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中国地震灾害的严峻性及其相应对策
中 国 地 震 灾害 的 严 峻 性 及 其 相 应 对 策
I! 谢定义 B 吴先维" 蔺明河 B I I
G B ;西 安理 工大 学 I西安 C B # # E F J! ;西安工 业学 院 I西 安 C B # # " ! J" ;西安 市水 利建 筑规 划设 计 院 I西安 C B # # K E H 摘 要 A以 ! 分 析了 #世纪 中国 发生 的大 地震 所造 成的 人员 死亡 数 目及 其发 生的 规 模和 次数 I
f预测得出d河道由于震区建筑物普遍抗震性能较好有些建筑物的结构不合理然后整个建筑物破坏上述四种情况是目前世界上地震发生时引起城市破坏的主要原因从上述四个面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中国的防震减灾对策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建设伟大文明的数千年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防灾和减轻自然灾害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抗震设防措施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最新抗震设计规范修建新的建筑物并使其满足抗震设计基本要求据统计以上的人员伤亡是因为无抗震能力的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如果在工程设计上采取抗震措施年日本关东10级特大地震中栋经过抗震设计的大楼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只有0全部震毁再如年中国河北邢台主要原因就是该地区吸取了在33年地震中倒塌在重建家园和村镇规划中建造建筑物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0加强对已有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评价和强固工作人们在建筑物防震方面的知识也是在不断地积累和更新世界上各国的建筑抗震规范也在不断的更新我们必须对已有建筑物进行抗震能力评价对于不满足现有规范要求不具备必要抗震能力的已有建筑物进行加强加固运用我们最新的成熟的抗震技术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经常会造成许多不应有的伤亡和损失年青海发生21级地震震后发现一幼儿园的房顶塌下压死了一位教师和她身旁的这位教师并没有自己逃跑可惜这位教师缺乏避震知识但桌子毅然站立人们在修建房屋时更是造成严重地震灾害的重要原因提高人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举措5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工作地点和震级能够事先及时地预测出来显然就可以非常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人们可以事先从有危险的建筑物撤离水库中过大的蓄水可以事先泄洪等等地震预报仍然是个世界难题尚处于探索阶段不过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但是面临着严峻的地震形势如果我们能够给予地震灾害以足够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采取必要的有效的防震与减灾措施提高人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既严格按照最新的国家抗震规范修建新的建筑物我们是能够把地震灾害减轻到最低限度的89何永年漫话城市防灾8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和自然力量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在中国,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如何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1.频发性: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
地质灾害还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这些灾害的频发性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防治不力:尽管中国政府加大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但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地质构造活跃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题。
3.影响巨大:地震、洪涝、滑坡等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对策探讨:1.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强化科学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成因和规律的研究力度,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性,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社会应对能力:包括提高居民的地质安全意识、增强应急避险能力、加强地质灾害救援队伍建设等,使整个社会都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
4.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人员和财产集中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5.加强国际合作:地质灾害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切实的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环境影响以及减轻自然灾害影响对策
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环境影响以及减轻自然灾害影响对策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内生灾害和外源灾害两大类。
下面我将对这两类灾害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二、主要灾害类型(一)地震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突然的冲击和振动,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后果。
根据地震带的分布,太平洋“火环”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震带之一。
这些地震带的地震活动频繁,地震能量释放巨大,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这些地区,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和准备措施非常重要,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地震事件。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地震事件:(二)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海底滑坡等引起的引力波,在海洋表面产生长距离的波动。
海啸波能够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淹没,摧毁建筑物、冲走人员和财产,甚至改变沿海地貌。
海啸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当海底发生地震或其他地质活动时,会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这种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传播到海洋表面,形成海啸波。
海啸波在深海中传播时,波高较小,波长较长,速度较快。
但当海啸波接近沿海时,由于海底变浅,波速减慢,波高增大,形成巨大的海啸。
海啸的高度在震源区较小,但靠近海岸时可以达到巨大的高度,可能造成沿海地区的严重破坏。
海啸还可能引发海水污染、海岸侵蚀和生态系统破坏,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一些地区特别容易受到海啸的影响,如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东海岸。
这些地区的海啸活动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减少海啸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世界发生了多起重大海啸事件。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海啸事件:这些海啸事件都给当地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也提醒了全球各国对海啸的防范和应对的重要。
因此,对于位于海啸活动地区的人们来说,加强海啸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以及提高公众的海啸灾害意识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海啸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自然灾害事故的危害与防护急救
3、造成精神、心理伤害,诱发多种心身疾病 破坏性地震发生时,震区人员首先是心理上经受一次前所未 有的大冲击,进而陷入一种罕见的情感危机中。强烈的地震摧毁 了人们平时司空见惯的空间世界,使人们的生存空间突然压缩, 在心理上失去了空间归属感,感到一种生存威胁,表现出极度慌 恐和不安,单纯的求生欲望压倒一切;灾民因为亲人遇难,而在 心理上、精神上陷入了极度悲哀,对生活、爱情、婚姻等的看法 发生变化;地震中受伤将要终生残疾的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也 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震后急性应激性反应使灾民普遍出现焦虑、抑郁、恐怖、躁 狂等病态心理行为。震后迟发性应激性反应使灾民在灾害过去多 年后依旧存在失眠、恶梦、触景生情不能自拔等许多心理行为障 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灾害的应激作用常诱发各种身体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妇科疾病等十分常见。
2、大型公共场所避险逃生措施 地震发生时,如在饭馆就餐应迅速躲到餐桌下;如在电影 院、剧院、体育场(馆)、大型竞技场内应立即躲在排椅下;如 地震时在上课,要迅速躲到课桌底下;如在大型商业街和露天 集会场所要就地停立不动,观察地震发展采取相应对策。在公 共场所避险时切忌乱跑,以免因拥挤、踩踏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应听从统一的疏导指挥,有秩序地从安全通道疏散到安全空 旷地方。 3、平房避险逃生措施 平房内的人员震前听到地声、看见地光,可迅速撤离。如 果感到大地抖动而来不及撤离,应尽快躲到坚固的家具下,平 房顶轻,躲在坚固的床下或桌子下比较安全。在两次震感之间 的间歇期要迅速撤到室外。
为防止地震使门框变形而打不开,在防震期间,最好不 关门。夜间地震时,不要因为寻找衣服和穿衣服耽误时间, 一定要争分夺秒躲到安全地点在震感完全消失后应迅速撤到 室外。撤离时要走安全楼梯,不要乘电梯。原因是地震时常 断电,电梯会停运,而且地震还会使电梯门变形,使电梯悬 挂半空。地震时如门窗变形而打不开,要打破门窗逃生。地 震时如已经到室外,不要再返回室内取衣物,因为余震的威 胁还存在。 此外,地震时还应注意切断电源、煤气开关,防止起火 爆炸。一且发生火灾,按火灾的逃生办法避险逃生。
世界地震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00年来,世界地震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0091061126地震,是指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对地震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地震的原理和防灾减灾措施。
一、发生时间、地点、强度及影响范围和各次地震的损失(一)、2000年地震情况:2000年6月4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明古鲁省发生里氏7·9级地震。
(二)、2002年地震情况:2002年3月31日:台湾地区发生7.5级大地震 2002年3月31日14时52分(北京时间),在台湾以东海中(北纬24.4度,东经122.1度)发生里氏7.5级地震。
震中距离位于台湾岛东北的苏澳、南澳一带约30公里,距台北约90公里,距花莲约70公里。
地震波及台北、台中、台东,花莲、宜兰等地出现灾情。
截至昨晚,最新的数据显示,地震已造成4人死亡,256人受伤,另有160多人被从倒塌的房屋中救出。
(三)、2003年地震情况:2月24日,中国新疆伽师巴楚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造成268人死亡及重大财产损失。
5月1日,土耳其东部宾格尔省发生里氏6.4级强烈地震,造成176人死亡、600多人受伤,近1200座建筑物受损。
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北部发生里氏6.2级强烈地震,造成近2300人死亡、1万余人受伤。
其中9名中国员工遇难。
5月26日,日本本州岛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级强烈地震,造成145人受伤,450座房屋遭受程度不同的损坏。
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地区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造成至少3万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
地震使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巴姆古城的70%住宅被夷为平地,有2500多年历史的著名砖体建筑巴姆古城堡在地震中基本坍塌。
最新高考地理热点《地震》
高频考点203地震灾害1.地震 成因 ①地震发生的原因:多为构造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也有陷落地震和人为诱发的地震。
②影响烈度(地震破坏程度)的因子: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的抗震能力、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危害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防御 措施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拓展提升】据日本NHK 电视台消息,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2日下午6点22分左右,日本千叶县南部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A .地壳B .地幔C .地核D .软流层2.地震发生时,日本千叶县的居民的感觉是( )A .只有上下颠簸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顺簸C .只有左右摇晃D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3.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B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C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D .从观测点到(如地震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答案】1.B 2.D 3.C【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 ,日本千叶县海拔并不是很高,因此震源应位于地幔,B正确;A、C、D错误。
2.地震发生时,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在陆地上当地震发生时先接收到纵波,感受到上下颠簸,然后接收到横波,出现左右摇晃,D正确;A、B、C错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多个烈度,A、B错误;地震波是地震时释放的能量,C正确;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中,D错误。
故正确选项为C。
A、B、D 错误。
2021年8月4日4时33分,日本本州东岸近海(36.20°N,141.95°E)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地震灾害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研究
地震灾害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地震的影响因素以及减灾对策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以及减灾对策进行研究。
首先,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地震的震源深度。
地震发生时,地震震源与地表之间的距离越近,震感就越强烈,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
其次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
地震常常发生在地球的板块交界处,而交界处的地质构造往往不稳定,容易引发地震。
此外,地下岩石的岩性、地下水的分布以及地下断裂带的存在等因素也会影响地震的发生与强度。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的采矿、水库填充等活动会导致地壳运动,增加地震发生的概率。
为了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减灾对策。
首先是科学预测和监测地震活动。
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的前兆,如地壳的变动、地震电磁波等,人们可以及时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其次是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通过采用适当的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和抗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更加牢固,减少倒塌的可能性,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此外,加强地震应急救援的能力也是减灾的重要举措。
建立健全的地震预警系统、灾情上报机制以及培训专业救援人员,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展开救援工作,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除了以上减灾对策,加强公众的地震知识普及也非常重要。
人们对地震的基本概念、预防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法的了解,可以在地震发生时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保证个人安全。
因此,地震知识应该融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以及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向公众传播。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地震往往不受国界限制,一个国家的减灾工作的成效与临近国家的减灾工作的配合密切相关。
国际社会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地震预测、抗震技术与救援经验,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减灾网络。
总之,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研究领域。
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对策研究
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对策研究地震是地球活跃性的表现之一,也是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可以导致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对于地震的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震的发生机理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活动和构造变动引起的。
地球表面被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在不断移动和碰撞。
当板块在相对运动中发生卡阻、滞留等过程时,累积的能量无法释放,最终导致地壳断裂和地震的发生。
2. 地震的影响地震的影响主要包括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地震发生时,地壳的震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土地滑坡等。
人们在地震中容易被压埋、受伤甚至丧生。
此外,地震还会引发火灾、洪水等次生灾害,使得灾害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3. 地震防控对策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影响,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控对策。
首先,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测,我们可以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及时疏散人员。
其次,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推动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
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地震。
此外,在建筑设计和工程施工中,加强地震安全标准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4. 地震后的救援和重建地震发生后,我们需要迅速展开救援和重建工作。
首先,救援工作需要迅速展开,确保被困人员的安全。
同时,提供紧急救助和医疗保障,尽可能减少伤亡人数。
其次,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这包括修复受损建筑、恢复基础设施、修复社会秩序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5. 地震防灾意识的培养地震是无法彻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公众地震防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地震知识普及,向公众传达地震预防的重要性。
学校可以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的地震应对能力。
社会组织和媒体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加强地震防灾知识的普及。
只有当整个社会都形成共识,才能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
防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
防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设置防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减灾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处理意见,以应对地震灾害。
一、建设抗震建筑在防震减灾的对策中,建设抗震建筑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抗震建筑设计应考虑地震加载、土地基特性等因素,选用合适数字的抗震等级,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其他合适的建筑材料。
此外,为了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可以采用加固结构和设备,如安装钢筋混凝土柱、地震阻尼器等。
通过建设抗震建筑,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地震常常伴随着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为了减少这些次生灾害对生命财产的破坏,必须加强地质灾害的防范。
首先,需要对易发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测,确保地质灾害的隐患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其次,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要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合理选择建筑场所,避免在地质灾害高发区建设重要设施。
此外,加强监测体制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采取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
三、加强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为了提高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必须加强相关的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
首先,对于工程师、建筑设计师和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加强抗震减灾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其次,对于学生和公众,应该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逃生和自救能力。
通过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伤害。
四、加强国际合作地震是跨国界的自然灾害,防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来推进。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在地震预测、应急救援等方面进行合作。
同时,各国还可以共同制定国际防震减灾标准和规范,提高全球范围内的防震减灾能力。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减少人们的伤害和损失。
总结:防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是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风险分析及对策-地震风险及对策
风险分析及对策-地震风险及对策一、风险分析- 地震是一种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 对于处在地震活动频繁地区的个人和企业来说,了解地震风险并制定相关对策至关重要。
二、地震风险分析- 地震风险分析是通过评估地震可能对特定区域产生的损害程度和频率,来确定地震风险的过程。
- 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地震活动的历史数据和频率。
- 当地地质构造和地震烈度的预测。
- 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强度和抗震能力。
- 人员和财产的状况等。
三、地震风险对策1. 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抗震设计:- 在地震频发地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 采用合适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标准,确保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能够承受地震的力量。
- 定期进行抗震设施的检查和维护。
2. 教育和提高意识:- 提高公众对地震风险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应对地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定期进行地震演,提高人们的应急反应和逃生能力。
3. 建立应急预案:- 制定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应对流程。
- 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的效能和协调性。
4. 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 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地震动态。
- 针对不同级别的地震,提供相应的预警和应对建议。
-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地震监测数据和信息。
5. 风险评估和保险:- 进行地震风险评估,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相关的保险产品。
- 在面临高风险的地区,购买地震保险可以减轻损失。
四、总结- 地震风险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自然灾害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减少损失。
- 在加强建筑抗震能力的同时,提高公众的地震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1.地震频发:我国位于活跃的板块交界带,地震频发。
特别是西部、青藏高原地区,地壳运动激烈,地震活动频繁。
2.城市密集度高:我国城市人口众多,城市建设日益密集,高层建筑、大型基础设施、交通网络等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地震对城市的破坏力大。
3.破坏范围广: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破坏范围广,短时间内可以覆盖大面积的城市区域,灾害范围通常比农村地震灾害更广。
4.经济损失大:由于城市地震灾害的破坏力大,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住房、商业等造成巨大破坏,导致经济损失严重,恢复重建需要庞大的投资。
城市地震灾害的防治对策:1.加强宏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考虑地震风险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避免高密度建筑群集,将易受灾区域划定为危险区域,限制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
2.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在建设高层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时,必须符合抗震设计标准,采用抗震材料和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及时监测地震活动,精确测定地震的发生位置和规模,提供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使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时间采取应急措施。
4.预防灾害链式反应:地震发生后,容易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爆炸等。
因此,在防治工作中,要做好各种次生灾害的预防措施,提前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5.提高居民防震意识:开展地震防震教育,提高居民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居民的自救能力,加强居民对抗震建筑的选择和使用的认知。
6.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机制:完善城市地震灾害的应急响应计划,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调机制,提高救援和应急资源的调配效率,加快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速度。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主要有地震频发、城市密集度高、破坏范围广和经济损失大等。
为了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城市造成的影响,需要加强规划、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预防灾害链式反应、提高居民防震意识以及建立健全的灾害应急机制。
论文《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摘要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近几年就我国来说,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2014年11月22日四川康定发生6.3级地震……这些令人胆战心惊的例子依然历历在目。
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将地震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人们就必须正确认识地震,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
本文就《灾害学》课程浅谈了地震带来的危害、成因,并辅以丰富的震害资料进行说明,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对策。
引言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虽然人类不可改变自然,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抗击无情的自然灾害,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
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研究历史地震,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地震灾害的危害1.1地震的概念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地震现象;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以某种城市灾害为例,论述灾害的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对策
作业:以某种城市灾害为例,论述灾害的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对策地震的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的对策一、形成的原因地震主要有两类,其一,火上地震。
火山爆发可以引起地震,这类地震强度不大,占地震的总比例也不大,在地震构成中处于次要地位。
其二,构造地震。
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类地震,强度可大可小,最强烈的一批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我在这里主要谈论的是构造地震产生的原因。
构造地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板块的运动导致的。
地表局部重力的改变,有时也可以导致构造地震。
比如,大型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地表局部的重力分布,有时会导致局部区域板块的断裂。
断裂的过程,会产生构造地震,这样的地震强度一般不大。
大型水库还可以通过另一个模式产生地震。
大型水库通过改变地表局部重力分布,影响附近某些断层地带的水平压力(压强)变化,导致这些断层在水平压力(压强)的改变情况下,引起断层错位,产生断层位移,释放巨大能量,引起地震。
这样的地震强度可以很大。
地球板块的运动是地震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地震的最主要能量来源。
.板块的运动导致板块挤压,板块相互挤压,导致板块发生挤压形变。
挤压形变会导致物质缓慢运动组合。
如果挤压力在某个范围内,物质通过自我缓慢形变来适应这个挤压力,此时不会发生地震。
如果挤压力(压强)超过某个范围,物质难以通过自我缓慢形变,适应这个挤压力(压强)。
此时物质就会被挤压破裂,物质之间出现位移,这个过程很迅速,放出很多能量,会通过地震波把放出的能力传递出去,这就是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在大板块相接触的地方,比如海沟附近。
两个接触的板块挤压力(压强)很大,往往都能超过某个强度范围,这里经常发生地震,世界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大板块相接触的地带。
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的作用力很大,这个相互的水平挤压力(压强),通过板块的组成物质逐渐传递,最后这些水平挤压力(压强)相互中和。
板块受到挤压力(压强),板块内部的物质构成不一样,传递水平挤压力(压强)的能力不一样。
生活知识_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
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地震防范知识十大问答大地震是一种巨大的自然灾害,它来势凶猛,事前没有明确的预兆,以致来不及逃避。
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应当怎样应对,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这就是地震对策要解决的问题。
地震对策是研究减轻地震灾害,获取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佳战略和战术,包括震前的预测和预防工作,地震时和地震后的救灾、恢复重建工作及相关政策。
地震灾害还不能完全避免,但只要制定妥善的对策并赋予实施,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是完全可能的。
地震对策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震本身的特点和所能造成的破坏,二是人与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反应。
前者是一个长期的科研课题,目前只能从地震危险性区划和地震趋势估计等两个方面给出不十分明确的答案;后者是地震社会学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它和一个地区的人民文化水平、习俗传统、开发程度和地震活动历史都有关系,特别在现代化城市里,当受到地震突然袭击时,交通运输、水源、医疗卫生及公用设施可能遭受的破坏等都应考虑,须事先有统筹及预见性的安排。
地震的工程防御措施:(1)制定和完善防震减灾、建(构)筑物抗震及震后重建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防震减灾、建(构)筑物抗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并赋予实施;(2)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和建(构)筑物抗震研究;(3)各级政府和各大企业要制定地震应急预案,主要是设立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制定人员撤离路线和建立安全避险场所,制定卫生防疫计划和伤病员转移方案,制定交通、通迅应急和管制方案,制定预防地震次生灾害方案等;(4)对广大人民群众经常性地开展地震和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组织不同规模的防震救灾演习;(5)开办地震区的地震灾害保险业务。
地震的家庭防御措施:1. 自己家的安全对策是否万无一失?平时的准备工作,是将受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基本。
对大衣柜、餐具柜厨、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倾倒的措施。
在餐具柜厨、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
中国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中国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于中国这个地震多发区来说,地震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灾害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地震灾害经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不仅导致家庭的痛苦和社会的不稳定,还会导致劳动力的减少,对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生命财产损失则直接影响了社会的财富积累和经济发展。
2.基础设施破坏和停工停产地震灾害往往破坏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建筑物等,使得交通、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无法正常运作,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严重阻碍。
此外,由于地震可能导致工厂、企业等停工停产,进一步加剧了经济损失。
3.恐慌和不确定性情绪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会陷入恐慌情绪,这可能导致人们消费和投资意愿下降,对经济活动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人们可能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感到担忧,进一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
二、应对地震灾害的对策1.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掌握地震信息,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预警可以给人们足够的时间进行疏散和避险,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2.提高抗震能力和建筑标准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和建造,提高抗震能力,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同时,强化对建筑施工和监督的管理,加强执法力度,确保建筑按照抗震标准进行施工,从根本上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3.优化应急救援机制建立完善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包括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完善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等。
加强地震救援力量的建设,提高救援反应速度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灾害的预测和评估能力,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地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培养人们的自救互救意识,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地震灾害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
地震灾害危害及预防措施1.地震发生后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地震对自然界的破坏是多方面的。
地震发生后直接造成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河流改道、地表变形,以及喷沙、冒水、大树倾倒等危害。
如果地震发生在海边或海底,还会形成海啸。
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级特大地震引发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啸,不仅智利海岸遭到袭击,十几米高的巨浪还以640千米的时速横扫太平洋,22小时之后在日本沿岸登陆,造成灾害。
2004年12月26日一场大地震引发印度洋海啸、导致大约23万人死亡或失踪以来,造成的灾害之大,令人震惊。
此外,在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2.间接灾害即(次生灾害)地震发生后间接引起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疫病蔓延等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层面的,例如:地震时电器短路引燃煤气、汽油;公路、铁路、机场被地震摧毁会造成交通中断;通讯设施、互联网络被地震破坏会造成信息灾难;化工厂管道、贮存设备遭到破坏会形成有毒物质泄漏、蔓延,危及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城市中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厂、水厂、煤气厂和各种管线被破坏会造成大面积停水、停电、停气;卫生状况的恶化还能造成疫病流行;二是自然层面的,如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和水灾,发生在深海地区的强烈地震还可引起海啸。
下面两个例子是典型的次生危害:二.地震防御措施1.长远对策:为了避免或减轻地震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应该:(1).植树种草,保护植被。
(2)合理的进行地震工程建设:(3).当前应在高原山区的山沟,修筑坝地、拦泥蓄水、填沟造林、除暴滞洪、预防地震滑坡,缓解气候变暖,恢复地下水资源,增加大陆淡水量,减轻旱灾和涝灾,解决农民工长期就业和保护人与人居环境。
2.灾前防治措施:一是要善于洞察灾害前兆,发现险情立即报告。
二是冷静对待灾害险情,正确实施地灾避让。
3.减轻人为灾害的措施:(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震、抗震等科普知识。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对策存在问题及建议初探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对策存在问题及建议初探摘要: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震级较高、波及范围较广的大型地震灾害往往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险。
我国相当一部分国土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及欧亚地震带之间,因此我国部分地区地震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而地震应急救援又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综合性工作,想要更好的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需要整合既往大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经验。
结合近年来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情况来看,相应的工作对策仍存在部分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本文将针对相关工作对策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问题提出具体的提升意见。
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对策;问题;策略1.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简述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包含内容相对较多,在未发生地震灾害之时,负责进行地震应急救援的各个单位需要承担起地震预警和地震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等相关工作,而当地震灾害发生时,相关部门必须第一时间组织各种救援力量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此外对于地震应急救援而言,灾后重建同样是其重要工作内容,震级较高、波及范围较广的大地震对于现代化社会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害,因此相应的震后重建工作也极为繁杂,不仅工程量较大,而且涉及到的相关工程单位种类极多[1]。
地震应急救援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项协调统筹工作,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大型灾害面前能够展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多方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灾后第一时间能够投入到救灾工作之中,而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则需要协调统筹各方力量,使各方力量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形成合力效应,以最快速度解救灾民于水火,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二、当前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对策存在的问题1.灾情信息体系不统一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作为一种多方协调指挥管控工作,各方信息获取渠道、信息网络体系均对于综合指挥调度产生直接影响。
从近年来我国数次大地震应急救援对策上来看,受制于灾情信息体系不统一,各方救援力量很难在救援工作中充分进行沟通,切实发挥自身优势,而对于综合指挥管控而言,由于各方信息获取渠道不同、接受指挥调度的信息体系也不同,因此指挥调度工作也存在较大困难。
第3章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
火山和地震为一对孪生姐妹
汶川 地震
中国地震活动 (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
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和
渤海湾
东北长白山地区
福建、广东、台 湾及其附近地区
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实例-汶川地震成因
构造地震成因
板块构造
圣安德烈斯 断层
六大板块。“环太平洋带”的太平洋板块周围大地震、深源地震和 火山活动等都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形 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
地震活动带
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
西支
千岛群岛
日本群岛
琉球群岛
台湾群岛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南太平洋
释放的能量:75%以上 浅源地震:80%;中源地震: 90% 深源地震:几乎100%
震级:灯泡功率 烈度:光强
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大致关系
震级 2 3 4
5
6
7
8
烈度 1-2 3 4-5 6-7 7-8 9-10 11
8以上 12
地震烈度表-评定地震烈度的标准
标准
人的感觉
宏观现象
器物的反应 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地表的破坏程度
地面运动速度峰值 仪器观测
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
主观 客观
中国地震烈度表变迁
MlgA
能量与震级的关系: lgE1.1 81.5M
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一个万吨级的原子弹所释放的能量。
地震烈度
地震时在一定地点震动的强烈程度。地震烈度可以理解 为地震场的强度,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 和建筑物、构筑物地基条件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而地震烈度值可以有多个。
火山和地震成因及预防对策
火山和地震成因及预防对策在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中,火山和地震是两种令人敬畏的自然力量。
它们有时会突然爆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对于保障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火山的成因主要与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活动有关。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在地幔上部存在着一层被称为“软流层”的区域,这里的岩石处于高温、高压且部分熔融的状态。
当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出现薄弱地带时,软流层中的岩浆就有机会沿着这些薄弱处上升,并在地表形成火山。
此外,火山的形成还与地幔柱有关。
地幔柱是从地幔深处上升的柱状热物质流,当它到达地壳底部时,会形成热点火山。
这种火山通常不位于板块边界,而是在板块内部相对固定的位置上喷发。
火山喷发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宁静式喷发、爆裂式喷发和中间式喷发等。
宁静式喷发时,岩浆缓缓流出,形成广阔的熔岩平原;爆裂式喷发则极其剧烈,会喷出大量的火山灰、气体和碎屑物质;中间式喷发则介于两者之间。
地震的成因则相对更为复杂。
它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所导致的。
地壳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当板块之间的摩擦力阻止它们顺畅移动时,应力就会逐渐积累。
一旦应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极限,岩石就会突然破裂和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波,从而引发地震。
此外,火山活动、地下核试验、水库蓄水等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震。
火山和地震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火山喷发时,会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岩浆和有毒气体。
火山灰会覆盖大片地区,影响航空运输和农业生产;岩浆的流动会摧毁沿途的一切;有毒气体则会对周边地区的生物造成危害。
地震则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它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面对火山和地震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对策可以有效减少它们带来的损失。
在火山预防方面,加强监测是关键。
通过使用各种仪器,如地震仪、气体监测仪、卫星遥感等,对火山的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火山活动的异常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院(系):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提交时间: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摘要】强烈的地震,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破坏,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统称之为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和破坏,被称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的自然灾害。
地震灾害容易引发其他次生灾害,破坏力大,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和极大的生理、心理伤害,负面影响深远。
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再到玉树、雅安地震,我国地震灾害频繁出现,给我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地震以及地震灾害的相关背景知识,尽量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提高人们的防灾、抗震意识和能力。
本文从地震灾害的危害、成因与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出发,来浅要地分析地震灾害,提升人们对地震以及地震灾害的认识。
【关键字】地震危害、成因、对策【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是我国人民面临的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
在当今地震不能准确预报的情况下,要减少地震伤亡,主要有提升硬件和软件水平两格渠道。
所谓硬件是指房屋等建筑的抗震能力,软件是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抗震减灾意识,这在我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这在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1、地震灾害概述1.1、地震灾害的概念众所周知,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要想预测甚至预防地震,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
地震,是地球表面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而产生地壳快速、剧烈的震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壳快速、剧烈的震动,以此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即是地震灾害。
1.2、地震灾害的特点(1)突发性较强。
地震灾害是瞬时突发性的社会灾害,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2)破坏性大,成灾广泛。
地震波到达地面以后,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房屋和工程设施的破坏。
(3)社会影响深远。
在发生地震后,会对该地区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4)防御难度大。
地震的预测及其困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5)次生灾害多。
地震不仅产生严重的直接灾害,而且不可避免的要产生次生灾害,有的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直接灾害造成的损害。
(6)持续时间长。
这是指主震过后,余震会持续一段时间,另外,是指地震灾区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的周期比较长。
(7)地震灾害具有某种周期性。
一般来说,地震灾害在同一地点或地区。
要相隔几十年或几百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重复地发生,地震灾害对同一地区来讲具有准周期性,就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1.3、代表性的地震灾害事件(1)美国旧金山地震。
(2)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并发海啸。
(3)日本关东地震。
(4)智利强震引发火山喷发。
(5)中国唐山地震。
(6)墨西哥地震。
2、地震灾害的表现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能够对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
地震灾害不仅仅包括产生的严重的直接危害,还包括程度更加严重的次生灾害。
2.1、地震造成的直接危害(1)对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2)对地面的破坏。
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
如山崩、滑坡等。
(3)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
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
2.2、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1)强烈的地震火灾,使山体崩塌,造成滑坡和泥石流。
(2)水坝河堤决口,或者山崩壅塞河道,造成水灾害。
(3)震后环境的变化,造成瘟疫或疾病的流行。
(4)由于破坏建筑物或管道装置,造成毒气泄漏。
(5)引燃易燃易爆物,造成火灾、爆炸危害。
(6)细菌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对人畜生命造成威胁。
等等。
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2.3、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震发生后所产生的恐慌也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破坏性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摧毁力,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
有一些地震本身没有造成直接破坏,但由于人们明显感受觉到了,再加上各种“地震消息”广为流传,以致造成社会动荡而带来损失。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损失会相当严重,甚至不亚于一次真正的破坏性地震。
由于缺乏知识,轻信谣言,人们会因恐慌而停工、停产、停课;会到银行大量提款;会因成群外逃“避震”造成交通堵塞;甚至会引起交通事故、跳楼避险或互相挤踏造成伤亡。
这类因地震恐慌而造成的社会“灾害”,正引起地震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
3、地震灾害的成因地震灾害产生的原因,从根本说是地震所诱发的。
因此,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能够基本解决地震灾害的成因问题。
根据地震发生的原因,将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
3.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是主要的地震类型。
3.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3冲击地震冲击地震是指由于受到突然冲击而产生的地震。
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
后者又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3.4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当然在具体的例子中会有不同的原因,以上只是引起地震的普遍原因和主要的原因。
4、地震的预防与应对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极大的破坏和毁灭。
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报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现在全国建有400多个台站,网点2000多个,筑起了一道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防护网。
同时,防震减灾贯彻的是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工作。
一旦地震发展,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会很快实施地震紧急求援工作,全力抢救受害的群众,保一方平安。
4.1、地震的前兆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1)地震的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2)地震的微观前兆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地震活动异常。
地形变异常。
地球物理变化。
地下流体的变化。
4.2、地震的预报4.2.1、地震预报的现状进展目前,在地震预报的理论研究方面,对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兆表现及其物理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根据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对地震类型及地震前异常进行了物理解释,并提出了一些地震孕育的理论和模式,如“红肿学说”、“组合模式”、“膨胀蠕动模式”等。
4.2.2、地震预报面临的主要困难(1)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
人类目前还不能深入到处在高温高压状态的地球内部,设置台钻、安装观测仪对震源直接进行观测。
(2)大地震的“非频发性”。
(3)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
地震是发生于极为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
4.2.3、地震预报的前景(1)地震是可预测的。
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是源于我们不可能以高精度测量断层及其邻区的状态,以及对于其中发生的物理定律任然几乎一无所知。
那么如果这两方面的情况能有所改善,将来做到提前几年的地震预测还是有可能的。
(2)实现地震预测的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家群体;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坚持地震预测的科学实验——地震预测实验场;加强国内外的研究合作。
4.3、应对地震的措施4.3.1、加强地震预报预警国家和各地地震局应完善地震预报预警系统,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加强地震预报预警工作。
4.3.2、提高房屋等工程建筑的抗震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房屋:场地选择要恰当;地基要做牢做稳;结构布局要合理;屋顶要轻;墙体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施工质量4.3.3、防震减灾法制化法制化建设是防震减灾的根本保证。
当前,国家有关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体系,制定了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
公民和法人都应该关注地震立法工作,学习法律知识,切实维护和发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4.3.4、加强“安全社区”建设,让防震减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安全社区建设体现了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应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安全促进活动,大力推广安全知识,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4.3.5、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地震知识科普宣传,将地震常识、震前准备、震时防护、震后自救互救等知识宣传普及到个人,使群众的自我保护及防范意识不断增强,提高他们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总结一套完整的防灾救灾程序,普及科学避震的方法4.3.6、个人应有正确的应震措施(1)大地震是不要急。
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
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如果在人群较多的场所遇到地震,切忌慌乱,应立即躲到桌子等坚固物品下面,带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远离危险区。
如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后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5)避震要点:身体应采取正确的姿势。
4.3.7、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5、结论地震的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害。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只有加强对地震知识的全面了解,掌握各种应对地震的正确措施,才能将地震对我们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