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学]第二章_学生的心理发展课件PPT

合集下载

最新教育心理学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品课件

最新教育心理学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品课件

第二节 认知发展(fāzhǎn)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rèn zhī)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
(rèn zhī)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七页,共75页。
(一)感知(gǎnzhī)运动阶段(0-2岁)
依靠直接的感知(gǎnzhī)和具体的动作认识世界。 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
第十七页,共75页。
第三节 人格(réngé)的发展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意
指古希腊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所戴的面具。 有关人格的定义多达几十种。一般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而
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与性格以及自我(zìwǒ)调控系统(自我
5
青少年期 (12-18岁)
形成自我同一性, 克服角色混乱
6
成年早期 (18-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 孤立感
7
成年中期 (25-50岁)
8
老年期 (50 岁以后 )
获得繁衍感,避免 停滞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 失望 感
希望,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自我控制,意志力,行动有信心 有目标,能独立进取 能力,具有求学、做人、待人的基本 能力 诚实,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
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yuēshù),能针对问题提 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 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第十一页,共75页。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fāzhǎn)理 论
(一)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 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前者受生物成熟制约, 后者的发展则受文化-历史的制约。认为,人 的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 的中介(zhōngjiè)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教育心理学》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3.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社会活 动, 是在与社会的各种交互活动(包括教学、日常游戏和劳动等 )中形成与 发展起来的,是这些社会相互活动不断内化的 结果。 4.最近发展区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二) 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1.教学支架的概念 教学支架有五个基本功能:提供支持、具有工具的性能、 扩展学习者所能达到的范围、使学生能完成本不可能完成的 任务、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选择使用。 2.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对话。最初教 师示范所要完成的活动,然后,教师和学生将轮流扮演教师 。 3.同伴合作模式 同伴合作反映了集体行动的思想。当同伴合作完成一件任 务时,他们分享到的社会交往可以起到教学指导的作用。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 ,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以此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 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2.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 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的过程。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二) 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3.同伴合作模式 同伴合作反映了集体行动的思想。当同伴合作完成一件任 务时,他们分享到的社会交往可以起到教学指导的作用。 4.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学徒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中工作,因为他们经常遇到超出 他们能力以外的工作任务。通过与专家一起工作,新手获得 了专家与他们分享的关于重要过程的知识,并且将之与自己 当前的理解调整起来。学徒制非常强调社会性互动的作用。
第二节
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学生的心理发展ppt课件

学生的心理发展ppt课件

3.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 展的四个重要标志:
19
三、认知发展阶段过渡的一般与特殊
一般:
1.发展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一个人可以例 外。 2.认知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既不会颠倒, 也不会超越。
1.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长短,存在个别差异。 2 .同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进入新的认知阶段,而 在另一个新的陌生的领域则可能仍停留在原先 的认知阶段。
4
二、加涅关于学生心理构成及其分类的观点 (加涅的学生素质观) (一)先天的素质(The Nature of Learner Oualities) • 在心理学中,传统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心理发展的
先天遗传基础,主要指神经解剖学基础。
• • • • •
加涅分析了影响学习的先天素质: 1.信息输入阶段的感受性; 2.内部加工阶段的工作记忆容量; 3.信息提取阶段的速度。
2.教育应该适应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和习得素质
(考虑智力水平、人格特质、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
3.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
• (1)根据习得素质形成的规律进行教学, • (2)智慧技能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智慧技能
的教学注重做到“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条件化”) 8
四、美国心理学会关于学生心理因素与学习 原理的分析
先天素质为学习提供可能性,教育无法影响它们, 但应避免超越它的限制,“避免超越人类的潜能”
5
(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不易改变的特征。 1.能力(abilities): (1)一般能力(测验得到的智商):核心是认知能力。 (2)差别能力:言语流利、数字推理、空间定位等;
要组成成分。
五种学习结果(习得的性能)

教育心理学2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品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2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品PPT课件
含义:交往、满足需要、心理关系 人际吸引:情感方面相互亲近
▪ 熟悉效应
▪ 邻近效应 – 费斯汀格(1950)
▪ 隔壁41%、隔门21%、尽头10%、非同一层 – 拉特纳(Latane,1995)
▪ 最难忘:绝大多数-距离近者、社区、1千米半径
– “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
▪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 昨天你写的日记 ▪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 曾经最爱哭的你 ▪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 猜不出问题的你 ▪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 才想起同桌的你 ▪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 谁看了你的日记 ▪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 谁给你做的嫁衣
2-5岁
害怕减少:噪声、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 落、突然失去身体支持以及突然的移动
害怕增加: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嘲笑、 有伤害性的威胁
随着年龄增加,与学校和社会有关的一类害怕明显 增加。
主要特点
1.稳定与冲动 2.深刻与延续 3.掩饰与表露 4.自尊与自卑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主客体相互作用
主体S
客体O
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同化(assimilation) 顺应(accommodation)
2.心理发展的结构
(1)图式
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似环境中由于不 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皮亚杰、英海尔德)
种类增加,内容丰富 从简单的图式到复杂的图式 从外部的行为图式到内部的思维图式 从无逻辑的图式到逻辑的图式
(2)同化
同化是个体以自己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 过程
吃食物-消化作用-营养物质吸收-身体的一部分
受原有图式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2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简明教程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2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简明教程PPT课件
(1)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 支持。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有 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3)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 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一)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4.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一)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4.心理发展特点 (2)少年期心理发展特点 ①闭锁性 ②动荡性 ③思维成熟的初期 ④危机性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二)青年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1.定义
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2.青年期总的特点
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已接近成人; 智力接近成熟、出现辨证思维;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LOGO


案例1: 开学第一周,老师试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 “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 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了,但都是左手。
案例2: 刘老师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决定 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班同学说:“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 将不能参加野营活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住院。这 位女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母亲生病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 有完成。刘易斯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交家庭作业是个例外, 因为她的妈妈病了。但是全班同学都不乐意,他们说:“规则就是这 么定的。她没有交作业,所以不能参加野营。”
1.划分依据 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 共同的; 典型的; 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学生的心理发展》课件

《学生的心理发展》课件

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环节。
记忆的发展阶段
从出生到儿童期,记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感觉记忆、短 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
记忆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如复述、分类、联想等,帮助 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思维发展
思维概述
0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高
兄弟姐妹关系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方面,这种关系可以让孩子学会合 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学校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班级氛围
班级的整体氛围,如团结、互助、积极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 重要影响。
校园文化
学校的文化氛围,如开放、包容、创新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
《学生的心理发展》ppt课件
• 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 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 • 学生情感心理的发展 • 学生社会心理的发展 • 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 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应用
01
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 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其心 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所 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媒体等。
06
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应用
教育策略与心理发展相结合
针对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以满足其认知、情感和社交 发展的需求。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环境,如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鼓励自主探究 的学习方式等。
结合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关键 能力。
特点
阶段性、连续性、顺序性、不平 衡性和差异性。

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PPT课件

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PPT课件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文化历史观
心理的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 ( 从出生到成年 ), 是在 环境其教育影响下 , 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 逐
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 低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转化 环境及教育
•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心理发展观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1.小学生心理 发展特点
感知、 记忆 想象、 思维
想象、思维
•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 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
•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 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情感、意志
•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 情感,但还常有不稳 定的现象 •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 持久性会渐渐增强
情感、 情绪、 意志 性格
情绪、性格
•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 境的变化而变化 •个性特征也不断增强
可以促进发展。
说明了社会历史背景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了 语言以及高级思维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 念,阐明了成人、同伴的相互作用在儿童学习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缺点
过于强调两种心理机能的区别 过于强调自然过程与文化历史过程的对立 过分强调教学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情感体验方面,兴奋性较高, 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 易冲动。情感指向日益广泛
性意识的普遍萌生,致使异性同 学间的交往发生了较大变化,而 且交往方式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意志品格方面,近期目标是主要 动机。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 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性格 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
汤姆:我知道了,在那。(放入更多的块,母亲看着)
汤姆的母亲保持这一玩具题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在一个可 操作的难度水平——通过提问、鼓励和建议策略进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式——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景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1)通过图式建构
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 一些简单的反射,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 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
(2)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 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 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 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对教师的重要性 1.成熟与学习 成熟是预设的 哪些学习依赖于成熟,哪些能力和行为依
赖于经验
皮亚杰 (1896~1980),瑞士 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 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 发生认识论。
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 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 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 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 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 杰出科学贡献奖。
(1)对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整体描述, 证实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 性,肯定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环境 因素对个体心智发展的作用
(2)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 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 展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有了 一般性。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 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较大, 即使处于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 年龄差异也可能很大,这为教育教学 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 据。
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 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
形式运算期(11、12岁~15)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 中实现的,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同化――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主体利用已 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示接受和解释它时,其 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二)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 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 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 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客体恒常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 姿势)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维客体和事件。 但这种思维受自我中心主义的限制,即专 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而不是潜在的 实体,并显得刻板。
泛灵论、不可逆性、思维集中化
自我中心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儿童获得了运算的概念,它是构成逻辑思 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这些可逆的 有组织的运算使儿童能够克服前运算思维 的限制。习得了守恒、类包含、观点采择 以及其他概念。运算只能运用于具体的对 象——现存的或心理上表征的对象。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运算
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 具体运算可以使儿童可以用心理活动代替
物理活动。
守恒
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 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 并未改变。
可逆性、去中心化、从知觉判断向逻辑判 断
守恒实验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2. 练习和经验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 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 社会性经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
展中起关键作用。
(四)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 的贡献
[教育学]第二章_学生的心理发 展
问题
为什么儿童似乎在几个月里在一个特定的 水平上停滞不前,而一两个星期后成绩却 又突飞猛进?
为什么某个年龄段的儿童能很轻松的学会 某种技能,而年龄更小的时候费九牛二虎 之力也学不会?
为什么儿童在学会某一领域的一种技能之 后,在解决另一领域里的一个相似的问题 却仍感到困难?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长度守恒(7~8岁)
儿童开始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能将心理 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的情境中;既 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考虑过去和将来的 情境;并且能够基于单纯的言语和逻辑陈 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
皮亚杰——父母指南
(三)发展的因素 1.成熟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 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