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与古希腊是两个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
虽然二者存在时空上的距离,但在造物思想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
本文将比较先秦与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揭示它们的相似与差异。
先秦与古希腊的造物思想都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质。
在先秦哲学中,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宇宙观,例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的“天命之谓性”。
这些思想都试图解释宇宙从无到有的过程,并界定世界的本质。
古希腊哲学家亦关注这个问题,柏拉图认为宇宙是由理念和形而上实体构成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是通过原因和效果的关系而存在。
这些不同的解释方法反映了先秦与古希腊文明的不同思维方式。
先秦与古希腊的思想在神话和宗教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先秦时期的中国人认为世界是由神灵所创造的,神灵拥有超人的力量和无限的智慧。
这与古希腊的神话中的众神之间的争斗和创世神远古的形成是类似的。
就宗教仪式和实践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更加着重于祖先崇拜和礼仪,而古希腊的宗教更加注重于神谒和神庙。
先秦与古希腊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有很大的区别。
在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被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追求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儒家重视了人与天地之道的合一。
而古希腊则更多地强调人的自由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独立于自然。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注了人的理性和个人的尊严。
这种不同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思想模式。
先秦与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性,例如对宇宙的起源和世界本质的思考,以及神话和宗教的关注。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了解这些不同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先秦和古希腊文化的独特之处。
先秦中国科学是不是不如古希腊?这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的?
先秦中国科学是不如古希腊的,这是因为先秦中国的科学思想受到了许多限制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对立的。
这种思想导致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天文学和医学,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研究。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也对科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科学家受到了贵族的压制和限制,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为统治者服务,而不能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也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这种信仰往往是迷信和神秘主义的,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科学发展却是非常活跃和多样化的。
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思想开拓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研究也受到了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的限制,但这些限制并没有阻碍科学家们的研究,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
先秦中国科学的不如古希腊主要是受到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限制。
这些限制导致中国古代科学的研究方向较为狭窄,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也受到了贵族的限制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科学发展则更加活跃和多样化,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和深入。
虽然这些限制在当时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先秦“智”观念与古希腊“智”观念对比研究
先秦“智”观念与古希腊“智”观念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文化体系,而智是两个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的概念。
在先秦时期,智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最为基本和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先秦诸子对智的思考和研究,已较为深入和系统。
而在古希腊文化中,智慧也是一系列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比较中西方古代文化中的智慧观念,探究其异同之处。
一、中国先秦文化中的智慧观念先秦时期,中国的哲学思想已初步形成了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体系。
其中“智”是最为基本和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对于先秦的哲学家而言,智包括了很多方面的意义,如理智、知识、才智、智慧等。
其中,“智慧”是比较突出的概念之一。
中国先秦文化中的智慧观念,涉及哲学、文化、宗教等多方面。
1、知识和才智:中国先秦时期,智通常与知识和才智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而受到整个中国社会的高度重视。
这一思想可以在《孔子家语》中看到:“君子有三经,必有所知;有三才,必有所能。
”这说明了在中国先秦时期,除了知识,才智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力资源。
2、智慧的建立:在中国先秦文化中,智慧被认为是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建立的,它不是那些天生聪明的人所拥有的。
这一思想可以在《管子·小知》中看到:“人生而无知,从学而知之。
不学而知,术亦不足以济人也。
”3、智慧与修养:在中国先秦文化中,人们认为智慧与修养密切相关。
智慧的提升需要修养的支持。
这一思想可以在《孟子·公孙丑》中看到:“心之所在,至焉而谓之圣;智之所加,至焉而谓之明。
”4、道德智慧:在中国先秦文化中,智慧通常被视为一种道德品质,它被认为是与人类的高尚品质和行为规范相联系的。
这一思想可以在《礼记·大学》中看到:“修身止于止恶,而达于修身,修身止于止慾,而达于陶治天下之事。
”5、智慧与领导能力:在中国先秦文化中,智慧被视为一种培养领导者必须掌握的素质。
这一思想可以在《论语·子路》中看到:“子曰:五十而学仁者,可以无恶乎?”这表明,智慧与领导能力密不可分。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和古希腊是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明,它们都对人类的造物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由于文化背景和哲学观点的差异,两者在造物思想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先秦的造物思想主要体现在《易经》和《道德经》中。
《易经》以“道”为中心思想,认为天地万物在宇宙的“道”下运行。
《易经》中的“易”是指“变”,认为一切都是在变化和转化中存在的,而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道义,与宇宙保持和谐。
《道德经》则强调“道”的无形和无名的本质,主张不为外物所束缚,不追求名利地过自己的生活。
从这种意义上说,先秦的造物思想是一种较为宏观和超验的思考方式,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则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和理性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动物”,具有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他认为人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生活,通过发展自己的才智和德行来达到这个目的。
古希腊还有诸多哲学学派,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等,它们都试图通过理性思考来解释世界的本质和人的处境。
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在方法上,先秦的造物思想更加注重观察和体察。
《易经》以卦象和八卦为基础,通过观察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来洞察世界的规律和道义。
《道德经》则倡导无为而治,认为通过放弃对事物的执着和强求,能够达到自然的宁静状态。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更加强调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
古希腊哲学家通过分析和推理来探索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派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在目的和态度上也有所不同。
先秦的造物思想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易经》提出了一种“六爻卜法”,用于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和指导人们的行为。
《道德经》则提醒人们“不争”,强调放下功利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谐。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更加注重理论和探究。
古希腊哲学家们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试图揭示世界和人类的真相。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和古希腊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古代文明,他们对于造物主题的思考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由于他们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他们对于造物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在先秦思想中,造物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儒家和道家两个学派中。
儒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上天造化而来,是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体。
人应该依法自然,遵循天道,与万物相处和谐。
孔子强调“天心在人心”,认为人之于天地,应该以仁道体现人性、弘扬美德。
而道家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人应该追寻道的境界,以达到与自然的合一。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造物观念则更多地与神话和神祗相关。
古希腊人相信神祗创造了世界,不同的神祗负责不同的事物,他们设计了人类的命运和命运的运行规律。
宙斯是神主宰,雅典娜是智慧之神,阿波罗是艺术与文学之神等等。
古希腊人通过祭祀和神庙来崇拜神祗,寻求神的保佑和指引。
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孝道、仁爱和社会道德。
道家则强调个体的修炼和返璞归真,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极致。
他们都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心性的安定与道义的实现。
古希腊的造物观念则更多地联系到神话和宗教信仰。
古希腊人相信神创造了世界,人类的命运由神决定。
他们通过祭祀和神庙崇拜神祗,寻求神的庇佑。
古希腊人也相信命运的力量,认为人类与世界之间存在一种无法改变的联系。
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个体的修炼。
不过由于他们的背景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他们对于造物的解释也有所不同。
儒家和道家更注重思想的实践和自己的修炼,而古希腊人则更多地依靠神的庇佑和命运的力量。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在古代哲学史上,先秦和古希腊可以说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哲学文化传统。
虽然这两个传统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但它们在对世界的思考和哲学观念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在这两个传统中,造物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它体现了人们对于世界本源和运行规律的不懈探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各自的特色。
造物思想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涉及到人们对于宇宙和生命形成的原因、本质和规律的思考。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纷呈,而儒家、道家和墨家这三大学派在造物思想上有着不同的立场。
儒家强调天命和人伦之道,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秩序是由天命所决定的,人们应当顺应天命、遵循人伦,以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家则强调道的自然和无为而治,认为宇宙和万物的生成运行是由道所决定的,人们应当顺应自然、顺道而行,以求得心灵的解脱和境界的升华。
墨家则强调兼爱和非攻,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和谐是由兼爱和非攻所决定的,人们应当克己奉公、排斥暴力,以求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与之相对应的,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也有着不同的造物思想。
在古希腊,有着众多的哲学家和学派,其中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最为有名。
毕达哥拉斯学派注重数理和宇宙的和谐美,认为宇宙和万物的生成运行是由数理之音所决定的,人们应当顺应数理、遵循宇宙的规律,以求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柏拉图学派注重理念和观念的超脱,认为宇宙和灵魂的生成运行是由理念的终极之善所决定的,人们应当追求理念、超越感官,以求灵魂的永恒和世界的完美。
亚里士多德学派注重实践和幸福的追求,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生成运行是由实践的理性和幸福的最高善所决定的,人们应当追求实践的理性和幸福的最高善,以求自我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比较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异同。
它们对于宇宙和万物的生成运行的解释不尽相同。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和古希腊都是世界文明史上重要的文化和哲学发源地,两者在造物思想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却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先秦的造物思想主要体现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中。
其中以儒家思想最为典型。
儒家的造物思想认为宇宙是由天地间的灵气造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万物。
儒家学者强调人与天地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类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孔子认为天命之说是天道所赋予的,而人应该根据天道去行事。
对于人类和天地关系的理解,儒家主张人顺应天命,积极参与社会和谐的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则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最为重要。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由物质和形式共同构成的。
他提出了“四因说”,认为造物有四个因素: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个理论强调了宇宙的自然属性和目的性。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万物的最终目的是符合它们各自的本性或目的,宇宙的秩序和和谐就是通过这样的目的实现的。
两种造物思想虽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
先秦的造物思想更多地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的行为。
儒家主张人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
而古希腊的造物观强调了宇宙自然规律的运行和物质和形式的互动。
在人的角度上,先秦的造物观更加人本主义。
儒家注重人类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强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则更加注重自然的规律和目的性,将人类置于更大的宇宙整体中。
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先秦的造物思想更加神秘和超自然化。
先秦的宇宙观念常受到神的干预和支配。
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更加理性和尊重自然的规律。
古希腊哲学强调人的理性和自主性,相对较少涉及神话和神的干预。
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宇宙的和谐和目的性。
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先秦更加人本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古希腊更加强调了宇宙自然规律和目的性的存在。
这些不同反映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宇宙的不同理解和关注点的差异。
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都出现于奴隶时代,各自对中国古老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兴盛作出巨大贡献。
即便出现时间一致,但当时彼此的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这两种哲学在致知方向、思想引导、思堆模式和阐述模式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相得益彰。
采取相互对比的方式分析此两种哲学的差异,以此来帮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研究中西方哲学。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也是各国文化的一个碰撞,有利于新时代的我们跨越国界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一、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特征差异及表现1.致知方向差异。
回眸中西哲学历史,将两者对比不难看到这样一个吸人眼球的迹象:远古时代,我国的哲学家受到官僚制度的影响,大多数大家致力于社会政治运动,而大多数古希腊哲学家却热衷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学习。
经过我们深度研究其哲学观点和思想后,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先秦哲学与政治纲常融会贯通,而西方哲学观点却和自然科学相结合。
这反映了它们在致知方向上截然不同的差异。
2.思想引导差异。
先秦哲学在处理人和客观环境的联系中,遵循向内探索,内外相协的原则,最终达到天和人之间的统一,至此产生了中国哲学古老而保守的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
遵循这种想法,古人认为天人本一体,人生来的最高目标是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古希腊哲学更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其核心理念是向外求索势必需要在自我和外界之间划一条界限。
因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分为二的,两者相对立的。
3.思维模式差异。
先秦哲学在思维模式具有直观的特点。
中国人向来注意对事物时的第一感受,善于从全局看某个事物,习惯了在变化中看静态的事物。
但国人也因此会主观去掉客观的逻辑思考,而是一味主观的类推,以此来臆测对事物的看法,愚昧的以为自己已洞悉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都因奴隶时代的国人没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和清晰的思维。
相反古希腊哲学看重逻辑思维,擅长对事物作详细的剖析和有据的推理,从而产生了较为健全的逻辑推理的方法。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在先秦时期,“和” 和“之” 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和” 着重体现为“天人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和”的概念,强调和谐与平衡。
而“之” 则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万物的本质,探讨造物的真正含义。
古希腊哲学家们也谈到了类似的话题,他们试图解释自然现象,并尝试理解造物的意义。
人类通过合理的思考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寻求答案。
但是与先秦的思想不同的是,他们更加注重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注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希腊的自然哲学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界的实证研究上,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到有关自然界的知识。
同时,他们还试图探讨万物的本质,并寻求造物的意义。
例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亚里士多德的“最终原则”等等,这些思想都将个体生命与更高的实体联系在一起,试图揭示人类的思考和自然界的性质背后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先秦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哲学思想方式是不同的。
先秦强调天命,认为宇宙的运作是由天命控制的,而古希腊的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力量,强调必须经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另外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分歧涵盖了“道家”和“儒家”两个学派之间的差异。
“道家”注重天命,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而“儒家”关注人之间的联系,认为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哲学思想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会有所不同,展示出各种不同的哲学怀疑和思考。
总之,尽管先秦和古希腊哲学思想在历史和文化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它们在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造物的思考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
“和” 和“之”概念,以及需要寻求造物之意的思想是在两个文化中都支配着的基本哲学思想。
在这个意义上,先秦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是可以互补的,在广泛的哲学理解和思考方面互相促进,而在该领域的进化和演变方面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和古希腊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古代文明,它们分别位于东方和西方,相隔了数千公里的距离。
尽管如此,两个文明在造物思想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对於宇宙起源、世界的运行规律、人类的地位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以《尚书》和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作品《伊利亚特》为例,比较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就宇宙起源而言,先秦和古希腊的观点有许多异同之处。
《尚书·洪范》认为宇宙起初由于混沌而无序,后来由一位至高无上的神创造了天地万物。
天和地分开,日月星辰出现,各种生物开始繁衍。
古希腊的创世神话也有类似的故事。
荷马的《伊利亚特》中描述了诸神创造宇宙的过程,他们从混沌之中分出了天地和海洋,建立了一种秩序。
不同的是,荷马认为宇宙并非由一位至高无上的神创造,而是由众多的神共同合作完成的。
先秦和古希腊对于世界的运行规律也有不同的认识。
《尚书·洪范》中提到了天地运行的规律,认为天行有常,地行有时,四时交替,万物生长。
这里所说的“天行有常”意味着天体运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预测和推测。
古希腊的哲学家则更加注重于理性思考和观察实践。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本体论”观点,认为世界是有序的,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原因运行。
他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观察来解释世界的运行规律。
先秦和古希腊对于人类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尚书·洪范》中提到了天地人三才,认为人类是天地之间的连接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使命。
人类应该明辨是非,修身齐家治国治天下。
古希腊的人类观念也很高,他们通过对于自我和他人的研究探索,提出了自由思考和追求真理的理念。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认为人类应该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达到智慧和美德。
可见,无论是先秦还是古希腊,都赋予了人类重要的地位和使命。
尽管先秦和古希腊在文明背景、地理环境和历史传承上存在差异,但在造物思想方面,它们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无论是宇宙起源、世界的运行规律还是人类的地位,先秦和古希腊都表达了对于宇宙和人类的探索和思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和”与“辨”,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丰富内涵的两个重要概念。
而在古希腊文明中,对立的思维方式也是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主题。
先秦与古希腊,两个古代文明,对于世界、自然、宇宙等方面的认知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因此在造物思想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本文将从先秦与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先秦的造物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中。
在儒家的《尚书》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之说,表明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天、道、性的思考。
儒家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都符合天命,人类的性情也是在天命的支配下形成的。
而“率性之谓道”则是告诉人们应当顺应自然,顺应天命,以此来达到道的境界。
儒家的造物思想强调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天命,顺应道的规律,这也是儒家思想中“以和为贵”的核心思想所在。
道家的《道德经》中也有着丰富的造物思想。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道是宇宙之始,是最高的法则。
在《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强调了道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天地万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自我和谐。
道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更加注重了自然的力量和规律,希望通过顺应自然、修炼内在的道德修养来实现个体和谐。
墨家的“兼爱”思想也是先秦时期的一大特色。
墨家主张“以兼爱为伦”,即主张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分贵贱、亲疏。
墨家的造物思想强调了人类之间的和谐共处,倡导“兼爱”之道,希望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爱护、相互关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与先秦的造物思想不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则主要体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
柏拉图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理念世界,即超越感官世界的一种理念存在。
在《理想国》中,他提出了有名的“理念观”,认为真实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
他认为,感官世界的万物只是理念世界的阴影,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先秦与古西腊哲学比较
经验之“水”与智慧之“火”——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比较先秦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风貌。
这一风貌一旦形成便难于改变。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风貌形成之后,便成了二千多年中国哲学共同遵守的“范式”。
先秦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正如西方的整个哲学来自古希腊一样。
“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黑格尔)。
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发展具有不尽相同的方式,必然具有不同的发展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远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道路。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朝着更文明的、更进步的方向迈进着,只不过在前进方式与发展速度上与西方有所不同,在前进过程中有许多曲折甚至是倒退。
因而,一切都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那么,如何认识我们的精神家园呢?中西文化自近现代发生激烈冲突以来,不少学者反复对比中西文化,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
其实,当我们完全客观地把两大文化系统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将她的起源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会有许多令人惊喜的发现。
当然,许多结论是令人不快的,但作为当代中国人,只有首先承认那些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已经成为事实的东西,才有可能真正放下历史的包袱,知此知彼,轻装上阵;以我们中华民族大海一般的胸襟,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以精神文化的率先崛起引领中国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基本特征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大根本不同的文化系统。
先秦时代正处于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状态的过渡过程中。
在这一过程中,生存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生存问题既有生产力水平落后及灾荒等自然原因造成的,但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无休止的战乱等人为因素造成的,那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人民生活处于极度苦难之中。
苦难呼唤着智者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因而,先秦百家的理论使命是创造出平静、安定的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以顺应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普遍心理。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中国的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有着丰富的哲学和文化传统,两者的造物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比较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并探讨其差异与联系。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哲学家们关注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生活的真理和价值观。
他们的造物思想主要表现在宇宙观、伦理观和政治观等方面。
先秦的宇宙观主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而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是产生万物的基础。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古希腊的元素论,后者认为世界是由四种元素(地、水、火、气)组成的,并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而形成。
在伦理观方面,先秦的哲学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遵循道德准则来生活。
这种观念类似于古希腊的幸福观,后者认为幸福是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实现个人完美发展而获得的。
古希腊的幸福观更加注重个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而先秦的伦理观则更加强调个体应该服从整体。
在政治观方面,先秦的哲学家认为君主应该依靠道德来统治,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这种观念类似于古希腊的德治观,后者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应该建立在正确的道德观念之上。
古希腊的政治观更加注重民主和公正,而先秦的政治观则更加强调君主的威权和统治地位。
尽管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在宇宙观方面,先秦的造物理论更加注重和强调整体化和秩序化。
他们认为宇宙是有序的,万物之间存在固定的规律和关系。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造物理论更加注重个体化和多样性。
他们认为宇宙是多样的,万物之间存在多样的规律和关系。
在伦理观方面,先秦的造物思想更加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责任。
他们认为个体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道德的完美。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追求幸福。
他们认为个体应该通过实现自己的理性和欲望来追求幸福。
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在宇宙观、伦理观和政治观等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先秦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
先秦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一、宇宙观和宇宙起源先秦自然哲学强调宇宙的统一和和谐。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存在。
道是无形而无物质的,它在自然界中运行,并保持万物的平衡。
法家的主张是以“天道”为准则统治万物,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
墨子则提倡爱和兼容的原则,他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心,以实现宇宙的和谐。
古希腊自然哲学强调通过理性推理来解释自然现象。
希腊哲学家塔利斯认为水是宇宙的起源,世界的一切都是从水中衍生出来的。
安纳克西曼德拉斯则认为宇宙是由永恒的无穷(apeiron)构成的。
而尼西亚斯则主张宇宙存在一个无始无终的周期。
二、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及其方法先秦自然哲学注重观察和经验,尝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来解释自然规律。
例如,庄子通过对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观察,得出了“物我一体”的观点。
墨子通过科学实验研究,得出了光的传播原理,提出了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理论。
这些观察和实验方法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自然哲学则更注重推理和理性。
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是由数字构成的,通过数学可以揭示宇宙的奥秘。
柏拉图则认为通过理性思辨和哲学探究可以达到对自然法则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则更着重于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他系统地研究了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等领域。
总的来说,先秦自然哲学更注重实证和经验,古希腊自然哲学更强调理性和推理。
三、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先秦自然哲学中,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
道家则更强调人的自然和真实性,主张与自然统一、墨子主张人与自然之间要有利益的交换和互动,并通过爱和兼容来实现和谐。
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与自然并不和谐,他们认为人类需要通过理性和道德的修养来控制并改变自然。
毕达哥拉斯则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认为宇宙中存在一个万物的秩序。
总的来说,先秦自然哲学更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古希腊自然哲学则更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中国和古希腊是两个有着悠久史书和丰富文化的文明古国。
在开始比较他们的造物思想之前,需要先了解两个古国的时间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1046年-221年这段时间中的时期,而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大概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间。
两个时期十分接近,但是,因为中国的历史记录要早于古希腊,所以,中国首先开始探索造物思想。
一、先秦造物思想在中国先秦时期,人们开始用神秘的力量解释自然的奥秘。
他们把万物看作是一种力量或能量,这种能量不同于生物体的组成或结构。
那个时候,人们认为世界是由气和动的力量组成的,产生了造物之类的思想。
先秦中国的造物思想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玄学、道家和儒家。
虽然这些理念本质上有所不同,但都在探讨运作于宇宙结构中的万物之神秘力量。
玄学思想:玄学内在的力量认为能影响宇宙的基本元素,如风、雨、电和光等,掌握了这些元素,就可以掌握一切。
这些力量源于自然界,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运作可以通过祭祀、巫术和祈祷实现。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认为世界有一个根源或原则,即道或无,即一种东西的本质、特性和原始状态。
道无形无量,不在人间,但也不是空虚无物。
而是复存在一种非形态的状态。
这种状态需要用一种直观神秘的方式观测,道家认为,可以通过冥想、思考和行动,找到并跟随这个原则,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关注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认为人是宇宙的核心,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由道德及规范管理的。
在儒家看来,人类可以获得超自然力量及个人价值,通过道德自我修养和行为准则。
二、古希腊造物思想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和神话思想都在探讨造物的问题。
自然哲学家研究宇宙的本质和组成,神话里的神和英雄则涉及了先祖和神以及信仰和文化。
自然哲学思想:古希腊有三位著名的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安克德鲁、丢番图。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与生命同源的火构成的。
安克德鲁发现了一切都是空气构成的,而且空气是无限的。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造物思想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无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还是古希腊时期的欧洲,人们都对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本质、生命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造物思想。
本文将重点探讨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探寻其异同之处。
一、先秦造物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纷呈,形成了多元的哲学体系。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探讨宇宙和自然界的起源,提出了各种关于造物的思想。
1. 《老子》的道家观点《老子》中提出了道家的观点,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宇宙的生成过程的理解。
他认为,宇宙的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而“道”又是一个超越万物的存在,是宇宙的根源。
老子强调“无为”和“无为而治”,认为道是自然的规律,一切事物都应当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发展。
2. 《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存在,一切事物都应当顺其自然,不要违背自然之道。
庄子乐观地看待生命的本质,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自然而然产生的,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发展,不要过于执着,并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3. 儒家对造物的思考在《论语》中,孔子则提出了仁理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仁所构成的,而仁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们要尊重他人,保护生命,以仁爱之心对待万物。
二、古希腊造物思想古希腊是欧洲古代哲学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西方哲学的萌芽期。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宇宙、万物、生命的产生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
1.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流”,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处于永恒变化之中的流动体系,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演化之中。
他主张“火”是宇宙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由火所构成的。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强调了宇宙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认为事物的永恒变化是宇宙的本质。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时期的中国与古希腊是世界上两个最早形成完整哲学体系的文明。
虽然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不同,但两者都对人类的存在与世界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造物思想。
本文将从时间观念、宇宙观念和伦理思想三个方面对先秦与古希腊的造物思想进行比较。
一、时间观念先秦思想家在对时间的思考中,强调了天地之始、时间无限的概念。
《尚书·大禹谟》中有“日月运行,自古无绝期”之说,强调了时间的无限性。
在《易经》中,时间被看作是一个循环不已的过程,强调了宇宙的永恒性。
继而,孔子又提出了“天命之谓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观点,认为个体的发展需要不断努力。
古希腊的时间观念则强调了个体的有限性和生命的短暂。
赫拉克利特主张“一切流动”,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一切都在不断变化。
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世界产生于水,最终将回归于水的观点,强调时间的有限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的生命只是永恒思维和理念的一瞬间,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只有在与普遍理念的合一中才能真正实现。
二、宇宙观念先秦时期,中国的宇宙观念较为复杂,兼容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道家的无为而治观念和墨家的大同观念。
孔子强调了天地之道和人道的合一,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宇宙愿景。
道家的无为而治观念认为宇宙自然演化,人应顺应自然规律而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观念,主张人类应该和谐共处,达到大同的境界。
古希腊的宇宙观念则更加注重了理性和哲学的思考。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变化的流动过程,塔利斯提出了“一切源于水”的宇宙观念,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论。
柏拉图的理念宇宙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和形而上的存在,人的灵魂应该通过思考和修炼逐渐超越物质的束缚。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宇宙的有机整体观,强调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和目的性。
三、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方面,先秦时期注重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作者:翁绍军本文从自然观的角度反映中西哲学的差异,并探索其内在原因。
文章以自然哲学形成时期、自然哲学中“道”的概念、目的观念、以及综合自然哲学思想的代表著作等4个层次着手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通过对自然哲学形成时期的不同宗教背景的比较,指出:在古代中国,宗教意识是官学的主要成分,它受贞人筮官的控制,并以经典文献的形式固定下来,它向自然哲学的过渡是非常滞缓和不彻底的;在古代希腊,宗教意识没有成为官学,相反,它通过民间学派的辗转传播,被消弱了权威性,因此,比较迅速和彻底地为自然哲学所代替。
作者在《易经》这部西周筮官编纂的占筮书以及在米利都学派与毕达哥拉斯社田中寻觅中西宗教意识向哲学思想演变的迹象,发现在古代中国,宗教意识向自然哲学思想的过渡,表现为对“天”的认识的具体化;在古代希腊,则表现为对“始基”的认识的具体化。
其次,本文以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的“道”为代表进行比较,并指出:老子的“道”被用来指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的“道”被用来指火与万物相互交换的过程,而巴门尼德的“道”则用来指认识万物的途径。
在综合程度上,老子的“道”是最高的,它既是“有”和“无”的统一,又是“动”和“静”的统一,因此也最显得空洞和含糊,以致于后来被窜改得面目全非;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道”在综合程度上尽管不如老子的“道”,但或则阐发了一和多、对立面的斗争与同一,或则开始意识到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区别,因而显得更具体和明确;由此可以说明先秦自然哲学的抽象性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具体性。
再次,通过目的观念的比较,指出:在中国,目的之导入自然,表现为天的理法化,其契机是寻求天道的依据,以附会人事和学说;在希腊,则表现为把神意强加于自然,其契机是寻求自然的作用因,以解释自然的生成。
目的之导入自然,在战国儒家的五行说中,以人为本位;在柏拉图的自然学说中,则以神为本位。
最后,通过对《易大传}和(形而上学》的比较,揭示了形成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以及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的思想基础。
《易大传》是战国儒家对《易经》的注释,它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关于自然的思想,可被看作先秦自然哲学思想的最高综合;《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最主要的著作,亚氏关于自然的思想,在《形而上学》中得到哲学的概括,并形成完整的体系。
文章从阴阳和实体、变通和生成二个方面加以比较,指出:《易大传》以阴阳之道建立卦爻体系,解释天地万物及其运动,其核心是以天地为准则,作为人事的依据,它既是周以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集成,又为秦汉“天人感应说”奠定了基础;《形而上学》在实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的体系,并解释生成和发展,其核心是以目的作为事物的原因。
它不是以人为本位,而是以神为本位;它是古代灵魂说的引伸,并最终与犹太神学相结合,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来源。
通过4个层次的比较研究,作者指出,先秦自然观的最大特点是,人和自然界被认为是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的,以人事追求天意,又以天意附会人事,围绕着人的现实需要、政治治理和道德规范,去将自然理法化,由此天道观与伦理观融于一炉,道德准则被奉为自然的原理和目的;古希腊自然观的最大特点是,自然界被认为是外在于人的,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原因和原理的探索去认识自然,由此自然观与认识论密切结合在一起。
由以上重伦理和重认识的两大倾向生发出后世中国哲学“蔽于人而不知天”和西方哲学“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基本差异。
中国先秦与古希腊哲学世界观比较中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于先秦,而西方哲学思想则起源于古希腊。
先秦与古希腊思维形式上存在着多元和一元世界观的重要差别。
远古形成的不同形态的神话世界对这种差别也许曾经产生过初始化的作用——比如中国人认为神就应该不像人,必须是蛇头人身或人首鱼尾什么的;而希腊人就觉得神就是和人长的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我想却是两个民族在迈进文明社会门槛以后偶然的采取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方式。
正是这些最初思维方式的不同深刻地印在了骨子里或者血液里,一代代的遗传下去,从而影响了先秦与古希腊思想文化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由于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认识主客体世界的能力和方式始终受制于时空局限,所以,在一定的时空、人文环境里,人们的思维便会形成一些基本的定势,成为相对稳定的世界观念,从而导致不同时空内的人们产生思维形式上的差别,形成了世界人类思维形式的多元形态。
希腊的地形是众所周知的四面开阔,他们面对的也只是狭小的几乎不见大风大浪的地中海。
而中国却是实实在在的四面闭塞,南面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西边是沙漠和帕米尔高原,北边是绝少人烟的西伯利亚;东面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所以希腊人的眼光是开阔的,他们可以看到他们自身以外的其他地方,而中国人则自然而然的认为中国是世界乃至宇宙的中心,抱残守缺。
神话思维是当时最具概括功能的思维形式,其本身是超越了现实,也超越了所有具体直观的客观世界图像的。
但它虽然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出现,却没办法和客观世界的具象分离。
神话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宇宙的联系,其实完全都是在叙述人们头脑里的时空、自然、社会、生命、情欲等等。
所以,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神话是人的感知、思维、情感的第一次完美的综合——也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社会心理(或者说群体心理)倾向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这种心理倾向一部分可以遗传,而另一部分则会在生育后代的过程中刻意的或者不经意的灌输给下一代——因为古代人都认为他们掌握的是经验是知识,有很多都是牺牲了很多性命换回来的。
神话时代,人类主要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一方面体现出生命的自然特征,一方面又表现了理性的方向,在逻辑与幻想、理性与自然之间,架起了一道奇幻迷人、色彩纷呈的彩虹。
如果把神话的思想方法作为形式思维的源头,那么由于神话的感性特征,在思维形式方面,所有的感性材料都被当做真实世界,所有的部分都等同于整体,所有的原因都并非真正的原因。
在对时空形式把握方面,所有的时间分段和所有的空间界定都渗透着人类的感情色彩;在对自然形式把握方面,人与万物皆有灵的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交感”的关系;在对社会形式把握方面,情欲与感觉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在对生命形式把握方面,肉体等于灵魂,灵魂等于肉体,生命的所有感受甚至万物的感受都是相同的;在对情欲形式把握方面,欲胜于情。
但是人们却似乎没有注意到不同民族的神话形态已经构成了原始社会不同的世界观念,而且正是这种不同造成了先秦与古希腊思维形式上的重大差别。
最终形成的神话形态是神话流传了许多世纪后经过再加工形成的,无论是希腊或希伯来人的神话,还是中国、印地安人的神话,都展示了由于人类多种族多部族起源所导致的神话多元发生形态,例如希腊神话有许多神系:奥林匹斯山神系,卡德摩斯神系,弥诺斯神系,阿特拉斯神系和普里阿摩斯神系。
中国古代诸神多元化,伏羲、女娲、盘古、共工、神农等等也是各不相同却彼此共存的。
但是随着民族的形成和部族的整合,中希神话的形态开始出现较大的差异:由于地域的狭小、部族间关系密切社会群体(部落联盟)的统一,希腊的神话很快趋向统一,形成了一个以宙斯为至上神的完整的神话系统。
而中国则由于地域的广大、民族部族众多,部落联盟内部各部族力量均衡很难完全统一,中国的各部族神话则呈现为多元聚合形态。
不但没有消灭其他的神,反而可是全力寻求磨合,制造出不同部族之间的神之间的联系,或者变成兄弟姐妹,或者变成共存一处的合作者。
中希神话在多元聚合和一元整一形态上的这种不同,实际上导致了神话思维后期希腊人整一性世界观念和中国人整体性的多元世界观念。
反映在现实当中时:中国原始社会以多氏族、多部族联盟的方式进入了联邦体制的夏、商、周王朝,并且保持了远古以来华夏文化的多元聚合和连续统一,这是一种继承性的文明,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变化极小,但却是一直在容纳吸收异族的不同文明。
而古代希腊虽然也吸收了地中海周围的多民族文化,并且建立了强盛繁荣的奴隶制国家,但是地理位置的四面开阔、无险可守让它经历了多次文化的毁灭与重建,如克里特文化灭绝,特洛伊文明涂炭,伯罗奔尼撤战争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古希腊文明迅速衰落,并且被埋没了数百年。
要统一的只是领土,不同文化是不能够共存的。
在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无不拥有丰富的个人情感,就连主神宙斯也一样有人的七情六欲,他们强调个体的力量,希望能够保留个体的特性。
这里就体现出思维方式的变化,古希腊神话中每个神的各司其职的,比如:水星墨丘里市主管信差的,金星维纳斯是美神,地球鄂尔斯主管大地,火星马尔斯主管战争,木星朱比特作为主神,土星萨坦掌管农耕等等。
再看中国神话,古代神话中的诸神并没有各自的“生活”和“个性”神话人物几乎都是万能的,盘古、女娲、伏羲、神农本身就是氏族的首领,他们依靠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优秀的统帅才能,撇开他们的长相之外,我能很难从他们的事迹中发现他们个性上的区别。
从神话观念的发生形成和人类最初的思想成果来看,无论是用可见的现象解释不可见的现实,还是用不可见的现实解释可见的现象,自然宇宙都是人类思维形式的启蒙者和认识的对象。
不同之处在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思想家总是在寻找世界万物惟一的“始基”,如泰利士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和原素。
而先秦早期的思想家却更喜欢探索形成世界万物的多元因素间的复杂关系。
先秦早期思想家在寻找自然万物的基本元素——水、火、木、金、土——之后,把探索不同元素的相互关系作为思想的任务。
据周武王的史官箕子的叙述,夏王朝“洪范九畴,彝伦攸叙”的第一原理“五行”就表明了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元素之间相生相克的多元整体论观念,而且,这一思想观念在夏王朝倾覆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商、周两代主要的世界观念,到战国末年的绉衍时达到顶峰,影响中国思想界数千年。
毕达哥拉斯之后和春秋战国时期分别是希腊文化的古典时期和中国思想文化的辉煌时期,同时也是中希思维定势或者基本世界观念成熟时期。
此前,毕达哥拉斯和《周易》作者姬昌的思维活动都未能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完全进入形而上的思想境界。
此后,希腊的德墨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孟、老、庄、墨、荀、韩非等人充分发挥思维的潜力,分别建构起了西方“一元个体论”和中国“多元整体论”的基本思维模式。
从希腊思想家基本思维方式来看,至高无上而又惟一的神的存在始终是他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逻辑推理;无论是寻找构成物质世界的原子、决定所有一切的“理式”,还是信仰神灵的无所不能、探寻运动或变化的根源,他们总是要回到惟一的神的智慧和力量的原点上。
而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多元论”世界观走向成熟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