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合集下载

论李贽“童心说”的文学生命意识

论李贽“童心说”的文学生命意识

论李贽“童心说”的文学生命意识李贽“童心说”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对文学生命的阐释和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关注这两方面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内容。

从广义上讲,和人一样,文学也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成、发展并展现自身延续性的事物,具有时间、空间和价值等生命具有的一般规定和内容,可以视为一种生命形态。

从直观上看,李贽“童心说”体现的正是一种文学生命意识,它集中阐释了文学生命与创作主体的关系。

李贽在其名篇《童心说》中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又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李贽认为童心就是真心,是绝对的假,绝对的真,是没有受到任何世俗污染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是作家发自心底的本原的真情实感。

他认为在真正的文学创作中作家应该摆脱一切羁绊束缚,剥离种种虚假伪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作真文,言真情。

作家为文要言真情,文学作品应当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

对此,我国古代很多文学理论家也都曾作过阐释。

刘勰云: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

言与志反,文岂足征?刘勰提出的“为情者要约而写真”的命题,其实就是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有真挚而充沛的情感,也就是“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

在《庄子·杂篇·渔父》中有这样一段话: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摘要李贽作为明中后期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童心说”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历来备受学界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童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同时,围绕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及体现深刻阐述其童心思想。

论文首先论文首先阐释童心的内涵,接着再从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手,阐述其思想在文艺创作与道德追求方面的实践。

本文运用追本朔源、知人论世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其童心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对社会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明代后期;李贽;童心思想;社会意义Li Zhi Childishness of ThoughtsAbstractLi zhi a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deo l ogical circle figur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e thou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ven the time of the thinker, astronome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And"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part, always has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o "child" in this paper defines and explains at the same time, around it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elaborated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child thought. It firstly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ld and then li zhi chil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ave laid a hand on him, explains its thought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ralpursuit of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the new moon source, ZhiRenLunShi after this, and other ways to further research the child of his thoughts and ideas of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thus forming a scientific paper.Key wordsThe late Ming dynasty; Li zhi; Shin thought; Social significance引言李贽﹙1527—1602﹚本名林载贽,因承袭父祖,归宗改姓李。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李贽童心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美学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
文化乃至生活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李贽看来,童心即天真烂漫、毫无羁绊的心态,这种心态表现了一种自由、开放、真诚、纯净的美学,它不仅仅是针对童年时期的心态,更是一种超越时间、超越年龄、超越国度的美学理念。

李贽认为,童心是一种感性认知,而感性认知才是领悟真实美的
最高境界,它打破了理性和感性的二元对立,更强调了人类感性、创
造和自由的本性。

也就是说,童心说所强调的不是简单地回到童年时期,而是回归到产生真实创造美的源头,追求美的真谛。

童心说中的美,要求我们去寻找和感知那些真实、纯粹、朴素、大自然的自然美,而非艺术或文化形式的美。

童心说中的美学理念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我们今天富裕、
繁华、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往往过于看重物质和功利,忽略了
人的真实存在和感知。

而童心说所强调的人的真实、自由、开放、创
造的本性,提醒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大厦中仍需保持着原始的本真,继
续探寻和感知人类本真而非虚构的文化表现。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不仅让我们重新看待和感知
被我们忽略了的自然美,同时也引导我们返璞归真,寻找真实、自由
和创造的本途。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作者:柴玉如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李贽“童心说”以探究“本真”、“本心”为核心,以重真情、重个性为基本内涵,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强调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真切感受与率性抒发。

一、历史背景明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行政机构、各级学校、编纂标准化经书、科举制度等各种措施确保社会思想的统一,以便更加适合日益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这种教条推向了高潮。

这种对“天理”和“人欲”的二元划分,客观上造成士人意识的僵化,人格的偏执。

无疑这种压抑人性、鼓吹僵化教条的做法会促生新的思想解放。

因此晚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重真情、重个性(自我)。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当属李贽。

李贽的“童心说”更以提倡赤子无伪之真情实感而猛烈地荡涤了当时文坛的拟古主义恶劣文风,抨击了宋明理学。

二、思想观点(一)“童心”贵真,出于本心童心说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所认为的“童心”是“心之初也”,即人最纯朴天然、源自真性情、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

在《童心说》一文,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这里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就是绝假之心,就是人的真实情感,即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

它不被功名利禄左右的,是没有掺杂私心杂念的。

李贽的“童心说”昭示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其审美趣味表现出鲜明的自然真情和平民主义的倾向。

李贽特别突出了他对主体精神的强调。

(二)真情实感,源于自然李贽把“童心”作为文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批评标准。

他提出文学创作要表现童心,重要的就是要强调真情实感。

从文中我们能得到证实,一方面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是他对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强调。

另一方面,李贽认为“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张青波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初姓林,名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体现在美学上。

“童心说”本质就是强调作者的真实感受,敢于摆脱束缚世俗的苛刻,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代表新兴理论形成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的“心即理”,“心无外物,心无言,心不合理”的思想,强调以精神主义为主题,要时刻保存本心,反对假的现象。

李贽在他的著作《童心说》中提出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其中一个就是哲学命题,他认为做人要时刻保持着一颗原始的童心,做一个真实的人,讲真话。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对是假纯真,最初的人性也。

如果失去了纯真,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童心,就失去了一个真正的人。

”一、崇尚自然、实事求是李贽围绕着童心,“清白”思想是他的研究的重要场所,他要求文学必须实事求是,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追求自然的本质,坚决反对违背道德原则的思想,李贽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感受,他强调指出,自然是感受文学作品的重点、真理,李贽认为美是自然的,自然本身是美丽的,只要是自然的,天然存在的理性管理。

文学主要表现在人的内心想法要时时刻刻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既然人的心性是童真的、是自然的,那么文学应该自然的表现这种真情流露的童真之心,它本身是不应加以任何限制和阻碍的。

李贽反对新的叛乱,那就是他能从“真”和“自然”开始正视自私和愿望,这是一个正面的功利思维是人的本性,并认为这是良心的自然表现并且不加节制。

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

除去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这种物质欲望和追求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所以客观存在的自私是合理的,所以在文献中也应该表达普通人的感情,文本应该是由人的真实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的,并不是因为“自然的在写感情的文字,面对自然来表达真实想法,以创造它可能成为对文字作品真实自然的愿望。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篇一童心说李贽读后感读了李贽的《童心说》,我这心里头啊,就跟那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

李贽这家伙,可真是够大胆的!他说的那“童心”,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异类的想法。

可我觉得呢,他说得还真有点儿道理。

咱想想啊,小时候,咱多单纯啊,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那才叫一个真实。

可长大了,这社会就像个大染缸,把咱都染得五颜六色的,都不知道自己原来啥色儿了。

是不是?就说我自己吧,小时候梦想当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

可现在呢?面对一堆堆的作业和考试,那英雄梦早就不知道被扔到哪个旮旯里去了。

这难道不是我们失去“童心”的表现吗?也许有人会说,长大了就得成熟,就得懂规矩。

可这成熟难道就得把我们内心的那份纯真给抹杀掉吗?我看未必!李贽说的“童心”,可能就是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别忘了自己的初心,别丢了那份最宝贵的纯真。

可这说着容易做着难啊!我有时候也在想,要是一直能保持那份“童心”,那该多好。

可现实是残酷的,它总是不停地拉扯着我们,让我们离“童心”越来越远。

这到底是社会的错,还是我们自己的错呢?唉,反正读了这《童心说》,我是又纠结又感慨。

真希望自己能在这混沌的世界里,找回那么一点点儿“童心”。

你们说,能吗?篇二童心说李贽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李贽的《童心说》,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 可越读越觉得,哇塞,李贽这老爷子,真有他的!他讲的“童心”,不就是咱们小时候那种啥都不怕,啥都敢想敢做的劲头吗?那时候,觉得自己能飞,能穿越时空,能和外星人做朋友。

可长大了呢?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去哪儿啦?我觉得吧,可能是这社会的条条框框太多啦,把咱们的“童心”给框住了。

比如说,大人总告诉我们要这样,不能那样,慢慢地,咱们就不敢想那些稀奇古怪的事儿了。

就像我,小时候梦想着成为画家,画出世界上最美的画。

可长大了,周围人都说画画没前途,要找个稳定的工作。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吗?我看未必!也许,这就是我们丢失“童心”的代价。

浅析李贽“童心”说与音乐主体性原则

浅析李贽“童心”说与音乐主体性原则

浅析李贽“童心〞说与音乐主体性原那么论文关键词:“童心〞说音乐主情性音乐主体性论文摘要:李赞反对宋明理学对音乐的束缚,提出“童心〞说。

在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明中叶以来音乐主情性思潮。

这一主情思潮本着以心为本、以人为本的音乐主体性原那么,主张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

强调音乐表现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李贽(公元1527—1602年),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

以“异端〞自居,为人“直气劲节〞,“好刚使气〞,“意所不可,动笔之书〞(袁中道?李温陵传?),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论物理〞,“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以抨击传统教条与假道学,终被当权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

所著?焚书?,有书答、杂述、读史、诗等六卷。

其自序讲“?焚书?,那么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盲,既中其痼疾,那么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

书出后,果如其官,历遭封建统治者查禁焚毁。

李贽是在明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良知〞、“本心〞论的根底上,提出了崭新的“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

假设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假设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焚书?卷三“童心〞说)。

其“童心〞说不仅表现出天赋道德观,又高扬了自然人性论。

表现于美学思想方面,却继承了?老子?“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的思想。

这种美学思想反映在音乐方面,便形成了“以自然为美〞的思想,也就是在形式上主张完全服从于抒发情性的需要。

在李贽“童心〞说思想的影响下,有当时的黄周星、袁宏道、张琦、冯梦龙等与李贽前后照应,形成了自觉向传统礼乐思想、向“淡和〞审美观挑战的音乐思潮。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李贽这人可真大胆,在那个时候就提出“童心”这么个概念。

啥是童心呢?在我看来,就像是我们小时候那种最纯粹、最本真的心思。

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看啥就是啥,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就像小时候看动画片,一眼就能分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没那么多复杂的所谓“背后故事”去分析。

他说那些失去童心的人就变得假模假式的了。

这可太对了!你看现在有些人啊,说话做事都得先想想是不是符合这个规矩、那个套路,是不是能给自己长面子或者带来好处。

就好比去参加个聚会,明明不喜欢那些无聊的寒暄,还得堆着笑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这可不就是丢了童心嘛。

李贽批评那些儒家经典的教条如果把人的童心给弄没了,那可就糟了。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读书学习,本来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事理,结果有些人读着读着就成了书呆子,只知道按照书上写的来,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了。

这就好像是把一颗鲜活的心,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最后变得死气沉沉的。

不过李贽这篇文章也给我一种希望的感觉呢。

他强调童心,就像是在呼唤大家把心底最真实的那部分找回来。

咱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虽然不能完全像个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地活着,但也不能把自己的童心丢得一干二净啊。

比如说,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看到美丽的风景就尽情地去感受,而不是只想着拍照发朋友圈求点赞;遇到不公平的事儿,也能像孩子一样勇敢地说出来,而不是因为各种顾虑就默默忍受。

试析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试析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试析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论文摘要]李贽是明代一位标新立异而对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

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提出“童心说”与“化工说”两个重要的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李贽;文学批评;童心说;化工说李贽是明代一位以狂放着称的思想家,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道学,注重个体生命之解脱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

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李贽重视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然表现,强调情感之真诚无伪与表达之流畅通顺。

于是他提出着名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一、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基础。

就“童心说”来看,李贽围绕着“自然无伪”这个核心展开论述的。

“童心”一词的本义是指人心之本然状态,即童稚之心,李贽认为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心之初也”。

突出强调“真”,即人类童年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没有受到后天教化的影响。

但李贽更看重的是表现思想情感之真诚无欺,这是与虚假伪饰相对立的层面。

故日:“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即所言要发乎心,不要掩盖自我真实想法,要自然无伪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

这是针对盛行一时的假道学所提出来的,李贽推崇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写真文。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白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由此可以看出,决定作品价值的是“童心”,作者只有将“真心”融入创作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可能创作出来好的作品,这着重强调了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作用。

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李哲童心说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李哲童心说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李哲童心说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李贽是明朝后期著名的进步思想家。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中最鲜明、最概括的核心学说。

本文从“童心说”的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及其现代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

李贽“童心说”不仅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童心即孩童般纯真之心,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人类最初的生命表现。

明代著名学者李贽的“童心说”是李贽思想中最鲜明、最概括的核心学说。

所谓“童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人的自然情性,包括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可以看出“童心说”就是强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见其文学观念带有抨击伪道学与重视个体精神的离经叛道的色彩,这不仅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童心说”要求人们自由平等地发展和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念,这对医治时下社会弊病,净化心灵起到积极作用。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童心说”进行论述。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浅析李贽的《童心说》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

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

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

其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

而本真自我在接受了闻见的道理以后便丧失了。

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

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

略谈李贽的“童心说”

略谈李贽的“童心说”

略谈李贽的“童心说”作者:刘倩忠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4期摘要:李贽所生活的时代,政治上日渐衰落,而经济又极盛,思想文化新旧交替冲突,种种迹象表明,这是社会发生巨变的前兆。

李贽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人生经历、思想学说对后世文人有巨大的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章。

关键词:李贽思想史文学史一、李贽其人李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颇具争议,后人对其评价不一,褒者如“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贬者有“狂悖乖谬,非圣无法”之类。

李贽在《明史》本无传,只有片断之语附带于《明史》耿定向的传记中:“(耿定向)尝招晋江李贽于黄安,后渐恶之,贽亦屡短定向。

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游。

贽小有才,机辨,定向不能胜也。

贽为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发,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

居黄安,日引士人讲学,杂以妇女,专崇释氏,卑侮孔、孟。

后北游通州,为给事中张问达所劾,逮死狱中。

”李贽1527年出生于泉州,当时家道早已中落,这也是他为什么在中举后无法再继续努力获得进士及第的资格,早早地做了官。

自1556年始,其历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到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此为其一生担任过的最高的官职。

李贽一生都没有真正富裕过。

他当了二十几年的小官,俸禄微薄,经常靠人救济,连家人都养不起,其子女多夭折,只留下一个女儿,这种紧巴巴的日子直到他做了知府后才有所好转,又在任满后主动离职,放弃大好的前途,携全家迁往黄安。

两年后,李贽只身去了安徽麻城,住维摩庵,不久,又迁移麻城阎家河镇北部的龙潭湖芝佛院。

三年后,李贽剃发为僧。

从李贽的随笔中获得的信息来看,李贽出家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摆脱俗事束缚,寻得自由。

当时的李贽已是花甲之龄,他觉得一生飘零困苦,为仕二十几年,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已尽,是可以为自己选择命运的时候了。

他落发后,读书著述,游学讲道,其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李贽个性放荡不羁,常评论时事政治,思想独特新颖,信徒众多,影响广泛。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明代文艺上的新思潮是在嘉靖、万历时期思想文化界反理学、反传统的浪潮中壮大起来的。

以“异端之尤”名世的李贽,是晚明杰出的思想家、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也是这股体现了人性觉醒、思想解放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在接受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发展为对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批评。

后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状下狱迫害至死。

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著作约30余种。

(1)童心说:李贽反对一切虚伪、矫饰,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并把这种文学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予以肯定,这个高度就是“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文艺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天下之至美的文章应出自于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明确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他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李贽的“童心”,正是指人的本性,人的自然之性。

“童心”之美,亦即人性之美,自然本性之美。

以“童心”为“天下之至文”之源,也就是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假道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方为最美之佳作。

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标准。

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以“童心”作为创作和评论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童心说”不仅是批判反动道学和文学教条主义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是主张革新创造的理论依据,作为正统文学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在反对华而不实的“台阁体”所造成的点缀升平、阿谀逢迎的恶劣风气上,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

但他们的文学方向是根本错误的。

一切以古人为标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导致了做诗文都得规步秦汉盛唐的不良风尚。

李贽"童心说"的基本内涵与文学实践

李贽"童心说"的基本内涵与文学实践
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文学理论的核心,主张文学必须回归本真,强调童心是人类与生俱来最美好、最纯洁的品质。他反对文学中矫揉造作的假文,提倡作家应秉持真心,抒发真情实感。在文学创作上,李贽倡导朴实的文学观,认为作家的自身素质至关重要,需勤于积累才能创作出发自真心的美文。同时,他主张文学应因时而变,随着时代发展不断革新内容与形式,反对盲目拟古。这些观点体现了李贽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其“童心说”不仅是对文学本源的深刻探讨,更是对晚明文学风气的一种反思与批判。在心学、佛学等思想影响下,李贽进一步认识到个体价值与个性解放的重要性,这成为其反理学文学主张的精神内核。通过赏析李贽的“童心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文学思想及实践,感受其对真、善Biblioteka 美的执着追求和对文学发展的独到见解。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目录摘要 (1)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 (1)二、“绝假纯真”——“童心”式写作 (2)(一)真诚 (2)(二)初心 (2)(三)感性 (3)(四)想象 (3)(五)陌生化 (3)三、“童心”不死——童心说的后世影响 (4)(一)对明清文坛的影响 (4)(二)对新文学的影响 (4)(三)对当代文坛的影响 (5)四、总结 (5)参考文献 (6)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摘要]“童心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蛰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理论,李贽其人作为晚明时期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在明代后期的思想界刮起一阵飙风。

今天,随着人们对文学思想研究日渐深入,不可否认的是,他提出的“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意义。

以下将从何谓“童心说”、“童心”式写作、“童心”未死等等几个方面论述李贽“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的价值。

通过对于李贽“童心说”中隐含的文学创作态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为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文学创作创作态度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童心说”是晚明时期的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艺术思想,同时李贽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今天都有着重大意义。

他主张文学思想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在他看来,“童心”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童心说》一文的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他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出自于未经过理学“闻见道理”沾染的“童心”。

“真情”即出于真心的表达者。

而他所谓障碍童心的“闻见道理”,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

“闻见道理”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

而出自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童心,可以使作家写出摆脱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引言李贽,字子华,南宋理学家,曾担任南宋朝廷要职。

李贽的学问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他提倡要以童心之态来面对生活和事物。

本文将探讨李贽童心说的内容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童心说的背景李贽认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失去童心,变得越来越功利与现实。

他认为,童心是纯真、天真和善良的象征,是一种拥有梦想、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态度。

童心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能够让人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童心的重要性李贽认为,童心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幸福非常重要。

童心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让我们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童心让我们保持乐观、积极和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办法。

拥有童心的人们往往更富有创意和想象力,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童心与现代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童心变得越来越稀缺。

人们常常被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社交压力所困扰,失去了对真实生活的感受和探索的热情。

人们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愿望,而是追逐功利与物质的满足。

这样的生活让人们感到焦虑、空虚和失落。

然而,如果能够保持童心,我们就能够重新认识生活,找回生活的本质。

只有拥有童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我们可以通过多角度、多角度去看待事物,不断发现事物背后隐藏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保持童心保持童心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以下是一些保持童心的方法:1. 保持好奇心保持好奇心是保持童心的关键。

我们可以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断地学习与探索,去发现生活中的奇妙之处。

2. 享受游戏游戏是童心的表现之一,通过玩游戏,我们可以释放自己的压力,放松身心,体验无拘无束的快乐。

3. 保持想象力想象力是童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观影、绘画等方式来培养和保持想象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 跟孩子互动与孩子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童心。

孩子天真、活泼,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常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想法。

论李贽_童心说_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_汪文忠

论李贽_童心说_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_汪文忠

世祖林驽是泉州的巨商,常贸易往来于波 向分道扬镳。两人的冲突导致李贽的若干 就是杂念冰消情绪宁静之际,此时视觉听
斯湾,后娶一印度女为妻,所以在相当长 朋友离他而去,他当时自以为自己老年没 觉、 触觉还没有全部开动, 只凭个人的直
的时间内,他的祖先是和混血家庭以及伊 有朋友,自称为“老苦”。万历二十四年。 觉去领会宇宙间那种无可形容的美感。这
治秩序与道德原则提升到哲学高度的企 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
就当时的文坛而言,代圣贤立言、点
图,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广大人民自觉地压 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1]这 缀升平的“以时文为南曲”的逆流,粉饰
抑人性,放弃反抗,更加驯服地接受统治。 里,“童心”可以直接理解为童子之心,所 现实的“台阁体”,以及矫枉过正的前后
了同时代的人,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 他要求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树立了 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乃至整个美学思想的
的。曹雪芹横绝千古的《红楼梦》正是在 与人生紧密合一的文艺美学观念,强调了 整体特征。
李贽以自然为美, 以情格理,抒写真实人 生的文艺思想影响下创作出来的,其中大 旨谈情,是“将女儿真情发泄一二”。尤 其是在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上,他把 宝玉塑造成一个没上过几天正经学,没有 过多地受“《六经》、《语》、《孟》”熏染, 童心不灭的人物,与“童心说”所提倡的 思想是颇为相近的。直至近现代,李贽及
[6]容肇祖.李贽年谱[M].北京:三联书店出
因为他以“童心”为文艺创作之本源,也
版,1985
就否定了客观现实生活作为文艺之源泉的
[7][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说[M].北京:中
和对真情的追寻。而在汤显祖看来,真正 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成功的文艺创作 术形式看成完全是非人工、无所为的,是

浅析李贽《童心说》一文推理论证艺术的巧妙运用

浅析李贽《童心说》一文推理论证艺术的巧妙运用

浅析李贽《童心说》一文推理论证艺术的巧妙运用《童心说》一文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他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矛头直指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其说教非“万世之至论”。

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从而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然而,就本文的论证结构而言,也是独具匠心,富有特点的。

文章的四个段落论证思路清晰,结构联系紧密,是一篇巧妙运用推理论证艺术的经典案例。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来一同赏析这一精美的论证艺术。

文章的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文段使用了一连串的判断句式,以判断推理的论证方法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具体推理思路为:大前提:“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佳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小前提:“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结论:所以,要做真人,就必须具有童心。

文章的第二部分,以归纳推理的论证方法,从时间的渐进所导致的结果来论述分析了“多读书识义理”反而使人们丧失童心的原因。

揭示了封建道学的“闻见道理”正是泯灭人们童心的罪魁祸首。

文章的第三部分,采用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进一步论证“童心既障,则其人必假;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

”进一步提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观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经典,揭示其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绝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抹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性光辉。

从文章的段落结构可以看出,四个部分既具有相对独立的观点和内容,又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密联系。

文章的第一部分通过判断推理的论证方法揭示了真人和童心的内在必然联系,要成为真人必须具备童心。

第二部分则阐述了人们丧失童心,成为假人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则详述了童心丧失,成为假人后所产生的后果,从而得出“天下之至文”不能流程于世的根节所在是“失却真心”,自然生成“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主旨论点,而这句话成为了文学批评衡量文学作品的一项重要标尺。

论李贽《童心说》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论李贽《童心说》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论李贽《童心说》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摘要:明代,程朱理学立为官学,统治学术思想,逐步走向僵化。

朝廷“存天理,灭人欲”,借泥古崇圣和所谓的天理来控制并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以达到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

读书人如同一台台录入机器般,被那些“假人、假言、假事”日渐浸染的麻木。

当时自称“异端”的李贽,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大胆的抨击、反对,并且提倡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在当时实为难得可贵。

但也存在着他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李贽笔下的“童心”以及文中的反叛自由精神和局限性来对该作品进行解读。

关键词:李贽;童心;反叛;自由;局限一、童心本人认为,李贽的“童心观”应来缘于道家思想。

在道家中,“真”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其初主之来源显然与老、庄影响有直接关系。

老子之婴儿实与道、自然及朴与之义同,故老子之人生目标便是见素抱朴,亦即‘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相’(《老子》二十八章),一句话,归之于浑沌虚无。

”[1]不因人事去毁灭自然,不因造作毁灭性命,不因贪得去求声名,做到这些就可以返璞归“真”。

保持自然与本真,自然可以守护“童心”。

而《童心说》开篇也提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2]即人在没有受到一切外物影响时的那颗质朴之心,便是童心。

作者认为,童心丢失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读了太多所谓的“圣贤之书”,而导致了天下书生的心灵本源逐渐消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2]这又与荀子的性恶论又有几分相似,即:“人之性恶,善之伪也”,人需要通过教化手段等后天的力量来为善。

从书本中学来的知识并不是人的本真童心,而是人为的结果,用作者的话说便是“童心失”。

可见李贽笔下的童心还是带较为相对与片面的,如果推及到现代来看,恐怕就有些不合时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浅析李贽的《童心说》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

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

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

虽然有那么多的疑问与指责,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氛围在慢慢形成,巴金勇敢地选择了言说,自己带头“说真话”。

他的《随想录》也被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在里面他反复地提出要“说真话",并把“说真话”与文革,与现实生活的存在相联系,有真意浓情,有严厉批判,有殷切期望,更有良心的解剖。

他的这种文论无不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内容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而情感的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感的真实是通过内容表现出来的。

台湾作家三毛的作品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露社会问题为己任,而是把自我人生的抒写作为创作的中心。

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

”“我写的其实是一个女人的自传。

”“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

”“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让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

”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

她的这种写作正是体现了李贽提出的“童心说”文学理论,她也认为童心是写真诚文章的根本。

巴金和三毛都是从这种“童心”出发去写作,写出了人间的杰作。

将自然而不矫饰的个性表现视为最佳作品,将个性之真与人生之趣作为最高审美追求。

李贽文学的创作理论很注重真实性,这与他个人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他一生主要兴趣在于追求自我生命之自由与解脱,故而他保持一颗真心是必不可少的,他自认为不能被世俗风气污染,不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创作。

正是因为他的真才被黑暗的社会逼迫自刎。

二、纯真自然人性——反儒学污染李贽所处的时代是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传统价值观念遭到前所末有的怀疑的时代,新思想的萌芽正在顶破历史的坚冰,伸展出稚嫩的绿叶。

在这种环境下,李贽仍然秉持童心,要求创作作品表现童心要“由乎自然”,不能有丝毫的“牵合矫强”。

他说:“盖声色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有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

”从中可见,他的“童心说”即是“自然人性说”。

他从自然人性论出发,把人进行思维的本能、本性都看作是天生的人寒了要加衣,饥了要吃饭,同样人见了美好的事物就喜悦,见了丑恶的事物就憎恶,与这种童心相联系,李贽提出了识、才、胆的意义和审美价值,识由知来,知之愈多,识见愈广,才和胆均由识而发,一个人如果童心常存,识、才、胆就会正常发挥作用。

他要求识、才、胆应三者俱备,他以此衡量自己,觉得自己在为人处世上,“出词为经,落笔惊人,我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二十分胆。

呜呼!足矣,我安得不快乎!”。

“快”就是审美感情上的满足和快活,由此他要求文学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作品,“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也不能把作品“藏于名山,投之水火”。

李贽的这种自然人性论的“童心说”,在思想上和美学上,有着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巨大的进步意义。

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和三纲五常,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人的自然天性的发展。

而李贽为人“笃爱佛禅,时常以谈禅证性为务,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亦模仿禅僧”,他的“思想深受禅宗的影响”。

从儒学与佛禅的对比中可见,李贽认为儒学的发展会让人失去“童心”,失去人的自然本性。

李贽的“童心说”不仅强调审美情感的真实,且钟情于文学的自然表现。

真实就是自然,而童心是人最初的本心,童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的本质,不应该受到世俗观念的污染。

三、至文观——小说戏曲李贽从人的真心真情谈起,谈到写文章形式上的自然状态。

在李贽看来,“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天下的经典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如果童心常在,那些伪道学家所宣讲的道理,在社会中形成的贪婪之心,就会失去立足之地。

这样,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文体风格都可以出现极好的作品。

只要是从真情出发的自然的流露,就会写出好文章。

好文章的标准是自然,是一触即发,并不是在于单独字句的雕琢与结构、体裁、风格等形式上的故意安排与矫揉造作。

作品的形式是情感抒发的自然而然。

这就是说,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出自童心,可见在作品创作中,童心是不可丧失的。

李贽在“童心说”中,把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水浒传》与儒家的“六经”以及《论语》、《孟子》等破天荒的相提并论,认为《水浒传》是出于“童心”的“天下之至文”,他把《水浒传》看成是圣贤的发奋之作,其价值远在该书之上。

李贽在提出“童心说”的同时,还提出了文学创作要“顺其性而作”、要“有为而作”,反对无病呻吟,强调创作要有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蓄极积久、势不能遏”,这些进步的文学主张,都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李贽的散文是以议论性散文为主,很生动地表明了他要自由地发挥个人见解的创作心态,虽讲道理却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其关键就在于议论中常伴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性,这不仅对当时伪道学家这群类型形象的刻画颇有特色,而且对文章的创作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他自己乃至后人写出好的文章有指导作用。

李贽提出“童心说”意在鼓励作者真情创作,自然抒发,选取某种情感最适合表达的手法、文体和风格, 创作出“内含于章美”、“笃实生辉光”的好文章。

这是对于文学整体由内及外、由质及文的恰当描述,也是对文学创作提出的一个理想的标准——保持一颗纯真之心。

创作上的自然,不是随意为文,而是在表现真实情感的基础上,真诚地创作,而这种文体、篇章结构、字句的安排不是刻意为之,是感情充而自溢的自然而然“风行水上”。

能成为天下公认的“至文”,当属纯真自然之作,是主体情感的自由抒发与人格价值的自我彰显。

所以,李贽认为《西厢记》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化工”之作“,,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正所谓“造化无工”是情感的自然挥发,无工而文。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首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首先,他以“童心说”反对假道学,指出写文章要讲究真实,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不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创作。

其次,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再次,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

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最后,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总之,《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

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它提倡个性的自由解放,以及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

这种见解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1、《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2、《焚书》卷三3、《读律肤说》焚书卷三4、《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徐中玉郭豫适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5、《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李春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