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9课,讲述了三首古诗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呈现原文并提供相关的解读与学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课文原文:一朵红花开在墙,墙下开一只紫罗鸟。

鸟儿说:“花儿呀,你真好!”花儿说:“鸟儿呀,你真聪明!”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前明月光如水,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垂钓者的垂钓,钓的是清澈的河水。

瞥一眼,眼前美丽的景色;再一瞥,眼前美呆的鱼儿。

渔翁笑着摇摇头说:“再等等,再等等。

”知识点一:诗歌形式与特点古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诗歌形式和特点。

首先,古诗通常由若干个句子组成,并由五言或七言的古文组成,形式简洁有力。

其次,古诗追求形象、含蓄和意境的艺术表达,常常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来传达思想和感受。

在《古诗三首》中,每首诗都有着不同的体裁与形式,如第一首是对话体,第二首是绝句,第三首则是词。

通过课文的朗读与理解,学生可以对不同的古诗形式与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知识点二:理解诗中意境古诗通常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因此理解诗中的意境对于读懂古诗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一首诗中,红花和紫罗鸟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彼此的欣赏与赞美,传达出美好友谊的意境。

第二首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月亮,抒发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深情的意境。

第三首诗描绘了垂钓者对美丽景色和鱼儿的赞美,呈现了治愈和宁静的意境。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可以培养对意境的感知与理解能力,提高对古诗艺术的欣赏与品味水平。

知识点三:准确理解诗中表达古诗常常通过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来传达思想和感受,准确理解诗中的表达对于深入领会古诗的内涵至关重要。

在第一首诗中,红花和紫罗鸟互相赞美,展现出友善与聪明的品质。

第二首诗描绘了黄鹂、白鹭和明月,表达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对故乡的思念。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一、《暮江吟》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面上。

“铺”字用得形象,写出了夕阳余晖的广阔、均匀,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瑟瑟”形容江水未被夕阳照射的部分呈现出的碧绿色。

夕阳的光照使得江面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画面感强烈。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诗人感叹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的可爱。

-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二、《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景色各不相同。

这两句诗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诗是即景说理,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三、《雪梅》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 “梅雪争春未肯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争春”一词赋予梅和雪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它们争奇斗艳的景象。

-“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放下笔,难以评判二者的高下。

“阁笔”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梅雪争春的景象陷入思考的状态。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巧妙地写出了梅和雪各有优缺点,既赞美了梅花的清香,又肯定了雪花的洁白。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词:cí(歌词、词语、单词)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醉:zuì(陶醉、沉醉、醉生梦死)杰:jié(杰出、英杰、英雄豪杰)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二、我会认组词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三、多音字还:huán(归还)hái(还是)度:dù(度假)duó(揣度)为:wéi (以为)wèi (为什么)四、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21课》是中国语文课本的内容,其中包括了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内容:
1.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和超然情怀。

2. 《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情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3. 《春晓》。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是一首描写春天清晨景
色的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三首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在形式上
具有美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
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阅读
和理解这些古诗,感受到诗歌之美,增长见识,丰富情感,提升自
身修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由于不同地区和学校可能采用不同的教材版本,以下提供的是常见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三首古诗。

具体版本可能有所不同,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1.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解析1. 《出塞》此诗描绘了边疆的苍凉和战士的豪情。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利用时空交错,将秦汉时期与边关景色结合,展现了历史的深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则突出了战士们远离家乡、长期征战的艰辛。

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表达了对于英勇将领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2. 《凉州词》— 1 —这首诗以边塞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诗人的豪情。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了黄河源远流长、雄伟壮观的景象。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边城的孤寂和周围山峦的险峻。

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边塞生活的理解和对于战士们的同情。

3. 《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李清照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气概的赞美。

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即要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通过对于历史英雄项羽的怀念,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请注意,以上解析仅供参考,实际教学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教师解读而有所差异。

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进行理解。

— 2 —。

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课件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 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 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 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 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 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 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 的《夏日绝句》。
词语解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 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 天下,失败自杀。 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 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拓展延伸
出塞(其二)
[ 唐 ] 王昌龄
骝(liú )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
城头铁鼓声犹震,
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
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
匣(xiá )里金刀血未干 。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
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课堂演练
一、形近字组词。
赛(赛跑) 秦( 秦朝 ) 征( 征战 ) 塞( 边塞) 泰( 泰山 ) 证( 证明 )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 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词语拓展。 与战争有关的词语: 金戈铁马 枕戈待旦 烽火连天 浴血奋战 兵连祸结 大动干戈
兵荒马乱 枪林弹雨 兵戎相见
不能
万里长征人未还。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 秦汉时的关塞,自秦汉以来,无数的将 士战死沙场未能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
令,使。
只要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将军 镇守边关,就可以抵挡入侵的敌 人,不叫他们越过阴山半步。
他们在盼望谁呢? 李广
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呢

英勇善战
词语解释
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 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 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课文朗读+微课一、我会写组词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词:cí(歌词、词语、单词)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醉:zuì(陶醉、沉醉、醉生梦死)杰:jié(杰出、英杰、英雄豪杰)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二、我会认组词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三、多音字还:huán(归还)hái(还是)度:dù(度假)duó(揣度)为:wéi (以为)wèi (为什么)四、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9篇]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9篇]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5.《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唐.杜甫)(唐.韩翃)(宋.王安石)黄四娘家花满蹊,春城无处不飞花,京口瓜洲一水间,千朵万朵压枝低。

寒食东风御柳斜。

钟山只隔数重山。

留连戏蝶时时舞,日暮汉宫传蜡烛,春风又绿江南岸,自在娇莺恰恰啼。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明月何时照我还?【重点词语】:江畔娇莺啼叫御柳日暮隔离数字【词语解释】:江畔:江边。

御柳:皇家花园中的柳树。

还:回。

【中心思想】《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写了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表现出一派春光烂漫的景象。

诗中“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体现出花很多。

描绘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

《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的诗。

这首诗讽刺了唐肃宗、代宗时期的宦官专权。

“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按风俗这天禁火。

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由白天写到了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泊船瓜洲》作者宋朝诗人王安石描写了诗人停船瓜洲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2篇古诗三首一、默写三首古诗。

望洞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枫桥夜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菊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二、先解释重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年级上册古诗3首

4年级上册古诗3首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小朋友们,咱们四年级上册学了三首特别有意思的古诗呢!
第一首是《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把傍晚的江水写得好美呀,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一半江水绿绿的,一半江水红红的。

到了晚上,露水像珍珠,月亮像弯弓,是不是很神奇?
就好像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美丽景色,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

还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山,样子都不一样。

就像我们看一个玩具,从前面看和从后面看是不同的。

我们要多换几个角度看问题,才能看得更清楚。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小朋友们,再来讲讲。

最后一首是《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觉得自己美,谁也不让谁。

其实呀,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点。

就像我们班的小朋友,有的画画好,有的唱歌好,大家都很棒!
小朋友们,这三首古诗是不是很有趣呀?。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内容
《古诗三首》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

《出塞》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诗中写到时代的英雄,提到了战争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凉州词》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翰。

诗中描绘了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场景,表达了戍边将士豪放开朗的性格,也展示了边塞将士苦寒的生活。

《夏日绝句》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李清照。

诗中借用了典故,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笔记
1. 重点词语解释:
《出塞》:边关、出征、未还、何时还。

《凉州词》:黄河远上、一片孤城、羌笛何须、春风不度。

《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 诗句意思:
《出塞》: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边关,长驻边关的士兵还未归家。

如果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立马作战,封侯非难事。

《凉州词》:黄河发源于青海,连绵起伏,奔流不息,在甘肃看见一座孤城耸立在黄沙之中。

羌族的笛子吹奏着别离的曲调,可惜春风始终不能吹过玉门关。

《夏日绝句》: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生字

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生字

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生字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生字如下:
暮mù(暮色、暮年、暮气)
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
题tí(题字、题诗、问题)
侧cè(侧影、侧门、侧重)
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
庐lú(庐山、庐舍、草庐)
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
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
阁gé(阁下、阁子、阁楼)
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
须xū(必须、须知、须要)
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
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
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
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
暮(朝暮)墓(墓地)
题(题目)提(提出)
侧(侧目)测(测试)
峰(山峰)锋(锋利)
费(收费)沸(沸腾)
输(输出)偷(小偷)
似sì(好似)shì(似的)
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

4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4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一、《暮江吟》(唐·白居易)1.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解析:-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了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的景象。

“铺”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写出了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广阔。

“瑟瑟”形容江水在夕阳映照下呈现出的微微碧色,与另一半被染红的江水形成鲜明对比。

-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秋夜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秋夜景色的喜爱之情。

二、《题西林壁》(宋·苏轼)1.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解析:-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庐山的形态。

从正面看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富有哲理的诗句。

诗人感慨自己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

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到自身所处位置和角度的限制,只有跳出局部,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

三、《雪梅》(宋·卢钺)1.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解析:-首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是春天最美的景色,互不相让。

-次句“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面对梅花和雪花的争论,也难以评判谁更胜一筹,只好放下笔来思考。

-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通过对比,指出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么洁白,但雪花却没有梅花的香气。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事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上第21课古诗三首笔记

四上第21课古诗三首笔记

四上第21课古诗三首笔记四年级上册第21课的《古诗三首》包括《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笔记:1. 《暮江吟》: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抓住夕阳落照下的江水、露水和月影,描绘出美丽的秋景图。

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1)诗句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碧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弯弯的像弓一样。

(2)主题思想:通过对秋江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 《题西林壁》: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对庐山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从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全诗富有理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诗句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是高大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是起伏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景象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作者身处在庐山之中。

(2)主题思想: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也传达了一个道理:要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

3. 《雪梅》: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对雪中梅花和梅花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全诗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悠长。

(1)诗句解析:“白梅懒放江南春,故作漫天雪里云。

”:白梅在江南的春天懒洋洋地开放,故意装作是漫天飞雪中的一片云彩。

“莫怪题诗愁更深,春风也有苦人心。

”:不要责怪我在诗中表达的愁绪更浓,其实春风也有自己的苦恼和心情。

(2)主题思想:通过对雪中梅花和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一个道理:要珍惜自己的特点,不因外界环境而改变自己。

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1. 原文及翻译-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翻译: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高耸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样子都不一样。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就在庐山之中啊。

2. 解析与赏析- 这诗可有意思啦。

你看苏轼多聪明,他去看庐山,发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就像我们看一个东西,有时候正面看是一个样,侧面看又是另一个样。

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简单几个字就把庐山那种多变的形态写出来了。

这就告诉我们,看事情可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哦。

要是只从自己所在的角度看,就像他在庐山里看庐山,根本搞不清庐山到底啥样,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诗就像一个小老师,偷偷地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太片面啦。

1. 原文及翻译- 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翻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酿的酒很浑浊,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待客有足够的鸡肉和猪肉。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没有路可走的时候,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柳绿花红的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了,村民们的穿戴很简朴,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们的门。

2. 解析与赏析- 陆游写这诗啊,就像是在给我们讲他去山西村游玩的故事。

他一开头就说“莫笑农家腊酒浑”,这多亲切啊,就像他在跟我们说“哎,你可别嫌人家农村腊月的酒不好喝,人家可是很热情的”。

然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可太有名啦。

你想啊,在山里走着走着,好像前面没路了,心里正着急呢,突然就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子。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感觉走投无路了,但是只要坚持一下,说不定就会有新的转机。

后面他又写了村里春社的热闹和村民们古朴的样子,最后还说以后还要再来玩呢。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诗意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解析:
傍晚时分,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阳,就像铺在江水上面一样。

你看那江水啊,一半是碧绿色的,一半被夕阳照得红彤彤的。

这就很奇妙,好像江水被分成了两半,各有各的颜色呢。

到了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啊,特别惹人喜爱。

那露珠就像珍珠一样圆润晶莹,月亮弯弯的像一把弓挂在天上。

你想啊,晚上的景色多美,有像珍珠的露珠,还有弯弯像弓的月亮,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肯定特别高兴,才把这画面写得这么美。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解析:
从正面看庐山呢,它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呀,它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

远看、近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样子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可是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能认清庐山真正的全貌呢?哈哈,这是因为自己就在庐山里面呀。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看事情,在事情当中就迷迷糊糊的,要是能跳出来看,说不定就能看清楚了呢。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解析:
梅花和雪花都觉得自己是春天里最美的,谁也不肯服输呢。

这可把那些诗人难坏了,想评判一下它们谁更好看,都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啦。

其实啊,梅花呢,比起雪花来,要稍微差一点洁白;但是雪花呢,和梅花比起来,又缺少了那一段清幽的香气。

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就像我们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的《古诗三首》包括《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笔记:
1.《暮江吟》: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了夕阳照耀下的江水景色。

诗人通过对江水、残阳、小草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的感慨。

重点词语:残阳、江水、小草、珍珠。

佳句赏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题西林壁》:
这是一首题壁诗,描述了庐山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诗人通过观察角度的变化,描绘了庐山的不同面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重点词语:横看、侧看、远近高低、不识、缘。

佳句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雪梅》: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雪梅为对象,通过描写雪梅的外形和内质,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和美好品格的赞美。

重点词语:雪、梅、争春、雪虐、霜傲、香。

佳句赏析: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以上是这三首诗的笔记,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些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思考
从诗中找出表示船行驶速度快的词句, 想想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岸猿声啼不住
船行驶快,诗人来不及看清楚两岸的美景, 这里只有猿的长鸣声在山谷中回荡。
讨论思考
从诗中找出表示船行驶速度快的词句, 想想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字可以看出小船不尽行驶得快, 还可以体会到当时诗人心情的愉快。

全诗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 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 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生字学习 课后练习
李白(701— 762)。是我 国唐朝最杰出 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想象丰 富,富有浪漫 主义色彩。人 们美称他为 “诗仙”。
古诗背景
公元759年,李白被 流放夜郎(今贵州桐 梓),经过十五个月的 长途跋涉到达白帝城时。 突然传来大赦的消息, 李白满怀对生活的憧憬 乘船顺流而还,写下这 首诗,抒发了重获自由 的欢愉和喜悦之情。


朱雀桥:朱雀桥横跨 南京秦淮河上,是由 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 必经之路。朱雀桥遗 址在清代已难寻觅。 人们为追忆朱雀桥, 往往把镇淮桥当作昔 日的朱雀桥,不知有 多少历代文人名士来 此抒发过桑梓情思, 抚今追昔!
返回


“旧时王谢”:指这条 古巷曾居住的王、谢两 个显赫的宰相家族:一 是王导,辅佐创立了有 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 另一位是谢安,指挥淝 水之战,以少胜多,打 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 一代名相,王、谢足以 令后人追怀。王谢两户 大家族在这里居住了三 百年,出现了一批对晋 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的人物。

谢安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句“朱雀桥边野 草花”。朱雀桥横 跨南京秦淮河上, 是由市中心通往乌 衣巷的必经之路。 一向行旅繁忙的桥 边草长花开,展现 出一片荒僻气象。 这不正是表明,昔 日车水马龙的朱雀 桥,今天已经荒凉 冷落了吗?!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 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江枫”与“渔 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 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江 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 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 心。

江枫渔火对愁眠
故苏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 唐诗 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 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 加丰富,动人遐想。
在理解的基础 上,齐读全诗。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姑苏:苏州。苏州 西面有姑苏山
寒山寺:坐落于苏州 城西阊门外5公里处 的枫桥镇,始建于南 朝梁,距今已有1400 多年的历史。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 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 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 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

在这充满寒意 的夜里,只有城外 寒山寺的钟声在空 中回荡,一直传到 客船上来。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 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 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乌衣巷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 东南,在文德桥南岸, 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 驻地。由于当时禁军 身着黑色军服,故此 地俗语称乌衣巷。东 晋时以王导、谢安两 大家族,都居住在乌 衣巷,人称其子弟为 “乌衣郎”。入唐后, 乌衣巷沦为废墟。现 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 之地。
月落乌啼霜满天, 看到 江枫渔火对愁眠。 故苏城外寒山寺, 听到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怎样的秋景?表 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 客子等景象。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枫桥夜泊之客船
枫桥镇一景
写作特点: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词释义
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山上, 为东汉公孙述所筑。 朝:早晨。 辞:告别。 江陵:今湖北江陵。 还:返回。 啼: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
古诗的意思
早晨告别彩云间的白帝 城,到江陵的千里路一日即 可回返。两岸的猿声还在耳 边不停地回响,一叶小舟已 驶过万重山峦。
讨论思考
诗人由白帝城到江陵的途中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看到清晨,红日初升,整个白帝城笼罩 在彩色云雾中。
听到了猿的长鸣声在山谷中传响。 感到了轻快的小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驶 过了万重山。
讨论思考
从诗中找出表示船行驶速度快的词句, 想想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千里江陵一日还
用“一千多里”来与“一日还”做鲜明的对照, 不难看出小船行驶速度之快。
读第一 二行,这是什么季节? 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霜满天” 可以看出这 是深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亮沉落后乌鸦发出声声的啼 叫,寒冷的秋霜充满着四周 。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 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看着江上的渔火。勾起了我对故乡的 怀念,使满怀愁绪的我难以入睡。
萧瑟的野草花在朱雀桥边盛开, 一抹惨淡的残阳洒在乌衣巷。 当年这里曾经是车水马龙、热闹繁 华的交通要道,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 花”。一片衰败苍凉的景象。
昔日繁华已 不复存在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昔日飞在王导谢安住所里那高高殿堂的燕 子,如今已飞上了平常百姓人家那低矮的房梁。 事实上,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 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作者抓住 了燕子有栖息旧巢的特点,用“旧燕”唤起读 者想象昔日乌衣巷的繁荣、王谢家族的显赫, 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二字, 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枫”是季节;“桥”是地点; “夜”是时间;“泊”是时间。
枫桥夜泊
作者简介:

張继, 唐朝襄州人 (今湖北省襄 樊), 公元七五三年考上进士, 做 过监城判官和祠部员外郎等官职。 他所写的诗不事雕饰, 富有自然美, 以 “枫桥夜泊” 一诗闻名中外。
枫桥夜泊
唐代诗人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故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句


“乌衣巷口夕阳斜”, 表现出乌衣巷不仅 是映衬在败落凄凉 的古桥的背景之下, 而且还呈现在斜阳 的残照之中。本来, 鼎盛时代的乌衣巷 口,应该是衣冠来 往、车马喧嚣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 抹斜晖,使乌衣巷 完全笼罩在寂寥、 惨淡的氛围之中。

曾是名门望 族聚集之地
朱雀桥边野草花, 今日的衰 败景象 乌衣巷口夕阳斜。
古诗三首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 道,回到千年之前的唐朝,到枫桥 边,到乌衣巷口,透过诗句来体会 诗人那如烟的旅愁,那无穷的感慨。 今天我们学习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 名诗人写的,我们先学习第一首。
dì zhāo cí àn zhōu
帝 朝 辞 岸 舟
(皇帝) (朝阳) (告辞) (岸边) (小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