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老王》预习文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词部分
1.蹬,dēng多音字:蹭蹬,拼音:cènɡ dènɡ
2.绷,bēng多音字:běng,bèng。
3.捎,shāo。
4.惶恐,huáng kǒng。
恐惧,惊慌。惭愧、难为情。表示谦恭的用语。
5.肿胀,zhǒng zhàng。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或郁血充血而体积增大。
6.荒僻,huāng pì。
荒凉偏僻。放纵怪僻。学业荒疏,见识不广。
取缔,qǔ dì。
明令取消或禁止。
8.降格,jiàng gé。
犹降临。谓变换法式或格调。降低标准,降低身份。
9.镶嵌,xiāng qiàn。
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比喻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10.门框,mén kuàng。
门扇四周固定在墙上的框子。
11.滞笨,zhì bèn。
形容人行动迟缓或者思考迟钝
12.侮辱,wǔ rǔ。
以言行侮弄羞辱别人,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谓受轻慢,被欺辱。特指以猥亵的言行对待女性。
13.愧怍,kuì zuò。
惭愧。
14.
作者介绍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创作背景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女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突出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人物介绍
老王
文章的记叙对象,一个不幸的三轮车夫。因为在北京解放后没有加入组织而落伍,自称自己“没用了”。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他物质上艰苦,精神上凄苦。因为是单干户,没有组织,思想上怀有极大的恐惧。这可能是老王最大的不幸。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愿意给作者家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接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老王去世几年后,作者感到当年对老王的行为“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的语言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以小见大,寓意深刻。文章能通过对一些小事的叙说,描摹出一个人最具风采的性格特点,立起一个“人”的形象。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同时也含蓄的提出了“关怀步行者”之一社会问题。第二,文字质朴,语淡意浓。文章运用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语言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作者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让人物的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如春雨润物一般影响着读者,感染着读者。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
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通过写车夫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苦境中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结构分段
本文的篇章结构大致可以可以分为三大段。第一段(1-4)主要叙述了老王的困苦生活和不幸遭遇。第二段(5-6)叙述老王干活的情况,表现他为人老实、勤快和本分。第三段(7-22)叙述老王得病死去,重点写老王去世前送鸡蛋和香油的事。
段落大意
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我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
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老王未能加入蹬三轮组织,只得单干,境遇困苦。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语言极富有特色:短小、朴实。比如文中提到的“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等,简短朴实的语言既符合老王的说话习惯,同时又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老王的独眼,以及女儿送他鱼肝油治疗夜盲症。老王有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睛晚上看不见,乘客不敢坐他的车,身体上的不幸为他生计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又是一层不幸。令人欣慰的是,作者的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治疗夜盲症,表现了作者家人对不幸者的关心和同情。
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老王的居住条件极其恶劣。其居住条件主要从“荒僻”、“破破落落”、“塌败”这几个词可以看出,长年居住在这样破败不堪的的环境下也可看出其生活不幸。
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老王给作者送冰的故事。老王送冰只收一半的费用,而且一样的价钱,冰比前任的大一倍,由此看出,老王心地善良,为人老实。
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老王在作者需要帮助的时候,送钱先生去医院起初坚决不肯收钱,后来“哑着嗓子悄悄问我”和“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老王心地仁慈、老实忠厚的特点。这一段需要注意的是,看似有一对矛盾,即文章第一句“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和这段的一句“我自己不敢坐三轮”,其实不然。这里可以引发学生讨论原因,如果有困难,教师还可以在此处补充“文革”知识。根据这段第一句可知,“文革”刚刚开始,作为“反动学术权威”的作者夫妇,坐三轮无异于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让他们流汗,若被举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文革”之前,作者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但“文革”爆发之后,坐三轮车都带有阶级的阴影,着实过于疯狂,因此作者不敢随便坐三轮。
第7自然段主要写了载客三轮取缔,生意惨淡,久病不愈,老王的生活每况愈下。其中老王改装三轮的细节反映了他为顾客考虑的细腻品质和善良的心地。
第8自然段主要写了病中的老王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的故事。这一段最突出的是描写手法的运用,“直僵僵”、“面色死灰”、“他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些语句都说明了老王当时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差,而就在这时他没有唠叨病情,还惦记着作者夫妇,给他们香油和鸡蛋。由此看出老王内心的朴实与善良。
第9至12自然段主要写了老王送给我香油和鸡蛋的动作过程。其中第10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