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思想随笔

合集下载

论死亡--《叔本华美学随笔》读书笔记

论死亡--《叔本华美学随笔》读书笔记

论死亡--《叔本华美学随笔》读书笔记死亡是真正激励哲学、给哲学以灵感的守护神,或者也可以说是为哲学指明路向的引路者。

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给哲学所下的定义就是:"为死亡所作的准备"。

的确,如果没有了死亡这回事,也就很那再有哲学的探讨。

一切宗教、哲学的体系都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得到形而上的观点,这些体系因而是一副解毒药,首要的是对付知道了必然的死亡--而这是反省理智自动告诉我们的。

根据所有那些关于死亡的教导,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人么对死亡的看法--起码在欧洲是这样--并且很多时候甚至是同一个人对死亡的看法,都在这两种意见之间左右摇摆:一种意见认为死亡就是绝对的毁灭,另一种看法则是人们可以达致长生不朽,甚至还可保留这原来的毛发、样子。

这种对死亡的先验恐惧正是生存意欲的另一面,而我们及所有生物都的确就是这一生存意欲。

……没有什么比别人正遭受生命危险更能激起我们最强烈的关注;也没有什么比被判以死刑更加可怕。

(可作为做新闻的一条标准)……对有认识力和深思的人来说,这种对生之依依不舍其实显得相当愚蠢,因为生的客观价值相当飘忽;这种生存是否优于非生存起码是有疑问的。

……或许我们还会生存为数不多的年月,但与我们将不再存在的无尽时间相比,这些实在只称得上是沧海一粟。

……对生的这种难以割舍之情因而就是盲目和非理性的,对此的解释只能是:我们的整个自在本质就是生存意欲;对于这一生存意欲来说,生存必然就是至高无上的好处,尽管这一生存始终是那样的短暂、不确定和充满苦涩;这一生存意欲本身是没有认识力的,是盲目的。

1)生存意欲就是人的内在本质;2)生存意欲本身是没有认识力、是盲目的;3)认识力对于意欲而言本来就是陌生的,是添加的东西;4)认识力与生存意欲互相冲突,看到认识力战胜了意欲,我们就为之喝彩。

死亡以后的非存在与出生前的非存在不会有什么差别,因此,死后的非存在并不比生前的非存在更让人悲痛。

……这是因为我将不再存在的无尽时间并不比我不曾存在的生前无尽时间更加可怕,原因在于把两者区别开来的只是在这两者之间有过的一场短暂的人生大梦。

浅读叔本华

浅读叔本华

前天读完了那二十几万字,书名叫做《sbh思想随笔》。

早就该为此写点什么的,可是还是磨蹭着推到了此刻。

还是这本书太深刻的缘故,读完想法虽会有很多,但是要表达一二于我却不是易事。

这本书前后读就读了半个月,读完之后又闲了这两天,所以从打开书到现在写点感想,已经是十七八天的时日跨度。

在具体一点一点地阅读的时候,片刻的体会很多,而且深刻,但是其中不少还是一边读着一边就忘了。

推到这个午后才来翻出心中所想,也是好的,我记得这本书中有过这样一个观点——阅读并不是能助你增强认知力,而只是唤醒了你内在的某种本质。

书中关于不同领域不同理论有着成百上千的观点,可在读完写感想的时候我偏偏只记得住“此类”而忘却了“彼种”,为什么?这只是因为那些能“被我记住的”其实是我内心潜意识早就存在的,而这本书只是通过文字载体做了一项“唤醒”的工作。

所以我现在写的我的感受,都是我“内心被这本书唤醒了的本质”。

多读书的好处就是让自己更多的潜意识里的本质被唤醒,多读好的自己又感兴趣的书唤醒的效果会更好。

现实中的例子总是与sbh这个观点不谋而合,处于自在状态下同读一本书的两个人所能记住的书中文字就是不一样,这体现在记住的内容、数量和深刻程度上,这是由内心本质、兴趣各异和智力高低决定的。

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通过不断的重复,可以做到把本记不住的文字背诵下来,很多学生应付考试就对此屡试不爽,但是他们所记住的那些文字由于根本不合符他们的本心,谈不上“唤醒”而只能称作强加,所以只要考试结束,他们立马就会忘掉其中大部甚至——一字不留。

通过不断地努力而成才的一位博闻强记的学者也许可以做出和一位真正天才所创造的相差不多的成果,但若非要从表面深入本质的话,还是难以媲美的,就像“哲学史家”和“哲学家”的差距(突然想起了读过的王国维死因分析的一篇文章,王国维发现自己只是个哲学史家而产生绝望了?),前者成才靠经验,后者主要靠悟性,论二者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后者显然会远超前者。

叔本华美学随笔电子版

叔本华美学随笔电子版

叔本华美学随笔电子版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也是文学作家。

他的著名著作包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和《人生的智慧》,以及他的美学随笔。

在美学方面,叔本华的思想被认为是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前身。

他认为,美是对生命力和意志的直接体验,是一种与人类感性和情感有关的特殊经验。

以下是一些有关叔本华美学随笔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叔本华认为,美是一种直观的经验,而非概念或理性的把握。

因此,美不应该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属性,而是一个主观的体验,是我们对外界的情感和感性反应。

叔本华认为,人们对美的吸引力是基于他们的生命力和意志的体验。

他认为,这种体验是一种无法通过语言或理性描述的胜利感,是对存在的深刻认识。

二、叔本华的艺术论叔本华的艺术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作为美学经验的艺术和作为艺术形式的艺术。

他认为,作为美学经验的艺术是一种直接的、非概念性的经验,我们对艺术的欣赏是基于我们的感性和情感的反应。

而作为艺术形式的艺术则关注艺术的形式和技巧,这与作为美学经验的艺术有所不同。

三、叔本华的审美教育叔本华认为,审美教育应该关注人类最深层次的本性和意志,目的是培养人们对美的直接感性反应。

他认为,教育应该促进人们的感性和情感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感受美。

四、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叔本华认为,物质世界只是意志和表象的显现。

他认为,物质世界并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表象或现象,存在于我们的感官之中。

而真正的现实则是生命力和意志的存在。

这种观点对于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叔本华的美学随笔表达了他关于美的思考和看法,认为美是直接的、非理性的体验,是人类深刻、直观的认识和表达。

叔本华的美学随笔深刻地影响了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思想,并在当今哲学界和文艺界仍然有广泛的影响。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直观认识必须先于概念,不是颠倒过来,要纠正先入为主的概念必须花很长时间,因为直观知识在各个方面都与先入为主的概念相抵触。

正是这一原因使得人变得那样肤浅乏味。

从个别看到普遍,正常人却只在个别事物看到个别事情。

从这些人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的认识活动严格地服从和受制于他们的意欲活动。

因为一切活动都来自于意欲活动,而认知本身却是不带痛苦和愉快的。

因此没有能力认识事物的客观本质;因为意欲活动,智力片面化。

动物的认识是主观的,从来也不会客观,动物的意识是完全形而下的。

只有当智力脱离了意欲及所有目的、打算的控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活动起来,我们才具备了从事创作的能力。

——我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

我们开始认识美得时候,意欲也就因此完全从意识中消失了。

当人脱离了自己的意欲及其目标,才能客观纯粹。

天才经常在非常悲惨的条件下生存——这是因为天才为了客观的目标而牺牲外在。

大多数人的脸上都是干巴严肃的,就像跟动物的表情一样没有变化,从来不会笑。

我们很少看到美与实际用处结合在一起。

高大挺拔的树木是不结果子的;水果树都是矮小和难看的;但矮小、野生、几乎没有香味的玫瑰却可以结出果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他把儿童期所有的、占据优势的感觉系统和认知活动,一某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持久不断地保持终生。

天才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小孩。

最聪明的猩猩是年幼。

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异常发达的肌肉组织。

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能见人之所不能见。

就像受孕一样,它不但需要时间,还需要情绪。

黑白比彩色更能迎合优雅的趣味,而彩色只能更吸引有欠修养的人,彩色大多是感觉器官。

金钱是人的抽象中的幸福,那些再也没有能力享受具体幸福的人,就只有一门心思扑在物质我们不会以一张客观的陌生的眼睛注视镜子中的自己,但这样做却是客观了解自己的条件。

意欲的活动,当它变得那样强烈,以致在我们的意识里远远地压倒了认识力,使我们变得更像是一个意欲的生物,而不是一个认识着的人——在这时候,我们就是世俗。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3000字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3000字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笔记3000字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

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

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

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

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

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

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

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

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

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

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译者序:据叔本华认为,意欲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欲的载体;丰富多彩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

我们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

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

意欲是这一世界的主人,是君王;而智力永远只是为这个君王服务的仆人,是为意欲的奋斗找到目标和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的向导、顾问。

既然我们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神经、细胞为着我们机体的生存而相互密切合作,其精妙,默契之处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那么把我们只是构成其中一部分的世事人生看作是一个更大的整体;在这一更大的整体之中,我们在不明最终目的的情况下通力合作,达成一个超乎我们智力所能理解的目的——在这两种相似的情形里,难道后一种情形比前一种情形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吗?我们既然可以把前一种情形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后一种情形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吗?之所以这一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困难,仍然是我们习惯于过分强调人的谁知作用的缘故;不知天高地厚达到了可笑的地步。

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十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教育学着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小孩的脑袋。

在以后的日子里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

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

因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

伟大就是表明这些人违反人的本性,并没有追逐自己个人的利益;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来了所有人而活着。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简介: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叔本华,出生于1788年2月22日。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生存意志”,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人生就是痛苦。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思想随笔》作者是德国叔本华,由韦启昌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

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

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

内容简介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

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

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

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不合时宜的思想》)。

这组代表性的论文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但这些论文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性学、美学、教育学、玄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叔本华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托尔斯泰语)的思想魅力。

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学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千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教育学著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

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

他于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一举成名。

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是新的“生命”哲学先驱。

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弥漫着的一个核心理论:人类有三种基本生理能力,可以带给我们乐趣——一是吃喝睡等满足生存的能力,二是体育活动能力,三是情感能力,即观察、思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发明、弹奏音乐、思考哲学等。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译者序:据叔本华认为,意欲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欲的载体;丰富多彩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

我们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

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

意欲是这一世界的主人,是君王;而智力永远只是为这个君王服务的仆人,是为意欲的奋斗找到目标和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的向导、顾问。

既然我们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神经、细胞为着我们机体的生存而相互密切合作,其精妙,默契之处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那么把我们只是构成其中一部分的世事人生看作是一个更大的整体;在这一更大的整体之中,我们在不明最终目的的情况下通力合作,达成一个超乎我们智力所能理解的目的——在这两种相似的情形里,难道后一种情形比前一种情形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吗?我们既然可以把前一种情形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后一种情形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吗?之所以这一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困难,仍然是我们习惯于过分强调人的谁知作用的缘故;不知天高地厚达到了可笑的地步。

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十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教育学著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小孩的脑袋。

在以后的日子里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

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

因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

伟大就是表明这些人违反人的本性,并没有追逐自己个人的利益;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来了所有人而活着。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又名英国哲学家查尔斯大卫•叔本华,出生于1711年2月22日,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

他是当时最重要的伦理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活跃的散文家和诗人。

作为一名"自然神论者",叔本华用伦理学的方法证明宇宙的本质是神的智慧,以及行为规范的神圣来源。

不仅在哲学领域,叔本华更是因为他在新英格兰的生活乐趣而闻名。

作为一个热爱露营的人,叔本华发明了"整夜活动游戏"以及"叔本华游戏",把他的社交生活智慧注入其中,成为他至今仍然受欢迎的生活游戏。

在这一游戏中,参与者需要用编织物或布作为地毯,身边有一把烛火,围绕着它们读诗人“莎士比亚、弥尔顿、谢拉”当然也可以是叔本华自己最喜欢的诗章,同时分享彼此间的情谊,或者用几个小时时间谈人生哲学。

叔本华对生活的独特思考,让他能够看到生活乐趣中的智慧原点,用以唤醒人们的思想,看到自然和神之间的联系,永远激励人们勇于思索。

他也提出节制,任何行为都有必要受到情报的限制,只有通过理性的节制,才能保证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乐趣。

叔本华在1777年去世,但他对自然及生活乐趣的发现和认识仍被世人珍视和尊敬,他几乎就是一位深刻思想家和伟大的行为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一代又一代,他的生活乐趣也在赋予我们快乐和美好的生活。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1】痛苦是某种肯定的东西,而幸福则是一种否定的状态。

一个人若无所事事则很难保持其心灵的宁静。

我们应当注意在人生重要关头保持思想的记忆。

由此看来,坚持日记是大有裨益的。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的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

因为人最重要的在于他自己是什么,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也还是自己伴随自己,上面这些美好的性质既没有人能给你,也没有人能拿走,这些性质比我们所能占有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别人看我们如何来得重要。

无数欢快和愉悦的时光都消磨在无聊事务之中;我们常常因种种不愉快的琐事而错过这些愉快的时刻,一旦不幸降临,却又为之突然空叹。

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相去甚远。

除学习之外的愉快,别无他求。

我们常常为之操劳的事情,一旦得到它们,它们便不再适合我们了。

为了获得幸福,就不能要求过多。

一个人若能放弃对幸福的要求,除了眼前所能看到的事物,别无他求,那么,他将获得成功。

不久,经验又使我们懂得,幸福和愉快时一种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与此相反,不幸和痛苦才是实在的,无需任何中介,我们便可感到它的存在。

要想使生活不至于太悲惨,最可靠的办法是不要期望太大的幸福。

生活赋予我们并非让我们去享乐,而是要我们去搏斗——去战胜厄运。

一位粗心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世界就意味着去享乐,仿佛世界上的真实幸福俯拾皆是;然而,恰恰这些人得不到幸福,因为他们的才智尚不足以使其战胜生活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贤哲所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源于痛苦的自由。

“幸福地生活”仅仅意味着“少一点不幸地生活。

高度的才智根植于高度受容性,强大的意志力和强烈的感情。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于19世纪后期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叔本华在其美学随笔中,深刻地探究了美学的本质和意义,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美学见解。

首先,叔本华认为美是一种感官体验,它是无法用概念或语言来描述的。

美不是一种含义,而是一种感受。

他说,“美不是关于思想的,它是关于感受的”,因此,唯有自身去感知才能真正理解美。

其次,叔本华提出了“观察者和所观察的物体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我们感受到美的时候,其实是对于外部世界与我们内在精神之间的一种契合,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共鸣。

这就意味着,美是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体验,是主客相互交融的表现。

叔本华还强调了美的短暂性和一次性。

美是一种短暂的、无法逆转的感觉、体验。

他认为,美的短暂性和一次性是它的一大特点,因为美的消失也意味着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性。

叔本华感性地理解美为“花开一时,雨过天晴”,只有在短暂的那一刻才能完美地体验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一旦错过,就再也无法再次体验到它。

除此之外,叔本华的美学思想还包括对于艺术的看法。

他认为,美学的最高形式就是艺术。

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创造出一种真正的美感,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他甚至主张艺术应该以一种时空的方式展示,让观众置身于艺术作品的场景中,真正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神韵。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美学随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感性层面去理解和探究美和艺术的思考框架。

他提出的美的短暂性和一次性的观点,让人们更珍惜眼前的美好,并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逆转性。

他关于艺术的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我们依然可以从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去探寻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美感,并将之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

其父亲是富有的银行家,其母亲是小说家。

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学术生活。

18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意志和表现的世界》。

大文豪鲁迅、托尔斯泰、音乐家瓦格纳和科学旗手爱因斯坦等旷世巨匠,都曾表示他们生平深受叔本华的启迪。

在浅显的接触了一些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之后,我也有所感悟:1,贪欲是罪恶的之源,健康远高于名利!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如此表述: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有无所不在的欲求。

但是,当这种欲求如黑洞般扩散的时候,就成为了贪欲。

叔本华批判了肉体快感引诱人们偏离正道的肉欲性贪欲的动物性。

他批评了对财富追求的贪欲这个人类的恶德,批评了奢侈浪费这个人类的恶德,以及人们身上的突破公理和正义约束的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

他特别警告那些整日操劳、疲于奔命,用牺牲健康去追求财富、名誉、地位的人们:疾病和死亡随时在等待着他们。

而叔本华最终平静的死亡,也是对如此超脱的思想最有力的证明。

这种善始善终,该是很多人艳羡不来的。

2,直面内心,摒弃世俗叔本华批评那些只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位置、寄希望于他人来赞美的人们。

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看法操心、焦虑,便构成了虚荣心、自我炫耀及狂妄自大,便会陷入可怜或危险的境地。

他蔑视地位上的贵族和财产上的贵族,他赞赏并尊敬精神上的贵族。

而这种精神上的贵族,世间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我很敬佩老师上课提到的那位女作家,她的一生,无疑是最直面自己内心的一生,在当今世界洪流中,超脱世外,傲然独立。

但是,当我审视的时候,我很悲哀的发现,我完全没有勇气去选择这样一种直面内心,摒弃世俗的生活,我被世俗同化的太严重,已经分不清哪些使我真正想要的,而哪些又是世界要求我应该拥有的。

3,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寻得幸福正如中国古语,相由心生,叔本华也认为人的躯体是自我意志的表现。

他认为,人的幸福、好运,主要来自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即每个人的品德、人格、健康等,快乐的源头是人经过修炼而自身内在所具备的,这些都不是短暂起作用的因素,而是一种能否真正的永恒的为每个人带来幸福的决定因素。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书笔记400字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书笔记400字

总体素质根源埋藏太深!虽然我们的性格是连贯和始终如一的但由于人的总体素质根源埋藏太深我们并没有能力仅靠一些零星素材就可以断定哪些素质能够在某一情况下共存,哪些却不可以。

我们的全部社会生活就是一出持续上演的喜剧。

内涵丰富的人会觉得这些乏味无趣但平庸之辈却乐此不疲。

报复是甜蜜的。

看穿一个人看透一个人太难慢慢琢磨吧复仇是以地狱之火烧熟的味美无比的一小口食物。

每一个愿望在实现了以后才让我们发现这愿望或多或少只是一种假象,复仇以后的感觉也是同样如此。

如果精神非常活跃,那它是无法跟耐性相妥协的。

耐性是麻木不仁的人精神呆滞贫乏的人和女人与生俱来的优点。

不过耐性如此有用和必要也就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悲惨特性。

金钱是人的抽象中的幸福那些再也没有能力享受具体幸福的人就只有一门心思扑在金钱上面了。

人应该练就一身本领控制情绪思考的方向什么时候该思考什么什么时候该放下。

别被坏情绪坏事情左右及时融入又可以随时抽身。

要不然很容易会被周边的事物所累。

好好坏坏起起伏伏,我们也一起跟着律动随之就会有焦虑不安!。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

虽然叔本华作为哲学家出名,但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学家。

他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可通过他的“美学随笔”来了解。

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强调人的感性体验。

他认为,美是我们感性体验的结果,是一种现象,不是在物体本身的品质或形式中,而是在我们的感官和情感中。

美不是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即它不是存在于物体本身的,而是存在于人与物体的互动之中的。

人们可以通过美来释放他们的情感和感受。

叔本华将美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客观美和主观美。

客观美是指那种被广泛的人群一致认为是美、无须条件就能判断的美。

主观美是指那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感受力,而这种美是每个人亲身经历的,因此每个人对它的感受力也不同。

普遍认同的客观美比较容易定义,因为人们在审美上有着共同的认知和共识,而主观美却因人而异。

叔本华认为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它更能充分体现人们的感性体验以及个人的情感和想象力。

叔本华认为,美感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等来实现的。

在他看来,艺术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和创造美感。

艺术创造美感的过程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叔本华提出了一种“解释感觉”的方法。

他认为,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不仅要依靠语言或概念,而要通过作品来感受其中的一种“精神氛围”。

这种氛围不是作品的物质要素,而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背后的“动机”。

叔本华还提出了“艺术家的境界”这一概念。

他认为,艺术家的境界是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是与艺术自身无关的品质。

一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创造力并不一定与他受过艺术教育的多少有关,而在于这种内心状态的丰满和深厚。

艺术家的境界越高,他们对美的理解也就越深入,创造也越来越successful。

虽然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非完美,但是它深刻地表达了人们与美的关系。

这些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欣赏美的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后意蕴。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主张消极人生观和意志主义,其思想以深邃的智慧引领着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在阅读叔本华的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体悟。

首先,叔本华强调人生不应过度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他认为物质的追求只会让人们心生烦恼和欲望的无穷无尽。

他倡导人们通过内省和沉思,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物质欲望的无尽追逐并不能真正带来快乐时,我们才能去拥抱精神世界的真正满足。

其次,叔本华认为我们应该真心接纳生命的苦难和痛苦。

他说“苦难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去面对”。

人生总是充满了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遭遇挫折与困境是难以避免的。

然而,面对苦难时,我们可以选择态度。

选择接纳苦难,并为它们找到一种积极的意义。

苦难可以让人变得更坚强、更智慧,让人更加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与快乐。

叔本华还强调,人生的智慧在于我们能够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

这意味着我们要破除幻象,超越表象来看待生活。

他认为,人们通常对事物只看到表面,而忽视了内在的真相。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与洞悉,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从而在人生中获得真正的智慧。

例如,当我们看待自己和他人时,不再局限于外貌和表现,而是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和价值。

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和对待事物。

叔本华强调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认为,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冲突的欲望和矛盾的情绪。

我们既渴望自由,又害怕责任;既追求快乐,又惧怕痛苦。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时常面临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需要我们权衡取舍。

然而,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让我们成为了真正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色彩与意义。

最后,叔本华主张对于死亡的正视与接受。

他认为,死亡是我们唯一必然面对的事实,也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

他鼓励我们在生活中时常思考死亡的存在,以此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并更好地利用时间。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才能更加珍视它,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事物。

最新叔本华随笔读后感

最新叔本华随笔读后感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叔本华随笔读后感【一】:叔本华哲学读后感最近看了叔本华的一本书!有些地方感觉很费解,如果你要接受,总有种颠覆我们所学所接受的知识!但是如果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其实还是非常正确的!书中有段这样解说人生!人这一生,幸福是否定的,痛苦是肯定的!有的时候你越是追求。

幸福越离你很远!幸福总是在你不确定的时间地点出现。

而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是可预料的。

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幸福,其实就是在避免痛苦!初看这些话得时候感觉很不爽!总感觉作者对于人生太不积极!可是你慢慢想来,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幸福确实是虚无缥缈的一种东西,每个人都无法说自己现在是否幸福。

有钱的,没钱的等等!幸福其实是一种琢磨不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反映往往是不同的。

因为尺度不同所以衡量就会有区别,尤其内心!但痛苦却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可以感受得到的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

当你身体的某一部位受伤的时候,你的全身会因此而难受,当你因为某些事郁闷时,你的心情会烦闷!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描述的,感觉得到的。

在所有人身上也是同一种感官的!因此当我们要追求幸福的时候只要减轻自己的痛苦,幸福感自然会出现,所以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避免痛苦!有的时候,我们遵循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换个方位考虑,也许会更接近真理!而作为我们人类,我们除了继承,我想更重要的是创新以及前进!希望我们大家学会用另一种角度看世界。

或许世界会给你不同的他。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二】:读《叔本华思想随笔》有感纵观西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有很多人物值得我去写,但是我唯独挑选了他——叔本华。

至于其中的原因其实很是简单,我很喜欢他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句话,将人生的矛盾冲突体现的淋漓精致,也十分的符合我当下的心态。

在整篇文章中,我不想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人生哲学进行任何的评价,我觉得自己的程度还不够,也没有任何的必要。

2021叔本华幸福观的基本思想范文3

2021叔本华幸福观的基本思想范文3

2021叔本华幸福观的基本思想范文 幸福是什么?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告诉我们:“平淡是真,宁静是福。

”这也许是这位伟大哲人对幸福的理解吧!如今,“悲观主义”似乎已成为叔本华的代名词。

但在我看来,他的骨子里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而他的幸福哲学观更是穿越历史的沉浮,变得愈发的醉人。

一、叔本华幸福观的基本思想 (一)人生就如同“钟摆”.生命意志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出发点。

在叔本华看来,作为人的本质的意志,是一种无法满足的欲求以及为满足欲求而进行的挣扎。

人生的种种缺陷使人不断地徘徊于追求欲望的痛苦与欲望暂时满足的无聊之中,人生就好似“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因此,“不管大自然作了什么,不管命运作了什么;不管人们是谁,不管人们拥有什么;构成人生本质的痛苦总是摆脱不了的。

” (二)人生幸福取决于人的内在素质。

在基于对人生命运的理解上,叔本华将影响幸福的因素归结为三种原因:人格,所有物以及他人的评价。

在叔本华看来,“我们的幸福大半取决我们的本身所具有的,就是我们的人格是什么样的”.的确,自我们内心得来的快乐,远远超过来自外界的快乐。

那么,人的幸福是由自身的哪些因素决定的呢?叔本华认为,首先是愉悦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

快乐的精神是获得幸福的要素,健康有助于精神快乐,但幸福的获得仅靠这两者还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人的内在精神财富。

“如果一个人内在充足、丰富,不需要从自身之外寻求娱乐,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最幸运的人。

” 在叔本华看来,财富等各种外在所有物对幸福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对于财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

如果得到所渴求之物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就会感到幸福和满足;但如果我们所追求的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就会感到痛苦与失落。

因此,财富就好似海水,越喝越渴。

我们不应该以无止境的欲望来渴求财富,财富应该只是用来满足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和防止未来突如其来的灾祸。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呢?叔本华认为把自我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意见之上是人性当中的一个弱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思想随笔
Part1关于作者
生平经历: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由性情孤僻,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主要成就: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与补遗》
Part2:关于本书
作者通过在书中讨论众多话题来将其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示人,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所以深刻。

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

”而托尔斯泰则称其为“不折不扣的天才”。

该书属于作者老年后著作的通俗读物,并引起了欧洲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尼采和之后的罗素都受到他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针对本书的几个章节进行深入研究。

论天才部分
叔本华在“论天才”一章节中提到,“天才”(Genie)一词的真正所指就是在艺术,诗歌,甚至哲学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能力和认识的人。

我们只能在直观中而非抽象中认识这些柏拉图式的理念,所以天才与凡人的真正本质区别就在于直观认识的完美和力度。

天才往往可以通过直观的形式将自己抽象的想象以文学诗歌的形式表达和展示给人们。

从个别看到普遍——这正是天才的根本特征。

而天才与人才的区别则在于,后者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更灵活,更准确的推论知识和完成任务,人才往往是思维敏捷,执行力强的人。

但是却不是直观看事物,思考世界的人。

天才能够对相同的世界看得比别人更加深刻,思考的更加客观和直观,世界对于天才的反应也显得更加清晰和纯净。

有些人将天才的形成归结于智力的高低,但是智力对于作者而言,又是另外的哲学境界和哲学概念。

“智力只是发现动因的工具,这本来就是智力的天然使命。

”所以智力智力是与意欲之间直接的,间接的,相联系的事物。

以动物为例,动物的智力便只停留在事物与动物自身意欲的直接关系上,所以,智力的概念是不可以与天才同日而语的。

事实上,每个小孩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天才,而每个天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孩子。

事实上,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就是因为他把儿童期所特有的、占据优势的感觉系统和认知活动,以某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持久不断地保持终生。

在作者看来,天才创作的作品并不出于某一目的或者人的主观随意,天才在创作作品时其实受着一种本能必然性的指引。

人们所说的才思泉涌、灵光乍现、迷醉狂喜的瞬间等等,其含义不是别的,而是当智力暂时获得了自由、不用为意欲效劳的时候,智力并没有松弛下来和限于无所事事之中,而是在短时间内自发地活跃起来。

这时,智力变得至为纯净,它成为了反映这一世界的一面清晰的镜子;这是因为在全然脱离了它的根源,亦即意欲以后,它
现在就把表象的世界集中反映在意识里面。

天才就是天才自身的奖赏,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做到和成为自己的最好。

这大概是叔本华先生带给我们关于天才,最朴素却最深刻的道理。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纵观叔本华的整个思想,我觉得悲剧性的哲学家整个称呼很适合他。

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的读完《叔本华思想随笔》此书,但是请相信我会把它慢慢的读完,慢慢的体会其中的含义;虽说在叔本华的人生观中充满着悲情色彩,但是请相信“人活着,希望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