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学习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备课学习内容

时间:2011年4月7日下午第三、四节课

地点:二道甸子镇中学

参加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主讲人:于洪霞

内容:在阅读中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一): 质疑的意义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叶圣陶说:“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二):质疑的方法:在阅读中,我们要掌握如下几种质疑的方法

1.依重点质疑

每篇文章都有重点,重点地方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如果依据重点质疑,可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愚公移山》、本课重点是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学生可根据此重点质疑:(1)本文共写了几个人?(2)各人对移山持什么态度?(3)为了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些手法有何作用?这些问题解决了,对这篇文章的重点也就理解了。再就是根据难句质疑。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突出重点,抓住难句,质疑问难,才能理解文章主旨。如抓住中心句、画龙点睛句、篇末点题句等质疑。可见,通过对课文重点句子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理解,也体验到各种句式的用处。

2.依矛盾质疑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合常规的表达方式,其实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情感。如《孔乙己》文末写到:“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用在一句话之中,这是矛盾的,可以依据此矛盾质疑:(1)孔乙己到底死没死?这两个词用在一起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得知这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作者的特殊用意。

3.依高潮质疑

每篇文章都有高潮部分或表达作者情感强烈的部分。要指导学生依据此处

质疑: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中举是此小说高潮部分,可就此质疑: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邻居、老爷对他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表达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说明了什么?范进为什么得知中举而疯?

4.依写法质疑

每篇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中心,作者都巧妙地运用某些写作方法、技巧来突出主题,可引导学生依据写作方法质疑。如鲁迅的《故乡》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写的,可依据对比的方法质疑:(1)找出本文的几处对比(2)说说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性格、对人态度有什么变化?(3)这变化的根源是什么?(4)这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这样,既能理解写法——对比的作用,又掌握本文的主题,更能激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5.依选材质疑

如《谈骨气》一文选了三个事例,可根据所选的事例质疑:(1)我国历史上有骨气的事例很多,文中为什么只选这三个事例?(2)为什么不按时间先后安排?学生讨论后得知:所选的三个事例涉及的人物及环境与孟子的三句话密切相关,体会了作者这样安排事实论据的匠心,也就能对论点的理解更深刻。

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也选了三个典型事例,可根据此质疑:(1)选这三个典型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2)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为什么?这样质疑,使学生对事物认知加深,课堂的情境教学升华到情境教育。

6.依表达质疑

一般每篇文章都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根据表达方式质疑,能更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如《伤仲永》第一、二段是叙述,可质疑:这两段分别叙述了什么内容?第三段是议论,可根据此表达方式质疑:第三段的议论表明作者怎样的观点?前一段的叙述与后一段的议论有什么联系等等。再如《紫藤萝瀑布》主要运用描写和抒情,可依据此质疑:本文从哪几方面描写树和花的?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7.依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题眼,有的题目是本文的线索,理解题目也就把握文章的脉络。如《七根火柴》,可根据题目质疑:(1)七根火柴是从哪来的?为什么用“七根火柴“做题目?(2)这七根火柴凝聚了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把这些问题

弄清楚了,也就把握了脉络、理清了线索,理解了主旨。再如《死海不海》、可

指导学生根据题目质疑:(1)为什么叫死海?(2)死海为什么不死呢?(3)

本文运用哪些方法说明死海不死的?

8.依细节质疑

文章的细节之处不可忽略,往往在细节之处更能突出文章的主旨。如朱自清的《背影》,描写父亲去给儿子买橘子时的动作,运用了“爬、攀、缩、微倾”等动词具体地描写买橘子的情景。可根据此细节质疑:此处运用四个动词描写有何作用?再如《范进中举》:写范进疯后回来途中,胡屠户见范进衣裳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可根据这质疑。

9:依体裁质疑。

根据不同体裁灵活运用不同的质疑方法。如读小说要根据小说三要素质疑,如:本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各是怎样的思想性格?有哪些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故事情节是怎样的?要掌握欣赏小说和评价小说人物的方法。如阅读诗歌要学会欣赏诗歌的“四美”即: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记叙文可根据记叙的要素、线索、记叙的顺序、表达方式、中心、语言、修辞等质疑。议论文应根据三要素即: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证的?引用哪些论据?是怎样论证的?议论结构、有哪些论证的方法?以及中心句、段意、语言特色等质疑。说明文可根据说明对象、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10、依关键词质疑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习惯。例如,教学《三峡》时,阅读描写夏季、春冬季、秋季之景可根据下面关键词来质疑。如夏季:襄、阻绝、奔御、疾;春冬:素、绿、清、影;秋季:寒、肃凄异、哀转。根据这些词可质疑:通过这些词的描绘,表现了三峡哪些特点?使学生体验到三峡那奔放、清幽、凄婉之美。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也能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11:依结尾质疑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文章是篇末点题,有的文章是篇末点明中心,还有的结尾是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可根据结尾处质疑。如《愚公移山》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通过这样的质疑、释疑,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且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