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讲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五讲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20世纪90年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机融合,取得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全党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无论是理论武装工作,思想道德教育,文化阵地建设,精神产品生产和群众性文化活动,都呈现出整体推进的态势。成绩的取得与党中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正确主张是分不开的。
刚刚进入90年代之初,江泽民总书记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对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坚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一讲话精神是对80年代文化研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90年代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揭示。
1996年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设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框架,提出我们的
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既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了更系统、更深刻和更全面的纲领性认识。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社会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文化主张与纲领,明确指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特征,是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一项根本原则。第二,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是要有精神的,只有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三个面
向”表明文化的价值取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表明文化的民族特性、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民主精神,“社会主义”表明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世纪之交的2000年,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深刻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①随后《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坚持“三个代表”,“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最重大的问题”。“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完整概括。其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不断更新的奋斗目标。每一位有志于为党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共产党员、文化学者和青年学生,都会从“三个代表”的思想中备受鼓舞,并深深地感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明确,前景辉煌,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