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五毒香包的艺术解读

合集下载

庆阳香包“五毒”的设计语意研究

庆阳香包“五毒”的设计语意研究

庆阳香包“五毒”的设计语意研究
李若婵
【期刊名称】《中国包装》
【年(卷),期】2024(44)4
【摘要】文章以庆阳香包“五毒”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庆阳香包“五毒”和设计语意学的基本概念,从设计语意学的角度,对庆阳香包“五毒”显性语意所表现的外在特征和隐性语意蕴藏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庆阳香包“五毒”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方式方法。

在弘扬和推广民间文化的同时,也为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提供了新思路。

【总页数】3页(P138-140)
【作者】李若婵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相关文献】
1.庆阳香包造型设计研究
2.现代设计在民间工艺品中的价值提升研究︱︱以庆阳香包为例
3.浅析非遗元素在现代室内灯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庆阳香包设计为例
4.浅析庆阳香包元素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
5.中国画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庆阳香包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庆阳香包的造型浅谈

庆阳香包的造型浅谈
香 包 之外 ,香包 已经成 了庆 阳人 民生 活 中不 可或 缺 的一 部 分 ,它 关于 黄 土高 原 的美 丽传 说 …… ,均 可 以通 过 自己的勤 劳 的双 手 , 不 仅 是庆 阳 人 民必 备 的装 饰 品更 是庆 阳 人 民重大 喜庆 时刻 的 吉祥 用手 中 的针 线 、饱含 对 生活 的美好 期 盼把 生活 中所 见 形象 都 悉数 见 证 ,如 人 生 的婚 约大 事 ,新 郎 和新 娘 都会 佩戴 长 辈赠 与 的喜 庆 表 现 在她 们 的香 包作 品中 ,所创 作 出来 的 东 西都 不从 物质 生 活着 香 包 。庆 阳 香包 是 黄土 高 原土 生 土长 的 民 间艺术 ,丰 富的 民俗 文 眼 ,而 从意 念 出发 ,很 多专 业 美术 家认 为 无法 理解 的东西 ,在庆 化 和地 域风 情 对研 究古 代风 俗 ,有 重大 的参 考价值 。 阳 民间 艺术 家眼 中都 是 合乎 情理 。比如 ,香 包 两 面人 头 上 前后
三 、庆 阳香 包造型 的特 殊 寓意
庆阳香包造型古朴稚拙,图案丰富多姿。在生、婚、寿、 丧 、等 节 日庆 典 中各有 其独 特 的 形式 ,讲 究 不 同 ,造 型 也是 各 有 不 同 。 比 喻象 征 、托 物 言 志 是 他 们 表 达 情 感 的 独 特 方 式 。 有 大
香包 ,即是 荷 包 。最 原始 的 意义 ,就是 用荷 叶包 裹 东 西 ,赠 枣 ,莲 子形 象 的喻 意新 婚 夫妇 早 生贵 子 ;送给 上 了年 纪 的老 人 的 予 心爱 的人 ,演变 为 香包 。按照 剪纸 的图样 ,通 过 绣 制 ,做成 特 “ 松 鹤 延 年 ” 上面 绣 着 长 青 的松 树 和 自由 的 白鹤 , 寓 意 长 命 百 定 的形 状 ,这 就是 香 包 空壳 。 内装艾 叶、雄 黄 、熏 草 、等 中 药香 岁 ;桃 子的 图案进 行刺 绣 ,寓 意孩 子可 以健康 成 长 。 料 ,完 整 的香包 便 制 作完 成 。在 庆 阳 ,香包 俗称 “ 绌 绌 ”或 “ 耍 活 ”。庆 阳 香包 有着 丰 厚 的文化 积 淀, 自2 0 0 2 年 第一 届庆 阳 香包 四 、庆 阳香 包富有 主观 创造 意 味的 造型 方法 庆 阳妇 女对 自己所 处 的环 境 , 自己身 边 的一 草一 木 ,一 鸟 一

浅析庆阳香包文化的民间传承

浅析庆阳香包文化的民间传承

浅析庆阳香包文化的民间传承作者:王擒龙来源:《工业设计》2017年第02期摘要:香包文化与庆阳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紧密相连,是一种属于百姓的大众艺术,它源自于庆阳民间而又渗透在庆阳民间,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其艺术语言是通俗的、质朴的、平中出奇而清新刚健的,绝无矫揉造作。

这一艺术风格,来源于原始审美文化的一脉相承,是一种与民俗生活紧密结合的形态艺术。

它既是民众所创造的生活文化艺术,同时又凝聚着热爱生活的民众对幸福的期盼,和对生活美的追求,把民众的真情美意都寄予在香包文化的作品之中。

香包文化的艺术形式表达,伴随着人类的生活繁衍不断地向前发展。

由于其立足于生活的基础之上,与劳动人民质朴的审美观密切相连。

因此,庆阳劳动人民是民间香包文化的创造者、欣赏者以及传播者,其主要的传承是按照以家庭为核心的模式发展。

关键词:香包文化;民间工艺传承香包文化是庆阳人民通过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把对美的心愿和对生活的美好祈福通过五颜六色的香包体现出来,即把想表述的思想寄予香包形态。

一直以来,主要通过家传式的形式进行传承。

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致使生产形式发生了变化,庆阳香包文化逐渐从以家庭为主的小作坊创作生产,发展成为流水线式的工厂等社会性的生产形式,进而导致了传承形式的多样化。

不管时代怎样发展,香包文化以其顽强而蓬勃的态势一代代传承。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承形式。

1凝结乡土情结的传承方式香包文化艺术中突出的传承方式应该就是浓浓的乡土情结。

这种乡土情结在每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中都比较凸显。

由于生存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庆阳人民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长期与外界极少的交流,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相依相适,甚至相信万物有灵,视苍天大地,一花一草、飞禽走兽,都与人们灵性相通、情缘深厚。

在这样的精神寄托中,同时又受到共同的生产方式、生活范式、习俗信仰、审美价值取向等内聚性的形式影响,这些因素强化着生息于此的人们,其心目中已自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便为乡土情结。

庆阳香包刺绣纹样在现代布艺装饰中的创新应用

庆阳香包刺绣纹样在现代布艺装饰中的创新应用

庆阳香包作为甘肃陇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工艺品,是陇东民俗文化与农耕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共生而形成的民间艺术奇葩。

庆阳香包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外观的独特造型,更表现在其别具特色的刺绣工艺。

庆阳香包刺绣题材丰富多变,色彩明快绚丽,纹样多彩奇幻,且装饰意味浓厚,既体现了民间艺人在艺术上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也承载了劳动先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将其创新应用于现代布艺设计及布艺制品上,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手工艺术设计语言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1]。

一尧现代布艺产品市场现状与问题布艺从字面上为“布”的“艺术”,它突出了布料的装饰功能和审美性特质[2]。

自古以来,布艺就是中国民间工艺的重要形式之一,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材质经历了帛、绢、丝、棉,到现代新型材料的演变,造型由简单到多风格共存。

布艺产品的原料加工和成品款式涉及面非常广,在装饰设计开发上,现在有更多的深加工工艺开始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布艺装饰的表现力。

有些布艺产品为了进一步增强其艺术效果,将不同的工艺综合应用于一件产品中,使得现代布艺设计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同时,在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布艺产品也存在文化内涵不高、同质化严重、个性化产品短缺、价格竞争激烈、品质层次不齐等问题。

具[作者简介]冯思全(1977-)男,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副教授。

研究方向:油画艺术与美术学教育。

庆阳香包刺绣纹样在现代布艺装饰中的创新应用冯思全(陇东学院艺术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庆阳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诞生出了一大批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刺绣纹样内容丰富多彩、色彩艳丽,极具地域特色。

但由于客观原因,庆阳香包的传承与创新受到约束。

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阐述通过对庆阳香包刺绣纹样设计手法等进行创新后应用到现代布艺装饰中,扩展其表现路径和物质载体,进而利用多种视觉语言将中华多元化的民间艺术进行物化呈现,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融会贯通。

庆阳香包文化

庆阳香包文化

Sampling 取样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Group
用户组
2 庆 阳 香 包
2.民间调查 庆阳香包作为端午节的民间传统饰物,寄托着人们心 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 件件都被赋予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 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 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华夏古老文明 博大、雄奇、阳刚的民族魂魄。
Sampling 取样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Group
用户组
2
3.取样
Sampling 取样
庆 阳 香 包
庆阳特产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 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 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 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绌绌"又 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 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 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 环节。当地流传的庆阳香包又称"绌绌", 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按照剪纸的 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 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
Implementation 实施
庆 阳 香 包
庆阳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型:头戴型、肩卧型、胸挂型、背负型、脚蹬型。 其显著特点有: 1、原始生态文化味浓 庆阳位于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最 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远古文化积淀深厚,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间工艺 刺绣中,大量蕴藏着人类童年期的多神崇拜和以"龙蛇虎鹿"等为图腾的原始 文化痕迹,很多香包中渗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如用绿 布卷成盘蛇,再扎上几个梅花,便是龙的化身。它是龙蛇崇拜和以龙蛇为图 腾的原生态文化在民间刺绣中的遗存。 2、表现手法奇异多样 庆阳香包刺 绣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 头身。各种动物香包,或大头小身、有头无尾,或有头无足、有头有身无腿, 或身长蹄短,以爪代腿等。

庆阳的香包

庆阳的香包

庆阳的香包在中华大地的厚重土地上,有着一个缤纷的香包世界,它由来已久,具有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背后蕴藏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这些香包千姿百态:凤灯、鱼灯、龙灯、针扎、绣球、蝴蝶串、福寿娃、吉祥钱、双鱼钻莲、麒麟送子、十二属相系列……还有生活用品蛙枕、绣鞋、披肩等物。

每一个香包后面,几乎都有一个传说和故事,比如“五毒青蛙”,就是把蝎子、蜈蚣、虺蜂、蜮绣在青蛙身上,让小儿佩戴,到以毒攻毒之意,可以百毒不侵;“百家衣”是向各家取一点布头缝制而成,每一个布片都是八卦变形的八角花,一共八个,代表八八六十四卦,小孩子生下来八字缺什么穿上什么就能补上。

最有趣的是“蝴蝶扑瓜”的故事。

传说有一个新媳妇长得很漂亮,公公起了邪念,新媳妇很为难左思右想,想到了香包。

她做了一个蝴蝶扑瓜的香包送给公公,让他猜其中的含义,说猜到就依他,否则就死了心不要再去纠缠。

公公左猜右猜,一直猜不出来,只好作罢。

原来这个香包的意思是:小瓜才有花,引得蝴蝶扑,老瓜已经没有花了,不会引来蝴蝶了,言下之意:你太老啦,我对你没兴趣!还有一些香包夸张变形,但变异得很有道理,比如“阴阳荷包”,上面是叶,下面是花,这样反着制作表示阴阳颠倒,喻意晚上太阳晒,白天月亮出来,阴阳交替,万物生长。

“鱼龙变化”更是在一条只有五寸长的龙身上用365个小布片绣成,鱼藏在龙身上,365个布片代表一年。

这些精美的香包全是当地农村妇女手工一针一线制作而成,这些妇女,还有她们的母亲、母亲的母亲,大多没有文化,更没有高深丰厚的美术美学功底,她们是如何创造制作出如此美仑美奂的手工艺?是人与自然生生息息交融启迪,还是数千年文明文化的累积使然?或者两者兼面有之。

家乡的名胜庆阳是一块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河川纵横,在庆阳众多的河流中,马莲河却卓尔不群,流域内一条条支流、一道道溪水、像一缕缕纤微灵动的毛细血管,滋润着庆阳大地。

庆阳有名的要数窑洞了,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是陕北农民的象征。

庆阳香包民俗的艺术传承与保护

庆阳香包民俗的艺术传承与保护

庆阳香包民俗的艺术传承与保护作者:樊柯来源:《设计》2015年第23期摘要:庆阳香包是我国首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艺术,本文以甘肃庆阳地区为例,通过传统香包与现代香包的对比研究,总结传统庆阳香包的艺术魅力,提出庆阳香包在当代的变迁以及在传承、保护、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论述庆阳香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庆阳香包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中国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78-002一庆阳香包概述庆阳香包又称荷包,古称香囊、香袋、香球、佩帏、容臭,庆阳当地俗称“绌绌”是甘肃庆阳地区的一种民俗物品。

根据传统或手绘的纹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剪切成片并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香包刺绣品。

庆阳市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传统社会中,庆阳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保存了传统农业文明的主要特征:男人耕种劳作,女人做饭织布。

独特的生存环境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使庆阳的广大妇女在布料与针织的世界里大显身手,创造出了独特的香包民俗文化。

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八百年以上了,可见香包在庆阳的历史久远。

香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展出了礼仪、传情、祈福的功能。

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样式庆阳香包不仅造型多种多样,装饰手法也颇为丰富。

庆阳香包的刺绣风格称为陇绣,多采用打子、包绣、拼贴立体绣等。

庆阳香包用色偏向强烈鲜艳的对比,大红大绿,用色自由搭配、率性活泼,倾泻出一种原始激情的亢奋情绪。

庆阳香包常见的造型有“横行螃蟹”(图1)、“抓髻娃娃”、“五毒蟾蜍”、“鸳鸯戏水”、“娃娃鱼”、“孔雀牡丹”、“花团锦簇”、“双鱼戏珠”等,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贴近生活,贴近民俗,具有深厚的民族性。

庆阳香包的装饰图案依照香包造型来作变化,最主要的表现题材有福禄寿喜、蝙蝠、五毒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在民间多代表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眷恋。

庆阳香包的艺术内涵

庆阳香包的艺术内涵

2007年8月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ug.2007 第18卷 第3期 Jour 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8 No.3 庆阳香包的艺术内涵戴春森(陇东学院美术系,甘肃庆阳745000)摘 要:透过庆阳香包绚烂夺目的外型,它古朴的风貌,浪漫的色彩、粗犷的气质,怪异谐谑以及素朴入俗的审美特征到底体现着什么样的艺术内涵呢?关键词:庆阳香包;艺术内涵;寓意;表现;视觉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19-1209(2007)03-0022-03收稿日期:2006-11-04作者简介:戴春森(1967—),男,甘肃静宁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专业教学与民间美术理论研究。

一、寓意之流风(一)庆阳香包寓意广泛,具有多样的民俗含义。

庆阳香包主题广,类型多,透过香包作品所反映的是一个复杂的艺术世界。

香包在美观实用和体现节日色彩的同时,它还具有寓意生殖、情爱、祈福、延年的含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所以,端午节戴香包,在庆阳是个很有说头的民俗活动。

首先它表示辟邪驱鬼,消灾护身,有百毒不浸的作用,含此寓意的香包有“五毒簸箕”、“鸡香包”、“蒜头香包”、“虎踩五毒”、“八卦香包”等等。

第二它寄寓生殖,祈求多子。

端午时节总有人绣制“麒麟驮儿童”的香包,以期家中喜添贵子,反映了传统的思想观念,相同的有“金瓜”、“石榴”和“青蛙”等香包。

第三表示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如“龙凤呈祥”、“老鼠嫁女”、“连年有鱼”、“三羊(阳)开泰”等。

第四有表达爱情和作为爱情信物的作用,如“荷花鸳鸯”、“喜鹊蹬梅”。

第五象征祥和平安,富贵如意。

如“牡丹富贵”、“蛇盘兔”、“福(蝙蝠)在眼前”、“金钱”,类似还有瑞草、狮、兽、马、象等。

第六祝愿长寿,美意延年。

如“龟龄鹤寿”、“五福捧寿”、“福山寿海”、“麻姑献寿”等。

写就这些文化寓意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本质的精神和求真向善的美好情感,可以说感情色彩就是香包艺术内涵中最突出的因素。

庆阳香包刺绣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庆阳香包刺绣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庆阳香包刺绣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作者:宋文靓来源:《雕塑》2014年第06期内容摘要:庆阳香包刺绣以其造型古朴、表现形式多样、色彩大胆醒目、审美观点独特,原始意蕴浓郁等特点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被庆阳人们世代传承,除了具有生活实用的功能外,在当今社会庆阳香包绣制更是陇东民俗和华夏文明的承载。

关键词:庆阳;香包绣制;文化;艺术庆阳位于甘肃东部,即陇东地区,处于黄土高原中部陕甘宁三省的交界之处,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这一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很多民间艺术形式和民间艺术瑰宝。

庆阳民间艺术以被称为“庆阳四绝”的香包、剪纸、刺绣、皮影为代表,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一种古拙质朴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原始意味。

一、庆阳与香包刺绣庆阳香包刺绣这门手工艺术,从狭义上讲,是指外表形似包状,表面绣以各种图案,内部填充了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具有除潮驱邪作用的实体造型工艺品。

从广义上讲,既包括填充香料的实体造型香包,又包括没填充香料的各种绣品。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人们一年有一半的时间与泥土为伴,除了务农以外,这里的女孩七八岁就学会了穿针引线,十岁左右开始扎鞋垫,十五六岁就开始做枕顶、肚兜等,给枯燥的农闲生活增添了情趣,使得这种民间手艺世代相传。

妇女们在香包绣制过程中往往寄托着自己的美好愿望,这些美好的夙愿、原生态的表达、生活化的构思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时至今日越发显得历久弥新。

二、庆阳香包刺绣的文化价值1.民间节日、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庆阳香包绣制是和陇东的人文环境、民俗活动息息相关的。

在端午节这天,这里的人们除了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艾草等民俗活动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就是戴香包,有属相香包、艾虎香包、五毒香包、线盘粽子;还有各种小动物、小瓜果造型的香包。

这些香包不仅烘托了节日气氛,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人们求吉祈福的美好愿望。

在小孩子满月时,长辈给孩子准备的虎头帽、虎头枕、虎头鞋(图1),还有长命锁的绣品。

庆阳香包绣制----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庆阳香包绣制----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庆阳香包绣制----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这种刺绣品叫做香包,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

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

庆阳香包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

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惯。

庆阳香包刺绣广泛分布于庆阳8县(区),渊源可追溯到黄帝时期的卫生风习“薰蒸法”和新石期时代的衣饰文明和稚拙工艺。

其工艺成熟于舜命禹制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而裳绣”时期,明清时期最为丰富,民国至解放后的60年代普及全市。

庆阳香包刺绣工艺是遗风千古的针工造型艺术,是立体造型艺术和平面刺绣相兼融的一种纯手工工艺,立体造型技艺和技能主要有三个类别:一是绌绌类。

二是线盘类。

三是立体类,分单面挂件、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

庆阳香包(绌绌)构型简单质朴,但不失美观和多样;刺绣粗拙敦厚,有浮雕和蛮荒韵味,给人以原始生命的状美感。

造型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既是庆阳妇女世世代代对原始、传统手工技能的承袭,又是个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现。

多以人类童年时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以远古历史纹饰为主要内容,以装饰功用为目的,兼以观赏和佩戴,式样以香包为主,有挂片、衣袖、桌裙、褂子、枕顶等多种类型。

[1]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誉和肯定,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题词赞誉“正宁香包,全国第一”。

福寿娃娃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

端午节庆阳习俗

端午节庆阳习俗

端午节庆阳习俗篇一:端午节各地习俗端午节各地习俗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广东省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

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

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

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

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香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香型物品,由具有一定香味的药草、树叶、花瓣、橙皮等材料填充而成,通常用来散发清凉、芳香、解热、祛痰、安神的效果。

庆阳香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相当深的历史渊源。

为庆阳地区特产,是一种以纸或布制成的小香袋,里面装有各种草药和其他物质,常常挂在衣襟之上或是放在衣物、衣柜中。

庆阳香包闻起来香味微苦,具有扶正固本、驱邪禳祸、辟邪驱毒和祛病延年的功效。

庆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与临夏、武威、平凉等西北地区接壤,跟岷山、黄土高原等重要的地理环境,是中医药文化的龙头之一。

庆阳香包有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起源故事,相传公元1309年,大瓜州(今庆阳市华池县)有一位名叫周斌的姑娘,年少得志,聪明伶俐,也是个美丽大方的女子。

由于家境殷实,得以随母亲夫人请求,拜名医信唐先生(该地医道甚盛,在当地以信唐庙群而著名)为师。

她勤学苦练,得医传搏杀之法,深受信唐先生器重,被委以治疗海外参奇之人的大任务。

1386年,周斌率领团队来到越南治病。

在越南期间,她发现当地卫生条件恶劣,疫病多发,加之当地风俗习惯,居民十分厌恶洗澡,为疾病传播埋下了隐患。

周斌遂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经验,研制了这种独特的艾草香包。

庆阳香包所使用的各种药材,是信唐先生传下的惯用药材,周斌合理选配,结合越南当地的文化和气候特点,以解毒祛湿、疏通气血、怯风活络和医疗功效面向越南人民。

经过近一个月的奋斗,周斌领导的医疗团队不仅解决了当地民众的痛苦,还抗击了当时蔓延至台湾、日本等地的大规模疫情。

庆阳香包因此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医文化的香祖”,成为庆阳市的一项特色产业,不仅为本地经济以及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遗产做出了贡献,还为社会提供了众多公益服务。

庆阳香包制作技艺是庆阳市的独特文化景观,有着严格的生产工艺和配方。

首先,要选择优质的香料和草药,根据不同的功效和香味进行混配。

然后,按照比例将所选草药混合、包装,并经过数道工序后完成香包的制作。

论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特色

论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特色

论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特色作者:张梦雨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第04期摘要:庆阳香包是西北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我国民间精色艺术,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地域风情。

文宣从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着手,对庆阳香包的图案进行阐述,并通过深入了解庆阳香包的民间文化内涵,挖掘庆阳香包图案设计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庆阳香包;图案;形式美检索: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2832(2016)04-0124-03一、庆阳香包的历史文化渊源庆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处西北,陕甘宁的交汇处。

庆阳民俗文化独树一帜,刺绣,剪纸,皮影,道情,民歌堪称“庆阳五绝”。

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香包,俗称荷包。

古时称香囊,香袋。

《尔雅·释器》曰:“妇人之纬,谓之“缡”,又称“香缨”。

香包具有香味,这香味来自里面装有的有香味的中药材,如艾片,藿香,雄黄等。

所以在人们心中,香包不仅具有装饰和赏玩的作用,还具有杀菌除病,驱除异味,清爽神志的功效。

关于香包的起源在庆阳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香包是在劳动人民劳作及生活中留下来的艺术杰作,那时的妇女在农闲时都会进行手工制作,香包便是其中之一。

另一种说法是在庆阳民间出现的八卦马甲、花马甲、虎头鞋,虎头帽等,都是人们祈福平安及辟邪用的,希望家族美满和谐的一种心灵寄托,人们把它们制作成易于携带,造型美观的香包,把图案绣在上面,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还有种说法是香包是行军打仗时传递军事机密的工具,史称“锦囊”,随着时间的推移,香包的发展也日益成熟,并且地域特色愈加明显,颜色多以补色搭配,色彩亮丽,形态稚拙传神,针脚精细纤丽,寓意深刻。

二、庆阳香包的图案种类及形式美的表现图案是人类重要的视觉语言表达形式,庆阳香包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承载着原始美术的精神文化,它的图案就是最好的说明。

庆阳香包的图案往往是把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空间的异类物体相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图案往往显现出中国古代阴阳互动,天人合一,四环贯通的哲学思想,由此可见,不同物体相组合看似随意,其实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只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引发人们的思考。

庆阳香包色彩分析

庆阳香包色彩分析

庆阳香包色彩分析作者:任怡霖张明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2期摘 ; 要:文章对庆阳香包的色彩运用进行了分析,从中国传统五色观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庆阳香包色彩的因素,最后从香包背景色和图案色两方面归纳了庆阳香包常用色彩及其形成原因,并总结出庆阳香包在色彩的使用中以中国传统五色为主,大量运用原色,少用间色、灰色,注重互补色与对比色的运用,整体效果鲜艳、色调明亮,具有浓厚的西北原生态风情。

关键词:庆阳香包;色彩;对比中图分类号:J528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27-01香包是一种广泛流行于陇东、陕北地区的民间装饰挂件。

由于庆阳人民对香包的喜爱以及庆阳手艺人香包制作的精湛技艺,因此庆阳香包成为了西北地区的文化遗产之一。

香包内多放有艾叶、藿香等中草药材,散发出浓浓的香气,故而称之为香包。

一、庆阳香包简介香包古称“香囊”、“佩帏”、“香袋儿”、“荷包”,在庆阳也称“绌绌”或“耍活儿”。

香包内常放置藿香、艾叶等中草药,具有独特的香气。

香包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在端午节辟邪祈福。

在庆阳,端午节被认为是一年中毒气最盛的一天,小孩背上一个绣有五毒的大青蛙,或背上一盘蛇,头戴虎头帽,足登虎头鞋,肓上点缀双虎,胸前戴着装草药的香包,意为以毒攻毒,保佑孩童免受邪气侵扰,健康茁壮成长。

二、庆阳香包色彩分析(一)影响庆阳香包色彩的因素庆阳香包是中国名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用色受到中国五色观审美的影响。

在这套理念中,人们通过“青,赤,黄,白,黑”来表达情感。

庆阳香包的色彩还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黄土高坡,在这里,人们生活在色彩比较单调的黄土地上,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人们需要鲜艳的色彩来点缀生活环境,从而满足心理上的审美趣味,从而在色彩选择上人们喜用鲜艳亮丽的原色、纯色,而少有灰色、间色。

技术对香包色彩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纺织技术决定香包布料的质地以及布料的色彩、纹理等,染色技术的进步为香包色彩更为丰富提供了可能性。

流变中的民间艺术

流变中的民间艺术

流变中的民间艺术——浅析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内容摘要:庆阳民间香包刺绣。

是庆阳特色的文化产业。

庆阳香包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符号,蕴涵着深邃的汉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着久远时代的先民朴素的本源哲学。

本文从符号的视角入手,追溯庆阳香包产生的历史渊源,解析香包在民俗文化中的符号意义。

但香包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弊端,这就使得庆阳香包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继承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始终保持勃勃生机,使庆阳人气更旺,经济更活,发展更快,人民更富。

关键词:香包文化传承发展一、庆阳香包产业的历史渊源庆阳地处泾渭流域,是周祖农耕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香包的产生也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

农历五月五日是民间传统的端午节,而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用各种香料来增添文化色彩的意蕴。

“五月里来端阳,糯米粽子蘸蜜糖,香草荷包戴胸膛,艾叶菖蒲插门上,避邪保安康……。

”这曲陇东家喻户晓老少皆会唱的传统民歌《绣荷包》,可以说吧花红柳绿麦吐金时的端午节民情民趣唱的琳琅尽致。

这天,无论你迈步街头巷语,或乡村住户,那式样多采,造型生动,有的古香古色,典庄雅重,有的色彩明快,艳丽夺目,传统的、现实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逗人喜爱,触目皆是。

荷包必配以香草。

香草是以细辛、白芷、丁香、甘松、苍术等中药研细配制而成,有香味除秽之功,装入荷包,香气扑鼻,心爽脑清。

荷包源于“五毒”。

古俗于端午作五毒。

与小儿佩之,以辟诸毒,就是以毒攻毒之意。

当时画像(蝎子蜈蚣蛇)。

以后用彩布作扎成五毒形状给小儿佩带。

近年形成民间手工艺品,品种之多,大大超出了“五毒”范围。

而陇东庆阳的荷包,带着乡土气息、古风遗韵,在全国手工艺展销会上曾一举夺魁,出洋过海,进入老外的家室珍库。

随着历史的演变,至到现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

庆阳香包刺绣的独特风格和内涵

庆阳香包刺绣的独特风格和内涵

庆阳香包刺绣的独特风格和内涵.txt有谁会对着自己的裤裆傻笑。

不敢跟他说话却一遍一遍打开他的资料又关上。

用了心旳感情,真旳能让人懂得很多事。

╮如果有一天,我的签名不再频繁更新,那便证明我过的很好。

庆阳香包刺绣的独特风格和内涵2010-7-12 15:23:33我们把庆阳的香包刺绣定为“陇绣”。

它的悠久的历史、独到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在全国名绣中独树一帜。

由于庆阳长期封闭,以前她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一直没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是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春风和人文理念把她唤了出来,在新市府所举办的两届香包节上向世人全面亮相,人们对她顿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感。

庆阳香包刺绣(陇绣)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域特色:既粗犷豪放,又精细纤丽;既浓烈娇艳,又清纯素雅;既是大写意,又是纯工笔。

其构图简洁明快,寓意传统古老;色彩大红大绿,过渡跨越色谱;绣面厚实沉重,形态稚拙传神;绣工细密精整,针脚平济如画;针法丰富多变,品种千姿百态。

其针法主要有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缠针、藏针、织针等40多种。

绣法有铺绣、箔绣、堆绣、雕绣、织绣、裰绣、贴绫、挑花、盘金、钉线等10大类。

技法特点可概括为“平、齐、整、匀、顺、密、满、繁”8字。

其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常见的有《福寿娃娃》、《十二生肖串》、《祝寿堂幅》,各类香包及针扎、挂件以及鞋垫等生活用品。

庆阳香包刺绣(陇绣)造型古朴稚拙,图案丰富多变,意象神秘怪异,寓意乐观吉祥,蕴含着浓厚的民族传统和吉祥文化内涵,是研究庆阳民俗文化的“活文物”。

它的内涵主要是:1、开天辟地与图腾崇拜。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创世说”,在庆阳香包刺绣中都有反映,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炼石补天》、《伏羲画卦》等都属此类。

而反映我国古代图腾崇拜现象的,也比比皆是,如龙、虎、熊、鹰等动物曾经是黄帝族的图腾;鹿、羊、鸡、狗曾是我国以前居住于庆阳一带的美、戎、猃狁等民族的图腾;鱼、蛙、蛇、火鸟等曾经是炎帝族的图腾;象、牛是商族的图腾;玄鸟是周族的图腾等等。

甘肃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

甘肃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

甘肃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作者:黄国鑫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2期摘要:甘肃省庆阳市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长河中孕育了艺术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资源。

其中被誉为庆阳民间艺术“四绝”之一的“庆阳香包刺绣”,保持了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个性突出的特征。

本文将就甘肃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内涵予以探讨研究,希冀为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点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庆阳香包;艺术特色;文化价值1 庆阳香包的历史溯源香包古人也称为“香囊”“佩帏”“容臭”,在庆阳也称“绌绌”或“耍活”。

据传,生于庆阳的上古医学家歧伯曾携药袋用于防瘟、防疫、驱逐蛇毒,是用熏法驱瘟去疫的鼻祖。

因其制作简单、易学、使用方便,又有美观装饰效果,故而演变成习俗,流传至今。

“香草”是草药的美称,使用药袋便被美誉为“香包”。

在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佩戴香包的习俗。

唐宋时,香囊成为女士的专用品。

男人则戴荷包。

香包盛香草,荷包主“盛细物”。

明清时期,香包在庆阳地区更加兴盛,成了民众佩戴、馈赠的佳品。

香囊,在清朝曾被视为爱情信物。

至于到了近代,香包逐步演变为民间端午节文化的“附属物”。

2 甘肃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庆阳香包艺术是庆阳文化的历史积淀。

其巧美、热烈与吉祥的寓意,承载着古老文化基因的传承秩序;影印着庆阳民间艺人对美追求的足迹。

庆阳香包是民间艺术爱好者艺术修养的重要表达手段与途径;是民间艺术家对美的定格、对时光的留存、对生活的记忆、对上古遗风的继承;是民间艺术家、美术家、刺绣艺术家的情感的火花、激情的朝霞,是庆阳人民发现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路径,是庆阳人民在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水平上表征;庆阳香包艺术对庆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巨大的托举作用。

庆阳香包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2.1 浓郁的上古遗风庆阳香包闪亮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隐含着趋吉去病、祈福、避凶、辟邪的象征意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具有显著的象征性艺术表现手法崇尚率真朴实,古拙而不失秀雅。

浅析庆阳香包元素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

浅析庆阳香包元素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

化元素,将很大程度改变原有民俗文化传递的情感语境。“将 庆阳民俗艺术文化香包中这些独具特色的元素,通过现当 代设计师的思维进行简单的提炼进行总结概况、分析组合、 修饰加工,将它本身就有的表露形式、使用维度和物质产 品所采用的载体进行相互的转化。”[6] 运用庆阳民俗文化能 够使它更好地融入现当代社会群体,极大地提高其文创产 品的灵活性,体现其价值所在。
(四)时代性原则 民俗艺术文创产品设计应该和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以 及当代消费群体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 众的认同,真正体现出文创产品的价值。在当代社会生活中, 消费者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对产品设计的 需求度更高。因此庆阳民俗文化艺术香包中的传统元素在 这样的快速发展中,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面对时代的 发展,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学习新的元素, 不断创新作品,“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我们要在 造型方式上、材质选择和技术加工方面更加应该符合现代 人的审美需求和使用价值”[4]。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是大陇东庆阳地区展示黄土的深厚、 浓郁的民俗文化艺术,这些都是百姓亲手缝制的,并从中挑 选出优秀的艺术佳作进行展示以供大众欣赏。在庆阳每年端 午节都会举办“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深受老百姓和民 间手工艺人的喜爱。“庆阳香包主要有五种类型:头戴型、背 负型、脚蹬型、胸挂型、肩卧型。”[1] 庆阳香包有着与其他地 区香包不一样的特点,这里的文化较为淳朴,制作手法较为 奇特,是独一无二的纯手工制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庆阳 香包积淀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二、文创产品设计概述
在民俗艺术文创产品设计中,庆阳民俗艺术文创产品 是将本土艺术文化和设计师的新创意理念相互结合的一种 新型事物。其设计元素以庆阳香包文化为主,结合新型的 多元文化,在不同的视觉形象载体中全新、准确地呈现不 同文化。我们在设计民俗艺术文创产品时,要针对庆阳香 包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理论研究和解析,把庆阳香包的地 域文化现象与当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体现传 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庆阳香包文化元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 方式息息相关,运用这种文化元素进行民俗艺术文创产品 设计要使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阳“五毒”香包的艺术解读
【摘要】庆阳香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地域性。

五毒香包是庆阳最具特色的香包之一。

它渗透着袪病趋吉、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具有鲜明的象征性。

【关键词】五毒香包; 寓意;表现;审美特征
“五毒”香包与其他香包一样,在表现手法上率真朴实,古拙而秀雅,有着夸张粗犷的陇绣艺术特色;赋予着生命、活力、思想、信仰;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华夏文明博大、雄奇、阳刚的民族气魄,体现着独有的艺术特征。

一.寓意传统古老
中国传统思维习惯对庆阳“五毒”香包的影响很大,人民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发展了精神文化并表现在“五毒”香包艺术上,具有辟邪驱鬼、消灾护身、祈福纳祥等意义,呈现出与其它民间艺术类似的浓厚的寓意风格。

不但反映出人们的民俗生活、心理状态、思想愿望和价值体系;而且反映着中华民族群体古老的生命意义。

蕴藏着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形式美的基本原理;保留着人类摇篮地的遗风以及浓厚的原生态文化;发扬着从原始艺术那里继承下来的永恒主题。

传说在民间,农历五月为毒月,五月初五为毒日。

民间俗信这一天人容易被邪物侵袭,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妇女,因为体质弱,更容易受疾病和鬼魅伤害,于是人们要佩戴有药
用或驱邪作用的各种香草填补的香包来祈福纳祥、趋吉避凶。

西北地区在上古时期是华夏始祖轩辕氏和皇帝族群生活的地方,也是周祖的发源地,还是沟通中西贸易文化的重要中转站。

当地在毒日这天有很多以“五毒”为主要形式的佩戴品(今为香包),到周祖时期更加盛行,至今依然古风浓郁。

“‘五毒’是几种动物,它们在古代民间文化中被赋予特殊的含义。

不同地区的定义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形象丑恶,令人厌恶与恐惧的形象,如螃蟹、蟾蜍、毒蛇、蜘蛛、蝎子、蜥蜴、蜈蚣、壁虎等。

‘五毒’题材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在远古社会都是被人们认为对生存构成威胁的危险动物。

远古条件下人们对各种毒虫心生敬畏,所以赋予其某种神性或魔性。

在我国原始宗教道教里最常见的做法手段--画符,其中亦有五毒符一种,符中画‘五毒’受压,借灵物之形来压制毒虫之灵,使毒虫失魂落魄,无力危害,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想”[1]。

庆阳独具特色的“五毒”香包也借用了这种以毒攻毒、以保平安、除百病、遇难呈祥、护佑健康的思想。

它是人类生命的艺术和审美的升华,是民族最为原始的生命精神与信仰内涵长期积淀于民间的艺术观念。

从而深化在各种意蕴深邃的“五毒”香包之中。

“北宋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卷二十五‘以蟹辟疟’条中说:‘关中无螃蟹。

元丰(1078—1085年)中,予于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
都有病疟者,则借去挂于门户上,往往逐差。

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2]。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探寻到螃蟹香包的根源。

古代秦州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在庆阳的西南部,距离不远,当时借“干蟹”辟疟以保平安的人己并非个别人家,流传也年深久远。

二.用色强烈大胆,浓重艳丽
香包制作大都喜用原色,纯色,如红、黄、绿、蓝、白、黑色等。

色彩强烈鲜艳、火红热闹,很少用灰色和复色。

因为“色彩的使用与地域环境、民情民性、民风民俗以及心理感觉有密切的关系。

身处黄土高原环境特殊,色彩缺乏和气候的寒冷干燥诱导了人们使用色彩的补偿心理”[3]。

所以他们在搭配色彩时不受对象固有色以及季节的限制,选色自由灵活、组合随意,人们按照自身心理色彩的需要配置,且善于把握色彩之间的搭配关系,效果大方华丽。

颜色相互碰撞和扩张,倾泻着一种原始激越的亢奋情绪,谱写出绚丽丰富的色彩乐章。

庆阳“五毒”香包就是经常采用对比色或互补色,增强色彩的对比,追求吉祥、火红、热闹、欢快的多样性色彩环境,很少用邻近色或同类色,色彩效果响亮、强烈、醒目,形成调子明快、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的效果。

从而也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装点了过于单调和贫乏的生存环境。

庆阳五毒簸箕(图1)香包,就是在用白布做成的簸箕周边镶上
金色的绸缎,再用绿色的丝线锁绣起来,然后在白簸箕里用丝线盘绣出黑色的蜈蚣,堆绣上一个红色的蜘蛛,绿色的毒蛇,黄色的蝎子和蓝色的壁虎。

简洁而精致,询丽而明快。

还有黄色的五毒蟾蜍(图2)香包,在其四肢上绣着黑色和紫色的斑点纹样,并用绿色和红色的丝线做成小花缝在蟾蜍的肚沿上。

再将蜈蚣,蝎子等其他毒物用红色,黑色,绿色的丝线绣在蟾蜍背上,显得粗狂,豪放又惹人喜爱。

三.表现手法奇异多样
“五毒”香包表现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以爪代腿、有爪无腿等。

既不是真实形象, 又不合形体比例, 完全由刺绣艺人随艺术思考刺就。

五毒螃蟹(图3)香包就是以螃蟹横行为名,有横行霸道之意,且干蟹贝坚硬,耐磨不易损伤,再加上壳上的纹路有近似人鬼脸的模样,十分吓人。

“它制作精巧别致,外形以蟹背为主体,整体成扁状半立体形,围绕中心团块左右各有四条(也有做三条的)蟹足对称向下弯曲,顶上有一对钳足弯曲合拢。

从而产生一个独特视角下的造型样式,使得图形组合更加有趣,在蟹背多以红、绿、蓝、粉等面料、刺绣花草,缀缝简拙的半立体‘五毒’,最后配上金银线和飘穗”[4]。

玲珑可爱又不失独特之美。

再将五毒螃蟹与十二生肖结合则寓为加强神威,每个生肖本身就是一种神灵。

人世间的男女
老少莫过于属十二生肖中的一种。

因此十二生肖在一起是保佑范围的扩大,将神力观念更加强化。

小孩子,大姑娘贴身穿的五毒肚兜(图4),其表现手法相当独特。

在红色肚兜靠下的地方开一个口,做成一只虎头张开血盆大口,然后把其他“五毒”动物整齐的排列着绣在虎口稍下的地方。

老虎的坦然威严与毒物的弱小形成鲜明的对比,像是这些小家伙已被老虎驯服,将成为老虎的口中之食。

真可谓精妙绝伦,既有使用价值又不失观赏价值。

4.比喻象征,托物言志
比喻象征的手法是庆阳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题。

借用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汉字谐音、作用特点等寓意于形中,以比喻象征为造型和图案装饰的基础,大肆渲染,尽情夸张,来表达人们追求平安,幸福,世代繁衍生息,风调雨顺,健康长寿的心理特征。

庆阳“五毒”香包中的五毒蟾蜍,五毒蛙也常在毒月里被挂于孩子们的前胸后背。

古文字中“蛙”与“娲”通用,女娲取土造人,为人类之始祖的寓意体现其中。

远古先民认为蟾蜍,青蛙是女娲的化身是月神,是人类的保护神,对其顶礼膜拜,因而将蟾与蛙喻为月中精灵,蜈蚣、蝎子为旱地之险物,蜘蛛多为空中灵异。

庆阳民间艺术家们将这些在现实生活里恐怖、丑陋,对人构成威胁的动物用色彩艳丽,浓重的丝线齐绣于蟾蜍或青蛙背上,把它们变换地生动、活泼、可
爱而富有情趣。

同时也使孩子们对这些动物少了一份害怕,多了一份喜欢和兴趣。

月中精灵率领着他们的小兵将们安静的爬在孩子背上,其含义似乎都心照不宣,求个吉祥平安。

诸如此类的香包还有蒜头香包,虎踩五毒,鸡香包等它们均体现了人们心灵深处祈求平安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结语
“这些‘五毒’香包既保持了原始的神秘力量,又具备着青铜时代的威严。

它们隐约印记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并显示出属于劳动者自己的纯朴天真的素质。

我们通过用于馈赠的‘五毒’香包和绣制的‘五毒’纹样,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极严肃的繁殖崇拜和阴阳生万物的哲学观”[4]。

透过蛙枕小孩的蟹形耳枕,也可以感到人们寄托于各种图腾神灵及瑞兽身上避邪纳福的古代巫文化观念。

正如“五毒”香包一样,庆阳人民的生活既灿烂又平凡,既丰富浓烈而又纯朴稚拙。

它成为庆阳人民的精神寄托和表达情感的工具,展示了他们顽强不屈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从中可以领略到远古先民的质朴心境以及人类童年时期的向往和追求,也领略历史文化的苍茫与浑厚、博大与精深。

这些原生态的香包艺术,所传达的是作者不平凡的精神世界,也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75. 〔2〕李友友,张静娟.刺绣之旅[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19. 〔3〕〔4〕戴春森.陇东学院报[N]. 2008-1.
〔5〕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