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doc
法律变道德的经典案例(3篇)
![法律变道德的经典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92fee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f.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刘秀丽,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生活在我国某贫困山区。
由于当地交通不便,牛奶等新鲜食品很难送达村民手中。
刘秀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决定用自己的双手为村民们带来便利。
然而,她的行动却引发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二、法律困境刘秀丽了解到,当地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未经许可,个人不得从事牛奶配送业务。
为了方便村民,她决定私下收购牛奶,再通过自己的摩托车将牛奶送到村民家中。
然而,这种行为触犯了法律,刘秀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1. 法律制裁当地监管部门发现刘秀丽的违法行为后,对其进行了罚款和警告。
刘秀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也损害了当地市场的秩序。
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决定停止私下收购牛奶。
2. 法律困境的化解在法律制裁面前,刘秀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她主动向监管部门承认错误,并表示愿意配合调查。
监管部门考虑到刘秀丽的行为初衷是为了方便村民,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决定从轻处理。
最终,刘秀丽免于刑事责任,但仍然需要缴纳罚款。
三、道德升华虽然刘秀丽的违法行为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她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村民,这种善良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
在道德层面上,刘秀丽的“送奶之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1. 善良的初衷刘秀丽的“送奶之路”源于一颗善良的心。
她看到村民生活困难,决定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他们提供新鲜牛奶。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们看到了道德的力量。
2. 社会正能量刘秀丽的行动,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生活问题,还激发了社会的正能量。
许多人都被她的故事感动,纷纷加入到帮助村民的行列。
这种正能量,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启示与反思刘秀丽的“送奶之路”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与道德往往相互交织。
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我们更要坚守道德底线,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2. 善良行为的传承刘秀丽的善良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传递爱心。
法律道德真实案例(3篇)
![法律道德真实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947c7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4.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小区居民李某,因邻居王某在夜间噪音扰民,双方发生纠纷。
李某在多次劝阻无效后,采取私自安装噪音监测器的方式,记录王某噪音扰民的证据。
随后,李某将王某诉至法院,要求王某停止噪音扰民行为,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
二、案件经过1. 李某与王某系邻居,王某家中装修后,开始使用装修材料进行切割作业,噪音较大。
李某多次劝阻王某,但王某并未停止噪音扰民行为。
2. 李某在劝阻无效后,自行购买噪音监测器,安装于家中,记录王某噪音扰民的证据。
3. 李某收集到足够证据后,将王某诉至法院,要求王某停止噪音扰民行为,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
4. 法院受理案件后,对李某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认为李某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具有证明力。
5. 法院判决王某停止噪音扰民行为,并赔偿李某精神损失费。
三、案件评析1. 李某的行为是否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因噪音、振动等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李某在劝阻王某无效的情况下,采取私自安装噪音监测器的方式收集证据,属于合法行为。
2. 李某的行为是否道德?从道德角度来看,李某的行为存在争议。
一方面,李某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采取自行收集证据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道德勇气。
另一方面,私自安装噪音监测器可能侵犯王某的隐私权,存在道德风险。
3. 法院判决是否合理?法院判决王某停止噪音扰民行为,并赔偿李某精神损失费,符合法律规定。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合法权益,以及王某的噪音扰民行为对李某造成的影响,做出了合理的判决。
四、启示1. 遇到噪音扰民等侵权行为,公民应当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2. 在维权过程中,公民应注重道德底线,尊重他人隐私权,避免采取非法手段。
3. 法律与道德相互补充,公民在维权过程中,既要依法行事,又要注重道德修养。
4. 社会应加强对噪音扰民等侵权行为的监管,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道德两难案例(3篇)
![法律道德两难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b72b2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a.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一家大型企业工作。
一天,他在公司停车场发现一辆豪华轿车被盗。
根据公司规定,小明有义务协助警方调查此案。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小明发现车主是公司的一位高层领导,且该车被盗与他本人有关。
此时,小明面临着法律道德两难的选择。
二、案例经过1. 法律角度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这个案例中,车主的豪华轿车被盗,涉嫌盗窃罪。
小明作为目击者,有义务协助警方调查。
如果小明选择不协助警方,可能涉嫌包庇罪,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2. 道德角度从道德角度来看,小明面临着以下困境:(1)忠诚与背叛:小明与车主关系较好,车主曾帮助小明解决过一些工作上的问题。
此时,小明如果选择协助警方,可能会伤害到车主的感情,背叛他的信任。
(2)正义与私情:小明知道车主的豪车被盗与他有关,但他不确定车主是否知道真相。
如果小明选择不揭露真相,他可能会受到内心的谴责,认为自己在助纣为虐。
(3)责任与后果:小明作为公司员工,有义务维护公司的利益,保护公司财产不受损失。
如果小明选择不协助警方,他将面临公司纪律处分甚至被辞退的风险。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案例中,小明面临着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从法律角度来看,小明有义务协助警方调查;从道德角度来看,小明难以抉择,因为揭露真相可能会伤害到车主的感情。
这种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人们往往在法律与道德之间难以抉择。
2. 案例的复杂性这个案例的复杂性在于,小明与车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私人关系,这使得小明在处理问题时更加矛盾。
同时,小明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抉择,也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变迁。
道德法律的案例(3篇)
![道德法律的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e22b0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1c.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华,一个年轻的创业者,拥有一家小型科技公司。
该公司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业务范围涵盖企业信息化、智能硬件等领域。
张华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出色的团队管理能力,使公司迅速发展壮大。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张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但这个商机却与道德和法律相悖。
二、案件经过1. 张华发现商机张华在一次出差途中,偶然发现一家大型企业的信息安全系统存在严重漏洞。
如果能够破解这个漏洞,该公司将有机会获得该企业的订单,从而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破解漏洞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包括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2.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面对这个巨大的商机,张华陷入了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他深知破解漏洞可能触犯法律,但同时又难以抗拒巨额利润的诱惑。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张华最终决定铤而走险。
3. 破解漏洞张华开始秘密研究破解该企业信息安全系统漏洞的方法。
经过数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破解了漏洞。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张华意识到破解漏洞可能导致企业数据泄露,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4. 法律制裁张华在实施破解漏洞的过程中,被该企业发现。
企业将张华告上法庭,指控其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破坏企业信息安全。
经过审理,法院依法判决张华赔偿企业经济损失,并处以有期徒刑。
三、案例分析1. 道德层面张华在案件中,面临着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从道德角度来看,张华的行为违背了诚信、公平、正义等基本道德原则。
他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权益,这种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 法律层面从法律角度来看,张华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他未经授权破解企业信息安全系统,侵犯了企业知识产权,破坏了企业信息安全,属于违法行为。
3. 案件启示张华案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1)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有道德、有法律意识的人。
(2)在面临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时,我们要学会权衡利弊,坚持道德底线,不触犯法律。
法律道德碰撞的案例(3篇)
![法律道德碰撞的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aca74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d.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60岁,退休教师,因赡养问题与子女发生纠纷。
张某某的妻子早年去世,他与子女共同生活多年。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某某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生活难以自理。
因此,他向子女提出赡养要求,但遭到子女的拒绝。
张某某遂将子女诉至法院,要求子女承担赡养义务。
二、案件经过1. 原告张某某诉称:自己年老体衰,生活无法自理,子女应尽赡养义务,承担其生活费用、医疗费用等。
子女对原告的赡养要求不予理睬,故诉至法院。
2. 被告子女辩称:原告张某某在生前未尽到抚养教育义务,现在要求子女赡养,有失公平。
此外,被告子女家庭条件有限,无力承担赡养义务。
3. 法院审理查明:原告张某某与被告子女共同生活多年,原告在生前对被告子女尽了抚养教育义务。
原告年老体衰,生活无法自理,有赡养需求。
被告子女家庭条件虽有限,但有能力承担部分赡养义务。
三、法律分析1.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明确规定,子女应当履行赡养义务。
2. 法律适用本案中,原告张某某作为老年人,有权要求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被告子女虽家庭条件有限,但根据法律规定,仍应承担相应的赡养责任。
四、道德分析1. 道德原则道德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性和约束力。
在本案中,道德原则主要包括:(1)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应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
(2)公平正义:赡养问题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应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
2. 道德困境本案中,被告子女面临道德困境:(1)孝顺父母:作为子女,有责任赡养父母,履行孝道。
(2)家庭负担:被告子女家庭条件有限,承担赡养义务可能加重家庭负担。
五、案件评析本案中,法律与道德发生碰撞,形成伦理困境。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既要遵循法律规定,又要兼顾道德原则。
1. 法律优先原则法院在审理本案时,首先应遵循法律优先原则。
外国_法律_道德的案例(3篇)
![外国_法律_道德的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57dc8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7.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1996年,美国职业拳击巨星迈克·泰森因兽行攻击女友珍·诺克斯而被捕。
这一事件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法律与道德冲突的讨论。
本文将通过对泰森诉诺克斯案的回顾,探讨美国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二、案件经过1996年1月19日,泰森在位于拉斯维加斯的家中与女友珍·诺克斯发生争吵。
在争吵过程中,泰森兽性大发,将珍·诺克斯的头颅咬掉一大块,导致其面部严重受伤。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美国社会,泰森也因此被捕。
案件审理过程中,泰森的律师团队提出无罪辩护,认为泰森患有精神疾病,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然而,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泰森在作案前后的行为均表现出正常人的理智,因此驳回了其辩护。
最终,泰森被判处46年的有期徒刑,并被处以巨额罚款。
珍·诺克斯则获得了高达3.5亿美元的赔偿金。
三、法律与道德冲突1. 法律角度从法律角度来看,泰森的行为触犯了美国刑法,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美国,犯罪行为被定义为对他人权利的侵犯,而泰森的行为无疑是对珍·诺克斯人身权利的严重侵犯。
2. 道德角度从道德角度来看,泰森的行为令人发指,违背了人类的基本道德底线。
在道德层面,人们普遍认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不伤害他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而泰森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些基本准则。
然而,法律与道德在泰森诉诺克斯案中产生了冲突:(1)法律对泰森的制裁过于严厉。
虽然泰森的行为令人发指,但46年的有期徒刑是否过于严厉?这引发了人们对法律公正性的质疑。
(2)道德谴责与法律制裁之间存在差距。
尽管泰森的行为在道德层面受到广泛谴责,但法律制裁似乎无法完全弥补其罪行带来的伤害。
四、案例分析1.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泰森诉诺克斯案揭示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应当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另一方面,道德是引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对法律具有补充和制约作用。
道德法律冲突的案例(3篇)
![道德法律冲突的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d1791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2.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12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经过多次治疗,病情依然恶化。
医生建议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以提高小明的生存质量。
然而,在寻找合适的心脏供体时,小明遇到了道德法律冲突的问题。
二、案件经过1. 医疗伦理冲突小明所在的城市心脏供体稀缺,且供体来源渠道单一。
为了寻找合适的心脏供体,医生们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向一个濒临死亡的患者A索要心脏。
患者A因疾病晚期,生命垂危,且家人已经签署了器官捐献同意书。
然而,在伦理审查会上,部分医生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医疗伦理,有利用患者生命之危换取器官的嫌疑。
2. 法律冲突根据我国《器官移植条例》,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采取任何形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
如果患者A的家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了器官捐献同意书,那么这种器官捐献行为可能存在法律风险。
同时,医生们还担心,如果公开索要患者A的心脏,可能会引发社会舆论,对医院和医生造成负面影响。
三、案件处理1. 医院内部讨论医院领导组织了多次内部讨论,对医疗伦理与法律冲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医生提出了以下观点:(1)从伦理角度考虑,患者A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捐献器官是患者及其家人的权利,医院应尊重其意愿。
(2)从法律角度考虑,器官捐献必须遵循自愿原则,医院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
(3)在患者A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寻找合适的心脏供体对于小明来说至关重要。
医院应权衡利弊,尽可能满足小明的治疗需求。
2. 患者A家人态度经过与患者A家人的沟通,他们表示理解小明的病情,并愿意支持小明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然而,他们坚决反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捐献患者A的心脏。
3. 医疗伦理委员会审查为了确保医疗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医院向医疗伦理委员会提交了相关材料。
在审查过程中,伦理委员会充分考虑了患者的生命权益、器官捐献自愿原则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
4. 最终决定在充分权衡利弊后,医院决定:(1)尊重患者A家人的意愿,不使用患者A的心脏。
法律道德冲突案例(3篇)
![法律道德冲突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122d8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b.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现象屡见不鲜。
本案例以一起医疗纠纷为切入点,探讨法律与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抉择。
(一)案件概述患者李某,男,30岁,因胃痛就诊于某市某医院。
经检查,李某被诊断为胃炎。
医生建议李某住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李某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李某的家属认为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遂将医院告上法庭。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错?2. 医疗过错与李某的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3. 医院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法律分析(一)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诊疗规范,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医院在治疗过程中是否违反诊疗规范,是判断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错的关键。
1. 医院是否存在诊疗过错根据病历资料,医院在李某住院期间,对李某进行了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医院未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导致李某病情恶化。
根据诊疗规范,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因此,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诊疗过错。
2. 医院诊疗过错的严重程度根据病历资料,李某在住院期间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由此可见,医院诊疗过错的严重程度较高。
(二)医疗过错与李某的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因医疗过错造成患者死亡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医院诊疗过错与李某的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判断医院是否应承担侵权责任的关键。
1. 医院诊疗过错与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根据病历资料,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诊疗过错,导致李某病情恶化,最终死亡。
因此,医院诊疗过错与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 医院诊疗过错是李某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病历资料,李某在住院期间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由此可见,医院诊疗过错是李某死亡的主要原因。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精品资料 ).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精品资料 ).](https://img.taocdn.com/s3/m/6bc90c2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0.png)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精品资料).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与道德往往存在许多的冲突,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案例。
1. 饲养宠物燃气事故案在某小区中,一位居民因饲养宠物兔,被物业管理人员要求把兔子带到养宠物专用场所。
居民认为,自己的兔子并不会影响他人,因此拒绝了物业要求。
后来,因养兔笼内的燃气罐爆炸,导致多人受伤,物业方对居民提起了民事诉讼。
然而,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居民确实存在养兔不当的问题,但物业方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个问题,也存在相应的管理责任。
最终法院做出了裁决,由双方共同承担事故损失。
这个案例中,尽管养兔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并无违法行为,但如果不注重动物燃气安全,将会产生重大后果。
因此,道德方面也需要考虑周全。
2. 学生自杀案在某高校中,一名学生因绩点不达标而遭到了学校辅导员的惩处,后来陷入沮丧情绪,选择了跳楼自杀。
此事引起了公众对于学校辅导员管理方式的质疑。
学生家属提出了诉讼,要求校方做出赔偿。
在这个案例中,学校辅导员的做法符合规定,属于法律规定下的正常管理方式。
但学校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未考虑到学生心理和精神状况,未能把握适当的分寸,留给了学生巨大的挫败感和心理压力。
因此,该案例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并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教育。
3. 加班劳动案某企业为了完成生产任务,要求员工加班,并表示如果不加班,将扣除工资。
员工奋战一周后,因过度劳累而出现了身体不适。
员工对公司提起了民事诉讼,要求承担医疗费用和精神损失赔偿。
最终,法院判决公司应该支付员工所需的医疗费用。
这个案例中,企业的加班管理与用工合同和劳动法规相符合,属于合法行为。
但是,企业并未考虑到员工的健康和身体状况,仅考虑生产任务完成的利益,这违反了道德要求。
公司应尊重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该案例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总之,这些案例有助于我们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是如何发生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依照法律规定行事,同时也要把道德理念纳入到行为中去,以促进社会的平稳发展。
法律道德真实案例(3篇)
![法律道德真实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b0d8b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3.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35岁,某市某区居民。
因涉嫌非法拘禁罪,于2019年6月被某市某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同年7月被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本案源于一起民间借贷纠纷。
张某某与王某系多年好友,2017年,王某因急需资金周转,向张某某借款10万元。
双方约定,王某在2018年年底前一次性还清借款及利息。
然而,到了还款期限,王某并未如约还款。
张某某多次催讨无果,心生怨恨,决定采取非法手段逼迫王某还款。
二、案件经过2018年12月,张某某将王某约至其家中,以询问借款情况为由,将王某强行拘禁。
期间,张某某对王某进行了殴打、恐吓,要求王某立即还清借款。
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张某某将王某非法拘禁在家中,剥夺了王某的人身自由。
在此期间,王某的家人得知此事后,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侦查,将张某某抓获归案。
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考验本案中,张某某的行为在道德和法律层面都受到了考验。
1. 道德层面张某某的行为违背了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
在民间借贷关系中,双方应遵循诚信原则,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
张某某在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采取非法手段逼迫王某还款,严重侵犯了王某的人身权利,损害了社会道德风尚。
2. 法律层面张某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的规定,构成非法拘禁罪。
根据该法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本案中,张某某非法拘禁王某一个月,情节严重,依法应予惩处。
四、案件评析1.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本案的发生,警示我们应加强道德教育,弘扬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
在民间借贷等经济活动中,双方应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遵循诚信原则,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
2. 法律制裁的必要性本案中,张某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依法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表明,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对于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惩处,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精选案例.doc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精选案例.doc](https://img.taocdn.com/s3/m/ca52b7574693daef5ff73d99.png)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
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实质上是多元化价值体系的内部斗争。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欢迎参考!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篇一高楼中的1301室在除夕之夜着火,1401的某先生及时发现了火势,并且作为一个素质公民,某先生报火警并且去找物业,由于是除夕之夜,所以消防员暂时赶不过来,物业先派人来灭火,但是无法正面进入1301,于是决定从14楼灭火,但是14楼的住户都不愿意让物业进入他们家里作为灭火通道,这个时候某先生主动要求物业通过他们家来灭火,这时候所有的人都被疏散到了13楼,过了半个小时火势被控制,物业得知消防员快到了,于是陆续从房中撤出,但是某先生发现楼道内水漫金山,往上看发现都是从他家里溢出的,他想上去看,但是被保安拦住,说火势还没有完全扑灭。
这时某先生抓住一个物业人员询问他是否关闭了消防龙头,那人说忘记了。
10分钟后消防员来了,成功扑灭火势,又10分钟后消防员撤出。
这时某先生回家发现自己的木质地板已经完全湿透,室内有20cm的积水,半年之后完全腐烂,家里电器完全不能使用,在梅雨季节满屋子的虫子,平均每平方米有上千条虫子,无法住人,于是将物业告上法庭,但是物业以住户没有证据证明是他们所为,也可能是消防员所为,最终一审判决原告某先生败诉。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篇二面对危重病人、在血源紧缺的情况下,医院自采血液救病人到底属不属违法行为?如果是违法行为,那么今后再碰到类似情况时,医院该怎么办?在闻知东川区人民医院献血救病人反受处罚的消息后,东川当地医务人员及市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6月8日上午,东川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在为一名叫阮怀莲的产妇做完剖腹产手术后,阮怀莲因子宫收缩乏力,大出血不止。
下午1点多,医生向她体内输入了1600毫升悬浮红细胞后,阮怀莲仍出血不止,有临床输血指征。
为此,在四处为阮怀莲寻找AB血型的义务献血者无果、电话征得区卫生局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妇产科手术医生卢新华本着救死扶伤的原则,为阮怀莲义务献血200毫升,令阮怀莲转危为安。
法律被道德绑架案例(3篇)
![法律被道德绑架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3b7e1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a.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某市某小区,居民张先生与邻居李先生因邻里纠纷引发了一起法律被道德绑架的案例。
张先生与李先生是多年的邻居,两家原本关系融洽。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两家因为一堵墙的归属问题产生了矛盾。
这堵墙原本是两家共用的,但由于历史原因,李先生家在修建房屋时,将墙体向张先生家方向延伸了一部分。
张先生认为,这堵墙侵犯了其土地使用权,要求李先生拆除。
然而,李先生认为,这堵墙已存在多年,且其修建并未侵犯张先生的权利,拒绝拆除。
二、案件经过1. 邻里调解两家矛盾升级后,小区物业和居民委员会多次进行调解,但双方均坚持己见,调解无果。
2. 法律途径张先生无奈之下,将李先生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拆除墙体。
然而,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在了解案件事实后,认为该墙体虽侵犯了张先生的土地使用权,但考虑到两家多年邻里关系,以及拆除墙体可能给李先生生活带来的不便,决定不予支持张先生的诉讼请求。
3. 道德绑架案件判决后,张先生不服,认为法官的判决偏袒李先生,道德绑架了法律。
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指责法官不公正,引发了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一些网友也纷纷发表评论,对法官的判决表示支持,认为法官的做法体现了对邻里关系的尊重。
4. 社会影响该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许多人认为,法律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应兼顾公平与和谐,不能单纯以法律为依据,而忽视了道德因素。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既要遵循法律规定,又要考虑道德因素。
本案中,法官在判决时,既考虑了法律依据,又兼顾了邻里关系,体现了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
2. 法律被道德绑架的原因(1)法律条款的模糊性。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法律条款可能存在模糊地带,导致法官在判决时难以抉择。
(2)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能受到道德观念的影响。
本案中,法官考虑到两家多年邻里关系,以及拆除墙体可能给李先生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做出了有利于李先生的判决。
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案例(3篇)
![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a2602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03.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某某,男,45岁,原某市某局副局级干部。
张某某在担任某市某局副局级干部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涉嫌受贿罪。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某的行为引发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二、案例概述1. 案件经过2019年,张某某在担任某市某局副局级干部期间,负责该市某重点工程项目。
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张某某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某私营企业负责人李某的贿赂款人民币50万元。
张某某的行为被李某举报,经过调查,张某某的行为构成受贿罪。
2. 案件审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某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并主动退缴了全部贿赂款。
然而,在法庭辩论阶段,张某某的辩护律师提出,张某某的行为虽然违法,但考虑到其悔罪态度良好,且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请求法院从轻处罚。
3. 法律与道德冲突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角度:张某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关于受贿罪的规定,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2)道德角度:张某某的行为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损害了国家利益,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道德是法律的最高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往往呈现出冲突与融合的状态。
2. 案例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1)法律角度:张某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法律角度看,张某某的行为是违法的,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道德角度:张某某的行为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损害了国家利益,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从道德角度看,张某某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其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
3. 案例中法律与道德的融合(1)张某某主动退缴全部贿赂款,表明其有一定的悔罪态度。
在道德层面,张某某的行为得到了一定的救赎。
(2)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考虑到张某某的悔罪态度,对其从轻处罚。
在法律层面,法院对张某某的行为给予了适当的宽容。
法律及道德的案例(3篇)
![法律及道德的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5b640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3.png)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法律与道德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总和,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而道德则是社会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与道德之间会出现冲突。
本文将以李某某的冤案为例,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二、案情简介李某某,男,30岁,某市居民。
2015年,李某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警方逮捕。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李某某坚称自己无罪,并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法院最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李某某有期徒刑15年。
三、法律与道德的冲突1. 法律层面从法律角度来看,李某某的行为构成了故意杀人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232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李某某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的构成要件,因此,法院依法对其进行了判决。
2. 道德层面从道德角度来看,李某某的行为违背了道德伦理。
在道德层面,人们普遍认为,保护生命、尊重他人是基本的人伦道德。
李某某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生命权,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背离了道德伦理。
然而,在李某某的冤案中,法律与道德之间出现了冲突。
以下是具体分析:(1)证据不足。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尽管李某某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自己无罪,但由于种种原因,法院未能充分审查这些证据。
这使得法律在道德面前显得无力。
(2)司法不公。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可能受到外界压力,导致判决不公。
这种司法不公使得法律在道德面前失去了公正性。
(3)舆论影响。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舆论对案件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些媒体和网民对李某某进行了恶意攻击,使得道德在法律面前受到了扭曲。
四、案例分析李某某的冤案反映了我国在法律与道德冲突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下是具体分析:1. 法律与道德的界限模糊。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与道德的界限并不明确。
这导致在处理案件时,法官可能难以抉择。
2. 司法不公。
道德冲突法律案例(3篇)
![道德冲突法律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e97d4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8.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安乐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涉及道德、法律、伦理等多个层面。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迁,安乐死问题愈发凸显。
本案例将以一起涉及安乐死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探讨道德冲突与法律权衡的关系。
二、案例简介某市居民李某,因患晚期癌症,疼痛难忍,生活质量极低。
在经过多次治疗无效后,李某及家属向医院提出安乐死请求。
医院在了解情况后,认为李某的情况符合安乐死条件,但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医院不能擅自实施安乐死。
此时,李某及其家属与医院发生了道德冲突和法律争议。
三、道德冲突分析1. 家庭道德冲突李某家属认为,面对亲人遭受病痛折磨,有权利选择让亲人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
在他们看来,安乐死是对亲人的一种关爱和尊重,是减轻亲人痛苦、维护家庭尊严的一种方式。
2. 医德冲突医院及医护人员认为,实施安乐死违背了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在医疗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尽力挽救患者生命,而不是放弃治疗。
此外,医院担心安乐死实施后,可能会引发道德伦理问题,影响医院的声誉。
3. 社会道德冲突社会大众对安乐死的看法各异。
一方面,有人认为安乐死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安乐死是对生命的践踏,违背了法律和道德规范。
四、法律权衡分析1. 宪法层面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生命健康权。
在安乐死问题上,一方面要尊重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2. 法律层面我国现行法律对安乐死没有明确规定。
一方面,刑法规定,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犯罪;另一方面,医疗机构有义务救治患者,不得放弃治疗。
3. 国际法层面从国际法角度来看,安乐死问题在各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一。
一些国家允许安乐死,如荷兰、比利时等;而我国尚未立法允许安乐死。
五、案例分析及结论本案例中,李某及其家属与医院之间的道德冲突和法律争议,反映了我国在安乐死问题上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从道德角度来看,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法律角度来看,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公民权益是国家的责任。
道德影响法律案例(3篇)
![道德影响法律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94c34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e.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日益紧密。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在实际生活中,道德与法律的交织使得许多案例成为道德影响法律的典范。
本文以“李某某诉张某名誉侵权案”为例,探讨道德对法律的影响。
二、案情简介原告李某某与被告张某系邻居,两家关系一直较为融洽。
2018年,张某在网络上发布了一篇题为《李某某的虚伪人生》的文章,指责李某某道德败坏、品行不端。
该文章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大量网友关注。
李某某认为张某的行为严重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遂将张某诉至法院。
三、法院审理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查明以下事实:1. 张某在未与李某某沟通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发布侮辱、诽谤李某某的文章,导致李某某的名誉受到严重损害。
2. 张某的文章在网络上传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 李某某在诉讼过程中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的名誉受到了侵害。
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已经构成名誉侵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法院判决张某赔偿李某某精神损害抚慰金、律师费等费用。
四、道德影响法律本案中,道德对法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规范了张某的行为。
在道德的约束下,张某应当尊重他人,不得侮辱、诽谤他人。
然而,张某在网络上发布侮辱、诽谤李某某的文章,违背了道德规范。
2. 道德引导了法院的审判。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道德因素,认为张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名誉侵权。
这表明道德对法律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3. 道德促进了法律的完善。
本案的审理结果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促使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同时,也有利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名誉权。
五、案例启示1. 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公民应当增强法律意识。
在遇到侵权行为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道德矛盾的案件(3篇)
![法律道德矛盾的案件(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aef78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0.png)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李某,王某某之女被告:赵某,王某某之子第三人:陈某,王某某之孙原告李某与被告赵某、第三人陈某因王某某遗产继承问题发生纠纷,诉至法院。
原告主张王某某的遗产应全部由其继承,而被告赵某和第三人陈某则认为,王某某生前有遗嘱,遗嘱内容是将其遗产分配给他们二人。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面临法律与道德的矛盾。
二、案件事实王某某,男,75岁,有子女三人,原告李某、被告赵某和第三人陈某。
王某某生前,因其子女李某与赵某长期分居,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为防止遗产纠纷,王某某生前立下遗嘱,将遗产全部赠与儿子赵某和孙子陈某。
遗嘱内容如下:“我王某某,现将我的遗产分配如下:儿子赵某继承房产一处,孙子陈某继承存款50万元。
遗产分配后,其他子女不得干涉。
”王某某去世后,原告李某认为遗嘱无效,要求继承王某某的全部遗产。
被告赵某和第三人陈某则依据遗嘱,要求继承王某某的遗产。
双方协商未果,遂诉至法院。
三、争议焦点1. 遗嘱的有效性:原告李某认为,王某某生前立下的遗嘱是无效的,因为遗嘱内容明显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侵害了李某的合法权益。
2. 遗嘱的道德性:被告赵某和第三人陈某认为,王某某生前立下的遗嘱虽然违反了法律规定,但符合道德伦理。
他们认为,王某某生前对李某与赵某的家庭关系十分关心,希望化解矛盾,将遗产赠与他们,是出于一片好心。
四、法院判决法院审理认为,王某某生前立下的遗嘱,虽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相关规定,但考虑到王某某生前关心家庭和睦,希望化解子女间的矛盾,将遗产赠与儿子赵某和孙子陈某,具有一定的道德性。
因此,法院认为遗嘱部分有效,部分无效。
具体判决如下:1. 王某某房产一处归被告赵某继承。
2. 王某某存款50万元归第三人陈某继承。
3. 原告李某不得继承王某某的其他遗产。
五、法律与道德的矛盾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面临法律与道德的矛盾。
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相关规定,王某某的遗嘱部分内容违反了法律规定,应当予以无效。
道德法律冲突案例(3篇)
![道德法律冲突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fc0ba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9.png)
第1篇一、案情简介李某某与张某某系邻居,两家房屋相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张某某家所在的小区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绿化、美化工程不断推进。
然而,在绿化美化过程中,李某某家与张某某家因树木修剪问题产生了纠纷。
李某某家认为,张某某家修剪树木过于频繁,导致树木生长不良,影响了其房屋采光和通风。
张某某家则认为,修剪树木是为了美化小区环境,且树木修剪是根据物业管理规定进行的,不存在影响李某某家采光和通风的问题。
二、道德冲突1. 道德观念的差异在此次纠纷中,李某某与张某某的道德观念存在差异。
李某某注重个人利益,认为张某某家的树木修剪影响了其生活质量;而张某某则注重集体利益,认为修剪树木是为了美化小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道德判断的差异李某某与张某某在道德判断上存在差异。
李某某认为张某某家的树木修剪过于频繁,违反了道德规范;而张某某则认为修剪树木是根据物业管理规定进行的,符合道德规范。
三、法律冲突1. 法律规定的冲突在此次纠纷中,李某某与张某某的法律规定存在冲突。
根据《物权法》第九十二条,不动产权利人应当合理利用不动产,不得损害相邻不动产权利人合法权益。
李某某认为张某某家的树木修剪损害了其合法权益,违反了《物权法》的相关规定。
2. 法律责任的冲突李某某与张某某在法律责任上存在冲突。
李某某认为张某某应当承担修剪树木导致的损害赔偿责任;而张某某则认为,修剪树木是根据物业管理规定进行的,不属于违法行为,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四、解决纠纷的措施1. 加强沟通与协商李某某与张某某应加强沟通与协商,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诉求,寻求共同点,达成共识。
2. 咨询专业意见李某某与张某某可以咨询法律专业人士,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明确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3. 依法维权如果协商不成,李某某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案例分析1. 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道德与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处理道德与法律冲突时,应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力求达到公平、公正。
关于道德法律的案例(3篇)
![关于道德法律的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492f8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1.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先生和李女士于2010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由于性格不合、家庭琐事等原因,夫妻感情逐渐破裂。
2018年,张先生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对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产生了争议。
二、案件经过1. 婚前财产问题张先生在婚前购买了位于市中心的一套房产,并支付了全款。
婚后,李女士以共同还贷为由,要求分割该房产。
根据法律规定,婚前财产属于个人财产,不应分割。
但考虑到张先生在婚后为还贷承担了部分责任,法院判决将该房产价值的一半归李女士所有。
2. 婚后共同财产问题双方在婚后共同购置了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
离婚时,李女士要求分割这两辆车。
法院认为,汽车和摩托车属于婚后共同财产,应进行分割。
但考虑到张先生在婚后承担了家庭大部分经济责任,法院判决将汽车归张先生所有,摩托车归李女士所有。
3. 子女抚养问题双方对子女抚养问题产生了争议。
张先生主张自己在外地工作,无法照顾孩子,要求由李女士抚养。
李女士则认为,自己在家照顾孩子多年,有能力抚养孩子。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双方的意见,以及子女的实际情况,判决孩子由李女士抚养。
4. 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道德观念的冲突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在道德观念上产生了冲突。
张先生认为,自己在外地工作,为了家庭付出很多,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
而李女士则认为,夫妻双方应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
这种道德观念的冲突,使得案件审理更加复杂。
三、案件评析1.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本案中,张先生和李女士在离婚案件中,既体现了道德观念的冲突,也反映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寻找平衡。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难以达到。
2. 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影响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既要考虑法律规定,又要兼顾道德观念。
这种相互影响,使得法院在判决时更加慎重。
3. 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方法(1)加强道德教育。
法律案例道德方面(3篇)
![法律案例道德方面(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59659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b.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三和李四是邻居,两家住在同一栋楼的相邻单元。
张三家在李四家楼上,两家关系一直不错,互帮互助。
然而,随着近年来张三家装修,将客厅的天花板改为玻璃屋顶,使得李四家客厅的采光和隐私受到严重影响。
李四多次与张三沟通,希望其能将玻璃屋顶改为封闭式天花板,但张三以装修不易拆除、成本高为由拒绝。
最终,矛盾升级,李四将张三告上法庭。
二、案件事实1. 张三和李四系邻居关系,两家住同一栋楼的相邻单元。
2. 张三家在李四家楼上,两家关系一直不错,互帮互助。
3. 张三家装修时,将客厅的天花板改为玻璃屋顶,导致李四家客厅采光过度,隐私受到侵犯。
4. 李四多次与张三沟通,希望其将玻璃屋顶改为封闭式天花板,但张三以装修不易拆除、成本高为由拒绝。
5. 李四无法忍受采光和隐私问题,将张三告上法庭,要求其拆除玻璃屋顶。
三、法律分析1. 物权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条,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张三对自家的天花板享有使用权,但不得损害相邻方的合法权益。
2. 侵权责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因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承担侵权责任。
张三家的玻璃屋顶对李四家的采光和隐私造成损害,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四、道德分析1. 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张三在装修时,应考虑到对李四家采光和隐私的影响,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损害。
然而,张三在得知李四的诉求后,未能主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而是以成本高为由拒绝,这是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不尊重。
2. 诚信原则:在邻里关系中,诚信是维系双方关系的重要基石。
张三在装修前,应向李四说明情况,并征得其同意。
在得知李四的诉求后,张三应诚信地与其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推诿责任。
3. 团结友善:邻里之间应相互尊重、团结友善。
张三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应本着团结友善的原则,积极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对抗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
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实质上是多元化价值体系的内部斗争。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欢迎参考!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篇一
高楼中的1301室在除夕之夜着火,1401的某先生及时发现了火势,并且作为一个素质公民,某先生报火警并且去找物业,由于是除夕之夜,所以消防员暂时赶不过来,物业先派人来灭火,但是无法正面进入1301,于是决定从14楼灭火,但是14楼的住户都不愿意让物业进入他们家里作为灭火通道,这个时候某先生主动要求物业通过他们家来灭火,这时候所有的人都被疏散到了13楼,过了半个小时火势被控制,物业得知消防员快到了,于是陆续从房中撤出,但是某先生发现楼道内水漫金山,往上看发现都是从他家里溢出的,他想上去看,但是被保安拦住,说火势还没有完全扑灭。
这时某先生抓住一个物业人员询问他是否关闭了消防龙头,那人说忘记了。
10分钟后消防员来了,成功扑灭火势,又10分钟后消防员撤出。
这时某先生回家发现自己的木质地板已经完全湿透,室内有20cm
的积水,半年之后完全腐烂,家里电器完全不能使用,在梅雨季节满屋子的虫子,平均每平方米有上千条虫子,无法住人,于是将物业告上法庭,但是物业以住户没有证据证明是他们所为,也可能是消防员所为,最终一审判决原告某先生败诉。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篇二
面对危重病人、在血源紧缺的情况下,医院自采血液救病人到底属不属违法行为?如果是违法行为,那么今后再碰到类似情况时,医院该怎么办?在闻知东川区人民医院献血救病人反受处罚的消息后,东川当地医务人员及市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6月8日上午,东川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在为一名叫阮怀莲的产妇做完剖腹产手术后,阮怀莲因子宫收缩乏力,大出血不止。
下午1点多,医生向她体内输入了1600毫升悬浮红细胞后,阮怀莲仍出血不止,有临床输血指征。
为此,在四处为阮怀莲寻找AB血型的义务献血者无果、电话征得区卫生局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妇产科手术医生卢新华本着救死扶伤的原则,为阮怀莲义务献血200毫升,令阮怀莲转危为安。
据东川区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卢新华医生救死扶伤的良好医德,不仅感动了患者和家属,还感动了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正当医院准备对卢新华医生进行表彰之际,云南省卫生厅法监处认为,东川区人民医院违法采供血,要求医院进行整改,不准表扬卢新华医生,并对医院下发了《处罚预先通知书》和《听证告知书》,决定对医院处以6万元的经济处罚。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案例篇三
今天上午我请某宝洁公司的保洁员清扫房屋,一行4人。
让人郁闷的是清扫刚开始,其中一位保洁员就让窗外角落里的蜜蜂蜇倒了脸部,我心里很着急,毕竟这些保洁员生活一定很不容易,又受了伤,于是我拿着正红花油送给这位保洁员,结果她使用这种东西有过敏史,于是我又咨询了社区医院的大夫,只好用肥皂蘸水不停的涂抹。
过了大约一个小时,其
中一位唯一的男保洁员说害怕蜜蜂伤到他,甩手出门,不干了,其他人也提出不干了。
得此消息,我首先是很生气,这是什么样的公司,又是什么样的保洁员素质?这是违约,对方公司是要赔偿的。
于是我在手机上按出了投诉电话号码,可我又放弃了。
我进行了第一次行为选择——不想公司对这些保洁员进行处罚。
但是,保洁员已经把房内的两个屋子的玻璃擦的特别干净了,他们中途不干了,我要不要付这一部分的劳务费?从道义上讲,我该付并且我也想支付,但是从法律(合同)上讲,我不仅不予以支付,还应该要求赔偿。
我最终选择:不投诉、不支付。
这种选择,完全说得过去,与法律不冲突。
但是,这个选择让我良心不安,总觉得亏欠什么。
当我的良心与法律冲突时,我还是选择了履行法律义务。
如果我选择不投诉并支付部分劳务费,可能我的心里也不会那么舒畅吧,毕竟我的利益受到了较多的损害。
直到我动手写这篇文章,我还是心里不安。
这两种选择对我来说没有一个是能让我心安的。
真的是很无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