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文档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2b64e38ccc22bcd126ff0c94.png)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李安全(CQ200701149 重庆外国语学校 400039)教学既富有科学性,又富有艺术性。
因为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性的艺术。
下面从三个方面略作阐释。
一、“教”“学”新解小结:教学是“成人”之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然人成为社会人。
教学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成熟的人。
与学生自学有本质的不同,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实践活动。
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交流活动;教学是以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为“核心”,为主线;教师的“教”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更好更快”、更全面更讲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的科学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使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学活动首先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教学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又一定的客观依据和客观制约性,并且在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中存在必然联系,因而教学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不仅如此,教学活动无论怎样千差万别,都会存在着诸多普遍性和共同性,表现为普遍性的特点。
正因为教育活动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通性使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逻辑、规则和规律,它并不是杂乱无序、变化无常和无章可循的。
(刘茜《当代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7,4)客观事实:教学作为技能是可以学习,可以传授,可以模仿的。
重庆市“名师工作室”,“老带新”等教师培训模式可以为证。
1.教学规律:有道可传,有理可探教学规律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教学基本规律;二是学科教学的规律。
教学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熏陶渐染、循循善诱、教学相长、以学定教(《论语》)和便宜性原则,彻底性原则,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大教学论》等。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https://img.taocdn.com/s3/m/2a8cf93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e.png)
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它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
艺术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知识更加生动、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科学性则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确保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成果。
首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讲解、讨论、实验、展示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知识。
通过生动的故事、精彩的例子和趣味性的活动,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艺术性还表现在教师的表达方式和声音语调的运用上,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情感色彩,更易引起学生共鸣,增强学习效果。
其次,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深刻理解,并据此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等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知识。
此外,科学性还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上,包括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学资源的利用、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等,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艺术性使得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性则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和教学科学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文档
![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361694db8f67c1cfbd6b835.png)
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几个世纪前,最初运用教学论术语的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曾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
关于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直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话题。
时至今日,对教学学科性质的定位各家各派仍不尽相同。
其实,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不能笼统地加以划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种观点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或思维取向。
教学科学所关心的是相对静态的结果或结构,针对教师在作出决策前的形成过程,或者说为教师的决策提供实证依据;而教学艺术所关心的却是作为整体的教学的实际运作,针对教师在面对教学情景中不确定性作出决策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划分已不再重要,凡是对教学有用的我们都可以拿来利用,但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搞清楚。
一、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教学科学是指以科学的理念、准则和方法为工具对教学所进行的探究和所揭示的教学的基本规律、运行机制、方法策略。
它更多地反映了教学世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客观的、必然的客观性质及其规律性,体现为一套较为稳定的有关教学活动的规则、程序、形式和方法,是教学活动有序、高效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教学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亦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得以存在的内在规律,教学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种种教学现象内在的必然联系,发现教学之“真”,形成规律性认识,为教学活动提供行动指南。
科学是揭示规律、阐明原理的,致力于对真理的追求,教学的科学性是由人们求“真”的本性决定的。
教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从教学的最终效果来看,是把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通过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即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从教学过程的本身来看,是遵循教学规律的,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时间内教授一定的教材,即教学技能的科学性。
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规律和原理起着支配和指导的作用,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论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论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与艺术性](https://img.taocdn.com/s3/m/0d8f050f90c69ec3d5bb7538.png)
论 大 学 本 科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的 科 学 性 与 艺 术 性
刘谷 金 沈 明 良
[ 摘 要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是 本 科 教 学 过 程 中 的 最 主 要 最 重 要 的 一 环 。搞 好 课 堂 教 学 不 仅 要 发 挥 教 师 在 课 堂教 学 过 程 中 的 主 导 地 位 , 而 且 需 要 讲 究 课 堂 教 学 的 合 理 性 、 科 学性 与 艺 术 性 。 既 要 让 学 生 学 到 新 的 知 识 , 还 要 提 高 学 生 运 用 知 识 的 能 力 ;既 要 让 学 生 学 会 综 合 知 识 , 更 要 使 学 生 学 会 创 造 和 创 新 。 [ 键 词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 科 学 性 ; 艺 术 性 关
研 究 的 系 统 性 主 题
主 讲 教 师 主 导 整 个 课 堂 教 学 的 全 过 程 。 课 堂 教
学 首 先 是 教 师 讲 授 知 识 的 过 程 , 同 时 也 应 该 是 教 师 发 挥 自 身 主 导 角 色 、 实 施 课 堂 管 理 的 过 程 。 作
为 主 讲 教 师 既 要 教 好 又 要 管 好 , 教 管 兼 备 。 大 学
状 态 , 饱 满 的 情 绪 和 负 责 的 工 作 态 度 去 吸 引 学 生 的 注 意 力 , 去 感 染 学 生 的 学 习 情 绪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热 情 。 这 里 有 一 个 现 象 值 得 教 学 管 理 者 思 考 : 不 少 教 师 经 常 连 续 上 四 节 课 。 这 显 然 是 违 背 基 本 教 育 教 学 规 律 的 。 可 以 设 想 , 要 求 一 个 教 师 充 满 无 限 激 情 地 连 续 授 课 四 学 时 是 多 么 的 残 酷 无 情 。 另 外 , 学 生 连 续 上 六 节 课 的 现 象 也 严 重 影 响 到 课 堂 教 学 质 量 , 这 也 是 来 自学 生 比 较 广 泛 的 意 见 , 教 学 管 理 者 应 重 视 这 个 问 题 。 如 何 调 节 好 教 师 与 学 生 的 时 间 , 高 效 利 用 学 校 有 限 的 资 源 , 这 也 许 并 不 是 一 个 简 单 的 问 题 , 但 是 应 该 认 真 研 究 并 妥 善 解 决 , 不 能 因 为 客 观 条 件 的 不 足 而 牺 牲 教 学质量 。 三 、 课 堂 教 学 的 合 理 性 与 科 学 性 是 一 个 值 得 永 恒
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https://img.taocdn.com/s3/m/82d18a9f0242a8956aece466.png)
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中国知名教育专家卢志文曾这样说过:课堂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首先是技术,终究是艺术。
课堂教学从技术开始,走向艺术境界,以技术做基础,以艺术为巅峰。
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教师们如能不断地从这一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总是和解决问题,定会有利于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在教学相长中师生双方都可获得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堂教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课堂教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创造性很强的综合艺术。
对教师来说,不仅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也是讲科学发展观与现实教学的完美融合。
教师青春常在,课堂春意盎然,学生如沐春风,既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开拓思维,深入理解。
一、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实践智慧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活动形式,教学本身是一种艺术的创造,立足课堂教学是教师不断形成教学艺术的根本。
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需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公共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获得丰富的个人实践智慧,拥有丰富实践知识和智慧的教师能够在解决课堂问题时从多种视角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运用灵活的方式和方法,迅速做出决策,妥善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有力彰显。
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审视和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行为的自觉程度,增强教师实践理性,拓展教师专业自主,最终获得专业智慧和教学实践解放。
二、学会反思,形成教学主张教学不能没有思想,教师不能没有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的拥有是教师教学艺术形成的基础前提和重要组成方面。
教学主张熔铸了教师个人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表达了教师对教学的真切希望和祈求,是教师对什么是“好教育”的价值性问询。
教学主张的形成对于促进经验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化、教师个人教学理论的建构和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风格化有着重要意义。
三、寻找自身认同,培养教学勇气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必须要找到自身认同,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得到认可和肯定,教师才能不断培养自己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的勇气,才能有不断追求教学艺术的动力。
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及其与艺术性的关系
![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及其与艺术性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210f32576eeaeaad0f330e6.png)
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及其与艺术性的关系我们在谈到教学的艺术性时,自然要联系到教学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科学性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各科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科学,其知识结构是一种科学体系,这是科学性的实质方面。
例如,代数中数的概念,从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虚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物理中的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声学、原子物理学等都有各自的结构体系。
如果教学中教师在知识方面出现了概念性错误,偏离了知识的科学体系,我们说,这是科学性错误。
一位语文教师,在讲鲁讯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在板书时把“峰”字写成了“锋”。
电影《红衣少女》中的韋老师,讲《吕氏春秋·察今》篇时,把“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一句中的“铘”(ye)读成了“邪”(xie)。
语文课中教师读错字或写错字,都属于科学性错误,因为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使学生正确掌握汉语的字词。
理科教师如果讲了错误的概念,也是科学性错误。
如,一位1/ 7化学教师在讲“碳酸钙”时说:“石灰石加粘土就制成了水泥”,他忽略了一个重要条件——煅烧。
课本中原是“粉碎的石灰石和粘土按适当比例混和,再加强热,就制得水泥”。
这位教师的错误是他备课时不够细心,讲述时又不够严密所致。
除了这种直接的科学性错误外,还有一种间接的科学性错误,即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及时加以纠正。
如,有一位小学自然教师,在讲静电现象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静电现象。
学生说,梳头时有轻微的响声,脱毛衣时有轻微的响声,如果在傍黑儿时,还可以看见微小的火花;但有的学生说,用砂轮磨刀时也发出火花和响声,用火通条敲打烧红的火盖时,也迸发出火花。
学生举的后两例显然是错误的,原因是只看到了静电的表面现象(响声和火花),而未掌握实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这种错误并不为怪,问题在于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不加评价,既不肯定正确也不指出错误。
对学生的错误概念不加纠正与教师自己讲了错误的概念,其结果是一样的,同属于科学性错误。
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https://img.taocdn.com/s3/m/82300ed250e2524de5187e32.png)
知识严密 的科学系统性 , 还要综合运用教育学 、 心理
学、 生理 学 、 学 、 学 、 会 学 等诸 方 面 的知 识 , 美 法 社 是
一
种 综合 性很 强 的科 学实 践活 动 。课堂 教学 的科 学
有效地传递给学 生 , 转化 成学生个体 的精神财 富。 它可 以将人类几千年的知识探索成果在几小时内传 授给学生 , 使学生 由不知发展到有知, 由知不确切 、
于教 师在 教材 中对科 学 美 的发 现 、 受 、 炼 能力 。 感 提 教 师 在教 材 中应 努 力 发 现 、 掘 、 受 学 科 的 内在 挖 感
了教学美 。真正的教学是一个美的创 造活动, 在这
个 活 动 中 , 师 占主导 地 位 。课 堂 教 学 给 了教 师充 教
分 自由创作的余地 , 可以以独特 的个性来发挥和施 展 自己的才能 。实现课堂教学艺术性 , 就要求教 师
・
88・
人子弟 , 也违 背 了教育 规律 和教 育 目的。事 实上 , 也
性, 提高教 学 效果 , 师 在 传 授 科 学 知 识 的 过程 中 , 教
只有真实可信 的教学 , 才能作用 于学 生认知系统和
认 知 结构 , 发学 生 的学 习热情 和学 习兴 趣 , 而实 激 进 现学 习 目标 。 同时 , 想 的课 堂教学 , 仅要 有学 科 理 不
21 年 1 01 O月
山 东女 子 学院 学报
J u n o h n o g W o n’ ie s y o r  ̄ fS a d n me SUnv ri t
oc . 01 t2 1 No 5 S r No 9 . e. .9
第 5期
总第 9 9期
浅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https://img.taocdn.com/s3/m/e630d46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2.png)
德育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趣。
而语文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得天独厚的一隅,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一、让学生从“读”入手,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首先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必经之路。
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语言的海洋是色彩斑斓、辽阔无边的。
新颖巧妙的比喻、荡人心魂的情韵、精彩和谐的叠句、智慧隽永的警句、整齐优美的排比、机智含蓄的幽默等,在语文课本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朗读这些优美的文字不仅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更能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二、让学生从“品文”着眼,挖掘作品的形象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又以形象感染和教育读者,影响读者的精神世界。
学生通过语言有了直接的审美感受,获得了审美愉悦后,还要对作品鉴别和评价,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这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仅仅靠“读”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品”,即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对文章作深入分析、归纳和判断,从中挖掘出作品的形象美。
一个美好却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崇高信念;而一个丑陋又猥琐的形象,则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
形象越鲜明,学生的思想影响就越激烈、越深刻。
如学习《曹操煮酒论英雄》,通过对刘备、曹操的语言、心理加以归纳和整理,就能对他们的形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曹操骄矜多疑,老谋深算;刘备善于伪装、大智若愚。
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人物的形象美得以品鉴。
三、让学生“悟”出文章的内涵,领略作品的思想美打开语文教材,那一篇篇凝聚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心血的作品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的思想光芒。
领受作品的美,必须靠“悟”,惟有“悟”才能把审美体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完整而深刻的领略作品的思想之美。
合理调整教材内容体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1)
![合理调整教材内容体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1)](https://img.taocdn.com/s3/m/e8b687e0915f804d2a16c138.png)
合理调整教材内容,体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摘要] 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课堂教学还要源于教材、新于教材。
因此,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从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角度设计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扎实系统,又灵活机动的有机整体,达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本文从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扩展,与教材内容融为一体、运用多种方法手段促进教学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而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合理调整科学性艺术性科学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它的作用将影响一代人的发展。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它有时不能满足课堂的具体需要,而解决着这一矛盾的只有教师。
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忽视教材的积极作用,也不能盲目崇拜教材,不要做教材的“复制者”,而要做教材的“创造者”。
在实际教学中,应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巧妙的、灵活地、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对已使用的教科书做出相应的“裁剪”,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以及怎样巧用和活用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教材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宣科,从旅行式教学的泥坑中解脱出来。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
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
(1)认真研究“四点”,有的放矢进行教学紧密围绕四点,即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进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因此教师要明确四点,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到抓住重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澄清疑点,落实好知识点。
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到讲清楚,讲明白,讲正确,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详略得当,扎实有效。
(2)联系实际,适当调整教材先后顺序科学课程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科学课程是怎样落实到教材的内容之中的,进而理解编写者所设计的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和顺序。
例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例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https://img.taocdn.com/s3/m/93769c200c22590103029d5c.png)
例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插曲”。
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懂学生。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找到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学问题,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认识了1/2后,在设计“揭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一环节时,我遇到了始料未及的情况,下面我想把这一过程再现给各同行,可能对大家也会有所启发。
过程描述:我拿出两个大小明显的苹果,问:“谁大?谁小?”(学生脱口而出)又问:“它们的1/2一样大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物体有大小,物体大,物体的1/2大;物体小,物体的1/2小。
再问:“如果两个苹果一样大,它们的1/2一样大吗?”根据学生回答,我又板书:物体一样大,它们的1/2也一样大。
我正在为自己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沾沾自喜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小手,说:“老师,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苹果,所以,它们的1/2也不会一样大。
”“哎,可爱的孩子,干吗这么较劲呢?”我心里嘀咕着,稍作考虑,说:“你很会动脑筋,提的问题很好,很有科学性。
但现在,我们假设两个苹果是完全一样大的,好吗?”于是,那个学生满意地点了点头,高兴地坐了下去。
正当我在为自己处理了课堂问题而暗暗庆幸的时候,又一只小手高举了起来:“老师,就当世界上真有两个完全一样大的苹果,它们的1/2也不会一样大呀。
因为切开的时候是没有那么准确的。
”天哪,如果说刚才那学生给了我致命的“一刀”的话,现在这不是往我刚才的伤口上撒盐吗?我又只好表扬了这位学生,而以假设没有误差结束了这一环节的教学。
感悟体会:由此,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课外知识丰富,课堂上往往会“险象环生”。
每当此时,我们教师该如何应付这突如其来的一切,该如何走近学生、读懂学生?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教育的艺术与科学
![教育的艺术与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1d61f25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9.png)
教育的艺术与科学教育是一门既有艺术性又有科学性的事业。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艺术与科学,并介绍如何将二者融合,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一部分:教育的艺术教育的艺术在于教师的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
教师需要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用心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动力。
教育的艺术还表现在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面对教学内容的传递,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资源,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部分:教育的科学教育的科学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教师通过系统的教育学知识和专业培训,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的科学性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育的科学还体现在教师对学习评估和反馈的运用。
通过科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教师能够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及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这样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第三部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教育的艺术和科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艺术使得教育更有温度和人文关怀,科学使得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和情境,灵活运用艺术和科学的元素。
教师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和竞赛的形式,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教师能够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工具,结合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9ced20c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64.png)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教育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一、教育的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首先是知识来源的科学性;我们现在通用教材的编排都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它兼顾到知识的渐性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用科学世界观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用科学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是知识组合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多个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再次是知识运用的科学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用科学的态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而且要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生,使他们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最后是日常行为引导的科学性;对学生的教育不光体现在教学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发展;二、教育的艺术性教育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教学上;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一、导入新课的艺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每节课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兴趣,老师课下就必须得做好准备工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在新课开始巧妙地利用图片、影像、视频等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之中;二、自主探究的艺术自主探究就是导引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三、结论确立的艺术经过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迫切要求对所学知识有一清晰的认识;在此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调控,引领整个教学活动沿着教学设计的轨道顺利向前;在交流中,教师要巧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自己的智慧组织学生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对所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四、巩固练习的艺术巩固练习是每节新授课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尝试、巩固、升华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既要考虑到新知的难易程度,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识能力,然后再设计出有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要让他们学有余力,产生继续探究实践的兴趣;只有这样,教学才是成功的;五、拓展延伸的艺术经过巩固练习之后的学生,已能达到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再一味地重复练习下去,学生必然觉得乏味,因此此时要设计一些拓展练习;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事,让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乐;“拓展延伸”是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者如果能够把握好教材内容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相应的“拓展延伸”策略,将会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铺桥引路;六、自我评价的艺术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从中找到快乐的一种方法,合理的自我评价,会使学生愉悦,进而提升他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的学习,进而得到全面发展;总之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浅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
![浅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https://img.taocdn.com/s3/m/9511808ba45177232e60a218.png)
浅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学校的管理者、教师都应把精力放在搞好课堂教学上。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1. 坚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所谓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谬误的。
它包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科学性;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科学性和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
(1)对课堂教学认识的科学性。
①搞好认识活动。
要对课堂教学过程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培养人的工作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全面发展的学习过程;其次,从教与学统一的整体来看,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以认知任务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和教学观。
②搞好意向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和技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些心理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另一类是围绕着认知活动展开的激发认知活动的意向活动,即学生对待学习活动的意志倾向。
意向活动虽不是认知活动本身,但它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它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激发、调节、维持和导向作用。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还必须认真组织好意向活动,创设情景,创设环境,创设气氛,千方百计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③搞好评价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对学习过程、结果进行评价。
只有不断地进行评价,学生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
评价要注意及时性,要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
评价还要注意教育性和保护积极性,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指正要注意分寸,切不可简单粗暴。
(2)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科学的。
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https://img.taocdn.com/s3/m/2be3a3c26294dd88d0d26b5c.png)
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作者:张雅君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1年第08期摘要: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教学艺术是对教学科学的个性化改造和延伸。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整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两者相互渗透、循环升华。
教学的科学是教学活动进行的核心,是教学艺术得以实现的内容和凭借的手段;教学艺术则体现教学活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学科学准则的艺术性处理和创造性运用,是关于教学过程的审美观照和个性化塑造。
“真”和“美”都是人类追求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并存。
关键词:教学;科学性;艺术性几个世纪前,最初运用教学论术语的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曾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
关于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直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话题。
时至今日,对教学学科性质的定位各家各派仍不尽相同。
其实,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不能笼统地加以划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种观点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或思维取向。
教学科学所关心的是相对静态的结果或结构,针对教师在作出决策前的形成过程,或者说为教师的决策提供实证依据;而教学艺术所关心的却是作为整体的教学的实际运作,针对教师在面对教学情景中不确定性作出决策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划分已不再重要,凡是对教学有用的我们都可以拿来利用,但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搞清楚。
一、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教学科学是指以科学的理念、准则和方法为工具对教学所进行的探究和所揭示的教学的基本规律、运行机制、方法策略。
它更多地反映了教学世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客观的、必然的客观性质及其规律性,体现为一套较为稳定的有关教学活动的规则、程序、形式和方法,是教学活动有序、高效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教学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亦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得以存在的内在规律,教学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种种教学现象内在的必然联系,发现教学之“真”,形成规律性认识,为教学活动提供行动指南。
教学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ad263969c850ad02de8041af.png)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它的科学性,更要注意它的艺术性,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社会生活中,当领导的要讲领导艺术、搞外交的要讲外交艺术、搞推销的要讲推销艺术。
同样,搞教学的也要讲教学艺术。
艺术的内容很丰富,在工作中指人们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
工作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
教学中,若能很好地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巧妙的结合起来,教学将具有广阔的前景,那学生的学习的效益上将会得到新的提高。
1.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呢?1.1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的教学,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科学科学的体系,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相关理论。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为进一步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提供物质基础。
做到既要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又要增强教学的灵活性。
完善自己的个性,建全自己的人格。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精辟的比喻充分体现了育人的重要性。
然而,要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内在素养。
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风范,这一切都应从老师的示范做起。
老师要充分准确的发挥自身的示范效应,就必须具有完善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也只有如此,教师才会有健康科学的表现艺术。
1.2认清教学艺术的最终目的。
教学艺术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
因此,教学艺术是要解决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怎样求得发展的问题。
它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教学的对象。
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有利于协调师生问的亲密关系,风趣幽默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豁达开朗的个性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无论是学生的身理上、心上、个性特点上、还是知识结构上,无不成为选择教学方式的依据。
这就决定了教学艺术的多样性。
1.3教学艺术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教学艺术表现为肢体的、神态的、语言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促进的。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61c6a6c702020740bf1e9bae.png)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传统教育一直是"灌输"式的教育,直到现在,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在探索如何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如何向课堂的40分钟要效率要成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一度处于两难的境地,因而在大量的教育研究和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我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有了一些认识。
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教育的前瞻性。
人类的思想在不断的发展,教育作为思想的引路人是必定要走在时代的前沿的。
高效率的完成课程内容,合理的开发课程资源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很大的程度上积极的做好迎接变革和发展的准备,因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这样的思想前瞻性,为学生创造一个更科学、更广阔的空间[1]。
一、科学、艺术地看待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良对于每个人来说,语文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宽泛,从刚出生的说话、识字到后来的阅读、写作,小学语文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学语文、用语文,这样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宽泛性。
它的不断演进让学生的思想也在随之发展和转变,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和发挥。
在这样的前提下,小学语文教师就不得不去思考语文学科在"高效课堂"构建上的必要性和深远的意义。
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让语文课程变得丰富,如何达到多方面的要求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一大前提。
小学语文教师要站在科学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依托科学的教育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2]。
二、掌握教学的重点,科学设计教学线索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爱玩爱闹的年纪,他们还没能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更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注意力往往也不够集中。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他们可以跟随朗读,但是往往抓不住重点,所以说老师在教学重要突出课文的重点,纠正学生"舍本逐末"的错误,掌握教学重点和关键点的讲解、引导,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中,有"太阳"、"北极星" 、"大树"等特定事物,要根据这些事物针对课文的主旨"如何辨别"方向作出反馈,文中固然有很多词语也需要学习,但是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利用"天然的指南针",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小技巧。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https://img.taocdn.com/s3/m/fcbf06e3eefdc8d377ee3275.png)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概要:语文教学以科学为基点,但不能走向极端,不能机械;以艺术为主导,但不能过于随便,不能散漫。
有序而不是一潭死水;无序而不是一团乱麻。
于无序之中见有序,于有序之中显自由。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科学有序的。
首先,学科目标是明确的,学科内容是规范的,知识分类是严谨的,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既突出重点,又覆盖全面。
选取的课文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课文体系既体现了综合性、实用性,也体现了序列性,纵向注意训练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横向注意知识点互相渗透、相辅相承。
其次,语文教学的有序性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无限;学生思维过程也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
比如语文能力训练包括听、说、读、写,观察、联想、想象,归纳、概括、比较等呈现层次化。
再次,语文教学有序性还体现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上。
预习、上课、复习,学期、学年计划统筹安排,量化管理。
近年来的标准化考试,精确的双向评价细目表,都十分讲究效率、信度,这都是语文考评科学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又是无序的。
首先是教材的编排没有严密的科学序列。
现行语文课本不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由一篇篇并不连贯的文章组成的,它和其它学科不同(如数学),数学课前一章没学懂,后一章就无法听;前面的公式定理不会,后面的习题就做不出来。
而语文课却并非如此,《我很重要》没讲,并不妨碍你学《荷塘月色》,语文课就没有一环紧扣一环的约束力。
其次,语文教学的无序性体现在课堂教学的不平衡性、随机性。
语文课具有主观性、审美性、多义性。
语文课主观色彩浓厚,同一個问题可有多种答案,对一篇课文的分析鉴赏可从不同角度进行。
写作更是如此,在合乎写作要求的前提下,主张各抒己见有创新,反对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同在一个年级、班级的学生,语文程度各不相同,他们的兴趣、爱好、欣赏要求、审美习惯也不相同。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因而高明的语文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总是不平衡的,不可能是绝对有序的,因为他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为了学生。
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https://img.taocdn.com/s3/m/54f944ef0242a8956bece4ee.png)
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摘要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以对教授内容的深入挖掘为基础,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框架,以充满艺术性、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为表现形式。
关键字语文教学;科学性;艺术性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既符合科学性,又要具有艺术性。
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以对教授内容的深入挖掘为基础,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框架,以充满艺术性、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为表现形式。
所以,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和授课语言有着直接的关系。
语文教师要把丰富的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艺术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同时,语文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教师那充满艺术性的语言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语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又是一种身体力行的“身教”,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我认为直观性、趣味性、修饰性和抒情性是更便于课堂使用、更具感染力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
1直观语言——形神毕现直观性是历来被称道的教学原则之一。
直观教学除了实物、教具之外,最实用的就是直观性的语言。
从理论上讲,语言从来都不是直观的,但好的、形象的语言可以使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进而直接地去感知事物,这就是语言的直观性。
这种直观性表现为生动形象,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运用直观语言,自然会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中《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当读到对泰山松出神入化地描述之前,我启发学生说:“作为人,我们有你争我夺的球场竞技,有追逐嬉戏的课间游戏,有等待好友的焦灼不安,还有自我感觉甚佳的自得情态。
现在,作者把这些描述统统给了泰山松,那么,这些泰山松显示了怎样的形象呢?”这样的启发唤起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他们还极有兴趣地去印证自己想象中的形象。
读到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天夺日,又像是和清风游戏”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好像那“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的泰山松等待的正是这些莘莘学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几个世纪前,最初运用教学论术语的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曾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
关于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直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话题。
时至今日,对教学学科性质的定位各家各派仍不尽相同。
其实,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不能笼统地加以划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种观点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或思维取向。
教学科学所关心的是相对静态的结果或结构,针对教师在作出决策前的形成过程,或者说为教师的决策提供实证依据;而教学艺术所关心的却是作为整体的教学的实际运作,针对教师在面对教学情景中不确定性作出决策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划分已不再重要,凡是对教学有用的我们都可以拿来利用,但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搞清楚。
一、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教学科学是指以科学的理念、准则和方法为工具对教学所进行的探究和所揭示的教学的基本规律、运行机制、方法策略。
它更多地反映了教学世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客观的、必然的客观性质及其规律性,体现为一套较为稳定的有关教学活动的规则、程序、形式和方法,是教学活动有序、高效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教学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亦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得以存在的内在规律,教学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种种教学现象内在的必然联系,发现教学之“真”,形成规律性认识,为教学活动提供行动指南。
科学是揭示规律、阐明原理的,致力于对真理的追求,教学的科学性是由人们求“真”的本性决定的。
教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从教学的最终效果来看,是把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通过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即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从教学过程的本身来看,是遵循教学规律的,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时间内教授一定的教材,即教学技能的科学性。
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规律和原理起着支配和指导的作用,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教学是知识信息的传输。
教学内容的科学编排,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教学对象的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规律,教学方法的总体把握,教学的准备策略、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等,都是要经过科学的严密论证才总结出来的。
课堂上,教师的主要行为目的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行为目的是接受并内化新知识。
这种主要行为目的决定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
“以己之昏昏而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教法研究等教育科学的修养更是专业知识之外的必备,而这些教师基本的知识储备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教学艺术就不需要科学吗?艺术原理不也是科学的总结吗?艺术的独创性能离开基本艺术原理吗?如果教学不需要科学,那么师范院校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用来从整体上科学地培养未来教师的。
有独创性、懂艺术的人未必能胜任教师。
因此,科学解决的是教学中的基本的、普遍的、内在的规律,不是用来提供现成的教学方案、解决特殊问题的,而是为教学艺术服务的。
一名好教师,只有当他具有了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把自己所要讲授的教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并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后,才敢于、也才能够充分发挥艺术的天性。
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既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教学的科学知识,能依据教学的规律、法则科学地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真理,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二、教学艺术是对教学科学的个性化改造和延伸教学的艺术指“按照美的规律”追求个性自由,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积极创造。
教学艺术的价值在于教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个性结构产生沟通,以使学生获得智慧的发展、情感的陶冶与精神的愉悦。
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语言本身的美,如生动形象、优美流畅、音节和谐等;另一方面指表现的手法高明,如富于机智、幽默风趣、善于引导、注重留白等,即技巧美、智慧美。
体现在不同的教师身上,可以各有侧重。
教学科学对教师的作用就像是五线谱在音乐家创作中的地位。
但“以己昭昭”就真的能“使人昭昭”吗?教师的职责并非是把知识输导出来就万事大吉,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师自己的知识经过不同方式被学生接受并内化。
“满肚子蝴蝶飞不出”岂不可惜!“蝴蝶”不仅要飞出,还要飞得漂亮,这就涉及教学艺术问题。
同一首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演唱效果;同一个电影脚本,不同的导演会导演出艺术效果不同的电影。
他们的表演内容完全相同,效果不同的原因在于演唱艺术、导演艺术的高下。
用同一教材、同一教案教同一班学生,教学效果也不会相同。
教学不仅是“传道”的过程,还是“育人”的过程,不仅有知识的传输,还有感情的交流。
教学涉及的是人,是人的情感和价值,是完全个性化了的艺术,是经过了个人思想消化的科学,带有个性的光辉。
教学不只是讲求对不对,还要讲求好不好、美不美。
教学是一个细致复杂的思想交流过程。
教师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这决不是不讲方式地把知识正确表述出来就能达到的,而必须讲究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创造性、审美性和情趣性的特征。
表演性是教学艺术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创造性是最本质的内部特征。
创造性的本质经过审美性的选择和情感性的加温并艺术地表现出来就形成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不是对艺术美的牵强附会或单纯欣赏价值的形式语言、其中,也是一种追求。
是一种力量,而是一种存在,借用,教具、板书、动作、表情等各方面的协调运用,表现出教学语言符号的音乐美、教学图像信息的图画美、教师仪表情态的教养美、课堂教学组织的条理美、处理突发事件的奇异美。
而比喻、联想、暗示、提示、夸张、拟人、排比、对比、设疑等技巧都将在教学中找到用武之地,音乐、绘画、诗歌、演讲等艺术也可多方借鉴。
因此,教学更是一种多方面的艺术行为。
课程专家施瓦布曾说:“任何艺术,无论是教学还是雕刻,都是有规则的,但是,掌握了规则的知识并不能使人成为一个艺术家。
艺术要求知道规则的人学习把规则适当地用于特定的场合。
反过来,这种运用要求对这种事物的特殊性以及为适合特定的场合而修正规则有敏锐的洞察力。
”教学的艺术实践至少需要三种不同形式的知识:有关原理规则的知识、有关特定场合的知识、有关适当运用规则于各种场合的知识。
科学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科学的延伸。
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决不会千篇一律地遵循什么既定规则,而是有自己的“个性”,并体现在教学中。
优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景,不以既定的方法行动,而是随机发挥创造,是教学中的艺术家。
在教学领域中,方法不是公共的。
对这个教师是好的、有效的方法,对那个教师却未必是好的。
因此,教学的艺术是个性化的艺术,这种个性化的艺术是以对教育科学、教学艺术原理的牢固掌握为基础的。
艺术的规律性被揭示后依然有足够的余地令艺术家施展其才干和个性。
艺术活动固有的条理性和规律性使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能更好地理解教学。
.三、糅合之美――科学与艺术的整合科学与艺术从来就不是相互排斥的。
教育心理学家盖奇认为,艺术活动具有固有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很适合进行科学的分析。
教学科学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它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使命;教学艺术追求的是教学的“美”,它以审美创造、情感发展为意趣。
教学的科学是教学活动进行的核心,是教学艺术得以实现的内容和凭借的手段;教学艺术则体现教学活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学科学准则的艺术性处理和创造性应用,是关于教学过程的审美观照和个性化塑造。
“真”和“美”都是人类追求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可以并存。
从教学是一门科学的角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教学规律,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符合教学理论的要求,尽量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就是说教学活动是多变的、随心所欲的,但却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
从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角度,要求教师按照“美”的规律、追求个性自由、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创造。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长,把科学道理艺术地渗透在教学语言、板图、板画、直观教具或声像手段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个性结构产生沟通,以获得智慧的发展、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愉悦。
即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做到“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
.教学本身就是集讲授、管理、创造以及艺术性于一体,熔信息与知识的传输、反馈、加工、变换等于一炉的教师对课堂的策划、实施、提高与创新,既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完全就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忽视教学的科学性,教学将会变得盲目、无序;忽视教学的艺术性,教学又会变得乏味、死板。
科学的教学规律、教学理论是好教师的基本,但规则或技能的讲授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还需要技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彰显自己的风格。
因此,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整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教学艺术应达到的境界。
教学实践是艺术的行为,科学是其基础,建立在这种艺术行为上的个性化行为和思想经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深化为教育科学思想,再次渗透到下一步的教学中,如此循环升华。
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教师而言,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内在与外显。
这就像土壤与花儿,科学是“土壤”,总是默默无闻地帮助“花儿”,为她的绽放盘牢基础,提供养分;艺术是“花儿”,在“土壤”的托护下,展现个性之美,等待再次回到“土壤”的怀抱,为“土壤”增添养料,以期更美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