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历史能预测未来吗?
——读《历史哲学导论》有感也许你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学会向后看,当你向前看的时候才能看得长远。那么学习历史就真的可以预测未来吗?掌握历史的规律,就能看清未来的脉络吗?
(一)什么是历史
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历史。沃尔什认为,历史是人类在过去的行为和经验,它包括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以及我们现在用他们来构造的解释和说明。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历史往往是一种后见之明。举个例子,当卢沟桥的第一声枪打响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八年抗战。对这一历史事实的描述,很显然“八年抗战”是我们后来的人知道了这一整个历史事件之后做出的总结。在许多的抗日神剧中,会出现像“再过八年我们就能结束抗日了”这样预测性的台词,如果一时间没反应过来的话,就会觉得这没什么不对啊,抗日战争的确持续了八年。可是转念一想,不对啊,当时的人是不可能会知道抗日战争会持续八年的。这毫无疑问是剧本的漏洞。
后见之明是历史学的一种优势,我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就是这一道理,有些事情就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才能明白其中所蕴含道理。然而“后见之明”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盲点和缺陷。因为了解了事件的进程和结果后,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带有目的论的眼光,将过往事件相关联的一切事物联系在一起,看作是一连串导致事件结果的链条。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忘记各种事件组合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件事件的发展并没有注定的结果,而是各种相关联事件的随机组合导致的一种随机的结果,从这方面来看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条线,而是网状结构的。而“后见之明”往往将历史看作是一条笔直的线,你这样做,就必然导致那样的后果。这样的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以上可以说明历史对未来的预测可能并不准确。
(二)历史学的客观性
关于历史学的客观性问题,沃尔什认为,在我们使自己接受历史学是一门真
正的科学之前,我们必须面对一种困难——历史学家究竟能不能够以及在哪种意义上能够获得客观的知识。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答案:一种是客观主义的,即认为历史事实是绝对的客观存在着的;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即否认历史事实具有客观真实性,而认为每种事实都只相对于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而存在。沃尔什于这两种答案之外,提出了第三种答案,即他的配景理论。即历史学的客观性就只有在一种弱化了的或者次要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我们说某一件事是客观的,例如花草的存在是客观的,是不随人的意志认识而转移的,而历史学的客观性有赖于每个人的认识,可以说历史学是很难客观的。正如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在最初的评论中史学界认为他是个“卖国贼”,他的行为损害了国家领土安全,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李鸿章的看法逐渐好转,认为他不是出于个人利益,而是为情势所迫。由此可知在对某一历史事实的描述时,争论不断,证据不断,但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主观因素,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限制了历史学家所希望获得的客观性,而这些主观因素是无法被消除的。
对于历史学能否客观, 沃尔什提出配景理论, 该理论的要点在于“承认不同的事实之间存在着不可公约性”, “也就是说在具有不同的道德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历史学家们之间可以有不可公约的历史事实, 而在有共同的道德的和形而
上学的观点的历史学家们之间则可以达成一种共同的或客观的历史意识”。也就是说,历史事实对持有相同基本观点的人来说才有客观性。这也从侧面证明,历史事实在面对不同立场和不同角度时,常体现多样性。比如,发现新大陆,对欧洲人来说,是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儿,但对印第安人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历史不是那么容易就被看透,未来也是虚幻缥缈的,难道了解历史对未来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历史中我们能看到经验,看到一些普遍的规律,也许并不能预测未来,但至少可以规避一些风险。
(三)结论
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答案,学历史并不能清楚的预知未来,我们无法预知到自己的生命轨迹,但是却可以让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避免当“事后诸葛亮”,而是在面对困境时,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许就是学习历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