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与感觉

合集下载

感觉和知觉的举例说明

感觉和知觉的举例说明

感觉和知觉的举例说明感觉和知觉这两个词,说实话,很多人一听就觉得复杂,像是在看数学题一样,其实不然,简单得很。

咱们先聊聊“感觉”,就是你那种直观的体验。

比如说,当你吃到一块超好吃的巧克力时,哎呀,那种甜蜜的滋味儿,简直让你在心里跳舞。

你嘴里那种融化的感觉,像是冬天喝热巧克力的温暖,瞬间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再比如,当你坐在阳光下,阳光洒在脸上的那种温暖,简直像是被老天爷轻轻抱住了一样,瞬间感觉生活真美好。

再说说“知觉”,这个就稍微复杂一点。

知觉是你对感觉的理解和反应。

举个例子,你闻到一阵香味,脑子里可能瞬间闪过“哎,这是不是我最爱吃的烤肉?”当你意识到这是烤肉的香味时,你的心情就像是被五彩斑斓的气球填满了一样,兴奋得不行。

再比如,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只小狗在追自己的尾巴,你可能会觉得“哈哈,这小家伙真傻!”这就是你对视觉刺激的知觉反应。

感觉和知觉就像是两口子,一起生活、一起互动。

感觉是基础,知觉则是层次。

你看,喝水的时候,水的凉意就是感觉,喝到水时的清爽和满足感,才是知觉。

这一来二去,感觉和知觉就把我们的生活填得满满的。

感觉也能把你带到过去。

比如闻到妈妈做饭的香味,那种香气瞬间把你带回童年,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心里暖暖的,真是回忆杀。

再比如,听到一首老歌,突然你就想起了那个夏天,跟朋友们一起疯玩,笑得肚子疼的日子,简直乐得像个傻瓜。

而知觉呢,有时也会欺骗人。

比如你看到一个远处的黑影,以为是小猫,结果走近一看,竟然是个垃圾桶,尴尬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人们的知觉,有时候会因为情绪波动而失真,就像在雾霭中行走,看不清前方的路。

心情好的时候,什么都是美的,心情不好的时候,连一朵花都觉得刺眼。

还有一件事,感觉和知觉的结合特别有趣。

比如,看到朋友的笑脸,你的感觉是“哇,真开心!”但知觉告诉你“这家伙今天心情不错,是不是中奖了?”这样一来,感觉和知觉就像是侦探和助手,默契地配合,解读着身边的一切。

其实生活中,感觉和知觉无处不在。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感觉和知觉相互影响,共 同作用,形成我们对世界 的认知和理解。
知觉依赖于感觉提供的信 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组 织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在个体和环境 互动中相互依存,共同发 展。
04
CATALOGUE
感觉与知觉的应用
在教育中的应用
感觉与知觉在教育中的应用广泛,它们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感知特点 ,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 多种方式呈现知识,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感知需求。
研究感知觉的神经机制,探索大脑如何处理感觉信息,揭示感知 觉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研究感知觉的人工智能模拟,探索机器如何模拟人类的感知和认知 过程,实现机器感知和智能。
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研究感知觉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探索感知觉如何影响人类的社 会行为和文化发展。
感觉与知觉的神经科学研究
颜色知觉
是指个体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 知,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颜色。
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组织性
知觉具有将感觉信息整合成有 意义整体的能力,即使某些部 分缺失或模糊,也能通过整体 来感知事物的完整形态。
在多种感觉信息中,人们会优 先选择某些信致的。
神经元编码机制
研究单个神经元如何编码感觉信 息,揭示神经元放电的规律和感 知觉的内在联系。
大脑皮层的功能区

研究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在感知觉 过程中的作用,解析不同功能区 的神经元活动和相互联系。
跨感官整合
研究不同感官之间的信息整合机 制,揭示大脑如何将来自不同感 官的信息整合成完整的感知觉。
感觉与知觉的人工智能模拟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 认识。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 知觉以及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 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 度的知觉。 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分辨物体的静止 和运动状态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 一般按照人所知觉到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形 成条件,将运动知觉分成真动知觉和似动 知觉两大类。
(二).感觉适应
1、定义: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 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二).感觉适应
2、感觉适应的表现: 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二).感觉适应
3、感觉适应的意义 利:有利于减少身心负担;对于我们感知 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 意义。 弊:使人丧失警觉性。
7.平衡觉


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 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 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
8.机体觉


机体觉也叫内脏感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 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
三、知觉的种类

(一)、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
(四).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3、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 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3、联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 《荷塘月色》
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明快的曲 调……
五、知觉的基本特征

普通心理学-感觉和知觉

普通心理学-感觉和知觉

知觉的过程和特点
- 形成知觉的步骤:感觉信息被加工和整合,从而形成有意义的知觉。 - 知觉的主观性和可变性:知觉受个体的经验、态度和期望的影响,因此可能因人而异。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 感觉对知觉的影响:感觉提供了知觉所需的初始信息和原始材料。 - 知觉对感觉的补充和解释:知觉帮助我们理解感觉,将其解释为有意义的经验。
感觉知觉的误解
- 感觉的易被误解性:感觉受到注意力、情绪和预期的影响,可能导致感觉的 错误理解。
- 知觉的主观偏见:个体的知觉可以受到个人偏好、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的影 响。
感觉和知觉的应用
- 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觉和知觉帮助我们认知世界,做出决策, 与他人交流,以及适应环境变化。
普通心理学-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是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重要过程。感觉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刺激,而知觉是将这些刺激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
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感觉是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而知觉是将这些感觉整合、 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感觉的过程和组成部分
- 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力、触觉、味觉和嗅觉。 - 感觉传递到大脑的路径:感觉信号经过感觉神经通路传递到大脑,进而被加 工和解释。

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1、感觉: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3、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7、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最初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周围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事物,这叫明适应。

9、暗适应:从光亮处进入暗处,开始什么也开不清,慢慢人眼对光的敏感度增加,逐渐看清周围的的事物,这叫暗适应。

10、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和对群体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11、首因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的第一印象。

12、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13、晕轮效应:指在他人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

14、社会刻板效应: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或事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某人或事的依据的心理现象。

15、韦伯定律: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K=△I/I(I是原来的刺激量;△I指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

17、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是人主动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心理学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心理学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心理学哎,说到感觉与知觉,这俩词儿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啊,就跟咱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突然闻到一阵诱人的煎饼果子味儿,嘴里立马就开始分泌口水,这就是感觉在作祟。

而当你顺着香味儿找过去,看到那个热气腾腾、金黄酥脆的大煎饼果子时,心里头那个美呀,眼睛都亮了,这就是知觉在搞事儿。

感觉嘛,就像是咱们身体的小雷达,专门负责收集外界的各种信息。

比如,你摸到冰块时那嗖嗖的凉意,听到孩子笑声时心里暖洋洋的,还有看到美食时眼睛里的光,都是感觉在给我们发信号。

它就像是个快递小哥,不管啥信息,一股脑儿地往你脑子里送,但具体这信息是啥意思,怎么整合,它就管不了了。

而知觉呢,就像是那个聪明的大脑袋,专门负责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它会把感觉送来的各种碎片,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拼起来,然后告诉你:“嘿,这是个大煎饼果子,看起来挺好吃的!”或者“哎呀,这天气真冷,得穿厚点。

”知觉就像是咱们的私人翻译官,把感觉的语言翻译成咱们能理解的大白话。

有时候,感觉和知觉还会联手玩个小把戏。

比如,你晚上一个人走夜路,感觉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回响。

这时候,知觉可能就会开始脑补一些惊悚的场景,让你心里直发毛。

但实际上,啥事儿也没有,就是你自己吓唬自己。

所以说,感觉和知觉虽然是好搭档,但有时候也会闹点小误会。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没有了感觉和知觉,咱们的生活可就乱套了。

你想啊,要是吃不出酸甜苦辣,听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五彩斑斓的世界,那得多无聊啊!所以嘛,咱们得好好珍惜这份来自身体和大脑的礼物,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总而言之,感觉就像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而知觉则是那把钥匙上的花纹,让咱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它们俩手牵手、心连心,一起陪伴咱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瞬间。

心理学中的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中的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中的感觉与知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感觉和知觉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适应周围的世界。

感觉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最初的、最直接的体验,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解释。

感觉是指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从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朵红色的花,我们的眼睛接收到了光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这就是视觉感觉。

同样,当我们听到一首动听的歌曲,耳朵接收到声音的振动,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这就是听觉感觉。

除了视觉和听觉,还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形式。

每种感觉都有其特定的感觉器官和相应的刺激类型。

例如,眼睛对光敏感,耳朵对声音敏感,鼻子对气味分子敏感,舌头对化学物质敏感,皮肤对压力、温度和疼痛等敏感。

感觉的阈值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不同的感觉具有不同的阈值,例如,我们能够察觉到非常微弱的光线变化,但对于微小的气味变化可能不太容易察觉。

感觉的适应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当我们持续暴露在某种刺激下时,感觉器官会逐渐适应这种刺激,使得我们对它的感受性降低。

比如,当我们刚进入一个充满花香的房间时,能够明显地闻到花香,但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可能就不再那么敏锐地感觉到花香了。

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组织、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知觉不仅仅是对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和具有意义构建的过程。

知觉的选择性使得我们能够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出对我们来说最重要或最相关的信息。

比如,在一个嘈杂的聚会中,我们能够专注于与我们交谈的人的声音,而忽略其他背景噪音。

知觉的整体性让我们能够将不完整的、分散的感觉信息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例如,即使我们只看到一个物体的部分,也能够根据经验和知识判断出整个物体的形状和性质。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和理解所感知到的事物。

同样的一个图像,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取决于他们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

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

*错觉和幻想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表象,本来并不存
在的某种事物,个体却感知它的存在。
第四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
皮肤表面温度有摄氏1度之差即可觉察
嗅 触
觉 觉
温冷觉
(二)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将一个剌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所需
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阈限。

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
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也
成反比例。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剌激量叫绝对感 受阈限; 而个体对最小剌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 感受性。 绝对感受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成 反比例。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感觉类别 视 绝对阈限 觉 晴朗的夜空中可以见到30英里外的烛光




安静条件下可以听见20英尺外一只闹钟 的滴答声 一茶匙糖溶于2加仑水中可以辨别出甜味 一滴香水扩散到三个房间的香味 一只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在你的面颊
任何感觉的产生,都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
感觉的产生是整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分析器是有机体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神经
装置,由感受器(感觉器官中接受刺激产生 兴奋的神经装置)、传导神经及相应的神经 中枢组成。
刺激物→感受器→传导神经→大脑皮层的感
觉中枢→感觉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感觉和知觉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形成对 世界的完整认识。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 加工和组织,感觉信 息是知觉的原材料。
感觉与知觉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通过感觉和知觉获取外界信息,进而形成对世 界的认识和理解。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行为的基础,通过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解释,影响个体的行为反 应。
个体能够觉察到的刺激的微小变化量。
差别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
02
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 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 生的,是对感觉信息进行 组织、解释、构建和整合 的过程。
知觉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需要人的大脑参与对感觉 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情感的基础,通过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解释,引发个体的情感体 验和情绪反应。
04
感觉与知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刺激
感觉刺激是引起感觉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如光、声、气味等。它们通过特定的感受器被接 收并转化为神经信号。
感受器
感受器是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殊结构,如眼睛对光线的感受、耳朵对声音的感受等。 感受器将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解释。
质量控制
在工业和工程领域中,感觉与知觉原 理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质量检测和控制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对产品进行快速 、准确的判断,保证产品质量。
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心理治疗
通过感觉与知觉的干预手段,如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帮 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康复。
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利用感觉与知觉原理,了解患者的认 知和情感状态,采用相应的咨询技巧和方法,帮助患者解决 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感觉和知觉》课件

《感觉和知觉》课件

02
根据刺激的来源,感觉可以分为自然 感觉和社会感觉两大类。自然感觉是 指与生俱来的、不依赖于社会实践而 存在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和肤觉等;社会感觉是指在 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映社会生活和 社会关系变化的各种感觉,如集体感 、荣誉感、责任感等。
03
根据刺激的强度,感觉可以分为微弱 感觉和强烈感觉两大类。微弱感觉是 指刺激强度较弱,需要经过一定的时 间才能被察觉到的各种感觉;强烈感 觉是指刺激强度较大,能够立即被察 觉到的各种感觉。
强调感觉和知觉是由内在的、先验的理性知识所构成的,感觉只是对这些理性知 识的反映。
详细描述
唯理论认为,感觉和知觉是由内在的、先验的理性知识所构成的,这些理性知识 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感觉只是对这些理性知识的反映,通过感觉和知觉,人们 能够认识和理解世界。
经验主义
总结词
强调感觉和知觉是由个体的经验和经历所构成的,感觉是对 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
2023
PART 05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REPORTING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感觉是对刺激的直接反应
感觉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感知,例如,当光 线照射到眼睛时,我们会感觉到光亮。
知觉是大脑对感觉信息的 整合
知觉不仅包括对外界刺激的直接感知,还包 括大脑对这些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例如
,我们能够识别出看到的物体是什么。
2023
《感觉和知觉》ppt 课件
REPORTING
2023
目录
• 感觉的概述 • 感觉的基本理论 • 知觉的概述 • 知觉的基本理论 •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 感觉和知觉的应用
2023
PART 01
感觉的概述
REPORTING

感觉与知觉ppt课件

感觉与知觉ppt课件
位听神经 听觉中枢(颞叶皮层) 产生听觉
.
58
二、听觉传导通路及其脑结构
毛细胞兴奋 延髓耳蜗核
上橄榄核
外神经侧元转丘换 系
丘 丘脑内侧膝状体
级听觉皮层
神经元转换
中脑下 颞叶的初
.
59
皮层听觉传导通路
听觉皮层具有向前额叶皮层投射的腹侧通路和背侧 通路,分别能够使人感知“听到了什么” (“What”通路)以及“声音在何处发出” (“Where”通路)。
.
53
对负后像的解释:
负后像的产生视觉神经元此消彼长的结果,例如 持久的绿光刺激会使某一神经元持续兴奋,因而 似乎会产生疲劳,当刺激消除后,该神经元的膜 电位反而反而会变得超极化(抑制),导致红色 知觉的产生。
对同时对比的解释:
当某一类对红光敏感的神经元兴奋时,其相邻部分
便会发生对红色刺激抑制的作用,引起同时对比。
44
三、视知觉及其加工
(一)颜色知觉(色觉) 大多数灵长类动物的视网膜分别存在对红、 绿、蓝三种颜色敏感的视锥细胞
.
45
茶隼
.
46
1、三原色理论
▪ 人类通过三种视锥细胞对不同的光感受做出反应 以形成色觉,这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 三种颜色最为敏感,但对其他波长的光也会产生 不同程度的反应,只是反应强度比较弱。人们之 所以能够分辨颜色,是基于三种视锥细胞的反应 强度比率。
从外侧膝 状体到大 脑初级视 觉皮层投 射通路叫 做皮层下 视觉通路
丘脑

中脑
外侧膝状体
上丘
.
36
底部2层:大细胞层 ( “Where”通 路)
顶部4层:小细胞层
(“What” 通路)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的性质
1.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主体对环境的对象化把握,体现为个体为了理解环境而解释其感觉印 象的过程(彭聃龄,2004)。
2.知觉与感觉 知觉和感觉都是当前事物在脑中的反映,其差别在于:感觉是对外界事物 的个别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等)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性质
1.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以特定内容为知觉对象的一种知觉活动。这种 知觉对象是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动机,包括自身的行为、他人的行为以及人 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
2.社会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 (2)显著性 (3)防御性 (4)完形性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感觉适应 绝对觉阈与差异觉阈的性质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度(sensitivity)。某 感觉对某刺激的敏感度并非一成不变,当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官的敏 感度就会降低,这时绝对觉阈或差异觉阈均会随之变大。这种感觉器官因 接受刺激的时间长短而使其敏感度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sensory ad aptation)。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一是影响行为选择。 二是动机性努力。 三是影响行为的持久性。 四是产生促进性思维。 五是能够提高对压力的耐受性。
图3—3 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感觉的形成 感觉的形成类似数据筛选系统,每一个感觉过程都是对信息的提炼。感觉 的形成包括选择、转换、分析、编码这四个过程(理查德•格里格,2005) 。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二、感觉的特性

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
感觉的定义
知觉的定义
区别与联系
管理学意义
(一)感觉(sense)
1、定义:直接作用于人们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或个别受主观意识影响
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
(二)知觉(perception)
1、定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2、特征

产生于大脑 受主观意识影响 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共性:二者都是直接作用于感 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产 生的都是主观映象。 2、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 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 3、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 础;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没 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四) 管理意义
学习和了解感觉与知觉及
其特征,有助于自觉、主动 地避免工作中由于知觉的偏
差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增强
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还反映肌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况。

感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的意义:1、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2、感觉是各种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人也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

3、感觉是维持和调节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如“感觉剥夺”实验。

(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

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时,在大脑皮层上多个部位形成兴奋中心,扩数后形成暂时联系,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关系产生反映,借助于关系反射,人们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二、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产生感觉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分析器是人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整个神经系统。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三个部分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主要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l、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2、区别:(1)感觉和知觉的内容不同(2)感觉和知觉的产生过程不同(3)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4)经验在感觉和知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通过知觉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提示事物的意义。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一、感觉的种类。

名词解释感觉和知觉

名词解释感觉和知觉

名词解释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的认知过程,但存在一些区别: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意识的源泉。

感觉提供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初步信息。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
映。

它是比感觉更高层次和更复杂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解释和识别等加工过程,是对感觉信息的一种整合和超越。

因此,简单来说,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反映的层次和内容有所不同。

感觉提供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对这些个别属性进行整合和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感觉、知觉的概念及特征

感觉、知觉的概念及特征

感觉、知觉的概念及特征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感觉和知觉这俩有意思的玩意儿。

你想想看啊,感觉就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小触角,每时每刻都在接收着各种信息。

比如说,你闻到的花香,尝到的美食味道,摸到的柔软毛毯,听到的悦耳歌声,看到的美丽风景,这些都是感觉呀!它就像个小情报员,把外面世界的点点滴滴传递给我们。

那知觉呢,可比感觉厉害点儿啦!它就像是个聪明的指挥官,把感觉收集来的那些零散信息给整合起来,让我们能对一个事物有个整体的认识。

就好比你看到一只猫,感觉告诉你它的颜色、形状、声音等等,而知觉呢,就让你知道这是一只可爱的小猫咪,而不是其他啥东西。

咱举个例子吧,你走在路上,突然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这就是感觉在工作啦。

然后你顺着味道找过去,看到一个卖烤红薯的小摊,这时候知觉就发挥作用啦,让你知道这是烤红薯的味道,而且还能让你意识到这是可以吃的东西呢!是不是很神奇呀?再比如说,你看到一幅画,感觉让你看到了画里的各种颜色、线条,而知觉会让你理解这幅画到底画的是啥,表达了啥意思。

感觉和知觉这俩家伙可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呢!没有感觉提供信息,知觉就没办法大展身手;没有知觉的整合,感觉就只是一些零散的碎片。

而且啊,它们还特别容易被影响呢!就像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吃啥都觉得没味道,看啥都觉得不漂亮,这就是你的感觉和知觉被心情给带跑啦!反过来,要是你心情超好,那可能普普通通的东西在你眼里都变得特别美好。

咱平时的生活里可处处都有它们的影子呢!你挑衣服的时候,感觉让你知道衣服的质地、颜色,知觉让你判断这件衣服适不适合你;你交朋友的时候,感觉让你对这个人有个初步印象,知觉让你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啥的。

所以说呀,感觉和知觉可真是太重要啦!它们就像我们了解世界、适应世界的秘密武器。

咱可得好好珍惜它们,利用好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趣好玩呀!它们让我们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能理解周围的一切,这难道不是很奇妙的事情吗?难道不是值得我们好好去琢磨、去体会的吗?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呀,就像是一对好兄弟,关系那叫一个紧密。

感觉呢,就像是一个个小探子。

比如说眼睛能看到东西,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闻到气味,舌头能尝到味道,皮肤能感受到冷热和触感。

这就好比我们在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眼睛这个小探子就像一只敏锐的小鸟,在空中盘旋,看到哪里有闪闪发光的果实(颜色),哪里有奇形怪状的大树(形状)。

耳朵呢,就像一只机灵的小松鼠,听到周围树枝被踩断的声音(声音信息),或者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鼻子像一只好奇的小兔子,嗅着空气中花朵的芬芳(气味),或者泥土的清新。

舌头像一条调皮的小鱼,在味觉的河流里畅游,尝出是甜美的泉水(甜味),还是苦涩的药草(苦味)。

皮肤则像一层柔软的保护膜,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温度),或者树枝划过的轻微刺痛(触感)。

这些感觉呀,都是最基础的信息收集者,它们把这个世界的各种碎片信息一股脑儿地传给我们。

那知觉呢?知觉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管家。

它把感觉收集来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信息呀,进行整合加工。

你看,感觉就只是给了一堆零散的东西,就像我们从森林各处找来的树枝、树叶、石头和果实。

而知觉呢,就开始把这些东西组合起来。

它会把那些弯曲的树枝、大大的树叶组合成一个小帐篷(空间知觉),把不同颜色的果实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好(组织知觉),它还能判断出从哪里传来的声音是危险的信号(方位知觉)。

如果没有知觉这个大管家,我们得到的就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感觉碎片,就像一堆杂乱无章堆在地上的森林杂物,根本不知道怎么用。

你可能会说,这感觉和知觉分得也太清楚了吧?其实啊,它们在很多时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就像做饭的时候,食材(感觉信息)和厨师(知觉)的关系。

感觉提供了食材,像新鲜的蔬菜、鲜嫩的肉、香喷喷的调料。

知觉这个厨师呢,就把这些食材进行加工,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

可是有时候啊,这厨师在切菜(处理感觉信息)的时候,会根据菜的手感(感觉的一部分)来调整切法,这时候感觉又在影响着知觉的操作。

心理学 第一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 第一章 感觉和知觉

三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中总是用过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
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 如:“盲人摸象”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1 知识经验: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知觉就 越深刻、丰富、精确。如一目十行 2 言语的指导作用。指引思考的方向和知觉的内 容。 3 实践活动的任务。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 实践任务不同,知觉的效果也不同。
四 知觉的分类 知觉由多种感官联合活动而产生的,故有多种分
类法。 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 等。 按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 空间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 时间知觉处理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运动知觉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等 按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正确的知觉,错误 的知觉(错觉)
光刺激,使感受性迅速降低的现象。 暗适应:从光亮处进入黑暗处,由于一系列的弱 光刺激,导致感受性不断提高的现象。 一般暗适应较慢(几分—十几分种),明适应较 快(几秒种)。 2 嗅觉的适应:较明显。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 而不闻其臭。” 3 皮肤觉的适应: 4 听觉和痛觉较难适应。
四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的时候,知觉的
映象仍然保持不变的现象。 在视知觉领域研究比较多。主要有: 1 颜色恒常性:在不同照明下,人的颜色知觉映 象仍然相对稳定。 2 大小恒常性: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因距离的不 同而改变。 3 形状恒常性。物体的形状不因位置的变化而变 化。 知觉的恒常性是知识经验对知觉效果的一种调节。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
错觉的种类

1 2 3 4 5 6 7
图形错觉 形重错觉 大小错觉 方位错觉 时间错觉 运动错觉 颜色错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与感觉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

例如,看到一个物体的视觉包含了对这一物体的距离、方位,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单一或狭隘感觉的研究往往只能产生于实验室中。

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理解性)、选择性。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知觉的相对性—2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

与感觉相比较,知觉又具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第一、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是什么,尝试用词去标志它,因此知觉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

第二、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是对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所以知觉是一种概括的过程。

第三、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

知觉要根据感觉信息和个体主观状态所提供的补充经验来共同决定反映的结果,因而知觉是人主动地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

可以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影响知觉的其它因素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个人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知觉的选择性—1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这个系统依赖于许多皮层区域的完整复合体的协调活动。

知觉过程还受个性倾向性的影响。

需要和动机对知觉过程有制约作用。

布鲁纳和戈德曼(1947)以出身贫富不同家庭的儿童(10岁)为被试,要他们在同样的条件下估计各种硬币,以比较儿童的金钱价值与知觉的关系。

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对硬币面积的估计都有夸大的倾向,但贫困儿童组的夸大倾向远超过富裕儿童组。

这一结果说明了需求强度对知觉的影响。

观察知觉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观察是只涉及到知觉的狭义的观察,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知觉的选择性—2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现代心理学将观察视为人们发现并获取知识的重要一环,是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基本特征知觉的相对性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常称之为知觉经验。

知觉经验是相对的。

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必须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

这样,物体周围其他刺激的性质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势必影响我们对该物体所获得的知觉经验。

形象与背景是知觉相对性最明显的例子。

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背景是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连的其他刺激物。

在一般情境之下,形象与背景是主副的关系:形象是主题,背景是衬托。

另一个例子是知觉对比,是指两种具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两者的彼此影响,致使两刺激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差异特别明显的现象。

如大胖子和小瘦子两人相伴出现,会使人产生胖者益胖瘦者益瘦的知觉。

图知觉的相对性—1:形象与背景-图中黑白相对两部分均有可能被视为形象或背景,如将白色部分视为形象,黑色为背景,该形象可解释为烛台或花瓶;相反,则可解释为两个人脸侧面的投影像。

图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对比-图中A、B两圆半径完全相等,但由于周围环境中其它刺激物的不同,因而产生对比作用,致使观察者在心理上形成A圆小于B圆的知觉经验。

知觉的选择性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作模糊的反映。

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

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就好像立即从背景中突现出来,被认识得更鲜明、更清晰。

一般情况下,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被包围的比包围的、垂直或水平的比倾斜的、暖色的比冷色的,以及同周围明晰度差别大的东西都较容易被选为知觉对象。

即使是对同一知觉刺激,如观察者采取的角度或选取的焦点横竖错觉不同,亦可产生截然不同的知觉经验。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反复等,还受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主观影响。

由知觉选择现象看,我们可以想像,除了少数具有肯定特征的知觉刺激(如捏在手中的笔)之外,我们几乎不能预测,提供同样的刺激情境能否得到众人同样的知觉反应。

图知觉的选择性—1:图形为一立方体,但如你仔细注意时,就会发现,这个立方体与你最接近的一面随时都在改变。

此种可以引起截然不同知觉经验的图形,称为可逆图形。

事实上,图形本身并末改变,只是由于观察者着眼点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知觉经验。

图知觉的选择性—2:《黎明与黄昏》-木雕艺术家艾契尔(M.C.Escher)在1938年的一幅著名木刻画。

假如读者先从图面的左侧看起,你会觉得那是一群黑鸟离巢的黎明景象;假如先从图面的右侧看起,就会觉得那是一群白鸟归林的黄昏;假如从图面中间看起,你就会获得既是黑鸟又是白鸟、也可能获得忽而黑鸟忽而白鸟的知觉经验。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缪勒莱尔错觉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

知觉的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或完整性)。

例如,一株绿树上开有红花,绿叶是一部分刺激,红花也是一部分刺激,我们将红花绿叶合起来,在心理上所得的美感知觉,超过了红与绿两种物理属性之和。

知觉并非感觉信息的机械相加,而是源于感觉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

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经验而知道它的其他属性或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

如果感觉的对象是不熟悉的,知觉会更多地依赖于感觉,并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而把它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知觉的整体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

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是零散的,但所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整体的。

右图中的图形,就可用来作为此种心理现象的说明。

从客观的物理现象看,这个图形不是完整的,是由一些不规则的线和面所堆积而成的。

可是,谁都会看出,图形能明确显示其整体意义:是由两个三角形重叠,而后又覆盖在三个黑色方块上所形成。

我们会发现,居于图中间第一层的三角形虽然在实际上都没有边缘,没有轮廓,可是,在知觉经验上却都是边缘最清楚、轮廓最明确的图形。

像此种刺激本身无轮廓,而在知觉经验上却显示“无中生有”的轮廓,称为主观轮廓(subjective contour)。

由主观轮廓的心理现象看,人类的知觉是极为奇妙的。

这种现象早为艺术家应用在绘画与美工设计上,使不完整的知觉刺激形成完整的美感。

知觉的恒常性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不同明暗度的情境之下,观察某一熟知物体时,虽然该物体的物理特征(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等)因受环境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我们对物体特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倾向于保持其原样不变的心理作用。

像这种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征改变,但在奥尔比逊错觉知觉经验上却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即为知觉恒常性。

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得非常明显。

如从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由于距离的改变,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有差别,但我们总是认为大小没有改变,仍然依其实际大小来知觉他。

又如,一张红纸,一半有阳光照射,一半没有阳光照射,颜色的明度、饱和度大不相同,但我们仍知觉为一张红纸。

正由于知觉具有恒常性,才使我们能客观地、稳定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另外,我们都有经验,雷声或火车的鸣笛声,如只按生理的听觉资料判断,远处的雷声或火车笛声,其音强未必高于近处的敲门声。

可我们总觉得雷声或火车笛声较大。

这就是声音的恒常性。

又如身体的部位随时改变,有时将头倾斜,有时弯腰,有时伏卧,甚至有时倒立。

身体部位改变时,与身体部位相对的外在环境中上下左右的关系也随时改变,但我们都有经验,身体部位的改变一般不会影响我们对方位的判断。

此种现象就称为方向恒常性,这与内耳中的前庭与半规管的功能有关。

知觉的组织性在感觉资料转化为心理性的知觉经验过程中,显然是要对这些资料经过一德勃夫错觉番主观的选择处理,这种主观的选择处理过程是有组织性的、系统的、合于逻辑的,而不是紊乱的。

因此,在心理学中,称此种由感觉转化到知觉的选择处理历程为知觉组织(perceptual organization)。

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认为,知觉组织法则主要有如下四种。

相似法则:在知觉场地中有多种刺激物同时存在时,各刺激物之间在某方面的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如有相似之处,在知觉上即倾向于将之归属于一类。

如右图,在方阵中,圆点与斜叉各自相似,很明显地被看成是,由斜叉组成的大方阵当中另有一个由圆点组成的方阵。

此种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相似法则(law of similarity)。

接近法则:有时候,知觉场地中刺激物的特征并不十分清楚,甚至在各刺激物之间也找不出足以辨别的特征。

在此种情境之下,我们常根据以往经验,主观地寻找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藉以增加其特征,从而获得有意义的或合于逻辑的知觉经验。

如右图,A图与B图同样是由20个圆点组成的方阵,如单就各个圆点去看,它们之间不容易找出可供分类组织的特征。

但如仔细观察,两图中点与点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尽相等;A图中两点之间的上下距离较其左右间隔为接近,故而看起来,20个点自动组成四个纵列。

B图中两点之间的左右间隔较其上下距离为接近,故而看起来是20个点自动组成四行。

此海林错觉种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而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接近法则(1aw of proxim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