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介语变化论析[1]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合集五篇]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1a2e4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1.png)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合集五篇]第一篇: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一、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我们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者都是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
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
中介语是一种既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外,同时与两者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语言体系。
二、中介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正迁移现象的分析(一)语音迁移汉语和英语的语音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两种语言对语音的音高、音强和音长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
英语对音强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被列为重音语言。
汉语则对音高变化比较敏感,是典型的声调语言。
在英语中元音的长短、松紧可以区别词汇意义,例如: beat [ bi: t ]和bit[ bit ] , fool[ fu: l ]和full[ ful ]。
然而在汉语普通话里却没有这种元音的松紧、长短的对立。
这些不同点构成了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发音上的障碍。
但是,英语和汉语中的许多拟声词在发音上有相似之处,如clatter与“咔哒”,mamma与“妈妈”等。
一些外来词大都发音近似。
例如: guitar—吉他, sofa—沙发。
一些地名、人名、货币名称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些都说明在语音领域汉语和英语可发生正迁移。
我是烟台人,我的方言中“儿化音”(例如:这件事儿。
你去哪儿?我要去方特儿玩儿。
)特别多,同时英语美音中有很多“卷舌音”,这对我练习英语的美式发音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学习英式发音就比较困难了。
在来大学前,我就知道法语中的“Bonjour,Salut”词汇与汉语中的“笨猪,儍驴”发音很相近,这使我对法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二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法语。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1ff0d6fddccda38376bafee.png)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应对策略[摘要]二语习得的中介语僵化是普遍现象,是二语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重要特征,是妨碍学习者语言输入的重要因素。
本文阐述了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其对二语教学的作用,并提出应对策略,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话言习得,优化二语教学。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僵化现象;应对策略1引言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领域的拓宽,中介语作为二语习得的重要内容,成为语言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中介语僵化现象是外语教学的普遍现象,也是困扰我国外语教学难点,长期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中介语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二语习得者的心理出发,结合语言环境,为研究二语习得开辟全新的视角。
这一理论为二语习得以及外语教学的组织和安排提供理论依据,对外语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中介语研究及探索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学习策略分析以及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中介语的特点及僵化现象,提出应对策略,以改进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输入输出水平。
2 中介语及中介语僵化现象2.1中介语的定义及特点中介语亦称中间语、过渡语、语际语或学习者的语言,是语言习得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1969年塞林格提出这一术语,并在1972年的《中介语》中正式使用,确立了该词在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中介语包括相互联系但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它既指学习者在学习的某一阶段所习得的具体的语言系统,也指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系列互相联结的语言系统。
也就是说,中介语是一种有系统的语言,和自然语言有相似的特点和功能。
它反映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内在大纲”,是由语音、词汇和语言等不同层次的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规则可以用来生成其他话语。
由于受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论和心灵主义的天生论的影响,人们一度只重视语言学习的外部环境,忽略了语言学习者本身。
而中介语研究将重点转移到语言学习者及其在二语习得中所采取的学习手段,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学习者的语言。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b695d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c.png)
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指导教学方法和策略
中介语研究揭示的学习者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为教师提供有效的 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
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了解中介语的特点和规律,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语言 水平,调整学习方法和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习者更好地 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01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和
理解,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推动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02
中介语研究为跨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有助于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增进国际合作与友谊
03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友谊
、句法结构和语义规则来构建中介语。
学习环境
总结词
学习环境对中介语习得具有重要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学习情境等。
详细描述
社会环境决定了学习者接触目标语言的频率和机会,教育环境则决定了学习者接受的教 学方法和资源。学习情境则直接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情感和认知因素,如
动机、态度和自信心等。
《二语习得中介语》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 中介语理论介绍 • 中介语的表现形式 • 中介语习得的影响因素 • 中介语习得研究的意义 • 中介语习得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定义
总结词
二语习得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学习方式 ,在非母语环境中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 。
二语习得 中介语
![二语习得 中介语](https://img.taocdn.com/s3/m/213e924069eae009581bec3c.png)
小结
以上概念都是指称实际的混合语,是客观存在的 可观可感的语言。而中介语是一个学术概念,是 指二语习得者在没有完全通晓目的语的情况下受 母语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虚拟语言系统。甚至每个 人的中介语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 的中介语都是有区别的。但一群人的中介语又有 一些相同的地方。所以说,中介语的提出目的、 存在方式和特点都是和以上众多混合语的概念完 全不同的,中介语与混合语最大的不同是中介语 是一种虚拟的语言过程,不是一种实际的语言。
四.重点讨论
(一) 中介语和皮钦语、混合语、克 里奥尔语、洋泾浜、中式英语的区别。
混合语:定义 皮钦语:起源 定义 克里奥尔语: 起源 定义
区别
洋泾浜是旧时汉语将pidgin译做洋径浜语,
专指在中国通商口岸出现的不纯粹英语。 后来随着学术的进步,洋泾浜被认为是中 国皮钦语,是皮钦语大家族在中国的分支。 皮钦语是泛指所有的尚未发展成为克里奥 尔语的混合语,洋泾浜是特指中国的皮钦 语,是皮钦语家族中的一员,与美拉尼西 亚皮钦语.英属所罗门群岛皮钦语、喀麦隆 皮钦语等并列。
形象类比
• 混合语 • 水果
野生水果 优质水果
皮钦语
克里奥尔语
美 拉 尼 西 亚 皮 钦 语
英 属 所 罗 门 群 岛 皮 钦
。 。 。 。 。 。 。 。
中介语 中 国 洋 泾 浜 中 式 英 语 网络娱乐用语 苹 果 梨 子
。 。 。 桔 。 子 。 。 。
糕点 橘 子 饼
过期变质 垃圾
(二)石化现象(僵化)/高原期的产生原因、 特征及影响、怎样克服?
C。.系统性(阶段性、规律性):
中介语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如四阶段说, 随机错误阶段、突显阶段、系统形成阶段 和稳定阶段。而在每个阶段和从整个阶段 发展来看,中介语表现出一种较强的内部 一致性和系统性,甚至中介语中的偏误都 具有一种规律性特点。而石化现象也是也 是一种阶段性、规律性的体现。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介语变化论析[1]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介语变化论析[1]](https://img.taocdn.com/s3/m/863dc67101f69e314332943f.png)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介语变化论析Ξ张雪涛ΞΞ(宿州学院中文系,宿州,234000)摘 要 本文以中介语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为视角,归纳和分析了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语言能力变化论和不同环境语言运用变化论;并从学习者的语言运用环境和交际对象、学习方式和在语言运用中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等方面,对解释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评介。
最后,从联结的角度对中介语本质特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介语 多变的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联结1 引言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重点转到了语言学习过程。
作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 )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自己建构的一种过渡性语言。
为了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过渡性语言,语言学家Selink 2er (1969)[1]创造了这一术语。
Ellis (1994)[2]认为,中介语包含有紧密联系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概念:其一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中介语知识内部系统。
该定义侧重于这一概念的静态特征,指的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现象。
其二为中介语知识系统的连续体。
该定义侧重于这一概念的动态特性,指的是中介语的多变本质。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学习者所使用的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通常是迈向目标语方向的。
多变性是中介语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中介语的本质属性,正是这种本质属性导致了研究者对中介语性质的不同看法。
2 中介语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 观察语言变化不外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因此研究者对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观点也可以归为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两大类别。
2.1 不同语言能力变化论从中介语的历时变化看,中介语的多变性反映了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
功能主义者(Ellis ,1990;Tarone ,1990)[3,4]把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历时变化归结于他们的语言能力上的变化。
语言学习中的中介语 (1)
![语言学习中的中介语 (1)](https://img.taocdn.com/s3/m/df532815a6c30c2259019e60.png)
一心理学解释
• 在这五个方面Selinker认为第一个母语的负迁移对中介语的石 化现象起了决定性因素。 • 培训转移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过度的操练某些语言 规则或句型而导致形成的习惯性语言用法偏好。
• 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采用到一些不 恰当地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从而导致中介语的石化,例如词 汇句型的简化策略,回避策略等等。
•
2016/6/3
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 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外语学习 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处在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不 能达到目的语的理想的终点,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 中的石化或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Selinker(1992)将 石化现象阐释为:“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 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 与固定下来的状态。Selinker & Lashmanan(1992)将其 定义修正为“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在还未达到目的语 的模式之前就水久的停止了”。这一定义强调了石化 的水久性特征,确定了石化不再被认为是中介语的次系 统的停止发展,而是整个系统都停止发展
2016/6/3
• In his 1972 paper, Selinker proposed that interlanguages have all the normal properties of natural languages. In other words, they are systematic and bound by rules in the same manner as any other language. Furthermore, Selinker proposed that interlanguage is based on three basic principles: over-generalization from patterns found in the language being learned, transfer from patterns found in the learner's native language, and fossilization, the phenomenon of a learner's language ceasing to develop.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26dfabc60508763231121275.png)
情况 下,类似错 误总会重 复出现 ,甚 至在极度放松 的情况
下 或 很短 时 间不 说 目的语 的情 况 下 也会 出现 。
李大忠在 实际教学 中积 累 了大量 的留学生偏误实例并
写 成 《 “ ” 字 兼 语 句 偏 误 分 析 》 一 文 。此 文 对 留 学 生 产 使
2 )舒 曼 的研 究 。舒 曼 提 出 了 “ 化适 应模 式 ” ,从 社 性也不是很 强 。经过 多年 的努力 ,储诚 志、陈小荷等人建 文
会 环境 因素和学 习者个 人 因素 的视 角对第 二语言 习得 的动 立的 “ 汉语 中介语语料库 ”于 1 9 年 1 月1 日通过专家鉴 95 1 5 力机 制及 学习者语言 的中介语现象 作 出了独 到 的解释 ,为 定。该系统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介语研究和汉语研
1 )埃利 斯 的研 究 。首先 ,埃利 斯和 道 朗提 出了中介 计和偏误 的收集结合起 来,把定性研 究建立在定量分析 的
留 语的 “ 可变能力模 式 ”,从社 会语 言学的角度来解 释学 习 基 础 上 完 成 了 《 学 生 的 代 词 偏 误 与 代 词 在 篇 章 中 的 使用
者的语 言变异 。应 该说 ,这个 模式是在 最初的 中介 语理论 原 则 》一 文 。
二 、 中介 语 的概 念及 特 点 所谓 “ 介 语 ” ,就 是介 于 学生本 族 语和 目的语之 中
般认为 ,18 年鲁健骥发表 的 《 94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
学 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 文是我国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开 间 的独 立的语言系 统,它是第 二语 言学 习者创造 的语言系 端 。我 国的中介语理论是在研 究国外 中介语理论和研究方法 统。科德称 它为具有独特 风格 的 “ 异方言 ”或 “ 言学 特 语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代表学者及研究成果如下:
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86a718650e52ea551898c9.png)
•刘范刘雨林刘洪利曹丽华本章结构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早期的中介语研究三个关于中介语的基本假设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王建勤对基本内容的概括与早期研究的关系后续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汉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中介语语用研究主要内容中介语产生的历史背景早期的中介语研究早期中介语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中介语语用研究•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早期中介语理论提出与发展的必然性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兴盛,语言教学和研究上对比分析一统天下6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对比分析作为一种理论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面临严重挑战【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1967年,Corder发表《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与Selinker于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被视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开端、学科建立的标志——P17】,将研究对象转到学习者身上偏误分析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面——仅仅用观察到得偏误去推测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难免以偏概全。
Selinker(1972), Corder(1967,1971)以及Nemser(1971)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理论。
这三人的理论主张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①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旧行为主义代表——华生(创始人);新行为主义代表——斯金纳。
•核心观点——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
——华生。
(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②结构主义语言学——以20世纪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核心观点——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在描写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时,特别注重分析各种对立成分。
•什么是早期中介语理论?由Selinker(1972),Corder(1967,1971)和Nemser(1971)的理论主张构成。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362bf21ed630b1c59eeb593.png)
第三节中介语一、中介语研究概说(一)什么是中介语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美国学者L•Selinker于1969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Interlanguage"(中介语)这一术语。
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随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中介语体系会日趋丰富完善,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因此从学习过程来说,它同学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低层次的中介语将不断消失,而高层次的中介语将会出现。
它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汉姆莱(Hammerly)曾用图形象地表示出了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1975)如下图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中介语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混合,实质上它是不同心理过程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的"混合"。
Ellis(1994)认为中介语的形成是-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中介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语言规则(阴影不重合部分),同时它还具有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规则(阴影重合部分)。
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是从零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话靠近的渐变过程。
它随着第二语言新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
W•Nemser(l971)把此系统称之为"渐近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
他认为学习者的这一系统是从零知识(zero knowledge)沿着一连续体(continuum)逐渐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native speaker competence)。
他认为,"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都处于这一连续体的某一位置,因此中介语不应被看作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它是处在不断修正,不断向目的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的。
"(二)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1.中介语的产生及形成模式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浅析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现象
![浅析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0c45813df111f18582d05a03.png)
第二语言习得 的研究是从 2 0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当时,地 语 是一种值得 独立研 究的语言形式 ,再这样认为就不合逻辑 “ 球 村” 世界网”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性。 就 好像相对于标准语,把方言说成错误 ,或者把儿童语说成是 、“ 语 言教学逐渐成了一门新兴 的学 科,许 多关于语 言学 和教育学 成 人语的异种一样 ,中介语理 论考虑了语言学 习和语言教学 的 的发现 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种情 形下产生的第二语 言习得理 多 种变 因,以语 言习得为研 究 中心 ,把语言对 比分析、 比较 文
感 过滤假设 ( e A fcie FR r Hy oh s )在 “ Th fet ie p t ei v s 第二语 种严 重的错误 ,要认识到它是一个发展 过程 中的错 误,要利用
言 习 得 ” 理 论 中是 有 代 表 性 的 。 在 他 之 前 的 No m C o k 中介 语在学 习过程 中的作用 ,尤 其他在 交 际方面所 起 的作用, a h ms y
论 研 究 ,顺 应 了 当时 的历 史潮 流 。
化研 究和语言习得 有机结合 起来,试图建立一种语言学习者 的
何谓 “ 第二语言”呢?根据掌握语言 的顺序, 母语 是第一语 动态语 言系统 ,这对 发展 语言学习及语言教学理论有极其重要 言,第二语言指的是任何一门在母语之后学的语言,所以也可以 的意 义 。 指 第三 或第四语 言的学习。从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https://img.taocdn.com/s3/m/20faaa19227916888486d721.png)
误和局部错误。整体错误会影响句子的意义从而导 致交流障碍,局部错误只会影响到局部句子成分的 意义不会对交流产生影响。对待这两种错误要根据 不同场合区别对待。 其次,教师在纠正错误过程中应考虑到学习者 的性格特点。 作为个体学习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 的性格特点, 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习 者的个性, 根据不同的性格进行纠错。 最后,教师可根据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对学生学 习和使用英语中的各种变异加以观察和分析,引导 其学习。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场合对学生做不同 的要求,特别要为学生创造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各种 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规则有机会在真实或 接近真实实践的环境中逐步脱离母语的干扰而被真 正习得。 五、 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 帮助英语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和识别学生的 不足, 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提高教学效果。 +/ 使教师更加深入观察和理解二语习得中出 现的问题, 分析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对学习者的 ,/ 教师对学习者进行长期的观察, 进步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对中介语的研究尽管争议纷纭,但它对第二语 言的习得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应结合教学实 践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总结规律从而切实推动 外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 0$1 23345 &6) 7891: $; 7)<$(1 !"(=9"=) ><? @945484$( A B 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DD+/ 0$("31 E"’16"9=6 >( F(8’$19<84$( 8$ 7$<4? $34(=94584<5 A B C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DDD ,/ G4"() !"’5)( H I’))J"( K B4<6")3 L/ !$(= >( F(8’$19<84$( 8$ 7)<$(1 !"(=9"=) ><@945484$( 0)? 5)"’<6 A B C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DDD 心理语言学 A B C 上海: 上海外语教 -/ 桂诗春, 育出版社, *MN. (作者单位: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温去非)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071e28e065ce0508763213bb.png)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作者:寇学良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12期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论文从中介语的发展历程入手,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内容包括中介语的来源和产生模式,中介语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国内外有关的理论探讨和汉语中介语的研究等。
论文在确立了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研究地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石化目的语近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基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学者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师怎样教学”转为“学习者怎样学习”,重点研究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把学习者放到首位,而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教学法。
中介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自然会受到广泛关注,因此,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了理论解释。
一、中介语的提出及发展(一)中介语的提出英国语言学家塞林格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使用“中介语”一词。
1972年,在其论文《中介语》中,详细地解释了“中介语”这一概念,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从各个方面对中介语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如科德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学习者独有语言”“中继能力”,奈姆塞尔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等。
然而,使用最多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发展1.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从时间上划分,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一般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1)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因无法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与学习,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批判。
在这个背景下,以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为研究重点的中介语理论出现了,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浅谈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僵化现象
![浅谈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僵化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aae8fe5ef01dc281e53af044.png)
浅谈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僵化现象1引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由Selinger于1969年首次提出,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
它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language)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
Selinger 对中介语的定义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二是指所有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中,二语能力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 (戴炜栋、蔡龙权,2001)。
前者是指某一学习个体的、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中介语语言(an inter-language),后者是指所有二语习得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the inter-language continuum),也称“中介语连续体”。
中介语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学习者的目标语。
二语习得者都是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
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
中介语是一种既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外,同时与两者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语言体系。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因为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存在着很多与中介语相关的问题,以及中介语的僵化现象,而民族预科学生同样不能例外。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未进入大学而补习基础知识或提高语言能力。
预科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衔接作用。
本文拟通过中介语的相关理论,结合实证调查,分析民族预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为更好的进行预科英语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2中介语的特性语言学习是一种认知行为,应当遵循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知识有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转引自周红云,2003)。
Anderson(1980:223-256)认为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关键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它需要三个阶段:①陈述性阶段,②联结阶段,③自动化阶段。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最新教育文档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最新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50f3f2849649b6649d74786.png)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中介语概论中介语( 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赛林格在1969年提出的。
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又详尽地阐述了中介语的概念, 他在研究中发现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自觉地建立一个既相近于目标语, 却又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一种语言体系, 从而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
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 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开展的特征性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性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的过渡体系, 有着其自身的特点,笔者以近年来国内外中介语研究结果为依据, 归纳出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动态性中介语作为自然语言之一,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它的变化呈现一种渐变的形式,这种变化不是瞬间改变,而是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其语言逐渐向目的语渗透,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语言系统以向目标语言靠近。
因此也有人把中介语的这个特点称为“渗透性〞。
中介语没有稳定的终极状态, 也没有抵御其他语言, 不受其侵扰的能力。
2.系统性中介语虽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但是改变的倾向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那么虽在变化,但也形成了一个有系列性的,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独立语言体系。
以中介语语法为例,中介语语法体系虽然不如第二语言语法体系完善,但是它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语言、语法和词汇规那么的相对独立的过渡语言系统。
如“正迁移〞,“负迁移〞均是由理论指导的。
二语习得者正是按照这套规那么体系,更加自如地运用中介语,而像目标语言逐渐过渡。
如果学习者能早一些发现这个系统的规律,体会到它的系统性,就会以更快,更高效的速率靠近目标语。
3.反复性由于中介语在变化时的形式不是直接的,跳跃的,而是在想目标语靠近时呈现逐渐渗透的形式。
二语习得中介语 ppt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14329d83c4bb4cf6ecd16c.png)
二语习得中介语
14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
Non-systematic variability
Systematic variability
Perfornmance variability
Free variability
Individual variability
Contextual variability
二语习得中介语
22
In1980s: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Hu zhuanglin(1984), Gui shichun(1985)
In1990s: overall introduction and study based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in China, Yan lianrui(1996), Dai manchun (1998)
(2) Systematic: interlanguage is governed by rules which constitute the learner’s internal grammar systematically.
二语习得中介语
11
(3) Dynamic
A
B
Mother tongue
二语习得中介语
4
(2) In 1980s Corder (1981): Error Analysis and nterlanguage Ioup and Weinberge (1987):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Tarone (1988): 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0b99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3.png)
研究多语种中介语,有利于深入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2
挖掘语言中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多语种中介语研究在探索语言习得规律和语言内部联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 义。
3
促进语言教育和教学的发展
多语种中介语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教材,促进语言教育和教学的发展。
中介语与跨文化沟通的关系
促进文化交流
双语中介语(L1 -L2 /L2 L1)
双语中介语指的是两种语言 互相影响的情况,语言语调、 语法等方面均受到影响。
中介语对教育和教学的启示
1
鼓励多语种学习
中介语研究表明:掌握多语种有利于认知、思维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发展。
2
引导合理中介语使用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中介语,并充分利用其促进二语习得的作用。
中介语对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促进了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引导口语政策制定
中介语现象的特点,可以为口语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引导政策实现最佳效果。
中介语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
中介语研究需要多种学科交 叉,往往涉及到语言学、认 知心理学、教育学、语料库 语言学等。
3
注重学习策略
中介语的出现意味着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语言意识,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更好的 运用学习策略。
中介语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
考查经验和语言能力
适当引入中介语因素,有利于考查学生实际的语言 运用能力,反映出其语言习得水平。
测试各种语言技能
在听、说、读、写多种类型的题目中,适当引入或 调整中介语的使用,可全面检测学生的各类语言技 能。
3
变异性模型
受到习得者个体差异、语言环境差异和语言结构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
![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https://img.taocdn.com/s3/m/49f55a57336c1eb91a375d9e.png)
logical distance) 的 提法。 但是, Shuman 忽视了一些因素的可变性, 学习 者并不绝对屈从于社
会环境, 他们完全可以构建自己学习的社会环境。③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用于和本族语的人交
际的 不同的社会身份, 提供了 说和学第二语言的不同的机会。Peirce 认为学习者的身份是多
重性的, 冲突的。只有当学习者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到倾听者, 他们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学习 获得成功。
二、 中介语的特征
( 一) 社会特征
中介语的社会性表现在: ①学习者在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语体。Elaine Tarone 提出语体 持续统一体(stylistic continuum) 的观点。在持续体的一端是谨慎语体(careful style) , 学习者 有意识地对使用的语体作出选择, 以求正确。在持续统一体的另一端是流行语体 (vernacular style) , 学习者自由随意地选择各种语体。②社会因素决定学习者所使用的输入来构建自己的 中介语。 J ohn Shuman 提出的文化移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 可以说明这具问题。Shuman 认为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学习者无法进行文化移入的主要原因是社会 距离(social distance) 。同时他看到社会距离的提法不够完善, 就又增加了心理距离(psycho-
然而随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入研究其他的研究者也提出了很多假设来描绘和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交际策略以及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第19卷第3期
Vol . 19 No . 3
三 明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U RNAL OF SAW IN G COLLEGE
中介语的自由变化和
![中介语的自由变化和](https://img.taocdn.com/s3/m/3c5cd8f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e.png)
中介语的自由变化和中介语的可变性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个重要而又颇具争议的研究课题。
中介语的可变性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横向可变性和纵向可变性;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
横向可变性是指学习者每一特定阶段的中介语体系并非是稳定不变的,学习者的语言运用与语言能力并非完全对等,学习者在其语言知识不变的前提下,在实际交际中会产生不同的表达。
例如,对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末尾加“S”这一语法规则,中国学生一般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已经掌握,且在书面语或演讲中能够正确使用和表达,但在平时用英语交谈时,却有可能忘记加“S”;纵向可变性是指尽管学习者能够遵循基本一致的语言习得过程,但每一位学习者的具体习得过程仍存在差异,例如:成人和儿童的习得顺序不同;不同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人其习得过程会有差异。
系统可变性与非系统可变性的区别主要在于中介语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
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前者一系统可变性。
Euis 对中介语的可变性进行了如下分类:在这里,Ellis将系统可变性分为语境可变性和个体差异可变性两种。
其中,语境可变性是指学习者由于不同的任务、环境而产生不同形式的中介语变异,这种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例如,上图中当主语是名词时,说话者往往会忽略“be”动词,而当主语是代词时,这种情况就少得多了。
学习者往往在简单句中比较注意在第三人称单数后面加“S”这一规则,但在复合句中却容易被忽略。
至于情景可变性,则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社会背景、所处的场合以及对话者。
社会语言学家Labor 在其着名的美国英语中“R”音过度使用的调查中指出,说话者因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及说话场合的不同,在“R”音使用上存在眷明显的变异。
这一研究显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中介语语体可以按一个单一的尺度进行分类排列,该尺度由对言语的关注程度来衡量”。
则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能力连续体范式”概念,他进一步说明了中介语变异的系统性.这个连续统一体的两端是形式迥异的语体,一端是随意体形式,另一端则是小心翼翼地用语法规则来规范的标准体形式,其间是逐渐过渡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语体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介语变化论析Ξ张雪涛ΞΞ(宿州学院中文系,宿州,234000)摘 要 本文以中介语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为视角,归纳和分析了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语言能力变化论和不同环境语言运用变化论;并从学习者的语言运用环境和交际对象、学习方式和在语言运用中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等方面,对解释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评介。
最后,从联结的角度对中介语本质特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介语 多变的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联结1 引言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重点转到了语言学习过程。
作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 )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自己建构的一种过渡性语言。
为了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过渡性语言,语言学家Selink 2er (1969)[1]创造了这一术语。
Ellis (1994)[2]认为,中介语包含有紧密联系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概念:其一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中介语知识内部系统。
该定义侧重于这一概念的静态特征,指的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现象。
其二为中介语知识系统的连续体。
该定义侧重于这一概念的动态特性,指的是中介语的多变本质。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学习者所使用的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通常是迈向目标语方向的。
多变性是中介语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中介语的本质属性,正是这种本质属性导致了研究者对中介语性质的不同看法。
2 中介语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 观察语言变化不外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因此研究者对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观点也可以归为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两大类别。
2.1 不同语言能力变化论从中介语的历时变化看,中介语的多变性反映了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
功能主义者(Ellis ,1990;Tarone ,1990)[3,4]把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历时变化归结于他们的语言能力上的变化。
他们认为语言能力有一个形成过程,在不同的习得阶段学习者拥有逐渐变化的不同的系列中介语,因此中介语能力是异质的。
这些研究者通过分析学习者语言输出的变化来考察中介语,认为中介语的变化反映了他们的语言能力是可变的。
语言能力是多变的、异质的观点与生成语言学派关于语言能力是不变的、同质的观点存在根本对立。
生成语言学派认为,语言能力指的是掌握构成某一语言所有话语的基础代码的能力。
为脱离语言运用的抽象存在,其特点在深层结构上用该语法的句法成分表现出来,而语言运用则是代码的使用,其特点在表层结构上用该语法的语音成分表现出来(哈特曼和斯托克,1981)[5]。
生成语言学派认为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无关,人们无法用语言能力来考察学习者的语言运用情况。
应该承认,学习者的语言运用是他们语言能力的客观表现,语言运用表现了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许并不能全部反映出学习者这方面的能力。
功能主义者通过学习者语言运用的表现来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起生成语言学派的内省的、与语言运用无关的演绎方法要科学。
El 2lis (1990)[3]坚信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语言能力是变化的。
例如,当一个新的语言形式添加到已有的语言规则系统内时,不但会引发原有系统的变化,而且会导致在习得过程中为实现相同的交际功能而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的中介语发展阶段的产生。
Ellis 认为,正是这种语言规则系统的变化反映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变化。
2.2 不同环境语言运用变化论从中介语的共时变化看,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根据不同环境运用相应的语言结构,这种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是随环境系统变化而变化的。
这些环境包括语言环境、情景环境和心理语言环境(Ellis ,1994)[2]。
语言环境导致中介语变化是指不同的语言环境引发了有差异的语言形式,而目标语要求相同的语言形式。
因此,学习者目标语形式的习得可能与他们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运用紧密相关。
情景环境对中介语的影响以Tarone (1983)[6]提出的中介语语体连续体最具代表性,依据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中介语语体表现为从随意语体(vernacular style )到细心语体(careful style )这一连续体中。
前者出现在自然语言运用的非正式情景之中,后者则反映了学习者在要求审慎地运用语言的正式情景下的语言输出。
每一种语体均有其各自对应的语言形式时,这就要求学习者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语体变换。
此外,情景环境对中介语变化的影响还可以表现为学习者对不同的对话者和话题的敏感性而影响其语言运用方式。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述情景因素调整语言运用方式,作出适当的言语行为,从而使其运用的语言有时接近于目标语,有时则与目标语差别较大,呈现出多变的特点。
心理语言环境对学习者语言形式的影响有诸多因素,包括时间压力、注意焦点等因素,ΞΞΞ通讯作者:张雪涛,男。
E 2mail :zhangzuetao @陆俭明老师审阅了此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表谢忱。
502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29(2):502-504这些因素能够系统地影响使用目标语的准确性。
例如,当学习者把时间用来准备语言形式,则目标语的准确性较高;但当他们把时间用来计划和组织语言输出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时,准确性则较低。
3 中介语多变性及其相关解释 对于中介语多变性的显著特性,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观点。
这些观点可以分别从学习者运用语言的环境和交际对象、学习方式和在语言运用中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等角度,对中介语的多变性进行分析。
前边已经从语言运用环境对中介语的多变性进行了解释,下面从学习者的交际对象、学习方式和在语言运用中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三个方面来分析中介语的多变性质。
3.1 依据交际对象进行言语调节而出现从中介语产生的情境因素着眼,G iles(1980)[7]依据说话人(这里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下同)在交际时对听话人的社会、教育等的不同态度来解释中介语的变化,这一理论称为言语调节理论。
该理论根据说话人在交际中的言语调节性质,区分为:求同、求异、言语维持三种主要的变化形式。
求同,表现为说话人调节自己的言语,使之与交际对象的言语接近,这种情形多半是表示说话人对交际对象的团结。
求异,则表现为另一个极端,即说话人尽可能调节自己的言语,使之不同于交际对象的言语,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说话者为了强调其言语的规范特征。
上述两种情况是说话人出于一定的目的考虑听话人具体情形而做的言语调整。
如果说话人不考虑听话人具体情况,因而在言语上不作任何调节,这便是言语维持。
言语调节理论认为说话人的语言使用上的变化是其言语调整造成的。
言语调节理论从交际对象入手,为人们提出了解释中介语多变性的另一条思路,增加了人们对不同的环境因素如何导致中介语变化的理解。
3.2 因为学习方式不同而产生Ellis认为,学习者的中介语变化可分为系统变化和非系统变化两种形式。
中介语的系统变化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异形式,其变化可根据环境等因素对其运用情况进行预测,它包括语言任务引发的变化和形式-功能变化。
中介语的非系统变化即中介语的自由变化情况。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初期,当一种语言形式首次出现在学习者语言输出时,自由变化最为常见,这种变化是项目学习(item learning)的结果。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积累语言形式,但所积累的形式呈分离状储存,与其它语言形式联系很弱。
与项目学习相对的是系统学习(system learning)。
系统学习意味着建构支配整套语言项目的抽象规则,确立规则之间和语言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是,学习者的中介语并不一定都能构成系统,在习得的任何阶段,学习者中介语的一部分可能构成系统,而其它部分则没有构成系统,而呈自由变化状态。
因此,无论是项目学习还是系统学习,中介语的自由变化是必然存在的,它在中介语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研究中介语的自由变化对于理解中介语的本质、解释学习者如何建构中介语系统,具有重要的价值(Ellis,1985;1994;1999)[8,2,9]。
3.3 由于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不同而造成Tarone(1983)[6]认为中介语变化是由语体变换造成的,而语体变换则受学习者不同注意程度的影响。
并认为在语言习得的任何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都表现为语体的连续体。
Tarone根据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来划分中介语类别,把学习者的中介语划分为一个由随意语体到细心语体的语体连续体。
前者(如日常交谈)学习者对语言形式注意最少,与后者(如语法判断)学习者对形式注意最多,两者有明显的差别。
注意对语体的影响表现为:要求注意愈少的语体愈稳定,反之则易受目标语和母语的影响而愈具有多变性。
在习得过程中,新的目标语形式通常最初出现在学习者的细心语体一端,之后逐渐向随意语体转移。
此外,它还可以直接进入到随意语体,并逐渐向细心语体扩展。
从注意的角度研究中介语,Tarone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中介语变化的新途径,但完全根据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来区分语体,并以之解释中介语的变化是不够的,因为不同的语言结构、不同的语言任务等语言和非语言的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变化。
4 从联结的观点看中介语的多变性 以上是对研究者就产生中介语本质属性———多变性的原因所做的评介。
这些研究者虽然从不同角度对中介语的多变性进行了解释,但缺乏从语言本体变化的角度对中介语的多变性进行解释。
下面准备从联结(connection)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中介语的多变性。
联结的概念源于学习理论,指的是“某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一切行为与学习的基础都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林传鼎等,1986)[10]。
兴起于上一世纪中期的认知心理学对语言加工中联结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平行分布加工模型(Rumelhart&McClelland,1986)[11]认为,语言知识是以与任何语言结构无关的单元(units)间互相联系的网络为形式的。
网络是由单元和节(nodes)组成的,它们的联系强度随激活或阻碍而增减。
这一模型认为,语言习得是由对输入刺激加工反馈后逐渐修改联系强度的过程构成,当网络反馈的信息与目标语一致时,习得就完成了。
用联结的观点不仅可以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细致地描述,而且能够对所习得的知识———中介语的本质进行合理地解释。
4.1 联结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态过程和所出现的偏误联结观点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习得就是对输入的第二语言信息加工后不断反馈,逐渐修改单元与结之间的联结强度的过程。
这种动态的联结观有助于我们理解中介语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