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

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精选5篇)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精选5篇)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精选5篇)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一、语用力量语用力量顾名思义就是语言运用力量,它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应当拥有的基本素养,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沟通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语用力量不仅是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更是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基础与综合体现。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曾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规定学校生应“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力量、阅读力量、写作力量、口语交际力量,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使同学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力量。

”语言文字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基础。

“对母语力量的高度重视已呈国际化趋势,母语力量是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指标。

”[2]详细内容如下表所示:从图表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制定核心素养时把母语运用力量作为个人进展和适应社会进展的重要指标。

但圆满的是,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考试方式的受限,导致对语用力量的考查受到了影响。

因此,在语文学业成就的评价中应坚持语用力量考查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弱化同学的语言学问体系的考查,强化言语应用力量的考查。

尤其是对口语交际力量的考查要在中考和高考中体现出来。

二、思维力量将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备“专家思维”和“简单交往”的人,而非储存学问“图书馆式”的人。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思维力量进展,看下表:从图表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都把思维力量作为本国的核心素养指标,尤其注意批判性思维和制造性思维。

思维力量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国际共识的。

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内涵的丰富性。

语文被给予更多的教育功能。

“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3],“只有语文学科,既不能脱离语言去进展同学的思维,也不能脱离思维去进展同学的语言,必需在二者的统一中去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共同进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普通高中九个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普通高中九个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普通高中九个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语文〔4〕言语建构与运用言语建构与运用是指先生在丰厚的言语实际中,经过自动的积聚、梳理和整合,逐渐掌握祖国言语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构成集体的言语阅历,在详细的言语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言语文字停止交流沟通的才干。

言语建构与运用是语文中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语文素养全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先生语文运用才干的构成、思想质量与审美质量的开展、文明的传承与了解,都是以言语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先生集体言语阅历的建构进程中得以完成的。

先生言语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聚较为丰厚的言语资料和言语活动阅历,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曾经积聚的言语资料间树立起无机的联络,能将自己取得的言语资料整分解为有结构的系统;能了解并掌握汉言语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仰仗语感和言语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详细的言语情境有效地运用行动和书面言语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详细的言语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明情境中了解、剖析和评价;能经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取得的言语活动阅历逐渐转化为富有特性的详细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战略,并能在言语实际中自觉地运用。

思想开展与提升思想开展与提升是指先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取得的思想才干开展和思想质量的提升。

言语的开展与思想的开展相互依存,相反相成。

因此,思想开展与提升也是先生语文中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先生语文素养构成和开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取得对言语和文学笼统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求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厚自己对理想生活和文学笼统的感受与了解,丰厚自己的阅历与言语表达;可以辨识、剖析、比拟、归结和概括基本的言语现象和文学笼统,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言语规律和逻辑规那么剖析、判别言语,有效地运用行动言语和书面言语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明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运用批判性思想审视言语作品,探求和发现言语现象和文学现象,构本钱人对言语和文学的看法;能自觉剖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阅历,提高言语运用的才干和思想的深入性、灵敏性、矫捷性、批判性、首创性。

高中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上述四项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要内容。

1.“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语言运用题来考查。

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承接性最强、创意性最高、变化最大的一大板块。

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一:选择所示语言材料的对错优劣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的成语使用、第18题的语病判别、第19题的表达得体等。

考查方式二:要求考生完成一定的表达目标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的补写语句、第21题的推断分析,北京卷第25题的微写作,天津卷第20题的“词云图”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题来考查。

“阅读欣赏题”即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等,这部分一般占试卷分值的50%左右。

2018年高考语文的阅读题,很可能会呈现以下2个特点:一是“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二是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2024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心得体会

2024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心得体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

它们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新课标”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师在工作中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而且还是指明学生掌握知识的闪亮灯塔,为航行的师生指明了方向,照亮了前进的路。

学习“新课标”,我们要关注四大核心素养,所以以下我将从这几个角度谈谈我学习后的几点感悟。

01一、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料,提高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方面,“新课标”强调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主动积累、整理和整合语言材料,继而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规律,形成独特的语言体验,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准确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

“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具有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的功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身影”遍布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听、说、读、写等活动都与语言文字分不开。

在每一次的开学第一课中,我总会不厌其烦地和学生聊“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学语文”这三个话题。

我们从“不学《诗》,无以言”,聊到大才子苏轼满腹诗书气自华,再聊到当今外交部发言人一针见血的精辟发言等,最后得出“语文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的结论,让他们明白了努力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在“如何学习语文”的问题上,我分别从听、说、读、写、思这几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为了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需要求他们每天坚持积累三个成语、一句名人名言、一个文学常识;坚持学习古诗文,每天翻译一首古诗,每周阅读一篇文言文(篇目从《史记》或《左传》中选择)。

另外,我需要求学生坚持阅读经典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感想……这几种方式更考验老师是否能坚持实施,所以必须要做到检查到位,鼓励到位,不能只是一头热。

学习语文重在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022年普通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2022年普通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年12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学习任务群/(二)学习要求/五、学业质量标准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五)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高中语文素养水平描述/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生应在语文课程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言语经验积累,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增强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祖国语文是学生和国民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增进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语文核心素养到底是个啥

语文核心素养到底是个啥

语文核心素养到底是个啥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思索与困惑:我能教学生什么?学生能从我这里学到什么?语文核心素养1、概念: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和关键语文能力。

2、内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简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3、语文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区别:语文素养是指所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具有包容性和广泛性。

4、关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居于首位,它和其它层面是各自独立、相互依存内涵的具体阐释1.语言建设和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语言运用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内涵的具体阐释l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态度。

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语文课程目标:早期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称“双基”)之后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称:“三维目标”)现在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简称:“四维目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总体方向传统教学,偏重考纲、考点和解题思路,很少抵及精神与情怀,是缺乏“人的视角”下的赏读。

使原本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变成只见字词句篇不见形象意义的碎片,陷入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全然被考纲牵着跑的虚无。

而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不重视“人的视角”,谈核心素养便失去价值和意义!具体做法一、领会精神,改变观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本次改革从祖国语言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提出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科目,一直都被延续,在新的条件下,高中语文课程发展到现在,在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更加紧贴新的发展,满足新的要求和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八项学科核心素养,分别是:文字知识、语言知识、文学作品知识、文学思想知识、文学艺术表达能力、文明行为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文字知识是指从汉字结构到汉字文字语言形式,掌握汉字字典规则,熟悉古今汉字,了解古今汉字的用法,从而增强汉字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语言知识涉及汉语的发音、形态、语义和语用,涉及言语的基本语法和句法,以及汉语被动、比较、提问和回答的基本形式;文学作品知识涉及唐宋八大文学体裁、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作品及其作者等,文学思想知识涉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思想走向、思想特色,以及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历史演变。

文学艺术表达能力是指融本文字知识、语言知识、文学作品的知识、文学思想的知识为一体,掌握文学风格、文学表现手法、文学创作技巧,以及文字表达,艺术表达能力等;文明行为能力是指融汉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学思想、社会实践等为一体,在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接受文明熏陶,体验中国文学文化,实践传统文,继承国人文化传统,提升文明思想素养及文明行为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指熟读唐诗宋词,全面掌握文学艺术表达的手法,体会古代文学的精髓,涉及辩证思维的运用,熟悉运用辩证法,加强文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学习《观古》的理论,运用它多种创新思维方式,用辩证思维观察、把握事物变化,注重创造性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类,共15个学科课程,课程涉及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认知类课程,如语言、文字、文学;创新类课程,如创作能力开发、文明思想、创新思维、文艺素养等;应用类课程,如演讲、文学讲述、文学研究等;服务类课程,如书法、阅读、文化体验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历经三年多的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前不久正式颁布。

这次修订坚持了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也对原课程标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作了补充和完善。

其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与说明,是修订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之一。

如何理解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核心素养”概念?这一变化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有哪些影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云峰认为,修订版课程标准阐明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及其形成、发展机制,是对“语文素养”概念的补充和完善。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一文中,王云峰教授辨析了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概念,并对其建构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进行了深入阐释。

本期推送王云峰教授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高中语文新课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历经三年多的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正式颁布了。

这次修订工作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在总结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进行的一次较大的调整和完善。

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坚持了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也对原来课程标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其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与说明,是新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之一。

2017版课标使用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原卷版)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3年潍坊市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
“次年春天,我们提心吊胆,生怕高原严寒的冬季会扼杀掉已经成活的幼苗。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担心解除了,白杨树熬风斗雪,又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其实在西藏高原上栽下的树,一旦成活,生命力是异常旺盛的。于是我们产生出这样一个心愿,一定要栽培出一大片的林卡,让它们与我们高原军人的青春同步。我们年复一年地刨坑栽树,挑水浇灌,林卡不断扩大。我们也陶醉在劳动创造的甘甜之中,一度忘却了当初关于在林中谈恋爱的憧憬。闲暇无聊时,大家只偶尔在林中散散步。
(摘编自王寰鹏《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
材料二:
在近年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习近平同志说: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别急,听起来可能有点正式,但其实不难理解。

咱们就用轻松的方式来捋一捋,希望大家能在这篇文章里找到些有用的东西。

1. 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1.1 了解语文核心素养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核心素养”。

简单来说,就是高中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那些能力。

就像做菜,核心素养就好比是那些必备的调料,没有它们,你的菜就少了味道。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了阅读理解、写作表达、语言运用、文化传承等方面。

1.2 为什么重要?那么,这些核心素养为啥这么重要呢?它们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在生活中用得上。

举个例子吧,假如你会写一篇精彩的文章,那可能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就会比其他人多了不少分数。

同时,良好的语文能力还能帮助你在工作中沟通无碍,真的是处处有用呢。

2. 如何培养语文核心素养?2.1 多读书,多看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提高你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

比如你看了《红楼梦》,你不仅能感受到贾宝玉的生活,还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

而看新闻、报纸能让你了解时事,对写作也是一种提升。

2.2 多写作,多练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练习,再好的技巧也难以发挥。

写作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

比如你可以写日记、写作文、甚至写一些小故事。

写得多了,你的表达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不要怕写错,犯错是进步的一部分嘛。

3. 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语文核心素养?3.1 学会分析和批判阅读的过程中,光是看懂字面意思是不够的。

你还得学会分析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比如读小说时,不光要知道故事发生了什么,还要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背后有没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样,你的阅读水平才会有质的飞跃。

3.2 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言之无物”,就是说话要有内容。

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在日常交流中,你的观点要清晰,语言要有力。

举个例子,你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如果你的观点很明确,表达得又有条理,那别人自然会觉得你说得对,听得也会更舒服。

2019普通高中九个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语文

2019普通高中九个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语文

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 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
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
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 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
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
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英 语( 4)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
表达意义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 掌握英语语 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 理解口、 笔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 识别并赏析其恰 当表达意义的手段;有效使用口、笔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
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 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 用数学知识
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要包括: 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 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 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 批判性、 创新性 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 分 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
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浅谈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浅谈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浅谈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及研究意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二、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和研究基本原则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

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三、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过程的简单回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完整版)语文核心素养

(完整版)语文核心素养

《课标》中的“语文素养”素养不同于素质。

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

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

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

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
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
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
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