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30e790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0.png)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为学生提供心理学最一般知识,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完整、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心理学各分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特别是对心理学有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动机、情绪、能力、人格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道《普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情况。
2.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建立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心理学奠定基础。
3.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帮助学生加深对心理现象及规律的认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4.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普通心理学第2课
![普通心理学第2课](https://img.taocdn.com/s3/m/f0afb41ef01dc281e53af0c3.png)
普通心理学第2课感知觉&记忆第2页:1.冷色产生深远感,有向后方退的感觉,指的是()。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相互作用 C.错觉D.联觉2.地理老师在黑板上绘制教学地图时,铁路用白色,公路用红色,河流用蓝色,学生便可清晰地将它们区别开来。
该教学所体现的心理效应是感觉()。
A.后像B.对比 C.适应D.相互作用【解析】 1.联觉指的是一个刺激产生两种以上的感觉。
如果单选题最优选项选D项,如果是多选题选择B、D两项。
【选D】第4-5页:感觉从四方面进行讲解,知觉同样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种类、知觉的基本特征(考试考得最多,客观题形式备考)、观察(知觉的高级形式)。
【解析】看到一堆水果,立马认出苹果,利用了知觉,强调的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要跟感觉相区分。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通常涉及到单一的感觉器官,比如对于苹果只看见是红色的,只尝到是甜的,是感觉,如果是“命名为”“认出”则是利用了知觉。
再比如看到一个旗子能认出是五星红旗是知觉,因为要从颜色等各个特征来判断,再比如看到一朵花立马知道是玫瑰花,也是知觉。
再比如看到一个旗子能认出是五星红旗是知觉,因为要从颜色等各个特征来判断,再比如看到一朵花立马知道是玫瑰花,也是知觉。
考查通常为“下列属于知觉的是?”,考查单选题。
1.知觉的种类单选题备考,以客观题的形式,例子的形式考查。
知觉有三种(多选题),分别为空间、时间、运动。
(1)空间知觉:有个多选题,即空间知觉包含几个方面,简称为“形大方深”。
①“形”指的是形状,小朋友最先认识的形状是圆形,对于小朋友来说,圆形没有棱角最安全。
形状知觉就是对于形状的认识。
②大小知觉:比如他们知道大人吃大的,小朋友吃小的。
③方位知觉:比如上下、前后、左右。
小朋友最先分清左右,一般是7岁以后。
④深度知觉(重点掌握,考试考查过):有个实验证明了深度知觉的存在,即“视崖实验”,山东省考查过,要知道“视崖实验”证明了深度知觉的存在。
普通心理学教案(第4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教案(第4章 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320ffe81a8956bec0875e3bf.png)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2018年10月 22日授课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20级班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教研室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教师徐鹏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普通心理学》第4版(彭聃龄著)
起止章节页码第四章,P149 – P201
讲授题目第四章知觉
计划用学时3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知觉的一般概念
熟悉内容知觉的特性
教学要点:重点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难点错觉
疑点
教学进程: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讲义)
25分钟20分钟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30分钟20分钟30分钟第三节空间知觉
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第五节错觉
10分钟小结:复习本章节掌握内容和做习题
教学方法:课堂多媒体讲解式+提问式+讨论式+习题练习
参考资料:
1.《心理学与生活》(美)津巴多等著,王佳艺译 /2008-07-01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业:一、复习本次课所授内容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cd708c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63.png)
2. 感觉的变化也可以在不同分析器之间发生 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可以产生许多种感觉。这些感觉之间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 ➢ 一般来说,一种分析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一种分析器的强烈刺
激,能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微弱的光的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 又如,强烈的噪音刺激,可以降低视觉感受性;强烈的光的刺激,可以降低听觉感受性。 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如呈现音乐的方法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
知觉
注意
人格
动机
《普通心理学》
思维
情绪
记忆
✩精品课件合集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感 觉 第二节 知 觉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导入
• 在实际生活中,任何客观事物的属性都不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人们在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时,是把其个别属性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与整个事物同时反映的。这种 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整合而形成客观事物的整体映象就是知觉。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就是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觉 阈限值越小,感觉能力越强,感受性越高;反之,感觉阈限值越大,感觉能力越弱, 感受性越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三、感受性及其发展变化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的高低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绝对感 觉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达不到这个最小刺激量的刺激就不会引起感觉。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公式表示为: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f0c4407b2af90242a995e524.png)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的、互相依存的。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 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例如:图4一3中的点子图。我们的知觉系 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整 体结构。
精品课件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对个别 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人的兴趣和情绪。
精品课件
二、运动知觉
▪ 内涵
►概念:人们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认知,就 是~。它对于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具有重要 意义。
►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真正运动的知觉
精品课件
▪ 似动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识过 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 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 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 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 的意义。
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以用某些隐匿图 形来说明。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
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 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有重要的 意义。(P138,139,图4-9,图4-10)
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 常性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 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度与物体 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 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 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
精品课件
根据大小一距离不变假说,如果有两个 物体,它们在网膜上的投影相等,而环境中的距离 线索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知觉距离大于另一个物 体的知觉距离。那么,距离大的物体看去显大,而 距离小的看去显小。如果两个物体的知觉距离相等, 而网膜投影一大、一小,那么,投影大的物体看去 大,投影小的物体看去小。总之,人们在进行大小 知觉时,同时考虑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 环境中的距离线索和网膜投影的大小,都给人们提 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人们能保持大小恒常性,原 因也在这里。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c2fe3a1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4.png)
《一般心理学》:知觉的种类依据不一样的标准,能够对知觉进行不一样的分类。
依据知觉是改正确,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
依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觉器的不一样,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依据知觉对象的不一样,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一、物体知觉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各种现象的知觉。
任何事物都拥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征,因此物体知觉又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征的知觉,详细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向等在脑筋中的反应。
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剖析器的结合活动来实现。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空间知觉拥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学习汉语拼音、汉字时,需要正确鉴别上下、左右,不然难以顺利地掌握汉字的构造和辨别汉语拼音;下楼梯时,假如我们不知道有几个台阶、每个台阶有多高,就简单跌倒。
空间知觉包含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向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界限的整体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拥有的知觉能力,但人类的形状知觉能力比动物的更高级,因为人类能辨别文字。
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的。
我们能够经过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视野沿物体轮廓挪动时的眼球运动、手指触摸物体边缘等,产生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
依靠视觉获取的大小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察看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
在投影不变的状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
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习程度、四周物体的参照的影响。
对熟习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察看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
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该四周参照物的不一样而改变。
对物体深度和距离的判断能够依照的线索好多,如小的物体仿佛远些,大的物体仿佛近些;被遮挡的物体远些;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能看到的细节少;远的物体显得昏暗,近的物体色彩鲜明;看近物时,双眼视野向正中聚合,看远物时,双眼视野近似平行等。
【普通心理学、感知觉】
![【普通心理学、感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230fa568763231126fdb1124.png)
【普通心理学、感知觉】一、.普通心理学(常考题型:选择题)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
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感知过的事务反应),思维(认识事物本质),想象,注意。
情感过程:认识事物伴随的情感体验。
意志过程: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心理特征(个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
二、研究方法(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观察法(参与式,如老师和学生一起游戏,老师从中观察;非参与式,如从车窗户里观察)实验法(控制条件观察)调查法(问卷,书面形式;访谈,口头形式)测验法(专业的心理测验,常见的智力、人格测验)个案法,对某一个体或特定整体进行详尽细致的研究,(如对裂脑人的研究,或某一城市某一领域的研究)(区别:问卷法,非专业设计。
测验法,专业人员如心理学家专业设计的方法,如专业心理测验)三、发展历史(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萌芽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最早的心理学著作※诞生标志:关键词:冯特,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1879,科学心理学诞生流派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研究心理构造,实验内省法。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应研究人的心理机能,意识对社会的适应功能。
行为主义:华生,研究行为,实验方法,第一势力。
格式塔学派:考夫卡、科勒、韦特海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研究动机,无意识,性欲论,潜意识学说,冰山理论,解梦,分析口误,第二势力。
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阶段学说: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现代认知:皮亚杰,奈塞尔,信息加工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实现,(强调自我实现,如爱因斯坦,丘吉尔等都是实现自我的人)第三势力精神分析VS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研究不正常心理,心理的阴暗面;人本主义研究心理阳光面。
普通心理学知觉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知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3b5b17cfc789eb172dc87c.png)
Page 13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特点。 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也离不开事物的整体特征。
Page 14
人对整体的知觉可能优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内温用实验证实了“整体优先”,个体对整体的特征比对 局部特征更敏感。
Page 23
2.大小恒常性 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是有变化 的,距离大,成像小;距离小,成像大。但事实上人们看到 的对象大小变化并不和视网膜上映像大小等量变化。
Page 24
3.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 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 保持不变。
Page 25
4.颜色恒常性 有颜色物体在色光照明下表面颜色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 响。
Page 32
第三节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
空间知觉
深
形
大
度
状
小
和
知
知
距
觉
觉
离
方 位 知 觉
知
觉
Page 33
一、形状知觉
形状是物体所有属性中最 重要的属性。是视觉、触 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对形状的识别始于对原始 特征的分析与检测,包括 点、线条、角度、朝向和 运动等。对这些特征的检 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努 力。
Page 57
Page 58
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 在运动速度和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的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看上去移 动的慢,方向一致。这就是运动视差。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超详细笔记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超详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972e44226fff705cc170ae6.png)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1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一定波长的光线。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光幻视(phosphenes)•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①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②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五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五章 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d6da95cc376baf1ffd4fad0f.png)
第五章知觉一、知觉概述(选择、简答)二、知觉的特征(选择、简答)三、空间知觉(选择)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选择、简答)五、知觉的信息加工(选择、简答)六、错觉(选择)一、知觉概述1.知觉的含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有觉察、分辨和确认三种作用。
知觉和感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联系:它们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2)区别: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
但知觉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已经将各种感觉信息整合成一种结构,并融合了人们的经验。
同样一个事物对不同人来讲,感觉是一样的,知觉是不同的(掺杂了知识和经验)。
2.知觉的组织原则(1)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2)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3)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4)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5)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6)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图形。
(7)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事物,容易组成图形。
(8)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知觉为一个图形。
二、知觉的特征1、知觉选择性(1)定义知觉选择性指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背景。
(2)举例两歧图(3)影响因素①客观:对象和背景间的差异、对象的活动性、对象特征;②主观:有无明确目的或态度、定势、兴趣等。
知觉定势指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的现象。
(1)定义知觉整体性指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举例①点子图这些点没有用线段连接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②部分对整体的依赖③整体优先的实验数据(3)影响因素①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②个体的知识经验。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591064c19e8b8f67c1cb9ba.png)
普通心理学一、概述1.心理的本质(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情绪情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干:维持个体生命延脑:呼吸心跳消化桥脑:对睡眠有调节控制作用大脑皮层: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中脑:视觉与听觉反射中枢网状系统:控制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前脑:脑的最高层部分丘脑:信息输入的中继站,网状结构的一部分边缘系统: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3)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5)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神经系统(1)神经过程的两种基本运动规律之一是相互诱导(2)大脑皮层的两种诱导形式:正诱导由抑制过程或加强周围兴奋引起,如:太认真而对外界“视而不见”负诱导由兴奋过程或加强周围抑制引起,如:小孩睡前太兴奋而“闹觉”(3)继时性诱导:随时间延续而出现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4)大脑表层:额叶——运动区顶叶——感觉区枕叶——视觉区颞叶——听觉区(5)大脑半球:左半球——语言性工作,逻辑思维(计算、时间感、节奏感、运动)右半球——空间关系、面孔识别、情绪、想象、音乐欣赏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看见部分就知道整体是什么理解性——对同一事物大家看法不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选择性——对象和背景,选择自己想看的,或因其特点而看到它想让自己看到的(两栖)恒常性——形状、明度和颜色不因距离或光线的改变而改变(太阳是圆的)4.感知觉的应用:强度率——授课时声音的高低差异率——授课时重点部分提高声音、字体写大、划线等等使知觉对象突出活动率——演示实验、幻灯片、视频组合率——相似的组合在一起进行区分七、记忆1.概念: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第六讲---知觉
![普通心理学-第六讲---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9e50e87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0.png)
第六讲知觉第一节知觉一般概念一、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认识知觉形成:来自感觉器官信息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形状等个别属性,经头脑加工知觉几种作用:1觉察:发现事物存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2分辨: 把一个事物或事物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事物属性区别开来3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历与当前获得信息,确定知觉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范畴知觉与感觉联系与区别:二、知觉两种加工方式自下而上:对事物感觉特性加工叫自下而上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自上而下:人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这些信息称作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三、知觉种类1、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特点〔是否属于人〕,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对人知觉〕。
2、按照知觉所凭借感觉信息来源〔知觉时起主导作用感官〕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可以说,有多少感觉,就有多少知觉〕3、根据事物具有时空与运动特性,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对物体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知觉〕、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持续性与顺序性知觉〕与运动知觉〔对物体静止与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知觉〕。
4、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分为正确知觉与错觉而下: 人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这些信息称作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第二节知觉特性一、知觉对象与背景—知觉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相互转换;知觉定势: 对一个物体知觉,不仅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特点,而且还要受到其发生背景与时间因素影响。
因此知觉是一个复杂过程。
知觉对象与背景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知觉对象受背景制约,背景也影响知觉对象。
在均匀化知觉域中不可能有知觉对象,因而也不可能有知觉背景。
如空虚视野实验。
知觉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在双关图形〔也称可逆图形或两可图形〕中表现更为清楚。
二、知觉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知觉整合作用:整体优先. 知觉整体性作用:表达了知觉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能力,有时会忽略局部或细节特征三、知觉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知识经历,对现时感知事物进展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特性称为知觉理解性(sensory comprehension)。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https://img.taocdn.com/s3/m/6ff7dd2d941ea76e58fa04e6.png)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感觉类别英里(48公里)外的
烛光
听 觉 安静条件下可以听见20英尺(6.1米)外手表
的滴答声
味 觉 一茶匙糖溶于2加仑(9.1升)水中可以辨别出
甜味
嗅 觉 一滴香水扩散到三个房间的套房
触 觉 一只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在你的面颊
温冷觉
皮肤表面温度有摄氏1度之差既可觉察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
三、感觉现象
1.感觉后象
(1)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 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 的感觉映象,叫感觉后象。
(2)感觉后象的示例:
视觉后象表现得最明显。 图1:盯着灯泡看十秒种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 然后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
1、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 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 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 心理活动过程。
2、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3、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 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
(2)、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 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 的知觉。
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分辨物体的静止和运动 状态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
一般按照人所知觉到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形成条件, 将运动知觉分成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两大类。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
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 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 味知觉、触知觉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d4cf1f7f52d380eb63946d17.png)
一个案研究-大小恒常性(Turnbull,1961)(续) 4、研究结果: (1)看到平原上远处的一群吃草的野牛,肯格问研究者 那些野牛是什么昆虫?肯格看来没有大小恒常性! (2)研究者开车带肯格接近野牛群,肯格看到越来越大 的野牛,认为这一定是“魔法”!等接近野牛时,肯格不
再 惊恐,但他不明白为什么刚才野牛看起来那么小?他猜测 野牛是在他们接近野牛的很短时间内迅速长大的?而且还 是怀疑有人在施魔法? (3)当他们乘车来到平原上的一个叫“爱德华湖”湖边
第四章 知 觉
教学目标
掌握知觉的概念与特性; 理解知觉对象与背景、知觉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及知觉理解性的作用; 掌握知觉恒常性的含义、种类、影响 条件; 理解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的概念,以及相关原则和影响因素; 了解错觉现象及有关理论。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 什么是知觉?
客观 事物 直接 作用 于感
4.2 – 1 真正运动的知觉
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 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 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运 动知觉的阈限会受目标物的网膜定位、视 野中有无参照点、目标离观察者的距离等 因素的影响。
4.2 – 2 似 动
在一定的时间 和空间条件下, 人们在静止的 物体间看到了 运动,或者在 没有连续位移 的地方,看到 了连续的运动
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 造成取样的误差
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 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 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 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
本章内容小结
1. 知觉的概念、知觉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的加工、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种类
2.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中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知觉的理解性、知觉恒常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知觉是更正确,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
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受器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一、物体知觉
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种种现象的知觉。
任何事物都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因而物体知觉又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空间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汉语拼音、汉字时,需要正确辨别上下、左右,否则难以顺利地掌握汉字的结构和识别汉语拼音;下楼梯时,如果我们不知道有几个台阶、每个台阶有
多高,就容易摔倒。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但人类的形状知觉能力比动物的更高级,因为人类能识别文字。
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视线沿物体轮廓移动时的眼球运动、手指触摸物体边沿等,产生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
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
在投影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
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的参照的影响。
对熟悉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观察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
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该周围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对物体深度和距离的判断可以依据的线索很多,如小的物体似乎远些,大的物体似乎近些;被遮挡的物体远些;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能看到的细节少;远的物体显得灰暗,近的物体色彩鲜明;看近物时,双眼视线向正中聚合,看远物时,双眼视线近似平行等。
我们还可以通过立体镜来了解深度知觉。
人依靠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来判断方位,这种能力是后天形成的。
依靠视觉进行方位判断必须借助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是自己的身
体、太阳的位置、地球的磁场、天地等。
不同方位辨别由易到难的次序分别是上、下、后、前、左与右。
由于人的两只耳朵分别在头部的左右两侧,因此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两耳所感知的声音在时间上、强度上存在差别。
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依靠听觉进行方向定位。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生活中,我们对时间的知觉既可以借助于自然界的变化,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月的圆缺、四季变化等,也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或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数数、打拍子、节假日、上下班等,还可以借助于时钟、日历等记时工具。
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对时间的估计有很大差别。
研究表明,在悲伤的情绪下,人们在时间估计方面会出现高估现象;在欢快的情绪下,在时间估计方面会出现低估现象。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当中,因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而言的。
物体运动
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人没有专门感知物体运动的器官,对物体运动的知觉是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
当人观察运动的物体的时候,如果眼睛和头部不动,物体在视网膜的像的连续移动,就可以使我们产生运动知觉。
如果用眼睛和头部追随运动的物体,这时视像虽然保持基本不动,眼睛和头部的动觉信息也足以使我们产生运动知觉。
如果我们观察的是固定不动的物体,即使转动眼睛和头部,也不会产生运动知觉,因为眼睛和颈部的动觉抵消了视网膜上视像的位移。
运动知觉又可具体细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和诱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以一定速度和轨迹作连续位移的知觉。
真动知觉依赖于物体适宜的运动速度。
我国心理学者用实验证明,当对象在两米距离时,运动知觉的下阈是0.6毫米/秒,上阈是600毫米/秒。
似动知觉是指在特定条件卜静止的物体看起来是运动的,没有连续位移的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似动知觉又称为φ现象。
我们看电影、电视时,所看到的其中的物体运动并不真实存在,而是许多相似画面的连续呈现。
如图3-2所示,当间隔0.06秒依次呈现直线a、b,我们便会看到a向b移动;当以低于0.03秒的时间间隔呈现a、b,我们便会看到a、b同时出现;当以长于1秒的时间间隔呈现a、b 时,我们便会看到a、b先后出现。
诱动知觉指不动的物体因其周围的运动而使它看起来好像在运动的现象。
例如,夜空中移动的云朵后面的月亮本来是不动的,但是看
起来月亮在移动,而云朵是静止的。
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由人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具体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等。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良性交往的前提是了解对方。
我们不仅会通过与对方的言语来了解对方,也会根据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态和活动等形成对对方的印象。
与陌生人初次交往时,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受对方给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影响,即首先获得的印象好坏比后来获得的印象好坏占有更大的比重。
与熟悉的人或朋友交往时,对他人的知觉会受到新近获得的信息的强烈影响。
在心理学中,这一现象叫做新近效应。
另外,在对他人知觉的过程中还存在晕轮效应,即对一个人形成某种印象后,我们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判断这个人的其他特点。
例如,如果喜欢某个明星,则会喜欢与明星有关的一切事物,包括他的发型、穿着、说话的神态及其家人等。
我们每个人常常面临选择,选择报考哪所学校、哪个专业,选择工作地点、工作单位,选择恋爱、结婚的对象等等,选择恰当的前提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等。
我们可以通过随时的反省来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是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