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粉体在液相中分散稳定性的研究
超细粉体的水性超分散剂研究进展
超细粉体的水性超分散剂研究进展郑仕远;吴奇财;周朝霞;刘刚;熊邦虎【摘要】超细粉体具有极高的比表面能而难于在水介质中稳定分散.具有锚固基团和溶剂化链结构组成的超分散剂能显著降低体系的总表面能,因而可用于分散超细粉体.文章概述了超细粉体在水介质中的分散机理、双电层理论和空间位阻理论,以及颗粒分散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如分子组成结构、pH和分散剂用量.重点介绍了水性超分散剂的种类包括聚羧酸型、聚马来酸酐型和聚磺酸型等及其合成方法.%It is dificult for urtrafine powder to be dispersed in waterborn system owing to its high specific surface energy. However, hyper -dispersant, containing anchoring group and solvate chain structure, could be used in dispersing ultrafine powder through reducing the total surface energy of system rapidly. The mechanism of dispers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ultraline powder in water, such as double -layer and steric repellenc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dispersion kinetics, such as molecular composition, pH value and dosage of dispersant. Particularly, the types of hyper - dispersant, for instance, the polycarboxylate, the poly maleic anhydride and the polysulfonate and the synthetic methods of hyper- dispersant associated were summarized in detail.【期刊名称】《涂料工业》【年(卷),期】2011(041)005【总页数】6页(P74-79)【关键词】超分散剂;超细粉体;分散;水介质【作者】郑仕远;吴奇财;周朝霞;刘刚;熊邦虎【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四川,永川,402168;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四川,永川,402168;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四川,永川,402168;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四川,永川,402168;上海泰格聚合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37.81超细粉体运用十分广泛,然而由于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比表面能,其高热力学不稳定性导致极易团聚,影响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
超细银粉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及其稳定性
超细银粉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及其稳定性字体: 小中大| 打印发表于: 2007-3-31 19:56 作者: anndi 来源: 电子胶水●中国超细银粉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及其稳定性韦群燕,潘云昆(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1)摘要:研究了银粉对银浆的分散及稳定性的影响,对浆料中粒子间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找出了影响超细银粉在有机载体中分散的若干关键因素。
根据对银粉团聚程度的分析和银浆流变学行为研究的结果,以及对有机介质链接特性的改进,可制出印刷特性优良,分散稳定的电子浆料。
关键词:银粉;分散性;有机介质;稳定性;表面改性固体颗粒在一定环境下,分离散开的过程,主要包括掺合、浸湿、颗粒群(团块和团粒)的解体以及已分散颗粒的再凝集4个阶段。
它主要受两种基本作用支配,即颗粒与环境介质的作用(即润湿)和在环境介质中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电子银浆中的超细银粉,在有机载体中的分散程度,对印刷质量及生产工艺的适应性有很大影响。
超细银粉巨大的表面能及表面效应引起的团聚现象,使超细银粉的优势难以发挥。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对粉体表面特性,以及如何根据粉体表面特性,使银粉末有效地分散在有机载体中作进一步的研究。
前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如何制备出更细的,甚至能达到纳米级的银粉上,而有关其分散性和稳定性方面的报道,目前尚不多见。
银颗粒的表面性质和有机介质的特性对粉末的分散性影响很大〔1〕,从而也必然影响体系的沉降特性。
在银浆的实际应用中,高浓度银浆的印刷不适应性是一个较常见的问题。
当银浆分散液浓到一定程度,质点相互接触时,由于银粉颗粒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均匀,极易形成团聚结构,导致在一定剪切速度下黏度过高,达不到要求的分辨率和印刷膜的连续平滑性。
1固体颗粒在介质中的分散作用固体颗粒在液相中的分散,本质上受固体颗粒与液相介质的润湿作用和在液相中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润湿性通常用固体与液体的接触角θ度量。
固体颗粒被浸润后,在液体中以两种形式存在:形成团聚或分散悬浮。
粉体分散性试验
.粉体的分散性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粉体的分散性概念12、了解粉体分散的目的性3、了解粉体分散性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无机粉体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干粉或分散液中粉体聚集,分散不均匀造成应用不便或造成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所以必须解决干粉或干粉在液体介质中的分散性问题。
对粉体如不采取适当的手段阻止原生粒子再团聚,团聚体分散将不能进行完全。
因此为获得良好的分散效果,一是润湿:粉体润湿过程的目的是使粒子表面上吸附的空气逐渐被分散介质取代,或者在制备过程中使每一个新形成的粒子表面能迅速被介质润湿,即被分散介质所隔离,以防重新聚集,影响粒子润湿性能的因素有很多种,如粒子形状、表面化学极性、表面吸附的空间气量、分散介质的极性等。
良好的润湿性能可以使粒子迅速地与分散介质互相接触,有助于粒子的分散;二是表面能:要求能量能够足够高以防止粒子相互间膨胀接触重新团聚。
由于超细粒子的粒径近似于胶体粒子,所以可以用胶体的稳定理论来近似探讨超细粒子的分散性。
胶体的稳定或聚沉取决于胶粒之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
前者是稳定的主要因素,而后者则为聚沉的主要因素。
根据这两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作用的情况,建立起胶体的三大稳定理论:(1)DLVO理论;(2)空间位阻稳定理论(3)静电位阻稳定理论。
DLVO理论:DLVO理论是研究带电胶粒稳定性的理论。
它是1941年由前苏联的德尔加昆和朗道(Darjaguin and Landon)以及1948年由荷兰的维韦和奥弗比克(Verwey and Overbeek)分别独立地提出来的。
DLVO理论主要是通过粒子的双电层理论来解释分散体系稳定的机理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的。
根据双电层模型,因颗粒表面带电荷,颗粒被离子氛包围(见图1)。
图中胶粒带正电,线圈表示正电荷的作用范围。
由于离子氛中反离子的屏蔽效应,线圈以外不受胶粒电荷的影响,因此,当两个粒子趋近而离子氛尚未接触时,粒子间无排斥作用;当粒子相互接近到离子氛发生重叠时(见图2),处于重叠区中的离子浓度显然较大,破坏了原来电荷分布的对称性,引起了离子氛中电荷的重新分布,即离子从浓度较大区间向未重叠区间扩散,使带正电的粒子受到斥力而相互脱离,这种斥力是粒子间距离的指数函数。
分散剂对二硼化锆粉体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摘 要
通过共沉淀法获得包覆式 A1 : 0 /r 广 3 B 复合粉体并对其进行放电等离子烧结来改善 ZB 陶瓷的烧结致密度和高温抗氧 0 Z r。 化能力。为了得到很好 的包覆效果 , 在包覆过程 中 , 须使得 ZB 粉体颗粒具有较好 的分散稳定性。主要研究分散剂对二硼化锆 必 r
度一直是国际上研究重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
者对二硼化锆复合材料的烧 结致密化工艺和如何提
中, 必须使得 ZB 粉体颗粒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 。 r。
本文主要研究分散剂对二硼化锆粉体在水溶液中的
高该种材料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 并取 得了许 多不错 的 成果 。
中 图分 类 号 :Q1 47 文献 标 识 码 : T 7. 5 A
还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 , 几乎不被酸碱腐蚀。Y G A
1 引 言
高温或超高温陶瓷原料之一二硼化锆 ( r 由 ZB) 于具有极高的熔点、 强度 、 硬度和导 电率等许多优异 性能, 因此 , 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r 1。ZB 熔点高 _ 2 导致其难以烧结成高致密材料 ,纯 ZB 的烧结致密 r 需要 20 o以上的高温。如何提高 ZB 陶瓷的致密 30 C r
分 散 剂对 二硼 化锆 粉 体分 散 稳定 性 的影 响
宋杰光 杜大 明 王秀琴 z 王伟 元
纪 岗昌
张小强
吴龙彪
徐 斌
张联 盟 。
(. 江学 院机械 与材料 工程 学院 , 江 :3052九 江学 院图书馆 , 1 九 九 320 ;. 九江 :30 53武汉理 工 大学材 料复合 新 32 0 ;.
2016-2017年纳米金刚石的提纯工艺已经非常的成熟(总结)
1. 前言自从1982年前苏联科学家采用爆轰法合成纳米金刚石以来,由于纳米超细金刚石(Ultra-fine Diamond,简称UFD)具有其他纳米固体粒子所不具备的高硬度﹑高的导热性﹑高的耐磨性﹑极佳的化学稳定性,所以纳米金刚石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目前对纳米金刚石的提纯工艺已经非常的成熟,通过液相氧化法和气相氧化法的纯化处理可以得到纯度超过95%以上的超细金刚石粉[1-2]。
但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得到大量的应用,这主要是因为纳米金刚石具有很高的比表面能,处于一种热力学不稳定状态,在爆轰金刚石的合成和后处理的过程中都容易形成团聚体。
在制备悬浮液体系中,纳米金刚石的团聚也很严重,会发生明显的絮凝和沉降。
所以纳米金刚石的解团聚及其在不同介质中的分散是一个技术的瓶颈。
对于这一技术难题,国内外的很多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出了非常有益的经验。
本文将从纳米金刚石悬浮液的分散原理和制备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2. 悬浮液的分散原理超细粉体在液相中的分散包括三个阶段:1颗粒在液相中的润湿过程;2团聚体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打散,形成单个的小颗粒或很小的团聚体的过程;3单个颗粒或小团聚体的分散稳定,防止再次的团聚沉降。
悬浮液颗粒分散的两个基本原则[3]:1润湿原则就是颗粒必须被液体介质润湿,从而能很好的浸没在液体介质中。
选择分散介质的基本原则是粉体颗粒易于在非极性分散介质中分散,极性粉体颗粒易于在极性分散介质中分散,即所谓的极性相同原则。
Voznyakovskii A P等[4]认为介质的极性对纳米金刚石颗粒的悬浮的稳定性和介质中的粒度分布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不同的介质中,如果介质的极性越小,则悬浮液中的颗粒的分散性就越差。
同时,在介质的调整组时,向较小极性的介质中添加较大极性的物质,将有利于纳米金刚石在介质中的稳定分散2表面张力原则就是颗粒之间的总表面力必须是一个较大的正值,从而使颗粒之间的相互排斥力足够强从而防止颗粒相互接触而团聚沉降。
超细粉体的水性超分散剂研究进展
p rin a d sa iiain o h a n o e n wae ,s c sd u l —ly ra d se i e eln e,a d te i f — e o n tb l to fu r f e p wd ri tr u h a o be s z i a e n trcr p le c n h nl u e cn a tr n d s e so ieis,s c smoe u a o o iin,pH au d d s g fd s es n . P riu n ig fco o ip r in kn t s c u h a lc lrc mp st o v l e a o a e o ip ra t a t - n c l l h y e fh p r—d s e a t o n t n e,t e p lc r o y ae,t e p l li n y rd n h o y r a y,te tp so y e ip r n ,fri sa c s h oy ab x lt h oy maec a h d i e a d t e p l- s fn t n h y te i to so y e l u o ae a d t e s nh t meh d fh p r—ds e s n s o itd we e s mma z d i eal c ip ra ta s cae r u i r e n d ti. K e o ds: y e yW r h p r— d s e s n ; l ai e p wd r; s e so wae dum ip r a t u t fn o e dip ri n; tr me i r
第 4 卷 第 5期 1
2 1 年 5月 01
涂 料 工 业
液相还原-步法制备超细铜纳米流体的研究
纳 米流体 ] 不 过 当时 是 用 剧 毒 的肼 作 为还 原 剂 , 0, 得
到 的 5 ~ 10 m 的粉末 的粒度 及 分 散性 还很 不 理想 , 0 0n
含有 0 1 ( 积分 数) . 体 这样 的铜粉 的 水基 纳 米 流体 的
导 热系数 比纯水 ( . W/ r 0 6 (n・K) 提 高 了 2 . , ) 3 8 还 发 现粉末 粒 径 越 细 水 基 铜 纳 米 流 体 的导 热 系数 就越 高 , 果 粉 末 粒 径 更 细 将 可 能 得 到 更 高 的导 热 系数 。 如
围,T C AB含量 越高 , 附 层 越 厚 , 粒 中心 距 离 就 越 吸 颗
S emc b z i li s o r 图 1 加 入 0 0 mo/ TAB制得 的纳 米流 体 的粒 度 . 5 lL C
分 布
Fi r i l ie dit i i n o l d e a e t g 1 Pa tc e sz s rbuto ffui s pr p r d wih
C2 u O。 另 一 方 面 抑 制 C 抖 + 2 u oH — 应 的发生 。
Na notac T U23 1 18
C ( u OH) 2反
1 4. 0. 3
09- 5 2o 21 ・ o9- O: 9 1 2 DB Rec: l∞
当 C 溶液 中加 入 络 合 剂 E TA 后 , u 以络 u’ ‘ D C 离子 的形 式存 在 , 离 的 Cu 和 KB 游 抖 H 反应 后 , 破 打 了溶 液 中 的络 合 平 衡 , u 逐 渐 解 离 出 来 , 应 得 以 C抖 反 继 续 ; 时游 离 的 C 抖很 少 , 此 u 由于 新生 成 的 C u的还 原 性 比 KB H 弱 得 多 , 以 Cu 优先 与 KB 反应 , 所 抖 H 而
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铜粉的研究进展
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铜粉的研究进展 谭 宁1,温晓云2,郭忠诚1,陈步明1(1.昆明理工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2.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摘 要:超细铜粉由于其特殊的性能,因而应用范围很广泛。
其制备的工艺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液相还原法由于其特殊的优点,故研究的较多。
文中阐述了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铜粉的工艺的研究进展以及铜粉表面改性的工艺,并提出了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超细铜粉;液相还原法;表面改性中图分类号:TG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308(2009)02-0071-04The D evelop m en t of Ultraf i n e Copper PowderPrepara ti on by L i qu i d Pha se Reducti ve ProcessT AN N ing1,W E N Xiao-yun2,G UO Zhong-cheng1,CHEN Bu-m ing1(1.Faculty ofMaterials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Kun m 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Kun m ing,Yunnan650093,China;2.Yunnan Copper Gr oup Co.,L td.,Kunm ing,Yunnan650051,China)ABSTRACT:Due t o the excep ti onal perfor mance of the ultrafine power,and thus it has a wide range of app licati on.The p r ocess of ultrafine power p reparati on by liquid phase reductive p r ocess and the copper surface modificati on p r ocess are described,and the issue and the visi on f or the future of the ultrafine copper powder is put for ward.KEY WO R D S:ultrafine copper power;liquid phase reductive p r ocess;the surface modificati on p r ocess超细铜粉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学、涂料、催化、医学等领域。
超细粉体分散稳定及水性体系超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微细C a S O 粉体在液体石蜡 中的沉降体积和粘度 的影
响 。结 果表 明 :YB系列超分散 剂对 C a S O 粉 体有很
好的分散和降粘作用 ,当锚 固基 团与溶剂化链摩 尔 比
为1 : 1 0 时 ,超 分散剂 用量为粉 体质量 的 1 %的情 况下 分 散和 降粘效果 最佳 。
分散稳定作用实质上是增 强了颗粒 间的静 电排斥作用 和 空间位 阻作用 ,减弱 了范德华 吸引作用 的结果 。王
少 会等 研 究 了YB 超分 散剂改 性滑石粉 填充聚 丙烯
好 ,且界 面黏合牢 固 ,增韧 效果显著 。 纳米C a C O 作为一 种 重要 的功 能材 料 ,已在 纸
对颜料粒子 的分散和稳定性 能均优于传统 聚合物分散
剂 ,是 一种 性能 优 良的新 型分散 剂 。他们 经分 析指 出 :由于聚 乙二醇支链具有很好 的极性 、水溶性和柔 性 ,且具有类似冠醚 的结构特 陛,当聚 乙二醇支链取 代了烷基链上 的氢原子 时 ,整个分散剂 的性能有 了很 大 的改变 ,提 高了整个 长链分子 的亲水性和空 间阻碍 效应 ,该新型超 分散剂 具有较好 的应用前景 。 王伟 等“ 根据 超分 散 剂作 用机 理及 结构 设 计原 则 ,以马来酸酐 、正 丁醇 、丙烯酸为原料 ,过硫酸铵
积极开 发能够替 代的产品 ,如水性 涂料 、油墨等 既能
节省能源又能保护环 境 ,愈来愈受 到人们的重视 。因
分布 均 匀 ,粘 度低 至1 3 . 1 mP a・ S ,颗 粒最 大 细度为
2 . 1 g m静 置一 个月 无 明显变 化 。
此 ,研 究开发运用在 水性 体系 中的超分散 剂显得 日益
焙烧工艺对超细γ—Al2O3粉体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纳米 A 。 l 因活性高、 0 比表 面大、 吸附性强等一 系列
优 异特性 广 泛应 用 于结 构 陶瓷 、 化 剂 载 体 、 孔 过滤 和荧 催 微 光 灯 的保护 膜 材 料 等 方 面 。但 由于 A。 。 自然 界 中并 l 在 0
率对粉体晶粒粒径 的影响最显著 , 重点考察了焙烧工艺条件 中焙烧温度和升温速率对超细 7Al 。 _ 。 粉体 分散稳定性 的 O
malyra g 0 4 1 3 c r i rtn 2 0 @ 6 . o : n
・
12 5 ・
材料 导报
21 年 1 01 1月第 2 5卷专 辑 1 8
—
[(H ) 0I AC  ̄3 H I30C 耍 7 H -7 匦
58 8 ℃的放 热峰是 由于 干凝胶 粉逐 渐结 晶化 , 始有 Al) 开 。 ( 生成 ;2. 7 9 04 ℃的放热 峰 表 明此 时 一 l) 开 始 向其 它 晶 型 A。 。 (
焙 烧 工艺 对超 细 Al 。 体 分散稳 定性 的 影响/ 蓉蓉等 z 粉 O 余
・1 1 5 ・
焙 烧 工 艺对 超 细 ,A 2 3 体 分 散稳 定 性 的影 响 I l 粉 r o —
余 蓉 蓉 潘 , 婧 。吴 秋 芳 。 ,
( 超细粉末 国家工程研究 中心 暨上 海华 明高技术( 团) 1 集 有限公司 , 海 2 0 3 ;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 院, 上 0212 上海 2 0 3 ) 0 2 7 摘要 采用醇盐水解法制备超细 Al 粉 体 , 用同步热 分析 仪分 析 Al 3前驱体 中溶剂 分解、 z 03 利 z 0 晶型转
转变 。因此 , 想得 到纯 粹 的 7A1 ), 度 应 控制 在 6 0 要 一 。温 ( 0 ~
超细粉体制备技术研究的内容及发展现状
超细粉体制备技术研究的内容及发展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细粉体制备技术在材料科学、化学工业、医药领域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超细粉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活性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广泛应用于催化剂、涂料、电子材料等领域。
本文将着重介绍超细粉体制备技术的研究内容以及目前的发展现状。
超细粉体制备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物理方法主要有机械法、凝胶法、气相法等;化学方法主要有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沉淀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制备。
物理方法中的机械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超细粉体的方法。
通过机械力的作用,将原料粉体不断粉碎,直至达到所需的颗粒尺寸。
常用的机械法有球磨法、高能球磨法等。
机械法制备的超细粉体具有颗粒尺寸均匀、形状规则等特点,但制备过程中能量消耗较大,易产生热量,需要进行冷却。
凝胶法是一种通过凝胶的形成来制备超细粉体的方法。
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和反应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通过溶胶聚合到凝胶颗粒上,形成胶体颗粒,经过干燥后得到超细粉体。
反应凝胶法是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与还原剂发生反应,生成凝胶颗粒,再经过煅烧得到超细粉体。
凝胶法制备的超细粉体具有颗粒尺寸可调、分散性好等特点,但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溶胶的形成和凝胶的稳定性。
气相法是通过气相反应制备超细粉体的方法。
主要有气溶胶法和气相沉积法。
气溶胶法是将溶胶颗粒悬浮在气体中,通过气体的传输和控制,使溶胶颗粒在气相中聚集成为超细粉体。
气相沉积法是将气体中的原料分子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超细粉体,然后通过凝聚机制使其沉积到基底上。
气相法制备的超细粉体具有纯度高、颗粒尺寸可调等特点,但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气体流动和温度条件。
在超细粉体制备技术的发展现状方面,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兴起,纳米粉体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纳米粉体是指粒径小于100纳米的超细粉体。
纳米粉体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高的活性,表现出与传统材料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
纳米材料在钻井液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纳米技术在钻井液中的应用姓名:学号:性别:专业: 石油工程批次:学习中心:指导教师:温航2014年10月31纳米技术在钻井液中的应用摘要鉴于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以及与常规微细粉末材料不同的特殊功性,本文跟踪纳米技术发展动态,开展了纳米技术在钻井液中的应用研究工作。
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对纳米粉体材料在水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粒度实验分析表明,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主要取决于分散剂及搅拌条件等因素;实验表明钻井液处理剂钠羧甲基纤维素(CMC)与生物聚合物(XC)能够促进纳米粉体材料的水分散稳定性。
实验探索了硅类、钛类、钙类、锌类等纳米材料对钻井液处理剂性能的影响,制备出纳米改性CMC与纳米改性XC,并借助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等实验手段,对其进行结构性能表征,探讨了纳米改性处理剂的作用机理。
另外,实验探讨了纳米材料对无固相,低固相聚合物钻井液性能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某些纳米材料能够改善体系老化后滤失和携岩能力;复配纳米材料改性效果更好。
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开拓纳米材料在钻井液中的应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纳米材料;水分散;改性钻井液处理剂;聚合物钻井液;携岩能力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纳米技术研究现状 (3)2.1纳米水分散稳定性研究现状 (3)2.1.1纳米颗粒的分散方式 (3)2.1.2 纳米颗粒的分散过程分析 (4)2.2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4)第三章实验方法简介 (6)3.1粒度分布特征测定方法 (6)3.2Z ETA电位测定实验方法 (7)第四章纳米材料的水分散性实验研究 (8)4.1纳米材料的选择 (8)4.1.1硅类纳米颗粒 (8)4.1.3钙类纳米颗粒 (9)第5章纳米改性钻井液处理剂的研制与性能表征 (10)5.1纳米改性钻井液处理剂优选与制备 (10)5.1.1钠羧甲基纤维素CMC (10)5.1.2生物聚合物XC (11)第6章纳米改性聚合物钻井液室内研究 (12)6.1纳米材料对甲酸盐钻并液的影响 (12)第七章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第一章前言所谓纳米技术就是以扫描探针显微镜为技术手段在纳米尺度(O.1~100m)上研究和利用原子、分子结构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原理,并按人类的需要在纳米尺度上直接操纵物质表面的分子、原子,甚至电子来制造特定产品或创造纳米级加工工艺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技术。
纳米CuO在水介质中分散性能的实验研究
纳米CuO在水介质中分散性能的实验研究马洪涛;张卫华【摘要】为了解纳米CuO在水介质中分散性能,以纳米材料常用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聚乙二醇为分散剂,采用磁力搅拌和超声振荡与添加分散剂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纳米CuO悬浮液,研究了磁力搅拌和超声振荡以及分散剂型与剂量对纳米CuO悬浮液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力搅拌和超声振荡对于纳米CuO粒子在水介质中的分散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明显提高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而添加一定剂量的分散剂对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磁力搅拌30 min和超声振荡60 min与添加质量分数为0.05%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0.2%的纳米CuO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效果最好.【期刊名称】《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2)001【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纳米CuO;分散剂;悬浮液制备;分散性能【作者】马洪涛;张卫华【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基础部,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基础部,青海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7纳米CuO 为棕黑色粉末,密度为6.3 g/cm3,熔点为1 326 ℃。
溶于稀酸,不溶于水和乙醇,结构属单斜晶系,每个晶胞含有4 个氧化铜单元,为反磁性半导体。
纳米CuO 除具备纳米材料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外,所具有的表面效应可使其催化活性大大增强,而具有的量子尺寸效应使其红外光谱宽化、蓝移和分裂。
因而在电、磁以及催化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1-2]。
通常纳米CuO 具有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在水介质中很容易形成团簇,使纳米粉体的特殊性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3-5]。
本实验以纳米材料常用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聚乙二醇为分散剂,采用磁力搅拌和超声振荡与添加分散剂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纳米CuO 悬浮液,研究了磁力搅拌和超声振荡以及分散剂型与剂量对纳米CuO 悬浮液分散性能的影响。
物理防晒剂在液相介质中的分散及稳定性
物理防晒剂在液相介质中的分散及稳定性邬凤娟;张晨;甘亮;倪鑫炯;李云兴;曹光群【摘要】The dispersion process and methods of physical sun-screening agents in liquid medium were briefed.Several stabilizing mechanisms for ultrafine particles in liquid medium were introduced,and the stabilizing mechanism for physical sun-screening slurry was discussed.At last,the currently existing evaluation methods of physical sun-screening slurry stability were illustrated.%概述了物理防晒剂在液相介质中的分散过程和分散方法;介绍了超细颗粒在液相介质中的多种稳定机理,并对物理防晒剂粉浆的稳定机理进行探讨;最后列举了现有的物理防晒剂粉浆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期刊名称】《日用化学工业》【年(卷),期】2017(047)007【总页数】4页(P414-417)【关键词】物理防晒剂;粉浆;超细颗粒;分散;稳定性【作者】邬凤娟;张晨;甘亮;倪鑫炯;李云兴;曹光群【作者单位】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广东江门 529000;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广东江门 529000;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广东江门 529000;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58.2+4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防晒剂可以分为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两大类[1]。
超细ATO水浆的分散性及稳定性
1 实验 部 分
1 1 原料 .
射 抗 静 电涂 层 材 料 , 外 吸收 隔 热 材 料 , 敏元 件 , 红 气 电极 材料 等 , 一种 极 具 发展 潜 力 的新 型导 电材 料 。 是 ATO 与 有 机 抗 静 电剂 相 比 , 有 耐 候 性 好 , 受 环 具 不 境 制约 等 特 点 , 与其 他金 属 、 墨 等导 电材 料 相 比 而 石 则 不影 响 材料 本 身 的颜 色 。 O 超 细粉 体用 于显示 AT 器 用 防 辐 射抗 静 电涂 层 时 , 涂层 具 有 较 好 的 浅 色透
文 章 编 号 :0 6 3 8 ( 0 2 0 - 2 60 10—0 02 0 )30 5—4
超 细 AT 水 浆 的 分 散 性 及 稳 定 性 O
迟 艳 波 , 吴 越 , 余 爱 萍 , 陈 雪 花 , 古 宏 晨
( 东理 工 大 学超 细材 料 制 备 与应 用教 育部 重点 实验 室 , 海 2 0 3 ) 华 上 0 2 7
锑 掺 杂 二氧 化 锡 ( t n o e nOxd , Ani mo yD p dTi ie
的 超 细 AT 水 浆 。 O
以下 简称 ATO) 为透 明导 电 膜 材 料 , 制备 和 应 作 其
用 研究 在 国内外 相 当广 泛 J AT 超 细 导 电粉 体 。 0
还 广 泛 用 于 抗 静 电 塑 料 、 料 、 维 , 示 器 用 防 辐 涂 纤 显
CH I Ya b . n- o Y u y A ipi g , CH E N u — a , GU o g— h n e, — n X e hu H n ce
( y L br tr o. ta ieMaeil o eM ii r f Ed ct n E US , h n h i 0 2 7 C ia Ke aoaoyf ,Ul fn t as f t ns yo u ai C T S a g a 0 3 , hn ) r r h t o 2
Al2O3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Al2O3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刘兵;彭超群;王日初;王小锋;王志勇;李婷婷【摘要】研究分散剂聚丙烯酸铵(NH4PAA)加入量、pH值、固相体积分数、球磨时间和离子强度对Al2O3陶瓷悬浮液黏度和沉降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剂加入量、pH值、固相体积分数、球磨时间和离子强度均对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当分散剂加入量为0.8%(质量分数)、pH为9.5、固相体积分数为50%、球磨时间为24 h时、离子强度为0时,悬浮液的黏度和沉降高度达到最小值,分散稳定性达到最佳.【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6页(P2833-2838)【关键词】Al2O3;悬浮液;黏度;沉降高度;分散剂;pH值【作者】刘兵;彭超群;王日初;王小锋;王志勇;李婷婷【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74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橡树岭国家重点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的 OMATETE等[1]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陶瓷成型技术—凝胶注模成型。
该技术将传统的陶瓷工艺与高分子化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型制备复杂形状陶瓷件的近净尺寸成型技术[2]。
实现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前提和关键是制备出高分散性、高稳定性和高固相含量的陶瓷粉体悬浮液[3]。
超细陶瓷粉体在液相介质中的分散体系属于典型的多相体系,具有较高的界面能,这是引起悬浮液热力学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另外,粉体颗粒的密度通常高于液相介质的密度,重力场会引起悬浮液的动力学不稳定性,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都将导致悬浮液中的粉体颗粒团聚而最终沉降[4]。
金刚石超细粉体粒度测试中分散条件的探索
超细粉体在液相中分散稳定性的研究
Ke r s n n — r js ra ec e sr ,p leetoy e , ip r a t ywo d  ̄ a o Z 02 u fc h mity oy lcr l ts d s e s n
o ip r a s w s u id Th n ct i k e so h u p n i n a a s ic s e . f w e s r s fd s e s nt t d e . e i l h c n s tt e s s e s o s wa lo ds u s d A e m a u e o
we e p o ie n t i a e o i r v h ip rin a d sa i t ft en p — I q e u u p n r r vd d I hsp p rt mp o et ds e so n t bl yo h a. z O2a u o ss s e — e i o so . Th x ei n a e ut h we h tt e s s e so tb l y wa to gy ifu n e y t e in e e p rme tlr s ls s o d t a h u p n in sa it s sr n l n e c d b h i l
表面特性 、 聚电解质分散 的结构与数量以及悬洋}柏 离子澈度等对最滓液稳定性的髟响 , 茛 提出了改 善蚺 朱 ZO, r 在水薷掖
中分散稳定性的几点措施 .研究结果表 明, 分散荆柏用量及 p H值是控制j 陆体惫洋i分散 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参散 , 茛 研究蛄果
较 璃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208213作者简介:汪 瑾(1971-),女,安徽阜阳人,硕士,安徽大学讲师;许煜汾(1932-),女,江苏无锡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第25卷第1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 l .25N o .12002年2月JOU RNAL O F H EFE I UN I V ER S IT Y O F T ECHNOLO GY Feb .2002超细粉体在液相中分散稳定性的研究汪 瑾1, 许煜汾2(1.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2.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摘 要:文章以纳米Zr O 2的水悬浮液为例,通过粒度分布测量法和上层清液的光透过法等方法,研究水溶液中Zr O 2粉体的表面特性、聚电解质分散剂的结构与数量以及悬浮液的离子浓度等对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改善纳米Zr O 2在水溶液中分散稳定性的几点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剂的用量及pH 值是控制粉体悬浮液分散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参数,研究结果较满意。
关键词:纳米Zr O 2;表面化学;聚电解质;分散剂中图分类号:TQ 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060(2002)0120123204On the d ispersion and stab il ity of ultraf i ne powders i n l iqu idW AN G J in 1, XU Yu 2fen2(1.Schoo l of Chem istry and Chem ical Engineering,A nhui U niversity,H efei 230039,Ch ina;2.Schoo l of Chem ical Engi 2neering,H efei U 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H efei 230009,Ch ina )Abstract :T he N ano 2Zr O 2aqueou s su spen si on w as p repared ,and it w as studied by m ean s of Zeta 2po 2ten tial m easu rem en t ,sedi m en tati on exp eri m en t ,ligh t tran s m issi on rati o index m ethod and particle 2size analysis .T he su rface p roperties of nano 2Zr O 2w ere described .T he influence of structu res and con ten ts of dispersan ts w as studied .T he i on ic th ickness of the su sp en si on s w as also discu ssed .A few m easu res w ere p rovided in th is p ap er to i m p rove the dispersi on and stab ility of the nano 2Zr O 2aqueou s su spen 2si on .T he exp eri m en tal resu lts show ed that the su sp en si on stab ility w 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con ten ts of dispersan ts and the pH value .Key words :nano 2Zr O 2;su rface chem istry ;po lyelectro lytes ;disp ersan t0 引 言超细粉体以其卓越的光学、热学、电学及磁学等方面特性,愈来愈为世界各国的科技界和企业界所瞩目[1]。
由于超细粉体比表面积大、表面能较高及粒子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因而相互吸引而具有稳定的倾向,这种倾向使粒子产生团聚而影响其应用效果。
分散性较差的超细粉体在实际使用中甚至完全丧失了原有的优越性,使用效果适得其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超细粉体的分散技术是超细粉体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
提高超细粒子在液相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主要有以下途径[2]:(1)通过改变分散相及分散介质的性质来控制H am aker 常数,使其值变小,吸引能下降。
(2)调节电解质及定位离子浓度,促使双电层厚度及70增加,增大排斥能。
(3)选用吸附力强的聚合物和聚合物亲合力大的分散介质,增大排斥能,降低吸引能。
本文以纳米Zr O 2在水溶液中的分散为例,研究加入聚电解质分散剂与不加分散剂时粉体表面化学特征的变化,包括分散剂的用量、悬浮液的pH 值及离子浓度对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等。
由于目前还未有一种较精确的方法来测试超细粉体的绝对分散性,所以采用粒度分布测量法和上层清液的光透过法等方法配合使用来说明相对分散性,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实 验1.1 实验原料与试剂(1)Zr O 2:D TE M =39nm ,N 2吸附的B ET 比表面积为24.8m 2 g ,自制。
(2)P 219:阴离子羧酸型共聚体,上海长风化工厂生产。
实验所用HC l 、N aOH 、N aC l 均为分析纯试剂。
1.2 实验过程Zr O 2粉体的表面化学特征用粉体的Zeta 电位来表征。
制备体积分数为0.4%的Zr O 2水悬浮液,将不同用量的P 219分散剂加入其中,经搅拌超声一定时间后,作沉降实验,观察其沉降现象,取上层清液测透光率,以表征沉降稳定性。
用10-3M N aC l 溶液调节悬浮液的离子强度,以HC l 、N aOH 溶液调节浆料的pH 值,采用南京化工大学生产的N SKC 21A 离心式透射粒度测定仪测定粉体的粒度及分布。
2 结果与讨论2.1 Zr O 2的表面化学特征水溶液中的粉体颗粒的表面电荷及变化是制备稳定悬浮液时必须考虑的因素,颗粒的表面化学状态可以通过测定Zeta 电位来得到,Zeta 电位的绝对值越大,悬浮液的稳定性越好。
如图1所示,曲线1是Zr O 2在水介质中的Zeta 电位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Zr O 2颗粒在pH =3和pH =10时均有较大的电位(绝对值),而pH =7时Zeta 电位等于零。
当Zeta 电位最大时,颗粒表面的双电层表现为最大斥力,从而使颗粒分散;当Zeta 电位等于零时,颗粒间的吸引力大于双电层之间的排斥力,颗粒团聚而沉降。
由图1还可以看出,粉体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好的静电稳定性。
图2所示的曲线1是未加分散剂时粉体粒径随pH 值变化的情况,在等电点处颗粒较大,发生了团聚,而在远离等电点处粉体是单分散的。
图1 Zr O 2的Zeta 电位与pH 值关系图 图2 不同pH 值下粉体粒径分布曲线421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5卷在pH 值低于和高于氧化物的等电点时,颗粒表面分别带正电和负电[3],H +和OH -分别吸附在Zr O 2颗粒的O 和Zr 原子上,因此表面被OH 基团所覆盖。
在酸性条件下,Zr O 2颗粒表面的O 吸附H +而带正电,OH +H +→OH +2。
在碱性条件下,Zr O 2表面的Zr 吸附OH -而带负电,Zr OH +OH -→Zr O -+H 2O ,因此水溶液中的H +和OH -是氧化物粉体颗粒的表面电荷决定离子。
在等电点处的OH +2、Zr O -位的数目相等,因此表现为不带电荷。
2.2 加入P 219后pH 值对粉体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P 219是一种羧酸型的阴离子聚电解质,加入P 219对氧化物的表面电荷有较大影响,粉体的等电点都向酸性区移动。
由图1中的曲线2看出,Zr O 2的等电点由pH =7处移到了pH =5左右,在pH =10时有最大负电位。
这些都是因为P 219在水溶液中易电离出R 2COO -离子,而所电离的带负电的羧酸基团非常容易吸附在带正电的氧化物表面(pH <IEP ),从而导致颗粒表面呈现带负电的特征。
从稳定机理看,Zeta 电势更负,引起颗粒间静电排斥能上升,聚电解质提供空间位阻,空间斥力能加大,同时聚电解质与水的极大亲合性,导致H am aker 常数减小,颗粒间吸引能下降。
所以Zr O 2的等电点由pH =7处移到了pH =5处,即在碱性条件下,悬浮液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
由图2中的曲线2可以看出,Zr O 2在靠近等电点处颗粒最大,而在pH =8~10处,粒径最小。
阴离子聚电解质P 219在带负电的氧化物颗粒表面的吸附机理,是形成氢键或主要是在负电荷的氧化物表面的局部正电位置的吸附[4],当分散剂加入量不足时,它不能完全覆盖颗粒的表面,则带负电部分与其它颗粒表面的正电位相互作用,从而使吸附在某一表面上的高分子链将同时粘附于另一颗粒的图3 Zr O 2粒径、透光率与P 219用量关系未被覆盖的表面,以“桥连”的方式将2个或更多的粒子连接在一起而引起凝聚。
当分散剂加入量过大时,由于其本身易在溶液中形成胶团,而引起稳定性下降,所以P 219的加入量也有一最佳值。
如图3所示,Zr O 2水悬浮液在pH =10条件下,P 219加入量不同时透光率的测定结果和粒径分布结果。
由图3看出,随着P 219用量的增加,粉体的透光率及粒径都减小,在质量分数为0.3%处,上层清液透光率和粒径达到最小值,继续增加P 219用量,两者数值又增大。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Zr O 2水悬浮液,当P 219质量分数为0.3%和pH =8~10时,其分散稳定性最好,测得的团聚粒径D 50=0.50Λm 。
2.3 离子浓度对氧化物水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悬浮液中的离子浓度也是影响悬浮液稳定性的一个因素。
由于在水介质中Zr O 2颗粒表面带负电, 图4 透光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带负电的颗粒间的静电排斥作用是阻碍颗粒聚集和聚沉的主要原因,加入电解质盐将压缩表面的扩散双电层起到屏蔽表面电荷的作用,从而影响颗粒表面的静电作用。
图4为加入1M N aC l 和未加入N aC l 时透光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加入N aC l 的悬浮液颗粒很快聚沉,透光率变大,而未加入N aC l 的悬浮液颗粒则聚沉较慢,透光率变化也较慢。
实验结果验证了双电层理论中的1 K ∝1 c ,即电解质浓度增加,双电层厚度变薄,使得由双电层引起的相互作用势能E 0的降低率变化明显,直至达到粒子间引力作用的距离内,使颗粒易于聚沉。
521第1期 汪 瑾,等:超细粉体在液相中分散稳定性的研究621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5卷本实验悬浮液中颗粒间的双电层互斥作用不足以使颗粒长时间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因此采用10-3 M N aC l溶液来调节溶液的离子强度,由于N a+水化程度较高,可以与H+交换取代,在颗粒表面形成水膜,使双电层变厚,因此Zeta电位变大,从而提高了体系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