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愚公移山》写作方法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愚公移山第2课时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愚公移山第2课时课件语文版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二、新课讲解
研讨课文
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愚公: 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智叟: 鼠目寸光 安于现状 自以为是
二、新课讲解
研讨课文
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 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 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 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 信有本质的不同。
二、新课讲解
研讨课文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二、新课讲解
研讨课文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新课讲解
总结写作特色
三、归纳小结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 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
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四、强化训练
1、文章采用神话色彩的结尾有何作用?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 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2、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 3、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知识梳理一、课文结构(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1、第一段:(故事开端)(1)面积与高度,突出山的高大,写愚公移山的艰难。

(2)交代地理位置。

为下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2、第二段:故事的发展(1)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妻子的态度(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移山的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孤儿帮助(作用:A、愚公的行为省得人心。

B、愚公的行动坚决。

C、与后文智叟“笑”“止”形成对比。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3、第三段:故事的高潮:(1)智叟的态度(讥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修辞:顶针:(作用:A、表明子子孙孙延绵不断。

B、突出愚公移山的信心。

)(3)愚公移山的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第四段:故事的结局:(1)神话。

(作用: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回答问题。

1、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山高:_____________________;工具简陋:________________;年迈、劳力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途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答:(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愚公移山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愚公移山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愚公移山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

这个村庄被两座大山紧紧地夹在中间,就像被两个巨人捂住了眼睛,透不过气来。

村里面住着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家,他每天一开门,看到的就是那两座大山,心里就堵得慌。

愚公是个倔强的老头儿,他可不甘心就这么被大山困住一辈子。

于是,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大家围坐在一起,愚公清了清嗓子,坚定地说:“孩子们呐,这两座大山把咱们的路都挡住了,出去一趟太不方便。

我想啊,咱们齐心协力把这山给移了吧!”他的孩子们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虽然有些犯嘀咕,但看着愚公那坚定的眼神,也都纷纷点头。

这时候,愚公的老伴儿站了出来,皱着眉头说:“老头子,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就凭咱们这几个人,能把山移走?这山那么大,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愚公却笑了笑,拍了拍老伴儿的肩膀说:“老伴儿啊,你别看这山现在大,只要咱们子子孙孙不停地挖,总会有挖完的一天。

”这简单的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一下子就把愚公坚定的信念和家人不同的态度展现了出来。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愚公移山》首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愚公的年老体弱和山的高大雄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愚公都那么大年纪了,还想着移山这么浩大的工程,这就像一只小小的蚂蚁想要撼动一棵参天大树一样。

可是愚公没有退缩,他的这种坚定和山的不可动摇相对比,更加凸显出愚公的决心。

这种对比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读者心中的层层涟漪,让我们不禁对愚公肃然起敬。

再看,这篇文章还使用了衬托的手法。

智叟的出现就是为了衬托愚公。

智叟嘲笑愚公,说他太傻了,这么大年纪还做这种不可能的事情。

智叟自以为聪明,觉得愚公的行为简直是荒谬至极。

可是愚公却不以为然,他回答智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一番话,就像一把利剑,直接反驳了智叟。

智叟的“智”在愚公的伟大信念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可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重点文意的把握教学难点文章的寓意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杞人忧天”说起。

《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初读课文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2、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2.河阳之北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叩石垦壤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甚矣,汝之不惠8.而山不加增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三、翻译课文1、方法指导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2、知识积累1)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通假字汝之不惠始一反焉一厝朔东3、学生试译4、师生共同订正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2、思考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研读分析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

部编(统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愚公移山教案【精品】

部编(统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愚公移山教案【精品】

18 愚公移山1.知识与技能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掌握难词难句,整体把握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精神,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目标2和3。

指导法、朗读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听着这激情澎湃的歌曲,不禁让人心旌摇曳。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走进远古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2.生难字词(1)字音万仞.(rèn) 迂.(yū) 魁.父(uí) 荷.担者(hè)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始龀.(chèn) 智叟.(sǒu)穷匮.(uì) 亡.以应(wú) 厝.(cuò) 陇.(lǒnɡ)(2)字义【.面山而居】面对。

【.损魁父之丘】减少、削减。

【叩石垦.壤】挖。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连……都。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而山不加.增】增加。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听录音,正音,标出朗读节奏。

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气,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1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2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3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4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交流展示:愚公因为太行、王屋二山阻挡了出门的路,率儿女子孙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3.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白话释义:还怕挖不平吗?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的句子,应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荷担”本来是“子孙”的定语,为了突出中心词“子孙”,而把它的定语“荷担”移到后面,并用语助词“者”字煞尾,把它与其它的词语隔开,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
6、“无陇断焉。”中“陇”通“垄”,高地。
古今异义
(1)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出 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例 句:我们要用~的精神治脏治乱治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九年级(语文版)语文教案:21 愚公移山

九年级(语文版)语文教案:21 愚公移山

21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难词难句,整体把握文意。

(重点)2.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难点)3.学习愚公精神,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重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听着这激情澎湃的歌曲,不禁让人心旌摇曳。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走进远古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难词难句。

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郑国人,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现存《列子》8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书中保存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1)给下列生字注音:万仞.(rèn )迂.(yū )曾.不(zēnɡ)箕畚.(běn )荷.担者(hè)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始龀.(chèn ) 智叟.(sǒu )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厝.(cuò ) 陇.(lǒnɡ)(2)通假字: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3)多义词: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 之⎩⎪⎨⎪⎧跳往助之.(代词,他。

)隐土之.北(助词,的)甚矣,汝之.不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何苦而.不平(表承接,不译。

)面山而.居(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但是,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列子及其代表作《列子》相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明确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

过程与方法1.理解故事寓意,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学习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及神话结尾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面对困难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文献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列子,生卒年不详。

战国前期思想家,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的研究,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著有《列子》八卷,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深长,发人深省。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是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列子集释》卷第五(杨伯峻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移山》写作鉴赏

《愚公移山》写作鉴赏

《愚公移山》写作鉴赏结构层次本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完整生动。

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

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难难在以下几方面:1、所移之山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且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移山置土石地点遥远,“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能“寒暑一反”;3、移山办法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移山之难反衬了移山决心之大。

移山的冲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一是与智叟的冲突。

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

移山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细节描写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

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

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

”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

语言简洁得体如文中用“遂”,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

“长息”,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惋惜。

“亡以应”,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

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列子及其代表作《列子》相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明确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

过程与方法1.理解故事寓意,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学习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及神话结尾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面对困难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文献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列子,生卒年不详。

战国前期思想家,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的研究,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著有《列子》八卷,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深长,发人深省。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是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列子集释》卷第五(杨伯峻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愚公移山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愚公移山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30/56
4.投诸渤海之北 (古:之于
今:各个,许多 )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挑
今:荷花 )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草木
今:毛发)
31/56
7.北山愚公长息
(古:叹气
今:休息 )
8.虽我之死 (古:即使
今:即使 )
9.惧其不已也 (古:停顿
今:已经 )
32/56
四、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名词作动词,向着。 2.聚室而谋 使动使用方法,使……聚。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造福后人、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48/56
对于愚公和智叟,也有些人说愚公“很 愚”,智叟“很智”,你看法怎样呢?
寓言只是用假托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 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科学技术进步来对 待愚公“愚”和智叟“智”,也不能以今天 提倡“巧干”来要求愚公。
51/56
(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对比 其妻: “献疑”“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出于对愚公关心,有怀疑但没有反对。 智叟: “笑而止之”“甚矣,汝之不惠”“残 年余力……其如土石何” 讥讽、嘲笑、讽刺
52/56
3.情节波折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 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处理方法;那智叟 又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无能,机智愚公对他进行 了严厉驳斥;愚公移山精神感动天地,最终得到了 神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结局,文章可 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4/56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 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 一,主张清静无为。
代表作:《列子》,东晋人搜集相关古代资料编写, 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的文化背景和涵义,理解大力气、毅力和奋斗精神的价值。

2.了解并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愚公移山》三、教学过程1.学习导入(1)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

(2)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含义。

2.文本阅读(1)整体快读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帮助学生确定古文的主旨内容和情节走向。

(2)逐字阅读指导学生注意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语法结构,对难词生字进行释义。

(3)理解升华在阅读理解后,指导学生对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升华的效果。

(4)品位赏析指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美感,如人物形象、背景意境等。

3.语言运用(1)语法练习对学生的语法知识进行考察,及时纠正学生语法的错误并加以讲解。

(2)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文中的句子,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发挥想象,写一篇改编故事的作文。

4.文化拓展(1)道德教育讲述愚公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追求正义、善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化导入介绍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尧舜时期山的含义等。

(3)艺术鉴赏介绍有关山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等,并引导学生赏析。

四、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制定一系列的任务、目标和步骤,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情境模拟模拟故事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情景想象。

3.启发性讲解通过启发性讲解,引导学生自学或自思,在启发学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学生的知识体系。

4.交互性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五、课后拓展1.广泛阅读《愚公移山》相关的文学、历史资料。

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 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到郑国去聆听列子老先生给我们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二.出示幻灯片明确学习目标(带着任务,目标明确)1.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力求背诵。

2..掌握实词虚词的含义。

3.学习愚公精神三.走进作家、作品、了解寓言这一文体特点。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是一部道家著作。

这部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是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的带有神话色彩。

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用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

四.检查预习(看同学的预习情况,掌控课堂)1.读准加点字的音:万仞.孀.妻箕畚..始龀.荷.担亡.以应一厝.2.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音节停顿,把握语气、语调。

)3.学生齐读。

(进一步巩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五、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找疑难问题,小组讨论。

(精力集中,积极性高,合作,讨论效率高)六、检查落实:(出示幻灯片)(信息反馈快,落实到位,有的放矢。

让学生明白翻译要领。

)解释加点的词:1.方.七百里2.达于汉阴....3.寒暑易.节,始易反.焉。

4..亡.以应5.帝感.其诚6..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疏通文意: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七.赏析课文(再次走近故事,走进愚公。

从文本中找依据,不架空分析。

)(出示幻灯片)1.愚公为何搬山?想达到什么目标?(用原文回答)2.移山有何困难?众人态度如何?愚公有何表现?(从文中找依据做批注)理解:抓住愚公形象分析,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3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3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愚公移山》教案3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二)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以动漫flash——愚公移山导入。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2019《愚公移山》结构分析语文.doc

2019《愚公移山》结构分析语文.doc

《愚公移山》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全文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

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难”做铺垫。

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

其中还穿插叙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第三段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

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

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第四段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这篇寓言的故事情节跟一般寓言比较起来,要稍微复杂一些,而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它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这样一个情节发展的过程,尽管跟一般小说还有很大的差别,但对人物精神、思想或性格的表现仍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这篇寓言中的主要人
物愚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格的主要原因。

【结构图示】。

九年级作文指导(谭素琴)

九年级作文指导(谭素琴)

三、《生活需要掌声》提纲
时间 地点
开头
人物 起因
发展
中间
高潮 结局
结尾
中心
四、列出提纲《当我听到
时间 地点
的时候》
开头
人物
起因
发展
中间
高潮
结局
结尾
中心
五、作业
依照提纲,
人物 起因 发展
中间
高潮
结局
结尾
中心
三、学生作文: 生活需要掌声
鳌峰中学 梁嘉仪
当我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就握着我的小手,教我拍掌,她说:“给予别 人掌声,别人的心会很温暖的。”由于当时我还小,不懂事,根本不明白妈妈 所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我怀着这个问题一直到上三年级的时候,才懂得小 时候妈妈说的一切。 三年级时,我转到了一间新的学校,到了新的环境,虽然一切都很陌生, 可我很快认识了新的同学。而同我一起转到这间学校的小青,却一直没交到一 个新朋友,因为她的腿有些不方便,下课时总坐在椅子上看看窗外的花草树木, 有时有些同学叫她去操场玩她也不去,她不愿走路给别人看,每天到教室最早 的是她,而每天最晚离开的也是她。直到有一天…… 那节上语文课,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上台讲故事。一直轮下去,一个个都 说得精彩无比,轮到小青的时候——班上鸦雀无声,全班人的目光注视着那个 角落,小青羞答答地低下了头,老师看她不敢上去,就叫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 鼓励她,班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小青看看周围为她鼓掌的人,知道大家都 是她的支持者,她才敢慢慢站起来,向讲台走去,拿着麦克风,手颤抖着,我 们又一次把掌声送给她,她终于说起来了,她说得很流利很精彩。说到某一个 地方时,她向我们笑起来,这可是她开学以来第一个最灿烂的笑脸啊,当时, 她已经忘记了自己身体的状况是怎样的。她讲完时,我们又以最热烈的掌声送 给她。 从那次以后,小青整个人都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了:下课,她和同学们 一起捉迷藏,上课,她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原来,生活当中需要掌 声。 因为,掌声能换来快乐;掌声能使人重拾信心;掌声会让人感到温暖。每 当听见掌声时,脑海里便回忆起小时候妈妈所说的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写作方法
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

”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其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

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

其他一些对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

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
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