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_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世外中学王蓓蓓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圆的周长是六年级第一册第四章圆和扇形的第一节内容。

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是以小学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为认知基础的,是小学中圆的认识的内容的深化,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圆的面积、弧长等知识的基础。

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预初实验几何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通过圆周率和圆周长公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交流以及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圆周率的史实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希望他们从小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理想。

2.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圆周率和圆周长公式的探究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探究过程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本节课采用发现法为主,讲授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 / 11

五.学习方法 1.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带学具,动手实验,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2.所用的学具有:

两个圆形物体,绳子,直尺,两把三角尺、计算器。

六.学情分析由于我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因此在教学环节以及回家作业中对他们适当提高了要求。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教学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两个遥控模型机器人分别沿两种不同形状的赛道进行比赛,一种是边长为 4.7 米的正方形,另一种是直径为 6 米的圆形,如果它们同时、同速从一点出发,那么谁先到达原出发点呢?

A 估计学生通过思考后会回答:

只要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就可以了,周长小的即路程短,在同速情况下路程短的那个机器人先回到原出发点。

由于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已经会求,那么圆的周长怎么求呢?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教学课题:

圆周长的求法。

(二)探究课题,发现新知 1.观察猜想接着,教师设问: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教师再出示一组大小不等的圆。

估计学生通过观察后会回答:

---------------------------------------------------------------最新资料推荐------------------------------------------------------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直径越长,圆的周长也越长。

接着,教师继续设问:

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 4 倍,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呢?通过正方形与圆形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猜想不是什么空穴来风,而往往是通过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比较而产生的。

2.操作实验为了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们俩俩合作,用绳子、直尺等工具将已经准备好的物体的周长和直径测量出来。

通过测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测量,让学生亲身体会周长和直径的测量方法。

物体周长直径碗口一元硬币 BCD在这个步骤中的难点是:

如何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呢?估计学生通过讨论后会回答:

测量直径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将两把三角尺夹住圆形物体,并测量出两把三角尺之间距离的方法;二,是找出圆中最长弦的方法。

测量周长的方法也有两种:

一,是用绳子围绕物体一周的绕绳法;二,是将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的滚动法。

3 / 11

值得一提的是,在测量周长的两种方法中,都体现了化曲线为直线的转化思想。

测量结束后,全班 40 位同学得出 40 组数据,这 40 组数据为证明猜想环节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基础,也充分体现了数学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产物。

物体周长直径周长直径的值碗口一元硬币因为需要研究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周长除以直径的商计算出来并相互比较,结果发现这个商的值始终是 3 倍多一些。

但由于测量中的误差,同学们计算出来的商的值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那么这个商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呢? 3.证明猜想由于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圆周率的研究只能处于直观实验阶段,因此,在得出3 倍多一些这个结论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沿着前人的足迹来完成对圆周率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由教师来讲授:

几千年来,通过无数科学家的研究和论证,得出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人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表示。

那么到底是 3 点几呢?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继续聆听教师对的发展史的介绍古时,人们和同学们一样,通过测量的方法得出 3。

但同时指出这种测量的方法由于误差并不精确。

因此,三国魏晋时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计算

---------------------------------------------------------------最新资料推荐------------------------------------------------------ 出 3.14。

并简单介绍割圆术及所蕴涵的极限思想。

到了公元 466 年,我国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又在前人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把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面第 7 位,计算出介于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并且还给出了与非常接近的两个分数227和355113,祖冲之所给出的的值,不仅是当时最精密的圆周率,而且这一记录在世界上保持了整整九百多年之久。

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家的无限景仰。

之后,再介绍的一个重要性质,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今的已由计算机计算到了 1,241,100,000,000 个小数码。 4.反思质疑但同时指出的是,圆周率的研究还没有结束,还有一些问题等待同学们去解决。

由此希望学生从小树立攀登数学高峰的理想。

5.推导公式了解了圆周率的史实以后,教师设问:以后我们再求圆的周长,还需要再用实验的方法吗?学生当然会回答:

不需要。

理解了推导公式的必要性以后,公式推导就顺理成章了。

并且,在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交流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实际应用,熟悉新知为了内化圆周长的的计算公式,

5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