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区土壤情况
合肥地区乡土树种在城市行道树中的选择与应用
合肥地区乡土树种在城市行道树中的选择与应用合肥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行道树在城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功能。
合肥市为了打造美丽宜居城市,也在不断地推进行道树的种植工作。
而乡土树种在城市行道树的选择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将对合肥地区乡土树种在城市行道树中的选择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合肥地区乡土树种的选择1. 土壤适应性强合肥地区的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而且含铁量较高,因此乡土树种的选择应当考虑其对土壤适应性的要求。
例如香樟、水杉等树种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在酸性土壤中正常生长。
2. 抗逆性强合肥地区虽然气候湿润,但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多雨,因此选用的乡土树种应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
杨树、银杏等树种都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合在合肥地区种植。
3. 抗病虫害能力在城市环境中,树木往往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所以选择的乡土树种应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对树木的损害。
榉树、槐树等树种都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是合适的选择。
1. 香樟香樟是一种较为适合在城市行道树中应用的乡土树种,它具有生长速度快、树形美观、耐修剪等特点,适合用于城市道路两侧的行道树种植。
而且香樟的树冠密集,能够很好地阻挡阳光,起到了遮阴的作用。
2. 杨树3. 银杏银杏是一种在城市中比较受欢迎的行道树种,它的观赏价值很高,而且它的叶片特别大,不仅可以遮阳,还能够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
在合肥地区,银杏也是一种很适合的乡土树种。
4. 榉树榉树是一种耐寒耐旱的乡土树种,适合用于城市行道树的种植。
榉树的叶片翠绿,非常美丽,而且它还能够很好地阻挡风沙,减少了城市中的扬尘,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合肥地区乡土树种在城市行道树中的选择与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选择乡土树种,并在城市中进行适当的种植,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改善环境、净化空气,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江淮丘陵平原区,沿江地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华东的第三位,全国的第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
本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过渡类型特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全年的湿热多雨季节,冬季低温少雨雪,形成了比较干冷的季节,全省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安徽省土壤分布一、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于1988年制定了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五个土纲,八个亚纲,十三个土类,三十四个亚类,一百十一个土属。
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湿热铁铝土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铁铝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紫色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黄褐土粗骨土淋溶土湿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成土山地草甸土人为土水稻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淡半水成土潮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仅生物气候有过渡特征,土壤的过度特征也很明显。
1、淮北平原低山丘陵有地带性土壤--棕攘分布,淮北平原上主要为半水成土纲的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东部和西部是由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多为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在这些土壤上久经耕作种稻而发育成的各种类型水稻土,除此之外,在长江沿岸冲击平原边缘,即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以黄褐土较多,长江以南则以棕红壤出现较普遍。
4、皖南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与红壤,受母质影响深刻的棕红壤出现也较多。
合肥市中低产田现状及培肥改良措施建议
孵化初期 4/1 4/10 4/15 4/19 4/4 4/7 4/10
孵化盛期 4/6 4/13 4/17 4/26 4/18
4/11~4/13 4/12~4/14
2.6 入土化蛹时间的调查 4 月底 5 月初,挖土查看春尺 蠖入土情况。2007-2013 年春尺蠖入土时间分别为:5 月
4 日、5 月 7 日、5 月 7 日、5 月 15 日、5 月 5 日、5 月 1 日、5 月
关键词:地力现状;中低产田;改良培肥;合肥市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82-02
合肥市耕地面积 337 560hm2,农作物年总播种面积 约 751 150hm2。自 2001 年开始,全市开展了以中低产田 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建设工作, 特别是 2005 年以来,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监 测点建设为主的耕地质量建设工作以及以土地整理和美 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中低产田向高产田的转 化,笔者通过对全市耕地中低产田现状调查分析,结果表 明:目前合肥市中低产田的面积约 225 321hm2,占全市耕 地总面积的 66.75%,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20 日。
2.7 3 月份的平均温度 2007-2013 年 3 月份的平均气 温分别为:1.16、4.3、3.3、-6.4、-6.3、0.1、3.8℃。
3 结论
3.1 分布情况 通过观察在 121 团,春尺蠖主要危害杨 树、沙枣、榆树、苹果、梨等多种林木。
3.2 为害特点 春尺蠖主要是以幼虫取食树木幼芽为 害,幼虫稍大后食量开始大增,取食叶片,造成被害叶片
在持水条件下发生潜育化,土壤质地粘重。一般在 1m 土
体内,30cm 以上即出现潜育层,潜育层厚度大于 30cm,还
合肥市城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合肥市城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李增福,朱继业,王腊春(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研究了合肥市城市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
结果表明,合肥市城市土壤中,N i 和A s 2种元素污染不明显,但受到Cu 、Zn 、Pb 、Sr 、Cd 、Hg 6种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Hg 污染最严重。
N i 和A s 2种元素的分布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Cu 、Zn 、Pb 、Sr 、Cd 、Hg 6种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
Zn,Cd,Pb 3种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比较相似,表现为在东部工业区和老城区内明显出现富集。
Cu 和Hg 2种元素在合肥市城市土壤中含量的分布规律比较相似,峰值出现在东部工业区、老城区、北部和南部交通干线交汇区。
Zn 、Cd 、Pb 、Cu 、Hg 5种元素可能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和交通污染。
Sr 元素峰值出现在老城区和工业区中间,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和交汇地区含量也较高,Sr 元素可能主要来源于交通污染。
关键词: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合肥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 )09088(原1002-1264)(2009)03-0024-04Heavy M et a l Con ten ts and The i r Spa ti a l D istr i buti on i n Urban So il of Hefe i C ityL I Zeng 2fu,ZHU J i 2ye,WANG La 2chun(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The contents and s patial distributi on of heavy metals in urban s oils of Hefei city and their s ourc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ban s oils in Hefei were not evidently polluted by N i and A s,but conta m inated by Cu 、Zn 、Pb 、Sr 、Cd and Hg t o varying degrees and es pecially Hg t o s ome extent .The distributi on of N i and A s was mainly affected by natural fact ors and Cu 、Zn 、Pb 、Sr 、Cd and Hg were mainly originated fr om hu man inpu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 patial distributi on of Zn,Cd and Pb were si m ilar,which showed that the three ele ments were enriched in the industrial area in the east and within the old urban distri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 patial distributi on of Cu and Hg were si m ilar and the peak value appeared in the industrial area in the east,the old urban district and the intersecti on areas of the main traffic lines in the north and s outh .The five ele ments (Zn 、Cd 、Pb 、Cu and Hg )were maybe mainly originated fr om industrial activities and traffic polluti on .The peak value of Sr appeared bet w een the old urban district and the industrial area .The content of Sr al ong the main traffic line and the intersecti on areas was als o comparatively high .Sr was maybe p ri m arily originated fr om traffic polluti on .Key words:urban s oil;heavy metal;content;s patial distributi on;Hefei 城市土壤是指具有人为的、非农业作用形成的,由于土地的混合、填埋或污染形成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c m 的城区或郊区土壤[1]。
合肥地区土壤氡浓度水平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X 83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7359(2020)03-0194-02D O I :10.16330/j .c n k i .1007-7359.2020.03.0901引言1.1氡的危害氡是天然放射性元素中的唯一一种气体元素,氡通常的单质形态是氡气,为无色、无嗅、无味的惰性气体,广泛存在于地下岩层和土壤中。
世界卫生组织(WH O )曾针对氡对人体的危害,尤其是所致肺癌的发生,将其列为使人致癌的19种物质之一,仅位于吸烟之后[1]。
研究表明氡对人体一生中所受到的全部辐射伤害的55%以上,其诱发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世界上有15%的肺癌患者与氡有关。
1.2标准规定近年来,土壤氡浓度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受到广泛的关注。
我国2010年发布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 B 50325-2010(2013年版))中规定,当民用建筑工程场地土壤氡浓度测定结果大于20000B q /m 3时,需采取不同程度的防氡措施[2]。
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 B /T 50378-2019)中第4.1.1条控制项规定:“建筑场地内应无含氡土壤的危害[3]。
”1.3土壤氡调查意义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壤氡浓度规律性变化、影响因素、实际测量分析等领域,由于不同地区地质构造、土壤密实度、含水量、气压、湿度、温度等有所差异,研究成果受区域限制,适用范围较小。
王喜元等主编的《中国土壤氡概况》一书中共列出了具有土壤氡浓度低背景值的26个城市,其中仅列出了合肥地区的土壤氡浓度平均值为4600B q /m 3,对合肥不同区域的土壤氡浓度值存在较大的空白[4]。
因此,针对性的了解合肥地区的土壤氡水平值,为实际工程是否采取防氡工程措施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2技术路线2.1检测仪器介绍F D 216环境氡检测仪是在现场瞬时测量环境氡和土壤氡的仪器,用于工业、建筑业、环保、航空航天等部门,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 B 50325-2010(2013年版))中“空气氡浓度的闪烁瓶测量方法”的测量原理和要求。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研究地区概况1.地理位置合肥市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
东端在肥东县元祖山,相邻滁州,西端在肥西县金桥乡西,交界六安,南端在三河镇杨婆村南,与巢湖地区相望,北端在长丰县赵大山,依舜耕山与淮南市相连。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
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把河之水穿流而过。
通过南把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市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己逾二千二百年。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
合肥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7%,人均绿地7.3平方米,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格,有“绿色之城”的美誉。
图-1 合肥市地理位置2.自然条件概况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易涝易旱。
常年平均气温15.70C。
年平均降水量998.4毫米。
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
年平均蒸发量为1514毫米。
年平均日照量为2163小时,以七、八两月最多。
无霜期230天。
冰冻期82天左右。
其自然条件具有如下特点: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合肥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感觉明显。
气象上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合肥市四季大致分配是:春季2个月,夏季4个月,秋季2个月,冬季4个月。
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合肥市地居中纬度,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在15-16'C之间,属于温和的气候型。
冬季,月平均气温在1.5-5.0℃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7.5-28.5℃左右,平均年较差各地在25-27℃之间,除个别年份外,严寒期与酷暑期短促;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940-1000毫米之间,雨量比较适中。
合肥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变化规律
合肥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变化规律
综合合肥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合肥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公园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最高,为5.02
g/kg,其次为林地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4.17 g/kg,而草地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最低,为2.43 g/kg。
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绿地类型的不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也不同,公园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林地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则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草地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则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
合肥市城区土壤 pH 值分布研究
合肥市城区土壤 pH 值分布研究张文明;岳梅【摘要】为了解合肥市城区土壤pH值分布特征,以合肥市区主城区以内52个样点为基础,测定其pH值并绘制等值线图,结果显示, pH值大致为呈环状变化,从市中心向周围, pH值呈现由高变低,再由低变高的趋势。
结合合肥市历史土壤普查资料分析,合肥市土壤有碱化趋势,并提出土壤碱化的建议。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oil pH of Hefei urban area, the contour map was draw using 52 sampling points as the ba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H changed roughly circular, from the city center to the surrounding, pH value changed from high to low, then from low to bination with analysis of history survey data of Hefei soil, pH present the trend of alkalization, some suggestion was put forward.【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5(000)015【总页数】3页(P155-156,170)【关键词】土壤;pH值;碱化【作者】张文明;岳梅【作者单位】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安徽合肥 230601;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5土壤pH 值是土壤的重要基本性质,也是影响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直接影响土壤中养分的存在状态、转化和有效性。
同时对植物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也有很大影响[1]。
以往人们对于合肥城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较多。
合肥地势地貌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合肥地势地貌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合肥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地区的地势高度在30米至50米之间。
这种平坦的地势特点使得合肥在暴雨的情况下易于积水,从而引发城市内涝。
当暴雨时,雨水无法迅速排出,而积聚在市区的低洼地带,导致交通瘫痪、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新建地区的地势地貌起伏较小,加上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另一方面,合肥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交汇地带,河网密布。
主要河流有淮河、濉溪河、庙沟河等,这些河流是合肥水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合肥市北面的庐江流域,多处低洼地和盐碱地,易受洪水泛滥的侵袭。
每逢连续降雨或大雨过后,庐江容易超出堤防,造成旱涝灾害。
此外,合肥地势地貌对地下水补给和排泄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南方黄土高原的北缘,合肥平原地下水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过快补给,导致地下水的利用率较低,容易引发地下水面下降和干旱。
而当持续降雨过多时,地下水容易过度补给,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农田水湿度过高,亦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合肥工业大学植物绿化调查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绿化与植被调查报告土壤状况全市境域内土壤酸碱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合肥地区土壤首要是粘盘黄棕壤,土质粘重、渗入性透气性差,肥力不高,直接在上面栽植的绿化苗木不但会展现大小不一的问题,还存留成活率低,轻易涌现黄化并小老树、偏冠、断头号许多问题。
此外由于各种建造草芥和生计草芥的时常混入,合肥城市绿地的土壤变得更差劲。
合肥的气候特点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
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
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
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植被方面: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主要森林木植被类型。
常绿树种主要有:女贞、松、柏、广玉兰等40余种;落叶树木主要有:椿、枫杨、槐、柳、榆、桐等30余种。
经济林木主要有:桃、李、柿、杏、枣、苹果、枇杷、桑等20余种。
概述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座落在风景旖旎的翡翠湖畔,由丹霞路、环湖路、翡翠路环抱,呈“心”形;东临锦绣大道商业区,北倚大学城公共建设区,西傍翡翠湖公园,居合肥大学城的中心位置。
新校区内规划一座面积为10公顷的中心湖,依据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的自然地形,并强化这一特点,将中间狭谷地带作为生态谷,由中心向边缘延伸,渗透于整个大学校园的各个功能块中。
垂直于生态谷,连接谷的东、西高地,是一条理性轴贯穿于校园的主教学区和实验区,是新校区发展标志。
校园绿化用地大部分较为平坦,并有若干低矮山坡和池塘溪流,呈现出江南地区较为典型的山丘地型特征。
2021年合肥市耕地质量等级变化评价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2023年第8期资源与环境科学2021年合肥市耕地质量等级变化评价分析李宏1汪甜甜2桂苗1马友华2*(1合肥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安徽合肥230091;2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21年合肥市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对合肥市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更新评价,并依据相关技术规范更新了2021年合肥市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数据库。
结果表明,2021年合肥市耕地质量等级为4.753等级,比2020年提升了0.041个等级,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和巢湖市耕地大多以中产田(4~6等地)为主。
该评价结果可为合肥市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耕地质量;等级变化;评价;安徽合肥;2021年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08-0138-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08.03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of Hefei Cityin2021LI Hong1WANG Tiantian2GUI Miao1MA Youhua2*(1Hefei Agricultural Economic and Technical Service Management Station,Hefei Anhui230091;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036)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of Hefei City in2021,this paper updated and evaluated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of Hefei City,and updated the evaluation result database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of Hefei City in2021according to releva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of Hefei City in2021was4.753,which increased by0.041compared with that in2020.The cultivated land of Feidong County,Feixi County,Changfeng County,Lujiang County and Chaohu City were mainly middle-class fields(Grade4-6).The evaluation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Hefei City to develop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Keywords cultivated land quality;grade change;evaluation;Hefei Anhui;2021耕地是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耕地数量和质量是农业生产的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稳定和国家食品安全的保障[1]。
安徽省合肥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74 附表 .................................................................76
2
第一章
第一节 一、项目来源
第三节 一、调查工作部署、方法
(一)工作部署、方法
本次工作概况
根据设计,安徽省合肥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1.2008 年 3 月-6 月,开展第一阶段的工作 收集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和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遥感、 地下空间现状等数据后,对所掌握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及存在的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要补充收集的资料和重点开展地面调查的具体工作方案。重 点调查内容如下: 滑坡、崩塌、河岸崩塌等地质灾害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调查; 水土污染及垃圾填埋场调查; 地下水动态及开采量调查; 其中水样和土壤样采样点布设按以下原则: 在污染源附近取水样进行分析; 地表水采样布置于垃圾场渗滤液; 土壤污染样品布置于垃圾场及周边、可能产生污染的大型企业附近;目的是初步 查明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及土壤污染现状。 2.2008 年 7 月,开展第二阶段的工作
序 言
项目概况
“安徽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针对城市环境地质 问题调查评价组织实施的,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 (编号: 水[2008]03-01-09)明确了该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
二、目的任务
查明安徽省合肥市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 评估其所造成的危害和损 失,提出防治对策措施和下一步工作建议;分析总结城市地质资源状况及其对城市建 设所起的作用;编制环境地质系列图件;建立数据库;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合肥市城区不同类型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合肥市城区不同类型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作者:张明潘国林张宗应周静波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第05期摘要以合肥市城区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采集样品的相关理化性状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对合肥市绿地土壤的肥力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合肥市城区不同类型的绿地土壤供试样品中,pH在7.15~8.21之间,与自然土壤酸碱度相比,有明显的碱化趋势;土壤容重变幅为1.25~1.65 g/cm3之间,平均值为1.45 g/cm3,存在明显的土壤压实现象;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肥力状况分级标准,全N含量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全P、全K含量总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关键词绿地土壤;质量评价;合肥中图分类号:S7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055-03DOI: 10.19383/ki.nyzhyj.2018.05.020城市绿地土壤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园林植物提供必须的养分,影响着城市绿地的质量和生态景观,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提升生活品质等起到重要的作用[1]。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本就相对脆弱的城市绿地土壤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不断加大,其原有的理化性质也遭受到一定的破坏,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2]。
通过试验测定分析合肥市具有典型特征的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探讨城市绿地土壤肥力质量所具有的特点,以期为加强城市绿地土壤管理,更好地治理与改善城市绿地土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区域位于合肥市主城区范围内。
合肥市位于江淮之间,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全年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年平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约1 000 mm,年日照时间约2 000 h,年均无霜期228 d,平均相对湿度为77%。
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两类为主。
1.2 样本采集研究区域主要在合肥市二环以内建成区,根据国家城市绿地划分标准(CJJ/T85-2002)[3],将城市绿地土壤划分为公园绿地、道路绿地、街头绿地和小区绿地4种类型。
合肥地质
合肥地质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地理坐标:东径116°40′~117°52′,北纬31°30′~32°37′。
周边毗邻为:东至肥东县元祖山与滁县地区为邻,西至肥西县金牛乡与六安地区交界,南临巢湖隔湖与巢湖地区相望,北抵舜耕山与淮南市接壤。
东西横距133公里,南北纵距124公里。
全市总面积7396.7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163.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6.8%,水域面积233.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
市辖区为:东、中、西三市区,一郊区;郊县为肥东、肥西、长丰三县。
一、地质(一)构造:在地质构造上,合肥地区属于下扬子海槽和淮阳古陆边缘地带。
震旦纪前,该地为烟波浩淼的海浸区,吕梁造山运动,产生了淮阳高地与古大别山。
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江淮间出现皱褶,形成了江淮丘陵。
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升降、断裂、波折,出现西东走向的江淮分水岭,形成江淮分水格局。
合肥地区断层较为发育,除郯庐(山东省郯城至安徽省庐江)深断裂通过其东部外,境内尚有纵横九道断层。
从北向南依次为:孤堆至七里塘断层、瓦埠湖至护城岗断层、年家岗至吴山庙断层、朱巷至双墩断层、肥中断层、蜀山断层、桥头集至东关断层、巢湖断层和六安断层(亦称肥西—韩摆渡断层)。
(二)地层:合肥市地区地层,除局部地区为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外,大部分为中生界地层。
肥东郯庐断裂带以东低山残丘区,为古淮阳地质延伸部分,有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震旦纪前磷片岩和震旦纪变岩裸露。
断裂带以西以垩纪地质为主,堆积约四千余米厚中生界地层。
长丰北部属舜耕山脉地质,为古生界寒武纪、奥陶纪地层。
岩持以灰岩和沉积岩为主,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震旦纪石英砂岩、页岩、白云岩亦有出露。
中南部及合肥市城郊多为白垩纪地层。
肥西县境内,大部分为大别山沉降地层(又称中生代合肥凹陷地层),除坊虎山南麓呈东西向狭窄地带有少数前震旦纪变质岩裸露外,其余皆为中生界侏罗纪陆相地层,地下分布着红砂岩、砾岩及大别山杂岩。
合肥地区土壤情况
合肥地区土壤情况合肥地区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两类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
其余为石灰(岩)土、紫色土和砂黑土。
土壤计为5个土类,12个亚类,103个土种。
黄棕土壤遍及全境,成土母系下蜀黄土。
该土壤土层较厚,质地粘重,阻水、阻气,在30厘米深以上形成滞水层,水分难以向下渗透。
降雨时上层滞水,即从地面流失,雨过天晴,土壤很快又变干,出现龟裂。
适耕期短,肥力低,理化性关也差。
此土壤俗称黄泥或“黄泥板子”。
农民形容为“下雨流不歇,晴天大开裂”,还有“雨天一包脓,晴天一块铜”之说。
水稻土呈黄白色或青灰色,下部有细砂层、砾石层,其成土母质为下蜀黄第四纪堆积物。
原成土母质,经过人类长期耕作水稻后,逐渐发育形成一种特殊类型的耕作土壤。
该土主要分布于巢湖沿岸低洼圩区及中部波状丘陵旁中间。
该土壤在上旁地肥力较差,下旁地及十阶地平坦地带,肥力较高,低洼地带,土性冷,团粒结构差,系石灰岩风化物,属自然土壤。
市境内东部和西南低山残丘及舜耕山南麓,零性分布着紫色土和砂黑土。
紫色土质地较轻,结构疏松,含有砂粘、砾石,成土母质为大别山红砂岩,含水性差,有机质贫乏。
砂黑土(又称黑土)成土母质为黄泛沉积物,上部为黑土层,下部为砂石土层,故又名砂石黑土。
黑土层一般厚度30厘米,颜色浅灰或暗灰,质地多属粘壤,无石灰反映,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低;砂石层局部出现在70厘米左右浅土层,多数在两米以下深土层。
砂黑土土壤组合变化,按地形从上到下划分为黄土、灰白土、黑粘土三个亚类。
三亚类土都是质地粘重,土性冷,耐旱,易涝渍,是水、肥、气、热很不协调的一种土壤。
此类土壤亦是适耕期短,耕作阻力大,难以耕种。
全市境域内土壤酸碱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合肥地区乡土树种在城市行道树中的选择与应用
合肥地区乡土树种在城市行道树中的选择与应用关于合肥地区的气候环境,合肥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春秋转换季节明显,气温适宜,降水充沛。
在选择乡土树种时,需要考虑其对于气候环境的适应性。
一些喜欢湿润环境的树种,如柳树、梧桐树等,适合在合肥地区作为城市行道树种植使用;另外一些对干旱适应性较强的树种,如榆树、柏树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合肥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而且土壤中常见的矿质元素较多。
在选择乡土树种时,需要考虑其对于土壤环境的适应性。
一些对于酸性土壤适应性较强的树种,如杉树、榉树等,可以考虑用于城市行道树的种植;另外一些对于碱性土壤适应性较强的树种,如槐树、皂荚树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城市行道树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到其树形美观、树冠形态良好、抗逆性强等特点。
选择那些树形美观、树冠形态良好的乡土树种,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行道树的美化功能;而那些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城市环境的街道栽植条件,能够更好地发挥城市行道树的生态和环保功能。
对于城市行道树的管理和养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选择乡土树种时,需要考虑其管理和养护的难易程度。
一些对于病虫害抵抗力较强、日常养护管理相对简单的乡土树种,如梧桐树、银杏树等,可以更好地用于城市行道树的种植;另外一些对于病虫害抗性较差、养护管理相对复杂的乡土树种,如杨树、枫树等,需要考虑其在城市行道树中的应用。
选择乡土树种在合肥地区作为城市行道树的种植,需要充分考虑到其对于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的适应性、树形美观、树冠形态良好、抗逆性强以及管理和养护的难易程度。
只有在全方位的考虑下,才能更好地选择和应用乡土树种,为合肥地区的城市行道树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为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未来在合肥地区的城市行道树的建设中,能够更多地选择和应用具有本地特色和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城市的绿化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合肥地质——精选推荐
合肥地质合肥地质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跨长江、淮河两⼤流域。
地理坐标:东径116°40′~117°52′,北纬31°30′~32°37′。
周边毗邻为:东⾄肥东县元祖⼭与滁县地区为邻,西⾄肥西县⾦⽜乡与六安地区交界,南临巢湖隔湖与巢湖地区相望,北抵舜耕⼭与淮南市接壤。
东西横距133公⾥,南北纵距124公⾥。
全市总⾯积7396.78平⽅公⾥,其中:陆地⾯积7163.38平⽅公⾥,占总⾯积96.8%,⽔域⾯积233.4平⽅公⾥,占总⾯积的3.2%。
市辖区为:东、中、西三市区,⼀郊区;郊县为肥东、肥西、长丰三县。
⼀、地质(⼀)构造:在地质构造上,合肥地区属于下扬⼦海槽和淮阳古陆边缘地带。
震旦纪前,该地为烟波浩淼的海浸区,吕梁造⼭运动,产⽣了淮阳⾼地与古⼤别⼭。
⽩垩纪的燕⼭运动,江淮间出现皱褶,形成了江淮丘陵。
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升降、断裂、波折,出现西东⾛向的江淮分⽔岭,形成江淮分⽔格局。
合肥地区断层较为发育,除郯庐(⼭东省郯城⾄安徽省庐江)深断裂通过其东部外,境内尚有纵横九道断层。
从北向南依次为:孤堆⾄七⾥塘断层、⽡埠湖⾄护城岗断层、年家岗⾄吴⼭庙断层、朱巷⾄双墩断层、肥中断层、蜀⼭断层、桥头集⾄东关断层、巢湖断层和六安断层(亦称肥西—韩摆渡断层)。
(⼆)地层:合肥市地区地层,除局部地区为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界地层外,⼤部分为中⽣界地层。
肥东郯庐断裂带以东低⼭残丘区,为古淮阳地质延伸部分,有太古界⽚⿇岩、元古界震旦纪前磷⽚岩和震旦纪变岩裸露。
断裂带以西以垩纪地质为主,堆积约四千余⽶厚中⽣界地层。
长丰北部属舜耕⼭脉地质,为古⽣界寒武纪、奥陶纪地层。
岩持以灰岩和沉积岩为主,太古界⽚⿇岩、元古界震旦纪⽯英砂岩、页岩、⽩云岩亦有出露。
中南部及合肥市城郊多为⽩垩纪地层。
肥西县境内,⼤部分为⼤别⼭沉降地层(⼜称中⽣代合肥凹陷地层),除坊虎⼭南麓呈东西向狭窄地带有少数前震旦纪变质岩裸露外,其余皆为中⽣界侏罗纪陆相地层,地下分布着红砂岩、砾岩及⼤别⼭杂岩。
合肥市环境保护
水体污染
01
02
03
主要来源
合肥市的水体污染来源于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 业面源污染等。
污染物种类
常见的水体污染物包括重 金属、有机物、营养盐、 病原微生物等。
影响与危害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居民生 活用水安全,也对水生生 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威 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土壤污染
01
主要来源
合肥市的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重
提出改善合肥市环境的建议和措施, 如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生态修复与保 护、提高环境监管能力等。
02
合肥市环境问题分析
大气污染
主要来源
合肥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等 。
污染物种类
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硫、二 氧化氮、臭氧等。
影响与危害
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 疾病等的发病率,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日期:
合肥市环境保护
汇报人:
目录
• 引言 • 合肥市环境问题分析 • 合肥市环境保护措Βιβλιοθήκη 与成果 • 未来展望与持续改进措施
01
引言
合肥市环境现状
空气质量
合肥市的空气质量受到工业排放 、交通尾气等多种污染源的影响 ,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存
在PM2.5等污染物超标问题。
水环境质量
合肥市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但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部分水体受
通过持续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提高 空气质量,达到国家及地方更严格的 空气质量标准。
水环境保护
加强水源地保护,减少水体污染,提 高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合肥下蜀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合肥下蜀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路硕;尹功明;宋为娟;方良好;疏鹏;郑颖平【摘要】合肥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下蜀黄土广泛分布,通过对合肥地区BK2钻孔剖面岩性、氧化物含量及其地球化学风化参数的分析,研究合肥地区风成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野外钻孔岩芯剖面显示地层较好连续性,结合年龄数据划分了该孔的第四纪沉积框架,Qh底界为1.20 m,Qp3底界为5 m,5~35.10 m属Qp2中晚期地层;合肥下蜀土主要化学成分(SiO2+Al2 O3+Fe2 O3)的平均含量之和达88.99%,这种显著的富硅铝铁现象表明了该区气候较为湿润;化学风化程度较强,下蜀土的CIA平均值及其脱Ca、Na、K的程度均大于洛川黄土,说明其堆积期古气候比同期堆积的洛川气候温湿,较宣城干凉,与南京、镇江气候较为接近;近0.5 Ma以来总体经历由湿热—干冷的变化,大致可分为35~14.50 m、14.50~4.50 m、4.50~1.20 m和1.20~0 m四个阶段,气候变化由温暖湿润—温暖偏干—冷凉偏干—温暖湿润,显示了区内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变迁具有全球一致性特征.【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9(025)003【总页数】12页(P428-439)【关键词】合肥;下蜀黄土;地球化学;化学风化参数、古气候【作者】路硕;尹功明;宋为娟;方良好;疏鹏;郑颖平【作者单位】安徽省地震局, 安徽合肥23000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100029;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中学, 北京100165;安徽省地震局, 安徽合肥230000;安徽省地震局, 安徽合肥230000;安徽省地震局, 安徽合肥2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4.63;P5950 引言下蜀黄土是广泛发育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晚更新统浅黄色或棕黄色土状沉积物,由于其特殊的岩性,众多学者对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多集中于沉积成因和物质来源两个方面。
合肥市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合肥市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葛子辉【摘要】合肥市水土流失面积323.22k㎡,水土流失以轻度流失为主.在介绍合肥市水土流失基本情况、水土保持现状与存在问题、水土流失危害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1(000)008【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现状;危害;成因;防治对策;合肥【作者】葛子辉【作者单位】长丰县水务局,安徽,长丰,23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1 基本情况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面积7 029.48 km2,总人口455.7万人。
全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江淮分水岭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中部,境内有河湖低洼平原、丘陵岗地和低山残丘3种地貌,其中丘陵岗地面积6 169.87 km2,河湖低洼平原501.44 km2;5°以上的山坡地有1 434.3 km2,占陆地总面积的25.1%。
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分布面积较广,多发生在坡面上,严重侵蚀的地带呈细沟状面蚀。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23.22 km2,占陆地总面积的5.7%,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轻度流失面积321.64 km2,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99.51%,主要分布在肥西县紫蓬山地区、肥东县东部桥头集沿线山区和长丰县江淮分水岭脊地沿线。
坡耕地和疏林地是市域内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类,全市坡耕地和疏林地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87.96和187.6 km2,二者共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5.25%。
2 水土保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1 水土保持现状2.1.1 生态修复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的方针、政策,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积极实施退耕还林、万里绿色长廊等生态修复工程。
市委、市政府对退耕还林十分重视,成立了退耕还林办公室,2002—2004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3 333.3 hm2,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7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地区土壤情况
合肥地区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两类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
其余为石灰(岩)土、紫色土和砂黑土。
土壤计为5个土类,12个亚类,103个土种。
黄棕土壤遍及全境,成土母系下蜀
黄土。
该土壤土层较厚,质地粘重,阻水、阻气,在30厘米深以上形成滞水层,水分难以向下渗透。
降雨时上层滞水,即从地面流失,雨过天晴,土壤很快又变干,出现龟裂。
适耕期短,肥力低,理化性关也差。
此土壤俗称黄泥或“黄泥板子”。
农民形容为“下雨流不歇,晴天大开裂”,还有“雨天一包脓,晴天一块铜”之说。
水稻土呈黄白色或青灰色,下部有细砂层、砾石层,其成土母质为下蜀黄第四纪堆积物。
原成土母质,经过人类长期耕作水稻后,逐渐发育形成一种特殊类型的耕作土壤。
该土主要分布于巢湖沿岸低洼圩区及中部波状丘陵旁中间。
该土壤在上旁地肥力较差,下旁地及十阶地平坦地带,肥力较高,低洼地带,土性冷,团粒结构差,系石灰岩风化物,属自然土壤。
市境内东部和西南低山残丘及舜耕山南麓,零性分布着紫色土和砂黑土。
紫色土质地较轻,结构疏松,含有砂粘、砾石,成土母质为大别山红砂岩,含水性差,有机质贫乏。
砂黑土(又称黑土)成土母质为黄泛沉积物,上部为黑土层,下部为砂石土层,故又名砂石黑土。
黑土层一般厚度30厘米,颜色浅灰或暗灰,质地多属粘壤,无石灰反映,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低;砂石层局部出现在70厘米左右浅土层,多数在两米以下深土层。
砂黑土土壤组合变化,按地形从上到下划分为黄土、灰白土、黑粘土三个亚类。
三亚类土都是质地粘重,土性冷,耐旱,易涝渍,是水、肥、气、热很不协调的一种土壤。
此类土壤亦是适耕期短,耕作阻力大,难以耕种。
全市境域内土壤酸碱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目前,合肥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35(单位,克/千克,下同),与1981年的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减少了1.15,减少幅度为6.97%。
从土壤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分析看,目前,合肥市耕地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为1.16,增加了0.2,增加幅度为20.84%。
磷和钾的含量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原来合肥耕地土壤普遍缺磷,缺钾问题不是很突出,所以,多年来农民偏重于增磷,忽视了补钾,导致目前土壤中有效磷快速增长,而某些地区土壤速效钾含量迅速下降。
这种变化与农民过量施用化肥有关,由于农民施肥方法不当,导致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施用不平衡,有机肥料投入减少,无机肥料投入结构不合理,施用氮肥和磷肥的比例过大,钾肥的投入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