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治性罕见病—大动脉转位

合集下载

经典病例分享——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经典病例分享——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经典病例分享——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作者 / 赵卉霖⊙单位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是指主动脉发自解剖学右心室,而肺动脉发自解剖学左心室的一类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此病属于圆锥动脉干畸形。

TGA 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仅次于法洛四联症,发病率为0.2‰-0.3‰ ,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 5% -7% ,男女患病之比为 2-4:1 。

若不治疗约 90% 的患者在 1 岁内死亡。

约 50% 合并心内其他畸形,最常见的为室间隔缺损,合并染色体畸形少见。

下面笔者将通过 1 个病例来阐述 TGA 的超声特点及其诊断思路,从而避免误诊和漏诊。

本例患者孕 26 周,心脏结构所见如下。

图1 二维超声心动图四腔心切面未见异常,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连接一致,室间隔连续完整图 2 右室流出道切面见主动脉发自解剖学右室图 3 左室流出道切面见肺动脉发自解剖学左室图4 三血管切面见主动脉前移,位于肺动脉右侧,主动脉位于右前,肺动脉位于左后,主动脉与肺动脉未探及扩张及狭窄图5 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同时显示主动脉弓和动脉导管弓,主动脉弓呈「曲棍球」样,动脉导管弓呈「拐杖」样图 6 可见主动脉弓发出右锁骨下动脉于气管后向右走行胚胎学发生机制与病理解剖此病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正常情况下,肺动脉瓣下圆锥发育,肺动脉位于左前上方,主动脉瓣下圆锥萎缩,主动脉位于右后下方。

大动脉转位时,主动脉瓣下圆锥发达,未被吸收,主动脉位于右前上方,肺动脉瓣下圆锥萎缩,肺动脉位于左后下方,这样使肺动脉向后连接左心室,主动脉向前连接右心室。

主动脉瓣下因有圆锥存在,与三尖瓣间呈肌性连接,肺动脉瓣下无圆锥结构存在,与二尖瓣呈纤维连接,肺动脉瓣下常常有狭窄。

TGA 的本质是房室连接一致,而心室动脉连接不一致。

绝大多数TGA 患者心房正位,心室右袢。

大动脉转位分型及超声表现

大动脉转位分型及超声表现

大动脉转位分型及超声表现
大动脉转位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表现为主动脉和肺动脉
在心脏发育时互换位置。

分型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是D 型和L 型转位。

以下是大动脉转位的分型及其超声表现。

一、D 型大动脉转位
1. 主动脉插入左心室,肺动脉插入右心室;
2. 超声表现:主动脉根部向左偏移,肺动脉根部向右偏移,二尖瓣及
三尖瓣位置正常,瓣膜功能正常,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较为常见。

二、L 型大动脉转位
1. 主动脉插入右心室,肺动脉插入左心室;
2. 超声表现:主动脉根部向右偏移,肺动脉根部向左偏移,二尖瓣位
置正常,三尖瓣位置不同于正常,瓣膜功能正常,室间隔缺损及动脉
导管未闭较为常见。

三、双大血管的大动脉转位
1. 主动脉和肺动脉同时插入同一心室;
2. 超声表现: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位置正常,二尖瓣及三尖瓣位置正常,瓣膜功能正常,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较为常见。

总之,大动脉转位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畸形疾病,超声检查是其最常见的诊断方法。

对于大动脉转位患儿,及早发现、早期手术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大动脉转位

大动脉转位

大动脉转位大动脉转位为复杂的先天性畸形,其主要特征为主动脉和肺动脉口与左右心室的连接关系异常或/和这两根大动脉相互之间的关系位置异常。

凡有下列任何一种情况者,即可诊断。

(1)两根大动脉与心室的连接关系不协调,不论瓣口前后、左右的关系是否倒转。

(2)两根大动脉的瓣口,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倒转,不论与心室的关系是否协调。

(3)主动脉瓣下与二尖瓣前瓣无纤维延续,不论主动脉瓣下有无肌性圆锥。

一、分类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可分为单纯型,解剖矫正型,功能矫正型及解剖功能矫正型。

部分型大动脉转位:可分二型,即右室双出口(DORV)含Taussing-Bing畸形及左室双出口(DOLV)。

二、病理生理1、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由于两大动脉与心室呈生理性连续,因而机体不能得到氧供,婴儿存活的条件是必须有心内的双向分流,分流量越大,血液混合越充分,存活可能性越大。

2、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虽然心室与大动脉连接不协调,但血流的生理功能正常,即在功能上进行了矫正,也称功能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3、右室双出口为主动脉与肺动脉均出自形态右心室,必须有巨大的VSD才能维持生命。

4、这些病变的常见合并畸形为卵圆孔未闭或ASD、VSD、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畸形等。

因此临床上、出现紫绀的严重程度,为基本病变与合并畸形综合产生的结果。

肺静脉畸形引流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为全部肺静脉和体静脉血引流入右房的一种畸形。

通过心房间的交通,混合血液进入左房至全身循环。

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PAPVC)为肺静脉的部分分支发生的异位连接。

常见与ASD并存,但单独发生率较少。

F4F4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心病,占先心病的10%——15%,在紫绀型中占首位。

解剖要点:1、肺动脉狭窄:包括右室流出道狭窄或同时合并肺动脉狭窄,也可能合并肺动脉主干及分支狭窄。

2、VSD3、主动脉骑跨:主动脉根部位置比正常偏右,骑跨于室间隔之上,(骑跨大于50%称右室双出口)。

大动脉转位

大动脉转位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二维灰阶显像:1.通过房室序列关系,大动脉方位及大动脉和心室的起源关系可确定大动脉转位及其类型。

2.若房室序列正常而大动脉的心室起源异常,且两支大动脉位置异常呈水平方位提示诊断为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3.若房室序列不一致,大动脉的心室起源异常,且大动脉呈平行方位,可诊断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4.合并畸形可有相应的超声表现。

彩超多普勒:1.可直接显示心内血流方向,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者左心房血流通过二尖瓣进入左心室,在进入后位的肺动脉。

2.而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者左心房血流通过解剖右心室进入前位的主动脉。

3.合并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左室留出道梗阻、动脉导管未闭等畸形可有相应的血流变化显示。

右位心1.定义:心脏大部分(2/3以上)及心尖均位于脊柱的右侧,心底至心尖的轴线指向右侧(广义、狭义)2.发生:正常胚胎早期第5、6周时原始心管开始想右弯曲,若心管向左弯曲,形成的心脏则偏位于右侧胸腔。

镜面右位心:(1)右位心伴内脏转位:正常左位心伴内脏正常位的镜面像。

(2)心脏各节段序接多一致。

(3)40—60%合并畸形以矫正型大动脉昨晚,右室双出口多见。

(4)心脏的轴线位向右,心尖在右胸腔,心房反位,心室左袢,大动脉与心室连接正常,多伴有内脏转位。

单发右位心即右旋心:1.心脏的轴线位向右,心尖在右心腔,心房、心室位置正常,大血管的连接关系正常。

3.常合并先天心内畸形。

单发左位心即左旋心:心脏的轴线位向左,心尖在左胸腔,心房反位,心室左袢,大动脉与心室连接正常。

物理基础1.每秒钟起伏的次数称频率f。

2.频率的单位赫兹,Hz,每秒一次。

3.可成声16—20000Hz。

4.超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5.用诊断超声波频率在200—20000万Hz,2—20兆6.声速:空气的声速340米/秒,水1540米/秒,人体软组织的平均声速为1540m/s,脂肪声速较低1450m/s,骨与软骨声速较高4500m/s。

通俗谈谈大动脉转位(d-TGA)

通俗谈谈大动脉转位(d-TGA)

通俗谈谈大动脉转位(d-TGA)右旋大动脉转位(d-TGA )是心脏的先天缺陷,两条大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出去——主动脉和肺动脉调换了位置——的出生缺陷。

大动脉转位的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所以d-TGA 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意味着在出生时就出现了。

正常的婴儿,心脏右侧通过肺动脉将缺氧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

心脏的左侧通过主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主动脉通常在肺动脉后面。

而d-TGA,右心乏氧的血液通过主动脉输送到身体和心脏,完全绕过肺部;而左心通过肺动脉将含氧血液持续输送回肺部。

实际上,创建了两个单独的'循环'系统,而不是一个正常的心肺系统的(串联)循环系统。

通常,d-TGA 患儿有其他心脏缺陷,例如室间膈缺损或房间隔缺损,使血液能够混合,从而使一些富含氧气的血液可以输送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动脉导管还允许将一些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症状出现在出生时或者出生后不久。

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取决于是否有血液混合,以及是否有富含氧气的血液流向身体的其他部位。

例如,如果婴儿患d-TGA的孩子有另一个缺陷,例如房间隔缺损,就会形成另一条通道,让一些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个患有 d-TGA和 ASD 的婴儿可能不会有像其它d-TGA婴儿那样严重的症状。

d-TGA患儿有紫绀,因为他们的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不足。

d-TGA的患儿可能有以下症状:呼吸困难心率加速脉搏微弱紫绀喂养困难因为婴儿有紫绀和呼吸困难,所以d-TGA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就被诊断出来。

所有患有d-TGA的婴儿都需要手术。

其他措施可以在手术前进行,以维持、扩大或创造通道,使富含氧气的血液流向身体。

修复 d-TGA 的手术有两种类型:❶大动脉调换手术: 这是最常见的手术,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进行。

在手术过程中,大动脉被调换到他们通常的位置,冠状动脉(为心肌提供血液的小动脉)也必须移动并重新连接到主动脉。

大动脉转位详解

大动脉转位详解

大动脉转位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TGA)已经被认识了近300年。

1797年Mathew Baillie在伦敦首次描述了最常见的转位类型:d-TGA。

主动脉-肺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在1814年被Farre首次应用,字面解释为主动脉-肺动脉在室间隔上交叉排列(trans-意即“交叉”;positio-意即“位置”)。

继而,将胚胎学变异作为畸形的分类基础的尝试则将“transposition”这个名词应用于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前方的任何畸形。

在二十世纪早期,这个概念已经扩展到任何合并大血管位置异常的畸形中,而不考虑其心室起源。

Van Praagh在“转位”的解剖分类中起到最深刻的影响。

他认为圆锥干发育异常是大血管异位(malposiontion)的原因。

“转位”只是“异位”的一种类型。

其他类型的“异位”包括右室双出口、左室双出口、解剖矫正型大动脉异位(anatomically corrected malposiontion)。

这种畸形是漏斗部或动脉圆锥异常的结果。

一般来说,主动脉瓣下存在肌性圆锥,并将转位的主动脉瓣与两侧的房室瓣隔开;肺动脉瓣下圆锥游离壁的缺如使肺动脉瓣-二尖瓣的直接纤维连续成为可能。

这个描述与“不完全转位(incomplete transposition)”形成对照,而“不完全转位”这个命名已经过时,现在被命名为右室或左室双出口。

我们现在归之为转位(transposition)的所有大动脉异位(malposition)都是完全转位。

因此,“完全性(complete)”这个修饰词是多余的,应该避免使用。

一些人用“转位”这个词来描述主动脉在肺动脉前方的心脏畸形,这种定义是不准确的。

因为主动脉并不是在所有的转位中都位于前方,并且一些其他主动脉位于前方的畸形并不是转位。

当我们提及TGA,是指那些没有生理矫正的大动脉转位。

小儿大动脉转位健康教育

小儿大动脉转位健康教育
内容:虽然大动脉转位可能给 患儿带来一些生活上的限制, 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患者 配合治疗,患儿可以有较好的 康复和生活质量。重要的是定 期监测和遵循医生的建议。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标题:预防大动脉转位的措施
内容:由于大动脉转位的确切原因尚不 明确,目前没有特定的预防方法。然而 ,孕妇在怀孕期间的保健和避免暴露于 潜在危险因素可能对预防该疾病有所帮 助。
治疗和管理
治疗和管理
标题:大动脉转位的治疗和管理
内容:大动脉转位通常需要手术干预来 纠正心脏结构,并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 。手术可以通过改变主动脉和肺动脉的 位置来完成。术后,患儿通常需要长期 的跟踪和护理,包括定期的心脏检查和 药物管理。
康复和生活质 量
康复和生活质量
标题:大动脉转位患儿的康复 和生活质量
病因
病因
标题:导致大动脉转位的原因
内容:大动脉转位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 。它可能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基因 突变或遗传因素导致的。此外,一些环 境因素也可能与大动脉转位的发生有关 。
症状和诊断
症状和诊断
标题:大动脉转位的症状和诊 断
内容:大动脉转位可能在新生 儿或婴儿时期出现症状,包括 发绀、呼吸困难、喂养困难等 。医生通常通过体格检查、心 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方法来诊 断大动脉转位。
小儿大动脉转 位健康教育
目录 引言 病因 症状和诊断 治疗和管理 康复和生活质量 预防儿大动脉转位?
内容:大动脉转位是一种罕见 的心脏疾病,它涉及到主动脉 和肺动脉位置的转换。在正常 的心脏结构中,主动脉从左心 室流出,肺动脉从右心室流出 。但在大动脉转位病例中,主 动脉流出于右心室,肺动脉流 出于左心室。
总结
总结
标题:小儿大动脉转位健康教 育总结

矫正型大动脉错位(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矫正型大动脉错位(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矫正型大动脉错位(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病因】本病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心管弯曲不是向右而是向左,导致解剖学右心室位于左后方,成为动脉系统的心室,而解剖学左心室位于右前方,成为静脉系统的心室。

此时,动脉干仍分隔旋转,但位置颠倒,而血液方向在生理上仍然正常。

不过虽然房室传导束之左,右分支仍分布至与之相应的解剖心室,但周心室位置相反,故传导束亦相反。

【症状】主要取决于合并的心脏畸形。

根据不同畸形,临床常见为:1.左向右分流组伴室间隔缺损,常有气急、活动量降低、体重不增、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

体征类似室间隔缺损。

2.右向左分流组伴肺动脉狭窄,常见紫绀和缺氧性发作。

3.左房室瓣关闭不全组室间隔完整,杂音位于胸骨旁第4肋间最响而不在心尖区,常有心律失常。

上、下腔静脉的血液回入正常的右心房,通过二叶的房室瓣进入右位的心室,再送入肺动脉,肺静脉的血液回入正常的左心房,通过三叶的房室瓣进入左位的心室,再送入主动脉,右位心室内面结构与正常的左心室相同,而左位的心室内面结构与正常的右心室相同,虽左、右心室位置颠倒,但由于大动脉也错位,因此血流方向仍符合正常体、肺循环的要求,若不伴其他畸形,可毫无症状。

但临床大部分病例均合并其他畸形,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主动脉口狭窄,预激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和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饮食保健】【护理】【治疗】本病为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目前无预防措施。

由于本病常合并其它心脏畸形,故临床上主要是要诊断清楚合并的疾病,并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

【检查】本病有以下几种检查方法:(1)胸片检查:心脏左上缘存在一个稍斜的升主动脉阴影,缺少肺总动脉阴影。

心脏位置异常,如右位心而内脏位置正常或中位心或左位心伴内脏转位。

(2)心电图检查: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室除极方向异常为其主要特征,房室传导阻滞约占1/3病例,尚见房室分离,交界处心律失常,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等。

儿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治疗

儿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治疗

儿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治疗摘要】目的讨论儿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治疗。

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手术目的是矫正异常的血流通道,纠治血流动力学异常,将左心房内的血引人主动脉,右心房内的血导入肺动脉。

【关键词】儿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治疗一、概述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约占5%,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

重要畸形特点是心房与心室连接顺序一致,而心室与大动脉连接顺序不一致,即主动脉发自解剖右心室,而肺动脉发自解剖左心室。

通常合并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缩窄、左心发育不良、冠状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等畸形等。

大动脉转位是一种圆锥干畸形。

在胚胎发育的5~7周,动脉干被一纵隔分成主动脉和肺动脉,随后纵隔的近端发生螺旋形扭转,使主动脉与左心室连接,肺动脉与右心室连接。

若扭转不全或未呈螺旋形扭转,则形成主、肺动脉转位。

主动脉干位于右前方,与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干位于左后方,与左心室连接。

动脉血氧饱和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循环之间分流量的大小。

不论体、肺循环之间何处存在分流,血液的聚集总是偏于一侧。

如左向右分流血流仍回到左心,右向左分流回到右心,使该侧心腔容量增大,压力增高,而当压力增高后,血液分流方向又发生变化,血液又逐渐集聚于另一侧。

二、诊断思路(一)病史要点本病的诊断取决于组织缺氧程度、心室功能、伴随畸形和肺血管发育情况。

患儿出生体重往往大于正常。

出生后即有发绀、气急、进行性低氧血症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吸氧也不能减轻青紫,哭闹后反而加重。

如伴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血液混合较好,青紫可在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

若伴有大的室间隔缺损或粗大的动脉导管未闭,发绀较轻,而心力衰竭较明显。

青紫分布一般为全身性,但如有动脉导管未闭时,左室动脉血经肺动脉通过动脉导管入降主动脉,因此下肢青紫较上肢为轻。

(二)查体要点30%~50%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及室间隔完整的患者,听不到心脏杂音。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介绍PPT培训课件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介绍PPT培训课件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包括动脉调转术 、心房内调转术等,具体 选择取决于患儿的病情和 手术团队的经验。
术前评估
术前需要对患儿进行全面 的评估,包括心功能、肺 功能、营养状况等,以确 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药物治疗及辅助措施
药物治疗
在手术前和手术后,患儿可能需 要接受药物治疗,如强心剂、利 尿剂等,以改善心功能和减轻症
大血管发育异常
胚胎发育期间,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发育异常或错位,可引发 大动脉转位。
病理生理改变
体循环与肺循环异常
大动脉转位使得主动脉和肺动脉的位置互换,导致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异常。这使得富含氧 气的血液无法有效供应全身,而富含二氧化碳的血液无法正常回流至肺部进行氧合。
心脏负荷增加
由于血液循环的异常,心脏需要加倍工作以维持生命,长期负荷过重可能导致心脏功能衰 竭。
状。
辅助措施
对于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 ,可能需要采取其他辅助措施,如 心导管检查、心脏起搏器等。
营养支持
患儿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需要充足的 营养支持,以促进身体康复和生长 发育。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预防
术后患儿需要接受抗感染治疗, 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心律失常处理
术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需要及时处理,如使用抗心律
相关的基因变异,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依据。
影像学诊断技术
02
超声心动图、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生儿大动
脉转位的诊断更加准确和及时。
手术治疗
03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大动脉转位的手术治疗效果
不断提高,死亡率逐渐降低。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深入研究遗传学机制

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体外循环方法探讨的开题报告

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体外循环方法探讨的开题报告

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体外循环方法探讨的开题报告题目: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体外循环方法探讨摘要:大动脉转位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畸形,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矫正。

Switch术是一种成功的手术方法,在手术中需要进行体外循环。

但是,由于大动脉转位的特殊性,体外循环方法需要进行调整。

本文将探讨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体外循环方法的一些技术问题和应对策略,为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支持。

关键词: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体外循环;技术问题;应对策略一、研究背景大动脉转位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的位置调换,由于左右心室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患者血流不能正常循环,会影响身体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和生命安全。

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矫正,手术的成功与否与手术质量有直接关系。

Switch术(atrial switch procedure)是一种成功的治疗方法,在Switch术中需要进行体外循环技术,然而大动脉转位的特殊性使得体外循环需要进行调整。

因此,研究大动脉转位Switch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研究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体外循环方法探讨的目的是为了:1.探究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与传统Switch术在体外循环技术方面的差异。

2.分析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中体外循环技术的关键技术问题。

3.总结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体外循环技术应对策略。

三、研究内容1.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与传统Switch术在体外循环技术方面的差异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与传统Switch术在体外循环技术方面的最大差异在于冠状动脉的位置。

传统Switch术中冠状动脉连接主动脉,而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中冠状动脉连接的是右室流出道。

这个差异导致体外循环技术需要针对这个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2.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中体外循环技术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动脉转位Switch术中体外循环技术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有:(1)体外循环氧合策略的选择,以充分满足对冠状动脉的灌注需要。

小儿大动脉转位(小儿大动脉错位)

小儿大动脉转位(小儿大动脉错位)

小儿大动脉转位(小儿大动脉错位)【病因】一、病理解剖完全型大血管错位同时存在两个并行循环,其一是从右心房至右心室、主动脉、全身血管和体静脉,最终回到右心房,其二是从左心房至左心室、肺动脉、肺和肺静脉,最终回到左心房。

肺循环并不能正常地携氧。

两套循环并行,但非正常贯序关系。

两循环之间如无分流存在,病儿出生后将无法生存。

临床上所见到的完全型TGA病人必然伴有不同部位的分流(不同类型的心内畸形)存在。

组织缺氧是本症的主要病理生理表现。

由于惟一有效的载氧血流来自心内的畸形分流,分流量的大小也就影响着病人症状和体征的轻重以及病情发展的速度。

分流量又决定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阻力,如伴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大时,往往导致肺血量过多,可在出生后很快形成肺动脉高压,随之出现肺血管症等。

尽管快速肺血管病变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形成应与肺血流量的增加,肺动脉压力的上升,高肺动脉氧分压,体循环缺氧和氧饱和度降低,血流速度加快,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侧支循环增加和微血栓的形成等因素有关。

肺动脉痉挛性收缩也造成内皮细胞应力增加,促进肺血管壁中层和内膜的病变。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关于完全型TGA伴VSD 的肺血管病变检查(Heath-Edwards分析)报道中,可在20%的出生后3个月内病儿中和超过80%的大于1岁的病儿中发现Ⅲ期病变。

在婴儿单纯性完全型TGA中,三个月内出现Ⅲ期肺血管病的少于1%,而1岁内发生Ⅲ期肺血管病变者约占20%。

由此可见,单纯性完全型TGA因肺高压发生较晚而且程度较轻,预后相对较好,复杂性完全型TGA则相反,易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较差。

肺血管病变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心内畸形矫正的效果和自然预后。

由于大动脉转换手术的日渐应用,术中需行冠状动脉转植,故必须对本病的冠状动脉类型有较多的认识。

完全型大动脉错位的冠脉起源和分布与一般的先天性心脏病冠脉类型不同。

以Gittenberger-DeGroot等的分类方法为例,当主动脉向前向左移位时,发出冠状动脉的两主动脉前窦由正常的前后位变为左前和右后位。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邓盛刘邕波刘锦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541002)【摘要】目的回顾总结我院完成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2004年1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手术)及心房内调转术(Senning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复杂先心病4例。

包括室间隔完整型(TGA-IVS)1例,伴室间隔缺损(TGA-VSD)3例,2例合并轻度肺动脉瓣狭窄。

结果无手术及术后死亡。

术后随访5个月~3年,所有病例青紫症状均消失,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增长发育明显加快,体重明显增加。

2例术前二尖瓣轻~中度返流,1例术后仍为轻度返流,另一例返流消失。

术后无主动脉和肺动脉瓣上狭窄,1例因年龄较大术后带呼吸机62天,4例均治愈出院。

结论大动脉转换术及心房内调转术应用于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纠治,手术效果满意。

对于年龄较大患儿左室发育尚可的亦可选择大动脉转换术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错位心脏外科手术大动脉错位患者病情复杂、预后不良。

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手术) 及心房内调转术(Senning手术)广泛应用于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的纠治,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特别是大动脉转换术的应用,使不少患儿得到解剖根治,避免了心内修补的远期并发症。

现对我院近3年来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大动脉错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临床经验,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4年11月~2008年1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3例。

采用心房内调转术治疗1例, 包括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IVS)1例,伴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VSD)3例。

年龄7天~91天,平均40±13天。

体重~,平均±。

均经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确诊后直接手术,超声检查显示TGA-IVS伴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例,室间隔偏向右侧,大动脉位置为完全前后位。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培训课件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培训课件
左后下方
肺动脉瓣下无圆锥 存在,与二尖瓣呈
纤维连接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
主动脉瓣下因有圆锥 存在,与三尖瓣间呈 肌性连接
34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
35
(三)病理生理
腔静脉 低氧血
肺静脉 高氧血
回流至 右心房
体循环 肺循环
回流左 心房
经右室 排到主
动脉
患者出生后紫绀和呼吸窘迫
经左室排 入肺动脉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
将心脏结构简化
3个节段(即心房、 心室、大动脉)
2个连接(心房与心室 的连接、心室与大动 脉的连接)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
14
(五)超声心动图
正常
大动脉转位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
15
正常
大动脉转位
心底短轴切面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
16
左图:心室呈单腔;右图:主动脉(AO)位于 肺动脉(PA)右侧,肺动脉狭窄
主动脉起自 右心室,肺 动脉起自左
心室
1. 主、肺动 脉的相互 关系异常
2. 心房与心 室的位置、 连接关系
不变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
4
胚胎学发生
正常情况
主动脉瓣下圆 锥萎缩,主动 脉位于右后下 方
肺动脉瓣下圆 锥发育,肺动 脉位于左前上 方;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
5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
6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
回流至 右心房
体循环 肺循环
回流左 心房
经右室 排到主
动脉
患者出生后紫绀和呼吸窘迫
经左室排 入肺动脉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
12
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
13
(四)检查方法
系统诊断法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行大动脉转换术(Switch)的手术配合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行大动脉转换术(Switch)的手术配合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行大动脉转换术(Switch)的手术配合作者:张蓟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第24期[关键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大动脉转换术[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166-02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是严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9%。

该病预后凶险,尤其是室间隔完整型的D-TGA。

出生后常因严重缺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早期夭折,出生后第1年存活率仅10%,唯有尽早手术治疗方能治愈。

自1975年Jatene采用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治疗D-TGA以来,手术疗效不断提高,Switch手术成为当今纠治新生儿D-TGA的首选方法。

我院于2000年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成立河南省小儿先心病诊疗中心以来,累计手术治疗患儿3 000余例。

其中,在2008年1月~2009年5月对1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均实施了大动脉转换术(Switch),获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例患儿。

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120 d,体重2.3~7.5kg。

其中1例患儿仅出生1d,体重2.3kg,为我省实施的年龄最小的1例Switch手术。

术前患儿均发现口唇、四肢末梢发绀,无力吸吮和哭闹,呼吸急促,经皮氧饱和度为45%~75%。

心脏彩超显示:TGA合并ASD 2例,VSD 3例,PDA 3例,DORV 1例。

1.2方法全身麻醉。

经鼻气管插管,桡动脉穿刺置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持续监测鼻咽和直肠温度,胸骨正中切口,切除胸腺,纵形切开心包,用0.6%戊二醛固定后备用。

全身肝素化后,升主动脉、右心室和右心房分别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体外循环转流降温。

游离升主动脉和左、右肺动脉肺门处,缝扎切断动脉导管,阻断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停搏液,肛温20℃停止循环。

右房切开直接缝合未闭的卵圆孔。

大动脉转位ppt课件

大动脉转位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
10
• 1呼吸道护理 (1)术后呼吸机持续辅助呼吸。给予容控(V.C)呼吸模式,呼吸比 为1∶1.5通气量为0.3L/kg,避免使用PEEP,避免低频率高潮气量呼吸方式。并根 据动脉血气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充分湿化气道,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定时床旁 拍片了解气管插管位置、心脏及肺的情况,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拍片搬动患儿 时确定插管深度,防止脱出。术后持续使用呼吸机>24h,故需要充分镇静,避免不 必要的刺激。如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应减少体疗、吸痰的时间及次数,适当延长 呼吸机辅助时间,并保持PCO 2 在25~35mmHg,使pH达到7.5~7.6,同时选择 硝酸甘油和前列腺素E来降低肺动脉压力 [2] 。(2)吸痰:术后应按需进行气管 内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痰的颜色、性状及量。防止因正压及分泌物粘 稠而导致分泌物滞留或形成痰栓从而堵塞气管插管。若痰液黏稠可先注入0.4~1ml 生理盐水然后用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膨肺5~10次,使痰液充分稀释利于吸出,同 时加大氧浓度。在吸痰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如有异 常立即停止吸痰,连接呼吸机,整个吸痰过程确保无菌操作,吸痰时间不得超过 30s,对于小体重经鼻腔插管的患儿,要尽量在初次吸痰时下胃管以减轻肠胀气、 胃胀气,影响呼吸功能。(3)停用呼吸机后的肺部护理: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掌握 停呼吸机拔气管插管指征。要在患儿停止使用镇静、肌松剂及鼻饲4~6h后考虑拔 管,确定患儿神志清醒,自主呼吸有力,咳嗽反射好,循环功能稳定,心功能良好, 生命体征平稳,无呼吸困难,引流液不,无心包填塞征象后才能逐渐减少呼吸次数, 充分吸尽气管内、后鼻道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后拔除气管插管。拔除气管插管后,立 即给于面罩吸氧。随即给予生理盐水3ml+1%肾上腺素0.2ml+地塞米松0.2ml+硫酸 小诺霉素0.3ml+糜蛋白酶1000u进行雾化吸入20min,以减轻喉头水肿。此后每天 做雾化吸入2~3次每次20min。拔除气管插管1h后开始做体疗,以后每2h做一次翻 身体疗,给予左右胸、背部叩击及震动各5min,但后半夜要让患儿充分休息,延长 体疗间隔时间。对于不会咳嗽的婴幼儿应在体疗后按压胸骨上凹刺激咳嗽或用鼻导 管吸痰。术后4~5天生命体征平稳,而肺仍不好且呼吸道分泌物多的患儿,可采取 体位引流吸痰法,即患儿头低脚高位做双侧胸背部叩击及震动,有利于排痰

大动脉转位的麻醉体会

大动脉转位的麻醉体会

TGA的分类
❖ TGA/IVS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
青紫、缺氧为主
❖ TGA/VS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
肺血流量增加可导致心力衰竭
❖ TGA/VSD/PS
类似F4
临床表现 ❖ 青紫 ❖ 充血性心力衰竭
手术方式的选择
❖ 姑息性治疗方法
❖ 用量及用法
充血性心衰患者 首量37.5ug/kg静推,维持0.5~0.75ug/kg/min
肾上腺素
❖ 作用机理
作用于心脏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升高收缩压 小剂量作用于骨骼肌血管床β2受体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低舒张压;
较大剂量作用于骨骼肌血管床、皮肤、粘膜以及内脏α受体使血管收缩, 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提高血压
❖ 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肾上腺素、钙剂、米力农等加强心脏收缩
力,维持心脏足够的充盈压但同时避免心脏肿胀
❖ 通气策略:采取小潮气量(6~8 ml/kg)、高呼吸频率(25~40
次/min)、短吸气时间(0.55~0.65sec)的通气策略,保持B-T分 流处血流通畅以及PAB处压力阶差变化
Senning或Mustard手术
大动脉转位的麻醉体会
王锷 白念岳
大动脉转位的临床分型
❖ Congenitally corrected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CCTGA
是由于大动脉与心室链接不一致,同时又有房室链接不一致而构 成的先天性心脏畸形
❖ TGA
是指主动脉完全或大部分起自右心室,而肺动脉完全或大部分起 自左心室的先天性心脏畸形
❖ 用法用量

大动转位手术

大动转位手术
大动脉转位手术矫治方式的 选择及争论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上海市小儿先心病研究所 丁文祥 2003年11月 海南
一、发病情况
完全型:最常见紫绀型先心病之一 占先心病 10% 自然病死率一年内 90%
矫正型:占先心病 0.4%-0.6%
二、病理解剖类型
单纯型占 50% 伴室缺占 40-45% 伴室缺+心室流出道梗阻 占 5-10%
六、目前对Mustard和Senning 术式的选择及争议
1. 国际对心房水平血流改道二种手 术的看法 1)并发症 2)远期效果 2. 我国大动脉错位就诊病例情况 心房水平血流改道术式的选用性 3. 双调转术启用,心房水平血流改 道术保留需要性
六、目前对Mustard和Senning 术式的选择及争议 4. 手术效果
冠A不清或伴其他心
血管畸形—心导管
左/右心室压比 >0.6
年龄>30天 室隔左偏明显 左/右心室压比<0.5
二周后,左/右心室 压比>0.6,室隔居中
PA Banding A.Switch术
急诊A.Switch术 +ASD修补
Senning术
D-TGA/VSD处理
超声诊断
年龄>1月 PLV/PRV<0.6, 室隔左偏 一般情况可年龄 <60天,室隔居中 伴其他问题 —心导管
伴VSD及LVOT梗阻 2. 年龄:2-4岁 3. 外管道选择:同种超低温保存带瓣管道
十、关于二期手术治疗 D-TGA
1. 方法
一期姑息:球束房隔孔扩大 B-T分流 PA Banding 二期手术:Senning
Rastelli
A.Switch Fontan

小儿大动脉转位

小儿大动脉转位

小儿大动脉转位一概述大动脉转位是指右心房与右心室相连接,后者发出主动脉,而左心室与左心房相连并发出肺动脉干。

大血管错位,又称大血管转位,系主动脉与肺动脉在解剖上互换位置,形成体循环与肺循环异常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0.2~0.3,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5%~7%,居发绀型先心病的第二位,男女患病之比为2~4:1。

患有糖尿病母体的发病率较正常母体高达11.4倍,妊娠初期使用过激素及抗惊厥药物的孕妇发病率较高。

若不治疗,约90%的患者在1岁内死亡。

二病因大血管错位的发生与胎生期心血管的扭转和动脉圆锥的发育分隔等密切相关有关本病的发生与解剖分类相当复杂,各家提法不一。

简述之,在胎生第5~6周心管扭转。

正常时右向襻转(D-Loop),右心室位于右侧左心室位于左侧。

主动脉圆锥位于右后偏下而肺动脉圆锥位于左前偏上。

心管在发育过程中如左向襻转(L-Loop),或者由心室起源的动脉圆锥干不呈螺旋状而呈笔直地发育分隔,便会形成右心室在左,左心室在右,或主动脉在右前肺动脉在右后的位置变化。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若不伴其他畸形,则形成两个并行循环。

上、下腔静脉回流的静脉血通过右心射至转位的主动脉供应全身,而肺静脉回流的氧合血则通过左心射人转位的肺动脉到达肺部。

患者必须依靠心内交通(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或心外交通(动脉导管未闭、侧支血管)进行血流混合。

本病血液动力学改变取决于是否伴同其他畸形,左右心血液沟通混合程度及肺动脉是否狭窄。

根据是否合并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狭窄可将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分为三大类:1.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室间隔完整:右心室负荷增加而扩大肥厚,随正常的肺血管阻力下降,左心室压力降低,室间隔常偏向左心室。

二者仅靠未闭的卵圆孔及动脉导管沟通混合,故青紫、缺氧严重。

2.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可使左右心血液沟通混合较多,使青紫减轻,但肺血流量增加可导致心力衰竭。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治疗进展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治疗进展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治疗进展张兴【摘要】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复杂畸形,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8%.影响选择手术方案的常见心脏合并畸形有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左心室发育不良、房室间隔缺损及冠状动脉异常等.随着手术技巧的提升及体外设备的精细化,目前的动脉调转手术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疗效,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首选手术方式.【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5(036)001【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大动脉调转术;肺动脉环缩术【作者】张兴【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1内科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缺氧状态、改善心功能、维持内环境平衡和防治感染,为进—步手术创造条件[1]。

应用前列腺素E1[2]扩张肺小动脉和动脉导管,增加左房回流血量,从而使左房压力增加,左房动脉化的血经卵圆孔或房间隔缺损分流至右房、右室,使主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改善低氧血症。

同时前列腺素E1扩张肺小动脉及未闭的动脉导管,使回流到左室的血流增加,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左室构型及一定的压力,以保证外科手术后左室能担负起供应全身体循环血流的功能。

使用球囊导管撕开房间隔造成缺损或扩大原有的缺损,可使左、右房血充分混合,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缺氧状况,使患儿能生存至能够接受外科矫治术,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TGA)的生存率已由以前的20%左右提高到85%以上。

本症病婴出生后行心导管检查或心血管造影时施行此术。

TGA的外科治疗由早期房间隔切开、肺动脉环缩等姑息手术治疗。

发展至心房调转手术(atrial switch operation)的生理性纠正治疗,至大动脉调转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的解剖性根治手术。

随着手术技巧的提升及体外设备的精细化,目前的动脉调转手术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疗效,是治疗TGA的首选手术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治性罕见病—大动脉转位一、疾病概述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y,TGA)是由于胚胎期圆锥部发育异常,包括圆锥干扭转、分隔和吸收异常所引起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1]。

临床包括两大类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和矫正性大动脉转位。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ransportation of great artery,D-TGA)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临床后果往往严重,未经治疗者,30%在生后1周内,50%在生后1个月内,大部分在1岁内夭折[2]。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和内科姑息治疗的进展,该病的预后得到了较好的改观。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corrected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y)是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3]。

由于心室大动脉连接不一致与房室连接不一致同时存在,血流动力学上为含氧量低的腔静脉血最终回流到肺动脉,含氧量高的肺静脉血最终进入主动脉。

如果不伴有心内其他畸形,可能不出现症状,但大部分矫正性大动脉转位仍需外科手术,且由于心脏传导束的位置异常,容易被手术损伤导致传导阻滞[4],二、临床特征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平行循环,即上下腔静脉血经由右心房、右心室进入主动脉,然后经过体循环再回到右心房;而肺静脉血则从左心房、左心室进入肺动脉,经过肺循环后再次进入左心房。

两个循环彼此独立,只能通过心房、心室和大动脉间的分流进行交通。

如果没有体、肺循环之间的交通,供应全身重要脏器的体循环血液将无法得到氧合,出现组织缺氧,导致低氧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进而导致左右心功能衰竭。

对于TGA的患者,足够的体肺交通至关重要,一般可以根据有无室间隔缺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室间隔完整的TGA,占50%~60%,可以伴有动脉导管及卵圆孔,但难以维持足够的血氧交换,大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即由于严重低氧血症而早期夭折,故需要尽早的外科手术。

另一类伴有室间隔缺损,缺损大小不一,也可以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或者两者皆有的。

较大的室间隔缺损可以引起双向分流,肺血增多,左心室高心输出量,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增加,血氧饱和度增加,发绀好转,但可能引起严重肺动脉高压。

伴有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者,血流动力学类似于法洛四联症,可有明显低氧血症[5]。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不伴其他心血管畸形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左向右分流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以为青紫型先心病的表现。

按照其主要伴随的心血管畸形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大致可以分为4型[2]:I型,室间隔完整,无肺动脉狭窄;Ⅱ型,室间隔完整,伴肺动脉狭窄;Ⅱ型,室间隔缺损,无肺动脉狭窄;Ⅱ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狭窄;其中Ⅱ型和Ⅱ型比较多见,Ⅱ型罕见。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时,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普通的室间隔缺损相似;伴有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狭窄者,室间隔缺损通常很大,为非限制性,其血流动力学与法洛四联症相似,可出现青紫症状。

严重的肺动脉狭窄时,也可能由于进入肺循环进行氧合的血较少,导致青紫。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时,三尖瓣多有异常,且右心室承担体循环的功能,负担较重,故常有三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反流至左心房,引起类似正常心脏二尖瓣返流的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由于左心房压力升高的肺静脉淤血,肺水肿等表现。

三、诊断大动脉转位属于心脏大血管结构连接的异常,明确诊断需要解剖学的诊断手段,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超声心动图,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可以有一定辅助诊断作用,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大动脉转位的“金标准”,但属于创伤性检查,故不作为必需的常规检查。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绝大多数有出生后青紫表现,根据合并心血管畸形不同而有或者无心脏杂音。

因此临床中新生儿有明显的青紫,吸氧不能缓解时,无论是否有心脏杂音,都应该进行及时的超声心动图检查。

如果剑突下二维超声观察到后位的大血管有分叉(提示为肺动脉及其分支),发自解剖左心室,前位的大血管无分叉而向头侧发出弓形血管(提示为主动脉),起自解剖右心室,即可判断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超声心动图检查也可以观察房、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的存在及分流方向,外科手术前用超声心动图判断冠状动脉类型也非常重要。

对于超声诊断及时的单纯性TGA新生儿,心导管检查不是必需的,但对于伴有多种畸形或者明确诊断较晚的病例,心导管的血流动力学检测可为治疗提供必须的依据,可以帮助判断大动脉转位的类型,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及肺动脉狭窄的存在及程度,冠状动脉的类型,对于大于3个月的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必须评价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和性质。

球囊房隔造口术( BAS)被用来改善室间隔完整的TGA患儿的低氧血症,争取手术时机,对减轻患者并发率和痫死率均有帮助,近年来由于TGA患儿生后早期多可以确诊,随后进行外科手术,目前已很少用。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临床表现因伴随的心血管畸形而有很大差别,可由于青紫、生长发育异常、心脏杂音等各种原因进行相关检查而被发现。

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心室四腔切面可见三尖瓣附着室间隔位置较二尖瓣低,右心室肌小梁较粗且有调节束,与左心室有明显不同,这个特征有助于辨认左右心室。

胸骨旁短轴及长轴切面可以根据大血管分支特点辨认主动脉和肺动脉,从而诊断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大动脉的连接关系。

根据横膈水平腹主动脉、下静脉与脊柱相对位置确定心房位置(正反位),其他合并心脏畸形也可以凭借二维超声及多普勒诊断。

心导管检查可以进行解剖畸形的诊断,关键是对心室形态学的判断。

有三尖瓣关闭不全和肺动脉高压者,可以通过心导管检查进行肺动脉、肺小动脉楔人压、左心房压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查,判断三尖瓣病变程度及肺高压原因、程度和性质。

有研究表明大动脉转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参与[6.7],最多见的是圆锥动脉干畸形,如22qll.2微缺失的患者,可以出现大动脉转位的心脏表型。

不过由于大动脉转位遗传学的不确定性,目前临床中针对患者进行遗传学的诊断尚未开展。

四、鉴别诊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伴有室间隔缺损时需要与右心室双出口伴有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相鉴别,后者左心室血经缺损直接进入肺动脉,无论从血流动力学还是在解剖上都与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相似,鉴别点是超声判断二尖瓣与肺动脉瓣是否存在纤维连接,如果存在,即为完全性大血管转位。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需要和房室连接不一致的右心室双出口鉴别,鉴别点有两根大动脉是否均起源于形态学右心室,两根大动脉瓣下是否均有圆锥。

另外,房室连接不一致的右心室双出口几乎都伴有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狭窄。

解剖纠正性大动脉异位是另一种需要与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相鉴别的疾病,其心室与大动脉连接一致,但主动脉与肺动脉的空间位置异常,即心房正位,解剖左室位于左侧时,主动脉位于肺动脉的左侧;心房反位,解剖左心窒位于右侧时,主动脉位于肺动脉的右侧。

大多数存在双侧圆锥,几乎所有病例中均有对位不良室间隔缺损,多伴肺动脉狭窄。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也需要与孤立性心室反位(又称孤立性房室连接不一致)鉴别,后者是心房与心室连接不一致,心室与大动脉连接一致,类似于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属于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鉴别关键是判断心室形态学,肌小梁租糙者为形态学右心室,光滑者为形态学左心室,结合主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即可诊断。

五、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临床治疗的目标是纠正血液的流向,形成理想的远期血流动力学效果,主要包括内科和外科治疗。

内科治疗为纠正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血容量。

如果没有足够的体、肺循环交通,需要用前列腺素E,静滴保持动脉导管开放直到接受外科手术,如果前列腺素无法提供适当的血液混合,可以考虑进行球囊房隔造口术[8]。

外科手术分为根治术和姑息手术。

Switch手术为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9],包括切断主动脉及肺总动脉、将肺动脉前移与右心室接合,主动脉后移与左心室接合,冠状动脉从原主动脉移植到新主动脉。

室间隔完整的D-TGA需要在出生后2周内进行动脉调转术,在伴有足够大的室间隔缺损时可以延至生后2月内。

Rastelli手术适合于D-TGA合并室间隔缺损和严重肺动脉狭窄的患儿,通过建立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间心室内隧道,将左心室与主动脉连接,带瓣管道将右心室与肺动脉连接。

Nikaidoh手术和REV手术适用于D-TGA合并室间隔缺损及严重肺动脉狭窄而不能进行动脉调转术或者Rastelli手术的患者。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可根据合并畸彤不同选择根治或者姑息手术[10]。

目前有双调转术,即在心房水平做Mustard或者Senning手术,同时做主、肺动脉调转术。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合并一侧心室发育不良可行改良Fontan手术。

由于存在异位的传导通路,需要密切注意可能出现的传导阻滞。

对于术前或者术后出现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以考虑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1]。

六、典型病例患儿,男,出生后1天。

因生后青紫、心脏杂音1天入院。

患儿因出生后即出现发绀,吸氧不能改善。

否认窒息抢救史。

体检发现心脏杂音,立即行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建议来本院,门诊超声检查提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

为求外科手术收治住院。

入院体检:HR136次/分,呼吸36次/分,血压84/50 mmHg,经皮氧饱和度73%,体重3kg。

神志清楚,精神可,青紫面容,呼吸偏快,口唇发绀,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哕音,HR136次/分,心律齐,心音可,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Ⅱ/Ⅱ级连续性杂音。

腹部软,肝脏未触及明显肿大。

四肢末端发绀,温度尚可。

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描述:心脏位置正常,心房正位,心室正位,房室连接一致。

心室大动脉连接不一致。

主动脉发自右心室,位于右侧偏前。

肺动脉发自左心室,位于左稍偏后。

右心房、右心室稍增大,左心室收缩活动正常。

房室瓣开放可。

房间隔缺损(Ⅱ型)0.93 cm,双向分流,左向右分流为主。

室间隔完整,左位主动脉弓。

动脉导管未闭0.60cm.双向分流,左向右分流0.91m/s,右向左分流0.96 m/s(见图l、图2、图3、图4)。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肢体导联低电压,左房肥大可能,右室肥大可能。

胸片检查:两肺纹理增多,两肺门增大,增粗,纵隔及气管居中未见移位,心影大。

入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大动脉转位(SDD).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

诊疗经过:入院后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后,排除相关禁忌后,于全麻下体外循环下行Switch手术,同时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扎动脉导管,术后恢复良好。

复查心脏超声主肺动脉吻合口畅通,血流流速基本正常,未见心房水平和动脉导管分流。

心功能正常。

经皮氧饱和度上升到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