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媒介批评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通过讲授视听语言的概念和定义,使学生对视听语言的分类、特点、发展历史及其流派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讲授视听基本要素,学生能够理解镜头分切、轴线、场面调度等基本概念,使学生对影
视镜头的职能及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
3.通过讲授蒙太奇的原理及其理论,使学生对动态影像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并逐步养成使用镜头叙述思想与内容的习惯;
4.通过讲授剪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使学生对影视剪辑的职能及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正确理解剪辑的重要性;
5.通过讲授影视声音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对影视声音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通过对画面、音乐、声效的综合处理,获得综合运用视听手段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1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张浩岚.视听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o
2.陆邵阳.视听语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o
3.主要参考书
1张会军.电影摄影画面创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o
4.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5.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6.邵清风、李骏、俞洁、彭骄雪.视听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电视媒介案例与节目赏析》教学大纲.doc

《电视媒介案例与节目赏析》教学大纲.doc

《电视媒介案例与节目赏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电视媒介案例与节目赏析》英文名称:《Television Media Case and Program》总学时:28学时理论学时:18学时总学分:1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没有人怀疑,电视对当代人日常生活、精神想像乃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很难想象,没有电视和电视文化,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模样。

电视学是一门年轻的社会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影视学专业的必修课。

也是其他专业同学了解新闻传播学与影视学专业的一个窗口,通过本课程,使同学基本掌握电视学的基本内容、观点、学派和应用等知识点,了解电视媒体的历史、机制、运营、规律、特点、节目、管理等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电视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坚持理论课程与新闻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电视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学将紧密结合我国电视业界实际情况。

2、密切结合当前学术前沿和动向。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最新的学术成果、最为关注的学术焦点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思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实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1/3的课时(实验课时)用于观赏电视节目如新闻类节目、谈话类节目(重点)、评论类节目、文艺类节目等,取材广泛。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电视学的学科背景与体系1、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2、本门课的研究对象3、作为媒体的电视:电视的传播特点4、参考书目、网站、期刊介绍第二章电视新闻性节目1、电视新闻传播现场性与时效性的高度结合2、“焦点现象”与电视深度报道的崛起3、电视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4、新技术发展与电视新闻的主导性第三章电视谈话类节目1、谈话类节目概述2、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历史3、电视谈话类节目第四章电视体育类节目1、我国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回顾2、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兴盛和新特点3、体育类节目在电视业中的地位和作用4、电视体育类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五章电视文艺类节目1、电视节目的画面要素和声音要素2、电视文艺类节目的性质与特点3、电视文艺类节目的发展4、电视晚会及综艺节目5、电视游戏类节目6、电视剧第六章电视纪录片1、电视纪录片的特征、题材与创作手法2、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3、中外纪录片比较的启示4、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变革与进展5、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包括DV)第七章电视节目主持人1、节目主持人的标准与类型2、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新发展——新闻节目主持人3、主持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趋势4、我国主要电视主持人点评四、学时分配表讲实实上自习讨课验践机学题论教学内容时时学时时课时数数时数数数第一章电视媒介学的学科背景与体系2第二章电视新闻性节目32第三章电视谈话类节目33第四章电视体育类节目2第五章电视文艺类节目32第六章电视纪录片22第七章电视节目主持人31合计1810总计28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不指定教材教学参考书:1、[英]安德鲁•古德温等著,《电视的真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2、[美]劳拉•斯•蒙福德著,《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3、陆晔等著《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4、[美]大卫•麦克奎恩著,《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版5、陈龙著《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版6、[美]罗伯特・C•艾伦主编,《重组话语频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六、有关说明1、培养目标、适用专业:培养目标:使同学基本掌握电视媒介学的基本内容、观点、学派和应用等知识点,了解电视媒体的历史、机制、运营、规律、特点、节目、管理等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电视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媒介批评》教学大纲

《媒介批评》教学大纲

《媒介批评》教学大纲Media criticsm课程编码:25A00046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推荐教材:姚君喜:《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参考书目: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主要讲述媒介批评的基本原理以及媒介批评所使用的理论方法,让学生对媒介有更清醒的认知和批判性眼光,能够理论性地考察媒介运行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

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新闻作品和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理解新闻,让媒体潜在的从业者从新闻批评的角度把握新闻质量。

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媒介批评的基本原理以及媒介批评所使用的理论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娴熟运用批判理论到对具体的媒介现象的分析和解读中去。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媒介批评概述及其原理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媒介批评的定义、内涵,熟悉媒介批评的批评对象和范围,理解媒介批评的功能、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媒介批评的内涵[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第一节媒介批评的内涵和视角第二节媒介批评的对象和范围第三节媒介批评的目的和功能第二章媒介批评的历程与类型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媒介批评兴起和发展的历程,搞清楚媒介批评的基本构成、类型划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媒介批评的基本构成。

[授课方法] 讲授。

[授课内容]第一节媒介批评历程第二节媒介批评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媒介批评的类型第三章文化研究理论建议学时:8[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西方文化研究的主要概念、代表人物、重要流派,主要理论流派的历史分析与内容介绍。

结合所学理论以当前大众文化与媒介文化的相关现象为个案,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理论流派的内容介绍[授课方法] 讲授与课堂研讨。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导言视听语言教学是现代语言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其通过结合视听材料,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制定一份全面有效的视听语言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本文将提出一份视听语言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旨在帮助教育从业者更好地开展视听语言教学。

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通过视听材料的使用,训练学生对英语的听力理解能力,包括对不同语速、语调、口音的适应能力。

2. 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观看与听取大量的英语对话,帮助学生学习地道的表达方式,并能够流利地运用到口语交流中。

3.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观看不同的视听材料,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音频材料:选择丰富多样的音频材料,包括录音、广播、对话、音乐等,涵盖各个语言能力的培养。

2. 视频材料: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视频材料,包括纪录片、电影片段、新闻报道、演讲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配套教材:选择与视听材料相匹配的教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1. 前期准备:教师应提前预习所用材料,并准备相关问题和练习,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听力训练:通过听取对话、讲座、新闻等视听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暂停、反复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材料。

3. 口语表达:通过观看对话、演讲等视频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模仿和表达练习,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4. 文化意识培养:通过观看与听取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视听材料,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文化内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评估方法1. 听力测试:采用听力题形式,通过听取音频材料,测试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2. 口语考核: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测试他们在口语交流中的流利程度和语法准确性。

可以通过对话、演讲等形式进行评估。

3. 写作能力评估:通过学生对视听材料的理解和归纳能力,进行写作评估。

《视听课》课程纲要

《视听课》课程纲要

《视听课》课程纲要校本课程——视听课就是组织学生收看并参与由学校电视台精心编制的视听节目,向学生及时传输国内外最新科技、经济、文化、思想道德和时事政治信息,传播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课程。

以全校学生为授课对象。

一、视听课课程目标1、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拓展学生的视野。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具有较大的个性和选择性。

而地处农村的学校由于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没有看报阅读的习惯,同时,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信息缺乏了解,综合素质较差。

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必然要求学生时代要有广泛的兴趣,多方面摄取知识,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视听课提供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政治、经济、文化又有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能让学生占有大量的信息、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

正好能有效弥补农村学生的弱点。

因此,开设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是凝聚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华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百年科技启示录》、《载人航天科技专题》等系列电视节目是对学生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好素材,利用视听课对学生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激励年轻一代树立共同理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

知识经济社会不仅要求人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较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现代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行全人教育,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视听媒体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视听媒体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视听媒体技术实验》教学大纲一、大纲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使用。

二、实验总学时20学时三、实验任务和基本要求学生在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上应达到如下要求:1、充分了解实验的工作原理,巩固和加深对电声技术理论的学习;2、熟练掌握常用电声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电声系统的配接;3、能独立完成实验,具有接线、查线、排除一般故障、正确使用电声器材的能力;4、使学生熟练掌握视频设备(彩色电视机、家用录像机)的一般调整及使用方法,学会家用录像机的简易编辑操作;5、能写出内容完整、层次清除、简明正确的试验报告。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五、教材、讲义与参考书教材:《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王以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参考书目:1、《教育电视系统》,杨圭南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2、《教育电声系统》高荣林,曾火焕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六、成绩评定方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实验预习与操作(30分)实验报告(20分)实验考试(理论和操作)(50分)1、实验预习与操作:学生课前应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课前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调试、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视听媒体设备的使用及操作程序,实验对象和实验数据的正确与否,以及本人的主动程度、课堂纪律、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2、实验报告:学生应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应突出实验的重点、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能及时反映实验的真实情况。

七、实验改革整套实验方案分基础操作性、综合训练性和创新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在夯实视听媒体操作基础上,能够进行涵盖前面内容的综合训练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一、电声系统中的功率放大器与效果器的性能与应用一、实验目的:正确连接小型放音系统,正确使用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功能。

正确使用效果器。

二、实验器材:音响功率放大器一台;音箱一对(5.1声道音箱);;效果器一台;VCD一台;各种连接导线若干;CD或VCD光盘一张。

视听媒介批评

视听媒介批评

第一课第一讲1、学习目的一、专业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大家对自己的专业有基本的了解,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有效的继承和发扬。

二、专业意识的培养开头的话我们在评价一名记者或班级,不仅看他的新闻敏感、采写能力,还要看他的专业意识。

而专业意识是新闻从业者理论素养的综合体现。

这种理论素养突出体现在他的媒介意识、受众意识、新闻策划意识、传播意识、经营意识、批评意识。

而这些意识的培养除了我们自身的实践,还需要我们能广泛汲取理论方面的素养,并能够理论素养不断转化为一种能力。

具体到媒介批评来说,通过学习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批判意识,这种批判意识不仅包括对社会生活领域的批判,也包括对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自身的批判。

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媒体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记者在媒体中应该怎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时时反省并加以认真考虑的。

新闻教育培养的不仅是职业记者,还应该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良好新闻意识的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4、学习资源专业期刊:《新闻记者》等网站:中华传媒网、媒介批评网、cctv-电视批评5、参考书目《电视批评理论研究》时统宇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电视批评学》欧阳宏生等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重组话语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批评》杨壮振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谢静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媒介批评》1、媒介批评的概念媒介批评以解读新闻作为范畴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的评介活动。

(刘建明)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各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

(王君超)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媒体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做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

(雷跃捷)2、媒介批评的特性(3)媒介批评以诠释(Interpretation)作为取向一般来说,媒介的价值取向是含而不露的,任何传播活动除了告知事实的真相,还在于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事件的象征意义。

媒介批评教学大纲

媒介批评教学大纲

媒介批评教学大纲《媒介批评》教学大纲《媒介批评》教学大纲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以批评的眼光分析*新闻*媒介的实践及其产品.围绕*新闻*专业理念与规范,本课程重点介绍国内外媒介批评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并集中讨论近年来我国*新闻*分析与媒介批评中的热门话题.学生要求掌握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批评*新闻*实践及作品. 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本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期末论文为主,结合平时课堂讨论情况. 主要内容上篇:媒介批评的理论媒介批评的含义与作用本章主要阐述媒介批评兴起的主要背景和相关概念.1,作为一个舶来品,媒介批评来源于英文的media criticism或press criticism.2,我们将媒介批评定义为依据一套*价值*体系,对大众传媒的*新闻*实践的诠释与评价.3,进行媒介批评的必要性:媒介批评在我国兴起有着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也与媒介批评所能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密切相关.4,我国媒介批评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西方*的媒介批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章集中介绍*西方*的媒介批评,评介其成败得失.1,*西方*媒介批评的缘起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早期哲人与文学家的批评;2)19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专业评论家;3)50,60年代专业批评刊物�D�D*新闻*学评论;4)网络媒介批评.2,媒介批评的主体(来源)主要有:媒介自身,学术界和公众.3, *西方*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4,作为*新闻*专业自律的媒介批评制度,主要有以下形式:*新闻*评议会,专业协会及其章程,内部督察员和专业批评性期刊.5, 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范式交互发展的历史:1)专业主义:对抗商业主义;2)基本范式:客观性原则;3)范式修补:社会责任论;4)改革萌芽:公共*新闻*学. 媒介批评的理论基础分析与批评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分析,批评媒介的首要依据.我们将简要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主要*新闻*思想,我国*新闻*理论的核心.2,*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是目前学术领域批评媒介的主要理论工具,我们主要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霍尔的大众文化研究和阿特休尔的批判模式.3,自由主义理论是*西方*一些国家*新闻*理论的基础,通过分析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哲学基础,社会基础,主要思想家的贡献以及该理论的主要缺点,了解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思想.4,社会责任论.这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通过对其背景和这一理论对*新闻*业的要求的介绍,了解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5,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对*新闻*媒介在国家发展上应扮演的角色有较为实际的认识.媒介批评的标准和方法掌握媒介批评的标准和方法,是成功批评媒介的途径.1,分析与批评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1)*新闻*规律;2)专业理念,职业道德,*新闻*法规;3)社会,文化规范.2,但是,这些标准之间常常互相冲突,互相矛盾,比如,*新闻*自由与公共权力,公民权力之间,*新闻*自由与道德规范之间,专业规范与组织规范之间,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需要批评者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进行媒介批评时,1,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1)微观角度:*新闻*作品评析,专栏评析,版面风格及编排手段评价,传者素质风格评价等;2)中观角度:传媒个性,风格,报道策划,*新闻*评奖等;3)宏观角度:传播效果,传媒结构,机制,传媒管理,传媒与社会的关系等.2,媒介批评的具体内容包括:1)媒介分析,2)受众分析,3)文本分析.3,媒介批评的方法可以是个案研究,也可以是比较研究. 下篇:媒介批评的实践*新闻*来源――*新闻*的专业主义(一)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新闻*报道中采用*新闻*来源的方式与问题.1,明示*新闻*来源是*新闻*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因为,它可以:1)增加*新闻*的可信度;2)使*新闻*显得更客观;3)一旦有了纠纷,记者可以借此保护自己.2,但是,要完全做到事事有来源,也不现实,有时必须隐匿*新闻*来源.3,同时,要注意隐匿*新闻*来源可能带来的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1,依靠*新闻*来源,在极短时间内报道大量内容,是*新闻*专业化的一种表现;2,*新闻*来源的构成,是社会以此为中介影响*新闻*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3,过分依赖*新闻*来源还会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 客观报道――*新闻*的专业主义(二)以具体事件为例,分析有关客观性,客观报道的问题.客观性报道的形式是一种报道的呈现方式,客观性规范则是专业的理念,守则.1,客观报道的写作原则;2,客观性原则:1)客观性原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2)客观性原则的基本含义;3)与"用事实说话"和"客观主义"的区别.3,对客观性原则的批评与反思.舆论监督――媒介的社会权利与权力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媒介在进行舆论监督时的权利与权利问题.1,舆论监督的含义与特征;2,舆论监督的基础:媒介的社会权利;3,舆论监督的效力:媒介的社会权力;4,不均衡的权利与权力,这包括舆论监督权利无据和舆论监督权力失度两个方面.隐性采访――*新闻*获取的合法性与道德观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隐性采访的*价值*与问题,误区,探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国际传播――媒介与国家关系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讨*新闻*规范与国家利益,媒介文化与全球化等之间的关系问题.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视听技术》教学大纲

《视听技术》教学大纲

《视听技术》教学大纲
视听技术教学大纲
一. 课程目的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视听技术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包括音频和视频处理、录音录像技术和媒体制作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二. 课程内容
1. 视频处理
- 视频编辑软件的使用
- 剪辑和合并视频
- 视频特效和转场效果
2. 音频处理
- 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
- 音频剪辑和混音
- 音频特效和音频修复
3. 录音录像技术
- 麦克风和摄像机的选择与使用
- 录音录像设备设置和调整
- 录音录像技巧和注意事项
4. 媒体制作
- 制作简单的音频广播节目
- 制作简单的视频广告
- 媒体编辑技巧和流程
三. 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
- 通过课堂讲解,介绍视听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实践操作
- 在实验室中进行视听技术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掌握各项技术的使用和操作步骤。

3. 课程项目
- 设计并完成一项视听项目,包括视频编辑、音频处理、录音录像和媒体制作等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意能力。

四. 评估方式
1. 学生作业
- 完成课后作业,包括实验操作报告和媒体制作作品,评定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

2. 期末考试
- 综合考察学生对视听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 参考资料
1. 老师课件及教材
2. 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章
3. 网络资源和案例分析
以上即为《视听技术》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视听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视听媒体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视听媒体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视听媒体语言》课程教学大纲中文名称:视听媒体语言英文名称:Media Language学时数:34 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面向视听媒体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大二年学生开设的学科选修课程,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培养视听思维、掌握专业创作技巧的关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们通晓影视媒体语言的特点和一般原理,掌握视听语言创作技巧、规律和重要的经典理论,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思考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本课程从影视媒体视听语言的一般特性入手,按由分到总的逻辑顺序,分别阐述影视视觉、听觉语言的构成特点,并通过分析一定的影视片例,深入讲解视听语言结合方式及视听语言方面的经典理论,使学生们对本专业学科的特性加深认识和理解。

教学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视听语言特点与学习方法(2学时1.镜头(重点2.不同类型的视听语言特点(难点3.视听语言的学习方法和规律第二章影视视觉语言的构成(14学时1.画面中的美感——规则构图和不规则构图2.摄影中的“五级景别”(重点3.“焦距”的出色表现4.“角度”的运用(重点5.运动摄影6.灯光与色彩7.导演功底——场面调度(难点第三章影视听觉语言的构成(6学时1.影视媒体中的声音元素——人声、音乐、音响(重点2.声音元素的使用方法(难点第四章视听语言的综合使用(6学时1.剪辑的历史:“蒙太奇”理论(难点2.剪辑的历史:“长镜头”理论3.声画剪辑的基本原则(重点第五章影视视听语言之比较(6学时1.电视新闻视听语言特点2.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特点3.电视晚会视听语言特点三、先修要求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视听语言》,邵清风、李骏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教学参考书:1.《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潘天强,复旦大学出版社。

2.《电影语言》,马塞尔·马尔丹,中国电影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媒介批评》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
本课程是面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

本课程以批评的眼光分析新闻媒介的实践和作品。

重点介绍国内外媒介批评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并集中讨论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分析与媒介批评中的重点话题。

(二)编写依据:
本课程大纲根据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编写。

(三)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批评新闻实践及作品。

为将来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四)学时数与学分数: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其中实践12课时。

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五)适用对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三学生。

(六)课程编码:
KY1810A01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第一章媒介批评概述
第一节媒介批评的界定
知识点:媒介批评的界定。

第二节媒介批评的功能与价值
知识点:媒介批评的功能、价值。

第三节媒介批评的主客体与实践
知识: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实践。

第二章媒介批评的思维框架
第一节阐释学与媒介批评
知识点:阐释学与媒介批评的关系。

第二节媒介文本解读的逻辑路径
知识点:媒介文本解读的逻辑路径。

第三节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建构
知识点: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建构方法。

第三章媒介批评实现路径:样态解析(一)第一节电视新闻样态解析概说
知识点:电视新闻样态解析方法。

第二节短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析
知识点:短消息类新闻的解析方法。

第三节长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析
知识点:长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析方法。


第四节系列报道解析
知识点:系列报道解析方法。

第四章媒介批评实现路径:样态解析(二)第一节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解析
知识点: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解析方法。

第二节新闻访谈类节目分析
知识点:新闻访谈类节目分析方法。

第三节新闻评论类节目分析
知识点:新闻评论类节目分析方法。

第四节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析
知识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析的方法。

第五章符号学与媒介批评
第一节符号学的基础知识
知识点:符号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媒介与符号
知识点:媒介与符号的关系。

第三节符号学视角下的媒介分析与批评
知识点:符号学视角下的媒介分析与批评方法。

第六章媒介的叙事与批评
第一节现代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
知识点:现代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叙事学核心概念及文本分析
知识点:叙事学核心概念、文本分析方法。

第三节媒介叙事的批评
知识点:媒介叙事的批评方法。

第七章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知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概念、发展历程。

第二节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脉络
知识点: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脉络。

第三节意识形态分析与批评
知识点:意识形态分析与批评方法。

第八章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评
第一节历史语境和发展潮流
知识点:历史语境概念、发展潮流。

第二节核心概念及其基本观点
知识点:核心概念、基本观点。

第三节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路径
知识点: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路径。

第四节中国大众文化的形成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应用第九章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
第一节女性主义发展潮流及其历史背景
知识点:女性主义发展潮流、历史背景。

第二节女性主义批评及其发展
知识点:女性主义批评、发展。

第三节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路径和方法
知识点: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路径、方法。

四、考核
(一)考核形式
本课程考核形式有三种:出勤考核、平时作业考核、期末论文考核。

(二)成绩计算
平时成绩占20%,平时作业考核占30%,期末论文考核占50%。

六、教材与参考书
1、《媒介批评》,李智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16年版
课程所属教研室负责人:执笔人:汪海审批人: 2018 年 8 月 10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