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中的“一语双关”现象
诗词表现艺术第二章修辞手法(上)四.双关
![诗词表现艺术第二章修辞手法(上)四.双关](https://img.taocdn.com/s3/m/37176be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6c.png)
诗词表现艺术第二章修辞手法(上)四.双关诗词表现艺术第二章修辞手法(上)四.双关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法。
双关的作用:1.能表达委婉含蓄的思想感情,也能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思想感情;2.语言幽默风趣,含义深长,发人深思,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双关的类别:语意双关;谐音双关。
(一)语音双关语音双关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近音的条件而构成的修辞手法。
例如:(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分析: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用的就是语音双关的手法(也是隐喻)“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是指岸上“郎”的歌声,究竟是“有情”呢还是无情?少女听着这难以捉摸的“歌声”,心情忐忑不安。
幸亏这少女聪明,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却有”。
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2)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手马,谁怕?一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运用了语音双关手法,它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作者心目中的屡遭政治打击的风雨和所遭遇的人生挫折的风雨。
这既幽默含蓄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不无愤懑的感情,又表现作者豁达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含义深长,发人深思。
(二)语意双关语意双关就是借用同义词语来表达明暗两重意思的修辞手法。
例如(1)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赶快记忆,高中古诗词鉴赏中必知双关语!
![赶快记忆,高中古诗词鉴赏中必知双关语!](https://img.taocdn.com/s3/m/44d39dd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7.png)
赶快记忆,高中古诗词鉴赏中必知双关语!导语:古诗词一直是很多同学的比较痛疼的问题,今天来和同学们说说,古诗词中的双关语,方便大家答题!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
例如:“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五、“匹”语义双关“布匹”和“匹偶”《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诗歌双关修辞示例
![诗歌双关修辞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b95d16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11.png)
诗歌是一种美学表达形式,以其独特的声韵、形式和意象而闻名。
在诗歌中,修辞手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修辞手法可以通过运用双关语来丰富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双关语是指一种具有两种或更多种解释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可以通过隐喻、比喻、像声和变音等手法来实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双关修辞示例。
首先是隐喻双关。
隐喻是一种通过比较来传达思想或意义的修辞手法。
在诗歌中,隐喻双关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象和含义。
例如,诗人可能用“夜晚的黑暗是一位无声的音乐家”来描述夜晚的安静和神秘感。
这个句子中的“无声的音乐家”就是一个隐喻双关,它通过比较夜晚的安静和音乐家的演奏来传达意义。
其次是比喻双关。
比喻是一种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思想或意义的修辞手法。
在诗歌中,比喻双关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例如,诗人可能用“他的眼睛是两颗明亮的星星”来形容一个人的眼睛明亮而美丽。
这个句子中的“明亮的星星”就是一个比喻双关,它通过将眼睛和星星进行类比来传达意义。
另外还有一种双关修辞手法是像声双关。
像声是一种通过词语的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来传达思想或意义的修辞手法。
在诗歌中,像声双关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例如,诗人可能用“风吹过窗棂,咻咻作响”来描写风吹过窗户时发出的声音。
这个句子中的“咻咻作响”就是一个像声双关,它通过词语的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来传达窗户被风吹的声音。
最后是变音双关。
变音是一种通过改变词语的音或音节来传达思想或意义的修辞手法。
在诗歌中,变音双关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意象和语言效果。
例如,诗人可能用“站在岸边,思绪如涛”来表达他的思绪翻腾不安。
这个句子中的“思绪如涛”就是一个变音双关,它通过将思绪和海浪的涌动进行类比来传达情感。
通过上述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双关修辞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它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深刻和引人入胜。
诗人通过巧妙地应用双关修辞,可以在有限的语言和词汇中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象和内涵。
赶快记忆,高中古诗词鉴赏中必知双关语!
![赶快记忆,高中古诗词鉴赏中必知双关语!](https://img.taocdn.com/s3/m/dd475fc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d.png)
赶快记忆,高中古诗词鉴赏中必知双关语!导语:古诗词一直是很多同学的比较痛疼的问题,今天来和同学们说说,古诗词中的双关语,方便大家答题!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
例如:“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五、“匹”语义双关“布匹”和“匹偶”《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1014a825c52cc58ad6be2a.png)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浅议中国古典诗句中的双关
![浅议中国古典诗句中的双关](https://img.taocdn.com/s3/m/157ce688e53a580216fcfe6e.png)
( ) 一 双关在 中国诗歌 中的产 生和 发展
在 中国文 学史 中 . 最早 对 “ 双关 ” 出定义 的是 范 作 仲淹 . 他在 《 赋 林 衡鉴 ) 》 ( 序 中说 : 兼 明二 物 , 之 双 “ 谓 关 。”16 [ 9但准 确地讲 ,诗经》 中国诗学 最早 使用 双 1 2 《 是 关修 辞 的书面 作 品 ,诗经 》 《 中有 大量 的双 关修 辞 。在 创作 中 .词语 的多义 性可 以增 加诗文 的 意蕴深 度 . 增 加 诗作 的感 情 色 彩 . 因此 . 词语 的多义 性 就 成 为诗 人 创作 诗歌 时一 种 自觉 的追 求 中 国词语 恰好 具备 这 而 类特 点 我 国作为一 个诗 歌 的国度 . 双关 修辞 的使 用
指 东道 西 ; 委婉 进 言 、 蓄抒 慨 ; 隐 约成 谜 、 谐 或 含 或 诙
位 少女 本来 在江 边休 闲地欣 赏 风景 . 是 突然 传来 的 但
歌 声 打破 了环境 的 宁静 .也打 破 的少女 心境 的安 宁 原 来 那 唱歌 之 人是 少 女 的 意 中人 .他 对 少 女不 理 不
的魅 力 . 时还 会 增 加 诗 句 的魅 力 , 同 促进 诗 句 的传 播 。
关键 字 : 关 ; 双 中国诗 学 ; 学接 受 ; 读 ; 造 文 误 创
中 图分 类 号 :2 3 9 9 2 1 ) 6 0 2 -0 1 7 —1 9 ( 0 2 0 - 1 7 3
睬. 好像 是 无情 ( ) 晴 的样子 , 是仔 细听 听歌声 , 但 又像 是 对 自己的倾诉 和表 白 , 像 又是有 情 ( ) 好 晴 的 作 品
看 起 来是 在 写 景 . 实质 是 在 抒情 . 是作 者 把 自己 的 只
浅析《唐诗三百首》中的谐音双关现象及其文化蕴涵
![浅析《唐诗三百首》中的谐音双关现象及其文化蕴涵](https://img.taocdn.com/s3/m/1333b6806529647d27285247.png)
浅析《唐诗三百首》中的谐音双关现象及其文化蕴涵(乌鲁木齐新疆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郭玉娥 830000)摘要:唐诗是中国文学语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唐诗也成为研究唐代词汇的一项重要材料。
《唐诗三百首》是唐朝文化的凝聚体,是其文化总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且谐音双关是古典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古典诗歌中大量运用谐音双关表情达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了审美的愉悦。
本文是以语言学中的修辞学视角来关注文学作品与文化意义的一种边缘角度的研究,望能为汉语语义学、文化语言学尽自己绵薄之力。
关键词:谐音双关;唐诗三百首;文化蕴涵一、谐音双关的定义及文化魅力谐音双关是利用词语同音或近音的条件,使其既具有本身的表意作用,又可以从其表意中引出含意,而以含意为主,构成一语双关的效果。
由于汉语谐音的现象及其普遍,因此,谐音双关就成了最常用到语言修辞的形式,此修辞方式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一种语言中的谐音成分固然和该语言的语言结构有着直接关系,最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
通过谐音成分,可以寻觅出字词的文化渊源,从中窥探汉语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汉语语音尤其是谐音对汉文化的渗透是多方面的。
它成为文人骚客手中的娱乐方式,登高临空,逢友把酒,或拜谒前的叩问诗,或挥别前的赠言诗,以文寄情,以诗托意,几乎成为中国文人的文化传统;它成为市井俚人的口头诙谐语、或隐语示意,或黑话做事,或问签,或问卦,都是借助于特定的谐音方式来泻意,来渲情。
汉语语音造词中的谐音修辞成为解密汉民族的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一把钥匙。
二、《唐诗三百首》中的谐音双关现象谐音双关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就是人们熟知的例子。
它们表面上是说天气,实际上是倾诉爱情,运用谐音双关的方法,以“晴”来代替同音的“情”,很是巧妙。
在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二):“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连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连词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dd87e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5.png)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连词例析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许多富有双关意义的连词。
这些连词运用巧妙的表达方式,给作品增添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艺术美感。
本文将介绍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连词,并进行例析。
1. 情意双关古典诗词中常使用一些连词来表达多重情感和含义。
比如“不禁”,在诗中既可表示不自觉地做出某种反应,也可以表示情感的抑制。
另一个例子是“难道”,它既可以用来表达疑问,也可以表示讽刺和否定。
例子:- 不禁:春风吹过,不禁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 难道:月亮那么美,难道你眼中看不出来吗?2. 空间双关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连词能够在空间上创造双重意义。
比如“千山万水”,它既可以指代真实的山水景色,也可以用来形容感情的距离和遥远。
类似地,“朝朝暮暮”可以表示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也可以表达时间的长久和思念之情。
例子:- 千山万水:离别之际,千山万水难隔绝。
- 朝朝暮暮:他对她的思念如朝朝暮暮般长久。
3. 语言双关在古典诗词中,一些连词也能够运用语言上的双关,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一点红”既可以指代一朵红花,也可以表示微小的痕迹和迹象。
类似地,“水调歌头”既可以指一种曲调,也可以表示开头的部分。
例子:- 一点红:白雪皑皑的世界上,唯有那一点红更加显眼。
- 水调歌头:他在漆黑的夜里吟唱着那首水调歌头。
总结古典诗词中的“双关”连词运用巧妙,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效果。
通过情意双关,空间双关和语言双关等手法,诗人们创造了更深刻的意象和情感体验。
这些连词令古典诗词更具诗意和韵味。
注:以上例子仅供参考,实际文本中可能存在其他双关连词,因此无法一一列举。
另外,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文本中引述的内容无法确认真实性。
浅谈诗词中的“一语双关”现象
![浅谈诗词中的“一语双关”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d6d3987fddccda38366baf15.png)
中国诗词在很多时候要表达双重含义时而字面上却只表达了一种含义,更重要的含义需要推导才能获得,从而获得委婉,含蓄的效果。这种现象就是一语双关。它一般分为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
(一)谐音双关
古典诗词中制造“双关”的手法很多,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汉字是单音字,每一字一音,有些字还是多音字,而汉语的一个音又海纳了数以千计的字,这就是谐音双关的基础。
再如:温庭筠的《杨柳枝》“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中“烛-嘱,围棋-违期”,诗人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隐语,使读者通过联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双陆之戏,实际上是说诗中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莫违期”是“深嘱”的具体内容。
总之语义双关可由借景传情,也可由一字一词或一句揭示其中的双关精髓。
巩固练习:(一)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鹈,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么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请谈一下这首词中的“双关”现象。
答案:“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句,“丝”与“思”谐音,此双关语比喻极为巧妙。“千千结”比喻解不开心中的纠缠烦恼,如乱麻有千万个结子,用得绝妙,可见忧郁之深,相思之苦。正所谓:言有尽,意无穷!
(二)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请谈一下这首词中的“双关”现象。
答案: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最新文档】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分析-优秀word范文 (4页)
![【最新文档】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分析-优秀word范文 (4页)](https://img.taocdn.com/s3/m/7885ee5427284b73f24250d0.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分析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完整word)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完整word)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ad15bd87c24028915fc3b5.png)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2011年01月08日21:56 授课老师:卢廷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例解古典诗词中的双关、离合技法
![例解古典诗词中的双关、离合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3e6ef4d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6.png)
例解古典诗词中的双关、离合技法双关艺术技法双关,即一语双关,指在诗词创作中,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形成表达上委婉、含蓄的效果。
一、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1、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子夜四时歌》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或眷恋之情,全篇质朴清新、细腻缠绵。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从而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2、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采用起兴手法,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和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形容少女听到歌声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终于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这句采用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十分贴切自然。
3、隐语谐音双关南朝民歌《作蚕丝》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
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这是一位女子一往情深的爱情表白,蕴涵着两情相悦的寓意。
“匹”,既是指布匹,也是寓指“匹配”、“匹偶”。
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并不是在诗词中产生歧义,而是透过表面文字传达出另一曾意思或是根据诗韵挖掘更深入的语意。
李商隐《乐游园》向晚适不意,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赏析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20c83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4.png)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赏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古典诗词里面使用双关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
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
例如:“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浅谈双关
![浅谈双关](https://img.taocdn.com/s3/m/4e72a006a216147917112865.png)
浅谈双关21140920 陈紫微双关,就是有意识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同一句话,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同时兼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
双关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恰当地运用双关语,一方面可以使语言幽默,饶有兴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中,“丝”指蚕吐的丝,兼指人的相思,这是对常规表达的一种偏离。
双关是一种正偏离,它能提高表达效果。
例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晴”字兼指:天气阴晴的“晴”和爱情的“情”,这种一语双关使它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双关是一种对常规的偏离,表达者故意让话语具有两种含义。
例如:“上见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书迹,爱之。
辛酉,以公权为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
上问公权:“卿书何能如此?”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上默然改容,知其以笔谏也。
”柳公权表面上是说的是书法艺术,骨子里讲的却是治国大道理。
双关的表里两层意思之间不是平等的,说写者的重点,本意不是表面上的,字面上的意思,甚至要舍弃字面上的意思,要求听读者把握隐藏在深处的那层意思。
但是也有表里两层意思并重的。
双关还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同音现象构成双关语,即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的词来代替所要表达的本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
例如:我们一出生时,父母就经过深思熟虑为我们取下了一个名字。
其中,有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名字暗藏深刻寓意,就利用谐音双关的特点。
吴迪(无敌),郝云(好运)等。
另外,谐音双关是民歌,民谣,歇后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山顶滚石头-“实”打“实”。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老虎拉车-谁赶(敢)。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和句子的语言的多义现象而构成的,也可以是利用言语意义的多义来构成。
语言文字运用提到古诗词双关一两句思考作文
![语言文字运用提到古诗词双关一两句思考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2a2ba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a.png)
语言文字运用提到古诗词双关一两句思考作文前几天,我去参加了一个诗词爱好者的聚会。
原本以为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吟诵几首诗词,交流交流心得,没想到却因为一句双关的古诗词,引发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让我对古诗词中的双关有了更深的思考。
聚会的地点选在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茶馆。
刚进门,就能闻到淡淡的茶香,听到清幽的古筝曲,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古代。
大家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桌上摆满了各种精致的茶具和点心。
一开始,气氛还算轻松愉快。
每个人都分享了自己最近喜欢的诗词,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婉约细腻。
就在这时,一位老兄站起来,吟诵了一句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说:“这句诗啊,表面上是在说春蚕吐丝直到死,蜡烛燃烧完变成灰,其实是在比喻爱情的坚贞不渝,至死方休。
这双关用得,绝了!”他话音刚落,旁边一位女士就接过话头:“可不是嘛!这种双关的手法,让诗词变得更加含蓄深沉,意味无穷。
就像‘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是说天气,其实是在说感情,那种模棱两可、欲说还休的感觉,真让人回味无穷。
”听着他们的讨论,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些双关的古诗词,就像是一个个巧妙的谜语,表面是一层意思,内里却隐藏着更深的情感和寓意。
它们既让读者在解谜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又能传达出诗人复杂而细腻的心思。
这时,又有人提到了“柳”这个意象。
他说:“在古诗词里,‘柳’经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情。
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新绿的柳色,不就是在衬托离别的伤感吗?但同时,‘柳’又因为谐音‘留’,有着挽留的意思,这又是一层双关。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读过的一首诗,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里的“杨柳”,既是指真实的杨柳树,又代表着这首曲子,充满了哀怨的情绪。
诗人用这样巧妙的双关,把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讨论越来越热烈,大家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涨。
有人说双关让诗词更有韵味,有人说双关增加了诗词的理解难度,但也正是因为有了难度,才让我们在解读诗词时有了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双关在古典诗词曲中的运用探析
![双关在古典诗词曲中的运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d3836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0.png)
双关在古典诗词曲中的运用探析双关在古典诗词曲中的运用探析我国古典诗词曲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意象意境意蕴已经跨越了时空,融入到当代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古典诗词曲运用各种修辞法,营造含蓄深邃、灵动鲜活的意境。
双关这一修辞法的运用,使古典诗词曲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双关是指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双关的字面意义是明确的,内涵的意义是暗蕴的。
双关的存在基础是语言材料的多义现象和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之间的某种相关性。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读者领会其弦外之音。
一、谐音双关一个字除本字所含的意义外,又兼含另一个与本字同音的字的意义,谐音能起一种隐语的作用。
1、音形一致的谐音双关。
所用词与引申的词读音相同,形体也相同。
其为一个字。
例如乐府《吴声歌曲·子夜歌》,多用双关隐语,相传晋代女子子夜所作。
现存晋、宋、齐三代歌词四十二首,均写男女恋情,形式为四句五言句。
诗中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聚散之“散”,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心之“关”,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
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乐府《吴声歌曲·子夜歌》)北魏胡太后《杨白花歌》:阳春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来双燕子,愿含杨花入巢里。
诗中“杨花”即杨白花。
据李延寿《南史卷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三》:“时复有杨华者,能作惊军骑,亦一时妙捷,帝深赏之。
华本名白花。
……魏胡太后逼幸之。
华惧祸,改名华,来降。
胡太后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凄断。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宝钗的《咏白海棠》有这样的诗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林黛玉、贾宝玉名字中都有玉字,就玉说“痕”是玉的瘢痕;就宝黛的爱情悲剧看,“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此处运用双关是以人拟“痕”,指二人的泪痕。
双关的古诗
![双关的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9b5a58c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6.png)
双关的古诗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运用多义词、形近词或言语的双重含义,使诗歌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或引申意义,以达到增强表达力、增添趣味性的效果。
下面将以古诗《静夜思》为例,展示双关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字面意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在静夜思乡的人,他躺在床上看着明亮的月光,感到疑惑是否地上有霜,于是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故乡。
然而,通过双关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可以有更深层的含义。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首先,明月和明亮的月光除了字面上的意义,还有引申的意义。
明月在古代诗中通常象征美好和纯洁,它可以代表人生中的理想追求和向往之情。
在诗中,明月的光代表了人们向往的美好事物。
而床前的明月光,则可以理解为将美好的事物置于眼前,暗示着诗人对人生中可见的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地上霜和思故乡也具有双重意义。
地上霜可以被理解为天气寒冷,夜晚的露水凝结成霜的象征,但也可以理解为世界上的一切顺利和成功。
而思故乡既可以看作寄托思念故乡的情感,也可以解读为对于故乡的留恋和对故乡美好事物的向往。
通过这样的解读,我们可以将《静夜思》理解为诗人对于人生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将世俗的成功和功利放置在次要的位置上,将思念故乡和追逐理想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上。
通过双关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歌在表达情感、寄托思想和意境表达方面增添了趣味性和深度,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双关手法的广泛运用不仅仅局限于《静夜思》,在古代的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出色的例子。
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东流”既可以看作河流向东流动,也可以看作对生命永恒流动的暗示。
再如苏轼的《江城子·南海上》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红”既可以看作红色的花朵,也可以理解为向往、渴望的符号。
综上所述,双关是一种极富表现力和趣味性的修辞手法,在古诗中常常被运用于表达情感和思想、增添诗歌的深度和韵味。
诗歌鉴赏古诗词里常见的“双关”
![诗歌鉴赏古诗词里常见的“双关”](https://img.taocdn.com/s3/m/7d48962f0066f5335a812195.png)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举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古典诗词里面使用双关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
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
例如:“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遍天涯游遍乡。
不幸难遇罗网内,
脱身还得探花郎。
此诗题出得好,诗吟得更好。“网中蝶”既关眼前景,切当前事,更含心中情。蜘蛛被网网住,身陷“囹圄”;欲想脱离罗网,须得游园观花之人的解救才行。唐伯虎的此时此境,与“网中蝶”何异?其生性洒脱,身陷“牢笼”,为人所困,解脱与否,全系“探花”一人。诗巧在实虚并举,妙在意趣横生,语意双关。其三、四句“不幸难遇罗网内,脱身还得探花郎”,巧借诉说网中蝶境遇,表达诗人意愿。探花出身的县官自然心领神会。在叹服、倾倒之中,恭送唐归。
再如:温庭筠的《杨柳枝》“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中“烛-嘱,围棋-违期”,诗人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隐语,使读者通过联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双陆之戏,实际上是说诗中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莫违期”是“深嘱”的具体内容。
总之语义双关可由借景传情,也可由一字一词或一句揭示其中的双关精髓。
巩固练习:(一)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鹈,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么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请谈一下这首词中的“双关”现象。
答案:“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句,“丝”与“思”谐音,此双关语比喻极为巧妙。“千千结”比喻解不开心中的纠缠烦恼,如乱麻有千万个结子,用得绝妙,可见忧郁之深,相思之苦。正所谓:言有尽,意无穷!
总之谐音双关就是一种音,两个字,双重意。
(二)语义双关
相对于谐音双关,语义双关是更高层次的用法。对语言要有更深的认识,表达上更为含蓄。语义双关并不是在诗词中产生歧义,而是透过表面文字传达出另一层意思或是根据诗韵挖掘更深入的语意。比如说:
有位农夫见财起意,伙同他人去偷牛,事败被抓进官府。县官派人找来农夫的妻子,想问问他有什么说法,只见该妇女沉稳地走上大堂,低声吟道:“滔滔河水向东流,难洗今朝满面羞。贱妾无心比织女,丈夫何事夜牵牛。”结尾两句尤为精妙,语意双关,亦嗔亦怨又饱含怜爱,让县官也为之动容,念在农夫是初犯且有如此贤妇规劝,就网开一面,放他走了。
作者:唐衍安单位: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邮编:252300
(二)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请谈一下这首词中的“双关”现象。
答案: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表现了在朦胧恋爱中的男女有趣而微妙达到的心理。诗句借景言情,妙手偶得,风格轻快流丽,妙语天成,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双关妙用。
又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也即“怜子”,“青”即“清”,“青”即“莲子”的颜色。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又如:有一次,唐伯虎被一个探花出身的县令带到县衙,那县令素闻唐伯虎的大名,很想试试他的才学。因而不在大堂审问,让人把唐伯虎带到后花园。他见几朵花旁有一只蝴蝶被蛛网粘住,那蝴蝶奋力挣扎;但终不能逃脱,不由心中一喜。便招唐伯虎近前来以“网中蝶”为题吟诗一首。唐伯虎得到诗题,便慢步沉思,才行三步,便吟出《网中蝶》:
浅谈诗词中的“一语双关”现象
中国诗词在很多时候要表达双重含义时而字面上却只表达了一种含义,更重要的含义需要推导才能获得,从而获得委婉,含蓄的效果。这种现象就是一语双关。它一般分为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
(一)谐音双关
古典诗词中制造“双关”的手法很多,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汉字是单音字,每一字一音,有些字还是多音字,而汉语的一个音又海纳了数以千计的字,这就是谐音双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