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研究
米脂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试验区简介
⽶脂黄⼟⾼原综合治理试验区简介⽶脂黄⼟⾼原综合治理试验区简介1.试验区地点、规模、范围⽶脂试验区设在陕西省⽶脂县桥河岔乡泉家沟⼩流域,距县城8km。
位于黄⼟⾼原⽆定河⽔系银河⽀流南⾯的⼆级⽀沟,主沟道长4.13km,流域⾯积5.19km2,试验区⾯积4.2km2。
境内除主沟外,有⼩⽀沟18条,沟壑密度4.66km/km2。
境内有⼤⼩⼭峁38个,海拔⾼程最⾼点1147.5m,最抵937m,相对⾼差210.5m。
属典型的黄⼟⾼原丘陵沟壑区中的第副区峁状丘陵沟壑区。
全村总⼟地⾯积6310亩,全为沟⾕坡地,近60%的⼟地为⼤于25°的陡坡地。
2.试验区的⾃然条件年降⾬量平均为425mm,其中60%以上集中在7 、8、9三个⽉,且多以暴⾬形式出现。
年蒸发量为1577mm,⼲旱系数为3.75,⽓候属⼤陆温带半⼲旱季风区。
⼲旱是危胁农业⽣产的主要因⼦。
全年⽇照2716h,4--10⽉达1744h ,年总辐射量130--140千卡/cm2,年平均⽓温8.4,极端⽓温最⾼37°,最低-24.8,10以上活动积温3373.9,⽆霜期165天。
主要农作物有⾕⼦、⼤⾖、洋芋、⽟⽶、⾼粱等和各种⽠果蔬菜。
⼟壤绝⼤部分为新黄绵⼟覆盖。
⼟质疏松,坡度陡峻,沟壑密布,⼟地利⽤不合理,是影响径流和⼟壤侵蚀的主要因⼦。
再加上⾬⽔集中,年平均有⼤⾬或暴⾬3.84次,因⽽⽔⼟流失极为严重。
年侵蚀模数治理前达16279t/km2·y。
年均输沙量8.4万t,⼟壤肥⼒很低,有机质含量只有0.3--0.5%,⼟壤肥⼒不⾜是粮⾷低⽽不稳的主要原因。
3.试验区及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当地虽然⽓候⼲旱,地形地貌复杂,⽔⼟流失严重。
但由于⾬、热同步,光照充⾜,光、热、⽔资源可满⾜⼀般作物⽣长需要,另外⽓温⽇差较⼤,平均11--15,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加上黄⼟层深厚,⼟壤耕性好,没有地⽅疾病,因⽽开发利⽤时期早,已有2000年以上历史。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篇一一、引言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对植被的分布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针对该地区的沟谷植被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其组成结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形复杂,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该区域具有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特征,沟谷纵横交错,植被类型多样。
2. 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沟谷植被的分布、组成及生长状况等数据。
(2)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植物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了解其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
(3)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区域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等信息。
三、沟谷植被的组成与分布1. 植被组成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沟谷植被主要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组成。
其中,草本植物种类丰富,如蒿类、禾本科植物等;灌木主要有沙棘、酸枣等;乔木则以侧柏、油松等为主。
2. 分布特征沟谷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沟谷底部,由于土壤肥沃,植被覆盖度较高,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在沟坡上,由于土壤贫瘠,植被覆盖度较低,主要以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在山顶和山脊等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较为恶劣,植被稀少。
四、环境因素对沟谷植被的影响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沟谷植被的分布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在沟谷底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植被的生长;而在沟坡和山顶等地区,地形陡峭,土壤贫瘠,植被生长受到限制。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沟谷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降雨量较少,这对植被的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该地区的植被具有一定的抗旱性,能够适应这种环境。
3. 土壤性质:土壤性质对沟谷植被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该区域的土壤主要为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小流域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指可数。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植被破坏,土壤大量“石化”、“沙化”,土地退化,耕地减少,沙尘暴加剧。
同时泥沙淤积,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使得下游洪涝灾害加剧。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境内植被退化、地形破碎、土壤质地疏松,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严重的水士流失,不仅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心头之患。
加快该地区综合治理步伐,尽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对于调整优化经济区域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及其模式1.1 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鉴于陇东区和渭北区面积相对较大,资料较为完整,且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和治理模式具有较好代表性,在对初选的10多条小流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对陇东区泾川县茜家沟和宁县老虎沟两条典型小流域,以及渭北区长武试区的王东沟和淳化试区的泥河沟共4条流域进行重点剖析。
茜家沟的治理格局是塬面修条田、道路林网,坡面建梯田、防护林带和果园,沟壑是刺槐林、柳谷坊群;老虎沟则主要是以水平条田为主体的塬面防治体系,营造水保林为主体的坡面防治体系和以塘坝、谷坊、防冲林为主体的沟道防治体系。
王东沟综合治理的主要特点是狠抓基本农田建设,这不仅是正视人口增长的实际,妥善解决粮食自给的关键,而且也是控制塬面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其在各项措施中的比例呈现出稳中微升的趋势。
其次是水保林、经济林稳定扩大,比例不断提高,尤以经济林最甚。
这一方面促进林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是该类型区塬面建设和沟坡治理的重要措施。
至于种草比例相对减少,也是该类型区在选择措施过程中实事求是,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的体现。
其结果必然是有利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探讨——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定西市安定区青石项目区为例
2 项 目完成情况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甘肃省青石项 目区 共完成治理面积 5 4 . 1 5 k m , 占任务的 1 0 2 . 6 %。其
中新修梯 田 1 0 6 8 . 3 0 h m , 营造水保林 1 2 8 9 . 2 9 h m 2 , 种植紫花苜蓿 7 3 1 . 3 6 h m 2 , 生态修复 2 3 2 4 . 9 4 h m 2 , 新
度及投资控制 , 确保各项 目 标的顺利实现 ; 三是充分
调动项 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 , 采取“ 一事 一议 ” 的方 式 , 推 行 项 目建设 群 众 投 劳 承 诺制 ; 四是工程实施前后 , 把工程建设 内容、 投 资规 模、 工程效益、 投工投劳、 建后管理等 向项 目区群 众 公开 , 实行项 目公示制 ; 五是结合各类工程建设 的实 际, 择优选择实施单位 , 签订施工合 同, 定规模 、 定资 金、 定工期 、 定质量 , 实行合同制管理 , 确保 强化项 目组织管理 。 促进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化
性; 为提高建设成果 的保存率 , 各地在坚持建管并重
的基础上 , 加大管护力度。
该项 目的实施 , 严格按照“ 国家水土保持 重点
第2 3 期
罗荣娥等 :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探讨
2 5
3 . 3 应 用先 进 技 术 , 采取 立体 配置措 施
罗荣娥 , 王具元
( 1 .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 区水土保持局 , 甘肃 定 西 7 4 3 0 0 0 ; 2 .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 学院 , 甘肃 天水 7 4 1 0 2 0 ) 摘 要: 青 石项 目区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中, 以小 流域为单元 , 通过工 程措施 、 生 物措 施 、 耕作措施 的立体 防护模式 ,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措施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工程措施:主要采取“封沟打卡、修堤筑坝、固岸护滩、林网防护”等综合防治措施,从上游到下游,从切沟、冲沟、干沟到河沟,以坝系工程建设为主,兼营沟道植树种草,形成沟道工程与林草种植相结合的沟道整治体系,有效抬高侵蚀基点、防止沟底下切和沟岸坍塌、控制沟头向前和沟壁扩张。
2.生态措施: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将25度以上坡耕地、15度以上重要水源地、沙化地和撂荒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合理搭配;在树种选择上,主要使用乡土树种,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水土保持上,重点抓好淤地坝的除险加固工作,巩固已有治理成果,充分发挥现有淤地坝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3.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国家和省级政府要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财政拨款,按照“一事一议”要求,考虑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区别轻重缓急,将国家补助性质的资金集中使用。
加大对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支持科研推广工作。
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项目同创、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规划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将分散在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土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县财政扶持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形成“1+1﹥2”的格局。
此外,还可以采取互促双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相结合。
发挥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作用,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和经营要素的优化配置。
加强管护,加大封山禁牧执法力度。
植树造林,三分栽、七分管。
多元投入,强化生态建设资金保障等措施。
总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政策措施等,以达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分析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分析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与方针。
但是由于土壤侵蚀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所以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防治。
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对其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模式分析,提出若干建议,旨在逐步优化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创新模式前言:加强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力度,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意识,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力度,并且还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便能够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内容,进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完成水土保持工作任务。
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导致城市周边出现大量的乡村耕地被占用,这就会造成严重的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
所以,必须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此来改善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健康稳定发展。
另外,由于土壤侵蚀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想要彻底改变其现状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如果能够将一些先进技术应用到其中,那么将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历史演变(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历史沿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对于水土保持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当时人们认为只要将土地上的植被进行恢复就可以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想法逐渐被证明是错误的。
因此国家开始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期能够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泥沙流入河道中,以免造成淤积等问题。
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其他有效的措施,如修建水库和谷坊等,以此来拦截水流,从而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内容在对黄土高原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最大的黄土集中分布区,也是全球三大黄土区之一。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以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黄土地质特点,土壤易被水冲刷、风蚀,导致大量土壤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会造成土地的贫瘠化,还会引发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治理措施。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梯田建设。
梯田不仅能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地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水土保持林、草坡等措施,通过植被的固土作用,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科研人员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
例如,引入植物修复技术,通过选取适应黄土高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修复受损区域的生态系统。
植物修复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还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在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
例如,在黄土高原的一些县级行政区划中,政府通过出台环境保护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然而,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治理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具有一定难度。
其次,水土流失的治理需要长期的持续性工作,需要政府、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此外,治理工作还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这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来说是一个挑战。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问题,恢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这片广阔的土地,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历来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为了有效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小流域治理成为了关键的措施之一。
黄土高原的小流域治理,主要采取了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深耕、深松、轮作换茬、种植绿肥等一系列的农艺技术。
这些技术不仅有助于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还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黄土高原的土地逐渐变得肥沃起来,农业生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除了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外,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也是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抗冲刷能力。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美化了黄土高原的环境,还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另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也是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
这些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梯田、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等,旨在通过人工手段,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这些工程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改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在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中,综合规划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的比例和产业结构。
这样不仅可以使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发挥出更大的功能,还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的来说,黄土高原的小流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通过采取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以及综合规划等手段,可以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还有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治理之途径
土, 防止风旱 ; 2 o以上 的坡耕地 , 对 5 通过隔坡梯 田、 反 坡 梯 田等 整地 工 程 , 全部 退 耕 还林 还 草 , 增加 植 被 覆盖率 ,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 2。 以下的坡耕 地新 对 5 建高标准的“ 坡改梯”结合农业耕作措施 , , 发展高产 稳产 的粮果基地 ; 在荒坡 卜 通过整修水平 阶 、 鱼鳞坑 等工程营造护坡林 , 保持水土, 增加植被 ; 利用地埂营 造地埂 防护林 , 保持水 土 、 同埂护坡 沂 用村庄 、 道路 和房前屋后易产生径流的区域发展集雨节灌工程 , 营 造高效节水型经济林 和用材林 ; 在光热水土资源条件 优越的川 台地兴建绿色长廊 , 大力发展以 日光温室为 主的蔬菜产业和经济林果业基地 ,配套小提灌工程 , 突 名 、 、 、 品种 , 优 特 新 拓宽农户的增收渠道 , 加快奔 小康步伐 ; 在沟坡上通过水平 阶 、 鱼鳞坑和反坡 梯 田
的顺 利进 行 。
七、 建立示范基地 。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必须立足长远 , 眼当前 , 着 新建一批优 良苗木和种子 繁育基地 , 并抓好有特色的生态环境综 合治理科技示 范点 ,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辐射推动效应 , 以点带面 , 整体推进 , 加快生态 程的建设步伐。 [
T程 , 蓄地表 径 流 , 拦 营造 乔 灌混 交 型 防护林 , 持水 保
环境是一项空前而艰 巨的长期任务。多年来 , 各级人 民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 采取 了各 种措施 , 开展 r 多项试验 , 了不懈努力 , 付 取得了显
著的治理成效。但仍存在治理措施对位配置不够 , 造 林种草保存率低 , 重点项 目开发力度不大 , 部分工程
二在治理成效上要走出新路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粮菜果草畜全面发展种养加运销一体化经营并实现经济和生态两大效益建立新的农田生态体系新的农业结构体系和新的综合治理体系坚持工程与生物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治理与管护结合治山治水与治穷结合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流域防护体系化水平梯田高产化配套旱农技术平均亩产达到400斤以上梯田地埂利用化栽红柳杞柳花椒和黄花等旱沟台地水产化坝系周围植树造林水而养鹅水下养鱼林业丰产化草畜业商品化加工业机械化等目标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域之一,也是水土流失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及自然环境恶化,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化。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贫瘠、植被减少,还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开展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理效果不明显、措施不够全面等。
有必要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更有效的治理措施,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背景】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决策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究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当前综合治理措施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善和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通过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完善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促进该地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为相关部门制订更为科学的水土流失治理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旨在找到综合治理策略,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土流失对沟壑区的危害,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1.3 研究意义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进行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发展规律,为科学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有效治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可以提高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庄浪双合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经验
2020.10│发展双合沟流域位于甘肃省庄浪县西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49.71km 2。
流域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植被稀疏,林草覆盖率为11.0%,生态失调,水土流失面积47.77km 2,占总面积的96.1%。
土壤侵蚀模数5400t/km 2·a 。
流域涉及3乡镇15个行政村,总人口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97万人,农业劳力0.65万人,人口密度215人/km 2。
一、双合沟流域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建设美丽中国的全面安排部署为指导,将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新成就,紧紧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
坚持措施布局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效益显著的综合防治体系。
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控制洪水与给洪水出路相结合;灾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以改善生态、方便生产、发展经济为目标,达到改善流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发展区域经济,使小流域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围绕流域生产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结合流域不同地形部位及水土流失特点,对各项治理措施进行对位配置。
在黄土层较厚,对坡度较小、交通便利、耕作方便的坡耕地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布设梯田;根据群众意愿,在海拔相对较低、临近水源、立地条件适宜的坡耕地、较大面积地布设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对大面积荒山荒坡,根据立地条件,以营造乔木水保林为主;对坡度陡、造林难度大但牲畜易入的疏林地、沟坡采取封禁措施,促进生态的自我修复,彻底禁牧。
水平梯田:梯田是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最有力的水保措施,梯田全部布设在15°以下坡耕地内。
经过多年的治理,目前绝大部分已修成梯田,但乡与乡、村与村之间插花地段存在部分坡耕地,在流域内的梁山村、东湾村、双合村等重点插花地段新修梯田362hm 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典型的旱涝互现区域,近年来受到极端气候和土地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土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农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已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提升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项目的研究和规划,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提高该地区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具体目的包括:1.明确项目地理位置及概况,为后续的规划与实施提供基础数据支持;2.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内容,为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3.提出项目规划与实施方案,包括项目的实施步骤、时间安排和资源投入等,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4.评估项目进展及效果,检验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5.识别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对策,为项目的持续推进提供保障。
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本研究旨在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推动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1.3 研究意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这一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稳定增长。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贫困地区之一,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
多年来定西人总结了如下图的治理开发模式。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分)(1) 试从植被土质气候方面分析定西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
(3分)(2) 试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5分)(3)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分)(4)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材料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以及北方石山区。
材料二:图15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黄土高原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材料三:图16为“南方丘陵地区农业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系统示意图”。
(1)图15中,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2)试简述黄土高原与南方丘陵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3)图15中甲、乙两地生态环境的治理,都必须首先解决当地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如果开发可再生能源,则甲地应开发_______和_______;乙地应开发________和__________。
(3分)(4)南方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近10年来,全国实施坡改梯面积近500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10万平方公里。
全国有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治理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
图23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0分)(l)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到1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主要有___、___和___。
(3分)(2)甲、乙地区水土流失共同的形成原因有___。
(4分)(3)乙地区防治水土流失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
(3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图示地形区的地表特征,并分析其成因(5分)(2)图中城市分布有何特征?试分析其原因。
呼和浩特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米麻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发, 走出一条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土资源 , 发展生态 效益 型农 牧业 , 进小 流 域 脱 贫 致 富 的新 路 。经 过 多 促 年治 理 , 流域 建成乔 木林 10 33h 灌木林 100 该 9 . m , 0 h 经 济林 5 . m , 草 5 6 6h m, 0 7h 种 0 . m 。建设 水 平 梯 田 13 . m , 7 3h 骨干 工程 1座 , 中型淤 地坝 4座 , 坊 8 谷 座, 沟头建设 防护工程 4 7 m, 水窖 8眼 。该 流域 林 60 建 草覆 盖率 由治 理前 的 6 提 高到 7 . % , % 6 5 综合 治 理 程 度 达 8 % ,5 的土地 实 现 了“ 2 9% 水不 出 田, 不 下 山 ” 土 , 农 民人 均收 入 由治 理 前 的 60元 提 高 到 目前 的 830 2 8 元 。生 态环 境 明显 改 观 , 养 水 源 、 制 径 流 、 节气 涵 控 调 候 等功 能显 著增强 , 民收入 显 著提 高。 农
[ 摘
要 ] 黄土 丘陵 沟壑 区是 呼和 浩 特 市 水 土流 失 最 为严 重 的 地 区 , 是 黄 河 粗 泥 沙的 主 要 来 源 也
地, 清水河县 米麻 沟 小流域是 黄 土 丘 陵 沟壑 区 的典 型 治 理 流 域 , 土保 持 综 合 治 理 采 取 沟道 建 设 坝 水
系, 开发 坝地 , 山脚发 展 梯 田及 节水灌溉 , 山腰 还 林还 草 , 山顶封 育保 护 , 支毛 沟打谷 坊 , 沟头 防护 的 建
~
2 2 综合 治理 效果 . 19 9 8年 , 沟 小流 域 列 为清 水河 县 水保 世 行 贷 米麻 款 项 目区实施 治 理 。该 流 域 从水 土 流失 严 重 , 态 环 生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黄土高塬沟壑区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代表,其地形起伏,水土流失严重。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本文将就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1.坡面加固通过坡面加固工程,对坡面进行护坡保护,以减缓雨水的冲刷和剥蚀速度。
可以采取植草、植树、铺设防护网等方式,加强坡面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
2.构筑拦沟坝通过构筑拦沟坝,可以有效截流蓄水,减缓沟道流速,减少水流冲刷沟壑的能力,从而减轻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情况。
3.建设梯田梯田可以通过多级田埂、沟壑排水等手段,有效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
梯田不仅可以保持土壤水分,还可以减少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二、合理布局耕地和植被1.保护农田合理布局农田,采取适当的留茬措施,保持农田的植被覆盖,减少农田水土流失。
在播种作物时,应合理选择作物种类和密度,减少旱地作物的种植,以减轻土壤侵蚀。
2.恢复草地对于沟壑区内的草地,应加强管理,恢复其生态功能,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被回归等方式,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平衡。
三、开展水土保持技术示范1.推广覆膜技术覆膜技术可以有效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在农田表面铺设覆膜,可以减缓雨水的冲刷速度,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减少水土流失。
2.推广农田防护林通过在农田周边或分散布置防护林,可以有效阻挡风力和雨水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
农田防护林还可以提供防风固沙和防涝排盐等功能,对农田生产有积极作用。
四、加强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估1.建立水土流失监测体系通过建立水土流失监测体系,可以定期对沟壑区进行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估,掌握水土流失状况并及时调整治理措施。
2.开展水土流失评估对于沟壑区内的水土流失情况,应开展定量和定性的评估工作,以科学评估水土流失的影响和治理效果,为后续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就是关于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详细介绍。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小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高泉流域为例
续发展 区域定位试验示范研 究… , 旨在 为同类型区 的生 态建设 与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通 过 “ 七五 ” “ 至 十五” 4个 阶段 的 联合攻关 , 研究人员紧紧 围绕环境 改善 、 高产 高效 、 持续发展 这
治 理 的 内 涵 。至 19 9 5年 , 均 纯 收 入 达 到 9 2元 ; 区 在 经 受 人 1 试 19 、9 4年 作 物关 键 需 水 期 严 重 干 旱 的 情 况 下 , 年 问 年 人 9 2 19 五
均 产 粮 达 4 2 0k , “ 五 ” “ 五 ” 均 的 4 3 9k 、1 . 3 . g 比 七 和 六 平 1 . g 29 4
入 少 , 口密 度 大 , 民文 化 素 质 低 , 产 的 短 期 行 为 和 持 续 发 人 农 生
展 意识 的缺 乏致 使 人 类 对 自 然 资 源 进 行 了掠 夺 性 开 发 和 毁 灭 性 破 坏 J 。
3 12 .. 治 理 目标
小 流域 治理 初 见 成 效 , 业 生 产 条 件 得 到 初 步 改 善 , 流 农 小 域 分 区 系统 治理 的 实 体 模 型 基 本 组 建 成 功 , 由 于 坡 耕 地 面 积 但 较 大 , 土 流 失 尚未 得 到 有效 控 制 , 在 着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低 、 水 存 抵
一
境脆弱 。18 - 18 9 1 9 5年人均产粮 29 4k , 1 . g 平均单产 9 35k/ 4 . g h 年人均纯收入 9 .8元 , 民生活 贫困。该流域 在陇 中半 m , 33 农
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一、项目背景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带,地势起伏,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
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中国政府决定在该地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
该项目将对当地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整治,目标是实现土地的保护、恢复和高效利用,推动区域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项目目标1.实现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通过梯田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等手段,遏制土地水土流失,减少土地退化,实现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2.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通过优化农田布局、推广高效农业种植技术等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增加农田产量和农民收入。
3.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量,增加生态效益。
三、项目内容1.土地整治规划:制定全域土地整治规划,确定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规划土地的布局和利用方式,落实土地整治的具体措施和时程安排。
2.梯田工程:在适宜地段实施梯田工程,通过修建梯田、建设排灌设施等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遏制土地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
3.水土保持: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树造林、修筑护岸、设置沟槽等,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
4.农田布局调整:通过整合和调整农田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益,增加农田产量。
5.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在当地推广高效农业种植技术,包括精准农业、水肥一体化、种植业多元化等,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增加农田产量。
6.生态修复:在疏林荒山、荒地草滩、退耕还林还草地等地段进行生态修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种树等手段,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四、项目实施1.组织实施: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明确项目实施机构和人员,落实项目实施责任,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资金投入:加大对项目的资金投入,保障项目实施资金需求,确保项目实施顺利进行。
3.宣传推广:通过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当地农民对项目的认识和参与度,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报告
摘要生态恢复及其重建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生态恢复的目标在于通过生态恢复,提高植物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实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减少对人类的污染,并尽可能带来视觉和美学的享受。
文章从生态恢复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重点探讨了恢复生态的工程与技术在恢复生态中的调控作用,并详细介绍了生态建设的三种模式,为不同环境特征设计和优化调空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模式。
关键词:黄土高原、恢复生态、空间分析Abstract: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objective is to restore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cology, plant coverage and improve soil fertility. regional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maintain the health of ecosystems to human reduce pollution and, if possible, bring the visual and aesthetic enjoyment. From basic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cusing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ojects in the regulation. and a detailed brief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models, different features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ir regulation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model.Key words : Loess Plateau, ecosystem restoration, spatial analysis一、选题目的和意义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陕西北部,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它介于北纬34°48′~39°35′和东经107°28′~111°15′之间.总面积8.06×104km2,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9.05%,行政上包括延安市和榆林市.该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之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黄河中的泥沙每年有8亿吨来自陕北地区,占三门峡以上河段输沙量的一半,因此,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是陕北地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急待解决的问题.<一)自然地理状况陕北黄土高原以土壤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而著称.其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黄土层深厚,土壤侵蚀作用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 卷
以建设水土保持综合防御体系为主的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治理措施 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九华沟流域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以径流调控综合利用体系为主的工 程措施、 植物措施及耕作技术优化组合、 合理配置的治理调控方法, 形成了以工程养植物, 以植 物保工程, 以生态保经济, 以经济促生态, 多功能、 多目标、 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御体系。 #$#$! 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的基本原理 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是以系统工程和径流调控理论为指导,对位配置植物与工程措 施, 通过对降水的聚集、 贮存、 引用等措施的优化配套, 按照坡面径流的来源、 数量、 运行规 律, 控制坡面径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 把除害与兴利有机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提高降水资 贮存和利用 & 个系统( 表 !) 。其中, 径流聚 源化的水土保持工程 %&’。按照其组成可分为聚集、 集工程是径流调控体系的核心, 它是按照坡面径流的形成、 汇集与发展规律, 以道路为骨架, 以生产用地为主体, 由上到下, 层层聚集, 精心优化、 对位配置, 形成一个衔接严密、 相互协 调、 经济实用的有机整体。径流贮存系统由水窖、 蓄水池、 涝池和小水库等组成, 由于水窖投 资少, 容易修建, 成为最主要的方式。径流利用系统主要是通过小型蓄排工程和滴灌、 渗灌、 喷灌及小沟暗灌等节灌技术为高效的农林牧业服务。
!"!
表#
组成系统 径流聚集系统 径流贮存系统 径流利用系统
径流调控体系的组成
形 式
-./01 ! 2345676867345 39 903: ;346<30074= 5>561?
集雨面通常有自然坡面、沥青路面、村道、庭院、屋面、混凝土面和覆膜等 水窖、蓄水池、涝池和小水库等 主要是通过小型蓄排工程和滴灌、渗灌、喷灌及小沟暗灌等节灌技术为高效的农林牧业服务
!&’
本建设原则, 以建设具有旱涝保收、 高产稳产生态经济功能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为目 标, 以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重点, 注重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其生态经济系 $% 统综合治理与建设重点包括两方面内容: 其一, 建设水土保持综合防御体系 "#、 , 以充分利用 有限的降水资源为目标, 建设包括梯田工程、 径流集聚工程、 小型拦蓄工程、 集雨节灌工程、 道网工程在内的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 进行山、 水、 田、 林、 路综合治理, 达到对自然降水的 聚集、 储存及高效利用; 其二, 建设高效农业综合开发体系, 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推动社会 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 结合坡耕地退耕还林草, 积极发展畜牧业, 调整畜牧养殖结构, 大力发 展牛、 羊等草食性畜牧业; 调整种植结构, 大力发展马铃薯、 中药材、 林果等区域特色产业, 扩 大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畜林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业 附加值; 大力推广设施农业、 地膜、 节水灌溉等实用农业技术, 以科技促进农业的新发展。
#$#$#
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的配置模式 九华沟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 坚持根据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的基本原理, 遵循 %(’ 采取治坡与治沟结合, 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 “ 分区、 系统、 有序、 开发、 对位配置” 的治理原则 , 对位配置, 将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即降雨径流, 通过径流调控体系和径流开发利用体系变 为有效水资源, 变害为利, 实现水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为发展高效的农林牧业构筑平台。 )!* 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总体配置模式 遵循“ 因地制宜, 对位配置; 依据径流, 布设工程; 利用工程, 配套措施; 高新技术, 综合运 用” 的原则, 进行径流调控综合利用体系的总体布局、 优化设计, 形成雨水径流的聚集、 存储、 山顶 利用的完整体系, 做到有序治理, 层层拦蓄, 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程度。 总体上采取: !“ 土壤瘠薄, 岩石裸露, 这一层带以种植水保林、 造林 戴帽子” + 即在流域上部梁峁顶植被稀少, 种草为主, 构成防治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山腰系带子” , 即流域腰部地带耕作层相对较厚, "“ 过去频繁的人畜活动导致植被稀疏, 水土流失严重, 对这一层带主要通过荒坡修反坡台、 陡 坡挖鱼鳞坑等方式退耕还林草, 缓坡以修梯田等方式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尽量就地拦蓄接纳 沟底穿靴子” , 即在沟底打淤地坝, 合理布设水窖、 谷坊、 涝池等小 降水, 形成第二道防线; #“ 型拦蓄工程, 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 同时, 在村庄、 房屋、 道路两旁种植树木, 鼓励发展庭院经 济, 栽培经济作物, 饲养牲畜, 建设沼气池等, 构成防治体系最后一道防线。通过上述措施的 综合整治, 流域形成了上、 中、 下三个层次横向条带和拦坝挡墙的纵向网状防治体系, 各项措 图 &) 。 施镶嵌配套, 初步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的小流域生态经济体系%,’( 九华沟流域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的具体内容见表 # 。 )#* 径流集聚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模式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干旱缺水是植被建造的主要制约因素, 成活率差, “ 小老树” 现 象普遍。 九华沟流域在实践中, 创造出了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对位配置, 以工程养植物, 以植 具体做法是: 按照不同地貌类型和地形部位的生态条件, 修建不 物保工程的综合治理模式 %(’。 同形式的田间集流工程, 如漏斗式、 膜侧式、 竹节式、 燕尾式集流坑, 适地适树, 使林木所需生
’
#"!
九华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主要内容
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建设体系 (图 #) 九华沟流域在综合治理的实践中, 根据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坚持“ 以土为首, 土 水林综合治理” 的水土保持方针和“ 以治水改土为中心, 山、 水、 田、 林、 路综合治理” 的农田基
!期
王海英等: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研究
IJHK!0(%LJA
’2+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 卷
!
!"!
项目实施前九华沟流域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自然条件本底脆弱 地形切割十分严重, 土壤肥力低下。流域内梁峁沟谷分明, 坡陡沟深。自然坡度#$%、 $%& !$%、 !$%&’$%和(’$%的面积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 )*+, 、 $-*+, 、 ’)*+, 和 +*), 。全流域沟壑密 土壤多为粉质壤土, 适耕性强, 但持水能力差, 易造成水土流失。 耕作层土壤 度为 ’*-./ 0 ./’。 总体上呈富钾少氮缺磷的状态, 肥力低下。 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降水量仅 1+2//, 且集中在 $&" 月份, 占全年降水的 -+, 。其中 对地面破坏性大, 大部分随水土流失外泄, 开发利用率极低。 作物需水 暴雨径流占 +2,以上, 高峰期, 常常发生少雨缺水现象, 使作物生长极易受到干旱的威胁。 ’ 水土流失严重。 年土壤侵蚀总量 3 3+’8!23 4, !""- 年治理前土壤侵蚀模数高达 $ 322 4 0 5./・ 67。 ’ 流域内每年流失土 壤 有 机 质 坡耕地每年流失总量 $32 4 0 9/ 。按照平均土壤养分含量推算, 全 氮 1!+*’4 、 全 磷 ’’-*"4 。 3 12’*-4 、 !"# 社会经济整体落后 人口密度大, 劳动力素质低下。 流域平均人口密度高达 +2 人 0 ./’。 远远超过国际规定的 ’ 卫生、 健康以及经济增长等 半干旱地区 ’2 人 0 ./ 的标准。巨大的人口压力使人们的教育、 长期内无法得到改善, 人口素质提高缓慢, 文盲半文盲率高达 3’, 。 坡耕地比重大,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年底, 流域耕地面积 1 ’1!*1 9/’, 其中, 山坡地 ’ ’ ’ 占 3’*!, , 水平梯田 ! $-29/ , 占 3+*), , 川台地 1229/ , 占 "*1, , 没有水浇地, 属 ! 1)29/ , 典型的雨养农业区。 由于自然条件严酷,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多年平均单 产仅 322&)22.: 0 9/’。 产业结构单一, 发展极不协调。! 农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年, 全流域农业总产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 值占社会总产值的 "2, 以上。 "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 年, 的比重高达 $-*-,, 林、 牧、 副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3*$, 、 林业在整个农业生 ’3*$,和 !1*1,。 产中是一个薄弱环节, 牧业主要以耕畜饲养为主, 未形成商品优势。副业主要以劳务输出为 主。 大量宜林地、 牧荒地的资源优势条件没有得到发挥。 饲草 #种植业内部以粮食生产为主, 粮经饲的种植比例为 !;2*231;2*231 。 和经济作物比例偏小。!"") 年, 人均收入和群众生活水平低下。!"") 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仅 -$- 元, 为甘肃省平均水平 ( 的 )’*$), ; 恩格尔系数为 $-*$, ,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接 ! ’!2 元) 33*)1, ) !’*+- 个百分点, 。 近国际上规定的临界点( )2,) !"$ 自然与人为共同作用导致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 长期以来, 本底脆弱的环境, 加以粗放、 落后的产业结构, 导致该区经济贫困以及自我发 展能力低下。而人口高速增长和人口超载导致大量开垦荒山荒地、 砍伐植被, 进一步造成水 。 土流失、 生态退化, 最终使人们陷入“ 生态恶化—经济贫困” 恶性循环的陷阱( 图 !) 在全国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从 !""- 年开 始, 九华沟流域以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示范项目为契机, 在实施综合治理和开 发、 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子上进行了大胆探索, 创立了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普遍 为特 推广意义的径流调控理论、 “ 草、 灌、 乔” 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以“ 梯田< 水窖 < 科技” 色的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取得了明显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