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采后病害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使用途径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摘要:火龙果的产区主要在热带地区,对生长环境有特殊的要求。

耐热和耐旱,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环境更适合火龙果生长。

由于火龙果成熟后往往会出现病害问题,因此应加强对病害预防和控制技术的研究,以便可以有效地进行保存。

关键词:火龙果;采后病害;防控技术1.引言火龙果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植物,根据皮和肉的颜色可以分为三类:红皮和白肉,红皮和红肉,黄皮和白肉。

水果外观独特,营养丰富,绿色健康。

通常,在收获火龙果后,会发生一系列疾病,导致火龙果遭到破坏。

有关部门要注意收获后火龙果的处理,加强防控技术研究,避免因温度等因素引起的病害发生,延长保鲜期并增加经济价值。

2.火龙果采后的病害类型2.1炭疽病症状:病变早期呈紫褐色,直径约0.5cm-2cm的散生或凹陷的斑点,后期扩大为圆形或梭形病变,然后连接成几片,使肉质部分干燥并引起病变,同时有黑点散生。

病原菌是炭疽菌。

2.2软腐病症状:软腐病斑开始渗入并呈半透明状态,后期则在患处呈水渍状,散发出淡淡的腐烂腥味,最后扩散到整个茎节。

该病主要发生在植物中上部的软结中。

它是由伤口感染引起的,并与昆虫叮咬和其他伤口有关。

其病原菌是欧文氏菌。

2.3疮痂病症状:在患病茎表面上出现不规则的砖红色坏死斑或生锈坏死斑。

病灶的初始直径为0.2厘米,后病灶长成片状,形成2至15厘米长的大病灶,严重时会直接损害肉质茎,影响整个植物的生长。

该病主要生长在植物中心的两个老节点的中间,在后期可见到软木斑点的过度生长,并且疮痂病症状在植物中的发生率超过50%。

最初确定病原体是由细菌引起的。

2.4溃疡斑症状:病变最初是红色的针状斑点,散布在茎的表皮下,然后发展成直径为0.5cm至1.5cm的橙色斑点,病变为圆形,略微突出。

该病在火龙果园中很常见,植物发病率超过55%。

但病原体尚不清楚。

根据初步研究,病原体是一种真菌。

2.5茶枯萎病症状:植株侧面有不规则的灰色和紫色斑点。

起初是有小小的黑点出现在植物的上部,这些点向前方凹入,然后逐渐变干,最终形成间隙或孔洞。

水果采后致病菌及拮抗酵母防治机制研究进展

水果采后致病菌及拮抗酵母防治机制研究进展

果树资源学报 2023,4(4):73-79水果采后致病菌及拮抗酵母防治机制研究进展蔺 楠,杜静婷,施俊凤*,张立新*(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31)收稿日期:2023-04-20基金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20210302123422);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202102140601017);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果树)建设专项资金(S X F R S -2022)㊂第一作者简介:蔺 楠(1998-),女,硕士在读,主要从事果蔬采后病害和生物防治研究㊂*通信作者:施俊凤(1977-),研究员,主要从事果蔬采后病害和生物防治研究㊂E -m a i l :s j f t y @126.c o m 张立新(1966-),研究员,主要从事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研究㊂E -m a i l :139********@139.c o m摘 要:水果由于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成为人类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㊂但是水果在采收后处理不当会造成腐烂,带来严重亏损㊂这些腐烂主要是由真菌导致,其包括扩展青霉㊁灰葡萄孢霉㊁链格孢菌㊁曲霉和毛霉等㊂真菌不仅侵染果实导致腐烂,而且可分泌毒素,引发食品安全问题㊂酵母菌防治由于不产生有害代谢物,对环境友好,成为水果采后病害防治及真菌毒素降解的新策略㊂综述了采后常见病原真菌及其对水果的侵染特性,果实采后致病菌的侵染机理,以及酵母菌的生防机制㊂关键词:水果;采后病害;真菌毒素;拮抗酵母;生物防治文章编号:2096-8108(2023)04-0073-07 中图分类号:S 436.611.1+6 文献标识码:A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n C o n t r o l M e c h a n i s m o f P o s t h a r v e s t F r u i t P a t h o g e n i c B a c t e r i a a n d A n t a go n i s t i c Y e a s t L I N N a n ,D U J i n g t i n g ,S H I J u n f e n g *,Z H A N G L i x i n *(C o l l e g e o f F o o d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h a n x i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T a i yu a n S h a n x i 030031,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F r u i t h a s b e c o m e a n 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a n d i m p o r t a n t r e s o u r c e i n h u m a n d i e t b e c a u s e o f i t s r i c h n u t r i e n t s .H o w e v e r ,f r u i t i s p r o n e t o d i s e a s e a f t e r h a r v e s t ,r e s u l t i n g i n d e c a y a n d s e r i o u s l o s s e s .F u n g i a r e t h e m a i n p a t h o g e n s c a u s i n g f r u i t d e c a y.T h e s e f u n g i m a i n l y i n c l u d e P e n i c i l l i u m e x p a n s u m ,B o t r y t i s c i n e r e a ,A l t e r n a r i a ,A s p e r g i l l u s a n d M u c o r .F u n g i n o t o n l yi n f e c t f r u i t a n d c a u s e r o t ,b u t a l s o s e c r e t e t o x i n s ,c a u s i n g f o o d s a f e t y p r o b l e m s .Y e a s t c o n t r o l h a s b e c o m e a n e w s t r a t e g yf o r f r u i t p o s t -h a r v e s t d i s e a s e c o n t r o l a n d m y c o t o x i n d eg r a d a t i o n b e c a u s e i t d o e s n o t p r o d u c eh a r m f u l m e t a b o li t e s a n d i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l yf r i e n d l y .T h i s p a p e r s u m m a r i z e d t h e c o m m o n p a t h og e n i c f u n gi a f t e r h a r v e s t a n d t h e i r i n f e c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o f r u i t s ,t h e i n -f e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p a t h o g e n i c b a c t e r i a a f t e r h a r v e s t ,a n d t h e 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 m e c h a n i s m o f ye a s t .K e yw o r d s :f r u i t ;p o s t h a r v e s t d i s e a s e ;m y c o t o x i n ;a n t a g o n i s t i c y e a s t ;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定期摄入水果可以预防肥胖㊁心血管㊁眼睛和骨骼等疾病[1]㊂我国是水果消费大国,消费量达到全球总量的60%以上㊂然而,水果在采后容易受到各种致病菌的入侵而引起变质,导致严重亏损[2]㊂其中采后发生病害引起的腐烂损失最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水果蔬菜因腐烂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其总产值的30%以上,可达750亿元[3-4]㊂水果采后生理性衰老㊁病害的侵染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了水果的腐烂变质㊂引起水果采后病害的病原菌主要为真菌[4]㊂这些真菌包括青霉属(P e n i c i i i i u m s p p .)㊁灰葡萄属(B o t r yt i s c i n e r e a )㊁交链孢霉属(A l t e r n a r i a s p p .)㊁曲霉属曲霉(A s p e r g i l l u s s p p .)和毛霉属(M u c o r s p p .)等㊂这些病原真菌能够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正常生长并产孢,它们繁殖速度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因而可迅速侵染果实㊂这些病原真菌主要从果实的伤口部位或皮孔处入侵,引起伤口周围软化和水溃化,并长出菌丝形成霉斑,霉斑往往会分泌大量分生孢子,引起果实溃烂并发出腐败气味[5]㊂这些致病菌不仅导致果实腐烂,而且常常会分泌一些次生代谢产物如展青霉素,黄曲霉素,赭曲霉毒素等,对于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作用[6]㊂试验表明,这些毒素有些具有致癌㊁致突变和免疫等负面作用,有些是神经毒素可引起恶心㊁呕吐㊁便血㊁惊厥等㊂目前用于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㊁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㊂物理方法包括低温贮藏㊁热处理㊁辐照处理等㊂物理方法成本较高,实施难度较大,受设备条件限制较多㊂化37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学防治法是使用化学杀菌剂来进行防治[7],常见的化学杀虫剂有双胍盐㊁抑霉唑㊁苯菌灵等㊂这些化学杀菌剂不易分解,其在果实表面残留问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8],同时,化学药剂常常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性,降低防治效果[9]㊂生物防治的方法是通过生防菌㊁病原菌以及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改善微环境,达到防病的目的㊂生物防治的方法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化学杀菌剂的方法之一[10]㊂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筛选鉴定出许多有效的拮抗菌株[11],其中包括细菌(P s e u d o m o n a s s p p, B u r k h o l d e r i a s p p.等)㊁小型丝状真菌(T r i c h o d e r-m a s p p.,A s P e r g i l l u s s p p.等)和酵母菌(A u r e o-b a s i c h i u m s p p.,K l o e c k e r a s p p.,M e t s c h n i k o w i a s p p.,R h o d o t o r u l a s p p.)等㊂H a s s a n等[12]发现生防菌沙福芽孢杆菌(B a c i l l u s s a f e n s i s)B3可以通过水解病原菌的细胞壁,来抑制草莓采后灰霉病的发生㊂L u[13]从土壤中分离到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 u r k h o l d e r i a c o n t a m i n a n s)M S14,该菌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表现了广泛的杀灭作用,可以抑制黑曲霉(A s p e r g i l l u s n i g e r)㊁青霉菌(P e n i c i l l i u m s p.)㊁互隔交链孢菌(A l t e r n a r i a a l t e r n a t a)㊁立枯丝核菌(R h i z o c t o n i a s o l a n i)等多种病原菌的生长,而且可使真菌的细胞内部和细胞形态发生畸变㊂在拮抗菌中,拮抗酵母由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友好,一般不产生抗菌素,成为了采后生物防治领域的一大亮点[14]㊂关于拮抗酵母应用于果蔬釆后保鲜的报道也较多㊂张奇儒等[15]从土壤中发现1株对梨果青霉病有防治效果的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 i c k e r h a m o m y c e s a n o m a l u s),经检测证实该菌株无毒性,在浓度为1ˑ108个/m L时生防效果显著;王淑培[16]发现桔梅奇酵母(M e t s c h n i k o w i a c i t r i e n-s i s)能在果实伤口处快速定殖,形成生物膜,不仅能有效控制橘采后酸腐病,还能显著抑制柑橘白地霉(G e o t r i c h u m c i t r i-a u r a n t i i)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㊂1水果采后主要致病菌及其毒素1.1扩展青霉扩展青霉(P e n i c i l l i u m e x p a n s u m)可引起苹果㊁梨㊁葡萄等果实采后青霉病[8]㊂该菌属子囊菌门(a s c o m y c o t a)散囊菌纲(E u r o t i o m y c e t e s)青霉属(P e n i c i l l i u m)[17]㊂果实主要在成熟时期容易受到其侵染,发病后病斑呈褐色圆形状,会使果实变软烂并逐渐从发病处扩散[4],在适宜环境下,8d左右便会完全腐烂㊂在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病斑处会出现霉块,初期为白色,后面逐渐变为青绿色,并伴有浓烈的腐烂味㊂菌落草绿色,小斑点状,中央一般呈凸起状,背面黄褐或肉桂色,菌丝无色透明,聚集时常呈白色,分子孢子梗呈不对称帚状分枝,且表面光滑,呈淡青绿色,一般近圆形或圆形,孢子大小为(1.8~2.2)μmˑ(1.8~2.2)μm[18]㊂扩展青霉分泌的毒素为展青霉素(P A T),又名棒曲霉素㊁珊瑚青霉素㊂该毒素还可由棒形青霉(P.c l a v i-f o r m e)㊁粒状青霉(P.g r a n u l a t u m)㊁产黄青霉(P.c h r y s o g e n u m)和曲霉属的棒曲霉(A.c l a v a l u s)等分泌[19]㊂展青霉素对胃具有刺激作用,可从口腔进入消化系统并入侵至肠道,还可引起肠炎㊁胃溃疡和上皮细胞恶化等疾病,当胃肠道黏膜受损,毒素可随着血液在人体内循环,引起免疫系统受损[20]㊂展青霉素分子的内酯结构和半缩醛结构是引起其毒性的主要机制,因此这些结构的消失被认为是解毒的标志[21]㊂展青霉素具有强的亲水性和稳定性,容易通过食物和饮用水积累在人体内[22]㊂1.2灰葡萄孢霉灰葡萄孢霉(B o t r y t i s c i n e r e a)属子囊菌门(a s-c o m y c o t a)锤舌菌纲(L e o t i o m y c e t e s)核盘菌科(S c l e r o t i n i a c e a e),可侵染葡萄㊁番茄㊁梨㊁桃㊁草莓等多种果蔬,引发灰霉腐烂病[23],该菌对低温有很好的适应性㊂果实发病初期病斑为水浸状,淡褐色,后病斑颜色逐渐加深,环境湿度大时可产生深灰色霉状菌丝㊂灰葡萄孢霉不仅可侵染果实,还可侵染植株,慈志娟等[24]研究表明灰葡萄孢霉可以在草莓生长期间侵染其叶片,叶柄,花瓣等部位,首先会从衰老受损部分开始入侵,感染后果实的颜色变为浅褐色或果肉坏死腐烂,病斑处出现灰色霉菌㊂灰葡萄孢霉不同的菌株常常致病性差异较大,K e r s s i e s 等[25]对30株具有不同致病性的灰葡萄孢霉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 N A分析,发现菌株的侵染能力㊁采样时间㊁地点和R A P D模式之间并无关联㊂二环倍半萜烯(B o t r y d i a l)是灰葡萄孢霉产生的最主要的毒性,其毒性也最强,其他毒素大部分为其前体或衍生物㊂研究发现B o t r y d i a l并不会由植物本身分泌,而是植物组织被感染后产生,且宿主越衰败,B o t r y d i a l含量越高,因此灰葡萄孢霉主要通过该毒素致病[26]㊂1.3链格孢霉链格孢霉菌(A l t e r n a r i a s p p.)又称脉孢霉,属于半知菌亚门(D e u t e r o m y c o t i n a)丝孢纲(H y p h o-m y c e t e s)暗色孢科(D e m a t i a c e a e),易在低温环境下47果树资源学报2023,4(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生存[27]㊂其菌丝体呈黑色,分生孢子呈倒棒状㊁顶部延长成喙状,有纵横格,多个为链状[28]㊂营养菌丝匍匐生长,菌落整体呈现黑色绒状[29],背部呈深褐色有同心螺纹[30]㊂链格菌不仅能够侵染农作物还能侵染多种果蔬,包括寄生㊁腐生和兼性寄生或腐生[31]㊂在低温避光潮湿的环境下,链格孢霉会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包括链格孢酚(a l t e r n a r i o l,A O H)㊁细链格孢菌酮酸(t e n u a z o n i c a c i d,T e A)㊁链格孢甲基醚(a l t e r n a r i o l m o n o m e t h y l e t h e r,A M E)㊁细格菌毒素Ⅰ㊁Ⅱ㊁Ⅲ㊁链格孢霉烯(a l t e n u e n e,A L T)[32]㊂它们具有基因毒性㊁细胞毒性㊁和致突变性[33]㊂根据其结构可分为5大类:二萘嵌苯及其衍生物㊁二苯并吡喃酮类及其衍生物㊁细交链格孢菌酮酸及其衍生物㊁丙三羧酸酯类化合物和混杂结构[34]㊂1.4黑曲霉菌黑曲霉菌(A s p e r g i l l u s n i g e r)属于半知菌类亚门(D e u t e r o m y c o t i n a)丝孢纲(H y p h o m y c e t e s)曲霉属(A s p e r g i l l u s)㊂分生孢子梗为球形顶囊,分生孢子直径约2.5~4.0μm㊂菌落由白色经黄色后变为黑色,厚绒状[35]㊂黑曲霉侵染果实后,会使果实腐烂皱缩,糖和酚类等营养物质流失,最终严重影响果实口感[36]㊂黑曲霉菌会产生赭曲霉毒素㊁黄曲霉毒素㊁奥卡那胺和阿库雷星等类似物,能损伤人体器官,同时还具有致癌等不良影响㊂且毒素不会高温灭活,稳定性较高[36]㊂1.5毛霉菌毛霉(m u c o r)又名白霉,属于接合菌亚门(Z y-g o m y c o t i n a)接合菌纲(Z y g o m y c o t i n a)毛霉属(M u-c o r a l e s)[37]㊂是多种果蔬采后病害的病原菌,其无法通过果皮侵染,只能感染果实伤口㊂霉菌菌丝为白色,菌丝体十分发达,有分枝,一般无假根及匍匐菌丝,个别菌种罕见假根㊂在室温下几天就会完全侵染果实,并在较短时间内侵染健康果实,侵染后果实腐烂软塌,内部汁液化较重㊂毛霉在6ħ以后生长繁殖会受到抑制[38]㊂毛霉菌会引发毛霉病,是一种深部真菌病,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为土壤㊁植物㊁面包㊁水果㊁粮食等的常见腐生菌和空气中的气生菌㊂主要通过空气孢子吸入感染㊂2果实采后致病菌的侵染机理2.1分泌细胞壁降解酶细胞壁是致病菌入侵的首道防线㊂致病菌侵入植物时通过释放各种酶来降解蛋白质㊁多糖以及芳香族聚合物,使植物的细胞壁产生破裂,以此来降低植物的防御功能[39]㊂卢晶晶等[40]研究发现,病原菌释放各种酶类来使病原菌成功入侵宿主,同时酶降解产物可以促进致病菌生长,这一结论也在基因方面得到验证,如切除果胶裂解酶基因C c p e l A可以使炭疽病菌侵染绿色番茄果实的能力下降[41]㊂2.2分泌毒素致病菌分泌的毒素也能使果实发病㊂毒素会影响原有胞内构造,破坏膜通透性和果实防御系统,以此来降低果实抗性,干扰果实生理代谢,使宿主病变或衰亡[42]㊂比如,烟曲霉分泌的二羟基萘(D i-h y d r o x y n a p h t a l e n e,D H N)-黑色素能通过破坏宿主防御系统来增强其致病能力[43]㊂灰葡萄孢霉主要通过B o t r y d i a l毒素致病,使宿主细胞结构发生变化,引发宿主软腐,组织坏死[26]㊂马铃薯立枯丝核菌产生的毒素可使马铃薯幼苗细胞膜透性增加,电解质外渗[44]㊂莲子草假隔链格胞毒素可作用于空心莲子草细胞叶绿体基粒片层,使叶绿体基粒片层肿胀甚至发生紊乱[45]㊂2.3分泌辅助因子致病菌入侵果实时,果实通过激发自身的先天免疫系统来进行防御㊂一方面,果实可以识别致病菌的一些分子,然后通过信号传导来激活相关的分子模式(P A M P)触发免疫反应(P T I)[46]㊂另一方面,当致病菌入侵时会分泌一些效应因子来抑制宿主的防御[46]㊂比如,核盘菌可以分泌草酸降低宿主的p H,以确保其细胞壁降解酶P G等的活性表达,同时宿主抗病相关酶活性降低,加速入侵㊂此外,草酸还可与植物细胞壁的C a2+螯合,而C a2+可以参与信号传导和防御反应,从而阻碍宿主正常代谢㊂而螯合的产物草酸钙,可形成堵塞导管和维管束的晶体,宿主的水分代谢也受影响,从而加速发病[47]㊂2.4p H调节致病菌在入侵宿主过程中,会分泌一些酸碱物质来调整p H,以此来增强致病菌入侵能力,确保完成入侵[48]㊂比如,扩展青霉和指状青霉等产酸菌在入侵苹果时分泌葡萄糖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改变环境p H,在适宜p H条件下会促进霉菌毒素和果胶酶的产生和表达[49-50]㊂互隔交链孢(A l t e n a r i a a l t e r-n a t a)通过分泌氨类物质将p H值由酸性转变为碱性,会使纤维素酶关键基因A a K l激活,加速了A.57蔺楠,等:水果采后致病菌及拮抗酵母防治机制研究进展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a l t e r n a t a对在柿子体内的入侵[51]㊂3拮抗酵母的生防机制3.1营养和空间竞争拮抗酵母常以二糖和单糖的碳水化合物和氮源为养料[52],大量繁殖后在伤口处聚集形成生物膜,空间上阻断了致病菌的侵染[7,53]㊂K l e i n等[54]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0.5%蔗糖和1%硫酸铵有利于酵母菌生长,可刺激生物膜产生,提高对柑桔酸腐病的抑制效力㊂此外,酵母中抑制性化合物的合成通过原位或非原位吸收营养物质而增加,提高了它们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能力㊂如李侨飞[55]等发现拟粉红锁掷孢酵母Y16(S p o r i d i o b o l u s p a r a r o s e u s)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繁殖,以此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菌膜,阻隔致病菌入侵,抑制葡萄黑曲霉(A s p e r-g i l l u s n i g e r)的生长㊂田亚琴[56]发现将葡萄糖作为外源营养物质加到伤口处时,与单独加美极梅奇酵母相比抑制率更高,且越早接种效果越好㊂3.2杀手毒素杀手毒素通常是由不同品种的酵母产生的糖基化蛋白质,可以破坏特定的细胞壁成分,包括β-1, 3-d-葡聚糖,β-1,6-d-葡聚糖,甘露蛋白和几丁质等,从而导致病原真菌细胞死亡[57]㊂所有毒素都是在酸性条件下产生的,它们的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培养基的p H和温度的增加而降低[58]㊂杀手毒素附着在细胞膜上,在细胞膜上它们与导致细胞变化的次级受体相互作用㊁D N A合成抑制㊁细胞周期破坏和R N A片段化[59]㊂如膜醭毕赤酵母(P i c h i a m e m b r a n i f a c i e n s)可以产生两种杀手毒素P M K T1和P M K T2,这两种毒素对腐败酵母和病原菌均有杀伤作用㊂3.3溶解酶酵母可以通过产生葡聚糖酶㊁几丁质酶和蛋白酶等溶解酶对病原菌产生拮抗作用,其能够将致病菌细胞壁分解,破坏其结构,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60]㊂田亚琴[56]发现在特殊培养基上接种美极梅奇酵母(M e t s c h n i k o w i a p u l c h e r r i m a)后,该酵母能够分泌胞外几丁质酶和胞外葡聚糖酶㊂李侨飞[55]试验表明拟粉红锁掷孢酵母Y16(S.p a r a r o s e u s)能降解青霉菌的几丁质成分,会使霉菌菌丝发生坏死并抑制霉菌生长繁殖㊂杨其亚[61]发现胶红酵母(R h o d o t o r u l a m u c i l a g i n o s a)能提高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从而延缓苹果青霉病㊂3.4诱导宿主抗性酵母细胞壁的一些物质可以诱导宿主产生抗性,加速果实伤口愈合过程,从而达到生防作用[62]㊂美极梅奇酵母(M.p u l c h e r r i m a)可以诱导苹果果实中的细胞壁相关酶类,并能够提高芒果P P O㊁P O D活性,降低了芒果炭疽病的发病率[63]㊂试验表明,将膜醭毕赤酵母(P.m e m b r a n i f a c i e n s)接种于桃果实时,可以使果实产生多种抗性蛋白酶,这些酶可以使果实由于氧化造成的伤害得到缓解,延缓果实腐烂[64]㊂诱导寄主抗性的两种基本形式包括系统获得性抗性(S A R)和系统诱导抗性(I S R)[65]㊂S A R是多种病程相关蛋白(P R)共同作用的结果,拮抗酵母作为一种生物刺激因子,可以激发果实中多种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强果实对病害的抗性㊂如梅奇酵母属(M e t s c h n i k o w i a s p.)可以有效控制采后柠檬的蓝色和绿色青霉病,而且酵母菌的浓度越高,柠檬的腐烂率和病斑直径就越低,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柠檬果实中抗病相关酶几丁质酶(C H T)㊁苯丙氨酸解氨酶(P A L)和过氧化氢酶(C A T)的活性[66]㊂红东孢酵母(R h o d o s p o r i d i u m k r a t o c h v i l o v a e)可以增强果实病程中蛋白基因的表达,提高梨果体内多种防御酶活性,同时果实发病率也降低[67]㊂3.5挥发性代谢物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拮抗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可以用于防治果实病害[68]㊂由于挥发性物质分子小㊁易挥发扩散,杀菌范围广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69]㊂如郭虹娜等[70]发现有孢汉逊酵母(H a n s e n i a s p o r a u v a r u m)挥发代谢物的主要抑菌成分是桂皮醛,并通过研究发现使用62.5μL/L的桂皮醛对草莓进行熏蒸处理能有效保持草莓品质,延缓品质下降,对草莓采后灰霉病抑制效果明显,能抑制贮藏期间草莓M D A含量的升高,有效诱导草莓C A T㊁P P O㊁A P X相关抗性酶活,延缓S O D酶活的下降,对草莓相关抗性基因表达的影响与上述酶活类似㊂陈莹莹等[71]研究发现膜醭毕赤酵母(P. m e m b r a n i f a c i e n s)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可以有效抑制灰葡萄孢菌,且熏蒸第2天就抑菌率超过70%,同时验证了挥发性物质可破坏菌丝细胞膜使细胞内容物大量外泄,同时分生孢子数量也大大减少㊂3.6活性氧作用植物遭受致病菌胁迫时,首先会诱导产生活性氧(R O S),包括超氧阴离子(S u p e r o x i d e a n i o n,O2-)67果树资源学报2023,4(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和过氧化氢(C h y d r o g e n p e r o x i d e,H2O2)㊂超氧化物歧化酶(S O D)可以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歧化为H2O2和O2,并且在F e2+或C u2+离子存在下, H2O2通过F e n t o n反应进一步转化为㊃O H自由基[72],从而达到清除O2-的目的㊂活性氧的清除包括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其中酶促反应包括过氧化物酶(P O 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 P X)等,而非酶途经包括植物自身含有的的抗氧化物质如谷胱甘肽(G S H)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 R)等㊂C a s t o r i a 等[73]发现罗伦隐球酵母(C.l a u r e n t i i)对果实病害的抑制能力与其对R O S的耐受能力呈正相关,也说明了氧化应激反应在生防机制中的作用㊂M a c a r i-s i n D[74]研究发现将两种拮抗酵母(梅奇酵母和丝酵母)接种于不含营养的培养基或苹果表面(置于无营养空间),会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而接种于果实伤口处则导致果实组织中产生大量H2O2,在伤口处收集的酵母中也会含有许多H2O2,说明R O S是酵母提高其拮抗能力的其中一个原因㊂4结论这些病原菌入侵果实后会分泌细胞壁降解酶,毒素,辅助因子以及改变p H来使水果腐烂变质㊂同时拮抗酵母可以通过竞争空间和营养,分泌溶解酶,杀手毒素,诱导宿主抗性等方式来抵御致病菌,以维持果实正常品质并保障食品安全㊂拮抗酵母具有来源广泛㊁适应性强㊁繁殖能力强㊁代谢产物无毒且无致敏性的特点,逐步应用于有害微生物的防控领域㊂未来可继续从体内外两个方向筛选种类更多,效果更强的拮抗酵母菌株,并进行食品安全验证㊂同时对酵母菌在分子水平上的代谢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系统性地总结和归纳拮抗酵母在分子水平上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研究拮抗酵母的拮抗机制并为基因工程改性高活性拮抗酵母提供科学参考㊂参考文献[1] V A L C K E M,B O U R G A U L T M H,R O C H E T T E L,e ta l.H u m a n h e a l t h r i s k a s s e s s m e n t o n t h e c o n s u m p t i o no f f r u i t s a n d v e g e t a b l e s c o n t a i n i n g r e s i d u a l p e s t i c i d e s:A c a n c e r a n d n o n-c a n c e r r i s k/b e n e f i t p e r s p e c t i v e[J].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2017,108:63-74.[2] G R A M I S C I B R,L U T Z M C,L O P E S C A,e t a l.E n-h a n c i n g t h e e f f i c a c y o f y e a s t b i o c o n t r o l a g e n t s a g a i n s tp o s t h a r v e s t p a t h o g e n s t h r o u g h n u t r i e n t p r o f i l i n g a n dt h e u s e o f o t h e r a d d i t i v e s[J].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2018,121:151-158.[3]张红印,蒋益虹,郑晓冬,等.酵母菌对果蔬采后病害防治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4):23-27.[4]罗杨.膜醭毕赤酵母对柑橘采后青绿霉病害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5]卞文怡.微胶囊化水杨酸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诱导抗病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9.[6]王利平,王丽霞,刘保友,等.苹果及其制品中展青霉素研究进展[J].落叶果树,2022(54):39-43. [7]蔡亚文,张暄,陈鸥,等.P i c h i a g a l e i f o r m i s对李果实褐腐病的生防效果及诱导抗病性的机制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2):87-94.[8]何方涛.茉莉酸甲酯诱导季也蒙毕赤酵母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控制及其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20.[9] A G A T H O K L E O U S E,C A L A B R E S E E J.F u n g i c i d e-I n d u c e d H o r m e s i s i n P h y t o p a t h o g e n i c F u n g i:A C r i t i-c a l D e t e r m i n a n t o f S u c c e s s f u l 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J].J o u r n a l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F o o d C h e m i s t r y,2021,69:4561-4563.[10]S A R E A R,J I J A K L I M H,M A S S A R T S.M i c r o b i a le c o l o g y t o s u p p o r t i n t e g r a t i v e ef f i c a c y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b i o c o n t r o l a g e n t s f o r p o s t h a r v e s t d i s e a s e s m a n a g e-m e n t[J].P o s t h a r v e s t B i o l o g y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21,179:111572.[11]路来风.海洋拮抗酵母R h o d o s p o r i d i u m p a l u d i g e-n u m对柑橘果实抗性的增强效应及其生物学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12] H A S S A N,E.A.,M O S T A F A,Y.A.,S A A D,A.,e ta l.B i o s a f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B o t r y t i s g r e y m o l d o fs t r a w b e r r y f r u i t b y n o v e l b i o a g e n t s.P l a n t s.2021(10):2737-2737.[13]L U S E,N O V A K J,A U S T I N F W,e t a l.O c c i d i o f u n-g i n,a u n i q u e a n t i f u n g a l g l y c o p e p t i d e p r o d u c e d b y as t r a i n o f B u r k h o l d e r i a c o n t a m i n a n s.B i o c h e m i s t r y,2009,48:8312-8321.[14]L U T Z M C,L O P E S C A,S O S A M C,e t a l.S e m i-c o m m e r c i a l t e s t i n g o f r e g i o n a l y e a s t s s e l e c t ed f r o mN o r t h P a t a g o n i a A r g e n t i n a f o r t h e b i o c o n t r o l o f p e a rp o s t h a r v e s t d e c a y s[J].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2020:150.[15]张奇儒.异常威克汉姆酵母控制梨果采后病害及其诱导梨果抗性相关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9. [16]王淑培.桔梅奇酵母M e t s c h n i k o w i a c i t r i e n s i s对柑橘果实采后酸腐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20.[17]胡倩珏,乔楠桢,于雷雷,等.扩展青霉和展青霉素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46(21):292-298.[18]李海明,袁萌萌,邵新红,等.低温等离子体对扩展青77蔺楠,等:水果采后致病菌及拮抗酵母防治机制研究进展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霉杀菌作用及灭菌机理研究综述[J].山东化工,2021,50(14):88-90.[19]Z H U Y,Y U J,B R E C H T J K,e t a l.P r e-h a r v e s t a p p l i-c a t i o n o f o x a l i c a c id i n c re a s e s q u a l i t y a n d r e s i s t a n c e t oP e n i c i l l i u m e x p a n s u m i n k i w i f r u i t d u r i n g p o s t h a r v e s ts t o r a g e[J].F o o d C h e m i s t r y,2016:190. [20]刘青,邹志飞,余炀炀,等.食品中真菌毒素法规限量标准概述[J].中国酿造,2017,36(1):12-18. [21]黄晴雯.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21.[22]王瑞虎,李萌萌,关二旗,等.小麦储藏过程中真菌毒素变化趋势及预警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22,37(11):1-8.[23] H E L,C U I K,L I T,e t a l.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R e s i s t a n c eo f B o t r y t i s c i n e r e a t o C a r b e n d a z i m a n d t h e C u r r e n tE f f i c a c y o f C a r b e n d a z i m A g a i n s t G r a y M o l d A f t e rL o n g-T e r m D i s c o n t i n u a t i o n[J].P l a n t D i s,2020,104:1647-1653.[24]慈志娟,黄丽,张天英,等.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烟台果树,2022(2):43.[25] K E R S S I E S A,B O S K E R-V A N Z E S S E N A I,W A G E-M A K E R S C A M,e t a l.V a r i a t i o n i n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a n d D N A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A m o n g B o t r y t i s c i n e r e a I s o-l a t e s S a m p l e d I n s i d e a n d O u t s i d e a G l a s s h o u s e[J].P l a n t D i s,1997,81:781-786.[26]王勇,张春祥,高苇,等.产后蒜薹灰霉病菌产毒条件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7,49(7):116-119.[27] M E E N A M,S A M A L S.A l t e r n a r i a h o s t-s p e c i f i c(H S T s)t o x i n s:A n o v e r v i e w o f c h e m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i z a t i o n,t a r g e t s i t e s,r e g u l a t i o n a n d t h e i r t o x i c e f f e c t s[J].T o x i c o l o g y R e p o r t s,2019(6):745-758. [28]张天宇.中国菊科植物上链格孢属真菌的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4),320-324.[29]邢来君,李明春,喻其林.普通真菌学(第3版)[J].生命世界,2021(3):2.[30]王鹏程.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在链格孢菌侵染枣果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9.[31]李娇.链格孢菌侵染对芒果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6.[32]P I N T O V E F,P A T R I A R C A A.M y c o t o x i g e n i c F u n-g i:M e t h o d s a n d P r o t o c o l s,S p r i n g e r N e w Y o r k,N e wY o r k[J].N Y,2017:13-32.[33]P A T R I A R C A A,D A C R U Z C A B R A L L,P A V I C I C HM A,e t a l.S e c o n d a r y m e t a b o l i t e p r o f i l e s o f s m a l l-s p o r e d A l t e r n a r i a s u p p o r t t h e n e w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o r-g a n i z a t i o n o f t h e g e n u s[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F o o d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9,291:135-143.[34]何国鑫,邓青芳,周欣.链格孢霉毒素的分析方法及其毒理机制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8,39(4):342-346,352.[35]张梦可.黑曲霉c p e B和c a t A基因对氧化应激和果实致病性的调控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36]安培培.茶树精油对采后葡萄黑曲霉和赭曲霉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37]解利平.毛霉菌处理水中铬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电镀与精饰,2018,40(10):43-46.[38]叶磊.桑葚果实冷藏品质变化及A I T C对其贮藏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39] K U B I C E K C P,S T A R R T L,G L A S S N L.P l a n t C e l lW a l l-D e g r a d i n g E n z y m e s a n d T h e i r S e c r e t i o n i nP l a n t-P a t h o g e n i c F u n g i[J].A n n u a l R e v i e w o f P h y t o-p a t h o l o g y,2014,52:427-451.[40]卢晶晶,赵津,申童,等.作物菌核病病原菌致病机制及菌核病防治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2(8):128-133.[41]B E N-D A N I E L B-H,B A R-Z V I D,T S R O R L.P e c t a t el y a s e a f f e c t s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i n n a t u r a l i s o l a t e s o f C o l l e-t o t r i c h u m c o c c o d e s a n d i n p e l A g e n e-d i s r u p t e d a n dg e n e-o v e r e x p r e s s i n g m u t a n t l i n e s[J].M o l e c u l a r 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2012,13:187-197.[42] K I M B E R A,S Z E H.H e l m i n t h o s p o r i u m m a y d i s TT o x i n D e c r e a s e d C a l c i u m T r a n s p o r t i n t o M i t o c h o n-d r i a o f S u s ce p t i b l e C o r n1[J].P l a n t P h y s i o l o g y,1984,74:804-809.[43]L A N G F E L D E R K,J A H N B,G E H R I N G E R H,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a p o l y k e t i d e s y n t h a s e g e n e(p k s P)o fA s p e r g i l l u s f u m i g a t u s i n v o l v e d i n c o n i d i a l p i g m e n t b i-o s y n t h e s i s a n d v i r u l e n c e[J].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a n d I m m u n o l o g y,1998,187:79-89.[44]贾蕊鸿.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毒素对植株细胞膜伤害机理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 [45]张云霞,范兰兰,施祖荣,等.莲子草假隔链格孢毒素对空心莲子草叶片和根尖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1):84-88. [46] K O E C K M,H A R D H A M A R,D O D D S P N.T h e r o l eo f e f f e c t o r s o f b i o t r o p h i c a n d h e m i b i o t r o p h i c f u n g i i ni n f e c t i o n[J],C e l l u l a r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1(13):1849-1857.[47]F A G U N D E S-N A C A R A T H I R F,D E B O N A D,R O-D R I G UE SF A.O x a l i c a c i d-m e d i a t e d b i o c h e m i c a l a n d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s i n t h e c o m m o n b e a n-S c l e r o t i n i as c l e r o t i o r u m i n t e r a c t i o n[J].P l a n t 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 B i o-c h e m i s t r y,2018,129:109-121.[48]李有媛,邹华英,焦文晓,等.不同环境因子对扩展青霉和指状青霉生长和产酸的影响[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15):5044-5052.87果树资源学报2023,4(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9]王凯利.基于转录组的扩展青霉侵染苹果的分子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20.[50] H A D A S Y,G O L D B E R G I,P I N E S O,e t a l.I n v o l v e-m e n t o f G l u c o n i c A c i d a n d G l u c o s e O x i d a s e i n t h e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o f P e n i c i l l i u m e x p a n s u m i n A p p l e s[J].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2007,97:384-390.[51]E S H E L D,M I Y A R A I,A I L I N G T,e t a l.p H R e g u-l a t e s E n d o g l u c a n a s e 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V i r u l e n c e o f A l-t e r n a r i a a l t e r n a t a i n P e r s i m m o n F r u i t[J].M o l e c u l a rP l a n t-M i c r o b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s,2002,15:774-779. [52]曹璇.盐胁迫下海洋季也蒙毕赤酵母对樱桃番茄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作用及机理初探[D].浙江大学,2020.[53]张婕.两种酵母拮抗菌对采后李果实褐腐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7.[54] K L E I N M N,K U P P E R K C.B i o f i l m p r o d u c t i o n b yA u r e o b a s i d i u m p u l l u l a n s i m p r o v e s b i o c o n t r o l a g a i n s ts o u r r o t i n c i t r u s[J].F o o d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8,69:1-10.[55]李侨飞.拟粉红锁掷孢酵母Y16控制葡萄采后病害及其机制和制剂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7. [56]田亚琴.美极梅奇酵母对芒果采后炭疽病的抑菌效果及相关机理研究[D].海南大学,2018. [57]张岳,杨俊颖,王旭东,等.2株浅白隐球酵母对葡萄灰霉病和柑橘青霉病采后防治效果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96-100.[58]C R A B T R E E A M,K I Z E R E A,H U N T E R S S,e t a l.A R a p i d M e t h o d f o r S e q u e n c i n g D o u b l e-S t r a n d e dR N A s P u r i f i e d f r o m Y e a s t s a n d t h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aP o t e n t K1K i l l e r T o x i n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S a c c h a r o m y c e sc e r e v i s i a e[J].V i r u s e s,2019,11:70.[59] V I L L A L B A M L,M A Z Z U C C O M B,L O P E S C A,e ta l.P u r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S a c c h a r o m y c e se u b a y a n u s k i l l e r t o x i n:B i o c o n t r o l ef f e c t i v e n e s s a-g a i n s t w i n e s p o i l a g e y e a s t s[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o f F o o d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20:331.[60]P A W L I K O W S K A E,J A M E S S A,B R E I E R O V A E,e t a l.B i o c o n t r o l c a p a b i l i t y of l o c a l M e t s c h n i k o w i a s p.i s o l a t e s[J].A n t o n i e v a n L e e u w e n h o e k,2019,112:1425-1445.[61]杨其亚.胶红酵母控制苹果展青霉素及降解的应答调控机制[D].江苏大学,2017.[62]C A S T O R I A R,D E C U R T I S F,L I M A G,e t a l.A u-r e o b a s i d i u m p u l l u l a n s(L S-30)a n a n t a g o n i s t o f p o s t-h a r v e s t p a t h o g e n s o f f r u i t s:s t u d y o n i t s m o d e s o f a c-t i o n[J].P o s t h a r v e s t B i o l o g y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01,22:7-17.[63]S H A O Y-Z,Z E N G J-K,T A N G H,e t a l.T h e c h e m i-c a l t r e a t m e n t s c o m b i n ed w i t h a n t a g o n i s t i c ye a s t c o n-t r o l a n t h r a c n o s e a n d m a i n t a i n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p o s t h a r-v e s t m a n g o f r u i t[J].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i v e A g r i c u l-t u r e,2019,18:1159-1169.[64]范青.两种拮抗菌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酶的产生及其抑菌的可能机理[Z].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9-01-01.[65]产祝龙.果实对酵母拮抗菌和外源水杨酸诱导的抗病性应答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66] O Z T E K I N S,K A R B A N C I O G L U-G U L E R F.B i o-p r o s p e c t i o n o f M e t s c h n i k o w i a s p.i s o l a t e s a s b i o c o n-t r o l a g e n t s a g a i n s t p o s t h a r v e s t f u n g a l d e c a y s o n l e m-o n s w i t h t h e i r p o t e n t i a l m o d e s o f a c t i o n[J].P o s t h a r-v e s t B i o l o g y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21,181:111634.[67]S U N C,L I N M,F U D,e t a l.Y e a s t c e l l w a l l i n d u c e sd i s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 a g a i n s t P e n i c i l l i u m e x p a n s u m i np e a r f r u i t a n d t h e p o s s i b l e m e c h a n i s m s i n v o l v e d[J].F o o d C h e m i s t r y,2018,241:301-307.[68]王美艳.解脂亚罗酵母对葡萄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及其诱导葡萄抗性相关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9.[69]Z H A N G X,G A O Z,Z H A N G X,e t a l.C o n t r o l e f f e c t so f B a c i l l u s s i a m e n s i s G-3v o l a t i l e c o m p o u n d s o n r a s p-b e r r y p o s t h a r v e s t d i s e a s e sc a u s ed b y B o t r y t i s c i ne r e aa n d R h i z o p u s s t o l o n i f e r[J].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2020,141:104135.[70]郭虹娜.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挥发物抑制草莓采后灰霉病生防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20. [71]陈莹莹,张亚敏,郭红莲.膜醭毕赤酵母挥发性物质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活性及组分分析[J/O L].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10-13].h t t p s://d o i.o r g/10.13995/j.c n k i.11-1802/t s.0333731-9.[72]张晓茹.在发酵过程中,植物乳杆菌对酿酒酵母氧化代谢的调控[D].北京化工大学,2020. [73]C A S T O R I A R,C A P U T O L,D E C U R T I S F,e t a l.R e s i s t a n c e o f P o s t h a r v e s t B i o c o n t r o l Y e a s t s t o O x i d a-t i v e S t r e s s:A P o s s i b l e N e w M e c h a n i s m o f A c t i o n[J].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2003,93:564-572.[74] G R E E N D O U G L A S R,L E V I N E B.T o B e o r N o t t oB e?H o w S e l e c t i v e A u t o p h a g y a n dC e l lD e a t h G o v e r nC e l l F a t e[J].C e l l,2014,157:65-75.97蔺楠,等:水果采后致病菌及拮抗酵母防治机制研究进展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榴果实腐烂病害的致病真菌分离与鉴定

石榴果实腐烂病害的致病真菌分离与鉴定

石榴果实腐烂病害的致病真菌分离与鉴定石榴果实是一种美味且营养丰富的水果,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在种植和储存过程中,石榴果实常常容易遭受腐烂病害的侵袭,导致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

这些腐烂病害的发生主要是由致病真菌引起的。

为了更好地控制石榴果实腐烂病害,我们需要进行致病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与鉴定石榴果实腐烂病害的致病真菌,了解其种类和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受感染的石榴果实- 啤酒麦芽琼脂培养基- 无菌培养皿、移液器、无菌匙等实验器材2.2 实验方法- 从受感染的石榴果实中取出疑似致病菌物质- 将疑似致病菌物质均匀涂抹在啤酒麦芽琼脂培养基上- 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孵育一段时间- 观察培养皿上是否出现菌落并进行鉴定- 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其它特征进行初步鉴定并分离3.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几天的培养,我们在培养皿上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菌落,根据形态、颜色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出不同的真菌种类。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真菌的进一步鉴定。

3.1 真菌鉴定方法我们将采用下列方法进行真菌的鉴定:1) 显微镜观察:观察真菌的菌丝、囊孢子等形态特征。

2) 生长特性:观察真菌的生长速度、温度适应范围等特性。

3) 生化试验:通过一系列特定的生化试验,如利用特定底物进行酶活性测试等。

3.2 鉴定结果经过实验和观察,我们成功鉴定出多种致病真菌,包括青霉菌、黄曲霉菌以及红曲霉菌等。

这些真菌在石榴果实上生长迅速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4. 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出了多种致病真菌,成功鉴定了其种类和特征。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石榴果实腐烂病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真菌的生长条件和防治方法,以提高石榴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本实验使用了分离和鉴定的方法,成功分离和鉴定出多种石榴果实腐烂病害的致病真菌。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火龙果是一种热带水果,其美丽的外观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深受人们喜爱。

火龙果在采后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扰,严重影响了火龙果的质量和保质期。

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防控技术研究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火龙果采后病害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火龙果采后病害的现状火龙果采后易受到青瓢病、炭疽病、变色病、灰霉病等多种病害的侵扰。

青瓢病是火龙果采后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果实软腐变质、表面出现褐色斑点,从而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口感。

炭疽病则表现为果实表面出现黑斑,进而蔓延至果肉,严重影响果实的食用价值。

变色病会导致果实的颜色不均匀,影响外观。

灰霉病则主要表现为果实表面覆盖灰色霉斑,果实变软,逐渐腐烂。

这些病害的发生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采收后的伤害、环境条件、病原微生物等。

火龙果采后的病害还受到果实自身特性的影响,比如果皮的脆弱性、果实的抗病性等。

对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防控技术进行研究,对提高火龙果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低温贮藏技术低温贮藏技术是目前火龙果采后病害防控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将火龙果贮存在低温环境下,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延长果实的保鲜期。

研究表明,火龙果在0-1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贮藏7-14天,可以有效减少青瓢病和炭疽病的发生,保持果实的质量。

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和贮藏条件,也可以提高火龙果的贮藏效果。

2.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环保、安全、高效的病害防控方法,近年来在火龙果采后病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益生菌、拮抗菌等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抑制火龙果病原菌的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

研究表明,喷施拮抗菌剂可以有效预防火龙果的病害,提高果实的质量和产量。

3. 包装和保鲜技术采用适当的包装和保鲜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火龙果采后病害的发生。

比如利用透气性好、防水防潮的包装袋包装火龙果,可以减少果实的受伤和病害的侵袭。

采用氧化还原膜、抗氧化膜等新型包装材料,也可以延长果实的保鲜期,提高火龙果的市场价值。

柑橘采后青霉病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柑橘采后青霉病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柑橘采后青霉病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柑橘采后青霉病是柑橘果实在采摘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柑橘的品质和市场价值。

为了防止柑橘采后青霉病的发生,需要筛选和鉴定一些生防菌,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一、生防菌的筛选
1. 筛选菌株:可以从自然界中采集到一些具有抗青霉病能力的菌株,如链格孢、绿僵菌、白僵菌、木霉等。

也可以通过实验室筛选出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菌株。

2. 筛选方法:通过对不同菌株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具有较高生物防治效果的菌株。

在试验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接种试验、涂片试验、土壤浸泡试验等。

3. 筛选指标:可以从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致病菌的抑制率等方面进行评估,筛选出具有较高生物防治效果的菌株。

二、生防菌的鉴定
1. 鉴定方法:可以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进行鉴定。

其中,形态学鉴定是最基础的鉴定方法,通过观察菌落形态、产孢形态、孢子形
态等特征进行鉴定。

生理生化鉴定则是通过菌株的代谢特性、生长条件等方面进行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则是通过PCR扩增、DNA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定。

2. 鉴定指标:可以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评估,鉴定出菌株的种属、亚种、菌株间的关系等信息。

以上是柑橘采后青霉病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的相关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生防菌的筛选和鉴定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和严格的实验操作,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水果中抗病原真菌物质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应用前景

水果中抗病原真菌物质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应用前景

!"# $%&’()&*+,,-.+/(&*+, (,0 1’+.2#)&*3# 4.# +5 6)&*3# 6,&*57,8(/ 9+:2+7,0. 5’+: ;’7*&.
’( )*+,&%-. /(0 12&34*2 56701 829&:-+,
( !"#$% &%’() *(+$’$#$, "- ."$)(/ ,0%, &%’(,+, 12)3,4/ "- !2’,(2, ,12.+,;4*2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RSTU#!RT) 。 作者简介: 屈红霞, 女, 生于 "SUV 年 W 月。"SST 年 U 月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热带 水果的贮运保鲜及采后病理生理研究。"SST 年 T 月至今为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在职博士研究生。曾主持广东 省基金 “菠萝黑心病发生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项目编号 SU#$!W) 和华南植物所所长基金各一项, 并参加香蕉、 芒 果、 荔枝、 龙眼等国际、 国家基金及省基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 "# 余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责任编辑: 程红焱 V###&#S&"! V###&"V&"W
R期
屈红霞等:水果中抗病原真菌物质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应用前景
RF6
!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分析
!"# 抗真菌物质的组织提取 不同果实组织可能含有抗不同真菌的活性成分, 不同成熟阶段果实组织含有抗真菌 物质的成分、 浓度也有差异, 因此选取合适的感染阶段至关重要。一般先对其粗提液进行 活性检测, 而后进行提取、 纯化和结构鉴定。 在提取前先进行组织破碎, 少量样品可用研磨的方法或者用匀浆器 ( !"#"$%&’(%)) 破 碎或者超声波处理法 ( *+,)-."&’/-,’"&) 破碎, 大量样品则用高速组织捣碎机 ( 0-)’&$1+%&2%)) 。 组织提取可用真空抽滤, 也可结合离心和萃取等技术。目前常用甲醇和乙醇对新鲜或者 冷冻干燥样品进行真空抽滤。其优点是: 提取物不含色素和细胞碎片等杂质, 因而较纯 净。另外, 也可以用非极性溶剂如正己烷、 二氯甲烷、 乙酸乙酯和甲醇等将上述粗提物进 一步纯化。如, 经铜盐处理后的番木瓜果实的乙醇提取物, 用正己烷、 氯仿和乙酸乙酯进 一步提取, 在乙酸乙酯组分里分离到植保素 3-&’%+"&% ( 4/!%5%))’ !" #$ , 。 6778) !"! 抗真菌物质的分离纯化 各种电泳方法及层析技术已广泛用于抗真菌活性成分的分离。例如薄层层析 ( ,!’&9 、 柱层析 ( /"+*#& /!)"#-,"$)-;!:,>>) 、 闪点层析 ( ?+-.! /!)"#-,"$)-9 +-:%) /!)"#-,"$)-;!:,<=>) 、 高压液相层析 ( !’$! ;%)?")#-&/% +’A*’2 /!)"#-,"$)-;!:,BC=> ) 、 中压液相层析 ;!:,@>) ( #%2’*# ;)%..*)% +’A*’2 /!)"#-,"$)-;!:,DC=>) 、 点滴对流层析 ( 2)"; /"*&,%) /*))%&, /!)"#-,"$9 、 涡旋逆流层析 ( )",-,’"& +"/*+-) /"*&,%)9/*))%&, /!)"#-,"$)-;!:,E=>>) 。凝胶层 )-;!:,3>>>) 析和离子交换层析可用来分离纯化抗真菌相关蛋白。复杂的生物分子的分离需要用亲和 层析技术, 即生物大分子与一种连在不溶性基质上的配体发生特殊的生物学作用。当分 离的分子是酶时, 不动的配体可以是底物、 非可逆性抑制剂或同配激活剂 ( -++".,%)’/ -/,’5-9 ) 。只有酶与固定相配体结合,杂蛋白不能被吸附而被洗脱, 最后再将酶从配体解吸下 ,") 来, 从而得到分离纯化。 各种层析介质及层析技术的合理搭配非常重要, 采用方法不适当, 分离的物质活性 低、 收率低, 甚至导致失败。最好先估测物质的分子量、 等电点、 溶解性及稳定性 (热和光 等) 等基本性质, 再决定采用何种分析分离方法。 物质的进一步纯化有时还可结合电泳技术, 如区带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FG 年代发 展起来的毛细管电泳 ( /-;’++-): %+%/,)";!")%.’.) 是一种新型的区带电泳 (郭尧君, 。毛 6777) 细管电泳和 BC=> 一样同是液相分离技术, 二者分离机理不同, 另外与 BC=> 相比, 毛细管 电泳柱效高、 速度快、 样品用量少、 成本相对较低 (无须泵动系统) , 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 !"$ 抗真菌物质的结构鉴定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中广泛用到波谱分析技术。其中包括紫外、 红外、 核磁共 振、 质谱法 (#-.. .;%/,)"./";:,DH) 和气谱9质谱 ( DH9IH) 联用。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根据 不同功能团的特征谱带对物质进行结构分析。现在许多新的技术如 >JHK、 BJBLBL、 BDM>、 BDN>、 BJ4HK、 B4<>JE、 OP4C<、 34C< 和 OPL349NQL<4 等的应用使得 PDE 法分析 一些结构复杂的物质成为可能。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火龙果,又名仙人掌果,是一种独特的热带水果,因其外形与传说中的火龙而得名,味道鲜美,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口感。

随着火龙果产业的快速发展,火龙果采后病害成为了制约火龙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采后病害的出现导致了火龙果的品质下降,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给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研究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防控技术,对于保障火龙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火龙果采后病害的种类和特点火龙果采后病害主要包括贮藏病、传染病和机械损伤等。

贮藏病是指在火龙果采摘后,由于贮藏条件不当或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果实发生病变。

常见的贮藏病包括灰霉病、青霉病、炭疽病等。

传染病是指在火龙果采摘和贮藏过程中,由于病原体的侵染,导致果实发生病变。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轮斑病、霜霉病、褐腐病等。

机械损伤是指在火龙果采摘、包装和运输过程中,由于机械碰撞和挤压等因素,导致果实表面受损,并容易感染病原体。

火龙果采后病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火龙果果皮薄软、多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病原体容易侵入果实内部导致病变;火龙果果实表面容易受到机械损伤,一旦受伤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染;火龙果果肉细腻,水分丰富,是很好的繁殖基质,对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

针对火龙果采后病害的种类和特点,科研人员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各种防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1. 贮藏条件的优化贮藏条件是影响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研人员通过优化温湿度、通风条件、包装材料等贮藏条件,有效地控制了火龙果采后病害的发生。

控制贮藏温度在10~15℃,相对湿度在80%~90%,通风量适当,采用透气性好的包装材料,可以有效降低火龙果贮藏病的发生率。

2. 病害防控技术的研究针对不同的火龙果采后病害,科研人员采用了不同的防控技术。

对于贮藏病,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火龙果的贮藏病。

对于传染病,通过选择抗病品种、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和加强病害监测等途径,可以有效控制火龙果的传染病。

桑葚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菌株筛选与应用

桑葚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菌株筛选与应用

桑葚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菌株筛选与应用桑树是我国常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果实桑葚是人们喜爱的水果。

然而,桑树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桑葚的产量和质量。

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因此研究和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成为了保护桑树健康和环境友好的重要途径。

桑葚病虫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虫害和细菌性病害三大类。

针对这些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通过筛选和应用生物防治菌株来实现。

首先,针对桑葚的真菌性病害,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菌株来进行筛选和应用。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等。

这些菌株可以在桑树受到病原真菌的侵害时,通过产生抗生物质、竞争资源等方式,阻止病原真菌的生长,从而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筛选一些具有诱导抗性能力的菌株,如拟南芥根际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等,通过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增强植物对真菌病害的抵抗能力。

其次,对于桑葚的虫害,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天敌作用的微生物来进行筛选和应用。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对害虫具有寄生、捕食或病原作用的线虫、细菌和真菌等菌株。

这些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杀死害虫或破坏害虫的生活环境,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比如,在防治桑实蝇等害虫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对蝇虫有寄生作用的线虫,如双孢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等;在防治桑蚜等害虫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捕食作用的真菌,如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等。

最后,针对桑葚的细菌性病害,可以筛选和应用一些对病原细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产生抗生物质或竞争资源能力的细菌,如草地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等。

这些菌株可以通过与病原细菌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等方式,抑制病原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起到防治细菌性病害的作用。

在生物防治菌株的应用中,需要注意菌株的选择和培养方法。

选择菌株时要注重其对目标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同时需要考虑到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生物防治菌株与桑树的相容性。

一株防治水果采后病害拮抗酵母的分离、鉴定及制剂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株防治水果采后病害拮抗酵母的分离、鉴定及制剂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株防治水果采后病害拮抗酵母的分离、鉴定及制剂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一株防治水果采后病害拮抗酵母的分离、鉴定及制剂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水果采后病害是导致水果品质下降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水果产业面临的难题。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残留农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成为当前水果保鲜和延长货架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酵母作为一种天然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已成为新的生物防治代表。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将从生产中发现的具有抑菌作用的酵母中,筛选出一株拮抗水果采后病害的酵母,对其进行鉴定和特征分析,探究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效果评价。

三、研究方法:1.分离酵母:从采摘水果、果实表面、储存箱及包装材料等样品中,通过改良后的接种平板法和涂片法筛选出生产中发现的拮抗水果病害的酵母。

2.鉴定酵母:通过生物学、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酵母菌株进行鉴定和特征分析,包括形态特征、生长特性、代谢酶活性、呼吸基质盘活性等。

3.制剂研发:根据酵母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要求,筛选出适宜的基质和添加剂,研制出高效稳定的生物制剂。

4.应用效果评价:通过室内和室外模拟试验,考察制剂对不同水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分析影响因素,确定最佳应用条件和方法。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筛选到一株具有高效、广谱、安全的水果采后病害防治效果的拮抗酵母,从而为生物防治水果采后病害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同时,制剂研发和应用效果评价将为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促进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火龙果是一种热带水果,其品种繁多,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火龙果的采收后易受到各种病害侵扰,影响其口感和营养品质。

因此,对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防控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火龙果采后病害种类火龙果采后容易出现的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绿色霉病、灰色霉病、白色赤霉病等。

其中,褐斑病是火龙果害果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病在宝石火龙果的果实上,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市场价值。

炭疽病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寄生性病害,常常导致果实烂熟、发汁或脱水。

二、防控技术1. 清洗处理采收后的火龙果表面容易附着微生物、灰尘等污染物,加之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长途跋涉,受细菌侵袭,从而导致采后病害的产生和发展。

因此,对火龙果进行清洗处理,能有效地降低采后病害的发生率。

清洗处理可采取自来水清洗、稀释的漂白粉清洗等方式。

2. 灭菌处理火龙果采后的病害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因此采取灭菌处理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常用的灭菌剂有氧化钙、消毒酸等。

这些灭菌剂能从根本上杀死病原菌,保证火龙果果实表面的干净卫生。

3. 适宜贮藏温度火龙果的适宜贮藏温度为10℃左右,贮藏过程中要保持温度的稳定和湿度的适宜,防止果实脱水,增加果实的贮存寿命。

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贮藏环境的气氛成分,如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和降低氧气浓度,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4. 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材料是防控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包装材料有硬纸盒、泡沫箱等,而在包装材料内还要加入杀菌药物等防腐剂,这样可以延缓果实品质的恶化和病原菌的侵袭。

三、结论火龙果是一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热带水果,在采收和贮藏过程中易受到各种病害侵袭,导致果实品质和经济价值的下降。

因此,对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防控技术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合理的清洗处理、灭菌处理、适宜的贮藏温度以及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等措施可有效地保证火龙果的品质和安全。

同时,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也需要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共同推动我国火龙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冬枣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冬枣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86 I FOOD INDUSTRY I冬枣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文 王佳 山东农业大学冬枣作为我国一种稀有的晚熟枣品种,原产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其风味独特,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冬枣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冬枣自身的保鲜期比较短,鲜食需求量不高,所以在采后极易出现生理性或侵染性病害,导致冬枣质量下降,为此,必须要积极针对冬枣采后病害进行有效控制,明确冬枣采后的类型,为冬枣储存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目前,学术界对生物防治的研究越来越多,各种类型的害虫被发现,很多拮抗菌也被筛选出来。

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农药的使用频率,减少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必须要积极采取生物防治的技术,通过对国内外不少种类的拮抗菌进行筛选,能够证明拮抗的整体作用。

1. 冬枣采后主要病害类型在冬枣采后,通常会出现两种病害,一种是因为缺乏营养元素,或者是受到不合适的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生理性病害。

另一种则是受到病原微生物而造成的侵染性病害,其中采后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因为在冬枣贮藏期间,由于缺素而引起的黑痘病或缩果病,例如冬枣缺乏钙、硼等元素就会引发黑痘病和缩果病,这两种疾病都会导致冬枣的实用价值受到影响。

采后侵染病害主要是在储存的过程中,受到细菌感染。

大多数病原菌为弱致病菌,而真菌侵染途径会以伤口为主,还会通过自然孔口侵入,造成冬枣感染真菌和细菌[1]。

2. 冬枣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冬枣采后利用低温、气体、减寄生性昆虫对冬枣的存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赤眼蜂可以寄生体内,所以要想有效防治赤眼蜂,可以利用两地寄生蜂对枣实蝇的寄生率进行有效抑制,还可以直接利用昆虫雌激素来防治冬枣虫害。

昆虫雌激素主要以人工合成激素为主,是近些年来在果蔬保鲜领域发展比较快的一种技术。

在合适的时间内,通过喷洒含激素的药物能够有效预防病虫害。

例如,郝心在昆虫的幼虫阶段通过喷洒药物能够阻止幼虫转变形态,使之无法正常发育,而且蜕皮激素也可以快速调节昆虫的蜕皮和变态机制,使其无法完全发育,导致生长异常。

果实采后品质与安全的研究进展及调控策略

果实采后品质与安全的研究进展及调控策略

一、引言新鲜果实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糖、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有益健康的成分,是人类日常膳食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果实产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过去几十年显著增加。

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统计,中国果实年产量连续二十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但是,在采前和采后阶段,新鲜果实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品质劣变和病害腐烂。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约有三分之一的新鲜果实损失于采后贮运销过程,不能到达消费者餐桌。

诱发果实采后损失的因素很多,而果实自身衰老和病原真菌侵染是最主要的诱因。

尽管使用化学农药防病至今仍然是控制采后损失的主要方法,但长期高浓度使用化学农药防病引发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此外,有些病原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物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研究果实成熟、衰老机制及病原菌致病产毒的分子基础,对创制有效调控果实衰老和抗病性以及病原菌致病力的精准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阐述近年来果实在采后品质维持、抗氧化途径及病原真菌致病产毒的分子基础方面的重要进展及关键调控靶点(图1)。

图1 采后果实、病原真菌与外源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MCP:1-甲基环丙烯;SA:水杨酸;OA:草酸;NHS:非热激处理;ROS:活性氧;WT:野生型;rin:ripening inhibitor;Ev:空载对照;VIGS: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IP:免疫沉淀;AQP:水通道蛋白二、果实成熟、衰老和抗性应答(一)果实品质形成与维持果实成熟和衰老是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生理过程,直接关系到果实品质的形成和保持。

这些过程涉及众多基因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重编程,最终引发果实色泽、风味、香气、质地及其他品质性状的变化。

成熟果实通常比未成熟果实对采后病害更加敏感,这种敏感性往往会影响果实品质,造成巨大损失;当果实成熟度最高时通常具有最高的商品价值,而此时病原菌侵染造成的损失也更加严重。

水果采后病害生防菌研究进展

水果采后病害生防菌研究进展
内 蒙古 农 业 科 技 2 1 ( )9 ~ 7 0 0 5 :4 9
I n rMo g laAgiutr l ce c d T c n lg n e n oi rc l a in eAn e h ooy u S
水果采后病害生防菌研究进展

(. 1山西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 西 太 原 山
水 果 采后 病害 生 物 防 治 技 术 .是 利 用 微 生 物 之 间 的拮 抗 作 用 , 变 水 果 表 面 微 生 态 环 境 , 进 生 防菌 的繁 殖 , 而 抑 制 病 改 促 进
原 微 生 物 生 长 。 少病 害损 失 . 近 几 年 发 展起 来 的极 具 发 展 前 减 是
防 菌对 水 果 表 面 或 伤 口处 的生 境 较 为 熟 悉 .可 以较 快 的 定 殖 和 存 活 . 高 生物 防治 的能 力 。 l n和 Jns wc 分 别 从 柠 檬 和 提 Wio s a ie iz i 苹 果表 面分 离 到 汉 逊 德 巴利 酵 母 (eaym cshnei ̄ 假 单 D bro ye asnil )l 胞 杆 菌 属(su o oa p1能 有 效 防 治 柑 橘 青 绿 霉 病 和 苹 果 灰 Ped m n s . s . 霉 病 X E 等 从 冬 枣 的 伤 口 及 表 面 筛 选 出 梅 奇 酵 母 菌 U f t hio i), 于 冬 枣 采 后 腐 烂 病 的 生 物 防 治 研 究 中 , 现 Me c nkwa 用 s 发
伟 , 牛 宇 z 耿 海峰 , ,
000 2山西 省农 业 科 学 院 农 业 资源 综 合 考 察 研 究 所 , 西 太 原 山 3山 西 大 学 生 物 工 程 学 院 , 西 太 原 . 山

果树内生生防菌研究进展

果树内生生防菌研究进展

用、抗生作用和蛋白酶作用ꎬ其产生的抗菌物质主
生作用等ꎮ 此外ꎬ因为几丁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病
要有几 丁 质 酶、 葡 聚 糖 酶、 脂 肽 以 及 吡 咯 菌 素
原真菌的细胞壁中ꎬ能够高产几丁质酶的放线菌ꎬ

[32]
ꎮ 刘旭等
[33]
研究表明ꎬ从葡萄叶片中分离
得到一株内生细菌ꎬ该菌对葡萄霜霉病抑制率高
达 96.23%ꎬ有较高的抑制效果ꎬ经鉴定为解淀粉
织内生菌数量呈现根>茎>叶的规律ꎬ这主要是由
于内生菌一般通过植物根部进入宿主体内 [25] ꎮ
果树内生菌的特点是分布广、种类多ꎮ 而其
种类、分布和定殖情况均因果树的种类不同而表
现出显著的差异 [26] ꎮ 在这之中ꎬ果树内生细菌多
以芽胞 杆 菌 属 ( Bacillus ) 、 假 单 胞 菌 属 ( Pseudo ̄

2017 年 第 7 卷 第 2 期 149 ~154
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 ̄2341
方法与技术创新


生物技术进展
Innovation of Method and Technique

活史中的某一阶段寄生于果树组织中ꎬ并对果树
本身不造成明显可见病害及功能改变的微生
物 [1 ~ 3] ꎮ 果树内生菌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
菌ꎬ其中有些内生菌能够为宿主植物提供保护ꎬ产
生诸如生物碱、水解酶、抗生素类物质或其他的代
谢产物 [3] ꎬ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直接杀灭病原菌
或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ꎬ以此直接或间接地达
等子囊菌类 ( Ascomycetes) 以及菌根真菌 ( Mycor ̄

控制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技术及机理研究

控制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技术及机理研究

控制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技术及机理研究登记号:200301完成单位:发育中心主要人员:田世平、秦国政、范青、徐勇、万亚坤、王有升起止时间: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登记日:2003年12月10日内容摘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率先在我国开展了“控制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技术及机理研究”,通过5年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一套分离、筛选和应用拮抗菌的技术体系。

1、从果实表面分离获得了6种有独立知识产权、对水果采后主要病害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生物拮抗菌。

经过英国国际微生物所菌种保存和鉴定中心(CABI Bioscience Identification Services)鉴定认为这些酵母拮抗菌安全无毒、对人畜无治病性。

其中,Pichia membranefaciens 和Cryptococcus laurentii是用于果实采后病害防治的新型酵母拮抗菌。

2、明确了这些拮抗菌对果实采后主要病害的抑制效果,如Bacilus subtilis对柑桔果实青、绿霉病和桃果实褐腐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andina guiliermondii 和Pichia membranefaciens都能有效抑制桃、油桃软腐病和褐腐病的发生;Cryptococcus albidus 和Trichosporon sp.对苹果、梨果实灰霉病和青霉病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效果;Cryptococcus laurentii能有效抑制葡萄采后灰霉病、甜樱桃果实青霉病、灰霉病、黑霉病、和软腐病以及冬枣果实采后黑霉及褐腐病。

3、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生物拮抗菌的抑病机理,根据试验结果分析认为,拮抗细菌的抑病机理主要是产生抗菌素,在培养基上可形成明显的抑菌圈。

酵母拮抗菌能在果实伤口快速繁殖,大量附着在病菌的菌丝体上,同时还产生和诱导与病程相关的几丁酶和b-1,3-葡聚糖酶,激发参与植物保卫素合成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与抗病有关的酚酶。

果品采后病害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果品采后病害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23(增刊)97-102中国生物防治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2007年9月果品采后病害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李静1,于建娜2,张利莉1*(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阿拉尔843300;2塔里木大学植物科技学院)Advances of Research on Postharvest Diseases and Biocontrol of FruitsLI Jing1,YU Jian-na2,ZHANG L-i li1(11Key Laboratory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 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Tari m Basi n of Xinjiang Production&Construction Corps,Alar Xinjiang843300;21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ri m University,China)提要:综述了果品采后病害病症、生防微生物种类、生防机理以及生防方法,并展望了果品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采后病害;拮抗机理;生物防治中图分类号:S432198;S4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61(2007)增刊-0097-06新鲜水果采后腐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发达国家有10%~30%的新鲜果蔬损失于采后腐烂,我国果品出口运输过程中的腐烂率高达30%~50%[1]。

腐烂主要归因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而控制采后病害的主要方法是使用化学杀菌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长期使用化学杀菌剂不但会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而且果品上残留农药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和环境污染。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大田农作物病害生物防治蓬勃发展的引领下,水果采后生物防治方法作为一种控制采后病害的新途径,渐渐为人们所重视,并逐步成为研究热点。

生防酵母菌防治果品采后病害机理的研究进展

生防酵母菌防治果品采后病害机理的研究进展

明显 防治效 果 的细菌 、 酵母 菌和 小型 丝状 真菌 _ 2 ] 。 S t y r i a k 等 J 发现 S a c c h a r o my c e s s p p . 、 Kl u y v e r o my 关 于 果 品采 后 病 害 的生 防 机理 , 早 期 的研究 主 c e s s p p . 和 Rh o d o t o r u l a s p p . 等 都 可 以 分 解 赭 曲 霉 要 集 中于生 防细 菌 。研 究 发现 生防 细菌 的主要 抗菌 素 A、 雪 腐镰 刀菌烯醇 ( n i v a l e n o 1 ) 、 脱 氧 萎 镰 菌 醇 机 理是 分泌 抗生 素 , 因大 多 消 费者 对 细 菌 缺 乏足 够 ( d e o x y n i v a l e n o 1 ) 和伏 马毒 素 B 1 ( f u mo n i s i n B 1 ) 。
[ 6 3 ; 酿酒 酵母 ( S a c c h a r o my c e s c e r e v i s i a e ) 和 粘红 替 代化 学杀 菌剂 已迫 在眉 睫 。生 物 防治作 为相对 安 A)
全 和无 毒 的防腐 手段 已引 起广 泛关 注 , 在过去的 3 O 酵母 ( R h o d o t o r u l a g l u t i n i s ) 可 以 分 解 展 青 霉 素 年里 , 专 家们 已经 筛 选 出多种 对 果 品采 后 病 害具 有 ( p a t u l i n ) ¨ 7 J , 降 低 展 青 霉 素 在 果 实 上 的 积 累l _ 8 ] ;
机理研究进展迅速 , 笔者从 营养或空间竞争、 直接病原菌寄 生 、 诱导 寄主产生抗 性 、 分 泌抗 菌素等 4个方面对 生 防机理研究 的历史和最新状况进行综述 , 分析存 在的问题 并展 望了研究 前景。 关键词 果实 ;采后病害 ;防治 ;生防酵母 菌 ; 作用机理

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拮抗菌筛选及其抑菌作用研究

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拮抗菌筛选及其抑菌作用研究

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拮抗菌筛选及其抑菌作用研究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拮抗菌筛选及其抑菌作用研究摘要:核果类果实在采后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可能导致果实质量下降和经济损失。

本研究通过对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拮抗菌的筛选,分离和鉴定,以及评估其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为核果类果实的保鲜和质量改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拮抗菌;抑菌作用引言核果类果实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采后病害常常造成果实的腐烂和质量下降。

目前,广泛使用化学药剂来控制果实病害,但存在药残问题。

因此,研究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生物防治菌成为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

方法1. 核果类果实样品采集:选择新鲜、无病害的核果类果实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苹果、梨、柑橘和葡萄等。

采集的果实应符合品质标准,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2. 拮抗菌的筛选:从健康的核果类果实表面、果皮和果肉中分离细菌,并通过拮抗菌筛选实验筛选出具有抑菌能力的菌株。

拮抗菌筛选实验包括培养基耐受性试验、抑制圈直径测定和液体培养筛选等。

3. 拮抗菌的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拮抗菌进行鉴定。

4. 抑菌作用评估:采用对照法评估拮抗菌对核果类果实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将拮抗菌与病原菌接种在含有拮抗剂的培养基上,观察其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结果与讨论1. 拮抗菌筛选结果:本研究共从核果类果实中分离出多株拮抗菌。

其中,部分菌株表现出明显的拮抗活性,形成较大的抑制圈。

2. 拮抗菌的鉴定结果: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出部分菌株属于拮抗细菌的范围。

其中,XX菌株被鉴定为XX属菌株,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

3. 抑菌作用评估结果:将拮抗菌与核果类果实的病原菌接种在含有拮抗剂的培养基上,观察其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结果显示,部分拮抗菌对病原菌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抑制圈直径较大。

结论本研究通过筛选和鉴定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的拮抗菌,并评估其抑菌作用,为核果类果实的保鲜和质量改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火龙果是一种热带水果,深受消费者喜爱。

然而,由于其采后控制不当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影响果实的质量和保鲜期。

因此,开展研究防控火龙果采后病害的技术对于提高其质量和增加产值有重要的意义。

一、火龙果采后病害火龙果采后病害主要表现为腐烂、霉变、软化等。

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真菌、细菌和病毒三类。

1. 真菌病害火龙果采后真菌病害的病原菌主要包括炭疽菌、青枯霉、灰霉菌、曲霉等。

这些病菌在果实表面或伤口处侵袭果实,导致果实腐烂、变黑或变软等。

火龙果采后细菌病害主要由革螺菌、假单胞菌、溶解亚硝酸菌等引起。

这些病菌一般通过伤口处侵入果实内部,导致果实变软、分泌物增多,严重时会烂掉。

3. 病毒病害火龙果采后病毒病害主要由轮纹病毒、叶斑病毒等引起。

这些病毒通过虫害或伤口侵入果实,导致果实表面变形、颜色变暗,并且影响果实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防控技术主要包括采后处理、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

1. 采后处理(1)选择合适的采收时间:火龙果采摘后要尽快处理,尽量减少采后时间的延迟,以免果实变软、腐烂。

(2)控制贮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火龙果的适宜贮藏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为80%~90%。

注意通风和防潮。

(3)果实伤口处理:在采摘和运输过程中,火龙果易受腐烂和病害侵袭。

因此,应在采后24小时内对果实进行清洗,去除表面杂质和病菌,并使用适当的伤口处理剂。

2. 物理处理(1)热处理: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杀死果实表面和表皮下的微生物,减少病害的发生。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包括热水短洗和热气灭菌。

(2)紫外线辐照:紫外线辐照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体和微生物,并减少果实腐烂的发生。

3. 化学处理(1)漂白粉处理:漂白粉可以去除火龙果表面的细菌和真菌等有害物质,但也会影响果实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2)氯气消毒:氯气可防止病菌繁殖,但也可能导致果实组织变软、味道变化等问题。

(3)其他化学药物处理:如过氧化氢、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贮运保鲜
3 生防菌的利用途径
利用生防菌防治采后病害, 有两条基本途径: (1)利用自然附生于果蔬表面的生防菌; (2)人为引入生 防菌。 3.1 自然发生于水果表面的生防菌
人们发现, 植物的叶围和根围自然存在大量的 生防菌, 这些生防菌对抑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具有不 可忽视的作用。Chalutz 和 Wilson 发现, 清 洗 后 贮 藏 的柑橘果实比未清洗的果实容易腐烂; 将浓的柑橘 洗果液进行接种培养, 培养基中仅出现酵母菌和细 菌; 而将洗果液稀释后培养, 则出现了病原性霉菌。 这说明柑橘果实上的酵母菌和细菌自发地抑制了病 原菌的生长, 洗果过程中清洗了附生生防菌而使果 实 易 于 染 病 腐 烂[16]。 迄 今 已 从 苹 果 、 柑 橘 等 果 实 表 面 分离出附生生防菌, 如从苹果的果实及叶上分离的 枝顶孢菌, 能完全抑制引起灰霉病的灰葡萄孢。若调 节采前采后附生生防菌的环境达到最适生长条件, 就会刺激它们增殖, 增强其对病原菌的竞争抑制作 用, 如收获前对芒果树喷施富含营养物的液剂, 能显 著控制芒果炭疽病。但如何以有利有效的方式操纵 附生混合微生物区系中的生防菌种类, 人们尚知之 甚少。 3.2 人为引入生防菌
为了成功地进行生物防治, 选择有潜力的生防 菌的生长条件必须与相关病原菌的生长条件相同或 是相似。不同条件下测定菌株在水果表面伤口上的 定殖能力、对水果上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低温和常温 下的生长率, 是检测一种微生物是否可作为果蔬采 后生防菌的重要指标。其他的标准还包括生物防治 剂对果树生存环境的抗性、生防菌对水果的致病性 等, 因为一些有生防潜力的生防菌株会造成一些水 果细微的腐烂和褐变。为了确保人类安全, 当生防菌 作为商品上市时, 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 以保证对人 体 绝 对 安 全 [15]。
Key wor ds: pos tharves t dis eas es of fruit; antagonis t; is olation; s creen; utilization
果蔬采后病害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据报道, 发达国家有 10% ̄30%的新鲜果蔬损失于采后的腐烂, 而在发展中国家, 由于缺乏储运冷藏设备, 果蔬腐 烂损失率更高。水果腐烂主要归因于病原微生物的
MA Long- chuan, ZHANG Hong- yin*, J IANG Song
(Colle ge of Food a nd Biologica l Engine e ring, J ia ngs u Unive rs ity, Zhe njia ng 212013)
Abstr act: The paper pres ents the approaches of is olation, s creen and utilization way of bio - antagonis t to
土壤也是一个丰富的生防菌来源。枯草芽孢杆 菌 B3 就 是 一 种 从 桃 树 根 部 的 微 生 物 中 分 离 的 生 防 菌, 它是第一株大规模研究的用于采后病害的生物 防治的菌株, 并在桃子褐腐病的生物防治上取得了 成功, 激发了人们对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 兴 趣 [12]。 宋 聪 等 从 水 果 、 叶 片 表 面 及 果 园 土 壤 中 分 离 筛选到 1 株细菌 2 株酵母菌, 对梨黑斑病菌 (Alternaria kikuchiana)、柑 橘 青 霉 病 菌 (Penicillium italicum)都表现出显著的拮抗效果[13]。 1.5 其他
从食品工业中经常使用的酵母菌种中也可筛选 出有效的生防菌。Filonow 等 从 已 存 在 的 菌 种 中 分 离 筛选到了能有效防治贮藏期间苹果灰霉病的酵母菌 Cryptococcus humicola NRRL Y1266, Filobasidium
248 No. 8. 2008
floriforme NRRL Y7454, 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 NRRL Y1091 和 Sporobolomyces roseus FS- 43- 238[10]。 范青等从保存的菌种中分离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 Burkholderia cepacia ) 、 季 也 蒙 假 丝 酵 母 ( Candida guiliermondii ) 、 柠 檬 形 克 勒 克 酵 母 ( Kloeckera api - culata)、 汉 逊 德 巴 利 酵 母 (Debaryomyces hansenii) 和 枯 草 芽 孢 杆 菌 (Bacillus subtilis)B- 912 等 5 种 拮 抗 菌 对 甜 樱 桃 褐 腐 病 都 表 现 出显著的抑制效果, 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季也蒙假 丝酵母可完全抑制病害的发生; 季也蒙假丝酵母 和柠檬形克勒克酵母能有效地防治核果类果实采 摘 后 软 腐 病 [11]。 1.4 从土壤中分离
品科学,2004,25(8):177- 181 [8] Clarissa M Guedes, Alice B Pinto, Ricardo F A Moreira, et
al. Eur Food Res Technol,2004,219:460- 464 [9] MY Li, GH Zhou, XL Xu, et al. Changes of bacterial
pos tharves t dis eas es of fruit and s ugges ts new lines of res earch that could pave the way for the S creening of effectively bio- antagonis t for pos tharves t dis eas e control.
社,2003:699- 700
No. 8. 2008 247
贮运保鲜
健康, 化学药剂对人体的毒害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 关注, 迫使人们去寻求更安全有效的采后防病新技 术 [1]。 利 用 微 生 物 生 防 菌 进 行 采 后 病 害 的 生 物 防 治 是 国内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 介绍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和使 用途径的研究进展, 为进一步促进生防菌的分离筛 选和使用途径提供新的思路。
致病作用, 目前控制采后病害的主要方法是使用化 学杀菌剂。然而, 长期的使用化学药剂导致病菌产生 的抗药性降低了化学药剂的防病效果, 同2007- 12- 28
*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 “863”计划项目(06160807);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KJB210013)。
肉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2):157- 160 [6] 郭 月 红,李 洪 军,廖 洪 波,等.肉 类 食 品 防 腐 保 鲜 技 术 的 研
究进展[J].肉类工业,2005,11(3):23- 25 [7] 潘 思 轶,王 可 兴,杨 东 旭.魔 芋 涂 膜 保 鲜 冷 却 肉 研 究[J].食
究[J].食品科学,1998,(8):5- 37 [3] 阎 高 峰,马 丽 珍.肉 类 食 品 的 保 鲜 技 术[J].山 西 食 品 工 业,
2002,(3):12- 15 [4] 王 树 林.鲜 肉 保 鲜 技 术 的 应 用 及 研 究 现 状[J].肉 类 工 业,
2002,12(2):15- 18 [5] 汪 学 荣,阚 建 全,彭 顺 清,等.用 玉 米 醇 溶 蛋 白 涂 膜 保 鲜 牛
diversity and main flora in chilled pork durin storage using PCR- DGGE. Food Microbiology,2006,23:607- 611 [10] 薛 慧 文.肉 品 卫 生 监 督 与 检 验 手 册 [M].北 京 :金 盾 出 版
除此以外, 从弱毒系中及昆虫生物防治菌中, 也是生防菌的筛选的主要方法。
2 生防菌的筛选
生防菌筛选方法有离体筛选和活体筛选两种方 法。一般是先将在离体情况下能产生较大抑菌圈的 潜在生防菌筛选出来, 进一步转移到果蔬表面进行 活体拮抗试验, 这样筛选到的生防菌主要是些产生 抗生素的细菌, 但往往遗失了较普遍存在的靠营养竞 争 发 挥 作 用 的 拮 抗 酵 母 类 。Wilson 等 认 为 直 接 的 活 体筛选更可取, 这不仅可以避免遗失非抗生机制的 生防菌, 而且也可避免人们产生对含抗菌素物品的 恐 惧 心 理 [14]。
作者简介: 马龙传(1983—), 男, 山东金乡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
25(6):51- 52 [2] 李络,彭璎,张素苹,等.植酸- 食用油脂抗氧化剂的应用研
关键词: 水果采后病害; 生防菌; 分离; 筛选; 使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 TS 255.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 9989(2008)08- 0247- 04
Re vie w a dva nce s on is ola tion, s cre e n a nd utiliza tion of bio- a nta gonis t to pos tha rve s t dis e a s e s of fruits
1 生防菌的分离
生物防治工作的基础, 首先是分离、筛选到有 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一般认为, 从自然的病害系 统中最易发现有效生防菌。 1.1 从水果表面分离
水果采后病害生防菌的筛选大多是从水果表面 分离得到。水果表面是抵制采后水果腐烂的生防菌 的良好生长源。在病害有可能发生但是还没有发生 的水果部位, 已分离出了许多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 和 酵 母 菌[2- 3]。 因 此 , 在 果 园 或 贮 藏 的 无 腐 烂 的 水 果 表面寻找生防菌, 成为水果采后生物防治生防菌的 筛 选 首 选 方 法 。 选 用 没 有 管 理 的 果 园 里 (没 施 用 化 肥 农药)的水果可以提高生防菌分离效 果 , 因 为 在 这 些 水果上自然的微生物群落没有被化学物质破坏, 所 以它潜在的生防菌群落比施用化肥农药的水果上的 多[4-5]。澳大利亚的 Huang 和 Wild 等 从柑桔果实表面 分 离 获 得 的 Bacillus pumilus 用 于 防 治 伏 令 夏 橙 的 绿 霉病, 表现出和杀菌剂抑霉哇一样的防效。用于华脐 和里斯本柠檬的绿霉病防效也较好。生防菌也可以 从水果表面的伤口、自然裂缝、含有水果洗液的琼脂 平板以及用水果洗液处理并培养了若干天的水果伤 口处分离[6]。Fan 和 Tian 从桃果实的伤口处成 功地分 离到了能有效防治核果类果实软腐病的酵母菌 (Pichia membranefaciens), 该 生 防 菌 可 以 防 治 桃 果 实 的 软 腐 病[7]。 1.2 从叶面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