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 语文下册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传奇
车社
①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一处大型国有林场,55年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为遏制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紧急集合起来的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在1962年的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开启了三代人55年的造林传奇。
③上坝后,超出想象的困难一度冷却了第一代塞罕坝人的热情和激情。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一位老职工回忆说:“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人们吃饭、睡觉、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但最痛苦的,还是造林遇到的种种困难: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④“不是树的问题,而是外调树木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问题!”关键时刻,林场首任党委书记带领全场干部职工,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1964年4月20日,又挑选了120名员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挺进位于总场东北部10公里处的马蹄坑。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他们大干3天,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20天后,放叶率达96.6%。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信心,开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回暖。
⑤创业难,守业更难。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刘海滢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防火瞭望员赵福洲、陈秀玲夫妇,每年都要在不通水电、没有人烟的望火楼待上好几个月,用的是煤油灯、蜡烛,吃的是咸菜、干馍。在每年近10个月的防火期里,他们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一次,一天要瞭望96次,一年要瞭望28000次……55年来,共有近20对夫妻守过望火楼。这55年间,上百万亩的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⑥如今,1962年最早上坝的那一批学生多数已经逝去。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但他们却变成了永恒的传奇。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文章标题为“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传奇”,为什么把塞罕坝造林称作“传奇”?
(2)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并克服了哪些“超出想象的困难”?
(3)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列举数据的表达效果。
(4)阅读全文,结合划线词,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但他们却变成了永恒的传奇。
(5)努力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请结合实例,写出你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和体验。
【答案】(1)示例:因为塞罕坝地区极端寒冷,冬季漫长,大风天数多,不利于植树造林;这里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孤独和寂寞时刻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极限。所以,在塞罕坝植树造林成功是一个“传奇”。
(2)示例:他们经受并克服了寒冷、缺少粮食和副食、交通闭塞不能出行、缺少娱乐活动的孤独寂寞、植树成活率极低的困难,终于造林成功。
(3)示例:用连续55年的时间之长,每天96次、一年28000次的次数之多和近20对夫妻先后守望的人数之多,具体表现了三代塞罕坝人始终如一的奉献与坚守,令人动容。(4)示例: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的磨难之多,而众多磨难与造林成功的鲜明对比让读者震撼、敬佩。正是由于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才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他们为实现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目标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精神代代相传,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与塞罕坝林场一起成为“永恒的传奇”。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传奇”写出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的不易。“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写不利于造林的自然条件;“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 写不利于造林的生存条件。所以,在塞罕坝植树造林成功是一个“传奇”。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概括作答。3、4段,写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并克服的超出想象的困难。“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 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写天气的寒冷,“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写他们缺少粮食和副食,“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人们吃饭、睡觉、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写他们因交通闭塞不能出行和缺少娱乐活动的孤独寂寞,“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写他们最痛苦的是植树成活率极低。第4段,写他们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造林成功。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要求从列举数据的角度赏析。把数字和造林者的精神结合起来分析。“近10个月”“每隔15分钟”“28000次”“55年来”“近20对”通过写次数之多,时间之长,人数之多表现三代塞罕坝人始终如一的奉献与坚守,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