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诱变技术及抗药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诱变技术及抗药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姓名:张鑫淼班级:生工1301

一.实验目的

以紫外线处理细菌细胞为例,学习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技术。

了解细菌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二.实验材料

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培养基:营养肉汤(nutrient broth)固体和液体培养基

试剂:2mg/ml链霉素,(Str)母液,无菌生理盐水。

仪器:1ml的移液管17个,10ml移液管11个,无菌试管9个,无菌培养皿15个,无菌三角瓶7个(其中一个内有无菌的玻璃珠20~40粒),无菌漏斗(内有两层擦镜纸),无菌离心管1个,离心机,紫外诱变箱等

营养肉汤蛋白胨10g牛肉膏3g氯化钠5g蒸馏水1000mLpH 7.4

营养琼脂蛋白胨10g牛肉膏3g氯化钠5g琼脂15~20g蒸馏水1000mL

三.实验原理

以微生物的自然变易作为基础的筛选菌种的机率并不很高。因为自发突变率小,一个基因的自发突变率仅为10-6~10-10左右。为了加大突变频率,可采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进行诱发突变。物理因素中目前使用得最方便且十分有效是UV,UV诱变一般采用15w 的紫外灭菌灯,其光谱比较集中在253.7nm处,这与DNA的吸收波长一致,可引起DNA 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嘧啶间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引起菌种的遗传特性发生变易。在生产和科研中可利用此法获得突变株。

链霉素属氮基糖昔类抗生素,其杀菌机理是作用于核糖体小亚基,使其不能与大亚基结合组成有活性的核糖体,从而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细菌对链霉素产生抗药性的作用机理一般是由于编码核糖体蛋白S12的rpsL基因或其他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相应的核糖体蛋白发生改变,是蛋白质合成不再受链霉素抑制。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步骤

(一)出发菌株菌悬液的制备

1. 出发菌株移接新鲜斜面培养基,37℃培养16~24h;

2. 将活化后的菌株接种于液体培养基,37℃ 110rpm振荡培养过夜(约16h),第二天,以20~30%接种量转接新鲜的营养肉汤培养基,继续培养2~4h;

3. 取1ml培养液与1.5ml离心管中,10000rpm离心3~5min,弃去上清液,加1ml无菌生理盐水,重新悬浮菌体,再离心,弃去上清,重复上述步骤用生理盐水恢复成菌悬液;

4. 将上述菌悬液倒入装有小玻璃珠的无菌三角瓶内(预先加入9ml无菌生理盐水),振荡20~30min,以打散细胞;

5. 取诱变前的0.5ml 菌悬液进行适当稀释分离,取三个合适的稀释度倾注营养琼脂平板,每一梯度倾注两皿,每皿加1ml菌液,37℃倒置培养24~36h,进行平板菌落计数。同时选取合适浓度的菌悬液0.1ml涂布营养琼脂+Str平板(Str终浓度8ug/ml),37℃倒置培养24~36h,进行诱变前抗药菌落计数。

(二)UV诱变

1. 将紫外灯打开,预热30min;

2. 取直径6cm的无菌培养皿(含转子),加入菌悬液5ml,控制细胞密度为107~108个/ml;

3. 将待处理的培养皿置于诱变箱内的磁力搅拌仪上,静止1分钟后开启磁力搅拌仪旋纽进行搅拌,然后打开皿盖,分别处理5s、10s、15s、30s、45s,照射完毕后先盖上皿盖,再关闭搅拌和紫外灯;

4. 取0.5ml处理后的菌液进行适当稀释分离,取三个合适的稀释度倾注营养琼脂平板进

行计数(避光培养)。

(三)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1.取1ml诱变处理好的菌悬液接入20ml液体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进行后培养,37℃120rpm 摇瓶培养;

5. 对后培养以后的菌悬液进行适当稀释,分别取三个合适的稀释度个1ml,倾注营养琼脂平板,37℃倒置培养24~36h,进行平板菌落计数。同时,选取合适浓度的菌悬液0.1ml,涂布营养琼脂+Str平板(Str终浓度8ug/ml),37℃倒置培养24~36h,进行诱变后抗药菌落计数,观察紫外诱变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对平板菌落进行计数,并计算死亡率

死亡率=(照射前活菌数/ml—照射后活菌数/ml)/(照射前活菌数/ml)

2.对诱变前后药物平板进行计数,计算大肠杆菌链霉素抗性的突变频度。

自发突变频度=(诱变前样品中Str抗性菌数)/(诱变前活菌数)

诱变突变频度=(后培养以后样品中Str抗性菌数)/(后培养以后样品中的抗性菌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