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PK苏州工业园:史上最靠谱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工业园区优缺点分析

工业园区优缺点分析

一、南昌国家高‎新园区1、园区管理和‎运行模式优‎点:南昌国家高‎新区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高新区管委‎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享有市级管‎理权限,对高新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区内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设有一级财‎政和独立金‎库,可快捷地给‎企业兑现优‎惠政策。

区内形成了‎为企业实行‎“一条龙”的支撑服务‎体系。

主要服务机‎构已集中在‎一栋楼办公‎,实行相对“封闭式”管理和“一站式”公开服务,全部服务项‎目、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一‎律公开,5个工作日‎内可为企业‎进区落户办‎完所有手续‎,从而为进区‎的海内外客‎商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

同时,区管委会还‎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规定汇编‎成册,使高新区各‎项工作和有‎关政策的落‎实得以进一‎步制度化、公开化、规范化。

就现阶段而‎言不考虑其‎将来发展的‎趋势,该园区采用‎的这种应属‎相对独立封‎闭式的行使‎一级政府职‎能的行政区‎式管理模式‎。

目前各管理‎模式中属此‎模式的管理‎效率最高、发展最快。

2、缺点:(1)、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身份,国家和地方‎政府赋予开‎发区的扶持‎政策和管委‎会的现行管‎理职权及运‎行机制还没‎有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所以如何形‎成按市场经‎济运行的高‎效快捷的管‎理运行机制‎,又具有明确‎的法律和合‎适到位的政‎府职能,就构成了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

(2)、开发区机构‎设置不科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未能按照职‎、责、权一致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

其二,管理机构、服务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交叉不清‎。

这样不利于‎机构的精简‎、高效和规范‎,保证政府和‎企业的良性‎运转,步上传统政‎府机构设置‎的老路。

二、苏州高新园‎区苏州高新区‎实践着“亲商”理念。

政府奉行“亲商”原则,变管理为服‎务,为企业提供‎“全过程”服务,覆盖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苏州⼯业园区⼆⼗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苏州⼯业园区⼆⼗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摘要】苏州⼯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重要的经济合作项⽬之⼀。

从1994年园区开发⾄今,它已从⼀⽚农⽥变⾝为苏州市区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城市⾏政规划区域。

本⽂通过⽐较园区开发前后的⾯貌,分析园区迅速崛起的原因,展望未来的前进⽅向。

【关键词】苏州;⼯业园区;发展⼀、⼯业园区⼆⼗年的巨变与发展1、⼯业园区开发前后的对⽐苏州⼯业园区是中国-新加波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地处苏州城东⾦鸡湖畔,⾏政区域⾯积288平⽅公⾥。

⾃1994年开始启动开发以来,苏州⼯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苏州⼯业园区已成为中国改⾰开放的重要窗⼝、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也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的开发区之⼀。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6年跨国公司眼中的中国吸引⼒城市”评选中,苏州⼯业园区位居“开发区综合吸引⼒”20强之⾸。

然⽽,谁⼜能想到如今环境优美、拥有投资价值的现代化的⼯业园区在三⼗年前竟是⼀⽚的⽔稻⽥。

2、⼯业园区的发展概述17年前⾦鸡湖西17年后⾦鸡湖西17年前,当掘⼟机在苏州市的东边轰响时,⼈们并没有想到⾦鸡湖畔将从此升起⼀颗璀璨的“明珠”;17年后,3299家外商投资企业⼊驻、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9万个……这颗璀璨“明珠”闪耀出的夺⽬光芒让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倍感骄傲。

1992年,改⾰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要借鉴新加坡经验”,于是,在两年之后的1994年,由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的苏州⼯业园区破⼟动⼯。

旧貌换新颜,昔⽇的农⽥⽔乡逐渐变成集商务、居住、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化、旅游于⼀体的现代化新城。

这颗“明珠”由此慢慢绽放出它的光芒。

国际科技园、⽣物纳⽶园、创意产业园、⾦鸡湖⾦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综合保税区、旅游度假区……17年间,苏州⼯业园区各项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改⾰开放试验⽥、国际合作⽰范区”。

苏州工业园成功模式分析

苏州工业园成功模式分析

苏州工业园成功模式分析199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新合作的新模式。

苏州工业园在11年的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一、苏州工业园现状苏州工业园地处苏州城金鸡湖畔,行政面积288平方公里,辖下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

11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年均40%左右的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2万个。

2004年,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进出口总额281亿美元,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

截至2004年,吸引了52家世界500强70多个项目,其中上10亿美元项目就有5个。

全区整体绿化率超过45%,并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试点认证。

苏州工业园以不到苏州市4%的土地、人口和5%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4%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的工业总产值、17%的固定资产投资、30%的注册外资、28%的实际利用外资、31%的进出口总额。

苏州工业园不仅成为率先实现统筹发展的排头兵,也创新地发展了一种工业园模式,为其它城市的工业园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苏州工业园模式的成功经验分析(一) 准确规划做得好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

1、苏州工业园在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运用了“国际规划”的理念,有整体意识,通过一横两纵的生态廊道,构筑了与市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富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生态网架。

2、规划已开始就是高标准,投入了上千万,正是高投入和一流的规划师保证了规划精细,规划代替了85%的工作量。

配送中心实训苏州十大物流园区选址分析

配送中心实训苏州十大物流园区选址分析
航空交通:主要是通过上海浦东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和无锡硕放
机场进行货物航运。
3.经营环境
政策优势:1992年10月,张家港保税港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4.1
平方公里。张家港依托政策优势和港口区位优势,成为中国最大的化工品、木材、
大豆、羊毛和大米出口港,已形成以能源、铁矿石、粮食、化工品、钢材等中转
拥有长江岸பைடு நூலகம்38.8km(其中深水岸线25km),港区靠近长江主航道,航道宽约3~5km,可满足5万t级船舶回转和停靠的需要。
2.交通条件优势
沪宁高速、沪嘉高速、沿江高速、苏昆太高速、204国道、312国道、沪太路、锡太一级公路、沪宁铁路、沪通铁路支线和高速公路所构成的较为发达的集疏运体系。
3.政策优势
2009年5月,太仓港区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立,有利于太仓港区发挥其“江苏第一外贸大港”的带动作用,对于促进苏南地区对外开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长江三角地区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经营环境优势
拥有发达的经济腹地,依托经济快速发展的苏州、无锡和常州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和昆山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众多省级开发区,货源充足。
塑化、百货、钢材、木材等四大专业市场成为太仓港区现代物流发展的亮点。利用保税物流中心优势,以四大专业市场为核心,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联结国内、国外市场的物流集合区域。
总结
太仓物流园区依靠政策的支持、按照全市的物流规划,“接轨上海、服务苏南”,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和其呼应,和苏州周边地区明确功能定位和资源整合,做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以促进太仓市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社会化的形成为主要任务,以生产性物流为重点,以拉长产业链为制造业相配套为形式,通过若干年或十几年形成“两大类型、两种服务功能”的发展格局的思路。此外,积极筹划建立太仓物流信息中心,为全市物流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加速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无纸化”。

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苏州工业园,简称苏工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开发区,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苏州工业园始建于1994年,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占地面积约288平方千米,包括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两个行政区域。

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市西北部,距离苏州市区约15公里,距离上海市区约8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苏州工业园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级的科技产业集聚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企业和高科技人才的入驻。

苏州工业园的发展得益于苏州市长期以来的优良城市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苏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吸引了大量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同时,苏州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融资扶持等,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苏州工业园的发展也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

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全球企业的目光,各类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苏州工业园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成为了众多跨国企业的首选之地。

苏州工业园的发展在带动苏州经济的同时,也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工业园区通过吸引国外资本和技术,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园区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

苏州工业园不仅是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

园区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建设园区绿化、湖泊治理、生态湿地等项目,园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园区的城市规划也非常合理,拥有大量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如学校、医院、商场等,为园区的居民和企业提供了便利。

此外,园区还注重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苏州工业园商业商圈调研报告_高档百货-108PPT

苏州工业园商业商圈调研报告_高档百货-108PPT

新兴商圈——高新区商圈
所处板块:新区狮山板块 消费民众:高新区的居民,附近学校学生, 还有追求新鲜时尚的年轻人。 交通: 位于狮山路长江路处,极为便利。 商业格局:美食,休闲,娱乐,购物 综合消费指数:★★★☆ 总评: 绿宝广场是新区旗帜性商业航母,作为苏州 城建重点项目,拥有诸如交通便利,品类众 多, 车位充足等多项优势,打破了传统的 购物模式,满足了全家人的休闲购物需求。 是苏州第一家综合性大型购物休闲广场。 劣势在于过大的营业面积与新区人气不足使 得商圈商业氛围不佳。
人均消费支出:14500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支出:均保持在13%左右的幅度增长
经济状况——部门经济
国内贸易 社会零售品总额:1055亿,增长16.6%
300 200 居民吃、穿、用消费额(限额以上)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批发零售业额:920亿,增长16.7%
本案所属的湖西CBD区处于中心城圈层中的二轴地带,功能定位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 保险、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档商务办公、娱乐休闲等功能,并积极吸引跨国公司 分部、外资银行进驻。 由此可见政府对湖西CBD区的定位与引进高档百货商场有相悖之 处。
解读圈层商业业态布局规划
业店及专卖店、购物中心、超市 及便利店。 古城圈层内不再新建、改建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核心圈层严格控制设置,除已建、在建或 已批项目外,不再设立;中心城圈层与都市圈层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进度及人口分布,在符合设置原 则的前提下相应发展。
亿元
人均可支、消费支出走势
20000 15000 10000 5000 14451 12361 9272 9783 18532 16276 12877 14500

苏州工业园商业案例分析

苏州工业园商业案例分析

Naigai、Saizeriya、Bani Rabbit、HOLA、Sheetpet、Green Shine、Water Paradise、Dohia

Younger Travel Agency、Dickies、Best Buy
Jia Shun Sushi、NepStar、Couture、Lizarron、Food Loft
苏州工业园规划 项目解析 借鉴点总结
2021/5/27
1
1
苏州工业园商业格局分布图
苏州工业园商业由邻里中心、东环商业、西湖商业、李公堤及湖东商业组成
1998年
东 环印象城 东 商 业
新城邻里中心
湖西商业
湖东商业
李公堤商业
1999年
2021/5/27
2004年
2005年
2009年
2
2
苏州工业园规划 项目解析 借鉴点总结
2021/5/27
21
21
邻里中心 东环东商业 湖西商业 李公堤商业 湖东商业
2021/5/27
22
22
李公堤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项目地址
开发商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消费群体
李公堤滨水商业街项目 苏州工业园CSD核心区域 苏州圆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486.9亩 25.9万方 外地客人占到消费者总数30%
白領廣場
2021/5/27
19
19
新天翔广场项目概况
总建筑面积(万方) 商铺面积(万方) 写字楼(万方) 公寓(万方) 地下车库(万方)
12.5 5.4 3.5 3.7 3.8
新天翔廣場
2021/5/27
20
20
小结
优势
目标客群:依托周边商务办公、居家人群

苏州高新PK苏州工业园:史上最靠谱的对比分析报告

苏州高新PK苏州工业园:史上最靠谱的对比分析报告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比较。

大家应该在我们之前《起底苏州工业园IPO》的文章中看过,“土苏州”苏州高新和“洋苏州”苏州工业园之间有很多故事,曾经上演过“煮豆燃豆萁”的戏码,如今则因为苏州高新参股CSSD而相互融合。

如果借用资本市场所谓“同业竞争”的说法,这两位的确是园区同业竞争的经典案例。

这篇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论文报告绝对可谓干货十足。

文章对苏州工业园和苏州高新的模式研究得很透彻,对比也很全面到位,实在是研究两个园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优园区也特意把这篇佳文呈现出来与关注产业地产的朋友们共享,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近几年来,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发展都很快,是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对两个园区的开发模式、管理架构、享受的优惠政策、体制建设、产业结构、收入来源、区位布局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开发运营模式的分析比较,得到7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其中,良好的政府服务是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成功的共同秘诀。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基本情况比较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建立时间相差不大,面积、户籍人口基本相当,产业结构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很多指标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两者基本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而且从数据上来看,两者的发展都非常好。

只是在某些指标上,苏州工业园区要比苏州高新区高。

例如“投资额上亿美元项目数量”,苏州工业园为60个,苏州高新区是16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苏州工业园超过3000万美元,苏州高新区为1400万美元,等等。

但这并不说明苏州高新区发展得不好,而是苏州工业园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拥有的资源实在太多,发展得太好,从而在一些指标上略高一些。

对于两个开发区的基本情况,可以从表1中看出。

对这两个开发区的比较分析,单纯从数据指标上来比较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两个开发区的各项指标都基本相同。

因此,本文主要从两者的开发模式、管理架构、享受的优惠政策、体制建设、产业结构、收入来源、区位布局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对我省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对我省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对我省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启示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对我省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启示——陕西省发改系统县区发改局长培训班赴苏州工业园区考察调研报告2009年9月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

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31.5万(常住人口61万)。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

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开十次联合协调理事会、十一次中方理事会,国务院七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

十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中新合作双方共同努力下,园区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区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含海关收入),引进合同外资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注册内资135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1万个。

2008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30.2亿美元,到帐外资18亿美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

目前,园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市3.4%和5%,SO2和COD排放总量分别占1%和2%,但完成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则占到全市的15%左右,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占到25%左右,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完整)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

(完整)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

(完整)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案例借鉴1)苏州工业园区下辖三个镇,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25万。

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历经年的发展,园区规划完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已经初具规模,高新产业竞2009年,地区生产总11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实际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512.8亿美元。

发展定位、战略与目标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向“服、“智力经济”转变,和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

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主导产业、示范区与产业业态即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承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制造业园区,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会展中心,倚自然景观的特色建筑群;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空间布局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配套。

目前已经建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万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505-9:苏州工业园空间布局图发展历程1994年建园,其发展步骤是从工业发展——高端、规模工年—1997年,起步期:发展定位是新兴工业园;以普通劳动密集型制年—2003年,发展期:发展定位由工业园提升至苏州城市新区;以资年—至今,发展成熟期: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为苏州新城;以知识产成为城市人口和高端科技管理人才向往的5-1:苏州工业园区发展阶段2)上海张江高科技园有多条地铁线路直达,且与外环路相1992年,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22万,主导产业为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

截至2008年底,张421.4亿元,经营总收入839.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8.3亿元,吸引投资总额13.25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1.52亿美元;注册企1540家,从业人员达到12.56万。

苏州市高新区经济发展状况

苏州市高新区经济发展状况

苏州市⾼新区经济发展状况苏州⾼新区位于苏州古城西侧,是苏州城市“⼀体两翼”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翼。

苏州⾼新区⾃启动开发⾄今,⼀贯坚持“以⼈为本,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聚集新产业、建设新城区和建⽴新体制的发展思路,⼤⼒实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态保护并重的发展战略,着⼒构建⾼标准的基础设施和⾼品位的环境管理体系,使经济社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年增幅20%以上的⾼位增长,在全国53个国家⾼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名列前茅。

⽬前,全区已引进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外资项⽬,其中全球500强企业投资项⽬41个,投资上亿美元以上的项⽬14个。

外资项⽬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合同外资68亿美元,到帐外资41亿美元,已形成了电⼦信息、精密机械、医药与精细化⼯、新材料和环保等为主导的⾼新技术产业群,区内7家企业的8种产品市场份额已位居世界第⼀,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基础材料、电脑及周边产品的⽣产基地。

其中,电⼦信息产业总投资超过31亿美元,其产值占区域⼯业总产值的70%以上。

10年来,苏州⾼新区从原来规划⾯积52平⽅公⾥发展到258平⽅公⾥,在⾦融贸易、交通信息、科教⽂卫、⽣态环境,尤其是⾼新技术产业和开放性经济发展⽅⾯,取得了长⾜的进步。

按照产业结构划分,⾼新区在电⼦通讯⾏业就业的⼈员较多,占60%,约为10万多⼈;精密机械业占20%,约为3.6万多⼈;⽣物医药、精细化⼯等其他产业也占20%的⽐例。

调查显⽰,就业⼈员中有⼤专以上学历的⼈数相对较少,占18%;⼤专以下学历的⼈员达到了130140⼈,占到82%,据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就业⼈员中操作⼯较多所造成的。

此外,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拥有技术职称的共有15635⼈,约占调查总数的9.8%,较多外企对技术职称评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新区的⼆次开发建设和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各路⼈才提供了更为⼴阔的舞台。

据了解,⾼新区⼈⼒资源开发呈现出以下四⼤趋势。

苏州高新区商业地产表现及苏地2012-G-82号地块周边环境研报

苏州高新区商业地产表现及苏地2012-G-82号地块周边环境研报

苏州高新区商业地产表现苏地2012-G-82号地周边市场环境三六五地产家居网新房地产研究中心市楼 苏 州2012江苏省苏州市十全街339号2012-11-22体验版目录楼市快递: (3)第一篇商业地产市场综述 (4)一、市场综述 (4)二、供求关系分析 (5)三、高新区商业地产市场份额 (5)第二篇商业地产一级市场表现 (6)一、土地市场综述 (6)二、区域土地供应表现 (7)三、重点板块土地供应监测 (7)第三篇区域主要商业形态 (9)一、区域内主要商业项目 (9)二、狮山路商圈 (10)第四篇地块周边环境 (11)楼市快递:商业地产供销表现(1-10)各区商业地产域可售量(截至到:11.22)商业项目销售TOP8(1-10月)高新区商业项目销售TOP8(1-10月)第一篇商业地产市场综述一、市场综述图1-1-1:1-10月份商业地产市场表现数据来源:365地产研究中心1-10月份苏州商业地产新增供应154.9万方,从二季度末开始市场供应量表现较为活跃,日均新增上市量约23.02万方左右,与此不同的是,二级市场的签约速度则表现较为缓慢,统计周期内新房共去化66.4万方左右,以季度为计量单位,整体虽呈现出上升趋势,不过整体的签约量表现平平。

整体而言,今年以来苏州商业地产市场与住宅市场冷热表现十分明显,住宅市场在年内伴随着银行信贷、房企优惠跑量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刚性需求出现了突破性的释放,成交走势不断企高,甚至多个月份签约量高达万套以上,商业地产虽有酒店式公寓主力产品的去化带动,但受到投资客群目前投资预期情绪不高影响,很难带动市场整体的企高。

按照目前的市场月均去化量来看,消化当前近380万方的新房存量,在没有新增供应的前期下去清周期约57个月,去库存压力十分严峻。

二、供求关系分析图1-2-1:1-10月商业地产供求关系走势从近十个月的供销曲线变动走势来看,近十个月以来除了2月份、5月份市场供应量低于新房签约速度外,其他月份的供应量均高于市场签约,统计期间内仅有两个月的供销比在1.0以下,而其他月份的供销比一直保持居高不下的态势,特别是6月份供销比高达4.8左右,新房签约力度不够是影响目前苏州楼市商业地产供销均衡的主要原因。

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月初,区领导带领金融办、发改局、科技(经信)一行7 人对苏州工业园区等进行了学习调研,先后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还参访了无锡高新区的两家高新技术企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很受启示,结合多种途径采集的材料,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东边,行政面积 278 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

在苏州市新制定的城市总体设计中,明确了苏州工业园区在“双城双片区”格局中的“苏州新城”地位。

2022 年,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6 亿元,同比增长 7.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88.1 亿元,增长 12%,税收占比达 93.1%;进出口总额 4903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10.5 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 612 亿元; R&D 投入占 GDP 比重达 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 6.1 万元,增长 8.1%。

高端装备创造业能级提升高端创造能级提升。

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 5550 个,实际利用外资超 283 亿美元,其中 93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 154 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 149 个,其中10 亿美元以上项目 7 个,在电子信息、机械创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67%;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产业为突破口,发挥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优势,重点哺育金融、总部、外包、文创、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产业。

累计经认定的各级总部项目达 70 个,集聚金融类机构超 700 家,其中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 113 家,区域金融中心高地加速形成。

苏州工业园是中国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中国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中国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区域、中国惟一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中国惟一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中国惟一纳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辟区排名第一,是我国惟一的同时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辟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辟区的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典型案例

工业园区典型案例

工业园区典型案例一、苏州工业园区1.基本概况: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

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2008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30.2亿美元,到帐外资18亿美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

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加速集聚,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纳米科技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2.园区优势:(1)政策优势:•拥有较大项目的自行审批权•同时享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惠政策•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试点•全国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区域•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拥有充分授权的外事管理权•拥有预筹积累个人账户为主的公积金制度(2)交通、物流优势:通过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苏州工业园区设有独立的海关。

区内建有虚拟空港,采用上海—园区货物空陆联程中转快速通关模式,空运货物通关时间最短可缩至5小时。

(3)基础设施优势: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内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已基本完成,目前建成区内全面达到“九通一平”标准。

(4)行政管理优势: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园区管委会各局(办)全面充分授权·为进驻企业提供完整的行政许可服务·全力推行网上报批和审批·60%受理业务即办,30%在2-3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余最长不超过7个工作日。

(5)环境优势:在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水源保护、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6)商业、娱乐优势:环金鸡湖地区已成为消费社交、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舒适的居住环境、密集的商业设施、多样的餐饮服务、丰富的休闲活动、一流的素质教育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使园区成为最适宜创业和人居的区域。

3.运行模式:(1)政企分离:即坚持行政管理主体与基础设施开发主体相分离——园区管委会是副市级政府派出管理机构,在辖区内行使经济和社会综合管理权限;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则是中外合资的企业法人,负责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业管理等开发事项。

1212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分配 (1)

1212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分配 (1)

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基于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4 机理研究
资源优势比较研究
高新区
自然资源分析: 旅游资源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东接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古城,西濒三万六千倾烟波 浩淼的太湖,南与葱翠绵延数十里的江南丘陵连为一体,石湖风景区、洞庭东西山风景区、 天灵风景区和枫桥寒山寺、虎丘风景区环绕四周。区域吴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有“江 枫古韵”、“寒山钟声”等历史文化遗产和“金山石匠”、“镇湖刺绣”等传统工艺,还有 建于南宋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佛石塔”,建于明万历年的市文物保护单位“文昌 阁道院”和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市文物保护单位“三里亭”,是一块集江南山水秀丽和吴中文 化温柔于一体的“风水宝地”。
参考文献:(1)苏州2016年统计年鉴 (2)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付宝森,《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基于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3 现象认识
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基于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3 现象认识
苏州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城镇化人口分析 苏州分地区常住人口(1)
城市化人口比重及就业结构比较
苏州工业园区2015年年底城镇化率高达 98.92%,遥遥领先于新区。一般来说,城市 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城市 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2) 城镇化解放并发展生产力。是带动经济持续发 展的强大动力。
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基于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3 现象认识
苏州新区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分析

苏州各级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思考

苏州各级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思考
三是产业协同发展程度弱。国内外高新区发展经验表明, 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有利于实施针对性强的产业政策、有利 于快速形成上下游企业集群。但苏州高新区的产业领域缺乏 市级层面统一规划,全市 11 个高新区中有 8 个把生物医药 作为主导产业之一,6 个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之一,存在同质竞争、争夺资源的现象。各园区产业之间缺 乏协作,一些投资总量大、产出预期好的项目,相互之间缺 少供需对接和协作交集,原材料、零部件的就地采购程度较 低,难以让项目在本地形成发展闭环,导致 1 就是 1,难有 1+1>2 的融合溢出效应。
(四)通过“硅巷”建设模式提升都市产业园区发展水平。 针对加挂各种牌子的小散乱产业园、创业园,国企老旧厂房改 造而成的产业园,建议通过“硅巷”建设赋能存量空间。一是 规划先行优化功能布局。对十大板块低效载体开展全面普查和 梳理,确实摸清底数。突出科创、文创“双轮驱动”,积极打 造集科技展示、文化创意、休闲交流等于一体多功能空间。二 是因势利导激活低效空间。对老旧工业厂房,支持利用现有房 屋和土地兴办众创空间、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生产性服务业、 “互联网 +”等新业态再开发项目。三是产业引导集聚创新优 势。突破园区物理空间局限,将中心城区创新创业载体纳入 晶 苏州各级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思考
高新区是苏州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开放的主战场。 站在面向“十四五”的新起点上,苏州各级高新区应担当起高质量发 展的重任。立足苏州省级以上高新区数量众多、各个板块全覆盖的现 实,文章分析了苏州高新区建设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研究通过“一 区多园”模式提升高新区竞争力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强化创新导向加速集聚资源。聚焦重大创新成果源 头供给,与大院大所共建创新载体,其中,与中科院合作共 建科技创新载体 21 家,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 20%。 聚焦中小企业创新需求,建设纳米加工、集成电路设计、软 件测评、新药创制等 191 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聚焦高端人 才引领,强化人才项目引导和支持,在生物医药产业共支持 58 个项目,在光机电一体产业,累计支持 47 名领军人才, 带动园区和昆山两大产业集聚区发展。氮化镓领域集聚了全 国 80% 的产业高端人才,成为国际知名的人才、技术和产

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了解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调研方法: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二、调研结果1. 产业发展现状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园区内有众多知名企业入驻,如联想、英特尔、太阳能、迈瑞医疗等,产业规模较大。

2. 产业优势苏州工业园区具备一系列产业发展优势。

首先是交通便利,园区地理位置优越,紧邻苏州市中心,与上海相距仅90公里,享有发达的交通网络。

其次是产业配套完善,园区内设有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物流设施等,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和发展环境。

此外,园区重视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建立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创业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项目。

3. 产业问题尽管苏州工业园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企业间竞争激烈,同类产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较大,导致一些小型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

另外,园区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加,需要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和绿色发展力度。

三、建议和措施为进一步促进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加强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来提升竞争力。

2. 加强企业间合作,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共同研发创新,提高园区整体竞争力。

3.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留住和培养高端人才。

4. 加强环保投入,推动园区向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提高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

5. 政府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更多的资金、税收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

四、结论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比较。

大家应该在我们之前《起底苏州工业园IPO》的文章中看过,“土苏州”苏州高新和“洋苏州”苏州工业园之间有很多故事,曾经上演过“煮豆燃豆萁”的戏码,如今则因为苏州高新参股CSSD而相互融合。

如果借用资本市场所谓“同业竞争”的说法,这两位的确是园区同业竞争的经典案例。

这篇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论文报告绝对可谓干货十足。

文章对苏州工业园和苏州高新的模式研究得很透彻,对比也很全面到位,实在是研究两个园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优园区也特意把这篇佳文呈现出来与关注产业地产的朋友们共享,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近几年来,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发展都很快,是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对两个园区的开发模式、管理架构、享受的优惠政策、体制建设、产业结构、收入来源、区位布局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开发运营模式的分析比较,得到7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其中,良好的政府服务是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成功的共同秘诀。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基本情况比较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建立时间相差不大,面积、户籍人口基本相当,产业结构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很多指标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两者基本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而且从数据上来看,两者的发展都非常好。

只是在某些指标上,苏州工业园区要比苏州高新区高。

例如“投资额上亿美元项目数量”,苏州工业园为60个,苏州高新区是16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苏州工业园超过3000万美元,苏州高新区为1400万美元,等等。

但这并不说明苏州高新区发展得不好,而是苏州工业园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拥有的资源实在太多,发展得太好,从而在一些指标上略高一些。

对于两个开发区的基本情况,可以从表1中看出。

对这两个开发区的比较分析,单纯从数据指标上来比较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两个开发区的各项指标都基本相同。

因此,本文主要从两者的开发模式、管理架构、享受的优惠政策、体制建设、产业结构、收入来源、区位布局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启示。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差异比较总的说来,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有4点差异:开发模式不同,管理架构不同,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同,在体制建设上略有差异。

1.两者开发模式不同:“穷开发模式”与“富开发模式”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实际上代表了国内开发区非常典型的两种开发模式,即:苏州高新区是较典型的“穷开发模式”,而苏州工业园是较典型的“富开发模式”。

开发模式的不同,对管理架构也有一定影响。

所谓“穷开发模式”,是指开发区启动开发资金并不充裕,比较“穷”,这决定了其开发行为必定是“逐片开发”、“滚动开发”,即用初期有限的资金先开发一小片土地,等有了收益,再用收益投入到下一片土地的开发中去。

早期的苏州高新区、天津开发区等开发区都曾采用这种方式。

由于开发资金并不充裕,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更深地介入,从而也部分导致了初期的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合二为一,这在苏州高新区表现比较明显。

同时,由于开发资金不充裕,逐片滚动开发,受外界影响因素比较大,从而导致开发区总体规划不明朗或经常修改。

“富开发模式”是指启动开发资金比较充裕,从而能够将土地一次性大片连片开发,对管理架构和开发规划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苏州工业园区就是典型的“富开发模式”,开发初期有新加坡方面提供的数亿美金,使得负责开发的合资公司CSSD能够做实,能够与管理主体管委会相分离,同时能够对整个开发区做好总体规划,整体开发好土地,在今后的数年中基本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发展。

两者的比较小结见表2。

“穷”、“富”两种开发模式也不是绝对分隔的,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富开发模式”在相当多的国家级开发区的早期难以实施,因为那时的国家级开发区刚刚起步,发展尚不明朗,风险较高,银行往往不愿意给予大额贷款,开发区自身的经济实力也十分有限。

但到了1994年以后,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效益明显,银行则抢着给开发区贷款,天津开发区就是如此。

国家级开发区经过数年高速发展,自身财力也比较雄厚了,则逐渐向“富开发模式”转型,例如今日的苏州高新区,就能够与浒墅关镇政府合作,苏州高新区投入资金,浒墅关镇政府投入土地,两者合资成立新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各占50%股份,共同开发浒关工业园区,投入15亿元一次连片开发1.5万亩土地。

2.两者管理架构不同:“政企合一”与“政企分开”在开发区中,通常有一个管理主体和一个开发主体。

管理主体代表政府,通常是管委会,而开发主体往往是企业化的组织,通常是开发公司。

因此,两种的关系是合二为一还是清晰分开,决定着开发区的管理架构是政企合一还是政企分开。

在我国开发区的实践中,这两种管理架构都很常见,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一定条件下,政企合一还可以转化为政企分开的架构。

1999年以前,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和高新区开发总公司就是政企合一,到1999年以后,两者分开,高新区朝着政企关系更明晰的方向发展,而苏州工业园从一开始就是管委会和开发公司CSSD两者分开,政企分开。

两种管理架构的优缺点比较见表3。

在具体实践中,开发区管委会和开发公司政企分开的优势是明显的,它体现了“小政府、大企业(社会)”的原则,充分发挥了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各自的优势,苏州工业园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而对于相当多的开发区而言,由于在开发区草创阶段,困难较多,需要集中力量搞建设,因此往往采用政企合一形式;而当开发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时候,客观和主观上都要求政企分开,以促进开发区更快更好地发展,苏州高新区的历程就验证了这一点。

3.两者优惠政策不同:较普遍的优惠政策与“不特有特,比特更特”苏州高新区是属于国家科技部主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序列,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例如企业所得税按照通常的规定为15%,而在高新区内投资新办的各类生产性外资企业,从获利年度起“两免三减半”;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型企业,“两免三减半”结束后减按10%征收;对从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外资企业,或者投资总额在80亿人民币以上,或产品线宽在0.25μm以下,并取得集成电路企业认证的企业获利年度起“五免五减半”等等。

从优惠政策上来讲,苏州高新区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而苏州工业园区享受的优惠政策、特殊政策更多一些。

苏州工业园区是属于国家商务部主管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序列,当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同时,经国家批准,苏州工业园也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而且,从苏州工业园诞生之日起,它的“血统”就高贵一些。

它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最大项目,直接受到两国最高领导层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工业园拥有着由中新两国国家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国-新加坡联合协调理事会”,级别之高在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开发区可与之相比。

园区被授予许多具有唯一性的特殊政策,形成了“不特有特、特中有特”的政策优势。

国务院专门下发了5个文件,分别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金融债券、公积金制度、外事管理、海关监管、保税物流、高新区政策共享以及合作区域扩大等方面授予苏州工业园许多特殊政策与功能支持。

具体而言,园区拥有上不封顶的自行审批特权,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资项目,园区均可自行审批;拥有灵活高效的外事管理权,享有公务出境任务审批、颁发公务护照、向外国驻华使领馆申办签证及签发境外人员入境签证通知函电等管理权限;拥有中国唯一的区域性公积金制度;拥有快速的物流通关优势,作为中国率先进行通关作业制度改革和现代物流试点的区域,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拥有独立的海关、高效的绿色通道、具有内陆口岸功能的进出口货物分流中心,而且经国务院批准还可在区内设立现代物流园、允许成立外商独资或中外合作经营的国际物流公司,上海机场监管仓库可直接延伸至园区,使区内企业通关效率大幅度提高等等。

此外,在苏州工业园区,国家授权“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均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即“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

政策上的极其特殊和优惠,使苏州工业园在招商引资方面极具优势,因此,相应指标比苏州高新区要高一些也在情理之中。

4.两者体制略有不同:“体制回归”与坚持“块块体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设立了各级各类开发区,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

正如曾任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皮黔生所形容的那样,开发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地理孤岛”、“经济孤岛”、“功能孤岛”和“政策孤岛”,实际上就是指开发区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块块体制”,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享有小区规划、项目审批、建设工程管理、进出口业务、劳动人事、财政税务、科技发展管理、资金融通、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权力,与地方政府各方面都有相应部门垂直管理的“条条体制”相对应。

实践证明,那些获得了较为独立权限的开发区往往发展较快,而那些经常受到条线机构干扰的开发区,往往被其他部门掣肘,发展不顺。

苏州工业园和2002年之前的苏州高新区,都是较为独立的“块块体制”,苏州市委市政府非常支持开发区的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各部委局办与开发区的关系,并一再要求各部委局办支持开发区的工作,为开发区服好务。

可以说是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在苏州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坚持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体制,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才能发展得又快又好。

但是,2002年苏州高新区和虎丘区职能合并,成立高新区、虎丘区,一个是开发区,一个是行政区,合并后体制有所回归,据反映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实开发区和行政区合并后出现体制不顺畅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在很多合并的开发区都有所发生,例如青岛黄岛开发区。

究其原因,在于:不同性质区域的捏合,开发区的特殊政策能否延伸到行政区,会产生疑问;不同功能的交合,一个以利用外资、高科技孵化发展工业为主,一个是以地方全方位管理为主;不同性质区域的拼合,一个是经济区,一个是行政区;不同组织架构的组合,一个是“小政府大社会”,一个是“小社会大政府”;两种意识的磨合,一个是重服务、重投资促进的外向型经济的观念体系,一个是对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意识尚待树立和适应;一个是经济发达区域,财力较雄厚,一个是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合并后财力均摊,原开发区能做的事情就相对有限了。

实践证明,开发区较为独立的“块块体制”是比较合理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不一定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而将开发区与行政区相合并。

开发区可以通过自身的快速发展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当然,开发区内外差距肯定还会存在,但开发区内外发展完全拉平也不现实。

苏州高新区的体制回归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相同之处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也有很多共同点,例如产业结构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都比较注重科技兴区;收入来源都注重多元化;政府服务都贯彻了“亲商”理念,是较好的服务型政府;区划布局都靠近苏州古城区,有利于发展建设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