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及答案1-1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B.禹建立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帝王
C.大禹功绩卓著,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
D.原始社会被奴隶制王朝所取代
答案 D
解析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夏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国王,说明了中国社会进入王朝时代。故选D项。
2.史载: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
A.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
B.宗法制度并不成熟
C.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
D.世袭制度并不严密
答案 C
解析A、B两项符合史实,但均与材料无关。根据“以兄终弟
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当时有严密的世袭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但嫡长子继承制还未确立,故D项错误,C项正确。
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这最能说明()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答案 D
解析从题干情境看,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故D项正确。
4.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对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D 项正确。
5.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
C.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D.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答案 A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西周分封体系的特点。分封制建立起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即“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故正确答案为A项。
6.能够正确表达宗法制内涵和特点的材料,不包括()
A.“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B.“立子以贵不以长”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兄终弟及”
答案 D
解析宗法制的内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并形成大宗和小宗。A、B、C三项符合这一内涵和特点,但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这一内涵和特点,但符合题意。
7.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A.积极拥戴周天子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答案 B
解析“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反映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
8.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分封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按照宗法制的原则维系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最高统治者“共主”周王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从秦朝推行郡县制开始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之世”。
材料二而夏朝建立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就是所谓“小康之世”。
材料三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0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西周制度相比于之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
析这一变化的影响。(10分)
答案(1)变化: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国家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
(2)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与材料二中“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即可回答“社会发生的变化”;第二小问,政治制度的变化源于生产力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尊”概括回答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而成者”即可回答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