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课件第13章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5e03d6680203d8cf2f241d.png)
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17
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和内 涵
缘起: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在经济工作的部署 中,已经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 的十七大报告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为主线,更是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意味着,“又好又快发展”已不是一个政治层面的概念, 而成为未来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和评价发展绩效的基准。
《当代中国经济》
1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个阐释
▲ 十七大报告:一个经济层面的解读 ▲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和内涵 ▲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要点
2
一、十七大报告:一个经济层面的解读
一条主线: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
一、十七大报告:一个经济层面的解读
两个认识: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4
一、十七大报告:一个经济层面的解读
三个特征:新时期表现的特征, 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 显著成就是:快速发展 突出标志是:与时俱进
18
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和内 涵
将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不 是简单的文字次序的转化,而体现了决策层在发展理念、 执政理念层面认识的一个升华,体现了对高速经济增长背 景下“有增长无发展”情形的一个回应。
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会对文化、政治和社会 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奠基性作用。
19
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和内 涵
17
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和内 涵
缘起: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在经济工作的部署 中,已经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 的十七大报告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为主线,更是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意味着,“又好又快发展”已不是一个政治层面的概念, 而成为未来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和评价发展绩效的基准。
《当代中国经济》
1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个阐释
▲ 十七大报告:一个经济层面的解读 ▲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和内涵 ▲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要点
2
一、十七大报告:一个经济层面的解读
一条主线: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
一、十七大报告:一个经济层面的解读
两个认识: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4
一、十七大报告:一个经济层面的解读
三个特征:新时期表现的特征, 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 显著成就是:快速发展 突出标志是:与时俱进
18
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和内 涵
将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不 是简单的文字次序的转化,而体现了决策层在发展理念、 执政理念层面认识的一个升华,体现了对高速经济增长背 景下“有增长无发展”情形的一个回应。
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会对文化、政治和社会 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奠基性作用。
19
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和内 涵
《当代中国经济》课件
![《当代中国经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9cf86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4.png)
中国经济的改革措施
1 供给侧结构改革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 杠杆等措施,优化经济结 构。
2 市场化改革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 平。
3 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 合作,加强国际交流。
中国经济的国际合作
区域合作 贸易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 自由贸易区
金砖国家合作 双边贸易协议
中国经济的前景展望
持续增长
中国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成 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新领先
中国将加强创新能力,引领科 技和技术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中国将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现代化基础设施
中国加快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提高交通、通信和 能源网络的覆盖和效率。
数字经济
中国日益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电子商务、智能 科技和数字化创新。
可持续发展
中国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 利用效率。
创新科技
中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1
消费升级
中国消费者需求不断增长,推动经济增长。
2
投资扩张
中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
3
国际贸易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也的挑战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 环境污染:需要应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 金融风险: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预防金融风险。 • 技术创新:需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发展。
《当代中国经济》PPT课 件
欢迎来到《当代中国经济》PPT课件!在本次课件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经济的 现状、发展趋势、驱动力以及面临的挑战。
第十三章 慈善法 《经济法》PPT课件
![第十三章 慈善法 《经济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bad24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6.png)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以下简称《慈善法》),自2016年9月1日 起施行。《慈善法》出台的目的是发展慈善事 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保护慈善 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 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 果。
07
13.3慈善募捐与慈善捐赠
慈善募捐的方式
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 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 产的活动。它包括面向 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 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 捐。
(1)开展公开募捐,可以采取下列方式:①在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②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义演、义赛、 义卖、义展、义拍、慈善晚会等;③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④其他公开募 捐方式。
13
13.5慈善服务及信息公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 健全慈善信息统计和发 布制度。县级以上人民 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统 一的信息平台,及时向 社会公开慈善信息,并 免费提供慈善信息发布 服务。
信息公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下列慈善信息: (1)慈善组织登记事项。 (2)慈善信托备案事项。 (3)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名单。 (4)具有出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票据资格的慈善组织名单。 (5)对慈善活动的税收优惠、资助补贴等促进措施。 (6)向慈善组织购买服务的信息。 (7)对慈善组织、慈善信托开展检查、评估的结果。 (8)对慈善组织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的表彰、处罚结果。 (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信息。
12
13.5慈善服务及信息公开
慈善服务,是指慈善组 织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 基于慈善目的,向社会 或者他人提供的志愿无 偿服务以及其他非营利 服务。
当代中国经济 第十三章收入与消费
![当代中国经济 第十三章收入与消费](https://img.taocdn.com/s3/m/2df8e3b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6.png)
现出快速增长。 表达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自改革开放
以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人民的生活 日益富裕起来。
第三节我国居民收入状况
二、居民储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额增
长迅速。 储蓄额的显著增加是经济开展带来了居
民收入增加的结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 映出了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较高 等问题。
第五节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 收入有明显提高,居民消费无论在数量还是在结 构上都有明显改善。但是,我国居民在收入和消 费方面都有较大的城乡差距,而且还呈现出显著 的地域性。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还受 到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和消费需求相对缺乏的 挑战。因此,政府有必要调节过大的收入分配差 距,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消费水平,优化 消费结构,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
第三节我国居民收入状况
五、收入的地区差异 我国收入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呈现显著
的地区差异性,其中东部在收入水平上明 显优于中部和西部。
第四节我国居民的消费状况
一、消费水平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居民的收
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逐年增长,其中, 1985年到2005年期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人 均居民消费水平总量由446元上升到5439元, 年均增长在10%以上。
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对家用电器和耐用消费品的 消费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种类上都有突飞猛进的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提高,人均预期 寿命由1981年男性66岁、女性71岁,到1990年提高到男性 68岁、女性71岁。
第四节我国居民的消费状况
二、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多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构成比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特点是居民消费由根本生活消费阶段 向方便生活消费阶段开展,再向享受生活消费阶段开展。
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学》PPT课件
![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368e2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e.png)
Y
图13-1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在LM曲线的不同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 性有着很大的不同。LM曲线可以呈现水平、递增和 垂直三种形式。据此,可以把LM曲线划分为凯恩斯 区域(萧条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主义区域
在凯恩斯区域,IS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最大,而LM 变动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因而财政政策有效,货币 政策无效;在古典主义区域,IS变动只影响利息率, 不影响均衡国民收入,而LM变动则对国民收入产生 最大影响,因而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在中 间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影响均衡国民收入和 利息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有效
Presented By Harry Mills / PRESENTATIONPRO
13.2财政政策
13.2.1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宏观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实现政策目标最主要的政策工具之一。所谓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就是指政府为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采 取的税收、借债水平和政府支出的政策,即政府为了实现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其收入 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13.3货币政策
13.3.3财政—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
2)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经济萧条时
• 可以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这样能更有力地刺激经济。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增加但提高 了利率水平,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就可以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
经济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时
• 可实行“双紧”组合,即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来降低需求,控制通货膨涨。一方面采用紧缩性的财政 政策,从需求方面抑制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从货币供给量方面控制通货膨胀。
最新当代中国经济研究生PPT课件
![最新当代中国经济研究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e75b9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c.png)
12.03.2024
19
单位产出能耗的国际比较(2)
(单位:千克油当量/美元)
国家
1980年
1990年
2001年
韩国
0.48
0.24
0.27
马来西亚
0.26
0.30
0.35
泰国
0.29
0.25
0.39
巴西
0.42
0.17
0.23
中国
1.04
1.24
0.49
12.03.2024
20
人均GDP与我国相近国家能耗
2000年 0.012 0.016 0.020 0.009 0.014 0.028 0.115
2002年 0.010 0.018 0.017 0.008 0.011 0.024 0.147
12.03.2024
22
单位产值钢耗的国际比较(2) (单位:千克/美元)
国际和地区
巴西 墨西哥 埃及 韩国 中国台湾 中国
❖ 邹东涛 主编,《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8年
❖ [英]安格斯·麦迪森 著,《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 林毅夫 著,《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 林毅夫 蔡昉 李周 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00-1820 1820-1952 1952-1978 1978-2003
0.00 -0.10 2.33 -0.03 0.13 1.66 0.13 0.95 6.69 0.14 1.05 3.63 0.72 1.61 2.24 0.10 1.11 3.55 0.07 0.93 2.62
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课件第11章
![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课件第11章](https://img.taocdn.com/s3/m/e07e4b41c281e53a5802ff89.png)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途径
(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八)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九)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十)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课后思考题
1、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2、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3、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通过哪些主要途径?
第三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与社会事业发展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及成效
(1)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及成效 (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及成效
2.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的反思
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一)我国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体制机制
1.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体制机制
2.增加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
(1)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 (2)提升农民家庭的人力资本
3.增加农民家庭转移性收入
(1)增加政府财政性转移支付 (2)开拓其他转移性收入渠道 4.增加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 (1)开辟农民家庭金融资产投资渠道 (2)盘活农民家庭土地资产
课后思考题
1、新中国农民身份演化及启示。 2、我国农民增收的途径及策略有哪些?
第十一章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来各主要时期我国农业经营体制选择的历史背景、 绩效评价,以及我国未来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经 营体制选择;农民身份变迁及农民增收对策;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历程及策略;乡村振 兴战略实施的总体要求及具体策略。
2.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经营体制及农业 发展
《当代中国经济》课件
![《当代中国经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a0afb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d.png)
"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国际经济 合作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贸 易便利化,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 和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 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旨在促进贸易和 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助于推 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对外 开放,同时也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发 展机遇和合作平台。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词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将面临一系列 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国际市场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三分之 一的人口。
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华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 战和机遇。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产业的代表
阿里巴巴概况
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于1999 年,总部位于中国杭州, 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 台之一,涵盖了B2B、 B2C、C2C等多种电商模 式。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社 会保障负担加重,同时对经济增长的 潜在影响加大。
机遇
人口老龄化可以促进养老服务、医疗 健康等产业的发展,推动消费结构升 级,同时可以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和 人力资本积累。
资源环境压力的挑战与机遇
第十三章 营运资本管理 《公司治理》PPT课件
![第十三章 营运资本管理 《公司治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f315d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f.png)
概念
它包括各种货币形态的资产,如库存现金、各种形式 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如银行本票、银行汇票 等。
目标
主要 内容
处理好风险与收益的矛盾, 在保证公司有足够支付能力的基础上, 尽可能提高收益。
(1)建立准确、及时的预测和报告制度,合理、科学地估计未来现金需求; (2)确定并保持公司现金余额的最佳水平; (3)收入、支取现金,并不断完善改进现金收支的手段; (4)投资剩余现金,获得更大收益。
存货是指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 资,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 产成品、协作件、商品等。
13.4.1
存货管 理的目
标
• (1)满足生产或销售的需要。
• (2)享受价格优惠。
• 对存货进行管理的目的就 是要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 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 到两者的最佳结合。
第13章 营运资本管理
13.1 营运资本
13.1.1营运资本的概念 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 广义的营运资本指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流动资产的资金 来源,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流动资产是营运资本 的各种占用形态,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 狭义的营运资本指净营运资本,即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 债的余额。
• R=交货时间×平均日需求+保险储备=Ld+SS
(13-18)
如果设与此有关的总成本为TC(S、SS),缺货成本为 TCS,保险储备成本为TCss ,则:
• TC(S,SS)=TCS +TCss
(13-19)
现实中,缺货量S具有概率性,其概率可根据历史经验 估计得出;保险储备量SS可选择而定。
13.4.4存货控制
13.2.2 最佳现金持有量
当代中国经济 第十三章收入和消费-文档资料
![当代中国经济 第十三章收入和消费-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06ff5c8524de518964b7de5.png)
第四节我国居民的消费状况
二、生活质量 自1985年以后,我国居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城镇居 民的生活消费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并趋于富裕,农村居民 的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从居住条件来看,1985年农村人 均居住面积仅为14.7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10平方 米,到2019年,农村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了29.7 和26.1平方米。 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对家用电器和耐用消费品的 消费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种类上都有突飞猛进的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提高,人均预期 寿命由1981年男性66岁、女性71岁,到1990年提高到男性 68岁、女性71岁。
第三节我国居民收入状况
四、收入的城乡差异 我国居民收入的显著特点就是城乡差异。我国的城乡 差异由来已久,其渊源很大程度上来自建国以后工业化的 政策。因此,以下以1978年为分界,分两阶段来分析城乡 差异的演化。 1.1978年以前的农村、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差异 1978年以前,中国的收入水平处于满足温饱阶段,国家 在基本的分配方式上,对城镇居民实行定量低价供给,而 对农村居民实行的是自给型消费。收入形式上,城镇居民 是低工资、高福利,而农村居民则以非货币收入为主,福 利较少。此外,农村居民的收入则受到工农产品比价变动 的影响。
第四节我国居民的消费状况
二、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多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构成比 例关系,可以用各项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它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构成合理化程度的重要 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 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食品支出 虽然我国居民的食品支出的绝对数之仍有较快的增加趋势,但是从 相对数来讲,按照恩格尔定律,食品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 有所下降,即恩格尔系数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2.其他消费性支出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特点是居民消费由基本生活消费阶段 向方便生活消费阶段发展,再向享受生活消费阶段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GDP能耗大
% %
(2007年数据)
60
占
50
世
40
界
30
的 比
20
重
10
6
0 GDP
36.4
15.9
钢铁
能源
51.7
水泥
(2009年数据)
60
53
50
占 世
40
44
界 30
的 20
18
比 重 10
8
0
GDP
钢铁
能源
水泥
产量指数
2012年 GDP占世界11.6%
钢铁消耗占世界45% 能源消耗占世界 21.3%
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
(一)大力发展节能低碳技术创新 (二)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工艺
课后思考题
1、简析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和区别? 2、简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哪些资源环境约束? 3、请您谈谈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地表水 地下水
其他
总供水 量
生活
工业
其中: 直流火 (核)
电
农业
全国 北方6区
南方4区 松花江区 辽河区 海河区 黄河区 淮河区 长江区
其中:太湖流域 东南诸河区 珠江区 西南诸河区 西北诸河区
4921
1750.5
3169.9 288.5 97.7 132.9 254.6 452.6
1919.7
338.2 326.9
478 3869
39.6 2126.9
438.7 13.7 0.0 0.1 0.0 25.8
1742.1 414.7 135.7 239.5 274.5 421.0
363.4 1002.6
162.0 81.9 16.5 150.2
58.8 504.6 0.0 84.6 0.0 641.5
生态 环境
103
67.1
36.1 8.8 6.3 17.6 11.3 9.3
19.7 2.3 7.3
8.3 0.7 13.8
总用 水量
6095
2780.2
3314.7 507.9 204.8 370.4 387.5 617.4
2012.7 343.5 336.6
861.6 103.8 692.2
(三)生态环境约束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环境包含资源说
环境可分为自 然环境和人工 环境,而自然 资源是自然环 境中对人类经 济活动起着重 要作用的部分, 是人类生产和 生活资料的重 要来源。
资源包含环境说
资源经济学主 要是研究自然 资源的配置和 政策取向等问 题的,自然资 源包括了一般 意义的环境。
资源与环境并列说
三、资源环境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瓶颈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发展的共同选择 1.十大危机和八大环境公害的教训 全球十大生态危机:①臭氧层破坏;②温室效
应;③废物质污染及转移;④酸雨侵蚀;⑤海洋 污染;⑥核污染; ⑦噪音污染;⑧森林面积锐 减; ⑨生物多样性减少; ⑩水资源枯竭。
2.人类面临环境问题的思考
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的趋势.
固体废弃物增量迅速,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率低
工
城市废弃物产生量
业 固
约2亿吨,200多座 城市处于垃圾包围
废 产 生
之中
量 (
工业固废年产生量
万 吨
超20亿吨,年增 )
10%,累计堆存量
达到110亿吨
工农业生物质废物
产生量高达40亿吨
左右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
(二)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为推进可持续发 展战略作出积极努力,如率先于1993年制定 了《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并实施了科学 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十八大以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生态 文明发展模式作为国家总体战略的国家。
第二节 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
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节能减排的声音越来 越高。2010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不 仅是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要求中 国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责任。
2014年世界各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Mtoe代表百万吨)
(二)水资源供给约束
2014年各水资源一级区供用水量
单位:亿m3
供水量
用水量
水资源 一级区
824.6 98.7 524.4
1117
989.3
127.7 218.6 103.7 219.7 124.7 156.4
81.3
0.3 8.3
33.1 5.0 166.3
57 6095 767 1356
40.3 2780.2 259.4 326.8
17.1 3314.7 507.2 1029.3 0.9 507.9 29.8 54.7 3.4 204.8 30.2 32.6
废品
形成利润
消费 废品
无害化 自然环境
无害化
自然环境
形成利润
再资源化
循环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 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鼓励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 填埋气体发电、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在工业生产 过程中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
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 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 惩重罚等制度。
1962年:《寂静的春天》,美国Carson
1972年: 《增长的极境大会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201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可持续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的“三本书、三次会议”
铜消耗占世界 43% 水泥消耗占世界54%
9 7 5 3 1 1980
1985
1990
加速增长期 1995 2000
火电 钢 纸和纸板 合成纤维 加工原油 合成氨
生态环境恶化与我国特殊的国情、发展阶段、 发展策略紧密相联。
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量大
CO2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 人均CO2排放量 已经超过世界人均值; 每年CO2排放量的 增值已经是世界总增值的70%左右。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的表现
(一)能源供应约束 资源禀赋先天不足 总量上地大物博,人均资源
和环境容量贫瘠,人均资源拥有量与世界人均值 的比较
—铜
25.5%
—水资源 25%
—耕地 40%弱
—铝 —石油 —天然气
9.7% 8.3% 4.1%
低品位贫矿占了极大比例
Ni 78%
Al 53%
对外依存度
——十九大报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循环经济
废物减量化
人才
社会生活系统(人口生产)
优美 环境
人才 产品
社会经济系统(物质生产)
工具 资源
自然环境系统(环境生产)
再资源化
废物 废物
无害化
未来大循环的社会运行方式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 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 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 统循环链接。
——十九大报告
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 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 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 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方面提 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坚持绿色发展角度再次重申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最 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 保护制度”。
自然资源是指 人类经济活动 中所需要的原 材料的重要来 源;环境是指 人类生命支持 系统中除去自 然资源后的所 有要素。
二、资源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三)经济发展是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保障
3、自然资源的特点 (1)稀缺性:由于不可再生性引起的。 (2)区域性:生产要素不完全流动性。 (3)可替代性:如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 (4)整体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二)自然环境
1.通常所说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事物; 2.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环境”通常是指人类和 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 个整体; 3.在《环境保护法》中“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第三节 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加快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禁止开发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四大类型,健全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 落实用途管制。沿海城市群等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快推进新型工 业化、城镇化,促进要素、产业和人口集聚。坚持陆海统筹, 合理开发利用岸线、海域、海岛等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危及农作物质量
主要受到镉、鎳、铜、砷、汞、铅等重金属和 DDT等有机物的污染;
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
十九大报告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揭示了中国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的形势。指出“发展 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 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生态产品已成为社会严重短缺、人们非 常期盼的公共产品,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成 为衡量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二)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