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da6e66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c.png)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共三个子目,分别为“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其中第一子目与二、三子目之间以时间顺序划分,二、三子目则以政权所在的南北空间置划分。
尽管这一时期战火连绵,但社会依旧向前发展,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的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需要关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即使在政权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二,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时空观念)2.收集并综合利用各类文献、地图等历史资料,认识这一时期中国大变革的作用。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3.重新感知这一历史变革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深刻理解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主题】运用地图、图片和文献史料,认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各民族不断交融和发展的时代主流。
【教学过程】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风云(1)概况①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②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称蜀汉;③222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三国实力对比表(2)影响:①中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②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③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2.短暂统一的西晋(280—316年)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5c5b8c0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a.png)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在古代,这些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塑造中国独特的民族和文化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一、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由于战争和迁徙的原因,各个少数民族开始逐渐向中原地区迁移。
这种迁徙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习俗发生了交融,甚至互相影响。
这种迁徙和交往的历史背景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基础。
二、政治统一与文化融合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政权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往往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不同民族的统一管理。
然而,政治统一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文化交融的缩影。
在政治统一的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也随之交融。
例如,秦朝的统一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字和制度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现代汉字和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
三、商贸交流与文化融合古代的商贸交流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东西方的文化得以相互交融。
不仅仅是物质贸易,更是精神和文化的交流。
西方的宗教思想、医药学、艺术等等都得到了传播和融合,使得中国的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四、宗教交流与文化融合古代的宗教信仰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因素之一。
佛教的传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和道教的融合。
佛教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汉字文化和宗教信仰相结合,在文学、绘画、建筑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五、地理因素与文化交融中国地理的广阔和多样性也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提供了条件。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气候、自然资源和历史背景皆不相同,不同民族在这些区域上生活了数千年。
这使得各地区之间形成独特的习俗、文化和方言。
然而,这种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4cfc62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e.png)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一、从远古时期到商代都城的建立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远古社会中,人们居住在自然环境中,无固定的居住地。
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类定居的需求增加,人们开始建立起固定的居住地。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立的起点。
商代的都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如殷墟、盘庚城等。
二、周代都城的迁移与变迁周代是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王朝建立后,都城迁移到了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周王朝的都城称为镐京,后来又迁至骊山脚下的髙陵。
周代的都城迁移与政治权力的变迁密切相关。
通过迁都,周王朝试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周王朝在地理、文化和政治上的发展变化。
三、秦朝的咸阳与汉朝的长安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朝的都城咸阳,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
咸阳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都城,也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然而,秦朝的统治并不长久,随着秦始皇的死亡,秦朝的统治迅速衰落。
汉朝建立后,都城迁至陕西省西安市,称为长安。
长安成为了东亚最大的都城,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对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唐朝的长安与宋朝的汴京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的都城仍然是长安,长安在唐朝的统治下达到了极盛的繁荣。
长安成为了东亚最大的都市,拥有繁华的市场、宏伟的宫殿和壮丽的建筑。
然而,唐朝的衰落导致了长安的衰落,宋朝建立后,都城迁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称为汴京。
汴京是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都市之一。
汴京的建设和管理体现了宋朝对都城规划和管理的重视。
五、元朝的大都与明朝的北京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元朝的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市)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也是元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元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如天坛、故宫等。
都城迁移与中原政治中心地位的演变
![都城迁移与中原政治中心地位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adad73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4.png)
都城迁移与中原政治中心地位的演变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中国的都城迁移以及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也发生了多次变迁。
这一过程是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都城迁移和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地位的演变,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都城迁移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现象。
自古以来,中国的都城曾经迁徙于不同的地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最初,中国的都城在黄河流域地区,如夏朝的有巢、商朝的亳等。
这些都城的选择与当时人们对水资源的依赖以及黄河文明的兴起有关。
黄河流域的灌溉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发达,因此成为了政治中心。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政治力量的更迭,中国的都城逐渐向南方迁移。
周朝时期,都城迁至洛阳,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心地位的转移。
洛阳的选址,既因为其地处黄河流域与中原的交汇点,便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又因为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和粮食生产的丰富。
而后,随着汉朝的兴起,都城迁至长安,继续巩固了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
长安地处陕西关中平原,地势高峻,容易防御,成为掌握中国政治命脉的重要城市。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政治的变迁以及民族的迁移,中国的都城在东部地区重新落地生根,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也再度发生转移。
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南方的建康(今南京)成为中国政治中心,标志着中原地区的政治势力向南方倾斜。
建康地处长江流域,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南方的气候和资源也更加丰富,更适合进行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
建康的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随后,唐朝时期,都城迁至长安,中原地区再次成为了中国政治中心。
唐朝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成为了经济、文化的中心。
长安的选址离中原较近,方便控制中原地区的资源,这对于唐朝的崛起和疆域的稳固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国的都城迁移与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地位的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因。
都城的迁移主要受到经济、军事、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5945e6a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f.png)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示例文章篇一:《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古代的都城那可是一直在变来变去的哟!这其中的门道可多着呢!咱先来说说都城分布的演变趋势吧!一开始,像夏朝的时候,都城就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
后来呀,商朝都城也在那一片转悠。
可慢慢地,都城就开始往东边和南边发展啦!比如说周朝,它的都城就比之前更往东了。
那为啥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换座位一样,总得有个原因吧!首先,经济发展可是个大功臣!随着农业技术越来越好,一些地方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那周围的城市自然就繁荣起来,都城也就有可能往那边跑啦。
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在肥沃的土地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对吧?还有啊,交通也很重要!要是一个地方交通便利,能方便地和其他地方交流,物资能运进来运出去,那不就容易成为都城嘛!就像我们上学,肯定愿意走平坦好走的路,而不是坑坑洼洼的小道,不是吗?政治因素也不能小瞧!有时候,皇帝为了加强对某个地区的控制,或者为了避开原来地方的一些麻烦,就会把都城迁到新的地方。
这就好像我们在班级里,老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会调整座位一样。
再说说军事方面。
要是都城周围老是有敌人来捣乱,不安全,那皇帝能放心吗?所以就得找个更安全、更有利于防守的地方当都城。
这就像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免得被“敌人”抓住呀!还有文化因素呢!有些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大家都觉得在那里有面子,都城也就可能选在那儿啦!这就好比我们都想跟学习好、品德好的同学坐在一起,感觉有光彩!总之,中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那是由好多好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像我们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需要考虑好多条件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一样。
我觉得呀,了解这些真的太有意思啦!能让我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生活的。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不是吗?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让我这个小学生来给您讲讲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吧!您知道吗?中国古代都城的分布那可是像变魔术一样,一直在变来变去的。
首都迁建对古代国家政治与文化的影响
![首都迁建对古代国家政治与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7490d6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5.png)
首都迁建对古代国家政治与文化的影响古代国家的首都迁建是一项重大的决策,它不仅对国家的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还对国家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古代,首都迁建是一种政治手段,旨在巩固统治者的权力地位,同时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首先,首都迁建对古代国家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国家的首都往往是国家政治中心的象征,迁建首都不仅能够显示统治者的权威,还能够改变国家的政治格局。
以中国古代为例,历史上多次发生的首都迁建,如汉朝的长安、唐朝的洛阳、明朝的北京等,都对国家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都迁建往往伴随着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从而改变了国家的政治格局。
例如,唐朝迁都洛阳后,政治中心从长安转移到了洛阳,这使得唐朝政权更加稳固,并且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首都迁建对古代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都往往是国家文化的重要中心,迁建首都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还能够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古代国家的首都往往是文化繁荣的象征,迁建首都意味着文化的转移与传承。
例如,明朝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中心,不仅有了紫禁城这一宏伟建筑,还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文化遗产。
首都迁建还能够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例如,唐朝迁都洛阳后,洛阳成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各地文化在洛阳汇聚,形成了独特的洛阳文化。
此外,首都迁建还对古代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都迁建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迁建首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促进了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发展。
例如,明朝迁都北京后,北京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这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都迁建还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以首都为中心的经济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首都迁建对古代国家政治与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改变了国家的政治格局,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力地位,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从古至今的中国古都文化与城市史
![从古至今的中国古都文化与城市史](https://img.taocdn.com/s3/m/51b0914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9.png)
从古至今的中国古都文化与城市史中国古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城市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中国古都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城市史也因此不断演绎着自己的历史篇章。
本文将从古至今,从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两个角度,带您了解中国古都文化与城市史的演变历程。
一、城市文化的演变历程1. 商代文化的萌芽商代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都文化的开始。
商代文化萌芽于黄河中下游的繁荣城市,这些城市因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而迅速发展。
商代人民在城市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包括商代的祭祀文化、商代青铜器文化等等。
2. 周代文化的鼎盛周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也是中国古都文化的蓬勃发展时期。
周代王朝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都洛阳、齐国临淄、晋国晋阳等城市。
周代文化包括周礼制度、音乐艺术、书法等等,这些文化在周代的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3. 秦汉文化的大发展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统一货币制度的建立,中国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也异常活跃,著名的南北朝文学、汉代墓葬艺术等等都是中国古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秦汉时期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的重视,也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4. 唐代文化的繁荣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国古都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代城市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唐代文化包括唐代诗词、绘画、雕塑等等,这些文化及其代表作品,为中国古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5. 各朝文化的交融从宋代到元代,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主要依托于钦定的都城。
各朝的文化在城市里交融融合,形成了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代的士人文化、元代的蒙古文化、明代的文风文化等等,都是中国古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现代城市文化的多元化随着现代城市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城市文化开始走向多元化和跨界融合。
现代城市文化包括建筑艺术、音乐、电影、时尚等等,这些文化在现代城市中无处不在,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和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和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52c9cb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6.png)
一、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趋势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都城分布的趋势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最早的部落聚居地到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我国古代都城分布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1. 都城数量逐渐增多在我国古代,随着王国的形成和扩张,都城的数量逐渐增多。
最早的都城多为部落或小国的首都,随着战国时期的统一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都城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此时,我国古代的都城分布呈现出了多都并存的格局。
2. 跨越区域的都城建设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扩张,我国古代都城分布开始呈现出跨越区域的趋势。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选择了咸阳作为都城,标志着都城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而是覆盖了全国范围。
3. 都城的宏伟规模随着历代皇帝的兴建,我国古代都城的规模越来越宏伟。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其规模和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之一。
二、我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原因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和发展有着诸多深刻的原因,其中既包括地理环境、历史事件等客观因素,也与政治、经济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1. 地理因素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古代,许多都城的建设都是基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比如河流交汇处、山水环绕等,这些地理条件有利于都城的防御和发展,因此成为古代都城分布的重要原因。
2. 政治经济因素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选择咸阳作为都城,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是出于统一国家的需要。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则是由于丰富的资源和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了中央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因而成为了都城。
3. 历史事件及统一国家的需要部分都城的建设还与历史事件和统一国家的需要密切相关。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选择咸阳作为都城,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的地位。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是因为明朝皇帝将都城迁至北京,成为了当时政治中心。
三、结语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的长河,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必备历史概念汇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必备历史概念汇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https://img.taocdn.com/s3/m/541e93e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1d.png)
必备历史概念汇总纲要上第一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六朝古都六朝古都金陵城从三国的东吴开始近400年间,连续有六个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在南京建都,后人称南京为"六朝古都";此外,南唐、明、太平天国根密衡效苗庆虽圆,中华民国也曾建都于此,因此,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
至今有2600年的历史。
南京三国时称为建邺是东吴的首都。
西晋避司马业讳,改名为建康。
接续的东晋、及南北朝的宋朝、齐朝、梁朝、陈朝皆以此城为都,所以南京称六朝古都。
2.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
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
[32][33]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
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了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
而战败的前秦天王苻坚,也并非是一位怯懦无能的君王,他诛杀暴君苻生,为永嘉之乱以来的关中百姓,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岁月,使得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再度恢复生机,不过因淝水战败,本已经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而苻坚也在两年后被叛将姚苌杀死3.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全国十大古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
![全国十大古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44a615d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d.png)
全国十大古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全国十大古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古城。
古城,顾名思义,就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
它们不仅是古代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古城背后的故事吧。
1. 北京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远古时期,北京就是燕国的国都,称为“蓟城”。
隋朝时期,北京被列为镇,叫做“幽州”。
唐朝时期,“幽州”改名为“燕京”,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北京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权力中心和文化中心,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珍品。
2. 西安西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曾经是13个朝代的都城。
公元前11世纪左右,周朝的诸侯国“鲜虞”在此建都,称为“镐京”。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将“镐京”改名为“咸阳”,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城。
在秦汉时期,西安古城欣欣向荣,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的建筑和文化遗迹,如兵马俑、大雁塔等。
3. 南京南京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古城之一,曾经是六朝时期的首都、明清时期的“南京府”。
公元229年,吴国称“建业”为首都,一度成为中国南方的文化中心,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先锋书店等。
4. 杭州杭州是中国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名城,被誉为“人间天堂”、“东方维也纳”。
公元222年,三国时期的孙权在杭州建立了吴国,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宋代诗人苏轼的“话西湖”等历史诗篇为杭州赢得了无数美誉。
5. 成都成都是中国中西部的文化古城之一,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蜀都成都”的说法。
隋唐时期,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了西南文彩的代表,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
如武侯祠、熊猫基地等。
6. 南宁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会,是一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东晋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
![东晋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9c631a0aeff9aef8941e0664.png)
姓名:吕姝婷学号:1105033010东晋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一、历史背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发生在魏晋南北朝。
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东晋建立后,黄河流域北方世家和中原士族,纷纷南迁移居江南。
据《资治通鉴·晋纪9》记载:“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反映了西晋灭亡,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的历史事实。
在北方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出现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更叠史称十六国,连年的争战导致社会动荡、经济文化停滞不前。
而在长江流域的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则是东晋、宋、齐、梁、陈等南朝汉人政权,虽说也是频繁改朝换代、但却是华夏文化一脉相承,社会和平安宁和经济稳持发展的相对繁荣时期。
二、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作为我国古代第二次移民高潮期,其显著的特点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在中原建立了诸多“胡族”政权;其二,汉民向周边地区散开,汉族政权逐渐在边疆建立。
这样一来,胡族政权和汉族政权的换位,必然会有一个交叉融汇直至融合的结果。
东晋作为南迁的汉族正统王朝,带去的不仅仅是政治势力,还有南迁的北民的安置问题、侨旧问题的处理等等,此外北民的政治观念、民族观念、文化观念、商业经济、城市建筑、生产生活方式等都会对当地土著居民造成一系列的影响。
因为有矛盾,促成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大量出现,因为有融合,东晋南朝得以在南方长久立国,中原正统王朝正式在边疆建立,南北对峙局面成为定局。
因为北民久居南方,与土著居民逐渐通婚,其中必有少数民族族与南迁汉民的通婚,这就逐渐地改变了“华夷之辨”的观念。
【1】(一)、人口迁移的主要路线汉人南迁的路线主要是山东、河北和河南东部等地汉人,主要移居到长江下游和皖南、江西等地。
甘肃、陕西、山西和河南西部等地汉人,则大多迁移到长江中上游和汉水流域的湖北、四川及汉中等地。
他们中又有一些汉人,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继续向南迁移,到达今天的岭南和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的山区,他们始终保留着中原文化传统,是客家文化的最早开创者。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融合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d36aa68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8.png)
经济发展
南北朝时期,尽管政治动荡不安 ,但经济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特别是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 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民族大迁徙与融合的概念及意义
民族大迁徙
指各民族在南北朝时期因政治、经济、自然等因素引发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现象。
领土扩张
南北朝各国为争夺领土和资源,进行军事扩张,导致 被征服地区的民众被迫迁徙。
经济因素引起的民族迁徙
01
02
03
自然灾害
频繁的自然灾害如洪水、 干旱等导致民众生产生活 困难,从而引发迁徙。
经济重心转移
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的 转移使得一些地区的民众 为寻求更好的生计而迁徙 。
商业贸易发展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一 些民族为拓展商业版图或 寻找新的商机而迁徙。
在迁徙过程中,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融合,共同推动 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03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与影响
政治因素导致的民族迁徙
战乱推动
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和政治动荡导致大量民众为 躲避战乱而迁徙。
政治迫害
特定民族或族群因政治原因受到迫害,从而引发大规 模的迁徙。
法律制度
各民族政权在法律制定和执行上相互借鉴,如北朝的法律制度在继承汉 律的基础上,吸收了鲜卑族的习惯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
经济生活上的交流与互补
农业技术交流
北方民族的畜牧业技术向南传播,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同时,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也向北传播,推动了北方农 业的进步。
商业贸易繁荣
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北方的马 匹、皮毛等畜产品与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农产品在市场中 相互流通,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3c807c7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b.png)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一、介绍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多民族共处的状况。
这里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一直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带您了解古代中国的多元文化。
二、先秦时期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的民族融合主要体现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互动中。
当时的中原地区以华夏文化为主导,而西北地区则有少数民族的繁荣。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两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战国时期,匈奴族与汉族进行了多次的婚姻联姻,这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同时,《诗经》也是一部集中体现了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少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的元素。
三、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隋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少数民族的迁徙、侵略和经商。
在政策上,隋唐政权通过设立都城和设立自治政体等方式,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加深了民族融合的程度。
大唐帝国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少数民族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与融合。
例如,高昌王国是同窗帝国时期在西域建立的莲花教国家,其在政治、军事和宗教方面与中原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四、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封闭与清朝政权的统治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国内的民族融合程度也进一步加深。
元朝时期,蒙古族入主中原,统治者意识到促进中汉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例如,蒙古族的皇帝忽必烈在政策上鼓励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并促使两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明清时期,汉族逐渐恢复统治地位,但少数民族的文化依然得到了保护与发展。
例如,清朝政府在治理西北地区时,实行了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与语言。
五、现代中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b5d9a27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d.png)
A. 取代皇权政治
B.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 确保政权稳固
D.
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西晋的社会生产,五胡纷纷 起兵,最终推翻了西晋王朝(永嘉之乱)。
3、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衣冠南渡) (2)士族政治(门阀政治)
“王与马共天下” “谢与马共天下” “桓与马共天下”
……
实质:皇权与士族共同掌握政权
(3)南朝:由于东晋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腐朽不堪和寒门与武人崛起,420年,东晋武 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南朝均 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状态,它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各方面交往、 交流的增多,更多的是包容文化多元的心态和心境,一种对他文化的认可,即对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发展形态的认同。
----摘编自赵剑峰:《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时期的民族交融更多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 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1
(3)北魏: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 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在位时, 进行一系列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在 冯太后主持,重点在于制度创新。
原因 措施
内容
吏治 腐败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 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 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
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
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历史之城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与变迁
![历史之城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fb4946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5.png)
历史之城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与变迁历史之城: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与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孕育出了许多重要的古代都城。
这些都城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与变迁,并展示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一、远古都邑的诞生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城市特征的定居点,如远古时期的阿尼科特和仰韶文化遗址。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都城出现在约4700年前的夏朝时期,那个时候的都城主要是政治权力的集中地,也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夏朝时期,首都主要设在中原地区,中国主要的政治中心从那时开始发生了变迁。
在夏、商、周三代之间,由于王朝更迭和族群的迁徙,中国的古都城市也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迁徙。
二、中国古代帝国的发展与建设随着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中国的帝国不断出现并崩溃,每一次的更迭都伴随着新的建都、旧都的沉寂。
比如,在秦朝时期,首都设立在咸阳,统一了六国后,开创了中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接下来,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相继出现,如汉朝、唐朝、宋朝等,每个朝代都力图在建都上有所创新。
比如,在唐朝,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地商人的青睐。
宋朝则选择了东京(今天的开封)作为其都城,成为当时东亚的文化与经济中心。
在任何一个朝代,建都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仅是政治中心,还是经济商贸、文化交流、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场所。
这些都城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当时政权的强盛,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的精华。
三、都城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与建设凝聚了当时统治者的智慧和才干。
尽管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但它们都注重城市布局的合理性和宏伟壮观的建筑设计。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都城的城市设计通常遵循密集的环城布局,主城区由皇宫、官署、市集、寺庙、学校和居民区组成,各个区域有着明确的划分和功能。
例如,北京故宫就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代表之一,其建筑规模雄伟壮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风格。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干货满满!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干货满满!](https://img.taocdn.com/s3/m/2405be9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78.png)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干货满满!二、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支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支流洹水之滨。
西周的镐京,地处沣水和渭水的交汇之处。
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文化轴心带。
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
这局面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
这一经济文化轴心带的建立,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二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
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
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的发展演变
![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7883346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1.png)
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的发展演变1. 引言说到中国古代建筑,那可是个大话题!尤其是两汉、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简直就像建筑界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都城建筑,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各种风格层出不穷,就像换衣服一样,总有新花样。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顺便挖掘一下那些建筑背后的故事。
2. 两汉时期:繁华与奢华2.1 都城的基础先说说两汉时期。
那个时候,长安可是热闹得不得了,简直是全国的“中心”。
长安城就像一块大蛋糕,外面有护城河,里面还有高墙。
城里的街道规整得就像棋盘,商铺林立,熙熙攘攘。
想想啊,那时候的市民真是过得滋润,吃喝玩乐样样不缺。
2.2 建筑风格再说建筑风格,那可是相当讲究的。
汉代的宫殿建筑,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像是在对外界宣示:我们就是这儿的王者!而且,建筑用的材料也是相当讲究,木材、砖石都能见到。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心情肯定是大好的,仿佛走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时都有英雄出场。
3. 魏晋南北朝:变化与融合3.1 魏晋时期的文人气息进入魏晋时期,社会变革,文人风气兴起。
那时的建筑风格变得更加细腻,甚至有点文艺范儿。
比如,那些书院、竹林等建筑,简直就是诗人们的栖息地,大家在这里吟诗作对,谈笑风生。
建筑不再单纯是居住的地方,更像是文化的载体。
3.2 南北朝的多元化再说南北朝时期,哎呀,这可是一场建筑风格的“混战”。
南北朝的都城,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
北方的建筑大气磅礴,像是武将出征时的气势;南方的则更加温婉细腻,仿佛是在诉说着江南水乡的柔情。
两者之间的碰撞,简直就像在进行一场建筑的“音乐会”,各自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4. 建筑的背后:人文精神4.1 建筑与生活其实,建筑不仅仅是砖瓦堆砌的,更是历史的缩影。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在提升。
家家户户的院子都变得宽敞明亮,大家在这里聚会、聊天,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奢华,而是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
你想啊,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写字,生活得多惬意。
2025年高考历史通史版配套课件 第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5年高考历史通史版配套课件 第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55a4006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a.png)
2025年高考历史通史版配套课件第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时空演进阶段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政治上,国家分裂与门阀政治盛行。
由于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
门阀士族由东汉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影响深远(2)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多民族交融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3)经济上,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也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4)思想上,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学也有了新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再次分裂——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1)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从三省六部制到科举制,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2)经济上:封建经济进入繁荣时期,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思想上:呈现多元特征。
三教并行,出现反佛教思想。
科技、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内容索引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研考点 主题精准突破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课程标准凝练要点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1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与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爆发了“八王之乱”而转衰曹丕司马炎2.东晋与南朝司马睿士族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创立曹魏时期,中正根据 、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27566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3.png)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一、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概述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就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到长江流域的楚汉文化,再到辽阔的西域和岭南地区,我国历史地理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成长与繁荣。
1. 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就在此兴起。
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诸侯国争霸,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长江流域:江南文化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开发较晚于黄河流域,但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已在此兴起。
秦统一六国后,长江流域逐渐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
汉代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更加凸显,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支柱。
3. 西域与岭南:多元文化的交融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而岭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的地区。
宋代以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地区。
二、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事件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吸引了各国学者前来交流,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图强,进一步推动了历史地理的演变。
2. 秦统一六国后的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这一制度为我国历史地理的演变奠定了基础,使得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3. 汉代的丝绸之路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原与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沿线地区的城市兴起,如长安、洛阳、敦煌等,成为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节点。
4. 唐宋时期的江南经济发展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中国古代迁徙与民族交流
![中国古代迁徙与民族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3b78a22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1.png)
中国古代迁徙与民族交流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迁徙与民族交流的历史。
这种迁徙与交流不仅在地理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迁徙是指人群由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的迁徙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
在那个时代,由于资源的匮乏、气候的变迁等原因,许多部落和族群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这种大规模的迁徙导致了许多民族的聚居,比如著名的鲜卑、匈奴、犬戎等,他们的迁徙痕迹遍布了中国的大地。
除了因为生存的需要而进行的迁徙外,中国古代也有很多迁徙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因素所驱动的。
例如,历史上的著名迁徙事件之一“南迁”就是由北方的民族南下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南朝,这不仅造成了中国南北的分裂,也导致了南方文化的繁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聚居在边疆的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他们与内地的汉族在历史上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与融合。
在迁徙的过程中,民族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交流不仅体现在人口的迁徙上,还表现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
举例来说,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首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了无数外国商人、学者和使节前来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国的文化繁荣,也带来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佛教、波斯艺术等。
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交流事件充分显示了古代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开放性,如丝绸之路的建立和扩展,使得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都城的迁移也是中国古代迁徙与民族交流的重要方面。
历史上,随着中国政权的更迭,都城的迁移发生了多次。
最有代表性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对中国中原的统治。
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都城曾多次迁移到不同的地方,如建康、姑孰等。
这种都城的迁移不仅引起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与交融,也给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迁徙与民族交流是一个持续不断、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秦汉时期的民族移徙与迁都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而民族融合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民族迁徙。
民族迁徙打破了民族的地域界线,进而造成民族杂居的局面,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机缘。
民族迁徙的过程,也是民族政权经营重心转移的过程,必然会引起都城的变迁。
都城变迁适应了民族迁徙的要求,推动着民族融合的步伐,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
有人把中华民族的融合比喻为滚动的雪球,她以华夏——汉民族为核心,以中原地区为始点[1],以国都运动方向为路径,不断地滚动,越滚越大,最终融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其中的黄帝、炎帝、蚩尤、颛顼等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华夏族的产生就始于这些部落间的战争、交往和融合。
据《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黄帝原居轩辕之丘,后迁居涿鹿,他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战胜炎帝后,徙都于轩辕之丘、彭城、曲阜等地。
后炎、黄两部融合,形成华夏族。
东夷颛顼族西移与华夏族融合,建都于帝丘。
在尧舜时代,尧都平阳,舜先后以蒲坂、平阳、潘、涿鹿为都,禹都安邑,后徙都阳城、阳翟。
远古时期都城变迁反映了中原先民各部落在向外发展中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
夏、商两代,都城变动不居。
夏先后都有阳城、阳翟、斟寻、原、老丘、西河、洛内等地。
商朝更是“不常厥邑”,立国前迁都八次,灭夏后又迁都五次。
“商人屡迁,前八后五”,先后有蕃、商、砥石、西亳、傲、相、邢、殷、朝歌等地做过商朝的都城[2]。
都城变迁是民族迁徙的确证,反映了部族征服的需要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民族迁徙带来都城转移,都城的转移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因为只有这种强势部落的不断流动,才能把她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远播四方,才能吸纳、同化、融合众多的部落或方国,最终融合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
同时,都城又是民族关系的纽带与民族融合的熔炉,它为各民族展现自己的活力提供了舞台,又迫使一切民族不得不接受现成的经济方式和文化成果。
它把无序的民族碰撞整合为有序的民族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夏商两代的都城位置不超出中原地区,说明这里是华夏民族融合的腹地,华夏民族正是立足于此,以其强大的融合力和先进的经济文化,逐渐向四周发展的。
杨东晨认为,周人起于泾水上游,兴盛于渭水流域,利用两河流域的肥沃土壤和丰富资源,逐渐向黄河下游发展势力,进而取商而代之。
周先后以邰、、岐、程、丰、镐为都,至周平王时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周朝的70多个封国,遍布黄河、辽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些封国的国都到后来也发展为相当规模的都城。
如赵都邯郸、燕都蓟城、鲁都曲阜、越都会稽等。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各国都城迁往徙来,蓬勃发展。
都城的多元扩散,为华夏民族的大融合提供了众多支点。
正如孙乃民所言,经过长期的战争兼并和文化经济交往,中原四周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五方之民共构天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汉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真正建立。
秦并六国,在六国都城的基础上建造起气势恢宏的统一帝国的都城——咸阳;继秦而起的汉王朝先后以长安、洛阳为都,使统一国家的都城稳定在关中、关东的东西轴线上,这表明中华民族的融合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
由华夏族融合周边民族而成的汉民族共同体在秦、汉时期基本形成。
少数民族移徙与迁都一般说来,在统一时代,民族关系相对稳定,民族融合的成果得以巩固并稳步发展,都城定于一尊。
虽然也有民族碰撞,但多是局部战争。
一旦王朝分裂,民族关系就会急剧变动,民族迁徙异常活跃,都城蓬勃发展,多元并存,迁移频繁,民族融合进入高涨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时期。
三国鼎立拉开了民族大融合的序幕,到了西晋末年,北狄、西戎后裔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入居中原,由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使东北、内蒙、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居民与中原居民得以广泛深刻地交往、融合,从而把民族融合推向高潮。
当然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统治带有其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野蛮性,由这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带来的民族融合不可避免地伴随剧烈的民族冲突、民族屠杀和生产力的大破坏。
“但是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3],这是对“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4]这一永恒历史规律的最好说明,野蛮的征服者一旦与文明社会相结合,就取得了文明社会的一定社会地位,从而受文明社会的各种关系的支配,适应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他们自身也就从野蛮状态下蜕变出来。
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主要有:匈奴贵族刘渊所建前赵(始称汉)的都城离石、平阳、长安;羯族石勒所建后赵的都城襄国、邺城;鲜卑贵族慕容氏所建前燕的都城龙城、蓟、邺;氐族首领苻坚的都城长安;羌族首领姚苌的都城泥阳、长安;西燕都城长子;后燕都城中山、龙城;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之统万城;后凉都城姑臧等。
从少数民族政权所建都城的区位看,多在汉民族腹里地区,且多沿用汉族政权的都城及大、中城市。
这意味着民族地域的打破,少数民族离开了本族的原来区域而进入到汉民族地区,而汉民族则打开了自己地域的大门,容纳了少数民族,这便为民族融合准备了充分的地域条件。
更重要的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不得不适应统治区域内汉民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生活,建立起与汉族先进经济方式相适应的统治方式。
少数民族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过渡到以都城为中枢的定居生活,这本身是一个历史转折,是对其原初民族特征的一种否定。
其都城由偏远边城到汉族故都的迁移则割断了它与原初民族地域的联系,更是一项根本性变革,必然会对中华民族的融合起推动作用。
一个显著的例证就是拓跋鲜卑所建北魏的都城迁移。
拓跋鲜卑兴起于大兴安岭山地,东汉初年南迁呼伦贝尔草原,后再由草原南迁漠南阴山及河套一带,立国之初都于盛乐,拓跋圭时徙都平城,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北方统一战争的完成,北魏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适应他们面临的中原封建文明,实现对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广大中原农耕地区的稳固统治,如何使自己的政治符合中国文明的传承关系,取得华夏正统地位。
孝文帝以迁都洛阳为契机,对北魏社会实行全面汉化改革,通过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改籍贯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内迁鲜卑人走上了全面汉化道路,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迁都洛阳,彻底割断了南迁拓跋鲜卑与其原初游牧地区的有机联系,使其进入到华夏文化的中心区域,并逐步稳定于中原农耕地区的生产和生活,从而使其完全融合于中原汉族的共同地域。
钱国旗认为,随着这种民族地域的变迁,南迁拓跋鲜卑的其他民族要素也纷纷瓦解,最终融合于汉民族共同体之中。
由此可见,拓跋鲜卑的南迁过程,也是其逐步封建化、农业化的过程,是鲜卑、汉民族的融合过程。
同样道理,其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过程,也是其逐步汉化的过程,立国于中原的匈奴、羯、氐、羌及鲜卑各族,毫无例外地融入到汉民族共同体之中。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分化、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
在经历了一段民族碰撞的阵痛之后,空前强大的隋唐帝国把汉民族的活动空间推向更广阔的地域。
隋唐两代的都城仍稳固在关中、关东的华夏文化中心带。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从统一国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看来,有这样一种明确的趋势,这就是首都的地点是跟着时间的流转而变动的。
一般说来,帝国缔造者起初是从一个对自己方便的政府地点来统治他们的领土,或者是他们祖国的旧都,或者是在征服地的边境上而便于和帝国缔造者的本国往来的新基地。
但随着时间的进展,由于帝国行政的经验或情势的逼迫,原来的帝国缔造者或他们的继承者,往往会选择一个新地点作为首都,这不是为了帝国创始国的方便,而是为了整个帝国的方便。
”[5]不仅北魏都城的变迁贯穿着这种趋势,而且后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如辽、金、元、清都城的变迁也是如此。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早期都城多位于原初民族地域,远离中原农耕经济区,当王朝的版图扩大到中原地区时,其都城也逐渐由边疆民族地区向中原推进。
辽初都上京临潢府,当其疆域扩大到中原时,随即将燕京升为南部政治中心。
金朝立国时以上京会宁府为都,在占有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后,便迁都至燕京,后又移鼎开封。
蒙古人立国之初都和林,忽必烈继位后移都开平,不久又迁都燕京。
清朝立国时建都赫图阿拉,后数次徙都,1644年入关后,定鼎北京。
这种由北向南、由边疆向中原的都城运动,决不只是简单的都城位置的变化,它表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面临着与北魏相同的问题,迁都是他们解决相同问题的一致途径。
通过迁都,实现了对原初民族地域的超越,改变了原初民族的特征,拉近了它与中原封建文明空间的距离和时间距离。
都城运动的方向还表明:中华民族的融合是一种向心运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其腹地,汉民族是其核心。
中原农耕地区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断吸引周边少数民族做向心运动。
迁都符合中华民族融合的大趋势,顺应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农业化、汉化的历史潮流。
因此说都城的运动方向与融合的方向相一致,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
都城推动民族人口迁徙民族的迁徙带来都城的运动,都城的迁移反过来又推动了民族人口的大流动。
都城运动和民族迁徙的过程,就是民族人口大流动、大碰撞、大杂居和大融合的过程。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初期,都城随东西两大民族集团的迁徙、碰撞与融合,呈现出由西向东、由东向西发展的趋势。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黄河流域的汉人大量南徙,都城发展的方向,呈现出从北向南推进,五代十国及南宋亦然,元代更是如此。
明代由南而北,清朝由东北入关,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则又从南向北,呈现出南北相向运动的态势。
每次都城的变动,都会带来一次人口的大流动和大聚合。
几次规模较大的迁都如晋室南渡、北魏迁洛、宋迁临安、明代由南京北迁燕京、清由盛京迁北京等,都伴随着民族人口的大变动、大杂居和大融合。
西晋末年,晋室南迁,避乱南来的汉族人口约有百万之众,建康城的迁居者超过了土著人口,这对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
北魏迁都洛阳,迁居洛阳的鲜卑人,总数约有四五十万[6]。
这对鲜卑人的汉化和民族融合具有决定性意义。
清朝移都北京,二十多万满族人入居京师,猛然拉近了她与汉民族的距离,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统一准备了条件。
也正因为都城位置西、东、南、北的往来运动,才把中国境内各地方与各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文化[7],把境内各地区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熔铸而成今天的中华民族。
都城整合各民族文化都城是民族融合的熔炉,它为各民族间的广泛接触和交流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场所,为民族杂居提供了一个院落,为各民族展现自己的才智提供了一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