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见成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材施教见成效

【摘要】孔子说“因材施教”,先了解你的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与学才能相长。教无定法,教法应以学情而定。教法重要,了解学情更重要。

【关键词】因材施教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2004学年度,学校突然改变教学制度,把学生分成了重点班和普通班两类。鉴于我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学校分配我带普通班。

我是一个好胜心强的人,向来对学生要求高。但客观事实是普通班学生基础薄弱,恐怕难以达到我的要求。如果强行要求,学生势必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厌学心理,成绩会更糟糕。如果降低要求,又恐学生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该怎么办?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太大,那夜,我彻夜未眠。

果不其然,开学第一节课我就丢盔弃甲,满头大汗地从教室仓皇而逃。学生对我提的问题似乎没有一点兴趣,许多学生一问三不知。不能这样下去,我告诫自己,长此以往,会毁了我和我的学生。

我开始认真地分析我所带的这些“普通”学生。

首先,他们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比较差。简单的生字分辨不清。如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把“涯”写成了“崖”。作业本上把“不矛

盾”写成“不予盾”等等;有些同学拼音不过关,声调不知道标在哪里,比如:“踉踉跄跄”(liang liang qiangqiang)的拼音写成了(liang liang qiang qiang),诗歌的韵脚字更不知为何物。

针对这一点,我决定上课尽量少讲,精讲。遇到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关的内容就多讲点,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讲《背影》一课时,我淡去了饱含深情的语言和截取法这两个晦涩难懂的写作特点,直接从“父子之爱”这一人人皆懂的主题和“背影”这一生生可见的线索人手,先动以情,后晓以理。让学生在“背影”里去寻找“父爱”,那么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重点段落第六段父亲笨拙的背影,和只写背影的“截取法”的写作特点,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

其次,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一问题,我决定在课堂形式上多做变化,用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长征组歌》时,我就上起了音乐课,在教学生如何动情地演绎这些歌曲的同时就传授了知识。学习诗歌时,我就引导学生画一幅图画来表现诗歌中的意境。学习《长征》那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自选一小节,分小组改编成小品在课堂上表演。有一组学生表演的非常出色。扮演彭德怀的那位男同学缓缓抬起拿枪的手,把头转向一边,“砰”开枪了。另一个扮演马的学生放开喉咙学马哀鸣,并伸出两臂学马死亡前的挣扎状。“彭德怀”缓缓倒下……此时,全班想起雷鸣般的掌声,因为我们都被这一幕感动了。这一段表演,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可谓一箭三雕。

一言蔽之,其实我是调动了学生多元智能来促进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再次,我发现许多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上课总不爱回答问题。为此,我打破常规来教学。

记得在上《人琴俱亡》一课时,我提问:“王子猷知道弟弟死去而不哭,那么他到底爱不爱他的弟弟呢?”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爱。不哭的原因是他害怕自己一哭就会死去,这样就不能为弟弟吊唁了。”同学们都点头表示同意。又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不爱”,众生唏嘘。他继续说道:“不哭就表明他不伤心嘛。吊唁时才哭,那是礼节问题。”全班哄堂。我赞许道:“好,有自己的思想。”全班学生都瞪圆不解的眼睛。

之后的课堂上,无论学生回答的是一语中的,还是离题万里,我都没有否定过学生的答案。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对的,上课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正确率也越来越高。

经过课堂“改革”,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我上课也越来越轻松。有老师提醒我说:“你的课堂上学生怎么乱吼!”其实这恰恰证明上课的时候学生动了脑子,否则他们吼什么?安安静静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

由此,我发现了教学上的一大误区。上课老师总喜欢用所谓正确的答案和思路来更正学生的答案和思路,这样某种程度上其实限制了

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时间一长,拙劣毕现。

期末考试成绩揭晓了,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全县评比中,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前进了十个名次。

正如前辈们所说的那样,教无定法,教法应以学情而定。教法重要,了解学情更重要。孔子说“因材施教”,先了解你的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与学才能相长。在此,我把我的一点拙见拿出来与诸位交流学习,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