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在问题解决时的障碍及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在问题解决时的障碍及对策

数学中的问题解决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成为有效问题的解决者。然而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趋于模式化,缺乏创新,或者头脑茫然,无从下手,或者根本无法理解题意,胡乱解答。这样一来,导致学生解答数学问题能力低下。笔者从大量实践发现,造成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是,存在以下主要障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一、学生不会分析题目中基本数量关系,从而形成解答障碍

对于简单的问题,小学生往往可以凭借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直接求出问题。然而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些条件比较多,其中一些条件离问题相对较远,也有一些多余干扰条件,这时,学生便不能将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不能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而也就不能理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其具体表现以下三方面:一是不会找中间问题,导致条件与问题两张皮。如”某工厂计划每天加工200个零件,10天完成,实际每天多加工50个零件,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学生往往不会找中间问题”一共要加工多少个零件?”从而借助这一中间问题

解答问题。二是不能从题目整体入手,抓题目中的主要数量关系。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问题”张大爷家去年的收入减去支出,结余50000元,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增加10℅,支出比去年减少10℅,今年比去年结余多17500元,张大爷家去年的收入和支出各是多少元?”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往往不会从整体出发,

抓”今年的结余(今年的收入-今年的支出)-去年的结余=今年比去年多的结余”这一主要数量关系来解答。三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分数乘除法中解决问题,学生不会抓题目中的分率句,找准分率句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再从题目整体中抓主要数量关系,从而顺藤摸瓜的解决了问题。

解决策略: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在教学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时,应该渗透基本的数量关系,对于小学常见的四种基本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还要教给学生分析题目的方法,如分析法和综合法等。还应教学生学会将数学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从而理清解题思路。

二、学生不熟悉数学问题的情境,从而形成解答障碍

数学问题广泛置身于生活情境。新课标倡导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但一些问题情境对学生个体而言,往往是他们不熟悉的,甚至陌生的,这样一来,他们读不懂题意,也理不清解题思路,从而形成解题障碍。如牛吃草问题,对城市的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他们根本就没见过这种生活情境,当然理解题意就显得困难。又如:学生学习工程问题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些布料,单做上衣,可做10件,单做裤子,可以做15条,如果将这些布料做成套衣裤,一共可以做多少套?”学生往往因为不熟悉这种情景不能正确分析和解答此类问题。

解决策略:一是尽量选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出示数学问题,学生不熟悉的材料尽量不要出示,对于不熟悉的又必须选用的素材,可以作必要的介绍,增强趣味性和知识性。二是对于不熟悉的数学问题做改造。可以化繁为简,化静为动。三是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

三、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表征不理解,无法提取有效数学信息,从而形成解答障碍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必然要用一定的形式将数学知识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从而形成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往往借助语词、关系、图画、图示等表征形式出现。这些不同的表征形式直接影响学生获取数学信息,也制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有些数学问题,表格、图画、实物图、对话框、文字等交相辉映,学生在眼花缭乱中,不能捕捉有效信息,也无法排除干扰信息,从而形成解答障碍。如低段的数学问题,往往线段图,实物图,注释,文字同时出现,虽然色彩强烈,但学生往往不能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也不会正确对问题的解答。又如六年级十一册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有这样一道问题情境:”张奶奶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存期3年,到期时,张奶奶应取回多少元?”这题旁采用对话框的形式说明利息按5℅纳税,旁边还出示了1-5年的银行利率表。学生在解答这题时,往往遗漏了某些数学信息,同时,部分学生不会在利率表中选合适的利率,从而造成解答障碍。

解决策略:问题要简洁明了,表达形式要清楚明白,还要培养学

生将各种表达形式转化成文字形式,善于找准数学问题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从而提取有效数学信息的能力。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注意的广度和深度。

四、学生受以前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形成解答障碍

思维定势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向,或者说人们按习惯了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里主要谈消极的一面。学生面对新的问题,还是采用以往相对固定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出错。例如学了分数乘除法后,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根绳子长6米,第一次用了1/3,第二次用了1/3,还剩全长的几分之几?”学生读题后,直接列出

了”6-1/3-1/3”的错误算式。这是学生根据整数加减法的思维定势,面对新的问题,没认真分析题目与以前的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用不变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解题障碍。

解决策略: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加强对比,注意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加强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变通性,这些都是克服思维定势的好的办法。总之,小学生在问题解决时的障碍,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我们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问题的设置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同时,还应加强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相信,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将不是一句空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