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快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快乐发展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式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维体系中,成为了近几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那么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快乐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成为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因此,我们把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结构多元的课程体系,为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奠基。本文拟就如何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整合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建设开放性、动态性、多元化的“三化一体”课程体系做了探索与思考,以便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研发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与借鉴。

一、整合三级课程,构建“三化一体”课程体系

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统一标准与特色标准、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

课程标准校本化。即根据学生学习认知的现状,以及学生特点,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适当分解,逐步实现了课程标准的校本化。首先,根据学生基础及能力的不同,实行“梯式目标”,学生至少要达到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达到学校根据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制定的不同层次的较高

(二)学校课程生本化

所谓“学校课程”,特指学校基于特色培养目标而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中小学校应该在国家统一培养目标指导下,基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社会需求,确立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使之培养的学生具备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这种独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为此,在开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立足于适合学生需要、激发学生热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积极探索学校课程的建设,将三级课程目标有机融合,积极开发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校课程。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做了有益的探索。

学校课程丰富多样。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构建了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拓展类7大类56个系列100多个课程,力求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必修选修有机结合。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文明礼仪、硬笔书法、国学经典、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教育等。选修课包括京剧、五音戏、摄影、山东快书、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钢琴、铜管乐、剪纸、十字绣、陶艺、国画、素描、跆拳道、毽球、建模、机器人研发、航模制作、电脑平面设计等50多项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多彩的课程适应了学生兴趣的多样化,实践了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要求。

(三)学生活动课程化

学生幸福指数排在首位的是“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坚持把学生活动全部纳入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实施方式、实施时间、实施要求、课程评价等,依此提升活动的价值,保障了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

学校组织活动课程化。把每一次活动都当做促进学生发展、丰富学生生命的课程来做。从活动前的策划、组织实施到活动后的反思总结,都有详实的方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了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包含艺术教育、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班会主题教育、节日庆贺、国旗下讲话、社团集会、技术实践等十大活动课程,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全方位纳入其中。而幸福读书节、多彩艺术节、红色合唱节、趣味英语节、智慧科技节、快乐体育节等校园节日不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起到对学生高尚情感、高雅品行进行熏陶的目的。

社团课程特色化。为了培养孩子创新实践的能力,先后成立了世纪星文学社、世纪星电视台、世纪星广播站、舞动人生俱乐部、摄影社等学生社团。这些社团从策划宣传到招收团员,从活动的开展到活动后的总结评价,均由学生自主实施。特别是小交警社团、爱绿护绿社团、爱心社团等,走上社会、走进社区进行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在提高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参与课程开发激发了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开拓了活动的

领域和思路,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体育俱乐部课程常规化。体育俱乐部是学生社团的重要载体。我们先后成立了足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轮滑俱乐部、空竹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等20多个体育俱乐部,丰富了社团活动的内容。各俱乐部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学生在享受个性化活动的同时,增强了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这样,将活动与课程整合起来实施,使学生活动更具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规范了活动,提升了品位,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渗透了德育、美育,使教育润物无声。

二、“常态化”的课程管理,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1.课程开设“常规化”。

三化一体课程体系构建后,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开展常规化了。不再是“挂羊头卖狗肉”了,课表上开足了课时,执教老师认真备课、上课,尽力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学生活动方法普及了,像模像样地做调查、访问,做实验、搞设计,写日记、做记录、写研究报告……学生活动的过程资料丰富而详实,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2. 成果评价“制度化”。

对学生的考核采用作业或成果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不进行书面考试,而进行最低标准过关制,考核结果作为毕业的依据,进入综合素质评价。例如:国学诵

读课程是必修课。我们编写了不同级部的教材,制订了各级部不同的最低标准(即过关标准)。初一《论语》背诵不少于25则、唐诗宋词背诵不少于30首才算过关,并把过关情况记录综合素质评价。同样,选修课程也制定了不同的最低标准过关制。

此外,学校建立学分管理制度,规定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在他们感兴趣的范围内选修部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可以采取集中安排和分散安排相结合的形式,学分纳入学生考核。学生毕业时,不能完成规定学分,不能毕业。

3.教师作用“最大化”。

三化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学校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课程增加了,教师却没有增加,教师的科学配置及专业素养如何实现?我校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开设,在教师配置上依循以校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特长,使教学指导工作专业化、精细化,将参与地方与学校课程教学指导工作的教师按其在教学中所承担职能的不同分为:指导教师、外聘专家。指导教师要随班上课,全面负责班级中所有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尤其是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并给予学生适时的激励和指导。外聘专家主要利用已经退休的专业人才。

这一校本化配置方式,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可以突破教师的职务、学科、年级等界限,让不同专长的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地方与学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来;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