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幸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要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幸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要义

一、幸福:教育的基本追求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

美国宗教哲学大师詹姆斯·威廉说:“如果要问,人最主要关心什么?其中一个回答就是幸福。”

何谓“幸福”?通俗地讲,幸福是人“对自身状况的满意”,是人过一种美善的生活,这种生活具有自主、自由、健康、满足、惬意、从容、淡定、和睦、正义等特性。

教育是完善人、实现人的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直接指向人,因而对人的幸福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和不可替代的责任。毋庸讳言,从整体上前,我们当前的教育,严重异化与偏离教育本真的价值轨道,有着诸多与幸福追寻背道而驰的现象。因此,倡导教育对幸福的终极价值追求,十分必要。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启示人们,一个社会,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他喜欢的事情时,社会才能和谐,“教育应该帮助你了解你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在你的一生中,你会努力去做你认为值得又富有意义的事。否则你的人生可能会过得很悲惨!你不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心陷入一种例行公事的状态,其中只有无聊、衰败及死亡。”

从教师角度看,如果一个教师长期体验不到教育带来的幸福,那么,总有一天他会被教育生活拖得精疲力竭,成为一个不无悲剧色彩的物象:蜡烛。蜡烛燃尽了自己,带给别人的光明却极其有限。笔者认为,如果教师不能幸福自己的教育生活,并用幸福来感染学生,那么就不可能有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教育肯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成就人的教育。

于是,笔者试图从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重镇——陶行知教育思想——寻找关乎追寻幸福的思想源泉,探求陶行知先生对于追寻幸福的真知灼见。

二、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基本认识

在呈现陶行知先生追寻幸福的思想轨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温习先生对教育的基本认识,这是先生教育思想的立足点。

1.教育是“大事业”,做大事业者得大快乐

陶行知先生说:“做大事业得大快乐。……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快乐”,与笔者所言的“幸福”本质一致。教师的幸福源于干“大事业”的过程。教育之所以能够对人的幸福有所作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有助于改善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外在条件;二是教育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幸福能力。从这个意义讲,教育关乎人生幸福,是“大事业”,作为其从业者,应该是幸福之人。

2.教育旨在“解放”人,获得解放为幸福所在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里去取到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时间来消化所学……”

由此可见,教育的过程其实是解放学生的过程。而解放学生的前提即为解放教师;如果没有教师的解放,终究不可能有学生的解放。因此,教育是解放师生的过程。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过程”,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得到“能想,能干,能看,能谈”,并有充裕的时间与空间,从而使人体验幸福,那么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满溢幸福的过程。

3.学校是培育“精神”的场所,高尚的精神是幸福人生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同甘共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要引他到最高尚、最完备、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那方才是好学生”。学校看作“精神”的场所,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无尽,用之无穷的。只有具备高尚精神生活的教师,才能用以习惯培养习惯,以人格感化人格。

蒋梦麟先生说:“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理想、希望和意志,是人的高尚精神生活的要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高尚的精神生活,是教师获得强烈持久的幸福之前提;反之,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尚的精神生活,就不可能培养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也就不可能体验完善自我、和谐他人的教育带来的幸福。

三、教师如何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基于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是完善人、实现人的“大事业”,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改造社会环境必须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人生幸福蕴藏在教育之中;只有体验教育带来的幸福的教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彰显教育之本义。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1.坚守教育的信仰

陶行知先生说:“(新教员)第一,要有信仰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其实,看小学生天天生长大来,从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的由萌芽而生枝叶,而看他开花,看他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教育是“大事业”,教育有“极大的快乐”。从事教育事业者,必须坚守教育信仰,才能真心实意地投入其中,训练技能,提高素养,获取绩效,在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以自身的专业发展催生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自身的价值,臻于“以火点火火愈明,以知与人己愈知”的境界。

2.珍视学生的情感

陶行知先生告诫教师“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先生的这段话,生动形象描述了他对孩子心灵世界的走近、触摸与解读的感受,带领我们走进纯真美好的儿童心灵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善良与爱心得到了生动诠释。

对此,朱光潜先生深有同感:“就个人经验说,我当过大学教师,当过中学教师,也当过小学教师,前后比起来,我觉得当小学教师比当中学教师有趣,当中学教师也比当大学教师有趣。原因很简单,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天真纯朴的气象逐渐减少,情感也逐渐凉薄。”学生的纯洁心灵需要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呵护;教师的幸福体验正好来自理解与呵护的过程。与之相反,哪怕是不经意伤害,带给学生的可能是一生的创痛。

3.培养健全的公民

王栋生老师指出:“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人,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像一个人一样地站直了活在世界上。培养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教师自己必须有爱和善良的情感,必须是人格情感健全的人。”

教育,应该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写的人”。要培养出“大写的人”,教师首先要成为人格健全的公民,必须具有善良的品性与广博的爱心,以教师的良好形象塑造学生的健康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