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课件PPT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思想主张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 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 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 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 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 叫衅钟。 衅,血祭。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换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也。”
吝啬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目标
1.疏通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理清孟子迂回曲折的辩论思路,领会其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 切情怀
新课讲授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 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 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 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 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 明时被称为“亚圣”。
……的原因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所领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形容词作名 词,视力
禀告
30斤为一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理散文
战国中后期是先秦文学的大盛时期,其主要成就是诸子 散文,代表作品是《孟子》和《庄子》。
说理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 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 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 都会阐述一个道理。
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 1.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2.长于譬喻,寓言说理,善抓典型 3.语言明畅,精炼准确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 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 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 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 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 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 为上、下。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 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 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 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 材依据。
表因果,才
这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式
对于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
没有妨害(关系)
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庖厨:厨房
远:形作动, 远离
齐宣王
孟子 不忍
舍之 以羊易之
保 民
可
何由
牛 将以衅xìn钟 百姓
爱
为什么孟子和百姓从齐宣王的 王 这个行为中解读出不同的内容?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四、作业布置
“孟子的言论,往往有不刊之论,这是其不朽之处。但这也 是他的障眼法。他的正大之论,往往和他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不构成对应关系:他的哲理,或不能从他摆出的事实中推理出 来,或不能解答他要论证的问题。所以,他的文章,徒以气势 胜,而缺乏内在逻辑。……总之,孟子用正义的原则来代替逻 辑的原则,又用他那半通不通的逻辑推理代替事实,正如同用 复仇行为代替法律审判,又用推理来断案。”
一、话中识“图”
3.孟子真正想谈论的是什么?
意图:孟子想避开武力征伐的话题,想 向齐宣王宣扬如何行王道。
二、掌握“话语权”
(一)“牛羊”之说,投其所好。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 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 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施政措施
一是“制民之产”(富民),二是“谨庠序之 教”(教民)。
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这是“王道之始”; 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问:从“齐桓之说”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眼中的理想 社会是什么样的?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 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社会。首先, 这个社会的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 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 商者、行者欲来,天下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 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 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 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苦难。总之,国泰民安,天 下太平。
统编版必修高一下册《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26张PPT)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到“王请度之”) 主要论说宣王有实行王 道的基础,然而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到“孰能御之”) 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 敦促宣王放弃霸道;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吸引宣 王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到篇末)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 产”和“谨庠序之教”。
“吾惛,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
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通读全文并结合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a.孟子的主张是 什么?b.齐宣王的看法与孟子是否一致?
王道 vs 霸道
Step 1: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四、《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孟子·梁惠》王。上它的主 要内容是写 劝孟说子 放弃齐宣王,采纳“霸道 ”的 主张保发民政而施王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 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写作特点。论辩
齐桓晋文之事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11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
引导方法: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 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Step 4:同时,为宣王说明没有施行“保民 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 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 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 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 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以:认为 爱:吝啬 固:本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忍:忍心 然:是 诚:的确 褊:狭小 即:就是 故:所以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就 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 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 换它。”
孟子思想
孟子思想
1.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5.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
下之通义也
创作背景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 (zhǎng)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 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 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 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 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 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 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 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 “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 居下了。
孟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居
孟子家墓
走进作者
孟子
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 (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 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 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 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 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PPT课件
便嬖piánpì辟土地pì 朝秦楚cháo 莅中国lì 赴愬sù 吾惛 hūn 鸡豚狗彘 tún zhì 庠序xiáng 孝悌tì
2.回顾内容梗概、说话艺术:
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指出齐宣王没能实行 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1)提出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 说“王道”; (2)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肯定齐宣 王能够“保民而王”。 (3)为齐宣王指明努力的方向。
之
(1)牛何之 动词 往、到
(2)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 “的”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标志 (4)顷之,烟炎张天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翻译。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标志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音节助词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用来……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词语认读
可以王矣 胡龁
觳觫
褊小
庖厨
忖度
便嬖 辟土地
莅中国 赴愬
鸡豚狗彘 庠序
衅钟
彼恶知之 舆薪
朝秦楚 吾惛 孝悌
1.词语认读
可以王矣 wàng 胡龁 hé 衅钟xìn 觳觫húsù 褊小 biǎn 彼恶知之wū
保 民 而 王
思路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艺术特色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尽管孟子理直气壮,论辩艺术高超,但他所 宣扬的“仁政”、“王道”,最终还是为齐 王所遗弃!没过不久齐宣王攻打燕国,五十 天,大获全胜。孟子再次离开齐国。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 老于行。”(韩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2张PPT)[兼容模式]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孟子故里孟子家墓孟子的重要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的时代意义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结构层次?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到篇末),翻译第一部分2段、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3段、德何如则可以王矣?4段、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段、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7段、何由知吾可也?8段、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10段、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1段、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12段、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13段、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27张PPT)
晋文公
01
02
03
仁爱宽厚
晋文公以仁爱宽厚而闻名 ,他注重人民的生活和福 利,致力于减少社会矛盾 。
英明果断
晋文公在政治上表现出英 明果断的一面,能够及时 做出正确的决策,使晋国 在他的领导下不断强大。
知人善任
晋文公善于发现和重用人 才,使得晋国的官员们都 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回国后实行改革,使晋国逐渐强 盛,成为春秋时期又一强国。
作者介绍
《齐桓晋文之事》的作者是孟子,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 亚圣”。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仁政 论”等重要理论,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偶和排比
文章中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如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桓公好味 而嗜鱼”等,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 整齐、有节奏感。同时,也为文章增加了 气势和力度。
VS
比喻和象征
文章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如 “好士”比喻“任用贤良”,“恶衣”象 征“艰苦朴素”,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章 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同时,也为文 章增加了文学性和趣味性。
同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结盟、攻伐,使得和平发展变得异常困难。
儒家思想在现实中的困境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战国时期却遭遇了诸多困境。
当时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层 出不穷,儒家思想受到其他学派
的挑战和排斥。
孟子的思想虽然被一些君主所接 受,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得到普遍 实施,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在现实
中的困境。
05
艺术手法赏析
叙事技巧
1.2《齐桓晋文之事》(共4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第三部分(承前到篇末),阐述施仁政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 民之恒产”、“谨庠序之教”。
点拨疏通
第一部分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桓文之事。
【缘木求鱼之比喻】 【楚人胜邹人预测】
解决问题(怎么办?)—— 发政施仁,王天下
【制民之“恒产”、“谨庠序之教”】
意读(翻译)课文
请根据课文注释及相关辅助资料,可以上 网查询,通篇翻译课文一遍,将需要老师解答 的疑难词句集中发群里,等候老师解答。
自读疏通
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感知这位先贤的思想及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孟子介绍
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 的行为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傲骨节气)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 人,天下之通义也。(社会应有分工)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
今大道既隐
牛何之 •之
然后从而刑之
感到奇怪 区别 怜悯 隐藏而不复见 (动)到、往 (代)百姓
统编版下册第一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27张PPT)
天若有情天亦老。 ⑦连词,至,至于。(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 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至于说到---”的 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⑧复合词 若何 怎么办,怎么样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思考
❖ 1、齐宣王之“所大欲”是什么? ❖ 2、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了什么? ❖ 3、孟子为齐国未来描绘的社会蓝图是怎样的? ❖ 4、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蓝图呢?
第一部分
❖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 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 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 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 “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层(1)
❖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 2、莫之能御也
❖ 宾语前置句
❖ 3、何由知吾可也
❖ 宾语前置
❖ 4、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 觳觫:恐惧而战栗 ❖ 就:走向
第二层(2)
❖ 5、然则废衅钟与 与:同“欤”,吗 ❖ 6、不识有诸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 ❖ 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 ❖ 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本来 ❖ 9、然,诚有百姓者 然:是;诚:的确。 ❖ 10、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通“薆”,隐蔽,躲 藏
重点实词:与
❖ 1、然则废衅钟与 同“欤”,吗 ❖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予 ❖ 3、孰与君少长 和 ❖ 4、蹇叔之子与师 参与 ❖ 5、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交好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然,诚有百姓者。齐国 •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又何至于吝惜一头牛?
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 •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无罪却走向死地, 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 因此用羊去换它。”
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解读】: 就近取譬,循循善诱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 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 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 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 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 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 “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 提出“性善论”。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 ⑤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 ⑥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 ⑦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
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助词,的
谈论
流传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不得已,“以”,通 “已”,止。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是”,这。“以”是介词, 因、由于。“是以”宾语前 置,“以是”因此。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厨也。”
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不接近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子
桓 晋 文 之 事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一义多词、文化常识。 2、理解本篇孟子的政治思想。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 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 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因为汉武帝下命令而他不能推辞。李陵家被族灭,还可以嫁 祸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连续作战九日,这也要
1把奴3罪就.责没把推有文给其中李他画绪可横吗信?之线如人的果了句说吗子李?翻陵假译是如成受李现到陵代匈有奴两汉单面语于讨。的好(的控8心制分思,)不,得那不么奉单命于追又击怎汉么军能、信四任处李转陵战而,委难 以重道兵匈
李文陵言之文阅降读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 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 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 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 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 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 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 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明显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节军选奋自战没王有夫后之援《,可读是通率鉴领论五》千步卷兵三出)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 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62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王道”与“霸道”
“王道”
以仁义治天下
以德服人
“霸道”
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 权势等进行统治
以力服人
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当时以功伐取胜的霸道,施 行王道,而从阐述了他的行政主张,描绘了一副“保 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 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异:对....感到奇怪 若:如果 隐:痛惜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你的想法
呢? 恶:怎么 那里 择:区别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 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 惜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 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 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 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 呢?”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 3、归纳相关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4、分析论证逻辑 5、赏析论辩技巧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
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 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 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44岁时 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 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 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 学著述,直到去世。孟子的头顶原 本没有光环,直到唐朝韩愈才把他 发现出来。宋朝真正受到重视,从 此儒家从“周孔”变成了孔孟。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 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 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 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
“王道”
请课输堂入背标景题
“霸道”
VS
请课输堂入背标景题
“王道”是儒家提出 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 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 力、刑法、权势等进行 统治。
请作输者入简标介题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
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
齐 桓 晋 文 之 “涵泳经典论王道” 事
请输入标题
➢ 文题释义
齐桓 晋文 之 事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文题解读
请输入标题
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首,第一个中原霸主。
请输入标题
晋文公
晋文公,名重耳,是春 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 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课堂背景
战国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祭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 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 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 用牺牲的总称。
祀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 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 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 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 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 没有牛。由于祭祀者 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分: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 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定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 之:主谓之间,不译 ➢ 见:表被动 ➢ 形:表现 ➢ 何以:即“以何”,怎么,用什么 ➢ 异:区分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 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0张ppt)
问 题 探 究
【思考】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 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 呢?圣人也会说谎么?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 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 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 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 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 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 王国了。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 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 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如 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推及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么呢? 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 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安抚,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 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曰:“无伤( 妨碍)也,是(这)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 )也。” 王说(同“悦”,高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揣测)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这样)行之,反(回头)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
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 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 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 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 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 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 那么容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16段、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18段、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
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 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 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 不为也,非不能也。
14段、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 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5段、王说,曰:“《诗》云:‘他
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 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1、主要内容?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孟_子_·_梁_惠_王_上_》。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孟_子__劝说_齐_宣_王_放弃
_霸_道__,采纳“_保_民_而_王__”的主张发政
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 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12段、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
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 择焉?
13段、是诚何心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齐桓晋文之事
《孟 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 轲,字 子舆, 战国 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哲学家、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 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 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孟子故里
孟子家墓
孟子的重要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 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 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元朝追封为 “亚圣” 。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 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 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 上下两篇。作为一部 语录体 著作,它记录 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 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 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 的取材依据。
_论_辩__的写作特点。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
《孟子》的时代意义
❖ 时 代 意 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
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 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 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 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 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7段、何由知吾可也?
8段、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
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 “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19段、“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20段、“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 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 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 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 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0段、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 固知王之不忍也。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11段、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 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统 编 版 高 一 必修下 《齐桓 晋文之 事》课 件(共 52张PP T)
翻译第一部分
2段、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3段、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4段、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段、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