’D≌ΔBCD,所以BC’ = BC;又BC = AD,所以AD = BC’;因为AD//BC,所以∠EDB =∠CBD,而∠CBD =∠EBD,所以∠EDB =∠EBD,所以EB = ED;而sin∠ABE ==,所以A、B、D都是成立的,答案为C.4.如图,RtΔABC中,∠C = 90º,D为BC上一点,∠DAC = 30º,BD = 2,AB = 2,则AC的长是( )A. B.2 C.3D.答案:A说明:在RtΔACD中,因为∠CAD = 30º,设CD = x,因为tan∠DAC =,则AC =x,在RtΔ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B2= AC2+BC2= AC2+(CD+DB)2,即(2)2= (x)2+(x+2)2,∴x2+x−2 = 0,解得x1 = 1或x2 = −2(舍去),即DC = 1,AC =,答案为A.5.在RtΔABC中,∠C = 90º,如果∠A = 30º,那么sinA+cosB的值等于( )A.1 B. C.D.答案:A说明:因为在RtΔABC中,∠C = 90º,∠A = 30º,所以∠B = 60º,所以sinA = sin30º =,cosB = cos60º =,故sinA+cosB =+= 1,所以答案为A.6.在矩形ABCD中,BC = 2,AE⊥BD于E,∠BAE = 30º,那么ΔECD的面积是( )A.2 B. C.D.答案:C说明:如图,由题意得,ΔABE与ΔBDC相似,∴∠CBD =∠BAE = 30º,∴CD = BC•tan∠CBD = 2•=,AB = CD =,BE = AB•sin30º =×=,EF = BE•sin30º =×=,∴SΔECD = SΔBCD−SΔEBC =BC•CD−BC•EF =×2×−×2×=,答案为C.7.如图,两条宽度都是1的纸条,交叉重叠放在一起,且它们的夹角为α,则它们重叠部分(图中黄色部分)的面积为( )A. B.sinα C. D.cosα答案:C说明:如图,过点A作AN⊥CD于N,过点D作DM⊥BC于M,则AN = DM = 1,∠DCM =α,在RtΔDCM中,CD == ,所以S平行四边形ABCD = CD•AN =,答案为C.解答题:1.如果α是锐角,且cosα =,求sinα及tanα的值.分析:事实上,因为α为锐角,所以可构造一个RtΔABC,使∠C = 90º,∠A = α,则有AC = 4k,AB = 5k,由勾股定理得BC == 3k,从而可求sinα;还可直接用公式sinA =求解.解:构造RtΔABC,使∠A = α,∠C = 90º,如图,∵cosα = cosA =,∴可令AC = 4k,AB = 5k,∴BC == 3k,∴sinA ===,tanA ===,即sinα =,tanα =.2.若tan2x−(+1)tanx+= 0,求锐角x.分析:这是以tanx为未知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可先求出tanx,再求x.解:tan2x−(+1)tanx+= 0,(tanx−1)(tanx−) = 0,得tanx = 1或tanx =;当tanx = 1时,x = 45º;当tanx =时,x = 60º;∴x1 = 45º,x2 = 60º.。

锐角三角函数练习题及答案

锐角三角函数练习题及答案

锐角三角函数(一)1.把Rt△ABC各边的长度都扩大3倍得Rt△A′B′C′,那么锐角A,A′的余弦值的关系为()A.cosA=cosA′ B.cosA=3cosA′ C.3cosA=cosA′ D.不能确定2.如图1,已知P是射线OB上的任意一点,PM⊥OA于M,且PM:OM=3:4,则cosα的值等于()A.34 B.43 C.45 D .35图 1 图 2 图3 图4图53.在△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则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a=c·sinB B.a=c·cosB C.a=c·tanB D.以上均不正确4.在Rt△ABC中,∠C=90°,cosA=23,则tanB等于()A.35 B.53 C.255 D.525.在Rt△ABC中,∠C=90°,AC=5,AB=13,则sinA=______,cosA=______,•tanA=_______.6.如图2,在△ABC中,∠C=90°,BC:AC=1:2,则sinA=_______,cosA=______,tanB=______.7.如图3,在Rt△ABC中,∠C=90°,b=20,c=202,则∠B的度数为_______.8.如图4,在△CDE中,∠E=90°,DE=6,CD=10,求∠D的三个三角函数值.9.已知:α是锐角,tanα=724,则sinα=_____,cosα=_______.10.在Rt△ABC中,两边的长分别为3和4,求最小角的正弦值为10.如图5,角α的顶点在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一边在x轴上,•另一边经过点P(2,23),求角α的三个三角函数值.12.如图,在△ABC中,∠ABC=90°,BD⊥AC于D,∠CBD=α,AB=3,•BC=4,•求sinα,cosα,tanα的值.解直角三角形一、填空题1. 已知cosA=23,且∠B=900-∠A ,则sinB=__________.2. 在Rt △ABC 中,∠C 为直角,cot(900-A)=1.524,则tan(900-B)=_________.3. ∠A 为锐角,已知sinA=135,那么cos (900-A)=___________.4. 已知sinA=21(∠A 为锐角),则∠A=_________,cosA_______,tanA=__________.5. 用不等号连结右面的式子:cos400_______cos200,sin370_______sin420.6. 若cot α=0.3027,cot β=0.3206,则锐角α、β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7. 计算: 2sin450-3tan600=____________. 8. 计算: (sin300+tan450)·cos600=______________.9. 计算: tan450·sin450-4sin300·cos450+6cot600=__________.10. 计算: tan 2300+2sin600-tan450·sin900-tan600+cos 2300=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 在Rt △ABC 中,∠C 为直角,AC=4,BC=3,则sinA=( )A . 43;B . 34;C .53;D . 54.2. 在Rt △ABC 中,∠C 为直角,sinA=22,则cosB 的值是( )A .21;B .23;C .1;D .223. 在Rt △ABC 中,∠C 为直角,∠A=300,则sinA+sinB=( )A .1;B .231+;C .221+;D .414. 当锐角A>450时,sinA 的值( )A .小于22; B .大于22; C .小于23; D .大于235. 若∠A 是锐角,且sinA=43,则( )A .00<∠A<300; B .300<∠A<450;C .450<∠A<600;D . 600<∠A<9006. 当∠A 为锐角,且tanA 的值大于33时, ∠A( )A .小于300; B .大于300; C .小于600; D .大于6007. 如图,在Rt △ABC 中,∠C 为直角,CD ⊥AB 于D ,已知AC=3,AB=5,则tan ∠BCD 等于( )A .43;B .34;C .53;D .548. Rt △ABC 中,∠C 为直角,AC=5,BC=12,那么下列∠A 的四个三角函数中正确的是( )A . sinA=135; B .cosA=1312; C . tanA=1213;D . cotA=1259. 已知α为锐角,且21<cos α<22,则α的取值范围是( )A .00<α<300;B .600<α<900;C .450<α<600;D .300<α<450.三、解答题1、 在△ABC 中,∠C 为直角,已知AB=23,BC=3,求∠B 和AC .2、在△ABC 中,∠C 为直角,直角边a=3cm ,b=4cm ,求sinA+sinB+sinC 的值.3、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b=3, c=14. 求∠A 的四个三角函数.4、在△ABC 中,∠C 为直角,不查表解下列问题: (1)已知a=5,∠B=600.求b ; (2)已知a=52,b=56,求∠A .5、在△ABC 中,∠C 为直角,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a=25,b=215,求c 、∠A 、∠B .6、在Rt △ABC 中,∠C =90°,由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 已知a =156, b =56,求c; (2) 已知a =20, c =220,求∠B ; (3) 已知c =30, ∠A =60°,求a ;(4) 已知b =15, ∠A =30°,求a .7、已知:如图,在ΔABC 中,∠ACB =90°,CD ⊥AB ,垂足为D ,若∠B =30°,CD =6,求AB 的长.8、已知:如图,在山脚的C 处测得山顶A 的仰角为︒45,沿着坡度为︒30︒=∠30DCB ,400=CD 米),测得A 的仰角为︒60,求山的高度DCAB9、会堂里竖直挂一条幅AB,如图5,小刚从与B成水平的C点观察,视角∠C=30°,当他沿CB方向前进2米到达到D时,视角∠ADB=45°,求条幅AB的长度。

锐角三角函数的题型及解题技巧

锐角三角函数的题型及解题技巧

锐角三角函数的题型及解题技巧锐角三角函数是三角函数的基础,它应用广泛,解题技巧性强,下面归纳出锐角三角函数的常见题型,并结合例题介绍一些解题技巧。

一、 化简或求值例1 (1)已知tan 2cot 1a a -=,且a 是锐角,求22tan cot 2a a +-的值。

(2)化简()()22sin cos cos sin a b a b a a a a ++-。

分析分析 (1)由已知可以求出tan a 的值,化简22tan cot 2a a +-可用1tan cot a a =×;(2)先把平方展开,再利用22sin cos 1a a +=化简。

化简。

解 (1)由tan 2cot 1a a -=得2tan 2tan a a -=,解关于tan a 的方程得tan 2a =或tan 1a =-。

又a 是锐角,∴tan 2a =。

∴22tan cot 2a a +-=22tan 2tan cot cot a a a a -×+=2(tan cot )a a -=tan cot a a -。

由tan 2a =,得1cot 2a =,∴22tan cot 2a a +-=tan cot a a -=13222-=。

(2)()()22sin cos cos sin a b a b a a a a ++-=2222sin 2sin cos cos a ab b a a a a +××++2222cos 2cos sin sin a ab b a a a a -××+=()()222222sin cos sin cos a b a a a a +++=22a b +。

说明说明 在化简或求值问题中,经常用到“1”的代换,即22sin cos 1a a +=,tan cot 1a a ×=等。

等。

二、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例2 在△ABC 中,若223cos sin 022A B æö-+-=ç÷ç÷èø(),A B ÐÐ均为锐角,求C Ð的度数。

用锐角三角函数概念解题的常见方法(含答案11页)

用锐角三角函数概念解题的常见方法(含答案11页)

用锐角三角函数概念解题的常见方法知识要点1.锐角三角函数(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规定:sinA=ac,cosA=bc,tanA=ab,cotA=ba.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统称为锐角的三角函数.(2)用计算器由已知角求三角函数值或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对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我们很容易计算,甚至可以背诵下来,但是对于一般的锐角又怎样求它的三角函数值呢?用计算器可以帮我们解决大问题.①已知角求三角函数值;②已知三角函数值求锐角.2αsinαcosαtanαcotα30º123233345º22221 160º3212333直角三角形中,30°的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1)0<sinα<1,o<cosα<1(0°<α<90°)(2)tan α·cot α=1或tan α=1cot α; (3)tan α=sin cos αα,cot α=cos sin αα. (4)sin α=cos (90°-α),tan α=cot (90°-α).方法点拨有关锐角三角函数的问题,常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设参数例1. 在ABC ∆中,︒=∠90C ,如果125tan =A ,那么sinB 的值等于( ) 512.125.1312.135.D C B A 解析:如图1,要求sinB 的值,就是求AB AC 的值,而已知的125tan =A ,也就是125=AC BC 可设k AC k BC 125==, 则k k k AB 13)12()5(22=+=13121312sin ==∴k k B ,选B 二、巧代换例2. 已知3tan =α,求ααααcos sin 5cos 2sin +-的值。

解析:已知是正切值,而所求的是有关正弦、余弦的值,我们可以利用关系式3cos sin tan ==ααα,作代换ααcos 3sin =,代入即可达到约分的目的,也可以把所求的分式的分子、分母都除以αcos 。

锐角三角函数(含答案)

锐角三角函数(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1、1、利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三角函数值。

如求sin63゜52′41″的值.(精确到0.0001)先用如下方法将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显示结果为0.897 859 012.所以sin63゜52′41″≈0.89792、利用计算器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如已知tan x=0.7410,求锐角x.(精确到1′)在角度单位状态为“度”的情况下(屏幕显示出),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显示结果为36.538 445 77.再按键:显示结果为36゜32′18.4. 所以,x≈36゜32′注意:利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或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时,不同的计算器操作步骤有所不同。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难点: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例1:如图,工件上有一个V形槽,测得它的上口宽20mm,深19.2mm,求V形角(∠ACB)的大小(结果精确到1°)三、中考感悟(2014•tan56°≈。

(结果精确到0.01)四、专项训练(一)基础练习1、用计算器计算cos44°的结果(精确到0.01)是()A. 0.90B. 0.72C. 0.69D. 0.66【答案】B2、按键,使科学记算器显示回后,求sin90°的值,以下按键顺序正确的是()3、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47°;(2)sin12°30′;(3)cos25°18′;(4)tan44°59′59″;(5)sin18°+cos55°-tan59°(3)cos25°18′=0.9003;(4)tan44°59′59″=1.0000;(5)sin18°+cos55°-tan59=-0.7817.4、利用计算器求下列各角(精确到1″)(1)sinA=0.75,求A;(2)cosB=0.888 9,求B;(3)tanC=45.43,求C;(4)tanD=0.974 2,求D.6、用计算器验证,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A.sin37°24′>cos37°24′+cos3°10′B.cos45°32′>sin45°-sin1°12′C.sin63°47′<cos18°21′-cos87°D.2sin30°12′<sin60°24′【解析】使用计算器分别对各选项进行计算,只有B正确.【答案】B(二)提升练习7、先用计算器求:sin20°≈,sin40°≈,sin60°≈,sin80°≈,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把sin20°,sin40°,sin60°,sin80°连接起来:.归纳:正弦值,角大值。

2020-2021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

2020-2021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

2020-2021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利用量角器可以制作“锐角余弦值速查卡”.制作方法如下:如图,设1OA =,以O 为圆心,分别以0.05,0.1,0.15,0.2,…,0.9,0.95长为半径作半圆,利用“锐角余弦值速查卡”可以读出相应锐角余弦的近似值.例如:cos300.87︒≈,cos450.71︒=.下列角度中余弦值最接近0.94的是( )A .30°B .50︒C .40︒D .20︒【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锐角余弦值速查卡”解答即可.【详解】从“锐角余弦值速查卡”可以读出cos 20︒≈0.94,∴余弦值最接近0.94的是20︒,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锐角余弦值速查卡”,正确读出“锐角余弦值速查卡”是解题的关键.2.同学们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时,看到木工师傅用“三弧法”在板材边角处作直角,其作法是:如图:(1)作线段AB ,分别以点A ,B 为圆心,AB 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C ; (2)以点C 为圆心,仍以AB 长为半径作弧交AC 的延长线于点D ;(3)连接BD ,BC .根据以上作图过程及所作图形,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ABD =90°B .CA =CB =CDC .sinA =32D .cosD =12【答案】D【解析】【分析】由作法得CA=CB=CD=AB,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ABD=90°,点C是△ABD的外心,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计算出∠D=30°,则∠A=60°,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即可得到结论.【详解】由作法得CA=CB=CD=AB,故B正确;∴点B在以AD为直径的圆上,∴∠ABD=90°,故A正确;∴点C是△ABD的外心,在Rt△ABC中,sin∠D=ABAD=12,∴∠D=30°,∠A=60°,∴sinA=3,故C正确;cosD=3,故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也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和解直角三角形.3.为了方便行人推车过某天桥,市政府在10m高的天桥一侧修建了40m长的斜道(如图所示),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这条斜道倾斜角的度数,具体按键顺序是( )A.B.C.D.【答案】A【解析】【分析】先利用正弦的定义得到sinA=0.25,然后利用计算器求锐角∠A.【详解】解:因为AC=40,BC=10,sin∠A=BC AC,所以sin∠A=0.25.所以用科学计算器求这条斜道倾斜角的度数时,按键顺序为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计算器-三角函数:正确使用计算器,一般情况下,三角函数值直接可以求出,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需要用第二功能键.4.如图,为了测量某建筑物MN 的高度,在平地上A 处测得建筑物顶端M 的仰角为30°,向N 点方向前进16m 到达B 处,在B 处测得建筑物顶端M 的仰角为45°,则建筑物MN 的高度等于( )A .31)mB .31)mC .31)mD .31)m 【答案】A【解析】设MN=xm ,在Rt △BMN 中,∵∠MBN=45∘,∴BN=MN=x ,在Rt △AMN 中,tan ∠MAN=MN AN , ∴tan30∘=16x x+ =3√3, 解得:3,则建筑物MN 的高度等于3 +1)m ;故选A.点睛:本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考查了仰角和俯角的问题,要明确哪个角是仰角,哪个角是俯角,知道仰角是向上看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是向下看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并与三角函数相结合求边的长.5.如图,在矩形ABCD 中E 是CD 的中点,EA 平分,BED PE AE ∠⊥交BC 于点P ,连接PA ,以下四个结论:①EB 平分AEC ∠;②PA BE ⊥;③32AD AB =;④2PB PC =.其中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A.4个B.3个C.2个D.1个【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ADE≌△BCE(SAS),进而求出△ABE 是等边三角形,再求出△AEP≌△ABP(SSS),进而得出∠EAP=∠PAB=30°,再分别得出AD与AB,PB与PC的数量关系即可.【详解】解:∵在矩形ABCD中,点E是CD的中点,∴DE=CE,又∵AD=BC,∠D=∠C,∴△ADE≌△BCE(SAS),∴AE=BE,∠DEA=∠CEB,∵EA平分∠BED,∴∠AED=∠AEB,∴∠AED=∠AEB=∠CEB=60°,故:①EB平分∠AEC,正确;∴△ABE是等边三角形,∴∠DAE=∠EBC=30°,AE=AB,∵PE⊥AE,∴∠DEA+∠CEP=90°,则∠CEP=30°,故∠PEB=∠EBP=30°,则EP=BP,又∵AE=AB,AP=AP,∴△AEP≌△ABP(SSS),∴∠EAP=∠PAB=30°,∴AP⊥BE,故②正确;∵∠DAE=30°,∴tan∠DAE=DEAD=tan30°=33,∴AD=3DE,即32AD CD=,∵AB=CD,∴③3AD AB=正确;∵∠CEP=30°,∴CP=12 EP,∵EP=BP,∴CP=12 BP,∴④PB=2PC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共有4个.故选: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四边形综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等知识,证明△ABE是等边三角形是解题关键.6.如图,在x轴的上方,直角∠BOA绕原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若∠BOA的两边分别与函数1yx=-、2yx=的图象交于B、A两点,则∠OAB大小的变化趋势为()A.逐渐变小B.逐渐变大C.时大时小D.保持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如图,作辅助线;首先证明△BEO∽△OFA,,得到BE OEOF AF=;设B为(a,1a-),A为(b,2b),得到OE=-a,EB=1a-,OF=b,AF=2b,进而得到222a b=,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性结论;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知tan∠2为定值,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分别过B和A作BE⊥x轴于点E,AF⊥x轴于点F,则△BEO∽△OFA,∴BE OE OF AF=,设点B为(a,1 a -),A为(b,2b),则OE=-a,EB=1a-,OF=b,AF=2b,可代入比例式求得222a b=,即222ab=,根据勾股定理可得:OB=22221OE EB aa+=+,OA=22224OF AF bb+=+,∴tan∠OAB=2222222212244baOB a bOAb bb b++==++=222214()24bbbb++=22∴∠OAB大小是一个定值,因此∠OAB的大小保持不变.故选D【点睛】该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及其应用问题;解题的方法是作辅助线,将分散的条件集中;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来分析、判断、推理或解答.7.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10,E、F分别在边BC,AD上,BE=DF.将△ABE,△CDF分别沿着AE,CF翻折后得到△AGE,△CHF.若AG、CH分别平分∠EAD、∠FCB,则GH长为()A.3 B.4 C.5 D.7【答案】B【解析】【分析】如图作GM⊥AD于M交BC于N,作HT⊥BC于T.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M、GM的长,同理可得HT、CT的长,再通过证四边形ABNM为矩形得MN=AB=3BN=AM=3,最后证四边形GHTN为平行四边形可得GH=TN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作GM⊥AD于M交BC于N,作HT⊥BC于T.∵△ABE沿着AE翻折后得到△AGE,∴∠GAM=∠BAE,AB=AG=3∵AG分别平分∠EAD,∴∠BAE=∠EAG,∵∠BAD=90°,∴∠GAM=∠BAE=∠EAG=30°,∵GM⊥AD,∴∠AMG=90°,∴在Rt△AGM中,sin∠GAM=GMAG,cos∠GAM=AMAG,∴GM=AG•sin30°3AM=AG•cos30°=3,同理可得HT3CT=3,∵∠AMG=∠B=∠BAD=90°,∴四边形ABNM为矩形,∴MN=AB=3BN=AM=3,∴GN=MN﹣GM3,∴GN=HT,又∵GN∥HT,∴四边形GHTN是平行四边形,∴GH=TN=BC﹣BN﹣CT=10﹣3﹣3=4,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翻折变换,解直角三角形,矩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8.如图,已知圆O 的内接六边形ABCDEF 的边心距2OM =,则该圆的内接正三角形ACE 的面积为( )A .2B .4C .63D .43【答案】D【解析】【分析】 连接,OC OB ,过O 作ON CE ⊥于N ,证出COB ∆是等边三角形,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解即可.【详解】解:如图所示,连接,OC OB ,过O 作ON CE ⊥于N ,∵多边形ABCDEF 是正六边形,∴60COB ∠=o ,∵OC OB =,∴COB ∆是等边三角形,∴60OCM ∠=o ,∴sin OM OC OCM =•∠, ∴43)sin 60OM OC cm ︒==. ∵30OCN ∠=o , ∴123,223ON OC CN ===, ∴24CE CN ==,∴该圆的内接正三角形ACE的面积123344323=⨯⨯⨯=,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正六边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函数;熟练掌握正六边形的性质,由三角函数求出OC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如图,△ABC内接于半径为5的⊙O,圆心O到弦BC的距离等于3,则∠A的正切值等于()A.35B.45C.34D.4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如答图,过点O作OD⊥BC,垂足为D,连接OB,OC,∵OB=5,OD=3,∴根据勾股定理得BD=4.∵∠A=12∠BOC,∴∠A=∠BOD.∴tanA=tan∠BOD=43 BDOD=.故选D.考点:1.垂径定理;2.圆周角定理;3.勾股定理;4.锐角三角函数定义.10.如图,AB 是垂直于水平面的建筑物.为测量AB 的高度,小红从建筑物底端B 点出发,沿水平方向行走了52米到达点C ,然后沿斜坡CD 前进,到达坡顶D 点处,DC BC =.在点D 处放置测角仪,测角仪支架DE 高度为0.8米,在E 点处测得建筑物顶端A 点的仰角AEF ∠为27︒(点A ,B ,C ,D ,E 在同一平面内).斜坡CD 的坡度(或坡比)1:2.4i =,那么建筑物AB 的高度约为( )(参考数据sin 270.45︒≈,cos270.89︒≈,tan 270.51︒≈)A .65.8米B .71.8米C .73.8米D .119.8米【答案】B【解析】【分析】 过点E 作EM AB ⊥与点M ,根据斜坡CD 的坡度(或坡比)1:2.4i =可设CD x =,则2.4 CG x =,利用勾股定理求出x 的值,进而可得出CG 与DG 的长,故可得出EG 的长.由矩形的判定定理得出四边形EGBM 是矩形,故可得出EM BG =,BM EG =,再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AM 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详解】解:过点E 作EM AB ⊥与点M ,延长ED 交BC 于G ,∵斜坡CD 的坡度(或坡比)1:2.4i =,52BC CD ==米,∴设DG x =,则 2.4 CG x =.在Rt CDG ∆中,∵222DG CG DC +=,即222(2.4)52x x +=,解得20x =,∴20DG =米,48CG =米,∴200.820.8EG =+=米,5248100BG =+=米.∵EM AB ⊥,AB BG ⊥,EG BG ⊥,∴四边形EGBM 是矩形,∴100EM BG ==米,20.8BM EG ==米.在Rt AEM ∆中,∵27AEM ︒∠=,∴•tan 271000.5151AM EM ︒=≈⨯=米,∴5120.871.8AB AM BM =+=+=米.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1.如图,已知⊙O上三点A,B,C,半径OC=1,∠ABC=30°,切线PA交OC延长线于点P,则PA的长为()A.2 B.3C.2D.1 2【答案】B【解析】【分析】连接OA,由圆周角定理可求出∠AOC=60°,再根据∠AOC的正切即可求出PA的值.【详解】连接OA,∵∠ABC=30°,∴∠AOC=60°,∵PA是圆的切线,∴∠PAO=90°,∵tan∠AOC =PA OA,∴PA= tan60°×1=3.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切线的性质及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根据圆周角定理可求出∠AOC=60°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如图,△ABC 的外接圆是⊙O ,半径AO=5,sinB=25,则线段AC 的长为( )A .1B .2C .4D .5【答案】C【解析】【分析】 首先连接CO 并延长交⊙O 于点D ,连接AD ,由CD 是⊙O 的直径,可得∠CAD=90°,又由⊙O 的半径是5,sinB=25,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解:连接CO 并延长交⊙O 于点D ,连接AD ,由CD 是⊙O 的直径,可得∠CAD=90°,∵∠B 和∠D 所对的弧都为弧AC ,∴∠B=∠D ,即sinB=sinD=25, ∵半径AO=5,∴CD=10,∴2sin 105AC AC D CD ===, ∴AC=4,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以及三角函数的内容,注意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所示,Rt AOB ∆中,90AOB ∠=︒ ,顶点,A B 分别在反比例函数()10y x x=>与()50y x x=-<的图象器上,则tan BAO ∠的值为( )A 5B 5C 25D 10【答案】B【解析】【分析】过A 作AC ⊥x 轴,过B 作BD ⊥x 轴于D ,于是得到∠BDO=∠ACO=90°,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得到S △BDO =52,S △AOC =1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5OB OA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过A 作AC ⊥x 轴,过B 作BD ⊥x 轴于D , 则∠BDO=∠ACO=90°,∵顶点A ,B 分别在反比例函数()10y x x =>与()50y x x =-<的图象上, ∴S △BDO =52,S △AOC =12, ∵∠AOB=90°,∴∠BOD+∠DBO=∠BOD+∠AOC=90°,∴∠DBO=∠AOC ,∴△BDO ∽△OCA ,∴251522BOD OAC S OB S OA ⎛⎫==÷= ⎪⎝⎭△△, ∴5OB OA= ∴tan ∠BAO=5OB OA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性质.解题时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14.如图,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BEC 的斜边放在矩形ABCD 的BC 边上,恰好完全重合,边BE ,CE 分别交AD 于点F ,G ,已知8BC =,::4:3:1AF FG GD =,则CD 的长为()A .1B 2C 3D .2【答案】C【解析】【分析】 由ABCD 是矩形,得到AD=BC=8,且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根据::4:3:1AF FG GD =,可以求出DG 的长度,再根据余角的性质算出∠DCE 的大小,根据三角函数即可算出DC 的长度.【详解】解:∵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BC=8,∠DCB=90︒,又∵::4:3:1AF FG GD = ∴1114318GD AD AD ===++, ∵∠ECB=60°,∴∠DCE=906030︒-︒=︒, 又∵31tan 303GD CD CD ︒===, ∴3CD =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矩形、特殊直角三角形、余角的性质,运用线段的比例长算出其中各段的长度是解本题的关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也是重要知识点,应掌握.15.“奔跑吧,兄弟!”节目组,预设计一个新的游戏:“奔跑”路线需经A、B、C、D四地.如图,其中A、B、C三地在同一直线上,D地在A地北偏东30°方向、在C地北偏西45°方向.C地在A地北偏东75°方向.且BD=BC=30m.从A地到D地的距离是()A.303m B.205m C.302m D.156m【答案】D【解析】分析:过点D作DH垂直于AC,垂足为H,求出∠DAC的度数,判断出△BCD是等边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函数求出AB的长,从而得到AB+BC+CD的长.详解:过点D作DH垂直于AC,垂足为H,由题意可知∠DAC=75°﹣30°=45°.∵△BCD是等边三角形,∴∠DBC=60°,BD=BC=CD=30m,∴DH=3×30=153,∴AD=2DH=156m.故从A地到D地的距离是156m.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结合航海中的实际问题,将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体现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思想.16.如图,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CD,AD上,BE与CF交于点G.若4BC=,1DE AF==,则GF的长为()A .135B .125C .195D .165【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求得5BE CF ==,证明BCE CD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BE DCF ∠=∠,继而根据cos cos BC CG CBE ECG BE CE∠=∠==,可求得CG 的长,进而根据GF CF CG =-即可求得答案.【详解】∵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4BC =,∴4BC CD AD ===,90BCE CDF ∠=∠=︒,∵1AF DE ==,∴3DF CE ==, ∴22345BE CF =+=,在BCE ∆和CDF ∆中, BC CD BCE CDF CE DF =⎧⎪∠=∠⎨⎪=⎩,∴()BCE CDF SAS ∆≅∆,∴CBE DCF ∠=∠,∵90CBE CEB ECG CEB CGE ∠+∠=∠+∠=︒=∠,cos cos BC CG CBE ECG BE CE ∠=∠==, ∴453CG =,125CG =, ∴1213555GF CF CG =-=-=, 故选A.【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函数等知识,综合性较强,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B的坐标是(0,4),点D的坐标是(83,4),点M和点N是两个动点,其中点M从点B出发,沿B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到点A后停止,同时点N从点B出发,沿折线BC→CD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如果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则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设M,N两点的运动时间为x,△BMN的面积为y,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B.C.D.【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两个点的运动变化,写出点N在BC上运动时△BMN的面积,再写出当点N在CD上运动时△BMN的面积,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详解】解:当0<x⩽2时,如图1:连接BD,AC,交于点O′,连接NM,过点C作CP⊥AB垂足为点P,∴∠CPB=90°,∵四边形ABCD是菱形,其中点B的坐标是(0,4),点D的坐标是3,4),∴BO′3,CO′=4,∴228',+'=O B O C∵AC=8,∴△ABC是等边三角形,∴∠ABC=60°,∴CP=BC×sin60°=8×3=43,BP=4,BN=4x,BM=2x,242BM x xBP==,2BN xBC=,∴=BM BNBP BC,又∵∠NBM=∠CBP,∴△NBM∽△CBP,∴∠NMB=∠CPB=90°,∴114438322CBPS BP CP=⨯⨯=⨯⨯=V;∴2NBMCBPS BNS BC⎛⎫= ⎪⎝⎭VV,即y=22283=232NBM CBPBN xS S xBC⎛⎫⎛⎫=⨯=⨯⎪ ⎪⎝⎭⎝⎭V V,当2<x⩽4时,作NE⊥AB,垂足为E,∵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D,∴3BM=2x,∴y=11=2434322BM NE x x⨯⨯=g g;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掌握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是解题的关键.18.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3AB=,点M在CD的边上,且1DM=,AEM∆与ADM∆关于AM所在直线对称,将ADM∆按顺时针方向绕点A旋转90°得到ABF∆,连接EF,则cos EFC∠的值是()A 171365B 61365C 71525D .617【答案】A【解析】【分析】 过点E 作//HG AD ,交AB 于H ,交CD 于G ,作EN BC ⊥于N ,首先证明AEH EMG V :V ,则有13EH AE MG EM == ,设MG x =,则3EH x =,1DG AH x ==+, 在Rt AEH V 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x 的值,进而可求,,,EH BN CG EN 的长度,进而可求FN ,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EF 的长度,最后利用cos FN EFC EF∠=即可求解. 【详解】 过点E 作//HG AD ,交AB 于H ,交CD 于G ,作EN BC ⊥于N ,则90AHG MGE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3,90AD AB ABC C D ==∠=∠=∠=︒ ,∴四边形AHGD,BHEN,ENCG 都是矩形.由折叠可得,90,3,1AEM D AE AD DM EM ∠=∠=︒====, 90AEH MEG EMG MEG ∴∠+∠=∠+∠=︒ ,AEH EMG ∴∠=∠,AEH EMG ∴V :V ,13EH AE MG EM ∴== . 设MG x =,则3EH x =,1DG AH x ==+在Rt AEH V 中,222AH EH AE +=Q ,222(1)(3)3x x ∴++= , 解得45x =或1x =-(舍去), 125EH BN ∴==,65CG CD DG EN =-== . 1BF DM ==Q 175FN BF BN ∴=+=. 在Rt EFN △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13EF EN FN =+=,17cos 1365FN EFC EF ∴∠==.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能够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 ∆的顶点B 在第一象限,点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2AO AB ==,120OAB ∠=o ,将AOB ∠绕点O 逆时针旋转90o ,点B 的对应点'B 的坐标是( )A .3(2,3)--B .33(2,2)---C .3(3,2)--D .(3,3)- 【答案】D【解析】【分析】 过点'B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M ,通过条件求出'B M ,MO 的长即可得到'B 的坐标.【详解】解:过点'B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M ,∵2AO AB ==,120OAB ∠=︒,∴'''2A O A B ==,''120OA B ∠=︒,∴'0'6M B A ∠=︒,在直角△''A B M 中,3==2=B'M B'M 'sin B A M B '''A ∠ , 1==22=A'M A'M 'cos B A M B '''A ∠, ∴'3B M ='1A M =,∴OM=2+1=3,∴'B 的坐标为(3)-.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20.如图,菱形ABCD的两个顶点B、D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恰好是坐标原点O,已知点A(1,1),∠ABC=60°,则k的值是()A.﹣5 B.﹣4 C.﹣3 D.﹣2【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以求得点B的坐标,从而可以求得k的值.详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BA=BC,AC⊥BD,∵∠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点A(1,1),∴OA=,∴BO=,∵直线AC的解析式为y=x,∴直线BD的解析式为y=-x,∵OB=,∴点B的坐标为(−,),∵点B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解得,k=-3,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菱形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答.。

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

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
10.如图,要测量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P,A的距离,可以在小河边取PA的垂线PB上的一点C,测得PC=100米,∠PCA=35°,则小河宽PA等于( )
A.100sin35°米B.100sin55°米C.100tan35°米D.100tan55°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正切函数可求小河宽PA的长度.
∵DE⊥CE,CE∥AB,∴DG⊥AB,∴△ADG是直角三角形
∵DE=55m,CE=FG=36m
∴DG=167m,BG=120m
设AB=ym
∵∠DAB=40°
∴tan40°=
解得:y=78.8
故选:C
【点睛】
本题是三角函数的考查,注意题干中的坡度指的是斜边与水平面夹角的正弦值.
4.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主视图和左视图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俯视图是圆,根据图中所示数据,可求这个物体的表面积为( )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CD,
∴NE=CP=4 ,
BM=2x,
∴y= ;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掌握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是解题的关键.
15.如图,两根竹竿 和 斜靠在墙 上,量得 , ,则竹竿 与 的长度之比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分别表示出AB,AD的长,即可得出答案.
2.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DE⊥AB,垂足为E,sinA=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有( )
①DE=3cm; ②BE=1cm; ③菱形的面积为15cm2; ④BD=2 cm.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C

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解析】
【分析】
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计算即可.
【详解】
解:原式 .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8.如图,在 中, , , 为 边上的中线, 平分 ,则 的值()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可得AE:BE=AC:BC=3:4,进而求得AE= AB,再由点D为AB中点得AD= AB,进而可求得 的值.
∴BO′=4 ,CO′=4,
∴BC=AB= ,
∵AC=8,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C=60°,
∴CP=BC×sin60°=8× =4 ,BP=4,
BN=4x,BM=2x,
, ,
∴ ,
又∵∠NBM=∠CBP,
∴△NBM∽△CBP,
∴∠NMB=∠CPB=90°,
∴ ;
∴ ,
即y= ,
当2<x⩽4时,作NE⊥AB,垂足为E,
【详解】
解:∵ 平分 ,
∴点E到 的两边距离相等,
设点E到 的两边距离位h,
则S△ACE= AC·h,S△BCE= BC·h,
∴S△ACE:S△BCE= AC·h: BC·h=AC:BC,
又∵S△ACE:S△BCE=AE:BE,
∴AE:BE=AC:BC,
∵在 中, , ,
∴AC:BC=3:4,
∴AE:BE=3:4

在Rt△ADC中,DC2=AC2﹣AD2,

即a2+c2=b2+ac,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的内容.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注意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好方法.

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及试题(含答案)

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及试题(含答案)

锐角三角函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Rt △ABC 中(1)∠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 的正弦,记作sinA =∠A 的对边斜边(2)∠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 的余弦,记作cosA =∠A 的邻边斜边(3)∠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A 的正切,记作tanA =∠A 的对边∠A 的邻边(4)∠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A 的余切,记作cota = ∠A 的邻边∠A 的对边2.特殊值的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1)基础扫描1. 求出下图中sinD ,sinE 的值.2.把Rt △ABC 各边的长度都扩大2倍得Rt △A ′B ′C ′,那么锐角A 、A ′的正弦值的关系为( ).A . sinA =sinA ′B . sinA =2sinA ′C . 2sinA =sinA ′D . 不能确定3.在Rt △ABC 中,∠C=90°,若AB =5,AC =4,则sinB 的值是( )A . 35B . 45. 34 D . 434. 如图,△ABC 中,AB=25,BC=7,CA=24.求sinA 的值.25247CBA5. 计算:sin30°·sin 60°+sin45°.能力拓展6. 如图,B 是线段AC 的中点,过点C 的直线l 与AC 成60°的角,在直线上取一点P ,连接AP 、PB ,使sin ∠APB=12,则满足条件的点P 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不存在7. 如图,△ABC 中,∠A 是锐角,求证:1sin 2A B C S A B A C A∆=⋅⋅8.等腰△ABC 中,AB=AC=5,BC=6,求sinA 、sinB .lCBA (第7题图)85F E D创新学习9. 如图,△ABC 的顶点都是正方形网格中的格点,则sin ∠BAC 等于( ) A .3B.5C .5.13答案或提示1.8989sin sin ,DE ==2.A 3.B 4.证明:由2225625AB ==,22749BC ==,2224576CA ==,得222AB BC CA=+ ∴又∠C=90°,∴7sin 25B C A A B==.5. 原式=12224⨯+=. 6. B7. 证明:作CD ⊥AB 于D ,则CD=AC ·sinA ∴ 1122sin A B C A B C D A B A C AS ∆==8. 解:如图,作AD ⊥BC 于D ,BE ⊥AC 于E ∵ AB=AC ∴ BD=12BC=3 ∴4=∴ 4sin 5A DA B C A B ∠== 由1122ABCBC AD AC BES ∆==得 642455B C A D B E A C ⋅⨯===∴24sin 25B E B AC A B∠==9.B锐角三角函数(2)基础扫描1. 在Rt △ABC 中,∠C=90°,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若b=3a ,则tanA= .2. 在△ABC 中,∠C =90°,cosA =4,c =4,则a =_______.3. 如果a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则cos α的值是( )A.122C.14. 如图,P 是∠α的边OA 上一点,且P 点坐标为(2,3),则sin α=_______,cos α=_________,tan α=______ _.5.如图,在△ABC 中,∠ACB=90°,CD ⊥AB 于D ,若AC =AB =,则tan ∠ACD 的值为( )ED C BA6. 已知α是锐角,且cos α=34,求sin α、tan α的值.能力拓展7. 若α为锐角,试证明:sin tan cos ααα=.8. 如图,在Rt △ABC 中,CD 、CE 分别为斜边AB 上的高和中线,BC=a ,AC=b (b >a ),若tan ∠DCE=12,求a b的值.创新学习9.如图,Rt △ABC 中,∠C=90°,D 为CA 上一点,∠DBC=30°,DA=3,AB=,试求cosA 与tanA的值.答案或提示 1. 132. . B 4.1313,325. A6. 解:如图,Rt △ABC 中,∠C=90°,设∠A=α, ∵ 3cos 4A C A Bα==∴设AC=3k ,AB=4k (k >0),则k . ∴sin tan 43BC ABαα===.baE D CBA (第8题图)C BAD CBA7. 证明:如图,R t A B C ∆中,∠C=90°,设∠A=α, 则sin ,cos B C A C A BA Bαα== ∴sin cos B C A Cαα=又 ∵ tan B C A Cα= ∴sin tan cos ααα=.8. 解:如图,∵1tan 2D E D C E D C∠==,∴设 DE=k ,DC=2k (k >0)则CE =. 又CE 是Rt △ABC 斜边上的中线 ∴∴1),BD k =∴tan 2BD BC D C D∠==∵ A B C D ∠=∠ ∴tan tan A B C D ∠=∠∴12a b -=9.解:在Rt △DBC 中,∠C=90°,∠DBC=30°,∴tan 3D C D BC BC∠==∴可设DC=k ,BC=(k >0).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知:222BC CA AB +=.∴)()22319k ++=.整理得()()2510k k +-=.∴k=1. ∴CA=4.∴cos tan 194A A ==.锐角三角函数(3)基础扫描 1. 已知sin α12=,则锐角α= 度.2. 若tan 1α=,则2cos α= .3.计算tan 60452cos 30+- 的结果是( )A .2 B.C .1D.13-.4. 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 中,A B ∥CD ,∠A=60°,AB=10,CD=3,则此梯形的周长为( )A . 25B . 26C . 27D . 28.5. 计算:(1)计算:()013sin 452007tan 30--+-D CCBAbaE D CBA CBAD(2) 先化简,再求值:()2221x x xx+-÷+1,其中,tan 60x = .(3)已知tanA=2.236,用计算器求锐角A (精确到1度).能力拓展6.如图,小明利用一个含60°角的直角三角板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已知他与楼之间的水平距离BD 为10m ,眼高AB 为1.6m (即小明的眼睛距地面的距离),那么这栋楼的高是( ) A .(8105)m B .21.6m C ..835⎛⎫+⎪⎪⎝⎭m7.如图,已知AB 是半圆O 的直径,弦AD 、BC 相交于点P ,若∠DPB=α,那么C D A B等于( )A .sin αB .COS αC .tan αD .1tan α8.如图,⊙O 的半径为3,弦AB 的长为5.求cosA 的值.ED CBA第6题图BAO 第7题图创新学习9.如图,∠C=90°,∠DBC=45°,AB=DB ,利用此图求tan22.5°的值.答案或提示 1.30 2.123.C 4.C 5.(1).原式=111223-+=(2)原式=()()()()221111111xx x x x x x x x +-+=-+=-++ .当tan 60x ===214-=-(3)∠A ≈66°6. A 7. B8.解:作OC ⊥AB ,垂足为C .则1522A C AB ==.∴5cos 6A C A O A ==.9.解:∵∠C=90°,∠DBC=45°,且AB=DB , ∴∠A=∠ADB=12∠DBC=22.5°设DC=1, 则BC=1,∴tanA=1DC AC==-,∴tan22.51.。

《锐角三角函数》习题(含答案)正确无误版

《锐角三角函数》习题(含答案)正确无误版

《锐角三角函数》一、选择题1. 4sin tan 5ααα=若为锐角,且,则为 ( ) 933425543A B C D . . . . 2.在Rt △ABC 中,∠C = 90°,下列式子不一定成立的是( )A .sinA = sinB B .cosA=sinBC .sinA=cosBD .∠A+∠B=90° 3.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6,8,则第三边的长为( )A .10B .22C .10或27D .无法确定4.在Rt △ABC 中,∠C=90°,当已知∠A 和a 时,求c ,应选择的关系式是( ) A .c =sin a A B .c =cos a A C .c = a ·tanA D .c = tan aA5、οο45cos 45sin +的值等于( )A.2B.213+ C.3D. 16.在Rt △ABC 中,∠C=90°,tan A=3,AC 等于10,则S △ABC 等于( )A. 3B. 300C. 503 D. 1507.当锐角α>30°时,则cos α的值是( ) A .大于12 B .小于12C .大于3D .小于38.小明沿着坡角为30°的坡面向下走了2米,那么他下降( ) A .1米 B .3米 C .23 D .2339.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60°,∠B=∠D=90°,BC=2,CD=3,则AB=( )(A )4 (B )5 (C )23 (D )83310.已知Rt △ABC 中,∠C=90°,tanA=43,BC=8,则AC 等于( ) A .6 B .323C .10D .12 二、填空题11.计算2sin30°+2cos60°+3tan45°=_______. 12.若sin28°=cos α,则α=________.13.已知△ABC 中,∠C=90°,AB=13,AC=5,则tanA=______.14.某坡面的坡度为1:3,则坡角是_______度. 15.在△ABC 中,∠C =90°,AB =10cm ,sinA =54,则BC 的长为_______cm . 16.如图,在高楼前D 点测得楼顶的仰角为30︒,向高楼前进60米到C 点,又测得仰角为45︒,则该高楼的高度大约为A.82米B.163米C.52米D.70米17.如图,小鸣将测倾器安放在与旗杆AB 底部相距6m 的C 处,量出测倾器的高度CD =1m ,测得旗杆顶端B 的仰角α=60°,则旗杆AB 的高度为 .(计算结果保留根号)(16题) (17题) 三、解答题18.由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在Rt △ABC 中,∠C=90°:(1)已知a=4,b=8,求c (2)已知b=10,∠B=60°.(3)已知c=20,∠A=60°. (4) (2)已知a=5,∠B=30°19.计算下列各题.(1)s in 230°+cos 245°+2sin60°·tan45°; (2)22cos 30cos 60tan 60tan 30︒+︒︒⨯︒+ sin45°(45︒30︒BAD C四、解下列各题20.如图所示,平地上一棵树高为5米,两次观察地面上的影子,•第一次是当阳光与地面成45°时,第二次是阳光与地面成30°时,第二次观察到的影子比第一次长多少米?21.如图,AB是江北岸滨江路一段,长为3千米,C为南岸一渡口,•为了解决两岸交通困难,拟在渡口C 处架桥.经测量得A在C北偏西30°方向,B在C的东北方向,从C处连接两岸的最短的桥长多少?(精确到0.1)22. 如图,点A是一个半径为300米的圆形森林公园的中心,在森林公园附近有B、C两个村庄,现要在B、C两村庄之间修一条长为1000米的笔直公路将两村连通,经测得∠ABC=45o,∠ACB=30o,问此公路是否会穿过该森林公园?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
A.3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DE=∠ACD,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BAC=∠ACD,然后求出AC.
【详解】
解:∵DE⊥AC,
∴∠ADE+∠CAD=90°,
∵∠ACD+∠CAD=90°,
∴∠ACD=∠ADE=α,
∵矩形ABCD的对边AB∥C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画出图形,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即可.
【详解】
如图,∠C=90°,∠A=α,BC=a,
∵cotα ,
∴AC=BC•cotα=a•cotα,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应用,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是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余弦是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正切是对边与邻边的比;余切是邻边与对边的比;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B的坐标是(0,4),点D的坐标是(8 ,4),点M和点N是两个动点,其中点M从点B出发,沿B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到点A后停止,同时点N从点B出发,沿折线BC→CD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如果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则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设M,N两点的运动时间为x,△BMN的面积为y,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过点B作BM⊥EA的延长线于点M,过点B作BN⊥CE于点N,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可求出BM,AM,CN,DE的长,再结合CD=CN+EN−DE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
解:过点B作BM⊥EA的延长线于点M,过点B作BN⊥CE于点N,如图所示.
在Rt△ABE中,AB=10米,∠BAM=30°,

(完整版)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经典题型+方法归纳(超级经典好用)

(完整版)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经典题型+方法归纳(超级经典好用)

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几种常用方法一、定义法当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可直接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锐角三角函数的值. 例1 如图1,在△ABC 中,∠C =90°,AB =13,BC =5,则sin A 的值是( )(A )513 (B )1213 (C )512 (D )135 对应训练:1.在Rt △ABC 中,∠ C =90°,若BC =1,AB =5,则tan A 的值为( )A .5 B .25 C .12D .2 二、参数(方程思想)法锐角三角函数值实质是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值,所以解题中有时需将三角函数转化为线段比,通过设定一个参数,并用含该参数的代数式表示出直角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结合相关条件解决问题. 例2 在△ABC 中,∠C =90°,如果tan A =512,那么sin B 的值是 . 对应训练:1.在△ABC 中,∠C =90°,sin A=53,那么tan A 的值等于( ). A .35 B . 45 C . 34 D . 432.已知△ABC 中,ο90=∠C ,3cosB=2, AC=52 ,则AB= .3.已知Rt △ABC 中,,12,43tan ,90==︒=∠BC A C 求AC 、AB 和cos B .4.已知:如图,⊙O 的半径OA =16cm ,OC ⊥AB 于C 点,⋅=∠43sin AOC求:AB 及OC 的长.D C B A Oyx第8题图AD ECBF三、等角代换法当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不能直接求解或锐角不在直角三角形中时,可将此角通过等 角转换到能够求出三角函数值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两锐角相等,则三角函数值也相等” 来解决.例3 在Rt △ABC 中,∠BCA =90°,CD 是AB 边上的中线,BC =5,CD =4,则cos ∠ACD 的值为 . 对应训练1.如图,O ⊙是ABC △的外接圆,AD 是O ⊙的直径,若O ⊙的半径为32,2AC =,则sin B 的值是( )A .23 B .32 C .34 D .432. 如图4,沿AE 折叠矩形纸片ABCD ,使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已知8AB =,10BC =,AB=8,则tan EFC ∠的值为 ( )A.34 B.43 C.35 D.453. 如图6,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90C ∠=︒,6AC =,D 为AC 上一点,若1tan 5DBA ∠= ,则AD 的长为( )A .2B .2C .1D .224. 如图,直径为10的⊙A 经过点(05)C ,和点(00)O ,,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D ,B 是y 轴右侧圆弧上一点,则cos ∠OBC 的值为( )A .12 B .32 C .35D .455.如图,角α的顶点为O ,它的一边在x 轴的正半轴上,另一边OA 上有一点P (3,4),则sin α= .6.(庆阳中考)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为10cm ,DE ⊥AB ,3sin 5A =,则这个菱形的面积= cm 2.7. 如图6,在Rt △ABC 中,∠C =90°,AC =8,∠A 的平分线AD =3316求 ∠B 的度数及边BC 、AB 的长.DABCCBA四、构造(直接三角形)法直角三角形是求解或运用三角函数的前提条件,故当题目中已知条件并非直角三角 形时,需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求解,即化斜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1)化斜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例4 在△ABC 中,∠A =120°,AB =4,AC =2,则sinB 的值是( )(A )5714 (B )35 (C )217 (D )2114对应训练:1.已知:如图,△ABC 中,AB =9,BC =6,△ABC 的面积等于9,求sin B .2.(重庆)如图,在Rt △ABC 中,∠BAC=90°,点D 在BC 边上,且△ABD 是等边三角形.若AB=2,求△ABC 的周长.(结果保留根号)(2)利用网格构造直角三角形例5 如图所示,△ABC 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sinA 的值为( )A .12 B .55 C .1010D .255 1.如图,△ABC 的顶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上,则sin A =_______. 2.如图,A 、B 、C 三点在正方形网络线的交点处,若将ABC ∆绕着点A 逆时针旋转得到''B AC ∆,则'tan B 的值为( )A.41B.31C.21D.13.正方形网格中,AOB∠如图放置,则tan AOB∠的值是()A.5B.25C.12D.24. 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的三个顶点在格点上,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用签字笔...画AD∥BC(D为格点),连接CD;(2)线段CD的长为;(3)请你在ACD△的三个内角中任选一个锐角..,若你所选的锐角是,则它所对应的正弦函数值是.(4)若E为BC中点,则tan∠CAE的值是 .三角函数与四边形:1.如图,四边形ABCD中,∠BAD=135°,∠BCD=90°,AB=BC=2,tan∠BDC=63.(1) 求BD的长;(2) 求AD的长.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A分别作AE⊥BC于点E,AF⊥CD于点F.(1)求证:∠BAE=∠DAF;(2)若AE=4,AF=245,3sin5BAE∠=,求CF的长.三角函数与圆:3.如图,DE是⊙O的直径,CE与⊙O相切,E为切点.连接CD交⊙O于点B,在EC上取一个点F,使EF=BF. (1)求证:BF是⊙O的切线;(2)若54Ccos=, DE=9,求BF的长.ABO。

中考数学复习《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经典题型及测试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经典题型及测试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经典题型及测试题(含答案)知识点一: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 sin A =∠A 的对边斜边=ac余弦: cos A =∠A 的邻边斜边=bc正切: tan A =∠A 的对边∠A 的邻边=ab.来源:学&科&网]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来 度数三角函数[来源:Z 。

xx 。

]30°[来源:学#科#网] 45° 60°sinA1222 32 cosA32 2212tanA 331 33、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当角度在0°~90°之间变化时,(1)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2)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3)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变式练习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注意:根据定义求三角函数值时,一定根据题目图形来理解,严格按照三角函数的定义求解,有时需要通过辅助线来构造直角三角形.[(4,3),那么cos α的值是( ) A. 34 B. 43 C. 35 D. 45【解析】D 如解图,过点A 作AB ⊥x 轴于点B ,∵A (4,3),∴OB =4,AB =3,∴OA =32+42=5,∴cos α=OB OA =45.变式练习2:在Rt △ABC 中,∠ABC =90°,AB =3,BC =4,则sinA =________. 【解析】∵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AC =22AB BC +=32+42=5,∴sin A =BC AC =45. 变式练习3:在Rt △ABC 中,∠C =90°,sin A =35,BC =6,则AB =( D )A .4B .6C .8D .10变式练习4:如图,若点A 的坐标为(1,3),则sin ∠1=__32__. ,知识点二 :解直角三角形 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常用关系在Rt △ABC 中,∠C=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2)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tan ,cos ,sin ;,tan ,cos ,sin abB c a B c b B b a A c b A c a A ======(sinA==cosB=ac,c osA=sinB=bc,tanA=ab.)变式练习1:在Rt△ABC中,已知a=5,sinA=30°,则c=10,b=5.变式练习2:如图,Rt△ACB中,∠B=30°,∠ACB=90°,CD⊥AB交AB于D.以CD为较短的直角边向△CDB的同侧作Rt△DEC,满足∠E=30°,∠DCE=90°,再用同样的方法作Rt△FGC,∠FCG=90°,继续用同样的方法作Rt△HIC,∠HCI =90°.若AC=a,求CI的长.解:在Rt△ABC中,∠B=30°,∠ACB=90°,CD⊥AB,∴∠A=60°,∵AC=a,∴CD=AC·sin60°=32a,依此类推CH=(32)3a=338a,在Rt△CHI中,∵∠CHI=60°,∴CI=CH·tan60°=338a×3=98a.变式练习3:如图,在Rt△ABC中,∠C=90°,∠B=30°,AB=8,则BC的长是( D )A.433B.4 C.8 3 D.4 3,灵活选择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顺口溜:已知斜边求直边,正弦、余弦很方便;已知直边求直边,理所当然用正切;已知两边求一边,勾股定理最方便;已知两边求一角,函数关系要记牢;已知锐角求锐角,互余关系不能少;已知直边求斜边,用除还需正余弦.变式练习4:如图,一山坡的坡度为i=1∶3,小辰从山脚A出发,沿山坡向上走了200米到达点B,则小辰上升了__100__米., ,变式练习5:一艘轮船在小岛A的北偏东60°方向距小岛80海里的B处,沿正西方向航行3小时后到达小岛的北偏西45°的C处,则该船行驶的速度为___40+4033___海里/小时.知识点三: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仰角、俯角、坡度、坡角和方向角(1)仰、俯角: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如图①)(2)坡度:坡面的铅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或者叫做坡比),用字母i表示.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用α表示,则有i=tanα.(如图②)(3)方向角:平面上,通过观察点Ο作一条水平线(向右为东向)和一条铅垂线(向上为北向),则从点O出发的视线与水平线或铅垂线所夹的角,叫做观测的方向角.(如图③)2.解直角三角形实际应用的一般步骤(1)弄清题中名词、术语,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建立数学模型;(2)将条件转化为几何图形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3)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使运算简便、准确;(4)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到问题的解.注意:解直角三角形中“双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模型:(1)叠合式(2)背靠式解题方法:这两种模型种都有一条公共的直角边,解题时,往往通过这条边为中介在两个三角形中依次求边,或通过公共边相等,列方程求解变式练习1: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想测量一棵树CD 的高度,他们先在点A 处测得树顶C 的仰角为30°,然后沿AD 方向前行10 m ,到达B 点,点B 处测得树顶C 的仰角为60°(A 、B 、D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请你根据他们的测量数据计算这棵树CD 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2≈1.414,3≈ 1.732)解:如解图,由题意可知∠CAB =30°,∠CBD =60°,AB =10 m ,∵∠CBD =∠CAB +∠BCA ,∴∠BCA =∠CBD -∠CAB =60°-30°=30°=∠CAB , ∴BC =AB =10 m . 在Rt △BCD 中,∵sin ∠CBD =CDBC,∴CD =BC ·sin ∠CBD =10×sin60°=10×32=53≈5×1.732≈8.7 m . 答:这棵树CD 的高度大约是8.7 m .变式练习2:如图,小山岗的斜坡AC 的坡度是tan α=34,在与山脚C 距离200米的D 处,测得山顶A 的仰角为26.6°,求小山岗的高AB (结果取整数;参考数据:sin26.6°≈0.45,cos26.6°≈0.89,tan26.6°≈0.50).解:设AB =x 米,在Rt △ABD 中,∠D =26.6°,∴BD =tan 26.6x≈2x ,在Rt △ABC 中,tan α=AB BC =34,∴BC =43x ,∵BD -BC =CD ,CD =200,∴2x-43x=200,解得x=300.答:小山岗的高AB约为300米.变式练习3:如图,小明所在教学楼的每层高度为3.5 m,为了测量旗杆MN的高度,他在教学楼一楼的窗台A处测得旗杆顶部M的仰角为45°,他在二楼窗台B 处测得M的仰角为30°,已知每层楼的窗台离该层的地面高度均为1 m,求旗杆MN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2≈1.414,3≈1.732)解:如解图,过点M的水平线交直线AB于点H,由题意,得∠AMH=∠MAH=45°,∠BMH=30°,AB=3.5 m,设MH=x m,则AH=x m,BH=x·tan30°=33x≈0.58x m,∴AB=AH-BH=x-0.58x=0.42x=3.5 m,解得x≈8.3,则MN=x+1=9.3 m.答:旗杆MN的高度约为9.3 m.变式练习4:小明去爬山,如图,在山脚看山顶的角度为30°,小明在坡比为5∶12的山坡上走了1300米,此时小明看山顶的角度为60°,则山高为( )A. (600-2505)米B. (6003-250)米C. (350+3503)米D. 500 3 米【解析】B如解图,∵BE∶AE=5∶12,∴设BE=5k,AE=12k,∴AB=2()5K+(12k)2=13k,∴BE∶AE∶AB=5∶12∶13,∵AB=1300米,∴AE=1200米,BE =500米,设EC=FB=x米,∵∠DBF=60°,∴DF=3x米,则DC=(3x+500)米,又∵∠DAC=30°,∴AC=3CD,即1200+x=3(3x+500),解得x=600-2503,∴DF=3x=(6003-750)米,∴CD=DF+CF=(6003-250)米,即山高CD为(6003-250)米.变式练习5:某兴趣小组借助无人飞机航拍校园.如图,无人飞机从A处水平飞行至B处需8秒,在地面C处同一方向上分别测得A处的仰角为75°,B处的仰角为30°.已知无人飞机的飞行速度为4米/秒,求这架无人飞机的飞行高度.(结果保留根号)解:如解图,过点A作AD⊥BC交BC于点D,过点B作BH⊥水平线交水平线于点H,由题意∠ACH=75°,∠BCH=30°,AB∥CH,∴∠ABC=30°,∠ACB=45°,∵AB=4×8=32米,∴CD=AD=AB·sin30°=16米,BD=AB·cos30°=32×32=163米,∴BC=CD+BD=(16+163)米,∴BH=BC·sin30°=(16+163)×12=(8+83)米.答:这架无人飞机的飞行高度为(8+83)米.变式练习6:如图,我国渔政船在钓鱼岛海域C处测得钓鱼岛A在渔政船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随后渔政船以8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北偏东30°的方向航行,半小时后到达B处,此时又测得钓鱼岛A在渔政船的北偏西60°的方向上,求此时渔政船距钓鱼岛A的距离AB.(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其中3≈1.732) 解:∵CD∥BE,∴∠EBC+∠DCB=180°.∵∠ABE=60°,∠DCB=30°,∴∠ABC=90°.…………(4分)由题知,BC=80×12=40(海里),∠ACB=60°.在Rt△ABC中,AB=BC·tan60°=403≈40×1.732≈69.3(海里).答:此时渔政船距钓鱼岛A的距离AB的长约为69.3海里.。

九年级中考数学锐角三角函数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doc

九年级中考数学锐角三角函数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doc

九年级中考数学锐角三角函数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 一、锐角三角函数1.如图,某无人机于空中 A 处探测到目标 B 、D 的俯角分别是 30 、60 ,此时无人机的飞行高度 AC 为 60m ,随后无人机从 A 处继续水平飞行 30 3 m 到达 A ' 处 .(1)求 之间的距离(2)求从无人机A ' 上看目标 的俯角的正切值.【答案】( 1) 120 米;( 2)23.5【解析】 【分析】(1)解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 (2)过 A ' 作 A ' EBC 交 BC 的延长线于 E ,连接 A' D ,于是得到 A 'E AC 60 ,CE AA' 30 3 ,在 Rt △ ABC 中,求得 DC=3AC=203 ,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3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解:( 1)由题意得: ∠ ABD=30°, ∠ADC=60°, 在 Rt △ ABC 中, AC=60m ,60AC= 1 =120( m ) AB=sin302(2)过 A '作 A ' EBC 交 BC 的延长线于 E ,连接 A' D ,则 A' E AC 60 , CE AA'30 3 ,在 Rt △ ABC 中, AC=60m , ∠ ADC=60°,DC=3AC=20 33DE=50 3tan ∠ A A ' D= tan ∠ A' DC=A ' E=602 3=DE50 3 5答:从无人机 A ' 上看目标 D 的俯角的正切值是23 .5【点睛】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添加辅助线建立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海上观察哨所 B 位于观察哨所 A 正北方向,距离为 25 海里.在某时刻,哨所 A 与哨所 B 同时发现一走私船,其位置 C 位于哨所 A 北偏东 53°的方向上,位于哨所 B 南偏东 37°的方向上.( 1)求观察哨所 A 与走私船所在的位置 C 的距离;( 2)若观察哨所 A 发现走私船从 C 处以 16 海里 / 小时的速度向正东方向逃窜,并立即派缉私艇沿北偏东 76°的方向前去拦截.求缉私艇的速度为多少时,恰好在D 处成功拦截.(结果保留根号)(参考数据: sin37 °= cos53°≈,cos37 =sin53 °≈去, tan37 °≈2,tan76 °≈)【答案】( 1)观察哨所A 与走私船所在的位置 C 的距离为 15 海里;( 2)当缉私艇以每小时6 17 海里的速度行驶时,恰好在 D 处成功拦截 .【解析】【分析】(1)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 ∠ ACB =90°,再解 Rt △ ABC ,利用正弦函数定义得出AC 即可;(2)过点 C 作 CM ⊥AB 于点 M ,易知, D 、 C 、 M 在一条直线上.解Rt △ AMC ,求出CM 、 AM .解 Rt △ AMD 中,求出 DM 、 AD ,得出 CD .设缉私艇的速度为 x 海里 / 小时,根据走私船行驶 CD 所用的时间等于缉私艇行驶 AD 所用的时间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1)在 △ ABC 中, ACB 180 B BAC 180 37 53 90 . 在 RtVABC 中, sin BAC,所以 ACAB sin 37 253 15 (海里) .AB5答:观察哨所 A 与走私船所在的位置C 的距离为 15 海里 .(2)过点 C 作 CM AB ,垂足为 M ,由题意易知, D 、 C 、 M 在一条直线上 . 在 RtVACM 中, CMAC sin CAM15 412 ,5AM AC cos CAM39 .155在 Rt △ ADM 中, tan DAMMD,AM所以 MD AM tan7636.所以 ADAM2MD2923629 17, CD MDMC 24 .设缉私艇的速度为 v 海里 / 小时,则有24 9 17,解得 v6 17 .16v经检验, v6 17 是原方程的解 .答:当缉私艇以每小时 6 17 海里的速度行驶时,恰好在 D 处成功拦截 .【点睛】此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结合航海中的实际问题,将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体现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思想.3.小红将笔记本电脑水平放置在桌子上,显示屏时,感觉最舒适(如图 1),侧面示意图为图OB 与底板 OA 所在水平线的夹角为 120 ° 2;使用时为了散热,她在底板下面垫入散热架 ACO '后,电脑转到AO ' B '位置(如图3),侧面示意图为图4.已知OA=OB=24cm ,O ' C ⊥ OA 于点 C , O ' C=12cm .( 1)求 ∠ CAO '的度数.( 2)显示屏的顶部 B '比原来升高了多少?( 3)如图 4,垫入散热架后,要使显示屏O 'B '与水平线的夹角仍保持 120°,则显示屏O ' B '应绕点 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多少度?【答案】( 1 ) ∠ CAO ′=30° 2 36 ﹣ 12 ) cm ;( 3)显示屏 O ′B ′ O ′ ;( )( 应绕点 按顺时针 方向旋转 30°.【解析】试题分析:( 1)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结果;(2)过点 B 作 BD⊥ AO 交 AO 的延长线于D,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得BD=OBsin∠ BOD=24×=12 ,由 C、 O′、B′三点共线可得结果;(3)显示屏 O′B应′绕点 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求得∠ EO′B′=∠ FO′A=30,°既是显示屏O′应B′绕点 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试题解析:( 1)∵ O′C⊥ OA 于 C, OA=OB=24cm,∴sin∠ CAO′=,∴∠ CAO′ =30;°(2)过点 B 作 BD⊥ AO 交 AO 的延长线于D,∵sin∠ BOD=,∴BD=OBsin∠BOD,∵∠ AOB=120 ,°∴∠BOD=60 ,°∴ BD=OBsin∠ BOD=24 ×=12,∵O′C⊥OA,∠CAO′ =30,°∴∠ AO′ C=60,∵°∠ AO′ B′ =120,∴∠°AO′ B∠′+AO′ C=180,°∴O′ B′ ﹣+OBD=24+12′C﹣ 12=36﹣12,∴显示屏的顶部B′比原来升高了(36﹣ 12)cm;(3)显示屏O′B应′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理由:∵显示屏O′B与水平线的夹角仍保持120°,∴∠ EO′ F=120,°∴∠ FO′ ∠A=CAO′ =30,°∵∠ AO′ B′ =120,°∴∠EO′ B∠′=FO′ A=30,°∴显示屏 O′应B′绕点 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30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旋转的性质.4.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 O,点 P 在线段 BC上(不含点B),1∠BPE=∠ ACB,PE交BO于点E,过点B作BF⊥ PE,垂足为F,交 AC 于点 G.2(1)当点 P 与点 C 重合时(如图1).求证:△ BOG≌ △ POE;(2)通过观察、测量、猜想:BF,并结合图 2 证明你的猜想;=PE(3)把正方形 ABCD改为菱形,其他条件不变(如图3),若∠ ACB=α,求BF的PE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答案】( 1)证明见解析(2)BF1 ( 3)BF 1tan PE 2 PE 2【解析】解:( 1)证明:∵四边形 ABCD是正方形, P 与 C 重合,∴O B="OP" ,∠ BOC=∠ BOG=90 .°∵P F⊥ BG ,∠ PFB=90,°∴∠GBO=90 —°∠BGO,∠ EPO=90 —°∠BGO.∴∠ GBO=∠ EPO .∴ △ BOG≌ △ POE( AAS).(2)BF1 .证明如下:PE 2如图,过P 作 PM//AC 交 BG 于 M ,交 BO 于 N,∴∠ PNE=∠ BOC=900,∠ BPN=∠ OCB.∵∠ OBC=∠ OCB =450,∴ ∠ NBP=∠NPB.∴NB=NP.00∵∠ MBN=90 —∠BMN ,∠ NPE=90 —∠ BMN ,∴ ∠MBN=∠ NPE.1∵∠ BPE=∠ ACB,∠ BPN=∠ ACB,∴ ∠ BPF=∠ MPF.2∵P F⊥ BM,∴ ∠ BFP=∠ MFP=900.又∵ PF=PF,∴ △BPF≌ △ MPF( ASA).∴ BF="MF" ,即 BF= 1BM.21 BF 1 ∴BF= PE , 即PE.22( 3)如图,过 P 作 PM//AC 交 BG 于点 M ,交 BO 于点 N ,∴∠ BPN=∠ ACB= α, ∠ PNE=∠BOC=900.由( 2)同理可得 BF=1BM , ∠ MBN=∠EPN .2∵∠ BNM=∠ PNE=900, ∴△ BMN ∽ △ PEN .BM BN∴.PEPNBN BM,即2BF 在 Rt △ BNP 中, tan =, ∴= tan= tan .PNPEPE∴BF = 1tan .PE 2( 1)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由 AAS 证得 △ BOG ≌ △ POE .( 2)过 P 作 PM//AC 交 BG 于 M ,交 BO 于 N ,通过 ASA 证明 △ BMN ≌ △ PEN 得到BF 1BM=PE ,通过 ASA 证明 △ BPF ≌ △ MPF 得到 BF=MF ,即可得出的结论.PE 2( 3)过 P 作 PM//AC 交 BG 于点 M ,交 BO 于点 N ,同( 2)证得 BF= 1BM ,2∠MBN=∠ EPN ,从而可证得 △BMN ∽△ PEN ,由BM BN和 Rt △ BNP 中 tan =BN即PEPNPN可求得BF = 1tan .PE 25.如图,平台 AB 高为 12m ,在角为 30°,求楼房 CD 的高度(B 处测得楼房 3 = 1. 7).CD 顶部点D 的仰角为45°,底部点C 的俯【答案】 32.4 米.【解析】试题分析:首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本题涉及多个直角三角形,应利用其公共边构造关系式求解.试题解析:如图,过点 B 作 BE⊥CD 于点 E,根据题意,∠ DBE=45°,∠ CBE=30°.∵AB⊥ AC, CD⊥ AC,∴四边形 ABEC为矩形,∴C E=AB=12m,在Rt△ CBE中, cot ∠ CBE=BE,CE∴BE=CE?cot30 ° =12 ×,3 =12 3在Rt△ BDE中,由∠DBE=45°,得 DE=BE=12 3.∴CD=CE+DE=12( 3 +1)≈32..4答:楼房CD 的高度约为32.4m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6.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0,﹣ 6),点 B(6, 0). Rt△ CDE中,∠C DE=90 ,°CD=4, DE=4 ,直角边 CD 在 y 轴上,且点 C 与点 A 重合. Rt△CDE沿 y 轴正方向平行移动,当点 C 运动到点 O 时停止运动.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 2),当 Rt△ CDE运动到点 D 与点 O 重合时,设 CE交 AB 于点 M,求∠ BME的度数.(2)如图( 3),在 Rt△ CDE的运动过程中,当CE经过点 B 时,求 BC的长.(3)在 Rt△CDE的运动过程中,设AC=h,△ OAB 与△ CDE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与 h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面积S 的最大值.S,请写出【答案】( 1)∠ BME=15°;(2BC=4;(3) h≤2时, S=﹣h2+4h+8,当h≥2时, S=18﹣ 3h.【解析】试题分析:( 1)如图 2,由对顶角的定义知,∠ BME=∠ CMA,要求∠ BME 的度数,需先求出∠ CMA 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外角的定理进行解答即可;(2)如图 3,由已知可知∠ OBC=∠ DEC=30°,又 OB=6,通过解直角△ BOC就可求出 BC 的长度;(3)需要分类讨论:①h≤2时,如图 4,作 MN ⊥y 轴交 y 轴于点 N,作 MF⊥ DE 交 DE于点F,S=S△EDC﹣ S△EFM;② 当 h≥2时,如图 3,S=S△OBC.试题解析:解:( 1)如图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0,﹣ 6),点B( 6, 0).∴OA=OB,∴∠ OAB=45 ,°∵∠ CDE=90 ,°CD=4,DE=4 ,∴∠ OCE=60 ,°∴∠ CMA=∠ OCE﹣∠ OAB=60 ﹣°45 °=15 ,°∴∠ BME=∠CMA=15 °;如图 3,∵∠ CDE=90 ,°CD=4,DE=4 ∴∠ OBC=∠ DEC=30 ,°∵OB=6,∴BC=4;(3)①h≤2时,如图4,作,MN⊥ y 轴交y 轴于点N,作MF⊥ DE 交DE 于点F,∵C D=4, DE=4 , AC=h,AN=NM ,∴C N=4﹣ FM, AN=MN=4+h ﹣FM,∵△ CMN∽ △ CED,∴,∴,解得 FM=4﹣,△EDC S△ EFM=× 4×4﹣(4 4 h × 4﹣= h 2∴S=S ﹣﹣)()﹣+4h+8,②如图 3,当 h≥2时,S=S△OBC=OC× OB= ( 6﹣h )× 6=18﹣ 3h.考点: 1、三角形的外角定理;2、相似; 3、解直角三角形7.如图,在矩形 ABCD中, AB= 6cm ,AD= 8cm,连接 BD,将△ABD 绕 B 点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B′D′( B′与 B 重合),且点 D′刚好落在 BC 的延长上, A′D′与 CD相交于点 E.(1)求矩形 ABCD与△ A′B′D′重叠部分(如图 1 中阴影部分 A′B′CE)的面积;(2)将△ A′B′D′以每秒 2cm 的速度沿直线 BC 向右平移,如图 2 ,当 B′移动到 C 点时停止移动.设矩形ABCD与△ A′B′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移动的时间为x,请你直接写出 y 关于 x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在( 2)的平移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时间x,使得△ AA′B′成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你直接写出对应的x 的值,若不存在,请你说明理由.【答案】( 1)45;( 2)详见解析;( 3)使得 △ AA ′B ′成为等腰三角形的 x 的值有: 02 秒、3秒、66 9 . 25【解析】 【分析】(1)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B ′D ′= BD = 10, CD ′= B ′D ′﹣ BC = 2,由 tan ∠ B ′D ′A ′=A 'B ' CE可求出 CE ,即可计算 △ CED ′的面积, S ABCE = S ABD ′﹣ S CED ′;A ' D ' CD '(2)分类讨论,当0≤x ≤11时和当11< x ≤4时,分别列出函数表达式;55( 3)分类讨论,当 AB ′= A ′B ′时;当 AA ′= A ′B ′时;当 AB ′=AA ′时,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即可. 【详解】解:( 1) ∵ AB = 6cm , AD = 8cm , ∴BD =10cm , 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A 'B ' CE∵ t an ∠ B ′D ′A ′=A ' D ' CD '6 CE∴28∴CE = 3 cm ,2∴S ABCE = S ABD ′﹣ S CED ′= 8 6232 45 ( cm 2);22 2( 2) ① 当 0≤x <11时, CD ′= 2x+2, CE = 3( x+1),52△CD ′E323 ,22∴y =1 3 23 3 2 45 × 6×8﹣x ﹣ 3x ﹣=﹣x ﹣ 3x+;22222② 当11 ≤x ≤4时, B ′C = 8﹣ 2x , CE = 4( 8﹣2x ) 53B ′D ′=BD =10cm , CD ′=B ′D ′﹣ BC = 2cm ,∴ y14 8 2x 2 = 8 x 2﹣64x+ 128 .2 33 3 3(3) ① 如图 1,当 AB ′= A ′B ′时, x =0 秒;② 如图 2,当 AA ′= A ′B ′时, A ′N =BM = BB ′+B ′M = 2x+18, A ′M = NB =24,55∵AN 2+A ′N 2= 36,∴( 6﹣24) 2+( 2x+18) 2=36,55解得: x =669, x =6 6 9(舍去);55③ 如图 2,当 AB ′= AA ′时, A ′N = BM = BB ′+B ′M =2x+18, A ′M =NB =24,5 5∵AB 22= AN 2+A ′N 2+BB ′∴ 36+4x 2=( 6﹣24) 2+( 2x+18) 255解得: x =3.2综上所述,使得 △ AA ′B ′成为等腰三角形的x 的值有: 0 秒、3秒、66 9 .2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能够数形结合,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全面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DE 交 x 轴于点 E (30, 0),交 y 轴于点 D (0,140),直线 AB : y = x+5 交 x 轴于点 A ,交 y 轴于点 B ,交直线DE 于点 P ,过点 E 作3EF ⊥ x 轴交直线 AB 于点 F ,以 EF 为一边向右作正方形 EFGH .(1)求边 EF 的长;(2)将正方形 EFGH 沿射线 FB 的方向以每秒10 个单位的速度匀速平移,得到正方形E 1F 1G 1H 1,在平移过程中边 F 1G 1 始终与 y 轴垂直,设平移的时间为 t 秒( t >0).① 当点 F 1 移动到点 B 时,求 t 的值;② 当 G 1,H 1 两点中有一点移动到直线DE 上时,请直接写出此时正方形E 1F 1G 1H 1 与 △ APE重叠部分的面积.【答案】( 1) EF = 15;( 2) ①10 ; ②120 ; 【解析】 【分析】(1)根据已知点 E ( 30, 0),点 D (0 ,40),求出直线 DE 的直线解析式 y=-4x+40,可3求出 P 点坐标,进而求出 F 点坐标即可;(2) ① 易求 B ( 0 , 5),当点 F 1 移动到点 B 时, t=10 10 ÷ 10 =10;②F 点移动到 F'的距离是 10 t , F 垂直 x 轴方向移动的距离是 t ,当点 H 运动到直线 DE 上时,在 Rt △ F'NF 中,NF = 1 , EM=NG'=15-F'N=15-3t ,在 Rt △ DMH'中,MH4 ,NF 3EM 31 45 1023 ;当点 G 运动到直线 PK = 1t=4 , S= × (12+) × 11=DE 上时,在 Rt △ F'PK 中,,248F K 3PK=t-3, F'K=3t-9,在 Rt △PKG'中,PK=t 3 = 4, t=7,S=15×( 15-7) =120.KG15 3t 9 3【详解】( 1)设直线 DE 的直线解析式 y = kx+b ,将点 E ( 30, 0),点 D ( 0, 40),30k b 0∴,b 40k4∴3 ,b 404 ∴ y =﹣ x+40,3直线 AB 与直线 DE 的交点 P ( 21, 12),由题意知 F ( 30,15),∴ E F = 15;( 2) ① 易求 B ( 0, 5),∴BF = 10 10 ,∴当点 F 1 移动到点 B 时, t = 10 10 10 = 10;② 当点 H 运动到直线 DE 上时,F 点移动到 F'的距离是 10 t ,在 Rt △ F'NF 中,NF = 1,NF3∴ FN = t , F'N = 3t , ∵MH' = FN = t ,在 Rt △ DMH' 中,MH 4,EM3∴t4,15 3t3∴ t =4,∴EM =3, MH' = 4,∴S = 1 (12 45)11 1023 ;2 48当点 G 运动到直线DE 上时,F 点移动到F'的距离是10 t,∵P F= 3 10∴PF'=10,t﹣ 310 ,在Rt△ F'PK中,PK 1 ,F K 3∴PK= t﹣3, F'K= 3t﹣ 9,PK t 3=4在 Rt△ PKG'中,=3t ,KG 15 9 3∴t=7,∴S=15 ×( 15﹣ 7)= 120.【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正方形的性质;掌握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利用三角形的正切值求边的关系,利用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建立边之间的联系,准确确定阴影部分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 1,以点 M(- 1, 0)为圆心的圆与y 轴、 x 轴分别交于点A、 B、 C、D,直线 y=-x-与⊙M 相切于点 H,交 x 轴于点 E,交 y 轴于点 F.(1)请直接写出 OE、⊙M 的半径 r、CH 的长;(2)如图 2,弦 HQ 交 x 轴于点 P,且 DP: PH=3 :2,求 cos∠ QHC 的值;(3)如图 3,点 K 为线段 EC上一动点(不与 E、 C 重合),连接 BK 交⊙M 于点 T,弦 AT交 x 轴于点 N.是否存在一个常数a,始终满足MN·MK= a,如果存在,请求出 a 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 1) OE=5, r=2, CH=2( 2);(3)a=4【解析】【分析】5;连接(1)在直线y=-x-中,令y=0,可求得 E 的坐标,即可得到OE的长为MH ,根据△ EMH 与△ EFO相似即可求得半径为2;再由EC=MC=2,∠ EHM=90°,可知CH 是 RT△ EHM 斜边上的中线,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出CH 的长;(2)连接 DQ、 CQ.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得到△ CHP∽ △ QPD,从而求得DQ 的长,在直角三角形CDQ 中,即可求得∠ D 的余弦值,即为cos∠ QHC的值;(3)连接 AK, AM,延长 AM,与圆交于点 G,连接 TG,由圆周角定理可知,∠GTA=90 ,°∠3=∠ 4,故∠ AKC=∠ MAN ,再由△ AMK∽ △ NMA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 OE=5, r=2, CH=2(2)如图 1,连接 QC、 QD,则∠ CQD =90°,∠ QHC =∠ QDC,易知△ CHP∽ △ DQP,故,得DQ=3,由于CD=4,;(3)如图 2,连接 AK, AM,延长 AM,与圆交于点 G,连接 TG,则由于,,故,;而,故在和中,;故△ AMK∽ △NMA;即:故存在常数,始终满足常数 a="4"解法二:连结BM,证明∽得10.如图,公路AB为东西走向,在点A北偏东 36.5 方向上,距离 5 千米处是村庄M,在点A北偏东 53.5 方向上,距离 10 千米处是村庄 N ;要在公路 AB 旁修建一个土特产收购站 P (取点 P 在AB上),使得M,N两村庄到 P 站的距离之和最短,请在图中作出P 的位置(不写作法)并计算:(1)M,N两村庄之间的距离;(2)P到M、N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参考数据: sin36.5 =°0.6, cos36.5 °= 0.8, tan36.5 °=0.75 计算结果保留根号 .)【答案】 (1) M, N 两村庄之间的距离为29 千米;(2)村庄M、N到P站的最短距离和是5 5 千米.【解析】【分析】(1)作 N 关于 AB 的对称点 N'与 AB 交于 E,连结 MN’与 AB 交于 P,则 P 为土特产收购站的位置.求出 DN, DM ,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2)由题意可知,M、 N 到 AB 上点 P 的距离之和最短长度就是MN′的长.【详解】解:作 N 关于 AB 的对称点 N'与 AB 交于 E,连结 MN ’与 AB 交于 P,则 P 为土特产收购站的位置.(1)在 Rt△ANE 中, AN=10,∠NAB=36.5 °∴NE=AN?sin∠ NAB=10?sin36.5 ,°=6AE=AN?cos∠ NAB=10?cos36.5 °,=8过M 作 MC⊥ AB 于点C,在 Rt △ MAC 中, AM=5, ∠ MAB=53.5 °∴AC=MA ?sin ∠AMB=MA?sin36.5 ,° =3MC=MA ?cos ∠AMC=MA ?cos36.5 °,=4 过点 M 作 MD ⊥ NE 于点 D ,在 Rt △ MND 中, MD=AE-AC=5, ND=NE-MC=2,22 2= 29 ,∴MN = 5即 M ,N 两村庄之间的距离为 29 千米.(2)由题意可知, M 、 N 到 AB 上点 P 的距离之和最短长度就是 MN ′的长. DN ′ =10, MD=5,在 Rt △ MDN ′中,由勾股定理,得 MN ′=52102 =5 5 (千米)∴村庄 M 、 N 到 P 站的最短距离和是 5 5 千米.【点睛】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轴对称变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11. 如图,在 Rt △ ABC 中, ∠ C = 90°, ∠ A = 30°, AB =4,动点 P 从点 A 出发,沿 AB 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 运动.过点 P 作 PD ⊥ AC 于点 D(点 P 不与点 A ,B 重合 ),作∠ DPQ = 60°,边 PQ 交射线 DC 于点 Q .设点 P 的运动时间为 t 秒.( 1)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 DC 的长: _________________ ; ( 2)当 t =__________时,点 Q 与点 C 重合时;( 3)当线段 PQ 的垂直平分线经过 △ ABC 一边中点时,求出 t 的值.【答案】( 1);( 2) 1;( 3) t 的值为 或 或 .【解析】【分析】( 1)先求出 AC ,用三角函数求出 AD ,即可得出结论; ( 2)利用 AQ=AC ,即可得出结论;( 3)分三种情况,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即可得出结论.【详解】( 1) ∵ AP= , AB=4,∠ A =30°∴ A C=, AD=∴CD=;( 2) AQ=2AD=当AQ=AC时, Q 与 C 重合即=∴t=1 ;(3)①如图,当PQ 的垂直平分线过AB 的中点 F 时,∴∠ PGF= 90 °, PG= PQ=AP= t, AF= AB= 2.∵∠ A=∠ AQP= 30 °,∴ ∠ FPG= 60 °,∴ ∠ PFG=30 °,∴ PF=2PG= 2t,∴AP+PF=2t +2t =2 ,∴ t =②如图,当PQ的垂直平分线过AC的中点 N 时,∴∠ QMN= 90 °, AN=AC=,QM=PQ=AP=t.在Rt△ NMQ 中,∵AN+NQ= AQ,∴③如图,当PQ的垂直平分线过BC的中点 F 时,∴B F= BC=1, PE= PQ= t,∠ H= 30 °.∵∠ ABC= 60 °,∴ ∠ BFH= 30 °=∠ H,∴ BH= BF= 1.在Rt△ PEH中, PH= 2PE=2t.∵AH= AP+ PH= AB+ BH,∴ 2t+ 2t= 5,∴ t= .即当线段PQ 的垂直平分线经过△ ABC一边中点时,t 的值为或或.【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正确作出图形是解本题的关键.12.如图,建筑物上有一旗杆,从与相距的处观测旗杆顶部的仰角为,观测旗杆底部的仰角为,求旗杆的高度.(参考数据:,,)【答案】旗杆的高度约为.【解析】【分析】在 Rt△ BDC中,根据tan∠ BDC= 求出BC,接着在Rt△ ADC中,根据tan∠ ADC= = 即可求出AB 的长度【详解】解:∵在 Rt△ BDC 中, tan∠ BDC==1,∴ BC=CD= 40m 在Rt△ ADC中, tan∠ADC= =∴tan50 =°=1.19∴AB7.6m答:旗杆AB 的高度约为7.6m.【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应用13.已知抛物线y=﹣1x2﹣2x+2 与x 轴交于点A, B 两点,交y 轴于 C 点,抛物线的对6 3称轴与x 轴交于H 点,分别以OC、 OA 为边作矩形AECO.(1)求直线AC 的解析式;(2)如图, P 为直线 AC上方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在对称轴上有一动点面积最大时,求|PM ﹣ OM| 的值.M ,当四边形AOCP(3)如图,将△ AOC 沿直线 AC 翻折得△ ACD,再将△ACD 沿着直线AC 平移得△ A'C ′.D'使得点 A′、 C'在直线 AC 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D′,使得△ A′ED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 (1) y=1x+2; (2) 点 M 坐标为(﹣ 2,5)时,四边形AOCP的面积最大,此时3 3| PM﹣ OM| 有最大值61 ; (3)存在, D′坐标为:( 0, 4)或(﹣ 6, 2)或( 3 ,19 ).6 5 5 【解析】【分析】(1)令 x=0,则 y=2 ,令 y= 0,则 x= 2 或﹣ 6,求出点 A、B、 C 坐标,即可求解;(2)连接 OP交对称轴于点 M,此时, | PM﹣ OM| 有最大值,即可求解;(3)存在;分① A′D′⊥ A′E;② A′D′⊥ ED′;③ ED′⊥ A′E 三种情况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令 x=0,则 y=2 ,令 y= 0,则 x= 2 或﹣ 6,∴ A(﹣ 6,0)、 B( 2, 0)、 C( 0,2),函数对称轴为: x=﹣ 2,顶点坐标为(﹣ 2,8), C 点坐标为( 0, 2),则过点 C 3的直线表达式为:y=kx+2,将点 A 坐标代入上式,解得: k 1,则:直线 AC 的表达式3为: y 1x+2;3(2)如图,过点P 作 x 轴的垂线交 AC 于点 H.四边形 AOCP面积=△ AOC的面积 +△ ACP的面积,四边形AOCP面积最大时,只需要△ ACP的面积最大即可,设点1m22m+2),则点 G 坐标为( m,1P 坐标为( m,3m+2),6 3△ACP 1 1 1 m 221 1 m 2﹣ 3m,当 m=﹣ 3 时,上式S PG?OA ?(m+2 m﹣ 2) ?622633 2取得最大值,则点 P 坐标为(﹣ 3 , 5).连接 OP 交对称轴于点 M ,此时, | PM ﹣ OM| 有2 最大值,直线 OP 的表达式为: y5 x ,当 x =﹣ 2 时, y5 6 ,即:点 M 坐标为(﹣ 2,35), | PM ﹣ OM| 的最大值为:( 3 2)2(55)222( 5)2= 61 . 32 336(3)存在.∵AE = CD , ∠AEC = ∠ ADC =90 °, ∠EMA =∠ DMC ,∴ △ EAM ≌ △DCM ( AAS ), ∴EM = DM , AM = MC ,设: EM = a ,则: MC = 6﹣ a .在 Rt △DCM 中,由勾股定理得: MC 2=DC 2+MD 2,即:( 6﹣ a ) 2= 22+a 2,解得: a810,则: MC,过点 D 作 x 轴的垂线交 x33轴于点 N ,交 EC 于点 H .在 Rt △ DMC 中,1DH?MC 1 MD?DC ,即: DH 108 2,223 38, HCDC 2DH 26 ,即:点 D 的坐标为(6 18则: DH5 , );55 5设: △ ACD 沿着直线 AC 平移了 m 个单位,则:点 A ′坐标(﹣ 3m m ),点 D ′坐标610,10为(6 3m 18 m ),而点 E 坐标为(﹣ 6,2),则5,1010 5A' D '2= ( 6 6 )2( 18 )2 =36,A 'E 2= (3m)2( m 2) 2 = m 2 4m 4 ,5 5 10 10 10 2243m 2 8 m 22 32 m 128 △ A ′ED ′= () () = m.若ED '10 105为直角三角形,分三种情5105况讨论:① 当 A ' D '2+ A ' E 2 = ED '2时, 36+ m 24m4 = m 2 32m 128 ,解得: m=210 ,1010 55此时 D ′(63m 18m 0, 4);510 ,)为(510② 当 A ' D '2 + ED '2 = A ' E 2 时, 36+ m 232m 128 =m 24m4 ,解得:10 5 10m= 8 106 3m 18 m ,此时 D′(10,105 5 5)为(- 6,2);③当 A' E 2 + ED '2 = A' D '2时,m24m4+m232m 12810 10 5=36,解得: m=8 105或 m= 10 6 3m 18 m6, 2)或(-319 ).,此时 D′(10,)为(-,5 5 5 10 5 5综上所述: D 坐标为:( 0, 4)或(﹣ 6,2)或(-3,19 ).5 5【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知识综合运用,涉及到一次函数、图形平移、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其中( 3)中图形是本题难点,其核心是确定平移后A′、D′的坐标,本题难度较大.14.如图,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抛物线经过点,.点为轴上一动点,过点且垂直于轴的直线分别交直线及抛物线于点,.(1)填空:点的坐标为,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当点在线段上运动时(不与点,重合),① 当为何值时,线段最大值,并求出的最大值;② 求出使为直角三角形时的值;(3)若抛物线上有且只有三个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请直接写出此时由点,,,构成的四边形的面积.【答案】( 1),;(2)①当时,有最大值是3;②使为直角三角形时的值为 3 或;(3)点,,,构成的四边形的面积为: 6 或或.【解析】【分析】(1)把点 A 坐标代入直线表达式y=,求出 a= - 3,把点 A、B 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表达式,即可求解;(2)①设:点 P( m,), N( m,)求出 PN 值的表达式,即可求解;②分∠ BNP= 90°、∠ NBP= 90°、∠BPN= 90°三种情况,求解即可;(3)若抛物线上有且只有三个点N 到直线 AB 的距离是 h ,则只能出现:在 AB 直线下方抛物线与过点N 的直线与抛物线有一个交点N,在直线 AB 上方的交点有两个,分别求解即可.【详解】解:( 1)把点坐标代入直线表达式,解得:,则:直线表达式为:,令,则:,则点坐标为,将点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表达式得:,把点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表达式得:,解得:,故:抛物线的解析式为:,故:答案为:,;(2)① ∵在线段上,且轴,∴点,,∴,∵,∴抛物线开口向下,∴当时,有最大值是 3 ,② 当时,点的纵坐标为 -3,把代入抛物线的表达式得:,解得:或 0(舍去),∴;当时,∵,两直线垂直,其值相乘为 -1,设:直线的表达式为:,把点的坐标代入上式,解得:,则:直线的表达式为:,将上式与抛物线的表达式联立并解得:或 0(舍去),当时,不合题意舍去,故:使为直角三角形时的值为3或;(3)∵,,在中,,则:,,∵轴,∴,若抛物线上有且只有三个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则只能出现:在直线下方抛物线与过点的直线与抛物线有一个交点,在直线上方的交点有两个 .当过点的直线与抛物线有一个交点,点的坐标为,设:点坐标为:,则:,过点作的平行线,则点所在的直线表达式为:,将点坐标代入,解得:过点直线表达式为:,将拋物线的表达式与上式联立并整理得:,,将代入上式并整理得:,解得:,则点的坐标为,则:点坐标为,则:,∵,,∴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即:过点与平行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为另外两个点,即:、,直线的表达式为:,将该表达式与二次函数表达式联立并整理得:则点作,解得:、的横坐标分别为交直线于点,,,,则,作轴,交轴于点,则:,,,则:,同理:,故:点,,,构成的四边形的面积为: 6 或或.【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知识的综合运用,涉及到一次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相关知识,其中( 3)中确定点N 的位置是本题的难点,核心是通过△ =0,确定图中N 点的坐标.15.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 +1,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E平分∠BAC分别交BC、 BD 于 E、 F,(1)求证:△ ABF∽ △ ACE;(2)求 tan∠BAE 的值;(3)在线段 AC 上找一点 P,使得 PE+PF最小,求出最小值.【答案】( 1)证明见解析;(2) tan∠ EAB=2﹣ 1;( 3) PE+PF的最小值为2 2.【解析】【分析】(1)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断即可;(2)如图 1 中,作 EH⊥ AC 于 H.首先证明 BE=EH=HC,设 BE=EH=HC=x,构建方程求出 x 即可解决问题;(3)如图 2 中,作点 F 关于直线AC 的对称点H,连接 EH 交 AC 于点 P,连接 PF,此时PF+PE的值最小,最小值为线段EH 的长;【详解】(1)证明:∵四边形 ABCD是正方形,∴∠ ACE=∠ ABF=∠ CAB= 45 °,∵AE 平分∠ CAB,∴∠ EAC=∠ BAF= 22.5 ,°∴△ ABF∽ △ ACE.(2)解:如图 1 中,作 EH⊥ AC 于 H.∵EA 平分∠CAB,EH⊥ AC, EB⊥ AB,∴BE=EB,∵∠ HCE= 45 °,∠ CHE= 90 °,∴∠ HCE=∠HEC= 45 °,∴HC=EH,∴BE=EH= HC,设 BE=HE= HC= x,则 EC=2 x,∵BC= 2 +1,∴x+x=2 +1,∴x= 1,在Rt△ ABE中,∵ ∠ABE= 90°,∴tan∠ EAB=BE= 1=2 ﹣1.AB 2 1(3)如图 2 中,作点 F 关于直线 AC 的对称点 H,连接 EH 交 AC 于点 P,连接 PF,此时PF+PE的值最小.作 EM⊥ BD 于 M . BM=EM= 2 ,2∵AC=AB 2BC2=2+2,∴OA=OC= OB=1AC=22 ,2 2∴OH=OF= OA?tan∠ OAF= OA?tan∠ EAB=2 2(2﹣1)= 2 ,2 2∴HM =OH+OM=22 ,22 2在 Rt△ EHM 中, EH=EM 2 HM 2= 2 2 2 = 2 2 ..2 2∴PE+PF的最小值为2 2 ..【点睛】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最短问题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学会利用轴对称解决最短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E EB , ∴ CD AB ,
∴ AD BD , ∴ BOD AOD 2ACD 30 , ∴ AOB 60 , ∵ OA OB ,
∴ AOB 是等边三角形,
∵ AE 3, ∴ OE AE tan 60 3 3 ,
故选 D. 【点睛】 本题考查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垂径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 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BE= 1 AB=2,∠BEF=90°, 2
∵把纸片展平,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 A 落在 EF 上的点 A’处,并使折痕经过点 B, ∴A′B=AB=4,∠BA′M=∠A=90°,∠ABM=∠MBA′, ∴∠EA′B=30°, ∴∠EBA′=60°, ∴∠ABM=30°,
∴在 Rt△ABM 中,AB=BM cos∠ABM,即 4=BM cos30°,
解:连接 BD ,如图,
AB 为直径,
ADB ACB 90 , AD CD,
DAC DCA,
而 DCA ABD ,
DAC ABD , ∵DE⊥ AB ,
ABD BDE 90 ,
而 ADE BDE 90 , ABD ADE , ADE DAC ,
FD FA 5 , 在 RtAEF 中, sin CAB EF 3 ,
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已知 AB 是⊙O 的直径,点 C 在⊙O 上,过点 C 的切线与 AB 的延长线交于点 P, 连接 AC,若∠A=30°,PC=3,则⊙O 的半径为( )
A. 3
【答案】A 【解析】 连接 OC,
B.2 3
C. 3 2
D. 2 3 3
∵OA=OC,∠A=30°, ∴∠OCA=∠A=30°, ∴∠COB=∠A+∠ACO=60°, ∵PC 是⊙O 切线, ∴∠PCO=90°,∠P=30°, ∵PC=3,

c ab
c
a b
c2 cb a2 ab
a bc b
a2 ac
c2 ab bc ab bc b2
b2 ac ab bc ac ab bc b2
1.
故选 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的内容.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等于斜边的平方.注意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好方法.
∴在 Rt△AGM 中,sin∠GAM= GM ,cos∠GAM= AM ,
AG
AG
∴GM=AG•sin30°= 3 ,AM=AG•cos30°=3,
同理可得 HT= 3 ,CT=3,
∵∠AMG=∠B=∠BAD=90°, ∴四边形 ABNM 为矩形,
∴MN=AB=2 3 ,BN=AM=3,
∴GN=MN﹣GM= 3 ,
A.3
B.4
C.5
D.7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图作 GM⊥AD 于 M 交 BC 于 N,作 HT⊥BC 于 T.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出 AM、GM 的
长,同理可得 HT、CT 的长,再通过证四边形 ABNM 为矩形得 MN=AB=2 3 ,BN=AM=
3,最后证四边形 GHTN 为平行四边形可得 GH=TN 即可解决问题.
5
A.10
B.12
C.16
D.20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连接 BD ,如图,先利用圆周角定理证明 ADE DAC 得到 FD FA 5 ,再根据正
弦的定义计算出 EF 3,则 AE 4 , DE 8 ,接着证明 ADE∽DBE ,利用相似比得
到 BE 16 ,所以 AB 20 .
【详解】
详解:∵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BA=BC,AC⊥BD, ∵∠ABC=60°, ∴△ABC 是等边三角形, ∵点 A(1,1), ∴OA= ,
∴BO=

∵直线 AC 的解析式为 y=x, ∴直线 BD 的解析式为 y=-x, ∵OB= , ∴点 B 的坐标为(− , ),
∵点 B 在反比例函数 y= 的图象上,
解得:BM= 8 3 , 3
故选 A. 【点睛】 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及三角函数的定义,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在直角 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是角的对边比斜边;余弦是角的邻边比斜边;正切是角的对边比邻 边;余切是角的邻边比对边;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6.如图,为了测量某建筑物 MN 的高度,在平地上 A 处测得建筑物顶端 M 的仰角为 30°,向 N 点方向前进 16m 到达 B 处,在 B 处测得建筑物顶端 M 的仰角为 45°,则建筑物 MN 的高度等于(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 a= 1 BC,∠B=∠C=α,求出 CN、DM、EN 的长度,利用 y=S△BMD−S△CNE,即可求解. 2
【详解】
解:设 a= 1 BC,∠B=∠C=α,则 MN=a, 2
∴CN=BC−MN−BM=2a−a−x=a−x,DM=BM·tanB=x·tanα,EN=CN•tanC=(a−x)·tanα,
故选 A. 点睛:本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考查了仰角和俯角的问题,要明确哪个角是仰角,哪 个角是俯角,知道仰角是向上看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是向下看的视线与水平线的 夹角,并与三角函数相结合求边的长.
7.如图,四边形 ABCD 内接于 O , AB 为直径, AD CD ,过点 D 作 DE AB于点 E ,连接 AC 交 DE 于点 F .若 sin CAB 3 , DF 5 ,则 AB 的长为( )
【详解】
∵菱形 ABCD 的周长为 20cm ∴AD=5cm
∵sinA= 3 5
∴DE=3cm(①正确) ∴AE=4cm
∵AB=5cm
∴BE=5﹣4=1cm(②正确) ∴菱形的面积=AB×DE=5×3=15cm2(③正确)
∵DE=3cm,BE=1cm
∴BD= 10 cm(④不正确)
所以正确的有三个.
∴OC=PC•tan30°= 3 ,
故选 A
2.如图, AB 是 O 的弦,直径 CD 交 AB 于点 E ,若 AE EB 3 , C 15 ,则 OE 的长为( )
A. 3
【答案】D
B.4
C.6
D. 3 3
【解析】 【分析】
连接 OA .证明 OAB 是等边三角形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如图,连接 OA .
2
化简可得即 a2+c2=b2+ac,再把此式代入通分后所求的分式中,可求其值等于 1.
【详解】
解:过 A 点作 AD⊥BC 于 D,在 Rt△BDA 中,由于∠B=60°,
∴ DB 1 c, At△ADC 中,DC2=AC2﹣AD2,

a
1 2
2
c
b2
3 4
c2,
即 a2+c2=b2+ac,


解得,k=-3,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菱形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 意,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答.
11.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8,0),B(0,6),∠BAO,∠ABO 的平分线相交于 点 C,过点 C 作 CD∥x 轴交 AB 于点 D,则点 D 的坐标为( )
点的完整运动过程.
4.菱形 ABCD 的周长为 20cm,DE⊥AB,垂足为 E,sinA= 3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有( ) 5
①DE=3cm; ②BE=1cm; ③菱形的面积为 15cm2; ④BD=2 10 cm.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菱形的性质及已知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答案
A. 8( 3 1) m
C.16( 3 1) m
【答案】A 【解析】 设 MN=xm, 在 Rt△BMN 中,∵∠MBN=45∘, ∴BN=MN=x,
在 Rt△AMN 中,tan∠MAN= MN , AN
B.8( 3 1) m D.16( 3 1) m
∴tan30∘= x =3√3, 16 x
解得:x=8( 3 +1), 则建筑物 MN 的高度等于 8( 3 +1)m;
∴y=S△BMD−S△CNE= 1 (BM·DM−CN·EN)= 2
1 2
tan
x2
tan
a
x2
a
tan 2
2x
a

∵ a tan 为常数, 2
∴上述函数图象为一次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图形面积等知识 点.解题关键是深刻理解动点的函数图象,了解图象中关键点所代表的实际意义,理解动
()
A. 1 2
【答案】C 【解析】
B. 2 2
C.1
D. 2
【分析】
先过点 A 作 AD⊥BC 于 D,构造直角三角形,结合∠B=60°,利用 sin60 3 ,cos60°= 1 ,
2
2
可求 DB 1 c, AD 3 c, 把这两个表达式代入到另一个 Rt△ADC 的勾股定理表达式中,
2
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90 的圆周角所对的
弦是直径.也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
8.如图,在矩形 ABCD 中,AB=2 3 ,BC=10,E、F 分别在边 BC,AD 上,BE=DF.将
△ABE,△CDF 分别沿着 AE,CF 翻折后得到△AGE,△CHF.若 AG、CH 分别平分∠EAD、∠ FCB,则 GH 长为( )
∴GN=HT, 又∵GN∥HT, ∴四边形 GHTN 是平行四边形, ∴GH=TN=BC﹣BN﹣CT=10﹣3﹣3=4,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