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互动对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互动对话

刚才,我们看了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小学王秀梅老师所上的一节课,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找规律》,现在围绕这节课,我们谈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

1.随着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很多学校安排了专兼职

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置了心理健康咨询室等等,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由他们来负责就行了,何必让所有学科教师也承担这个任务呢?

答:教育部关于(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这句话表达出这几个意思:“三全性”全员、全程、全方位

所谓“全员”,是指学校里的所有人,既包括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也包括所有的教师和工作人员都是心育工作者;全程是指学校各种活动的全部过程都应该包含心育因素;全方位是指学校要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全面落实育人责任。全员是主体概念,全程是时间概念、全方位是空间概念,全员、全程、全方位从人、时、空三位一体的视角,表达了人人做心育、时时做心育、事事有心育的要求。

因此,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教师的事,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是分内事,要自觉地参与。发挥学科作用,在学科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学校的一二个专职心理教师是不够的,(更何况,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很多学校还没有专职心理教师)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如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

在说这节课的教育目标是如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之前,说一下概念: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它涵盖课堂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精心设计,课

堂管理和课堂心理环境的加强和优化,学业困难生的帮助指导等。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在数学教学中在中小学数学学科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的教育。即:

1.通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现实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萌发求知欲望,感受数学的趣味、实用和美妙,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引导学生在经历探索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3.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维思想宜逐步深入”这个理念在《找规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找规律》是小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最后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分4课时进行,我们看的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通过图形的变化找规律。与一年级相比,本课最大的变化是图形的排列规律复杂了一些,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表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三者不是截然割裂的,而是根据教学内

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有机融合。

《找规律》这节课是人教版第四册115页例1教学内容。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验证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和归纳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验证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验证”属方法与过程;而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则是这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和归纳推理能力。主要是指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技能,而这技能也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所达到的目标之一;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实用和美妙。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因此,在这节《找规律》一课中,每一条表述中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体现出心理健康无处不在。

这些教学目标的设计也体现出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2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般7、8岁,正处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

的儿童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获得了较为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可逆性和守恒性已经初步建立,有了一定的分类、顺序排列及对应能力等。因此,内容符合年龄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

3.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哪些地方体现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哪些点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哪些内容以及具体表现。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知识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智力因素,一是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对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老师们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获得非智力因素等的发展。

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师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电视墙是图案是什么样的?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颜色的变化有规律,即四种颜色是循环排列的,第二行是将第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同样第三行、第四行也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在上一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这组是这样的,接下来都是这样排列的,学生如果没有很好的观察力就看不到这些,图像的变化也是如此。除了横着进行观察,教师还让学生竖着看、斜着看,体现出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

第二,是注意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体现在

第一,教师用积极的情绪感染着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