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旅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旅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857d777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4f.png)
1 第二章第二章 旅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旅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旅游生态系统是旅游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旅游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参与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其特有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因此,加强对旅游生态系统结构、类型及其服务功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旅游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结构特点一、系统及其特性 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般而言,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a )有两个以上的组分;(b )组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c )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2.系统的结构从系统的内涵要求来看,几个毫无联系杂乱无章的物体堆放在一起,则不能构成一个系统,例如,将一块岩石、一粒稻谷、一块硬币与一支粉笔放在一起,显然组成不了一个系统;也就是说,一个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
这种结构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见图2-1)。
)。
(1)一个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边界。
如一个生命有机体系统、一个湖泊系统、一个教室系统、一个学校系统等都具有一定的边界。
系统的边界既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为确定的。
(2)一个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层次。
也就是说,一个系统可以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系统本身又可能成为一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一个个体生命系统可以分成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同时,它又是构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例如,一个国家可以分成省、市、县、镇、村、家庭等不同等级的子系统,同时它又是世界系统乃至宇宙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的一个子系统。
(3)系统的组分必须具备一定的量比关系。
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数量上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例如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系统,但如果数量关系发生变化,即增加1个氧原子,构成的系统就不是水分子,而是过氧化氢分子。
随着系统层次的上升,组分间相互作用强度减弱,用强度减弱,因此,因此,组分间的量比关系具有一定的弹性;组分间的量比关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但组分间的量比变动仍存在一个制约范但组分间的量比变动仍存在一个制约范围,这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必然要求。
《生态旅游》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生态旅游》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fd63382aff00bed5b9f31ded.png)
第二节 生态美理论与生态旅游
一、生态美概念
1. 自然美到生态美的过渡 2. 生态美及其分类
• 生态美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生态美;另一类是人文 生态美。
• 自然美中众多的生命与其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关系与 和谐形式称为自然生态美。
• 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美的创造原则,与自然共同创造的 人与自然和谐协调之美称为人文生态美。
遵循生态学规障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国内和国际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
1 生态旅游的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者应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 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应以可持续发展作
为工作准则
案例:卡斯卡伊斯地区 荣获最佳 可持续发展城市奖
葡萄牙里斯本卡斯卡伊斯地区(Cascais)2014年荣 获世界最佳可持续发展城市大奖,以表彰卡斯卡伊斯 政府在 Duna(沙丘) da Cresmina 和Pisão(位于 辛特拉和卡斯卡伊斯自然公园内)区域内恢复自然环 境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1 生态旅游者是自然的朋友
2 生态旅游开发者应该有人与自然共生的 正确观点
3 生态旅游管理者要慎重保护自然
案例分析:南非芬达自然保护 区的森林度假区
思考与讨论: (1)你认为该案例中,旅游者、当地社区
居民与芬达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什 么关系? (2)从该案例中,你能总结出哪些生态旅 游开发的成功经验?
3. 自然美与生态美的区别 • 从审美基础上看 • 从美的形成上看
二、生态美的特点
1. 活力美 3. 创造美
2. 和谐美 4. 参与美
三、生态美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
1. 生态旅游者追求生态美
旅游环境学第2章 旅游环境基础理论
![旅游环境学第2章 旅游环境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bf6b51243323968011c9226.png)
第二章 旅游环境基础理论
第一节生态系统理论
•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 (一)能量流动
• 1.能量流动过程。 2.营养关系。
• (二)物质循环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 (三)信息传递
•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指各种环境因素。
第二章 旅游环境基础理论
第一节生态系统理论
第二章 旅游环境基础理论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
•
•
一、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环境经济系统。
•
•
•
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一)基本理论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环境计量的理论和方
• 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的质量结构与演变。
• (一)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
• (二)揭示人与环境的关系
• (三)研究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 (四)寻找环境污染防治途径
• 四、旅游环境研究
• 旅游环境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旅游系统与环境系统
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生态系统理论 第二节环境科学理论 第三节环境经济学 第四节景观生态学 第五节 环境工程学 第六节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旅游环境基础理论
• 学习要点
• 了解生态系统、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果观生态学、环境工根半的 相关知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熟悉可持续旅游的相关知识。
• 基本概念
• 生态系统、市场失灵、政策失效、斑块、廊道、基质、可持续旅游。
第二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2f62ff004a1b0717fd5dd2c.png)
15.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加拿大地理学家Butler (1980)提出该理论,
其认为旅游目的地和其他生物一样有“从生到
死”的过程。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要经过探索
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
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16、旅游乘数效应
旅游业是建立在第一二产业和部分第三产业基
础上的服务性行业,其可以直接和间接带动或
独立或分离关系:有时资金流和能流、物流
发生分离,出现了“经济外部性”,即成本
外摊和收益外泄。
成本外摊:是指生产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
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自然环境成本,或者破坏 了自然环境,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 映的现象。
收益外泄:是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增值了自然资
源,改善了环境,但没有在系统的经济核算得到
一. 1.
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生态系统概念及其特点
1936年,英国Tansley首先提出。在一定空间
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
量的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
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特点
1.
包括了生命和非生命成分
2.
3.
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
时间变化特征
4.
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之间也相互作用, 系统的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需要生物与环境共 同完成。
5.
科学研究功能
化,后一种生物的性状又是前一生物性状 进化的驱动因子。
7.
生态位(Niche)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包括各种环境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发生的时间。
8. 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
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演示文稿
![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a3caabb3ddccda38366bafb8.png)
可以看出,解决旅游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有 效的途径,应该是从根本上改变游客、当地居民、 旅游从业者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此基础 上形成共同认可,自觉遵守的环境伦理规范。只 有从价值观上摆正了大自然在旅游活动中的位置, 在旅游者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伦理情 谊关系,旅游者才会从内心深处尊重和热爱大自 然,旅游者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旅游过程中, 才可以真正做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而实现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生态学系统地介绍旅游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组成、结构及其服务功能,一些基本的生态学和 旅游科学的基本理论,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 游者的影响,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对旅游者的影 响,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 及其规范化建设,旅游生态管理、旅游可持续发 展以及旅游的生态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尔斯岩(AYERSROCK)是领略北领地之神 秘的首选地,这个地区的得名源于一块石 头。这块石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整块不 可分割的单体巨石。由于被土著人赋予了 图腾的含义,被当地人誉为象征澳大利亚 的心脏。
据说距今已有5亿年历史。长3.62公里,宽2 公里,高348米,岩面上镌刻着无数平行的 直线纹路,形状像两端略圆的长面包。岩石 色泽赭红,光溜溜的表面在太阳下闪着光芒, 在空寂无物的广袤沙漠上突兀挺拔,直刺苍 穹,既雄伟壮观又神秘莫测。
思考题: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
经验?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连续的和持续的发 展”的新概念之后才逐渐形成理论的。
《生态旅游》教案
![《生态旅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136ef004a1b0717ed5dd08.png)
[ 与 时 间 分配 ]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生态旅游者的概念
20 分钟
生态旅游者的权益与责任 生态旅游者的分类
30 分钟 30 分钟
本章小结
10 分钟
讲课提纲
基本内容
6
辅助பைடு நூலகம்段和时间分配
一、生态旅游者的概念 1、生态旅游者的界定;
怀特等定义:“生态旅游者的范围既包括 有特殊兴趣的专家,如鸟类观察者、摄影师和 科学家,又包括对自然区域与不同文化兴趣的 普通人”(1994)—狭义定义的代表
时间安排:
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
10 分钟
生态学基本原理: 人类生态学理论:
10 分钟 20 分钟
生态美理论与生态旅游
20 分钟
生态旅游系统理论 本章小结
20 分钟 10 分钟
讲课提纲
基本内容
4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一、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多媒体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10 分钟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
多媒体 20 分钟
多媒体 30 分钟 多媒体 20 分钟
本章小结
多媒体 10 分钟
7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案 分页
教研室: 生态旅游教研室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生态旅游
授课专业年级班级
授课内容
章节(单元、专题)
内容
班级人数 第四章 生态旅游者的形成
第四章 生态旅游者的形成
授课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良性影响30分钟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30分钟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20分钟本章小结10分钟讲课提纲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29一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良性影响1生态旅游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2生态旅游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3生态旅游促进区域社会进步二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生态旅游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生态旅游对自然景观的影响2生态旅游对植物的影响3生态旅游对水体的影响4生态旅游可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5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生长栖息捕食等环境的影响6生态旅游对地质地貌的影响2生态旅游对旅游区经济环境的影响3生态旅游对旅游区社会环境的影响4生态旅游对旅游区文化的影响5生态旅游对人和动物精神的不利影响三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1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2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的类型3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对策本章小结多媒体30分钟多媒体30分钟多媒体20分钟10分钟30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案分页教研室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63ac9d6649649b6648d747da.png)
10年后,(1972年)两位著名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和雷内• 杜博斯的享誉很市制《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 环境的认识引向一个新境界——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同年, 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 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 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 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 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 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 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 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2、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传统的发展 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其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以 高消费、高享受为其发展的目标和原动力,因而它往往片 面强调发展的经济指标,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数 量,而忽视生态保护,忽视资源的综合利用,忽视污染防 治,因而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繁荣的发展 方式。
谢谢大家!
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稳定在某一数值附近;绝对变动性——在短 时期内环境系统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存在优先幅度的波动;在 长期内环境系统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则是显著变化。环境承载 力理论以整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寻求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 展。 3、可持续发展与旅游 ❖ 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业有密切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旅游业提供 了理论基础,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是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这些 基础条件如果得以破坏,旅游业就不可能持续的发展,这就同样要求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上。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0ca76cd650e52ea5418985b.png)
天然景观 农田景观
城市景观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管理景观 城郊景观
景观的有关概念
二、景观的概念 1.景观定义概览 ① A.C.Troll—德国植物学家1939年:
景观是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 景观生态学研究控制某一地区不同空间单元的自然与生物的水平关系。
② Zonneveld—荷兰学者1979年提出:
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应限制在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生态阈值范围内,以保证代内 不同地区的人和代际不同辈的人能够享受到共同的资源。
3、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应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准则
生态旅游开发者——注意保护特色和环境——生态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态旅游决策者——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统筹协调; 生态旅游开发投资者——资金投资、资源投资--资源有价、知识投资--知识有价; 生态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应采用节约型和保护型的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1)宇宙飞船理论 1960年代美国学者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他认
为,科学家在设计宇宙飞船时,非常珍惜飞船的空间和它 所携带的装备和生活必需品,在飞船中,几乎没有废物, 即使乘客的排泄物也经过处理、净化,变成乘客必需的氧 气、水和盐回收,再给乘客使用。如此循环不已,构成一 个宇宙飞船中的良性生态系统。
既满足当代 人的需要
1987年布伦兰特夫人
环境与发展会议
1
《我们的共同未来》
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 的能力的发展
2
5
理解要点
发展应该 受到限制
3 4
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 需要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发展是一 个综合的
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方法 高峻版生态旅游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方法 高峻版生态旅游](https://img.taocdn.com/s3/m/1a11a3c408a1284ac85043cc.png)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特点
一.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二.生态旅游与自然资源、绿色旅游及可持续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性(指旅游地自然生态和地方文化的原 始性以及旅游服务的自然性) (二)文化性(指在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内,当地所 保留的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文化传统) (三)适度性 (四)教育性 (五)参与性
二.国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理解
国内在生态旅游的定义基本达成生态旅游应包含以 下要素的共识: 1.发生在生态系统保持相对较好的自然地区及与之 相伴的文化遗产地和传统社区。 2.旅游活动必须能保护当地的生态及原始文化。 3.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 4.必须关注当地居民、社区及社会利益、应该促进 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一)基本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 的一种管理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复杂都 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 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个主体的利益。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生态旅游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学者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2.在旅游规划和管理决策中的利益相关者实证调查研究 3.面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4.旅游环境理论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 (三)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 1.可持续旅游定义:旅游资源和吸引物的开发、使 用,不以牺牲我们子孙后代对其利用为代价。 • 2.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可持续旅游是从发展观的角度形成的旅游概 念,是一种“发展哲学”,并非一种具体的旅游活 动。生态旅游是从旅游需求者角度出发产生的概念, 它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保护为前提开展的一 种具体开发模式和活动形式。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78a5a5d6de80d4d8d05a4fcc.png)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细胞水平的多样性
细胞水平的多样性主要指染色体的多样性。
如,中华地鳖的染色体数目有23、24、25和33、 34、35等类型;草甸碎米荠的染色体竟有16-96 条,共54种类型。
几个阶段:
• 包括:⑴地衣植物群落阶段
•
⑵苔鲜植物群落阶段
•
⑶草本植物群落阶段
•
⑷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水生演替
• 典型的水生演替系列依次是: • ①沉水植物群落阶段 ②漂浮植物群落阶段 ③苇塘阶
段 ④苔草草甸阶段 ⑤疏林阶段 ⑥中生森林阶段
• 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 [沼泽(挺水)植物阶段]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 植物阶段。
1、渐进式的物种形成 遗传多样性导致物种形成
一个物种的种群生存条件发生变化,它的命运就会发生变化, 也许灭绝,也许进化成为新物种,也许分布的范围会发生变 化,这一切都决定于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即: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进化成为新物种的可能性就越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已经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的物种:
新
野
疆
马
虎
处于濒临灭绝状态的物种:
银杉 野骆驼人参 金丝猴旅游生态学珙理论桐基大础熊猫 坡垒
我国稀有动物物种:
大
麋
扬
熊
鹿
子
猫
鳄
金 丝 猴
大 鲵 ( 娃
白 鳍 豚
娃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9f1c88f904a1b0717fd5ddfd.png)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生态旅游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
1.人类是自然演化的产物
2.人类依附适应自然阶段
3.人类顺应自然 阶段
4.人类改造自然阶段
(二)、对自然价值的重新思考
自然生态美
生 态 美 人文生态美
1.活力美
生 态 美 的 特 点
2.和谐美
3.创造美
4.参与美
生态美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
1.生态旅游者追求生态美 2.生态旅游开发者努力寻找和营造生态美
3.生态旅游管理者努力保护生态美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社会持续+自然生态
1.保护应放在中国生态旅游的首位
2.生态旅游对象应为“天人合一”的生态景
观,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3.生态旅游强调社区参与:只有旅游开发给 当地社区人民带来经济实惠时,当地人民才 会自觉保护旅游对象和当地旅游形象。
的关系应协调在生态系统承受的范围内
3.倒退论:人类应该返回到采集狩猎时代
4.生态人文论: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与自然有
着共同的命运
(四)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
1.生态旅游者是自然的朋友
2.生态旅游开发者应该有人与自然共生的
正确观点 3.生态旅游管理者要慎重保护自然
二、生态美理论与生态旅游
绝对保护区
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
加 拿 大 班 夫 公 园 功 能 分 区
加 拿 大 班 夫 公 园 功 能 分 区
自然风景观光区
加 拿 大 班 夫 公 园 功 能 分 区
旅游生态学主要内容
![旅游生态学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2aac45127284b73f24250aa.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旅游产生一、人类生活环境质量的恶化(一)空气不洁(二)水体污染——水质不净(三)食品不绿(四)噪音污染(五)垃圾围城二、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一)此起彼伏的“环境公害事件1.水俣病事件2.米糠油事件3.马斯河谷事件4.痛痛病事件5.伦敦烟雾事件6.多诺拉事件(二)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保护自然1.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
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
2.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考•1972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而奋斗3.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行动——绿色运动•一些关心人类目前对地球造成破坏的人组成不同的团体,争取施行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
4.绿色消费潮•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
三、传统大众旅游的反思(一)传统旅游观的反思传统的旅游存在的不足:1、旅游管理不当:景区的超负荷、旅游设施安置不当2、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践踏、折枝、乱扔垃圾、乱投喂动物、乱写乱画、乱蹬攀(二)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例如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蓬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对象的影响降至最低。
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组织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建成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95295d1f227916888486d7f2.png)
生态位法则 生态位法则也称“格乌司原理”、“价值链法则”。原指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都有 自己的“生态位”: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竞争同 一生存空间。应用在企业经营上就是,同质产品或相似的服务,在同一市场区间竞争难以 同时生存。
生态位法则的来源 俄罗斯人格乌司,将一种叫双小核草履虫和一种叫大草履虫的生物,分别放在两个相 同浓度的细菌培养基中,几天后,这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都呈s形曲线增长,然后,他又 把它们放入同一环境中培养,并控制一定的食物。l6天后,双小核草履虫仍自由地活着, 而大草履虫却已消逝得无影无踪。经过观察,并未发现两种虫子互相攻击的现象,两种虫 子也未分泌有害物质。只是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竞争同一食物时增长比较快,大草 履虫被赶出了培养基。 接着,格乌司又做了相反的一种试验,他把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环 境中进行培养,结果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平。这两种虫子虽然 竞争同一食物,但袋状草履虫占用的是不被大草履虫所需要的那一部分食物。大自然中, 凡存在者就有自己的“生态位”,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的物种,不会在同 一地方竞争同一生存空间。若同时在一个区域必有空间分割,即使弱者与强者共处于同一 生存空间,但弱者仍然能够容易地生存,所以鹰击长空,鱼翔潜底,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 位是完全相同的。在食物依赖上也完全不同,有吃肉的就必有吃草的,吃肉吃草的分时供 应,狮子白天显威,老虎傍晚横行,狼深夜觅食。这是一种“生态位”现象。人们把格乌 司的这种发现称为“格乌司原理”。
1 植物传粉动物 取食孢子曾经是陆生昆虫最早的生活习性之一,而且早期为被子植物提供传粉作用的 昆虫取食花粉、子房以及花的其它部分甚至种子。无疑,这种范围广泛的相互作用对植物 是有害的。因此,被子植物的心皮极有可能是为了防御花的光顾者而产生。然而正是这种 对立的关系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起作用的机会,于是,经过漫长的物竞天择,对花损害程度 轻的昆虫以及产生了自我保护对策的植物被保留下来。 逐渐地,植物进化出分泌花蜜的功能,这进一步降低了动物的介入给植物造成的损失, 而动物为植物带来的利益便因此显得更为突出,这种相互作用弊与利的过渡完全可以从现 生的一些动植物中观察到。在哥斯达黎加,某些为榕树传粉的熊蜂在传粉的同时在子房中 产卵。扬岑(Janzen,1979)经过细致的研究后发现:4种榕树中41%~77%种子被熊蜂的 幼虫以及熊蜂携带的寄生虫所毁掉。这一部分可以被认为是动植物相互作用给植物带来的 直接损失,因此这种相互作用既是对立的又是互利的。另外2种Tegeticula属的蛾子与美洲 丝兰(Yuccasp.)也有类似的关系。 2 植物与种子传播动物 植物与种子传播动物相互关系的进化同传播花粉的情况类似。在部分花粉和球果被传 粉者和种子传播者取食的动植物相互关系中,这种关系的维持依赖的是没有被损害的那些 花粉粒和种子。相反,在花蜜和果肉被取食的相互关系中,提供给传粉动物和种子传播动 物的是新的分离的食物源。 如果我们同时研究取食种子的脊椎动物对种子的取食和传播,就会更好地理解对立和 互利的关系。可以说,这些植物之所以能够一代代地延续是因为它们进化出了保护种子的 机制。如果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1年只产少量的种子,那么很可能绝大多数种子都会被 取食种子的动物或寄生虫吃掉;相反,如果产生大量的种子,相当的一部分就会逃避动物 的取食而继续存活下来,更进一步,如果食种子的动物生活在季节性很强的环境中,一些 动物不得不在食物多的季节为顺利度过食物少的季节而储存食物时,部分被储存的种子就 有可能被动物遗忘,或者在动物尚未取食之前就迅速地发芽。 对于采取多产种子以逃避被取食或被寄生的植物生存对策来说,欲使这一对策有效, 植物应该在不可预测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产生
《生态旅游》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生态旅游》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7e3e70cc7931b765ce156d.png)
• 人类发展的横向平衡性和纵向永续性
(2)共同性观点 • 横向和纵向
卡斯卡伊斯地区 荣获最佳可持续 发展城市奖(2014)
(3)公平性观点
• 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2.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人类为了发展而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时,要
遵循生态学规障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国内和国际
2 生态旅游开发者应该有人与自然共生的 正确观点
3 生态旅游管理者要慎重保护自然
案例分析:南非芬达自然保护 区的森林度假区
思考与讨论: (1)你认为该案例中,旅游者、当地社区
居民与芬达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什 么关系? (2)从该案例中,你能总结出哪些生态旅 游开发的成功经验?
第二节 生态美理论与生态旅游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
1 生态旅游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者应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 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应以可持续发展作
为工作准则
案例:卡斯卡伊斯地区 荣获最佳 可持续发展城市奖
葡萄牙里斯本卡斯卡伊斯地区(Cascais)2014年荣 获世界最佳可持续发展城市大奖,以表彰卡斯卡伊斯 政府在 Duna(沙丘) da Cresmina 和Pisão(位于 辛特拉和卡斯卡伊斯自然公园内)区域内恢复自然环 境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购 行
娱 游
2. 三体说
该学说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将旅游活动得以实现 必不可少的因素概括为主体、客体和媒体三大方 面:
主体即旅游者 客体指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客观存在物,
即旅游资源或旅游吸引物等 媒体是指联系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媒介物
,即旅游业,包括旅游交通线路、宾馆等各个环 节。
生态旅游学
![生态旅游学](https://img.taocdn.com/s3/m/83e663b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67.png)
生态旅游学第一篇:生态旅游学名词解释:1.人与自然协调论:人是大自然的部分,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一切所谓征服胜利其实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结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协调在生态系统承受的范围之内。
2.生态人文论:人类现在面临的生存危机是因为人类没有遵守生态规律,故解决危机的方法是用生态学的理论来指导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构成危急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4.生态旅游者:(广义)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者(狭义)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负有责任的旅游者。
5.环境解说:是向旅游者说明地域特征,以便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并形成支持保护期望的一门艺术。
6.生态旅游资源:以生态美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
7.森林公园: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民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8.生态旅游业: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9.生态饭店:那些为旅客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符合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和人体无害的饭店。
10.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某一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特定的时期内,在保证该生态旅游目的地资源与生产的连续性、生态的完整性、文化的连续性、发展质量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或者说旅游活动的强度。
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的比较:1.内容:生:吸引功能;效益功能;客体属性;保护需要。
传:吸引功能;效益功能;客体属性。
2.吸引功能中的吸引动力:生:生态美。
传:美、奇、特。
吸引功能中的满足旅游者需求需要:生:回归大自然。
传:身心疲惫的恢复。
3.效益功能中的效益内涵都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多样化的服务功能:生产与生态功能,
也具有休闲、娱乐、文化教育、身体保 健等生活功能。
第二节 旅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
1.
旅游生态系统功能流 人口流:主要是客流,具有双向性、全方位 性、多层次性、多载体性、季节性特点。
2.
物流:包括自然物流和人工物流(食物流、商 品流、废物流等)。
3.
15.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加拿大地理学家Butler (1980)提出该理论,
其认为旅游目的地和其他生物一样有“从生到
死”的过程。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要经过探索
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
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16、旅游乘数效应
旅游业是建立在第一二产业和部分第三产业基
础上的服务性行业,其可以直接和间接带动或
旅游屏蔽
是指在高等级的旅游地的周边地区出现同类型
低等级旅游地时,该低等级旅游地将失去市场, 即产生高等级旅游地对低等级旅游地的“屏蔽 效应”或“阴影效应”。
旅游共生作用是指同一地区具有多样化、异质性的旅游
地或旅游项目之间发生的相互促进作用。
旅游偏利作用是指高等级旅游地的周边地区出现异质性
低等级旅游地时,低等级旅游地会得到高等旅游地所带
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量
不同,产生热量差异
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5-0.7
度
纬向地带性
生态系统纬向地带性
随着纬度的增加,从南到北,由于热量带的更替,
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也相应地出现有规律依次更替的
现象,出现植被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游人数随距离增加而明显下降。
一般而言,不同城市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门槛距离也不同。经济发达的门槛距离大,门槛
距离衰减曲线缓慢;经济不发达,门槛距离小, 门槛距离衰减曲线迅速。
第三章 旅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第二节
旅游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结构特点
旅游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第一节 旅游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结 构特点
三、旅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
生产服务功能:即各种旅游产品(物质产品、 精神文化产品)
2.
生活服务功能:旅游生态系统是人们进行娱乐休闲
的良好场所,可为人们提供各式各样的生活服务。
3.
生态服务功能:合成有机物质、制造氧气、改善气
候等生态服务功能。
4.
文化教育功能:不同旅游地可让游客了解不同地域 的地理环境特点、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文化传统 等。
我国从东到西水分条件从湿润到干旱的明显变化,依次
分布三大植被区域:
湿润森林→半干旱草原→ 干旱荒漠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移60公里
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降
低
垂直地带性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
景观生态学原理 旅游生态学有很多涉及景观层次的研究,需要景 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 景观整体性、异质性、等级性、尺度效应、动态 变化。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 发展性、和谐性、协调性、需求性、安全性、 高效性、参与性10个原则。
旅游生态学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体系
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框架体系
旅游生态学属于生态学的一门年轻分支学科,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与生态学理论,尚未形
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1.
地域分异规律(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
系统内,沿特定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 生物体回归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的 过程。
林德曼效率
10.
生物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 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学过程的总
和。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
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间接价值)。
1.
生态系统服务的直接价值——生态系统产品 生态系统合成和生产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有 机质及其产品。
每年各类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1.8×109t粮食,肉类
6.0×109t,鱼类1.0×109t;同时还提供木材、纤
维、药材等工业材料。
2.
生态系统服务的间接价值:太阳能固定、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及稳定水文、保护土 壤、贮存必须营养元素、维持进化、吸收 分解污染物等。
垂直带谱
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依次出现的植被带 具体顺序依不同地区而异
2. 最小限定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
低于某种生物所需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 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①
定律只能用于严格稳定条件下: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
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
刺激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产生联动的“乘数
效应”或“公共汽车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社
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7、旅游地聚集与分散理论
旅游地和旅游项目之间如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也存在竞争、“屏蔽”、共生等作用。
旅游竞争是指在一定客源市场情况下,同一地区具 有相似或相同,乃至不同旅游地或旅游项目之间在 旅游吸引力上发生的互相排斥现象。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苔原
我国植被分布纬向地带性
从南自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50多个纬度
从南向北形成各种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
带和寒温带
在湿润森林区域内,植被类型由南到北顺序为: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
(2)经向地带性
从东到西,由于水分的变化,植被类型也相应地出现有规律的依 次更替的现象。
旅游生他系统类型:
A.
以自然生态环境为
载体的旅游生态系 统
旅游 人口 各种 生物
自然 环境
旅游 人口
人工 环境
B.
以纯人工环境为载 体的旅游生态系统
A 旅游 人口 人工 环境 C
B 各种 生物 自然 环境
C.
以半自然半人工生
态环境为载体的旅 游生态系统。
旅游产业生态系统
是以旅游业为核 心,由与旅游相
是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的 时空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空间 地域上发生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域性
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
低的有规律分布
纬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纬向地带性
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
生物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不断获取物质和 能量,不断适应改变的环境;另一方面生 物也不断改变周围环境。
5. 生物间相互作用理论
生物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着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关系。 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中性作用。
6. 生物间协同进化(coevolution)理论
一个生物的性状对另一生物性状反应而进
1.
人参与的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包括生物和
旅游人群,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
2.
高流动的生态系统:旅游生态系统不断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人口、资金、信息的流 动。
3.
综合系统调控功能:旅游生态系统有自然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控功能,也受旅游开发经营者调
控,还受经济、资金、市场、交通、科技等间
能流:自然能流和人工能流(电能、机械能、 人畜能等)
4.
物种流: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
之间的时空变化状态。
5.
资金流:指劳动价值的形成、增值、转换和实 现过程。资金流伴随着游客的旅游消费,伴随 能流、物流而产生。其与能流、物流间存在偶 联关系、独立或分离关系两种关系。
偶联关系:资金流和能流、物流相伴发生,但 方向相反,数量之间成正比。
样性、景观多样性
12.
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自我调节能 力与缓冲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及 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 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环境 承载力、生态承载力。
13.
独立或分离关系:有时资金流和能流、物流
发生分离,出现了“经济外部性”,即成本
外摊和收益外泄。
成本外摊:是指生产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
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自然环境成本,或者破坏 了自然环境,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 映的现象。
收益外泄:是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增值了自然资
源,改善了环境,但没有在系统的经济核算得到
体现的现象。
6.
信息流:既包括符号信息、声音、颜色、气 味等物理、感观信息,也包括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间的化学信息与生物信息;其分
为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两大类。
二.
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的概
念是1970S提出来的,目前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