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发表时间:2011-02-17T15:10:25.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5期供稿作者:崔彩萍
[导读] 药物浓度越高,刺激性也就越大,高浓度的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也是诱发静脉炎发作的主要原因。
崔彩萍(梧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梧州 543002)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5-0257-03
【摘要】通过分析静脉炎发生的原因,综述相关防治护理措施,为降低静脉炎发生率,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合理、安全用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静脉炎原因防治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穿刺静脉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静脉可出现索条状改变和结节。
静脉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治疗效果。
其主要是由于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1]。
多年来,临床专业人员通过了解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采取多种有效的防治护理措施,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1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1.1药物作用
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2]。
1.1.1 pH值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为7.35~7.45,在此范围以外的溶液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的血栓性静脉炎的链式反应[3]。
1.1.2 血浆渗透压的升高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产生静脉炎[4]。
1.1.3 化疗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组织具有一定的损伤。
因其高浓度药物输注对局部组织有较强的刺激,超过了血管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pH值、代谢及渗透压改变、细胞溶解、化学介质释放。
同时化学药物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易发静脉炎。
如阿霉素对心肌细胞的DNA有亲和性,且毒性是长期累加的;氨甲蝶呤可干扰叶酸代谢等。
抗癌药物多系化学及生物碱类制剂,它的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局部组织酸碱平衡失调,加上其对血管有强烈的刺激性,所致的静脉炎多为坏死型[5]。
1.1.4 药物浓度药物浓度越高,刺激性也就越大,高浓度的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也是诱发静脉炎发作的主要原因。
1.1.5 输液速度静脉用药滴速过快,或用药时间间隔不足,致使局部血管内药物浓度高,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内膜受刺激[6],从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1.2 机械刺激及感染因素
在同一血管周围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炎也是静脉给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因为反复多次穿刺后,易导致血管周围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及血管内瘀血现象[7]。
硅胶管在血管内留置时间太长也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起化学炎性反应[8];或不按时更换敷贴,易使微生物侵袭而引起静脉炎;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9]。
1.3 微粒因素及物理因素
引发静脉炎的微粒主要来源于药液本身的结晶、输液器具、不当的配液操作环节等。
另外药液的温度及理化性质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10]。
2 预防措施
2.1 调节静脉输液pH值
在引起输液性静脉炎的诸多因素中,溶液的pH值和输液速度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通过调整溶液的pH值至人体血液的生理范围内(pH 约为7.4),可以降低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2.2 根据药物性质、渗透压、浓度、毒性作用等来调节滴速
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
输注任何药物开始速度宜慢,如喹诺酮类药每分钟10~15滴,滴注10分钟后患者如无不适感觉,可逐渐将滴速调整至25~30滴。
同时,注意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少于6小时;对须快速滴入的高渗液体(如20%甘露醇),输注前后,静脉滴注2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局部静脉内的残留液,使渗透压降低,同时采取局部热敷,从而减轻高渗液体对局部血管的化学性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11,12]。
滴注化疗性药物应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输入前后应用0.9%生理盐水 500mL引路穿刺和加量冲洗法较常规滴注法预防静脉炎效果显著[13]。
2.3掌握药物的性质,密切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前应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在使用一些易诱发静脉炎的药物时,应特别注意预防药物性静脉炎。
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在联合用药时,应先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到合理安全用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14]。
2.4 严格控制微粒的输入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药时避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侧孔针头以减少橡胶微粒[15];临床配药时要充分溶解,减少大分子结晶微粒[16]。
同时使用具有终端滤器的输液器,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17]。
药液加温可显著减少其中的结晶颗粒。
2.5 正确选择静脉穿刺,提高穿刺技术,提倡使用套管针,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
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造成静脉壁的损伤。
在使用血管活性药,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品,以及面对末梢循环差的患者,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血管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易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避开关节及静脉瓣,防止活动时发生药液渗漏。
静脉输液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和下肢血管的原则,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慢,而患肢静脉回流障碍,输液时加大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18]。
为了保护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套管针留置。
套管针针管柔软,对血管刺激小,留置时间相对长,活动时针体不易脱出发生药液渗漏。
但临床观察发现,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19]。
因此,留置时间视患者的局
部情况而定,最好不要超过5天。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提出技术操作熟练,加强管理,将留置针天数定为3~4天,可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3 治疗护理措施
3.1药物预防
付春华等[20] 报道,静脉输注25%硫酸镁预防长春瑞滨(诺维苯)所致的静脉炎,可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静脉炎发生时间推迟以及疼痛程度降低。
陈岱佳等[21]观察发现,在患者持续静脉滴注期间每4小时静脉注射肝素盐水稀释液(肝素钠12 500U+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0 mL,拔针前推注20 mL冲管,可有效降低大剂量醛氢叶酸/氟尿嘧啶持续滴注48小时所致Ⅲ、Ⅳ度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的严重程度。
其原因可能为肝素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加速血流速度,缩短化疗药在血管的停留时间;可拮抗抗体,降低血管通透性;每隔4小时推注肝素盐水稀释液,可维持肝素在血管的作用时间并起到对局部血管定期冲洗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或减轻静脉炎的目的。
3.2 红外线照射
红外线照射能使局部组织逐渐升温,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可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松弛肌肉,消除病患处疼痛症状;同时加速代谢过程,有利于代谢物和病理产物消除,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具有消肿、消炎、镇痛的作用,使局部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22]。
3.2 局部热敷法
热敷可促进组织吸收,主要用于输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重酒石酸间羟胺、多巴胺)等药物时。
杨艳[23]的研究结果显示,给予热水袋(40~50℃)热敷穿刺局部,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缩短甘露醇在局部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局部淤血。
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率,优于50%硫酸镁湿敷。
3.3 西药局部湿敷
3.2.1 酒精湿敷用酒精湿敷法能明显降低静脉输注甘露醇时静脉炎发生率[24]。
因酒精具有消毒防腐的作用,并可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3.2.2 硫酸镁湿敷因25%硫酸镁具有镇静和改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痉挛,Mg2+可激活细胞的蛋白激活酶及三磷酸腺苷酶,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稳定膜电位,消除黏膜水肿,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明显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25]。
3.2.3 局部封闭加硫酸镁湿敷曹岚等[26]采用2%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5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mL做局部环型封闭后,再行50%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所致的静脉炎,使药物在静脉炎周围形成较高浓度,能迅速缓解不适,达到治疗效果。
3.2.4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治疗于金华等[27]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炎,疗效明显优于硫酸镁。
其主要成分是粘性材料和水胶体(羧基纤维素钠)以及人造弹性体等,起到局部润滑和隔离作用,削弱成纤维细胞的活性,保持敷料下皮肤干燥,减少菌落生长,为高分子特殊材料,很少有皮肤过敏反应。
人造弹性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粘贴后成为闭合环境,形成低氧张力,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3.4 中药外敷
中医治疗静脉炎主要是以清湿热,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为主。
缪金莲[28]用酒调云南白药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起到止血化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促进局部炎症吸收;用白酒调敷,行气破血,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更能发挥云南白药的功效。
黎观妹等[29]将新鲜芦荟外敷治疗输液后静脉炎,具有杀菌,消肿,减轻疼痛,总有效率达97.83%。
祝爱娥[30]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优于硫酸镁。
王素梅等[31]用马铃薯外敷静脉输液渗漏处,效果好。
郭淑珍[32]用仙人掌湿敷治疗输液后静脉炎,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68.
[2] 欧丽萍.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2007,6(218):1599.
[3] Kathy Kokotis. Preventing chemical phlebitis[J]. Nursing, 1998,28(11):41.
[4] 黄春英.654-2治疗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J]. 护士进修杂志,1996,1(3):39.
[5] 孙书香,王大玖.静滴化疗引起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防治[J].山西医药杂志,1997,26(5):473-474
[6] 吴勤,王鹏巨.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4,10(2):41.
[7] 任旭东,曲在屏.甘露醇静脉注射对兔外周静脉炎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68.
[8] 覃利华.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J].医学文选,1999,18(2):285.
[9]王江滨,李丽华,付薇. 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9):2453-2454.
[10] 张玉慧,扬志琴.甘露醇加温静脉滴注的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2,8(7):536.
[11] 李娜,孙晓红.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吉林医学,2007,28(1):132.
[12] 王淑霞.20%甘露醇静脉滴注对静脉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及预防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2,17(3):206-207.
[13] 朱虹,高柏青,李艳梅,等.生理盐水加量冲洗法对化疗患者静脉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5):8-9
[14] 欧丽萍,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6):1599.
[15] 秦秀丽,商月娥,徐今宁,等.临床治疗中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159-1160.
[16] 耿丽华,王静.静脉用药微粒控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0,15(5):564.
[17] 李世珍,扬文娟,张文华.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7):1108.
[18] 黄彩娟,韩艳艳,胡杰,等.静脉炎危险因素及预防[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 7 (12):2772-2773.
[19] 赖利,李俊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 17 (1):78.
[20] 付春华,赵雁,丁莹,等.静脉输入硫酸镁预防诺维苯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16-817.
[21] 陈岱佳,谢德荣,谢雪霞.肝素盐水间断推注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2,17(2):109-110.
[22] 宋宝英.红外线照射加外敷止痛消炎膏治疗药源性静脉炎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4):625-626.
[23] 杨艳.热敷法在甘露醇静滴时减少静脉炎发生及留针时间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3):46.
[24] 郝建红,商临平.酒精湿敷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3.
[25] 左惠平.硫酸镁湿敷防止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6):533.
[26] 于金华,王泽红,舒晓.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07,28(1):103-104.
[27] 曹岚,唐春炫,罗庚求.局部封闭加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21):39.
[28] 缪金莲.云南白药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36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5):340.
[29] 黎观妹,戴金英,黄伟平,等.新鲜芦荟外敷治疗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2003,9(2):92-93.
[30] 祝爱娥.湿润烧伤膏治疗化疗性静脉炎[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1):1472.
[31] 王素梅,白艳凌.马铃薯外敷治疗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J].护理学杂志,2004,19(23):25.
[32] 郭淑珍.仙人掌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南方护理杂志,1998,5(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