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平衡解读(可可西里)分析
纪录片平衡解读(可可西里)范例课件
06 思考与启示
个人感悟与启示
平衡是人生的追求
通过观看纪录片《平衡》,我深刻体会到平衡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平衡不仅体现在身体和 心理的健康上,还涉及到工作、家庭、社交等多个方面。只有保持平衡,才能更好地应对 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珍惜当下,关注内心
纪录片中的主人公们在追求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这让我意识到,我 们应该更加珍惜当下,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对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引发社会思考
影片所涉及的主题和问题 具有普遍性,能够引发人 们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 的思考。
促进社会进步
影片所传递的积极信息和 价值观能够激励人们积极 面对生活,为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做出贡献。
提供反思与启示
通过影片的呈现和叙述, 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 价值观,获得深刻的启示 和感悟。
对纪录片行业的贡献
创新拍摄手法
《平衡》在拍摄手法上有所创新,采用了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技巧, 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提高纪录片质量
《平衡》作为一部高水平的纪录片,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制作水平 和品质具有积极意义。
拓展题材范围
《平衡》涉及的主题和题材比较广泛,有助于拓展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和题材范围,促进纪录片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环保政策与行动
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来保护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包括 设立自然保护区、推广环保教育等。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共生关系
生态伦理与责任
在可可西里,动物和人类之间存在复 杂的共生关系,例如牧民与牦牛的关 系、野生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探讨人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角色和 责任,以及如何建立更加和谐的人与 自然关系。
观《平衡》有感
观《平衡》《平衡》这个记录片,和我看的大多数纪录片不同,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都是真实的画面和真实的人在叙述。
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片中使用了少量音乐,大多是自然音响。
贯穿影片最多的是风声,还有主人公扎巴多杰孤独却坚定的语调。
整个片子让人感觉到时间、空间和事件的真实感和震撼力。
片中没有解说词,都是以主人公扎巴多杰坐在镜头前为我们讲述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故事。
这也是影片中的一大闪光点,真实的人物讲述无疑为影片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真实性,使影片独具魅力。
开头为我们展现了广袤的青藏高原,接着是巍巍的昆仑山脉,最后出现在屏幕上的是“可可西里”无人区,正是本片的拍摄地点。
奔跑着的藏羚羊,滑翔着的斑头雁,寥寥几笔为观众点出了这个世界第三大无人区,野生动物的天堂,更是藏羚羊家园的“可可西里”。
以此作为之后片中表现“西部野牦牛队” 保护藏羚羊及其他种种问题设下铺垫。
没有多余的画面与解释,简洁有力而大气。
片中使用了少量音乐,大多是自然音响。
风声贯穿全片,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即便用了防风罩,依然抵不住肆虐的大风,真实直接地表现了西部野牦牛队的工作环境。
没有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同样达到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的效果。
《平衡》其实“不平衡”可爱的藏羚羊、凶狠的偷盗者、极其恶劣的环境、无法忍受的生活条件,就是这样,两任“西部野牦牛队”队长倒在的盗猎者的枪口下、倒在了那些官僚无声的枪口下。
一个朴实的藏区汉子,继承索南达杰遗愿,带领野耗牛队每天奔波在荒原上,随时准备牺牲自己。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就像最后扎巴多杰说的“……太不平衡……”,而《平衡》记录的就是人们寻找生态平衡,寻找心态平衡,寻找人文平衡的过程。
所谓的平衡就是人们期盼的结果,有太多的不平衡在现实的社会。
为了维持平衡我们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而这些为了不平衡崛起的人们他们的努力与牺牲给了后人很大力量与动力。
纪录片《平衡》与故事片《可可西里》
纪录片《平衡》与故事片《可可西里》作者:张文瑾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4期【摘要】纪录片《平衡》与故事片《可可西里》,以两种不同的体裁讲述了同一个题材——保护藏羚羊。
导演对素材进行不同方式的选择和加工,表达了深刻的现实意义,使观众产生视觉震撼与心灵反思,实现了良好的传播价值。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片;表达方式;传播价值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4-0130-01在电影发展史上,纪录片与故事片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以追求故事化叙事,增强戏剧性和可观性;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以追求客观纪实风格,增强影片的现实意义。
因为两种体裁本质的不同,创作者在创作及表达方式上均有各自的特点。
一、导演在创作中扮演角色的不同纪录片的创作是以客观现实为创作起点,是伴随式、进行时的纪录,导演对于拍摄对象的发展状态处于旁观者的身份,本质上不能有介入和设计的行为,导演无力掌控事件的变迁。
故事片的创作起点则是导演本人对题材的主观感受和意图,现实事件是故事原型,导演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设计事件的发展进程。
导演在两种不同的体裁中发挥着不同角色作用,影响着影片的表达方式。
《平衡》的导演彭辉由一篇题为《可可西里的保护神》的报道而对“西部野牦牛队”的故事产生了表达欲,从而开始了历时四年的跟踪拍摄,开始之后的拍摄现场是未知和不可控的,导演和观众一样对可可西里保持距离和畏惧感。
而在《可可西里》中,环境变化及情节发展是人为加工的,虽然陆川导演带领摄影组进入了无人区进行历时100天的拍摄,但也只是营造真实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主观虚构之上的戏剧性追求,让观众看到了与《平衡》中相似的“真实”。
导演分别在拍摄中扮演着“旁观者”与“主宰者”、“未知”与“全知”的不同角色与定位。
二、导演的创作方式不同(一)塑造人物的方式。
两个影片均以“西部野耗牛队”的真实故事为创作基础。
在《平衡》中以扎尔多杰的同期配以叙事性画面构成了整片的结构,以主人公扎尔多杰为人物线索,引出其他人物及故事。
[整理]《平衡》观后感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号:200930910514 姓名:黄静施无人区里的角斗士,用生命捍卫的保护藏羚羊事业——观看环保纪录片《平衡》有感藏羚羊为羚羊亚科藏羚属动物,是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主要栖息于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环境中。
藏羚羊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具有难于估量的科学价值。
藏羚羊种群也是构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藏羚羊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近10年来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羊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羊。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
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羊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
保护藏羚羊的事业任重而道远!纪录片《平衡》历时三年,摄制组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闯进“生命禁区”,将扎巴多杰和他带领的“西部野耗牛队”保护藏羚羊的艰辛历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无人区里的角斗士影片一开始,镜头对准索南达杰,那位战死在雪域高原,一直到死都紧握着枪杆子的猛士。
索南达杰是我国首支武装反偷猎队伍的第一任书记,他的离去,留下了尚未成熟的“西部野牦牛”队,留下了自己未竟的事业。
在他离去后,他的妹夫,扎巴多杰成为了第二任书记,继续在条件恶劣的高原无人区里继承索南达杰的遗志,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到,在一种悲壮与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和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他们生存条件的艰涩。
1995年,扎书记第一次进入可可西里时,治多县委给工委的小车加了84公斤汽油。
因为治多县市贫困县,这便是政府给西部工委野牦牛队惟一的资助。
真实的残酷丨纪录片《平衡》:惊颤的记录
真实的残酷丨纪录片《平衡》:惊颤的记录这部曾获第19届中国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第一名的《平衡》,看过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可能都看过陆川的《可可西里》,但很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部纪录片的……即使这部纪录片已经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在国内也是知之者甚少。
《平衡》简介1998年初至2001年,彭辉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来到中国著名的'生命禁区'------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创作一部反映中国政府打击武装盗猎分子的大型纪录片《平衡》。
彭辉率领摄制组成员,冒着海拔近六千米所带来的重重危险,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冰雪上住帐篷,吃方便面,和巡逻队生死与共。
本片的两名巡逻队长先后被枪杀身亡!彭辉仍坚持采访到底。
在一次抓捕盗猎分子的行动中,彭辉扛着摄像机冲在最前面,当经过一番较量抓获了两名盗猎分子后,发现盗猎分子的三支半自动步枪已经全部上了膛!《平衡》是彭辉率领摄制组历时三年多艰苦创作而成。
该片运用'真实电影'的手法,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地区曾经是约100万只珍贵的藏羚羊生活的家园,但是随着沙图什披肩成为一种时尚品,国际市场对其原料藏羚羊绒的需求上升,导致藏羚羊绒身价倍增。
一些见利忘义的偷猎分子为了谋取利益对藏羚羊进行了灭绝性的屠戮,短短几年之后,这一种群就仅剩下区区两万只左右。
在这部反映保护可可西里三代人的纪录片中我们看见在那个疯狂盗猎的时代一些队员饿着肚子要去拼命我以为,在今天纪录片的创作中,有关生物多样性方面题材的纪录片是不多见的,而把人与动物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纪录片更是不多见。
而彭辉的纪录片《平衡》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结合。
先后牺牲的两任书记第一任书记索南达杰被称为'青藏高原的环保战士、可可西里野生动物的守护者'。
1992年7月,索南达杰组织中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的队伍:治多县西部工委(别称野牦牛队),并兼任西部工委书记,由于可可西里富含丰富的矿产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引此许多盗猎者的觊觎,他们结党营私,与帮派勾结,1994年1月18日,40岁的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缴获了7辆汽车和1800多张藏羚羊皮,在押送歹徒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歹徒袭击,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无人区与18名持枪偷猎者对峙,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被可可西里-40℃的风雪塑成一尊冰雕。
《平衡》与《可可西里》
《平衡》与《可可西里》[摘要]纪录片《平衡》与故事片《可可西里》用同样的素材作为自己描述的对象,但二者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前者以展现单一人物为根本,后者着力塑造群体形象;虽然郝令观众感到真实与震撼,但纪录的真实与故事的真实存在有很大不同,一个注重客观再现,另一个则根据需要进行主观创作。
[关键词]故事片纪录片真实表达方式故事片和纪录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本来并非一家,只是导演们对后者的日渐青睐以及近年来日益增强的纪录片故事化和故事片纪录化的趋势,已在逐渐打破二者互不相干的旧有格局,使得传统中二者的分界地带开始出现了不明朗的混合交叉区域。
《平衡》拍摄后不到一年。
中国第六代导演陆川根据完全相同的题材拍摄了一部名为《可可西里》的故事片,为了突出故事的真实性,还着意为影片涂抹了一层纪录的色彩。
正是这部纪录风格的故事片获得了《平衡澌未能获得的西方电影界的认可,国内影院很快刮起了一股放映风暴,使得不少人通过陆川的《可可西里》开始了解《平衡》这部优秀作品,虽然至今还有很多观众对于《平衡》这部力作依然一无所知。
几乎完全相同的题材背景、不同的艺术形式、截然不同的命运。
通过比较,我们或许能够发现《平衡》不同于《可可西里》的显著之处,能够发现两者对于艺术美的不同阐释和着力点,当然,这种区别只是意味着不同观念的存在,意味着艺术表达的丰富多彩,并不妨碍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并不影响不同艺术形式因差异而存在的不同魅力。
一、故事片与纪景片的不同表达方式首先,二者进行艺术创造的起点不同,《平衡》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而《可可西里》则有着艺术加工后的虚构。
乍一看。
《可可西里》同样以“西部野牦牛队”为故事原型,故事开头的纪录镜头更增加了它的真实性,但当片名出现后,前后就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无论演员的演技使整个故事如何逼真,已无法更改人物设置的虚构性。
这种人物真实与否的差异使两部影片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从两部影片对相同事实表达上的区别我们就能寻见一丝端倪。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可可西里影评可可西里影评(一):刚看完《可可西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用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一个生与死的故事。
日泰队长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虽然他也卖藏羚羊皮,但那只是一种使巡山队生存下去的方法——“用死去的羊保护活着的羊”。
电影中的三个人物是我感触很多,第一个当然是日泰。
他那忧郁的眉头似乎到牺牲都一向没有解开过。
他是个英雄么?他带领队伍在无人区艰苦的巡山,他抓获盗猎分子,他缴获羊皮,他卖羊皮……对于这个人物我有太多的疑问,人物的原型又是怎样的呢?“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一番激战后,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索南达杰让2名队员将一名被打断了股动脉和另一患有高原肺气肿的盗猎者送到医院抢救,当时靳炎祖和另外一名队员留下来看守。
盗猎分子借口让靳炎祖进车喝水休息,突然将其与另外一名队员按倒在地,解除了武装。
回到后发现状况有变时,索南达杰与盗猎分子展开了枪战,被打断了腿动脉。
5天后,索南达杰持续跪射姿势、已冻成雕塑一般的尸体被发现,而靳炎祖则在被盗猎分子用刀子在脸上刻了字之后活着回来……”一时间,索南达杰的名字写满了各大报纸,人们开始注意这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可可西里巡山队。
然而“野耗牛队”的覆灭与它被新闻媒介、各种环保组织和公众争相视为英雄团队来得同样悲壮。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这支始终没有明确身份的“民间英雄”一向挣扎于生存边缘,它的个案杯具或许是英雄与制度相冲突的又一真实版本。
而我们就应关注的另一个事实是,与查获盗猎分子600人,缴获藏羚羊皮近9000张的辉煌战绩相并存的是,近7000张的藏羚羊皮不知去向……1998年4月,时任西部工委办公室主任的靳炎祖带领7名队员在巡逻中,抓获了一个盗猎团伙。
在押解途中,他们放走了盗猎人员和一辆车,又把收缴来的藏羚羊皮卖掉,每人分了4000多元。
对此,靳炎祖对这一事实毫无异议:“是我主张卖的,哪怕是杀头,我也要担这个职责。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摘要】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纪实性强的影片,通过对藏羚羊的保护、藏民的生活和可可西里自然景观的展示,呈现出了高原上的生存现状。
影片通过真实的纪录方式展现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引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影片以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真实性评价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传递出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主题。
影片通过纪实性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对生命的尊重,为观众提供了启示和思考,展现了艺术上的成就。
影片《可可西里》通过其纪实性的描绘和深入的主题表达,具有重要的纪实性价值,为观众带来启发和思考,展示了在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影片《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背景介绍、拍摄手法、真实性评价、主题、纪实性表达、意义、价值、启发、艺术成就。
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强烈纪实性的作品,其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野生动物面临的困境。
本文将对影片的纪实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社会问题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在影片中,导演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和纪实性的表现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可可西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感受到这片原始自然环境的壮美和脆弱,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带来的破坏和影响。
影片以纪录片的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伟大,唤起了观众对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的思考。
在纪实性的表达中,影片还传递了深刻的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共生、生命的可贵和珍稀动物的保护等。
这些主题通过影片的叙事和形象语言得以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影片也通过真实记录和纪实性的表现方式,呈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社会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影片《可可西里》通过其强烈的纪实性表达,传达了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纪实性价值和艺术成就。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也会受到其启发,激发出对环境保护和生命尊重的情感和行动,实现了影片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解读《可可西里》中原生态美学
解读《可可西里》中原生态美学【摘要】本文探讨了《可可西里》中的原生态美学,首先介绍了原生态美学的重要性和《可可西里》的背景,接着分析了原生态美学对人类的意义以及《可可西里》中的原生态美学元素。
文章还解读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理念,并探讨了原生态美学在可可西里的体现。
最后阐述了《可可西里》对原生态美学的启示,强调了原生态美学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可可西里》中的原生态美学。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生态美学在自然保护与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可可西里》所传达的珍爱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原生态美学、《可可西里》、人类意义、自然共生、启示、重要性、原生态美学元素、和谐共生、体现、探讨、分析、强调、总结。
1. 引言1.1 探讨原生态美学的重要性原生态美学是一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观念,是现代社会亟需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和消耗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荒漠化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原生态美学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和紧迫。
原生态美学不仅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和保护,更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反思和警醒。
通过对原生态美学的理解和实践,人类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
原生态美学的重要性在于提醒人们,我们是地球的一部分,与自然息息相关,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我们才能够获得永续的发展。
探讨原生态美学的重要性不仅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更是对人类自身文明的一种提升。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原生态美学,我们才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介绍《可可西里》的背景《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郑保瑞执导的电影,于2008年上映。
电影以中国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植物为背景,讲述了一对藏族父子在这片原始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故事。
电影以其绝美的自然风光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平衡》和《可可西里》看电视纪录片中的故事性元素
看 电视 纪 录 片 中 的故 事 性 元 素
曹 阳
电视纪 录片是指专 门为 电视 播 出而制 作的纪 录 片节 目形态 。一 方 面 。作 为纪 录片的一种类 型 ,客观真 实无疑是 电视纪 录片的必备 条件。
的 体悟 。 事 件
另一方面 ,由于是为 电视播 出而制作 ,电视纪录片也必须迎合 电视 的播 出特性 。查 尔斯 ・ 赖特提 出大众传播 的 四种社 会功能分 别是环 境监测、 解 释与规定、社会 化、提供娱乐 。电视作为一种面 向大众 的传播 媒介也 拥有 上述 四种功能 ,但是在 当今社会 ,对于 电视而言 ,提供娱乐 不仅仅 是 一种功能 。而且 是另外 三种功 能的必要条件 。尽管受众 的文化层次有 定 的差 异 , 但是 , 很大 一部分受众之其所 以收看 电视 ,仍 是以获得放 松 与愉悦 为主要 目的的。加入丧失 了它 的愉悦性 ,电视作 品的其他的功 能便无从谈起。于是 ,我们在 大多数 的电视纪 录片 中都不难 发现故事性 元 素的身影。 同样是以可可西里反偷 猎环境 保护 为主题 , 《 平衡 》 和 《 可 可西 里》讲 述的内容基本一 致 ,却用 了纪 录片和故 事片 两种不 同的 阐述方 式。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对两片的比较 , 来探讨 故事片和记 录片两者之 间 的异同以及相互影响。 文章 的开头我们提到如今许多的电视纪录片中都融 入了故事性 的元 素 ,究其原因是为了适应电视播出的需要 。下面我们 分别 从人物 、事件 和背景三个方面来分析 《 平衡 》和 《 可可西里》 中的故事性元素 。
背 景
人 物
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往往是表现和反映人 ,以人物 的行为上 、心理上 的动态变化来推动事件的发展 ,反映人的生活、人 的命运的变化 。在这 之中 “ 行动元” 和 “ 角色 ”是人物表现的两个 重要方 面。“ 行动元 ” 可 以使纪录片能够朴素地还原一个人的生存与命 运的变化 ,而 “ 角色” 则 能够真实记录和传达 出来 自人本身 、来 自生命和生活本身的复杂而 又温 暖 的情愫 ,让观众感受到心灵上的震动 ,而这 ,显然是纪录片所追求 的 高一个层次 ,也是纪录片的使命。《 平》 和 《 可》都 围绕着 “ 西部工 委 野牦牛 队”进行拍摄 ,《 平 》 的主人公扎 巴多杰就是 《 可》 中男 主角 日
《平衡》模板影评
一曲生命的赞歌——浅析纪录片《平衡》《平衡》讲述了一个西部工委在广袤的可可西里与偷猎分子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
导演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纪录片真实性的力量,大自然的壮丽和肃穆、西部工委的坚强和伟大、偷猎分子的嚣张和猖狂,这些真实的画面都让我们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而今,人性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使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去寻求一个平衡点,或许这也是影片所要探讨的答案。
在今天纪录片的创作中,有关生物多样性方面题材的纪录片是不多见的,而把人与动物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纪录片更是不多见。
而彭辉的纪录片《平衡》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结合。
本片不论镜头的组接、音乐的表现、蒙太奇的运用,还是主人公的刻画,增加了其真实性,而且加重了主题的深化。
首先,本片中镜头巧妙的运用是一大亮点。
大量空镜头的使用塑造了空灵悠远的意境。
整个纪录片也是以空镜头开始的,是一片幽蓝的湖水和辽阔的草原,衬着浮云飘渺的高远的天空,一只苍鹰独自翱翔于这处神圣的净土,逆着呼啸的高原的风。
接着,便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狂风暴雨中艰难地上升,激荡在广袤无人的可可西里。
看到这里,顿觉一种凛然的庄严和孤独的美丽袭染了我的大脑。
这,就是可可西里无人区。
嘹亮粗犷的藏歌悠然响起后,“平衡”两个赤色大字赫然嵌刻于青蓝的天幕,一场深刻警策的纪录片由此盛开。
这部纪录片另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使用了中远景和广角镜头。
一方面是因为整个高原地区视野开阔,非常适合使用中远景镜头和广角镜头来塑造空间感。
这部纪录片特写的使用也是一个亮点。
在扎巴多杰一行被困在烂泥潭时,突然下起了雨雪。
拍摄者巧妙的雨滴和冰粒运用了汽车挡风玻璃的视角,拍摄了大滴的雨雪落在挡风玻璃上迅速堆积凝结随后又被雨刷器刷走的特写。
这组特写用微视角真实地记录了可可西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再例如对他们食物的特写,那些已经冻结了的肉肠,和泥沼里浑浊的雨水,并配上队员食用这些“食物”的画面,场面给观众感觉何其心酸。
这些特写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张力,镜头下的语言耐人寻味。
《平 衡》影评
关于《平衡》这部纪录片,很多人都给以很高的评价。
这部影片确实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但是,我想说的是并不能说以这部片子盖过所有的纪录片。
每一部纪录片无论它所反映的主题怎样,它都有可以令人值得去反思的地方,都有可以值得人们心悸的一些“痛处”……我接下来就我所理解的,为什么这部片子会获得很多人的好评给出一些见解。
这部纪录片体现出三点冲突:普通人与政府,好人与恶人,自然与人类。
这三点冲突从调和方面来说也就是平衡。
这也是这部影片主题所体现的方面。
普通人与政府的冲突小人物与政府的碰撞,我们都会很自然的倾向于弱小者,这似乎是一条铁定的规律。
因为我们都是弱者,我们倾向于自己的同类。
尤其当这种弱者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而是出于更加伟大、无私的站在整个人类的甚至说整个自然的力量时,这种碰撞与冲突的结果是,天平自然而然的偏向了小人物。
尤其是扎巴多杰在讲述他们为了保护藏羚羊在物质方面的缺乏与困难;一些自然主义者为了配备保护藏羚羊的物质而多方筹款却得不到政府应有的支持,不支持也罢,反而多方阻挠;一些人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就是出于心底的那些神圣的信仰而献出生命时,这些种种的崇高的信仰与政府的无作为,自然而然就让我们从心底为这些人呐喊高呼。
我们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的同时,也从心底谴责那些贪图私利的官员们,再结合着我们这些普通人所拥有的一些经历,就更加的憎恨这个政府(官员)在弄些方面的都做了些什么!好人与恶人的冲突这里所说的“好人”就是扎巴多杰等人,而“恶人”不仅指那些宰杀藏羚羊卖羚羊皮卖钱的人,更可恨的事那些无所作为也就算了还对扎巴多杰等人的因为保护藏羚羊而阻拦了他们的好处而迫害他们的政府官员。
可以说,这种冲突达到最高潮的体现体现在影片中两个镜头冷静的对接上:扎巴多杰为了保护藏羚羊去北京募捐在旅馆的住处说过一些过激的话之后,接着就是他遇害的镜头。
这两个镜头形成强烈的对比,其寓意不言而喻。
自然与人类的冲突这一方面最主要的也是体现在扎巴多杰等西部工委与盗藏羚羊皮的冲突上。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摘要】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展现藏区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纪实性影片。
本文从影片背景及简介、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分析、场景描写的真实性分析、对藏区生活的纪实性刻画以及影片在展现自然环境时的真实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在呈现人物形象、场景描绘和生活细节方面都展现了较高的真实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藏区的生活和自然环境。
影片通过真实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生动的纪实性,同时在展现自然环境时也呈现出较高的真实性,因此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性影片。
【关键词】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影片、人物塑造、场景描写、藏区生活、自然环境、真实性、纪实性。
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强烈纪实性的电影。
通过对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和对藏区生活的纪实性刻画,影片展现了真实生动的画面,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在展现自然环境时,影片也呈现出较高的真实性,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影片通过细致入微的真实描绘,呈现了藏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整体而言,影片《可可西里》展现了较高水准的纪实性,不仅真实再现了藏区的生活景象,也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场景和自然环境刻画,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引人入胜的世界。
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性影片,也是一部让观众深深沉浸其中的作品。
2. 正文2.1 影片背景及简介《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陆川执导的纪录片,于2004年上映。
影片以中国西藏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族文化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生活和环境的真实面貌。
影片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藏羚羊的保护工作展开,讲述了一群保护者在可可西里山脉展开保护藏羚羊的斗争。
他们不仅要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与非法猎捕者进行斗争,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电影通过真实的纪录镜头展现了藏区的壮丽自然风光,如雪山、草地、湖泊等,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片神秘土地的美丽和荒凉。
可可西里分析篇
《可可西里》导演:陆川(一)剧情简介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
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长日泰下了死命令。
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
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盗猎者出现在冰河对岸,队员们不顾一切地冲入湍急的冰河之中。
一场生死搏斗之后,只捕获了一些盗猎分子,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影片讲述了由张磊饰演的记者尕玉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亲历并见证了猖狂的盗猎分子种种血淋淋的罪证……(二)影片分析1、关于三种矛盾的凸显和对立影片以保护藏羚羊作为切人点,导演并不太注重情节的生动性,只是通过粗线条的描述把故事主线交代清楚,而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特殊的正邪力量之间的较量,通过生活的细节、简约的对话表现出人的尊严、生命的抗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重矛盾。
导演清晰地揭示了三个“恶性循环”:一是人与人的矛盾。
捕杀藏羚羊的人牟取暴利,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造成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恶果,这是环保题材最常见的主题。
二是情与法的矛盾。
阻止捕杀藏羚羊的巡山队是没有编制的志愿者,他们在从事正义事业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资金的缺乏又逼迫他们不得不卖掉收缴上来的小部分羊皮,这种“怪圈”的产生是发人深省的。
影片以冷静的姿态摆出这一问题,并用巡逻队长日泰最为简短的一句话做了解释:“一些人的手和脸都是漆黑的,但他们的心绝对干净。
”三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原本生活就是很艰难的,自然环境的恶劣导致人们不得不去开垦,于是草原变成了荒漠,于是人类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猎杀藏羚羊,这种“恶性循环”有着完全脱离于故事本身的暗喻,它将一个人的执著倍念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社会压力和生存动力之间的矛盾作了一次精辟而深刻的注解。
纪录片、平衡解读可可西里范例PPT课件
.
16
解说词
• 这个片子的解说词也具有深刻性。比如,在介绍 渔民刘丕成的时候,有这么一句: “生活像被海 浪推着走”,这句话化抽像为具体,很有修辞效 果。 比如,”除天气预报,外面的生活对他们无 关紧要”,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简直无法想像, 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再比如,“钱赚的多 说明这条路行得通”,“人生一辈子,在哪儿活 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常口语化,但很有哲 理性。这些都在侧面为升华主题服务。
• 第四段时期代表作:《沙与海》
• 为人物立传:《邓小平》《周恩来》 《毛泽东》《雕刻家刘焕章》《方荣翔》
.
3
背景介绍
• 可可西里是美丽的,更是残酷的。
•
可可西里在蒙语中意为"美丽的少女",地处
青海、西藏、新疆三省交界处。这里的自然条件
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达零下8度,冬季最低气温
可达零下40度;平均海拔4800米,年均含氧量不
到平原地区的30%,并经常出现大风、冰雹、雷电、
大雪,被称之为"世界第三极"和"生命禁区".
.
4
• 然而,恶劣的气候却进化出了藏羚羊、藏野驴、
野牦牛、雪豹等一大批国家珍稀野生动物,其中
大多数是国家一、二类保护物种。可可西里已经
成为我国大型珍稀野生动物物种分布最广,数量
最多的地区之一,是名符其实的"野生动物的天堂 "。
现实主义手法
•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和真实 地体会到了,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 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 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了,在一种悲壮与 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 和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并在一种 不轻松的故事情节的展开中,折射出他们 生存条件与现实环境的苦涩。
分析《可可西里》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
分析《可可西里》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画——分析《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对故事情节叙述与人物塑造起到的作用现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构成影视画面的美学元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想拍出好的画面,就应该先熟知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电视摄像艺术造型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画面的景别元素、画面的构图元素、画面的拍摄角度元素等三大方面。
影片《可可西里》讲述了北京来的记者尕玉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一同亲历并见证了猖狂的盗猎分子种种血淋淋的罪证的故事。
本片在电影摄像造型上的成就颇高,也获得了当年金马奖的最佳摄影。
甚至有人评价《可可西里》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画一样。
接下来我将以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的三大方面来分析《可可西里》中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
(一)景别在很多影片中,通常是以远景作为开头的,而《可可西里》则以一个近景到特写的推镜头作为开篇,清晰捕捉到了此时强巴正在小憩的样子。
同时,画面中,强巴所处的具体环境并不明显,这里也在开篇吸引观众眼球,引导观众继续往下看。
而在第46秒,出现了六个捕猎者在车外包围强巴的中景镜头,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手上的动作——拿着枪,面部的神态——咄咄逼人。
这个中景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再通过与强巴的近景镜头的对比,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敌对关系和强巴此时所处的敌强我弱、势单力薄的境地,为后来强巴被杀的情节线发展做推动和铺垫。
影片中也多次运用了远景。
例如在偷猎者开着汽车在大荒漠上追逐并猎杀藏羚羊的情节中,在拍摄藏羚羊四散逃离的时候运用了远景。
其一表现了可可西里荒凉无垠的恶劣自然环境,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性。
其二将藏羚羊与这一环境结合起来,以景抒情,更加突出了藏羚羊在这个险恶环境中,面对自然和偷猎者的双重威胁下的孤立无援、弱小无助。
其三也可以使观众更清晰的获得画面信息。
同理,影片中也出现了很多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大荒漠中的远景,表现出人再这一恶劣大环境下的渺小,也为后来很多队员因环境而遭遇劫难的情节起铺垫作用。
纪录片《平衡》观影评价
纪录片《平衡》评析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国际性主题。
《平衡》是摄制组历时三年,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生命禁区"艰苦创作而成,真实地讲述了一支活跃在中国著名的"生命禁区"——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武装反盗猎队伍的命运。
该片运用了"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纪录片2000年完成,时常74分钟,获第十一届匈牙利国际视觉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并入围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以下我将从纪录片的镜头处理、叙事手法以及创作理念等方面来解析此部纪录片。
镜头处理一、空镜头的大量使用。
通观纪录片可以发现,整个片子中,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
例如在讲述索南达杰逝世的时,运用了一只斑头雁啼叫低飞的空镜头,长时间的空镜头伴随着画外音,隐喻索南达杰的离去,用斑头雁寄托沉痛的哀思。
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建设施工过程记录中,也大量运用了空镜头,包括飘扬的红旗,远处的霞光等等。
这组空镜头一方面交代了空间上的转换,另一方面也塑造了空灵悠远的意境。
整个纪录片也是以空镜头开始的,是一片幽蓝的湖水和辽阔的草原,衬着浮云飘渺的高远的天空,一只苍鹰独自翱翔于这处神圣的净土,逆着呼啸的高原的风。
接着,便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狂风暴雨中艰难地上升,激荡在广袤无人的可可西里。
看到这里,顿觉一种凛然的庄严和孤独的美丽袭染了我的大脑。
这,就是可可西里无人区。
嘹亮粗犷的藏歌悠然响起后,“平衡”两个赤色大字赫然嵌刻于青蓝的天幕,一场深刻警策的纪录片由此盛开。
二、中远景镜头的大量使用。
这部纪录片另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使用了中远景和广角镜头。
一方面是因为整个高原地区视野开阔,非常适合使用中远景镜头和广角镜头来塑造空间感。
广阔的视域也有利于呈现高原强悍有力、沧桑脱俗的美感。
另一方面,在人物出现在镜头里,例如他们巡山以及日常工作的画面,使用了大量远景镜头,在大自然苍凉的背景下显示出队员们的身影,是那么渺小与无力,这种视觉上的冲突也给观众直观的感受。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简介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由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纪录片,于2004年上映。
该片记录了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展现了这片区域的美丽壮观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影片以其真实感人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故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可可西里地区被誉为“世界第三楼”,拥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吸引着无数科考队和摄影师前来探访和记录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
影片通过真实的影像和纪实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这片区域的美丽和脆弱,唤起了人们对自然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反思。
《可可西里》不仅是一部记录片,更是一部关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2. 正文2.1 纪实性的体现影片《可可西里》在纪实性方面体现得非常出色。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他们的对话和行为都显得非常真实自然。
导演通过镜头的选取和剪辑技巧,将这些场景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背景选定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这个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活状态也被真实地展现出来。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感受到这个偏远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影片还还原了真实发生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真人真事的还原,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可可西里》在纪实性方面的表现可谓是非常成功,观众能够通过影片感受到真实事件所带来的震撼和启示。
2.2 真实的背景《可可西里》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纪录片,其真实的背景是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
这一地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无人区之一。
可可西里地区是中国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影片通过真实的背景展示了这片荒凉而美丽的土地,以及其中生活的动植物。
在可可西里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高海拔、恶劣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动植物群落,有着许多珍稀濒危物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的运用:
• 本片的音乐统一并富有情趣,是一个亮点。 • 如果观众看到一个画面,听到一句话,能突然一惊,有被
激活的感觉,那么,这样选择的音乐就是成功的。 • 特别是在画面刘泽远的小女儿在沙漠里摸爬滚玩里面,以
及刘泽远在捡沙枣的时候, 音乐效果能让人动容。本片 音乐的运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统一。统一表现为三个方 面:一个是整个片子的统一,半个小时看下来,没有出现 第二支曲子, 只有一支曲子,没有杂乱的感觉,而且非 常受用。另一个方面,这个片子在介绍渔民刘丕成的时候, 都没有音乐的配音, 音乐只是统一出现在介绍沙漠里的 刘泽远一家的时候,最妙的是,尽管这样安排,但丝毫不 会给人一种偏得介绍刘泽远一家的感觉,整个片子下来, 依然流畅自然 。
• 第四段时期代表作:《沙与海》
• 为人物立传:《邓小平》《周恩来》 《毛泽东》《雕刻家刘焕章》《方荣翔》
背景介绍
• 可可西里是美丽的,更是残酷的。
•
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西里在蒙语中意为"美丽的少女",地处
青海、西藏、新疆三省交界处。这里的自然条件
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达零下8度,冬季最低气温
可达零下40度;平均海拔4800米,年均含氧量不 到平原地区的30%,并经常出现大风、冰雹、雷 电、大雪,被称之为"世界第三极"和"生命禁区".
•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和真实 地体会到了,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 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 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了,在一种悲壮与 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和 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并在一种不 轻松的故事情节的展开中,折射出他们生 存条件与现实环境的苦涩。
• 的确《平衡》中的现实主义手法令人感觉 到他对时弊的尖锐剖析,“真实”得有点 残忍。但正是这种“真实”得有点残忍的 真实中,一种真实生命的涌动一种灵魂激 情地昭示,使我们感觉到了彭辉纪录片创 作中所蕴藏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思索的 结果。
疯狂捕杀,一批批国家珍稀野生动物倒在了盗猎 分子的枪口之下,一些珍稀物种正遭受灭顶之灾!
人物形象
• 扎巴多杰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和许多藏族牧民一样,曾经 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猎手。在六十年代,倒在他枪口下的 猎物就有上千只。从部队转业后,他开始从事执法工作, 也就从这个时候起,他渐渐明白野生动物的珍贵性。直到 索南达杰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与18个盗猎分子枪战身亡后, 性格刚毅的扎巴多杰毅然辞去了州人大的职务,端起了索 南达杰的枪,率领西部工委的40多个队员一头扎进了可可 西里……4年来,扎巴多杰已经从一个猎人彻底转变成为 一个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
七.纪录片欣赏《沙与海》
• 《沙与海》是1989年开始拍摄的, 它是中 国第一部获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本片记 录了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一户游牧人家刘 泽远和辽东半岛的一个渔民刘丕成的生活, 通过这两户人家同与不同的比较,通过” 沙与海”的对话,来表现一种人文关怀, 一种对个人生存状态的思考。
内容主题
• 然而,恶劣的气候却进化出了藏羚羊、藏野驴、 野牦牛、雪豹等一大批国家珍稀野生动物,其中
大多数是国家一、二类保护物种。可可西里已经
成为我国大型珍稀野生动物物种分布最广,数量 最多的地区之一,是名符其实的"野生动物的天堂 "。
•
但是,近年来,这些进化得几乎完美的珍稀
野生动物,因其极高的经济价值而受到盗猎者的
解说词
• 这个片子的解说词也具有深刻性。比如,在介绍 渔民刘丕成的时候,有这么一句: “生活像被海浪 推着走”,这句话化抽像为具体,很有修辞效果。 比如,”除天气预报,外面的生活对他们无关紧 要”,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简直无法想像,但 却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再比如,“钱赚的多说 明这条路行得通”,“人生一辈子,在哪儿活都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常口语化,但很有哲理 性。这些都在侧面为升华主题服务。
• 第一段时期:以国家重大的政治事件,各 条战线上的先进典型事迹为内容,以颂扬 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精神为主要基调《周 恩来出访亚非14国》《大庆在阔步前进》
• 第二段时期:《话说长江》《丝绸之路》 《话说运河》《望长城》。
• 第三段时期创作理念的变化:放弃你的 责任感,放弃你的所谓对文化的深层次 思考,像朋友和家人一样关心你的拍摄 象
“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
• 无解说词
片中使用了少量音乐,大多是自然音响。风声贯 穿全片,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即便用了 防风罩,依然抵不住肆虐的大风,真实直接地表 现了西部野牦牛队的工作环境。在环保主义者杨 欣过生日片段中,大家为他学唱生日歌也是自然 音响之一,毫不粉饰的音响带来了体现情感的最 佳效果
• 刘泽远是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农民,他 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粮食,饲养骆驼,全家的水 源来自一口井,每年的收入是五千元。刘丕成是 辽东半岛上一个孤岛的渔民,当地人传说他已经 赚了四十万的家产,他很不愿意引人注目,甚至 对摄像机产生了敌意。虽然两个家庭的生活环境 和条件不一样,但是编导试图在表现各自独有的 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某种共同点。
主题内涵
• 生态平衡。人和自然的关系 • 人文平衡。人和人的关系 • 扎巴多杰的事业是保护生态平衡的事业; • 作为一个完完全全的人,扎巴多杰有一分仗义的
亲情,这是在寻求一种心态平衡; • 重要的是,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保护野生动物
事业里去的扎巴多杰,却又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的县委副书记。
现实主义手法
三.电视纪录片的特征
• (一)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A.电视纪录片多重品格的真实 1. 化作影响形象的真实 2. 创作者重新组合后的真实 3. 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
B.主体意识的淡化 (二)纪实性与表现哲理的统一
四.中国记录片的发展历程及代表 作
• 起步于1958年
• 新闻纪录---文化反思(80)----平民纪事 (90)----生存关照 人物立传.
• 事实上,他们的生活都牢牢被大自然所左 右,沙暴可以摧毁一切,正如海暴可以摧
毁一切一样,而对两位主人公来说,对于
未来和子女的难以把握,给他们带来了同
样的孤独感。全片冷静地将两个完全不相
识的家庭放在一起进行考察。他们对儿女
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质量的想 法,对外部世界关注的程度。
结构:
• 平衡对称,错落有致。整个片子非常严格 地按照介照完刘丕成之后,紧接着介绍刘 泽远的顺序,两户人家,一个在湛蓝的大 海上,一个在银色的沙漠里,两种地方风 貌穿插,让人感觉清晰有序,新鲜不刻板, 不会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