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鱼类增养殖讲义

鱼类增养殖讲义

《鱼类增养殖》讲义绪论绪论重点鱼类增养殖学-掌握鱼类增养殖业简史-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成就-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了解我国鱼类增养殖存在的问题-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趋势-掌握水产养殖业面临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强劲挑战-了解加快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了解一、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二个部分:鱼类养殖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业化养鱼、港养、海水网箱养鱼等;鱼类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鱼类养殖包括以下四个阶段:①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②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③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养成食用鱼;④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成供繁殖用的亲鱼。

池塘养鱼则完整地包括上述四个生产阶段;而河道、湖泊和水库养鱼、港养往往由池塘供应鱼种,养成食用鱼。

至于鱼类增殖中的鱼种人工放流,其鱼种来源也是由池塘养殖供应。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鱼类增养殖学科的发展,相继建立起: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特种水产养殖学、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等学科。

由于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相同,故合并为一门学科——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学科性质:应用科学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的目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我国水域的鱼类资源,提高单位面积鱼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的鱼体蛋白质。

二、鱼类增养殖业简史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技术精堪,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

1.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殷商时代即开始在池塘中养鱼。

2.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养鱼史上有名的始祖范蠡就著有《养鱼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

(鲤鱼养殖场、繁殖、养殖密度)。

鱼类增养殖学期末复习

鱼类增养殖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1、鱼类养殖的概念: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养殖方式:(1)精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大管理强度下的养殖方式(2)半精养:在管理强度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上介于精养和粗养之间(3)粗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较少人力、物力,因而产量较低;一般不进行投饵、施肥,只进行放养或放流和一般看护、捕捞等基本管理三种3、池塘养鱼的地位:池塘养鱼是我国传统的养鱼方式,是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立足点:(1)池塘养鱼完整包括鱼类养殖的四个阶段:亲鱼培育、获取鱼苗、鱼种培育、成鱼养殖(2)池塘养鱼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而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3)湖泊、海域的鱼类养殖所需的鱼种均由池塘养鱼提供(4)港塭养鱼等技术大多在池塘养鱼的理论和技术上发展4、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5)科学的养殖管理(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我国鱼类资源:(1)内陆土著淡水鱼类(2)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河口半咸水鱼类(3)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4)沿海海水鱼类(5)我国珍惜濒危水生野生动物2、养殖鱼类的选择:(1)所养鱼类以生产的整体效益(社会、经济、生态)为目标,为发展生态渔业创造条件(2)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包括:生长快、食性广、鱼苗多、食物链短、适应性强(在生产上要考虑市场、温度、水体、饲料、混养可行性、实力等因素。

)3、食性:滤食性,鲢鱼、鳙鱼(取食方式:滤食,挖食,刮食,猎食,吞食)草食性,草鱼,团头鲂杂食性,鲤鱼,鲫鱼肉食性,青鱼,鲈鱼刮食性,鲮鱼,鲴科鱼类4、鱼类的生长分为体长和体重两个方面的生长,鱼只要活着,就在生长,只是咋生长速度上有差别。

鱼类复习题——精选推荐

鱼类复习题——精选推荐

绪论1、鱼类增养殖学: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第一篇第一章~第三章1、我国的鱼类资源(填空或判断)2、鱼类生长的特点1、持续生长性:终生生长2、阶段性:性成熟前(青春阶段)-性成熟后(成年阶段)-衰老阶段。

3、雌雄差异性:一般雌鱼大于雄鱼,雄鱼性成熟更早,生长速度更易下降。

4、季节性:夏季温度高、饵料丰富,生长快。

5、群体生长快:集群生长更快。

第一篇第四章1、鱼类摄食类型及摄食方式摄食类型:草食性鱼类:鲻、梭、草、团头鲂、鳊鱼。

杂食性鱼类:鲤、鲫(螺+植物)、罗非鱼、虹鳟等。

肉食性鱼类:青、鲈鱼、牙鲆、大黄鱼等。

摄食方式:捕食、滤食2、鱼类的摄食量日摄食量:单位体重的鱼体在一天内摄食饵料的重量。

日摄食量(Food intake) =摄食干饲料量/鱼体增重/养殖天数饵料系数(Feed Index)=摄食干饲料量/鱼体增重第五章鱼类的繁殖行为1、鱼类性成熟类型(一) 低龄性成熟类型:性成熟年龄为l龄或1龄以下。

1.体长一般较小2.生活在高温水域3.整个生命周期较短4.繁殖力高,利于种的延续(二) 高龄性成熟类型:性成熟年龄在10龄左右或更高。

1.个体比较大;2.往往生活在高纬度(冷水性鱼类)3.繁殖力低下,不利于种的延续。

(三) 中等年龄性成熟类型大多数鱼类属这类型,性成熟年龄为2-3龄或4-5龄。

2、鱼类排卵和产卵,亲鱼成熟和卵子成熟卵子的发生需经过三个时期,一般分为卵原细胞的增殖期、卵母细胞的生长期和成熟期。

(1)卵原细胞的增殖期:卵原细胞反复进行有丝分裂的时期,此时的卵原细胞称为第I时相卵原细胞,以第I时相卵原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I期卵巢。

(2)卵母细胞的生长期:此期可分为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两个阶段。

该期的生殖细胞即称为卵母细胞。

小生长期: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知识 ppt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知识 ppt课件
2.水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水温直接影 响鱼 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鲢、鳙、草、青、鲤等生长的适温范围在20~ 32℃左右,15℃以下则食欲下降,生长变慢。
我国广大地区的鱼类池增养殖塘学——水知第识一温章 淡水状养殖况基础 适合温水性鱼类
水温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和决定产卵开始的时期。成 熟亲鱼产卵开始的时期主要决定于水温高低,一般都在 18℃才开始产卵。
③水平变化(主要是受风力的影响):白天下风处的
溶氧都比上风处高,上下层均是如此。但清晨溶氧的水平 变化恰恰与中午相反,是上风处溶氧高于下风处。所以清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
晨池鱼开始浮头时,一般总是知识趋向于上风面。
④季节变化:池水溶氧的高量多出现在夏季
和 秋季,低量一般也出现于夏、秋季。上层氧往往超 过饱和度,而下层溶氧则很低,夜间(特别是黎明 前)池塘含氧常常很低,容易产生缺氧浮头的现 象。
(三)池水的运动 造成池水运动的原因主要是风和水的密度差。水的注 入和流出也可以产生池水的流动。 池水运动虽然较为微弱,但对促进水中氧的溶解和传 递,改善水质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因密度差而产生的池水对流是池水运动的一种重要
形式。水的热阻力(即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下层水被温 度较高、比重较小的上层水所替换的阻力)是很大的。
(2)氧盈与氧债
知识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受下列条件制约:
(1)与水温成反比。 (2)与该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3)与水中的溶质浓度成反比。
气体的溶解速度受制于:
(1)与温度成正比。 (2)与该气体在水中的饱和度成反比。 (3)与气——水面界的接触程度成正比。
气体在水中的扩散速度依赖于:
(1)水分子的扩散作用。 (2)密度流的强弱。 (3)搅拌作用。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

淡水养殖知识点总结

淡水养殖知识点总结

淡水养殖知识点总结一、淡水鱼类养殖1. 水域选择:淡水鱼类养殖需要选择适宜的水域,一般选择水质清澈、水流适中、水温适宜的河流、湖泊或水库进行养殖。

2. 养殖品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包括鲤鱼、鲈鱼、鲫鱼、鲶鱼等,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水域条件的养殖品种非常重要。

3. 饲料和喂养:淡水鱼类养殖需要合理的饲料配比和喂养方式,保证鱼类的生长健康和养殖效益。

4. 疾病防控:定期对养殖鱼类进行疾病检测和预防,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暴发。

5. 养殖管理:对养殖水域进行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控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的浓度。

6. 养殖技术:了解基本的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包括鱼苗的选育和养殖、饲料的配制和喂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

二、淡水虾类养殖1. 养殖品种:淡水虾类包括小龙虾、河虾、蓝螯虾等,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水域条件的养殖品种非常重要。

2. 养殖环境:虾类对水质和水温的要求较高,需要选择适宜的水域进行养殖。

3. 养殖方式:淡水虾类可以采用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等方式进行养殖。

4. 饲料和喂养:虾类的饲料和喂养方式对虾类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影响,需要合理设计饲料配比和喂养策略。

5. 疾病防控:定期对养殖虾类进行疾病检测和预防,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暴发。

6. 养殖管理:对养殖水域进行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控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的浓度。

7. 养殖技术:了解基本的淡水虾类养殖技术,包括虾苗的选育和养殖、饲料的配制和喂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

三、淡水蟹类养殖1. 养殖品种:淡水蟹类包括梭子蟹、毛蟹、青蟹等,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水域条件的养殖品种非常重要。

2. 养殖环境:蟹类对水质和水温的要求较高,需要选择适宜的水域进行养殖。

3. 养殖方式:淡水蟹类可以采用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沼气池养殖等方式进行养殖。

4. 饲料和喂养:蟹类的饲料和喂养方式对蟹类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影响,需要合理设计饲料配比和喂养策略。

5. 疾病防控:定期对养殖蟹类进行疾病检测和预防,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暴发。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绪论

1985与1999淡水养殖面积、产量比较
面积:万公顷
总计
产量:万吨
池塘 湖泊
单产:公斤/公顷
水库 河沟
面 积
产 量 单 产
1985
1999 1985 1999 1985 1989
364.36
504.21 237.92 1421.97 653 2820
125.76
214.51 174.94 1019.58 1391 4753




3、1966~1981 徘徊期。文化大革命。 70年代开始港养鲻、梭鱼,70年代末80年代初, 开始海水网箱养殖(鲷)。 4、1982~ 持续快速发展时期。 确立以养主的方针。 养殖方式、养殖种类不断增加,养殖面积不断扩 大,养殖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1993年起,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超过捕捞。
虾蟹类 56.23


13.00
16.38 1424.40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变化



产业布局: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 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 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海水 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 藻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打破以“青、 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鳗鲡、 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 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多种。 养殖方式: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 养殖等发展迅速。
第三节 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与成就




3.1 特色 (1)鱼类养殖业已是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 径。 养殖超过捕捞 (2)产量较高的养殖品种大多为食物链短、适 应性强、苗种易获得,饲料易解决的鱼类。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鱼类养殖的主体,以温水 草食性和杂食性鲤科鱼类为主。养殖成本低, 效益高。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资环)鱼类增养殖学一、名词解释1、仔鱼和稚鱼仔鱼:指刚从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

稚鱼期: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

2、鱼苗和鱼种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3、轮养和套养轮养:又称轮捕轮放,是将多种且多规格的鱼类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分次捕捞达到食用规格的个体并补放适量鱼种的养殖方式。

套养:指同一种或不同种鱼类不同规格的鱼种同池混养。

4、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

5、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

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6、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鱼: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7、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放养效益指产出量与放养量的比值。

8、水域生产力和水域鱼产力水域生产力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有机质的能力。

水域鱼产力是指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能力,是水域内在的产鱼潜力,即水体在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鱼类增养殖课件 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鱼类增养殖课件  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鲂类有团头鲂、三角鲂、广东鲂和长体鲂等
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隶属鲤 科、鳊亚科、鳊属。全国各地自然水域均有分 布。
泥鳅(Mi sgurnus anguill ica udatus),隶属 鳅科、泥鳅属。分布甚广,除西部高原区外,我星 自南到北各水系都有分布。
(九)鱼类的生殖洄游: 1.由外海向浅海、近岸的洄游 2.溯河生殖洄游:
(1)过河口性鱼类的溯河生殖洄游 (2)淡水鱼类的溯河生殖洄游 3.降海生殖洄游:
(1)过河口性鱼类的降海生殖洄游 (2)由江河游向河口、近海的降海洄游
六、鲤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
罗非鱼是指丽鱼科、罗非鱼属(Tila pia)和口孵 属(Oreochromis)以及刷齿属(Sa—roth erodn) 的鱼类,3属鱼类有100种以上。
五、光照
1.光对鱼类的视觉器官 2.光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3.光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4.光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5.肥度是什么
二、鱼类的栖息习性
1.中上层鱼类:
2.中下层鱼类
3.底层鱼类
三、鱼类的食性
1.鱼类食性的变化: ①.鱼类食性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年龄)产生变化 ②.食性的季节变化 ③.栖息场所不同引起的食性变化 2.鱼类的摄食方式 ①.滤食性鱼类依靠鳃耙过滤进入鳃腔的水流滤取水中的食物, 大多数以浮游生物为食。 ②.草食性鱼类用咽喉齿切断水革或陆生植物 ③.捕食鱼虾的凶猛鱼类,多采取直接追捕吞食的方式
(二)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 ①.饵料 ②.温度 ③.光照 ④.化学因子 ⑤.水体的大小
五、鱼类繁殖习性
(一)鱼类的性别差异: 鱼类一般都足雌雄异体(gonochorism),在鲱、鳕、黄鲷、狭鳕等少数 鱼类中发现有雌雄同体(he rma phro diti sm)现象,甚至还有自体受精 能力。黄鳝、剑尾鱼、石斑鱼、某些鲷类等少数种类尚有性逆转现象, 即性腺的发育从胚胎期一直到性成熟期表现为雌性(雄性),经第一次繁殖 后,性腺内部发生了改变,逐渐转变成雄性(雌性)鱼。 (二)鱼类的生殖方式: 1.卵生 2.卵胎生 3.胎生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饲养管理技术
饲养管理技术包括鱼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科学的饲养 管理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加,有效预防疾病发生,保证鱼类的 健康养殖。
饲料的选择与饲喂方法
饲料是鱼类增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饲料类型和品牌,合理的饲喂方法可以提高鱼类的饲养效果, 增强鱼类的抗病能力,并确保鱼类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鱼类生长环境及需求
了解鱼类的生长环境和需求是成功养殖鱼类的关键。不同鱼类对水质、温度、 氧气等因素有不同的要求,合理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可以促进鱼类的健康 生长。
养殖鱼类的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是鱼类增养殖的重要决策之一。根据市场需求、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等因素,选择适合的鱼类品种可 以提高养殖效益,并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
鱼类病害防治
鱼类病害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有很大影响。 采取科学的病害防治措施,包括预防、检测和治疗,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提高养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鱼பைடு நூலகம்增养殖的市场前景与发展建议
鱼类增养殖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种可持续发展的鱼 类养殖方式将获得更多关注和推广。为了取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建议养殖者积极创新、探索新的养殖技术 和管理模式。
《鱼类增养殖学》PPT课 件
本课件将介绍鱼类增养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鱼类生长环境、品种选择、养 殖管理技术、饲养方法、病害防治以及市场前景与发展建议。
鱼类增养殖学简介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养殖各类鱼类的学科,涵盖了鱼类生态学、 生物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它关注着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鱼类的生产 效益和质量。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知识 ppt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知识 ppt课件
主要来源:是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有机物
质分 解而产生。
消耗:主要是被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利用。游离的
和结合的二氧化碳组成了水中二氧化碳的总量。碱度和硬 度高的水,水中碳酸盐类的量多,贮存二氧化碳的总量也 多,补充水中游离二氧化碳的能力大。
池水中二氧化碳的变动随水生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质 的分解情况而转移,表现有昼夜、垂直、水平、季节等变 化(其变化情况一般是与氧的变化规律相反)。

氮化合物的组成 包括无机氮(溶解的氮气、
铵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其中铵态氮、亚硝态
氮和硝态氮称为有效氮)和有机氮。
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当总铵超过0.5mg/L,
亚硝态氮超过0.1mg/L,表示水中受大量有机物污
染。一般海洋、湖泊、水库等水域,当总氮超过
0.2mg/L,总磷超过0.02mg/L,表明该水体已富营
(三)池水的运动 造成池水运动的原因主要是风和水的密度差。水的注 入和流出也可以产生池水的流动。 池水运动虽然较为微弱,但对促进水中氧的溶解和传 递,改善水质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因密度差而产生的池水对流是池水运动的一种重要
形式。水的热阻力(即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下层水被温 度较高、比重较小的上层水所替换的阻力)是很大的。
知识
1.溶解氧(DO)
来源:主要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占
80%
以上)。一部分从空气中溶解而入(但溶入量一般不
大),或加水带入。
消耗:主要是水中动植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分

等作用(即“水呼吸”),占70%以上;鱼类的呼吸
作用也消耗一定数量的氧(约占16%);由空气中扩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 知识
总碱度大于1.5时生产力高,直到3.5,生产力随总碱 度的增大而相应提高。过高的碱度对鱼类有毒。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Ø 公元618-907年(唐),养殖青草鲢鳙,并逐步发展出混 养技术。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癸辛杂识》
Ø 960-1297(宋)长江、珠江捕捞草、青、鲢、鳙鱼苗 运输到各地,进行饲养,已很发达,饲养地区相当广 了。
Ø 宋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 ,详细记载鱼苗运输过 程:
Ø ①运苗用具。 “除备以竹丝编制、内糊漆纸容器外, 又有口圆底尖为罩篱之状覆之以布,纳器中。” 即“去 其水之盈者”。
Ø (14)弹涂鱼科的大弹涂鱼; Ø (15)毒鲉科的鬼鲉; Ø (16)六线鱼科的大泷六线鱼; Ø (17)鲽科的石鲽; Ø (18)海龙科的三斑海马和大海马; Ø (19)军曹鱼科的军曹鱼; Ø (20)鲟科的中华鲟。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57潮汕、捕获海马亲本,进行饲养繁殖试验首获成功。 Ø 1959-1960年海南岛大鳞鲻人工授精孵化育苗成功。 Ø 1960-1961年海南岛获得大鳞鲻育苗成功。 Ø 1981年深圳黄鳍鲷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棱鲻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1985年平鲷人工催产、孵化和育苗试验成功。 Ø 1985年中华乌塘鳢人工繁殖成功。
Ø 鲇形目:鲇、胡子鲇、大口鲇、革胡子鲇、斑 点叉尾鱼回、黄颡鱼、长吻鮠等
(三)淡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种类
Ø 鲈形目:鳜、鲈(条纹鲈、大口黑鲈)、 淡水白鲳、罗非鱼、乌鳢等
Ø 鲑形目:虹鳟、公鱼、银鱼 Ø 鲟形目:中华鲟、匙吻鲟、史氏鲟 Ø 其它:黄鳝、鳗鲡、鲥鱼
鱼类养殖基础理论 与技术的进步
Ø 鱼类生殖生理与人工繁殖技术 Ø 鱼苗、鱼种生物学培育技术 Ø 养殖池塘生态学与成鱼养殖技术 Ø 以网箱、网围、网栏为内容的“三网”养鱼技术

鱼类增养殖学——淡水养殖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鱼类增养殖学——淡水养殖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1
对鱼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池水的水温,其次是
透明度和池水的运动。
(一)水温 直接影响鱼类,而且影响其他环
境条件而间接对鱼类发生作用,几乎所有的水环境
条件都受到温度的制约。
1.池塘水温的变化特点 在一年中随着天气变
化而变化,但和气温的变化不尽相同。池塘水温变
化的幅度要比气温变化小得多。一天中的平均温
度,水温高于气温,而白天平均水温一般低于平均
第一节 淡水养殖水环境
池塘环境条件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池水的物 理性、化学性、池塘的生物和地质等项。
主要从两方面影响鱼类和池塘产量:一方面直 接影响鱼类的生理活动而使鱼类有不同的生长发育 状况;
另一方面通过影响池塘的物质循环和鱼类天然
食料生物的繁殖而间接影响鱼类。两者最终都影响
到池塘的鱼产量。
优选课件
在正常天气情况下,池水透明度的高低,可以
大致表示水中浮游生物的丰歉和水质的肥度。
一般说来,肥水的透明度在20~40cm之间,
水中浮游生物量较丰富。
透明度用萨氏盘的深度来间接表示。
优选课件
5
(三)池水的运动
造成池水运动的原因主要是风和水的密度差。水的注
入和流出也可以产生池水的流动。
池水运动虽然较为微弱,但对促进水中氧的溶解和传
优选课件
6
在夏季晴天,生产上主要发生以下四种情况: 1、白天晴天、风力小,但上半夜风力增强,气 温下降速度快。……鱼类浮头。 2、白天晴天、风力小,夜间风力仍小,气温 下降速度慢。…….不会引起鱼浮头。 3、白天晴天、风力小,到夜间天气闷热,无 风,气温下降速度极为缓慢。 4、白天晴天,傍晚下雷阵雨。…..易严重浮头.
用,可使上、下层的水温逐渐趋于一致。

01第一章 养鱼学绪论(2学时)

01第一章  养鱼学绪论(2学时)
制作:程汉良 7/29
渔业生产基本情况
单位:产量(吨) ,养殖面积(公顷) 地区 内陆 年份 总产量 海洋捕捞 海水养殖 名 总产量 内陆 捕捞 内陆养殖 养殖 面积 海养 面积 淡养 面积 全国 1996 32881150 12489772 7639013 12752365 1762860 10989505 5680013 822073 4857940 全国 1997 36017759 13853804 7910429 14253526 1886967 12366559 5892770 937933 4954837 全国 1998 39066548 14966765 8600403 15499380 2280244 13219136 6085032 1004407 5080625 全国 1999 41224312 14976223 9742985 16505104 2285364 14219740 6291187 1094946 5196241 全国 2000 42789984 14774524 10612865 17402595 2233230 15169365 6521435 1243703 5277732 全国 2001 43820987 14406144 11315323 18099520 2149932 15949588 6648760 1286458 5362302
6/29
制作:程汉良
2.内陆渔业资源


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约1838万hm2。其中:江河面积 765万hm2,湖泊714万hm2,水库211万hm2,池塘148 万hm2。另外,全国还有水稻田2000万hm2。 我国自然分布的淡水鱼类有709个种和58个亚种。另外, 还有海淡水洄游性鱼类64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 有50多种: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鲂鳊、鲴、 鳡、鲶、鳜、鳢、长吻鮠、鲥、凤鲚、刀鲚、河鲀、 鳗鲡、中华鲟、大马哈鱼、滩头鱼、鲟、银鱼、梭鱼、 鲻、鲈、池沼公鱼、红点鲑、雅罗鱼、红鳍鲌、狗鱼、 哲罗鱼、细鳞鲑、长颌白鲑等。此外,还有中华绒螯 蟹、鳖以及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中的莲、藕、菱等均 可进行养殖。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海水鱼类增养殖需要注意生态保护,合理规划养殖区域,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观赏鱼养殖与市场
观赏鱼养殖
观赏鱼养殖主要满足人们观赏和休闲的需求,常见的观赏鱼有金鱼、锦鲤、热 带鱼等。观赏鱼养殖需要注意品种选择、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等方面。
观赏鱼市场
观赏鱼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在网络销售平台的推动下,观赏鱼市场发展迅 速。同时,观赏鱼文化也逐渐兴起,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鱼类增养殖 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和种质退化等问题。
02
鱼类增养殖的基本原理
鱼类生物学基础
01
02
03
鱼类分类与种群
了解不同鱼类的分类、种 群分布和生态习性,为养 殖品种选择提供依据。
生长与发育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研究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繁殖和 养殖技术,解决水产养殖中的实际问 题,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意义
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促进渔业 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 物资源。
发展历程和现状
发展历程
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传统养殖、集约化养殖和生态养殖三个 阶段,目前正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03
加强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 染。
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
提升养殖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市场营销和品 牌建设,提升鱼类增养殖产业的竞争 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 术和管理经验。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发展历程
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从传统养殖到现代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过程,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现状
目前,全球鱼类增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水产资源供应途径。同时,面临环境压力、病害防治等问题,需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02
鱼类增养殖的基本原理
鱼类繁殖原理
鱼类繁殖方式
鱼类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 和胎生,每种繁殖方式都有其特
维护生态平衡
合理的鱼类增养殖可以优化水域生态结构,提高水域生产力,维护生 态平衡。
传承渔业文化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可以传承和弘扬渔业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鱼类增养殖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驱动
加强鱼类增养殖的科技创新, 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 ,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生态优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鱼类 增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障水域生态安全。
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鱼类增养殖业与相关产业 的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 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国际化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 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国际地位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01
鱼类增养殖学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鱼类捕捞,到人工繁殖,再到增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鱼类增
养殖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环境友好型养殖
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发展可持 续的养殖模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 面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鱼类增养殖学强学科建设和教育 普及,为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提供更 多优秀人才。
THANKS
鱼类生长环境对鱼体的生长速度和健 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包括水温、水质 、食物供应等。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养殖鱼类生物学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养殖鱼类生物学

在60~70年代,认为鲢、鳙鱼大量摄食浮游生物, 特别是鲢鱼以食浮游植物为主,水中浮游生物数量减 少,使水转清。那么鲢、鳙鱼称其为“食藻鱼”是正 确的?
回答是否定的!其原因是:
1、从食性分析,鲢、鳙鱼在天然水域除了滤食 浮游生物外,还大量滤食腐屑,因此只能称其为滤食 性鱼类,而不能称其为食藻鱼。
2、从水中浮游植物个体大小看,过去采用显微 镜计数,最小只能计算出小球藻大小的藻类,这些藻 类能被鲢鱼滤食。
因此鲢鱼肠管中的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浮游 植物个数:浮游动物个数为248:1,体积相比也是 浮游植物大)。
(二)在养殖条件下的食性
1.人工投喂的饵料:如粉碎的饼渣类、米糠、 糟类、麦麸等农副产品下脚料。
2.腐屑:水中存在大量有机碎屑。碎屑上附生 大量微型生物(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 动物等)。因此,碎屑实际上变成了有大量营养价值 高的腐屑。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者在武汉东湖的实验表明: 东湖浮游生物群落,特别是浮游生物体型的大小基本上为滤 食性鱼类所控制。东湖大量放养鲢、鳙鱼后,水域生物量表
1.大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下降,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上升。 目前在东湖主体湖区中心,小于30μm藻类的叶绿素量 占总浮游植物叶绿素a量的92%,90年代藻类的数量是80年 代的7倍;80年代中期以后,大型蓝藻“水华”的消失可能与 鲢鳙密度的持续增加有关,可是“水华”消失后东湖富营养 化程度没有降低,
第三节 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
食性指成鱼的食物组成。 鱼苗阶段食性都相似 ;仔鱼开始分化;到稚鱼 期食性差异明显,幼鱼阶段食性往往接近成鱼。 不同的鱼类由于其取食器管构造不同,食性有明 显差异。鱼类食性主要可划分以下几种类型: 1、滤食性鱼类:如鲢、鳙等。 它们的口一般较大,鳃耙细长密集,其作用好比 一个浮游生物筛网,用来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

鱼类增养殖学重点2011

鱼类增养殖学重点2011

全部重点绪论重点鱼类增养殖学(名词)第一篇第一章~第三章我国的鱼类资源(填空或判断)养殖鱼类选择的标准(简答)鱼类生长的特点;(简答)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简答)第一篇第四章鱼类的摄食类型与摄食方式(填空或判断或名词)鱼类所摄取的食物的种类(填空或判断或名词)鱼类食性转换的原因(简答)鱼类的摄食量(填空或判断或名词)第五章鱼类的繁殖行为性征(填空或判断或名词)鱼类性成熟类型(3种)(填空或判断或名词)鱼类卵子的极性、类型、营养方式(填空或判断或名词)鱼类卵子的发生过程及特征(填空或判断或名词)卵子和卵巢的分期(填空或判断或名词)鱼类排卵和产卵,亲鱼成熟和卵子成熟(填空或判断或名词)鱼类精子的发生过程及精巢的分期(填空或判断或名词)鱼类的性周期(名词)鱼类发育阶段及特征(简答或名词)鱼类繁殖力和生殖群体的概念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影响(填空或判断)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机理(填空或判断)第六章鱼类的洄游一、鱼类洄游的类型(名词)二、影响鱼类洄游的各种因素(简答)第八章鱼类的生活与环境增养殖水域和增养殖水域环境(名词)湖泊的水环境特征(简答)水库的水环境特征(简答)海水的水环境特征(简答)温度和pH对鱼类的影响(简答)CO2 、H2S 、氨气、溶解氧与鱼类的关系(不考)养殖用水的物理处理方法有哪些?(填空)各物理处理方法的主要作用?(填空或简答)过滤的机理?(简答)养殖用水的化学处理方法有哪些?(填空)各化学处理方法的主要作用?(简答)各化学处理方法的主要试剂?(填空)养殖用水的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填空)生物膜法的主要类型?(填空)第九章养鱼肥料有机肥和无机肥的作用机理?(简答)有机肥和无机肥的主要种类?(填空或简答)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简答)第二篇鱼类的育苗技术重点总结第一章鱼类的人工繁殖(定义)第一节亲鱼培育一、亲鱼的来源(填空)二、亲鱼的选择(种质、体重、年龄、雌雄)(填空)第二节催产一、定义二、催产的基本原理(自然、人工)(简答)三、催产剂的种类、缩写及功能、雌雄亲鱼性腺发育程度的鉴定方法(外观、挖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水运动虽然较为微弱,但对促进水中氧的溶解和传 递,改善水质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因密度差而产生的池水对流是池水运动的一种重要
形式。水的热阻力(即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下层水被温 度较高、比重较小的上层水所替换的阻力)是很大的。
池水的对流加பைடு நூலகம்了池塘物质循环的强度,提高了池塘 的生产力。但夜间发生对流时容易造成池塘缺氧和凌晨池 鱼浮头。
精品课件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受下列条件制约:
(1)与水温成反比。
(2)与该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3)与水中的溶质浓度成反比。
气体的溶解速度受制于:
(1)与温度成正比。
(2)与该气体在水中的饱和度成反比。
(3)与气——水面界的接触程度成正比。
气体在水中的扩散速度依赖于:
(1)水分子的扩散作用。
(2)密度流的强弱。
(二)透明度 透明度是表示光线透入水中的程度。
混浊度是指水中混有各种微细物质和浮游生 物 所造成的混浊程度。
在正常天气情况下,池水透明度的高低,可 以 大致表示水中浮游生物的丰歉和水质的肥度。
一般说来,肥水的透明度在20~40cm之间, 水中浮游生物量较丰富。精品课件
(三)池水的运动 造成池水运动的原因主要是风和水的密度差。水的注 入和流出也可以产生池水的流动。
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知识
第一节 淡水养殖水环境 池塘环境条件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池水的 物理性、化学性、池塘的生物和地质等项。 主要从两方面影响鱼类和池塘产量:一方面 直接影响鱼类的生理活动而使鱼类有不同的生长发 育状况; 另一方面通过影响池塘的物质循环和鱼类天 然食料生物的繁殖而间接影响鱼类。两者最终都影 响到池塘的鱼产量。 精品课件
鲢、鳙、草、青、鲤等生长的适温范围在 20~
32℃左右,15℃以下则食欲下降,生长变慢。
我国广大地区的池塘水温状况适合温水性鱼类
的饲养。
精品课件
水温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和决定产卵开始的时期。成熟 亲鱼产卵开始的时期主要决定于水温高低,一般都在 18℃才开始产卵。
水温影响池水的溶氧而间接对鱼类有很大的影响。池 塘的溶氧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减低。
一、池水的物理性
对鱼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池水的水温,其次是 透明度和池水的运动。
(一)水温 直接影响鱼类,而且影响其他环 境条件而间接对鱼类发生作用,几乎所有的水环境 条件都受到温度的制约。
1.池塘水温的变化特点 在一年中随着天气 变 化而变化,但和气温的变化不尽相同。池塘水温变 化的幅度要比气温变化小得多。一天中的平均温 度,水温高于气温,而白天平均水温一般低于平均 气温,晚上则高于气温。从昼夜变化看,一般是下 午2~3点时水温最高,早精品上课件 日出前后的水温最低。
4、白天晴天,傍晚下雷阵雨。…..易严重浮头.
改善:晴天中午开动精品增课件氧机。
二、池水的化学特性
主要有溶解气体、溶解无机盐类和有机物质等. (一)溶解气体
池水中气体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由空气中 溶解而入的;二是由于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池 底或水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在水体中产生的;三 是地表水或地下水,以及加水带入。
精品课件
(1)池塘溶氧的变化规律
①昼夜变化(主要是因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白
天含氧量高,下午2-4时水中溶氧量常常达到过饱和,至 黎明前降到最低值。昼夜差异:一般来说,浮游植物密度 高时昼夜差异大,浮游植物密度低时差异小;晴天差异 大,阴天差异小。
②垂直变化(在夏季的晴天表现较明显):上层产生
的氧量要比下层高得多,一般日出后上下水层的氧差即逐 渐增大,至下午氧差最大,日落后逐渐减小,清晨的氧差 最小。
(2)氧盈与氧债
氧盈(OS):夏秋季节,晴天中午上层水中
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那一部分溶氧值。
氧债(OD):它是池塘底层中的好气性微生
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 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精品课件
(3)氧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是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也在池 塘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改善水质等方面起重要作 用。饲养鲤鱼生长的摄食量的突变点为4.1毫克/升 氧,而且摄食和生长随含氧量的升高而加快。饱和 度很高有时会引起鱼类发精品生课件 气泡病。
3.水温状况的改良 (1)春季水温鱼池灌较浅水,至夏季加至最高水位。 (2)池边不宜种植高大树木,包括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 (3)如引用水温较低的溪水或泉水饲养温水性鱼类,须
提高水温后入池。 (4)在风力较大的地区,注意保持一定的水温。 (5) 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地下温热泉水或工厂温排水以
提高池塘水温,可促使家鱼提早成熟和产卵、进行罗非鱼 越冬、提高单位水体的鱼产精量品课。件
(3)搅拌作用。
精品课件
1.溶解氧(DO)
来源:主要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占
80% 以上)。一部分从空气中溶解而入(但溶入量一般不 大),或加水带入。
消耗:主要是水中动植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分解
等作用(即“水呼吸”),占70%以上;鱼类的呼吸 作用也消耗一定数量的氧(约占16%);由空气中扩 散也损失一部分(水中溶氧过饱和时较为明显,约占
③水平变化(主要是受风力的影响):白天下风处的
溶氧都比上风处高,上下层均是如此。但清晨溶氧的水平 变化恰恰与中午相反,是上风处溶氧高于下风处。所以清 晨池鱼开始浮头时,一般总是趋向于上风面。
精品课件
④季节变化:池水溶氧的高量多出现在夏季和
秋季,低量一般也出现于夏、秋季。上层氧往往超 过饱和度,而下层溶氧则很低,夜间(特别是黎明 前)池塘含氧常常很低,容易产生缺氧浮头的现 象。
池水对流的影响:有利……不利……..。 精品课件
在夏季晴天,生产上主要发生以下四种情况: 1、白天晴天、风力小,但上半夜风力增强,
气 温下降速度快。……鱼类浮头。
2、白天晴天、风力小,夜间风力仍小,气温 下降速度慢。…….不会引起鱼浮头。
3、白天晴天、风力小,到夜间天气闷热,无 风,气温下降速度极为缓慢。
水温的年变化幅度也比气温小。一般1~2月最
低,7~8月最高。水的透热性不大,透入净水中的
光、热,在水面下10厘米处已被吸收了50%。水
是热的不良导体。池水的热能传播主要靠风力混合
和水的对流。一般在夜间因池水的对流和风力作
用,可使上、下层的水温逐渐趋于一致。
2.水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水温直接影响鱼
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