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Michel. W和Shoda.Y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于1995年完整地提出了人格新理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这个理论恰好弥补了特质研究的缺点。因特质研究把跨情境的一致性作为人格,而情境间的差异则当成误差不予考虑。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则认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正是内部稳定而有机的人格结构的反映。人格结构主要由一些协调因子(mediating units)组成,如:(1)编码(encoding):把外部情境归入自我、他人、事件、场景等;(2)期望和信念(expectations and Beliefs):关于外部世界、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结果、自我绩效等内部表征;(3)情感(affects ):感受、情绪和情感反应(包括生理反应);(4)目标和价值观(goals and values) :可取的结果和情绪状态,可恶的结果和情绪状态,以及目标、价值观和人生规划;(5)能力和自我调节规划(competencies and self-regulating plans):人的潜能组织行为、控制结局、影响自己行为和内部状态的计划和策略。

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米契尔Walter Mischel (1930- )英国人格心理学家。他在人格的结构、过程和发展,自我控制以及人格差异等领域的研究十分著名。

198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米契尔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借鉴来的模型取代了特质论。米歇尔认为,我们遇到的事件会与一个复杂的认知——情感系统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在这个模型中,认知——情感单元是构成我们人格中核心元素的所有心理表象。

【关键词】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认知原型认知情感单元自我延迟满足

1 引言

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深深地受到个性认知理论和早期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在某些观点上可隐见认知心理学家凯利的建构选择论和重视人类动因作用的观点,以及社会学习理论家罗特(Rotter, J B)的价值期望理论和班杜拉相互作用论的观点。他对自我控制的延迟满足现象的研究兴趣,直接导源于他在临床上对“少年犯罪”的工作经历[1]。1968年他出版的《个性及其评定》一书,对特质论的一致性提出挑战,确立了其研究人类复杂行为的社会认知取向。20世纪70、80年代,就认知结构稳定的个体差异,米契尔提出了认知原型理论,并对能够预测个体成熟和社会适应的延迟满足能力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不仅试图揭开其心理发生机制,而且还为整合个性理论提供了翔实的实证材料。20世纪90年代,米契尔提出了认知—情感

的个性系统理论,对情境、个性倾向、动因和个性结构的一致性重新进行了探讨[2],调和了社会认知论与特质论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心理学发展的综合、统一趋势。

2 米契尔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2.1认知原型分类

认知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将人和事物进行分类,从而起到简化和概括信息的目的。当人们在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某种认知范畴或类别时,通常会用原型作为范例来衡量某一物体。Rosch运用原型分类法曾对自然概念的分类进行研究,他认为原型是关于某一类事物的典型特征模式,当物体特征与原型认知范畴越接近,就越有可能被划归到某一原型范畴中。如橘子和苹果常被人们看成是水果的原型,而桃和杏由于与这些原型非常接近,它们要比番茄和鳄梨更易被人们认作是水果[3]。原型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符号或分类参照点的功能,被看成是概念的“概括表象”[4]。.

米契尔在Rosch研究的基础上,对人们有关人、情境及情境中的人的类别知识展开了系统研究,他发现人们对人和情境的分类也如同对事物的分类一样存在着相应的3种层次结构,上位水平(superordinate level)代表着相对概括、抽象的类别知识;下位水平(subordinate level)

代表着具体、特定的类别知识;而中间的基本水平(basic level)则是不太抽象、信息丰富而不冗余、最易被人采用、最“经济”的类别知识。即基本水平的类别具有最佳的信息量和区分度,被人描述为以“最小代价包括最多信息”的“最经济”的类别水平,而且具有某种特权的性质,它能使人们对其分类更为迅速和容易,因而成为认知原型[5]。考虑到传统上专业人士对社会认知所采取的二分法——人和情境的局限,米契尔认为最丰富、最生活化的和最有用的认知社会结构,本质上可能是一种混合的状态,即对情境中的人(people-in-situations),或情境中人的生活目标,或情境中的行为脚本等几种分类的混合物。他对此种混合原型的研究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假设,再现了人类社会认知的复杂性——即情境原型与人和社会行为的特征发生交互影响,而且在混合原型的内容上呈现出一种以人为导向的特点,尤其以人的气质、行为和外表特征为主,这一特点使情境中人的原型的可利用性明显增加。对原型形象形成的反应时研究也表明,情境中的人的原型形象比单纯的人的原型形象的反应时要短,进一步揭示了社会认知原型类别知识建构的本质[6]。

原型分类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对人和物体进行分类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也能更好地帮助人们解释人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的本质。米契尔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原型,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人们即使在面对同样的人或事物时,由于这种不同的认知原型和分类标准而导致有不同行为。此外,由于认知原型是一种相对稳定的

认知结构,这使得人们在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

2.2 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CAPS)

2.2.1 个性系统的认知—情感单元

米契尔个性理论中认知—情感取向的概念构成,有其历史根源,体现着心理学发展的统一态势。米契尔在不断继承、批判、调和已有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CAPS)理论。他认为,人们遇到的事件会与个性系统中复杂的认知—情感单元(CAUs)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行为。在CAPS模型中的认知—情感单元是指所有的心理表征,主要由编码、预期和信念、情感、目标和价值、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计划等5种类型组成[7]。

编码:是对自我、他人、事件和情境进行分类或建构的单元。它使人们在如何表征自己、他人、事件及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不同的编码策略随后又影响着人们对它们的行为反应。

预期和信念:是有关社会、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结果、自我效能的预期和信念。个性的CAPS模型并没有停留在只描述人们知道什么和如何解释事件,它还对特定情境中的实际行为表现进行预测和理解,而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