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精)

合集下载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步骤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步骤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步骤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处理:将测量仪器的读数记录下来,包括各个测站的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等测量数据。

2. 靶点坐标计算: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各个测站的靶点坐标,通常使用测站坐标和方向角、斜距进行计算。

3. 水平角调整:根据多次观测的水平角数据,进行角度平差,以提高测量精度。

4. 垂直角调整:根据多次观测的垂直角数据,进行角度平差,以提高测量精度。

5. 斜距调整:根据多次观测的斜距数据,进行距离平差,以提高测量精度。

6. 水平位移计算:根据测站之间的水平角和斜距数据,计算各个测站之间的水平位移。

7. 高程计算:根据测站的高程、垂直角和斜距数据,计算各个测站的高程值。

8. 结果检查: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9. 数据输出:将计算结果整理成报告或者数据文件,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的方法步骤

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的方法步骤

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的方法步骤1.数据整理:将所有野外测量得到的数据整理并记录在测量数据表中,包括所有测角、测距的观测值和对应的仪器误差。

2.角度计算:按照附合导线中的角度连接关系,计算方位角、前方差以及前后角差等。

首先,计算第一站的初始方位角,即参考方位角。

其次,计算后续各站的方位角,可以使用闭合导线平差法或者条件方程平差法。

最后,计算前后角差,验证闭合条件是否满足。

3.距离计算:根据实地测距所得的观测值,考虑仪器误差等因素,计算出各测线的长度。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直接计算法、估计法和逐差法。

4.坐标计算:根据已知的控制点坐标和测量所得的距离和角度,计算出各测站点的坐标。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方位角距离平差法和三角测量法等。

5.平差计算:根据所得的测角、测距和坐标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得到更为准确的测量结果。

常用的平差方法有角度平差、距离平差和坐标平差等。

6.误差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包括观测误差和计算误差。

观测误差一般通过残差分析来评估,计算误差可以通过方差分析和误差传递公式来分析。

7.结果检查: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验证闭合导线是否满足精度要求,是否存在明显的错误。

若检查发现有误,需要重新检查数据,重新计算。

8.输出成果:将最终的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和输出,包括测线图、测量报告和计算表格等。

以上是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方法步骤。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具体的测量任务和要求,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的计算和处理,如高程计算、误差传递分析等。

因此,在进行内业计算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和适当调整。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课件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课件
导线测量原理
利用几何学原理,通过测量相邻点之间的角度和距离,按照 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从而确定点的平面坐标。
导线测量的分类
按照精度要求分类
可以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以 及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导线测量 。不同精度的导线测量对应不同的测 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按照布设形式分类
可以分为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支导 线等形式。不同的布设形式适用于不 同的测量环境和测量需求。
高程计算方法
高程计算方法包括水准测量、三角高 程测量和GPS高程测量等,其中水准 测量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角度计算步骤和方法
角度计算步骤
首先需要确定各导线边的方位角,然后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各导线边的转折角,最后根据已知点坐标和方位角、转 折角计算出未知点坐标和方位角。
角度计算方法
角度计算方法包括方向法、距离法、导线法和前方交会法等,其中方向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PPT课件
• 导线测量概述 •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注意事项 •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实例分析
目录
01
导线测量概述
导线测量的定义
导线测量定义
导线测量是利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一定的测量方法,测 定一系列点的位置,从而根据这些点的平面坐标推算出某段 直线的长度、某个点的位置以及待测点的坐标的方法。
04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注意事

数据检查和校核
01
02
03
数据完整性
确保所有测量数据都已准 确录入,无遗漏。
数据准确性
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核实, 排除可能的错误或异常值 。
数据匹配性
检查各数据之间是否相互 一致,无矛盾。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导线测量是地理测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用于测量地面上两个或多个固定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方位角。

在测量现场之后,需要进行内业计算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一般步骤。

首先,在导线测量内业计算之前,需要将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

这包括检查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排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以及进行数据的备份和存档。

接下来,需要进行基线的微调和平差。

基线是指导线测量中测量的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距离。

由于测量误差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测得的基线长度可能与实际长度存在偏差。

因此,需要进行基线的微调和平差,以确定正确的基线长度。

基线的微调可以使用微调公式进行计算。

微调公式根据已知误差和各个观测值的权重,通过逐差法对基线长度进行微调。

微调公式的具体形式和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基线的平差是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的。

最小二乘法基于误差方差最小的原则,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来估计基线的实际长度,并计算误差和不确定性。

平差计算可以使用矩阵法进行。

首先,需要根据每个观测值的权重,构造出误差方程。

然后,使用最小二乘法对误差方程进行求解,得到未知数的估计值。

最后,根据估计值和误差方程计算得到基线长度的估计值,并计算误差和不确定性。

在完成基线的微调和平差之后,可以进行导线的坐标计算。

导线的坐标计算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平差法和观测测量法。

平差法是通过给定的已知点和观测角、距离来计算其他点的坐标。

观测测量法是通过已知点和观测角、距离来对每个点的坐标进行计算。

在计算导线的坐标时,需要注意仪器误差和测量误差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仪器误差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而测量误差则需要进行合理估计,并考虑其在计算结果中的影响。

最后,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和验证。

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检查,例如计算中的辅助程序、坐标平差软件或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关注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论述经纬仪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步骤注意事项及展点方法

论述经纬仪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步骤注意事项及展点方法

论述经纬仪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步骤注意事项及展点方法经纬仪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仪器,用于测量地面上各个点的经纬度坐标。

经纬仪导线测量是一种测量方法,通过布置一系列的导线进行测量,以确定测量区域内各个点的位置,并计算出其经纬度坐标。

内业计算是指在野外测量后,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以得出最终的测量结果。

内业计算步骤主要包括数据录入、数据处理、计算校核和结果评定。

在进行经纬仪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数据的准确性:在进行数据录入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包括核对数据的每一位数值,避免出现错误的输入和计算。

2. 数据的有效性: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筛选出有效的数据,将无效的数据进行排除。

无效数据可能是由于测量仪器误差、操作不当或环境影响等原因造成的。

3. 校正参数的选取: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校正参数。

校正参数是用来修正仪器误差的重要参数,选择不合适的校正参数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在进行计算校核时,要确保所使用的计算公式是正确的。

任何错误的计算公式都会导致最终结果的错误。

为了提高经纬仪导线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可以使用一些展点方法。

展点方法是指在测量区域内选择合适的位置,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行性。

常用的展点方法包括:1. 中心展点:在测量区域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展点,以此为基准进行其他点的测量。

这样可以减小误差的累积,提高测量的精度。

2. 对称展点:根据测量区域的特点,选择一些对称位置进行展点。

通过对称测量可以提高测量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3. 网格展点:在测量区域内设置一定间距的网格点,以此作为测量点。

这种展点方法适用于较大的测量区域,可以提高测量的覆盖面积和效率。

综上所述,进行经纬仪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选择合适的校正参数和计算公式。

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可以使用中心展点、对称展点和网格展点等方法。

闭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步骤

闭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步骤

闭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步骤闭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就像是一场有趣的数字解谜游戏呢。

一、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咱先算出角度闭合差呀。

理论上来说,闭合导线的内角和是有个固定值的,就像数学里的公式一样,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 - 2)×180°(n是边数)算出来理论内角和。

然后把我们实际测量的那些内角加起来,一减就得到角度闭合差啦。

这个差值可不能太大哦,如果太大就说明测量的时候可能出了些小问题。

得到这个闭合差后呢,就把它平均分配到每个观测角上,这样就调整好角度啦。

二、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接下来就是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啦。

这就像是在给每个边确定一个方向呢。

从已知的起始边方位角开始,按照调整后的角度,依次推算出其他边的坐标方位角。

这个过程就像是沿着导线一步步走,每到一个转角就根据角度的变化来确定下一段路的方向,可有意思啦。

三、坐标增量的计算。

然后呢,我们要计算坐标增量。

根据坐标方位角和边长,就像根据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的变化一样。

用边长乘以这个边的坐标方位角的正弦或者余弦值,就能得到纵坐标增量和横坐标增量啦。

这里要特别细心哦,正弦对应纵坐标,余弦对应横坐标,可别搞混啦。

四、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算出坐标增量之后,就该算坐标增量闭合差了。

理论上,闭合导线的坐标增量总和应该是零呀,因为绕一圈最后要回到原点嘛。

但是实际测量计算出来的往往不是零,这个差值就是坐标增量闭合差。

这个闭合差也得调整呢,按照边长的比例把这个差值分配到各个坐标增量上。

五、坐标计算。

最后就是计算各点的坐标啦。

从已知点的坐标开始,加上调整后的坐标增量,就像走一步算一步的位置一样,这样就可以算出闭合导线上各个点的坐标啦。

整个闭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就完成啦,就像完成了一次有趣的数字旅程呢。

建筑施工测量课件子单元5-3 导线内业计算

建筑施工测量课件子单元5-3 导线内业计算
α3A =α23 +180°+β3改 = 338°04′18″ +180°+ 87°25′42″ = 245°30′00″
αA1 =α3A +180°+βA改 = 245°30′00″+180°+ 85°18′12″ = 150°48′12″
计算中,若推算的 方位角>360°则减去 360”,为检核计算是 否正确,最后应推回 到起始边,该边坐标 方位角的推算值应等 于已知值。各边的方 位角记在表中的第5栏 。
x1 = xA +ΔxA1′= 5609.26-109.86 = 5499.40m y1 = yA +ΔyA1′= 7130.38 +61.34 = 7191.72m
根据同法依次求出2、3点的坐标,最后推算回到A点的坐标 。x、y坐标分别记入最后两栏。
单元5 控制测量
子单元3 导线内业计算
单元5 控制测量
4.坐标增量计算
根据各边坐标方位角和实
测导线边长,计算相应边的
坐标增量。例如表中,闭合
导线第一条边A1的坐标增量
为:
cos
×
ΔxA1=DA1×cosαA1
sin
=125.82×cos150°48′12″ =-109.83m
cos sin
×
ΔyA1=DA1×sinαA1
角度闭合差 fβ=αMA+ ∑β+N×180°-αBN
单元5 控制测量
子单元3 导线内业计算
1.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计算(2)
表中,按上式计算的角度闭合差为: fβ=149°40 ′00″+ 579°13′36″- 4×180°-8°52′55″
=41″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第三节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x 、y 。

计算之前,应先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准确。

然后绘制计算略图,将各项数据注在图上的相应位置,如图6-11所示。

一、坐标计算的基本公式 1.坐标正算根据直线起点的坐标、直线长度及其坐标方位角计算直线终点的坐标,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6-10所示,已知直线AB 起点A 的坐标为(x A ,y A ),AB 边的边长及坐标方位角分别为D AB 和αAB ,需计算直线终点B 的坐标。

直线两端点A 、B 的坐标值之差,称为坐标增量,用Δx AB 、Δy AB 表示。

由图6-10可看出坐标增量的计算公式为:⎭⎬⎫=-=∆=-=∆AB AB A B AB AB AB A B AB D y y y D x x x ααsin cos(6-1)根据式(6-1)计算坐标增量时,sin 和cos 函数值随着α角所在象限而有正负之分,因此算得的坐标增量同样具有正、负号。

坐标增量正、负号的规律如表6-5所示。

y图6-10坐标增量计算则B 点坐标的计算公式为:⎭⎬⎫+=∆+=+=∆+=AB AB A AB A B AB AB A AB A B D y y y y D x x x x ααsin cos (6-2)例6-1 已知AB 边的边长及坐标方位角为456380m 62.135'''︒==AB AB D α,,若A 点的坐标为m 82.658m 56.435==A A y x ,,试计算终点B 的坐标。

解 根据式(6-2)得6.792456380sin m 62.135m 82.658sin 6.457456380cos m 62.135m 56.435cos ='''︒⨯+=+=='''︒⨯+=+=AB AB A B AB AB A B D y y D x x αα2.坐标反算根据直线起点和终点的坐标,计算直线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称为坐标反算。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方法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方法

导线测量的内业方法(一)闭合导线内业计算已知A点的坐标X A=450.000米,Y A=450.000米,导线各边长,各内角和起始边AB的方位角αAB如图所示,试计算B、C、D、E各点的坐标。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闭合导线的内角和在理论上应满足下列条件:角度闭合差:图6—8闭合导线算例草图角度的改正数△β为:2、导线边方位角的推算BC边的方位角CD边的方位角…………………………………………AB边的方位角(校核)右角推算方位角的公式:左角:方位角=上一方位角+左角-180右角:方位角=上一方位角-右角+180 在左角推算方位角的公式:3、坐标增量计算设D12、α12为已知,则12边的坐标增量为:4、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因为闭合导线是一闭合多边形,其坐标增量的代数和在理论上应等于零,即:但由于测定导线边长和观测内角过程中存在误差,所以实际上坐标增量之和往往不等于零而产生一个差值,这个差值称为坐标增量闭合差。

分别用表示:缺口AA′的长度称为导线全长闭合差,以f表示。

由图可知:图6—9闭合导线全长闭合差导线相对闭合差。

对于量距导线和测距导线,其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一般不应大于1/2000。

调整的方法是:将坐标增量闭合差以相反符号,按与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条边的坐标增量中,公式为:的改正数=的改正数=的改正数=米的改正数=米5、导线点的坐标计算根据导线起算点A的已知坐标及改正后的纵、横坐标增量,可按下式计算B点的坐标:起始点A的坐标已知,则B点的坐标为:(二)附合导线的内业计算图6—10附和导线算例草图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由于A、E的坐标为已知,所以从A到E的坐标增量也就已知,即:通过附合导线测量也可以求得A、E间的坐标增量,用、表示由于测量误差故存在坐标增量闭合差: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点击放大图)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表(点击放大图)。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1)绘制计算草图,在表内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计算⾓度闭合差: f = 测-理= 测-(n-2)×180 0 ⾓度容许闭合差的计算若: f β≤ f β容,则:⾓度测量符合要求,否则⾓度测量不合格,则1)对计算进⾏全⾯检查,若计算没有问题,2)对⾓度进⾏重测3)调整⾓度闭合差,并计算改正后的⾓度:⾓度改正数:(n —测⾓个数)⾓度改正数计算,按⾓度闭合差反号平均分配。

4)按调整后的⾓度推算各边的⽅位⾓:a 前、 a 后表⽰导线前进⽅向的前⼀条边的坐标⽅位⾓和与之相连的后⼀条边的坐标⽅位⾓。

b 左为前后两条边所夹的左⾓, b 右为前后两条边所夹的右⾓。

5)计算坐标增量:6)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坐标增量的符号取决于12边的坐标⽅位⾓的⼤⼩理论上:实际上:坐标增量闭合差可以认为是由导线边长测量误差引起的;i fv n ββ=-AB AB A B AB AB AB A B AB D y y y D x x x ααsin cos =-=?=-=-+=+-=右后前左后前βααβαα180180∑∑=?=?00理理y x-=-=∑∑∑∑理测理测y y f x x f y x ∑∑?==测测y f x f y x7)调整坐标增量闭合差:8)计算改正后的增量:检核条件:9)按改正后的增量推算各点坐标。

依次计算各导线点坐标,最后推算出的终点1的坐标,应和1点已知坐标相同。

∑∑-=-=y y x x f v f v yi i i xii i v y y v x x +?=?+?=?改改∑∑=?=?00理理y x 改改i i i i i i y y y x x x ?+=?+=--11。

(完整word版)水准、导线内业计算步骤

(完整word版)水准、导线内业计算步骤

1.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f h= Σh测水准路线的成果检测:水准测量外业观测数据存在高差闭合差,高差闭合差需满足一定的限差,四等水准限差:fh允=±20√L L:水准路线全长,以KM为单位,不足1KM按1KM计算。

若高差闭合差超出此范围,表明成果中有错误存在,则要重返工作。

2.分配高差闭合差、检核测段高差改正数vi为:V i= - f hΣLL iΣ V i=-f h(检核)式中:ΣL——水准路线各测段的总长度,单位为km;L i——某一测段的长度,单位为km。

3.计算各测站改正后高差、检核h 改=h测+V iΣh改=0(检核)4.推算各待定点高程、检核H i=H i−1+h改H已知值=H推算值(检核)1.计算角度闭合差fβ:fβ= Σβ测- (n-2)×180°n:导线测量总测站数导线测量的成果检测:导线测量外业观测数据存在角度闭合差,角度闭合差需满足一定的限差,三级导线限差:fβ允=±24√n n:导线测量总测站数若角度闭合差超出此范围,表明成果中有错误存在,则要重返工作。

2.分配角度闭合差、检核测站角度改正数vi为(平均分配,大角多分、小角少分):V i= - fβnV =-fβ(检核)式中:n——测站数;3.计算各边方位角、检核α前= α后+β左±180°或α前= α后- β右±180°α已知方位角=α推算方位角(检核)4.计算坐标增量ΔX= D cosα f x= ΣΔXΔY= D sinαf y= ΣΔY或REC(距离,方位角) f= √ f x2+ f y2K =fΣD5.分配坐标增量、检核坐标增量改正数vi为:V x= - f xΣD L DΣ Vx改=-f x(检核)V y= - f yΣD L DΣ Vy改=-f y(检核)式中:ΣD——导线边长总长度,单位为m;L D——某一边长的长度,单位为m。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i 1
f 允 60 n 120″
f i - (n 2) 180 =20″
i 1
n
(n=4)
f 允 60 n 120″
fβ<fβ允 ,精度符合要求。
2)调整角度闭合差 将角度闭合差按相反符号平均分配于各角:-20″/4=-5″。 计算改正后角值各内角值βi′=βi+(-5″) 3)推算各边方位角 因角度观测值为右角,故应用公式
vxi
fx Di D
v yi
D
fy
Di
式中, Di 为第 i 条边边长。 注:纵、横坐标增量改正数之的总和应分别等于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而符号相反, 用于检核。 3) 计算待定导线点坐标 坐标增量闭合差调整后,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经改正后的坐标增量计算各待定导线 点的坐标。 注:最后算得的末端点 x 、 y 坐标应和其已知值完全相符合,再次检核。 二、举例 例 1 已知四边形闭合导线内角的观测值见下表,试进行角度闭合差计算和调整,并推算出
f f x2 f y2
K | f | D 1 D/ | f |
(6-5) (6-6)
如果 K 小于限差,说明观测成果符合要求,但亦需要调整。 b)将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 f x 、 f y 反号,按与边长成比例分配于各边的坐标增量中 其分配值(即原纵、横坐标增量值之改正数) Vxi 、 Vyi 按下式计算:
' f x xC xC xi ( xC xB ) i 1 n 1
'
'
(6-4a)
' f y yC yC yi ( yC yB ) i 1
n 1
(6-4b)
b)闭合导线 闭合导线的起、终点为同一点,故将公式(6-4)式右端之第 2 项均改为 0,即为闭合导线 坐标增量闭合差。 2)闭合差调整 a)根据 f x 、 f y 计算导线全长闭合差 f 和全长相对闭合差 K: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536.27 328.74 612.18 415.26 545.62 490.05 448.56 441.94 472.34 350.62
A 1 2 3 4 A 1 Σ
539 59 00 540 00 00
+12 97 03 00 97 03 12 131 40 06 +12 105 17 06 105 17 18 206 22 48 +12 101 46 24 101 46 36 +12 123 30 18 284 36 12 123 30 06 +12 112 22 36 341 05 54 112 22 24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一)几个基本公式 1、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α 前 = α 后 + β 左 ± 180
或: α 前 = α 后 − β 右 ± 180
注意:若计算出的方位角>360°,则减去360°; 方位角>360 360° 注意:若计算出的方位角>360° 则减去360 若为负值,则加上360 360° 若为负值,则加上360°。
1230.88 673.45
B 5 6 7 8 C
1845.691039.98
-9 +12 +614.81+366.53 +614.81 +366.53
1119 00 24 1119 01 12
738.33 +614.90 +366.41 x= +0.09 y =Γ0.12
Σβ理=1119Λ01Μ12Ν β= Σβ测ΓΣβ理=Γ48Ν
43Λ17Μ12Ν 43Λ17Μ12Ν βB 180Λ13Μ36Ν αAB 180Λ13Μ36Ν XB=1230.88 A YB= 673.45

小地区控制测量—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园林工程测量)

小地区控制测量—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园林工程测量)
(5)若在限差内,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
VΔxAB=-fx*DAB/D VΔyAB=-fy*DAB/D
6.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 VΔxi,i+1改=Δxi,i+1+VΔxi,i+1
7.坐标计算 。 xi+1=xi+VΔxi,i+1改 yi+1=yi+VΔyi,i+1改
导线内业计算步骤
三.导线测量的内业 计算
目的: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要求:评定导线测量的精度, 合理分配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1)计算角度闭合差;
=测-理 (2)计算限差;
容=±40√n (3)若在限差内,则按反符号平均分配原则,计算各 个角的改正数;
5.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 (1)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fx=Δx测-Δx理 fy=Δy测-Δy理 fx=Δx测-Δx理=Δx测(闭合导线) fy=Δy测-Δy理=Δy测(闭合导线) (2)计算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
f=√fx2+fy2
(3)计算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k=f/D
(4)判断; k<1/2000,符合精度要求。
v=- f /n
(4)计算改正后新的角值。 i改=i+v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l 连接角为左角,推算坐标方位角公式为:ɑ前=ɑ后+i改-180° l 连接角为右角,推算坐标方位角公式为:ɑ前=ɑ后-i改+180°
注意:使用改正后的角度值。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ΔxAB=DAB*cosɑAB ΔyAB=DAB*sinɑAB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及公式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及公式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及公式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及公式本文将针对闭合导线内业的计算步骤及相关公式进行列举和解释。

闭合导线是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式,用于测量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和地球引力场。

步骤一:测量数据准备•记录起始测站和结束测站的观测距离;•测量起始和结束测站的高程值;•记录闭合导线经过的各个测站的观测角度。

步骤二:闭合导线长度计算闭合导线的长度可以根据测站间的观测角度和距离进行计算。

以下是两种常用的计算公式:1.观测角度求和公式:ΣΔA=A−(n−2)×180∘其中,ΣΔA表示各测站观测角度之和,A表示闭合导线测量得到的总角度,n表示闭合导线经过的测站数。

2.闭合差公式:C=ΣΔA其中,C表示闭合导线的闭合Σs差,Σs表示闭合导线测量得到的总距离。

举例说明:假设闭合导线经过4个测站,观测角度分别为30°、50°、80°和100°,观测距离分别为100m、150m、200m和250m。

根据上述公式,可进行如下计算:1.观测角度求和:ΣΔA=30°+50°+80°+100°−(4−2)×180°=240°2.闭合差计算:Σs=100m+150m+200m+250m=700m C=240°=°/m700m因此,该闭合导线的闭合差为°/m。

步骤三:高程改正数计算在闭合导线测量中,由于地球曲度和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差异,需要进行高程改正。

以下是常用的高程改正数计算公式:×ΔH其中,F表示高差改正数,1.高差改正数:F=LL0L表示闭合导线测长,L0表示标准大地水准导线的长度,ΔH表示起始和结束测站的高程差。

×ΔH其中,B表示角度改2.角度改正数:B=−360°L0正数,L0表示标准大地水准导线的长度,ΔH表示起始和结束测站的高程差。

测量教学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测量教学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测量教学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导线测量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它的内业计算是整个测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本文将重点讨论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介绍其步骤、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

一、内业计算步骤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观测数据处理:将现场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和校正,包括从仪器中读取数据、校正误差、消除随机误差等。

这一步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2.数据录入:将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或计算软件,方便后续计算和绘图。

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录入时要仔细核对,避免输入错误。

3.数据分析:根据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导线的各个要素,如线路长度、方位角、高程差等。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4.纠偏处理:在进行导线测量时,由于各种误差的存在,可能导致测得的数据与真实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进行内业计算时,需要进行纠偏处理,将测量结果修正为尽可能接近真实值的数值。

5.结果输出:将最终的计算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并输出到报告中。

需要注意的是,结果输出应准确、清晰,并且与实际情况相符,以便后续使用和参考。

二、注意事项进行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准确性:在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时,要确保输入的数据准确无误。

在观测数据录入前,应认真核对数据,避免输入错误。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误差的控制:在导线测量中,各种误差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内业计算时,需要对误差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处理,包括校正误差、消除随机误差等。

只有在误差控制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3.计算方法的选择:在进行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不同的测量要素和测量精度要求,可能需要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常见问题在进行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1.数据处理错误:数据处理是内业计算的基础,如果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错误,将导致整个内业计算的结果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绘制计算草图,在表内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计算角度闭合差:
f β= ∑β测-∑β理= ∑β测-(n-2)×1800
角度容许闭合差的计算
若: f β≤ f β容,则:角度测量符合要求,
否则角度测量不合格,则
1)对计算进行全面检查,若计算没有问题,
2)对角度进行重测
3)调整角度闭合差,并计算改正后的角度:
角度改正数: (n —测角个数)
角度改正数计算,按角度闭合差反号平均分配。

4)按调整后的角度推算各边的方位角:
α前、 α后表示导线前进方向的前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和与之相连的后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

β左 为前后两条边所夹的左角, β右为前后两条边所夹的右角。

5)计算坐标增量:
6)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坐标增量的符号取决于12边
的坐标方位角的大小
理论上:
实际上:
坐标增量闭合差可以认为是由导线边长测量误差引起的; i f v n ββ=-AB AB A B AB AB AB A B AB D y y y D x x x ααsin cos =-=∆=-=∆⎭⎬⎫-+=+-=右后前左后前βααβαα180180∑∑=∆=∆00
理理y x ⎪⎪⎭⎫ ⎝⎛∆-∆=∆-∆=∑∑∑∑理测理测y y f x x f y x ∑
∑∆=
∆=测测y f x f y x
7)调整坐标增量闭合差:
调整: 将坐标增量闭合差反号按边长成正比例进行调整。

8
)计算改正后的增量:
检核条件:
9)按改正后的增量推算各点坐标。

依次计算各导线点坐标,最后推算出的终
点1的坐标,应和1点已知坐标相同。

∑∑-=-=y y x x f v f v yi i i xi
i i v y y v x x +∆=∆+∆=∆改改∑∑=∆=∆00理理y x 改
改i i i i i i y y y x x x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