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与鲁迅小说主题之比较

合集下载

契诃夫和鲁迅

契诃夫和鲁迅

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比较两位作家的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把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虽然描写的都是丧子后的诉说,但表现的深度不同,姚纳的诉说是无人听,是社会的冷漠;祥林嫂的诉说虽有人听,但遇到的是嘲笑,是精神的摧残,是灵魂的虐杀。

看似一样孤苦,却是两种不同的诉说。

一、主人公相似的背景、孤苦的身世. 《苦恼》和《祝福》都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

《苦恼》描写彼得堡一位老马车夫姚纳在独子病死后,利用载客的机会,千方百计找人谈心,诉说自己心中的痛苦,但是始终无人理睬和同情,最后,悲哀凄苦、万般无奈的马车夫只得向小母马倾诉衷肠,得到了在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

《祝福》的主人公是一位安分耐劳、勤快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在儿子遭遇狼害之后,抑制不住悲痛向人们诉说,但得到的却是那个社会的轻蔑、厌恶和嘲笑,而最终成为那个社会的牺牲品。

3]二、丧子后的诉说:无处诉与有处诉契诃夫和鲁迅在他们的作品《苦恼》和《祝福》中,都注意到了人物宣泄精神痛楚的特殊方式——诉说。

人们在精神上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总想寻找一切机会反复的向人们倾诉郁积在心中的苦楚,从而减轻心中沉重的精神重压,抚平心灵的创伤。

《苦恼》整篇小说是围绕着马车夫姚纳想向人们倾诉心中的苦恼来展开的鲁迅在《祝福》中展示祥林嫂丧子之痛时,同样也采取了向周围人诉说的情节。

受尽磨难的祥林嫂,在儿子遭遇狼害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伤痛,总想将自己的不幸向人们诉说,希望得到些许安慰尽管“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

[6]但她还要“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直到最后只剩下“唔唔”的无奈了。

《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

《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

傅雅飞内容提要: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与鲁迅的《祝福》进行比较阅读:姚纳和祥林嫂都经历了丧子之痛,都想通过向人讲述来减轻一点悲伤。

前者是清醒自觉的自我拯救,后者是不自觉的意识相对模糊的自我拯救;前者最终只能向一匹马讲述悲伤,后者有倾听者,但讲述的结果更为残忍。

向别人传达痛苦是艰难的事情。

关键词:讲述自救自觉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与鲁迅的《祝福》放在一起阅读,使人感慨唏嘘万千。

一位彼得堡的马车夫姚纳新近遭遇了丧子之痛。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老马夫连续四次想把这种伤痛诉说给人听,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倾听。

军官、寻欢作乐的三个年轻人、看门人和年轻的车夫都匆匆行走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他人的苦恼既无兴趣亦无耐心,更无关心的热情。

老马夫最后向自己的马一股脑儿地倾诉了悲伤,马儿“嚼草,听着,闻主人的手”(契诃夫《苦恼》,安徽文艺出版社《契诃夫小说》,1998年版,汝龙译。

下同)。

小说有个副标题:“我拿我的烦恼去讲给谁听啊?”。

如果说契诃夫表达的是烦恼无处诉说的苦恼,鲁迅则展示悲伤诉说出来之后被践踏的悲哀。

无论如何,讲述都是一个困境,向他人讲述痛苦更是一个不分国界、时代的困境。

被痛苦包围,这种痛苦在心里反反复复已经熟读成诵,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被痛苦的大海吞噬,于是努力要把痛苦讲出来以求得片言只语的同情和安慰,这实际上是人的一种自救本能。

在风雪中,姚纳一边艰难地赶车,一边“好几回转身去看军官”,试图继续关于儿子死了的话题,但“军官老是闭着眼,明明不愿意再听”。

三个年轻人取笑姚纳的帽子是彼得堡最糟糕的帽子,姚纳嘻嘻笑着说“这帽子本是不行啦”;三个人一路上不断咒骂他,当听说他儿子死了后,其中一个驼背说“咱们都要死的”;途中驼背还给了他一个“脖儿拐”,他仍然笑着,屈辱地奉承他们“好高兴的几位老爷哟”,然后找到一点讲话的缝隙就诉说“我儿子死了”:他卑躬屈膝地对待所有咒骂侮辱甚至挨打,当然是因为小人物已经习惯这种屈辱,也是为了能有机会向这些陌生人讲述自己的悲伤。

开题报告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

开题报告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开题报告一、论题:《鲁迅与契诃夫的主体哲学及小说诗学综合比较研究》二、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动态鲁迅和契诃夫作为19世纪中国和俄国文坛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仿佛一把利刃,深深地刺向腐朽的旧中国和俄国黑暗的封建统治,但同时,我们又可以体味到作家笔下深沉的忧患和悲凉,那是对民族的深深的爱,在这一点上两位作家可谓不谋而合。

假使契珂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的无声的悲哀的音乐。

他们都是平庸的灵魂的写实主义”。

同时也有不少人对这两位进行对比分析,有黄陂的《鲁迅与契柯夫小说比较研究》,也有鲁非,韦乏的《两位文学大师之间—鲁迅与契柯夫的比较研究》,也有高兴的《精神病因分析与道德病情报告——鲁迅与契诃夫小说创作主旨比较》,但本文主要是将鲁迅和契柯夫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因为将注重价值关系的内部研究的方法和注重事实关系的外部研究的方式综合起来,我们才可能对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创作思想及方法艺术进行更深刻的比较。

在对于鲁迅、契诃夫主体哲学及小说诗学综合比较方面,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三、研究思路(提纲)第一章主体哲学:进化的精神和生活的道德(一)、进化链与生活流(二)、精神自觉与道德自律(三)、反抗绝望与摆脱庸俗第二章诗学观照:历史的向度和生活的纬度(一)、历史的离散力与生活的聚合力(二)、时空意识:混乱的历史与无边的大地(三)、“柴可夫(契诃夫)是我顶喜欢的作者”第三章小说技法:开放的现实和精湛的叙述(一)、创作方法:现实的和开放的(二)、叙事策略:深度与广度四、主要观点1、鲁迅和契诃夫的主体哲学意识、美学思想和创作技法应该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2、鲁迅和契诃夫的主体哲学分别以进化精神和生活道德为核心,以“反抗绝望”和“摆脱庸俗”为主3、两种迥然不同却又微妙联系着的主体哲学,使得鲁迅和契诃夫对外部图景进行诗学观照时分别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基础——历史向度和生活纬度。

4、基于两种哲学品格与美学特质之间存在着某种对话的需要,鲁迅曾在小说诗学方面受到契诃夫很深的影响。

鲁迅与契科夫的比较研究

鲁迅与契科夫的比较研究

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从《阿Q正传》到《孔已己》、从《药》到《狂人日记》,从《彷徨》到《呐喊》,再到《朝花夕拾》他笔耕不辍地践行着自己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

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

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他就是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鲁迅。

他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容貌、衣裳、心灵、思想"他如是说。

他也曾和鲁迅一样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知识分子,偶然遭受一两次痛苦,便会觉得这个刺激过于强烈,便会大叫起来;可是广大的群众,无时无刻不受着痛苦的压迫,感觉便麻木了,他们在大街上或者在住宅中所能看见的,只有沉默的人们,毫无声息地在活着动着他们到了过于痛苦的时候,反而只吹一声口哨。

"他就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契诃夫。

契诃夫与鲁迅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作家,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但却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他们的小说创作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人称鲁迅为"中国的契诃夫".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说过:"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们的弱点这一点,鲁迅和契诃夫是相似的。

"郭沫若为纪念契诃夫逝世四十周年曾专门著文,认为"鲁迅与契诃夫的极类似,简直可以说是孪生的弟兄。

假使契珂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的无声的悲哀的音乐。

他们都是平庸的灵魂的写实主义"。

他感觉前期鲁迅在中国新文艺上所留下的成绩,"也就是契珂夫在东方播下的种子"。

富有诗意的散文化结构——鲁迅与契诃夫小说的比较研究

富有诗意的散文化结构——鲁迅与契诃夫小说的比较研究
,
突 出人 物那 最富 于 性格表征 的 八 分 之 一 她在 帝 国 主 义 利 肆 提
、 、
《 故 乡 》 对杨 二 嫂这 个 开 豆 腐 店 的小市 民
,
封建 主 义 和 官僚资 本 主义 统 治下
。 。
受 压 迫 和剥 削 的一 面
,
又 揭 示 了 她 自私 自
,
市侩成性 的典 型 性格
,
这是半 封建 半殖 民地 社会畸 型 的妇女 形 象 鲁 迅 先 生 仅用 儿 百 字 孔乙 己
复 员 到 地 方 以后 依 旧不 改 其

他死 心 踏地 地 效 忠 沙 皇
极 力 维 护 沙 皇 专制统 治 及其 社 会 秩 序
从 在 华沙 当
`
⑤谢 灵 运 ⑧明 ⑦ 马欣来 ⑧ 葛兆 光
以 斗论 才 之 说
,
文 学史视为美谈

,

李 日华 《读 右 工 五 言
《 试 论 王 维 的佛 教 思 想 》
义 不 容辞却事
,
他在法庭 上 千方百 计向 主 子 表 白赤诚 和 功绩
,
其 契
,
结果却彻底暴 露 了他 的全部 罪 行 ; 他 的 一 片 忠 心 不 但 没 有得 到他 自以为 应 得 的 奖赏 这就是 普里 希别 叶 夫 中士
,
而且 被


想 做奴隶 而不 得 ”

的 悲剧性格 和 结 局


她涂脂抹粉

以 姿色
招徕顾客

乃 为 生 计所迫
,
就 勾勒 出她尖 嘴 薄舌

,
能说 会道

泼辣放

《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

《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

2014.11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与鲁迅的《祝福》放在一起阅读,使人感慨唏嘘万千。

一位彼得堡的马车夫姚纳新近遭遇了丧子之痛。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老马夫连续四次想把这种伤痛诉说给人听,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倾听。

军官、寻欢作乐的三个年轻人、看门人和年轻的车夫都匆匆行走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他人的苦恼既无兴趣亦无耐心,更无关心的热情。

老马夫最后向自己的马一股脑儿地倾诉了悲伤,马儿“嚼草,听着,闻主人的手”(契诃夫《苦恼》,安徽文艺出版社《契诃夫小说》,1998年版,汝龙译。

下同)。

小说有个副标题:“我拿我的烦恼去讲给谁听啊?”。

如果说契诃夫表达的是烦恼无处诉说的苦恼,鲁迅则展示悲伤诉说出来之后被践踏的悲哀。

无论如何,讲述都是一个困境,向他人讲述痛苦更是一个不分国界、时代的困境。

被痛苦包围,这种痛苦在心里反反复复已经熟读成诵,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被痛苦的大海吞噬,于是努力要把痛苦讲出来以求得片言只语的同情和安慰,这实际上是人的一种自救本能。

在风雪中,姚纳一边艰难地赶车,一边“好几回转身去看军官”,试图继续关于儿子死了的话题,但“军官老是闭着眼,明明不愿意再听”。

三个年轻人取笑姚纳的帽子是彼得堡最糟糕的帽子,姚纳嘻嘻笑着说“这帽子本是不行啦”;三个人一路上不断咒骂他,当听说他儿子死了后,其中一个驼背说“咱们都要死的”;途中驼背还给了他一个“脖儿拐”,他仍然笑着,屈辱地奉承他们“好高兴的几位老爷哟”,然后找到一点讲话的缝隙就诉说“我儿子死了”:他卑躬屈膝地对待所有咒骂侮辱甚至挨打,当然是因为小人物已经习惯这种屈辱,也是为了能有机会向这些陌生人讲述自己的悲伤。

当他决心与一个看门人去“攀谈”并被看门人粗鲁地赶走后,他“伛下腰,任凭苦恼来折磨他”,但没过五分钟他就仿佛感到了“锐利的疼痛”,无法忍受,于是不顾一天的劳动成果还不够他和马吃饱,就决定回住处去。

但回到住处也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讲述,还未开口,起来喝水的年轻人就睡着了。

试论契诃夫对鲁迅小说中_狂人_形象创造的影响

试论契诃夫对鲁迅小说中_狂人_形象创造的影响

试论契诃夫对鲁迅小说中“狂人”形象创造的影响刘碧波(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结晶,特别是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中外学者在将鲁迅与俄罗斯作家进行比较时议论最多的是鲁迅与契诃夫的相似。

两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和《第六病室》十分具有相通之处,而正是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和主体意识的不同又造成了鲁迅笔下“狂人”形象的变异。

关键词:鲁迅;契诃夫;狂人中图分类号:I0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5379(2009)0520131204The Influence of Chekhov on t he Creation of t he Image“Maniac”in L u Xun’s Story M ani ac’s Di ariesL IU Bi2bo(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L u Xun’s literary creation is a brilliant combination if the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is closely asso2 ciated with the Russian realistic literature.When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 u Xun and Russian writers,many Chinese scholars tend to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 similarity between L u Xun and Anton Chekhov.This paper analyzes L u Xun’s M a2 niac’s Diaries and Chekhov’s W ard N o.6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Chekhov on L u Xun in the latter’s creation of the image “maniac”.K ey w ords:L u Xun;Chekhov;maniac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结晶,特别是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鲁迅《故乡》与契诃夫《胖子和瘦子》之比较

鲁迅《故乡》与契诃夫《胖子和瘦子》之比较

鲁迅《故乡》与契诃夫《胖子和瘦子》之比较作者:方晓娣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8期方晓娣内容摘要:鲁迅与契诃夫是文学领域两位伟大的作家,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但他们的创作却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两位作家的短篇小说《故乡》和《胖子和瘦子》,可以发现:同样选取了旧时好友再次会面的场景,聚焦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出国民灵魂的奴性与病态。

但是,两者在篇幅结构,在对当时社会的揭露、批判的深广度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关键词:鲁迅契诃夫《故乡》《胖子和瘦子》比较研究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小说《故乡》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写了主人公归乡时与童年好友相遇的场景,描写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深受封建思想迫害的农民的悲惨生活,同时也塑造了麻木愚昧的农民代表——闰土这一典型形象。

契诃夫的小说《胖子和瘦子》创作于1883年,同样选取了多年不见的旧时好友在火车站相遇这一场景,卑躬屈膝和趋炎附势的瘦子成为沙皇俄国统治下底层小人物的典型形象,讽刺了当时俄国官僚政治制度霸权的黑暗现实。

鲁迅和契诃夫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但是却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塑造出了相似的人物形象,他们的作品在揭露和抨击社会的深刻性和创作风格上又各具特色。

一.相似的故事结构与人物契诃夫在一定程度上对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有着影响,看过他们的作品就能发现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将视角都聚焦于底层小人物,展现他们在黑暗社会中的苦苦挣扎,以此揭露统治阶级对他们的迫害。

在故事结构的处理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也有很多方面相似,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契诃夫的《第六病室》中的疯子,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和契诃夫的《苦恼》中的老马车夫姚纳。

通过对比《故乡》与《胖子与瘦子》可以发现,两位作者都取材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同样选取了旧时好友相遇的场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漠,以及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虽然鲁迅与契诃夫的思想立足点不同,但两人却通过相似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揭露了黑暗现实对底层小人物的压迫和摧残。

从作家和作品方面比较鲁迅的《祝福》和契诃夫的《苦恼》

从作家和作品方面比较鲁迅的《祝福》和契诃夫的《苦恼》

从作家和作品方面比较鲁迅的《祝福》和契诃夫的《苦恼》摘要: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在人物设置、动物描写、叙事类型等几个方面均不无接近之处,由此可以见出《祝福》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对《苦恼》所作的吸收与借鉴,但它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模仿或复制的结果,《祝福》通过对乡土中国的人与事的言说,显示出了作者鲁迅特有的艺术个性,并烙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印迹。

本文即从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之比较中通过两位文学大师透视人类灵魂的细腻笔触去感受不同人物给我们带来的同样强烈的心灵颤动。

关键字:人物设置;倾诉;倾听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

鲁迅在留日时期便开始接触契诃夫的小说,鲁迅多次说过他顶喜欢契诃夫,他在国内也一直重视译介契诃夫作品,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受契诃夫影响的痕迹。

但是与契诃夫小说带给我们的忧伤相比,鲁迅揭示的伤痛似乎更为深刻,或者说烙有鲜明中国文化的鲁迅的小说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心理认同感。

比较两位作家的两部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短篇小说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等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和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在表现人物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表现了内心凄苦,渴望别人的同情而不可得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这两篇小说虽同为短篇,却都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后既让人掩卷沉思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同时又由衷感叹两位作家对生活烛幽洞微的表现能力。

对照阅读完这两篇作品,让人深切感受到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同情,一种人性中的美德。

面对弱者的倾诉,其实只要我们做一个善意的倾听者,我们就会获得这种美德。

(完整版)契诃夫与鲁迅小说主题之比较汇总

(完整版)契诃夫与鲁迅小说主题之比较汇总

契诃夫与鲁迅小说创作主题之比较新中初级中学罗春兰鲁迅与契诃夫虽然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心理特征不同,但是他们的作品却呈现共同的特征。

契诃夫小说常从冷静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文章短小精悍、含而不露。

中国许多现代作家都受到契诃夫的影响,鲁迅更是以其犀利的文风继承和发扬了契诃夫的冷静笔触。

黑暗的社会环境,使契诃夫和鲁迅在作品都充满了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鞭挞。

他们的小说创作主题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哀其不幸”契诃夫和鲁迅小说中的很多人物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是大多数普通人民的代表,作者对他们寄予的多是同情和哀怜。

如契诃夫的《凡卡》《渴睡》《哀伤》《苦恼》等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被社会恶势力挤压到连一点微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他们在残酷的社会里讨生活,他们艰难地挣扎只为了能活下去,但这点基本的生存要求也被无情的现实撕得粉碎。

《凡卡》中凡卡悲惨的遭遇和他永远也寄不到爷爷手中的信;《苦恼》中只能向老马诉苦的老人……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她丈夫去世后,婆家要把她卖掉,但受封建礼教迫害的祥林嫂誓死不从。

守节不成反而受到礼教的惩罚,儿子死后,她几近崩溃,最终受尽嘲笑和折磨孤独地死去。

勤劳、淳朴的祥林嫂始终逃不脱悲惨的命运,《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颓废线的颤动》中的母亲,都有着和祥林嫂相似的悲惨命运。

还有《故乡》中中年闰土的悲惨命运,尽管闰土勤劳、朴实、为了生存努力劳作,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生活一日不如一日。

底层人民是黑暗社会最直接、最深重的受害者,他们出身贫困,没有受过教育,更不懂得反抗,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他们只能挣扎着生存。

压榨使他们贫困,贫困使他们无知,无知又加剧了痛苦和贫困这个恶性循环的锁链葬送了无数可怜的灵魂。

自幼就亲眼目睹过农民和城市贫民悲惨生活的契诃夫和鲁迅,深知人民的痛苦。

他们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创作,表现了他们对受压迫、受剥削、受歧视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觉醒的“疯子”与反抗的“斗士”——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契诃夫

觉醒的“疯子”与反抗的“斗士”——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契诃夫

第32卷第5期2019年9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2No.5Sep.2019收稿日期:2018-11-19作者简介:苏中美(1990-),女,辽宁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觉醒的“疯子”与反抗的“斗士”———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契诃夫的《第六病室》比较苏中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鲁迅创作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位患有“迫害症”的狂人形象,契诃夫创作于1892年的小说《第六病室》塑造了一位患有“被虐症”的疯子形象。

两位作者生活的年代与国家虽然不同,但基于相似的社会背景却塑造出了相似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鲁迅;契诃夫;《狂人日记》;《第六病室》;疯子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9)05-0063-03鲁迅1918年4月创作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转型期的第一部现代白话体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位患有“迫害症”的狂人,旨在通过狂人的疯言疯语,来揭开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面纱。

契诃夫1892年创作的小说《第六病室》,被认为标志着契诃夫思想的升华以及与“托尔斯泰主义”的决裂,小说通过对“疯子”格罗莫夫与医生拉京的对话,以及拉京从医生到成为第六病室病人的经历,控诉了俄国沙皇专制的黑暗与残酷。

虽然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国籍不同,且没有明确的相互影响的证据,但两篇作品都是作者对当时本国社会现实与历史进行认真观察与思考创作出来的。

他们敏感深邃,酷爱思考,创作出了具有相似个性的“疯子”形象。

一、“疯子”与“先驱”的双重性1918年,鲁迅在绍兴会馆酝酿出了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体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描写一位患有“迫害症”的狂人,起初他发觉旁人看他的眼神都很怪,他甚至感到赵家的狗看他的眼神都不对。

契诃夫与鲁迅短篇小说创作比较研究

契诃夫与鲁迅短篇小说创作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20-8-23作者简介:卜云飞(1989 ),男,锡伯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与外国文学㊂契诃夫与鲁迅短篇小说创作比较研究卜云飞(辽宁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辽宁大连㊀116029)㊀㊀[摘㊀要]19世纪世界文学长廊中,有两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是被誉为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的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另一位是孕育和创造中国白话文小说的鲁迅(1881~1936)㊂二者都是文学大师,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成就非常瞩目㊂笔者仔细梳理了二者的部分短篇小说,并对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㊂从相同性上来说,二者在小说结构安排上都遵循 幸福 转折 拯救 死亡 的写作模式,而且在主人公的选取上以及从人物自身往往会反射出来一种戏剧的 荒诞性 ,这种 荒诞性 使小说看似有了结局,往往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㊂从相异性上来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㊂[关键词]契诃夫;鲁迅;短篇小说;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 (2021)04-0185-03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1.04.083[本刊网址]http ://㊀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盛行,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代表人物有欧美的司汤达㊁查尔斯㊃狄更斯等,俄国有列夫㊃托尔斯泰㊁果戈里等㊂然而在短篇小说创作领域,俄国的契诃夫与中国的鲁迅都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二者在短篇小说创作过程中,既有相同性又有相异性㊂一㊁契诃夫与鲁迅短篇小说创作的相同性(一)小说结构安排上,都遵循 幸福 转折 拯救 死亡 的写作模式以‘套中人“和‘祝福“为例㊂‘套中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在当地过着貌似幸福的生活,然而他却不知大家对他极度地痛恨,在经历 结婚事件 漫画事件 骑自行车事件 争吵事件 之后,别里科夫的命运开始改变了,虽然他极力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但是也无法挽回他悲剧死亡的命运㊂在鲁迅笔下,‘祝福“中祥林嫂的遭遇也如出一辙,她在鲁四老爷家本来做得很好,也找到了人生的归宿,谁曾想,婆婆的行为却让祥林嫂陷入了万劫不复的人生境遇㊂后来,她也试图通过 捐门槛 来拯救自己,但是她却没能抵挡住无情的命运,在一个风雪交加的祝福晚上,死在了风雪之中㊂契诃夫‘一个文官的死“中的切尔维亚科夫㊁‘渴睡“的瓦丽卡㊁‘万卡“中小男孩等,鲁迅笔下‘孔乙己“中的孔乙己㊁‘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等,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例外,都经历了类似的人生㊂由此可见,契诃夫与鲁迅都运用了 幸福 转折 拯救 死亡 这一模式来创作短篇小说,二者都遵循这样的写作原则㊂然而这一模式在写作中的运用是有所损益的㊂首先,幸福 可以是指隐藏着危机的幸福,表面上从事的是体面工作,貌似幸福,但却是生活在当下最为不幸的人的缩影㊂将别里科夫与单四嫂子拿来对比,不难发现这里的 幸福 从唯心主义观点上来讲,是以主人公意志为核心的幸福㊂其次,在人生道路上的 转折 ,大多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不断地遭到摧毁,开始走向死亡的深渊㊂再次,在二者众多小说中,主人公都采取自我 拯救 的方式意图改变命运,有务实 捐门槛 求得救赎的祥林嫂,有道歉祈求别人原谅达到内心释然的切尔维亚科夫,有杀死婴儿仅仅想要睡觉的瓦丽卡等㊂最后,主人公都避免不了 死亡 的厄运,导致死亡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有因为 封建礼教吃人 而死的华小栓,有因过度害怕等级制度而吓死的切尔维亚科夫,有精神上死亡犹如行尸走肉的闰土等㊂(二)主人公的选取上以及从人物自身反射出来 荒诞性 在主人公的选取上,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小人物 ,契诃夫经常选取小公务员㊁儿童㊁病人等人物形象,鲁迅所选的都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社会底层人,书生㊁密友㊁农民等㊂正是这样的人物身上,才能看到人物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制度下那种 荒诞性 ㊂‘渴睡“中的主人公瓦丽卡,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因为家庭原因,才沦落到去富人家为富人带孩子㊂在普通人的世界里,睡觉是一件在平凡不过的事情,算不上是一种奢求,然而对于瓦丽卡来说,她不能睡,原因是什么 俄国农奴制度㊂在这样一种社会制度下,一个善良㊁单纯的女孩,竟然为了睡觉而杀人,到了这一步,瓦丽卡的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她的人格已经开始分裂㊂如此的社会与制度,会把 天使 变成 魔鬼 ,把 魔鬼 变成更加凶残的 恶魔 ,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人物被外在因素摧残的过程,人格被逐渐扭曲,人物最终走向死亡㊂然而,探求其死亡的原因,却是因为 渴睡 ,就因为想睡觉,而杀死了一个无知的婴儿,一个还未了解这个世界的孩子,荒诞不已㊂如果世界真的变成这样,那也许作者并不希望生命来到这样的世界,历经磨难,扭曲人性,最终又消亡在这里㊂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并不了解这样社会的新生婴儿来说,也算得上是一种无奈的幸福㊂小说结尾瓦丽卡终于如愿,进入梦乡,但却死在了自己的梦想里,死的这样荒诞㊂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拿出小手绢来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里瞧一眼,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㊂ 这是原文中一段对切尔维亚科夫打喷嚏时的描写片581第34卷第4期㊀总第290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4.No.4(Gen.No.290)2021年2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Feb.(last half)2021段,仔细对比他前后矛盾的言行,不难发现,在主观思维活动中,主人公对自己有一种骄傲自大的心理暗示,外在表现就是 一点也不慌 ,但他实质上还是一个等级低下的文官,只能 照 有礼貌人的样子来伪装自己,装作是上等人㊂ 说的就是呀!我已经赔过不是了,可是不知怎么,他那样子有点古怪 他连一句合情合理的话也没说㊂不过那时候也没有功夫细谈㊂ 契诃夫用 合情合理 来刻画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对于小人物来说,长官应该对他进行批评,才算 合情合理 ㊂虽然切尔维亚科夫具有反抗意识,但面对现实中等级森严的制度,不得不去道歉㊂妻子的表现(话语)也说明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不仅影响当时的官场生活,就连自己的家庭也深受其害㊂ 小人物 欺软怕硬,势利眼,对上级长官的过分害怕使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变异,人物的心理活动由小说最开始的放松自由转向恐惧害怕㊂一个人就因为打了个喷嚏就死了!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有一种戏剧的荒诞性,但却真实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 农奴制度下 小人物 的悲剧命运及低下的社会地位㊂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因为荒诞的原因而死亡㊂一方面,他们深受沙皇俄国农奴制度影响,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 小人物 的内心世界是脆弱的,他们的内心与思想已经被束缚,逃脱不了荒诞的命运,三品文官的生活就是这样,欺软怕硬,尊上欺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生活在人格的缝隙中,具有双重人格㊂鲁迅笔下‘药“中的华小栓得了痨病,华老栓竟然用人血馒头为小栓治病,然而华小栓的死源于华老栓的愚昧无知㊁麻木不仁㊂华老栓只是当时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缩影,封建社会时期残留下来的毒素蚕食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封建礼教带来的恶果就是 人吃人 ,跳出人物回看小说情节,不免觉得华小栓死的有些荒诞,在封建迷信的社会中,因为吃了一个貌似灵丹妙药的人血馒头,结束了年幼的生命㊂‘狂人日记“中 我 怪诞离奇但却偶尔令人觉得具有正常思想,思维的跳跃与变化,不仅展现的是个人行为的变化,同样也是社会动荡不安的一种真实写照,具有荒诞的艺术特效㊂(三)看似有了结局,往往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用科学信息的语言来说,契诃夫小说的简短是 浓缩的整个人类生活的信息 (在‘大学生“中讲的是整个人类的生活)㊂在传统的经典文学中,这种功能是由长篇小说来完成的㊂ 这与我国学者对契诃夫作品 文短气长 的评价不谋而合㊂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往往给人一种看似有了结局,但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的阅读体验㊂‘套中人“中 可是伊万㊃伊万内奇不住地翻身㊁叹气,后来他起来,又走出去,坐在门边,点上烟斗㊂ 为什么 翻身 叹气 , 点上烟斗 时他又在想什么?也许是在想:这个世界到底还有多少 套中人 ,又有多少人将来会变成 套中人 ,在 荒诞 中死去㊂‘渴睡“中的瓦丽卡就因为想睡觉,杀死了婴儿,得以如愿,可她却在睡梦中死了,死的那样荒诞㊂然而 瓦丽卡式 的死亡并没有结束,瓦丽卡死了,但是像她一样的人在俄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在作者看来这些 瓦丽卡 都会死,如果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不消亡,那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㊂死,是瓦丽卡人生故事的结局,然而却是他人悲剧命运故事的开始,所谓短篇小说,实际上却是一部部形态万千的长篇巨作,谁都可以想象故事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㊂鲁迅作品‘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是一名寡妇,她和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丈夫死去的两三年里,她没有失身也没有再嫁,她心中甚至连再嫁的念头也没有过,她只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的儿子,她夜以继日的纺纱,做着超出自己体力的活儿㊂即使这样,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里,她仅有的这点小小心愿也无法实现㊂虽然儿子不幸因病死去,但是她依然执着,期待着明天的到来,然而令我们无法想象的却是:明天 将会给单四嫂子带来什么,是幸福还是不幸?作者将明天的故事留给读者,让读者尽情地想象,想象 明天 的故事㊂鲁迅曾经这样评价过契诃夫说: 这些短篇,随作者自以为 小笑话 ,但和中国普通之所谓 趣闻 ,却又截然两样的㊂它不是简单的只招人笑㊂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后总还剩下些什么, 就是问题㊂ 正是这种创作风格,才能让广大读者虽阅读眼前的短篇小说,但却在思想意识里遨游在鸿篇巨制之中㊂二、契诃夫与鲁迅短篇小说创作的相异性(一)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契诃夫笔下俄国社会的 小人物 ,既是悲惨的,又是可怜的㊂‘套中人“里的别里科夫,‘第六病室“里的疯子们,‘变色龙“里的小官吏奥楚蔑洛夫,他们无一例外地悲惨㊁可怜,最终都在荒诞之中,撒手人寰㊂作者对他笔下的 小人物 没有同情,只有无情的嘲笑和冷漠的讽刺㊂在这些 小人物 身上,作者看到的是农奴制度的腐朽,等级制度的戕害,通过对 小人物 嘲笑与讽刺,表达对社会制度的强烈不满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㊁单四嫂子㊁闰土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均烙印着被封建旧社会毒害的印记,这些人都是旧社会的牺牲品,深陷 人吃人 的境地㊂鲁迅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方面,对他们怀有人道主义同情与恻隐之心,对华小栓的死而哀悼,对麻木不仁的闰土而惋惜,对单四嫂子的明天而无可奈何 另一方面,对他们又抱有愤怒之情,怒其愚昧无知㊁不可救药㊂(二)作者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过程中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具有单一性,而鲁迅则具有多样性㊂契诃夫单从小说中主人公的一举一动㊁心理变化㊁内心独白的角度来阐释主题,并没有跳出主人公自身的束缚,虽然对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但未免有些单调㊂然而鲁迅不单从这一个方面表达主题,还从社会环境㊁自然环境㊁ 看客 的角度多方面入手来表达情感㊂‘药“一文中,在刻画斩首示众场景时,作者将 看 与 被看 的人物放在同一舞台上,全面地展示了作者要表达和批判的民族劣根性,小说结尾处,更是妙笔生花,用阴黑天空,乌鸦现身,来渲染极致的悲与痛㊂(三)作者对主人公 死亡 的编排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会面临肉体死亡的命运,沙皇俄国社会这些 小人物 死亡是必然的,可主人公死亡的原因往往出乎意料,比较离谱㊂切尔维亚科夫因打了一个喷嚏而死,瓦丽卡因想睡觉而死等㊂而鲁迅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作者不但让其肉体死亡,更多强调人精神层面的死681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34卷第4期㊀总第290期亡,精神的摧残与死亡远比肉体死亡来得更为可怕㊂祥林嫂为得到解脱与救赎,就经历了精神的摧残与死亡,鲁迅以乐景写哀情,让祥林嫂死在了除夕夜欢乐的 祝福 声中㊂参考文献:[1]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3,45.[2]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1890年代 1920年代初)[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318.[3]温祖荫.鲁迅论中外小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59.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ekhov s and Lu Xun s Short StoriesBU Yun -fei(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9,China)Abstract :Chekhov and Lu Xun are literary masters,and their achievements in short story creation are very remarkable.The author carefully sort out parts of the short stories and study and analyze the text to interpre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ways in literary creation of the two writers.From the identity,both follow the novel structure arrangement as the model of happiness -twist -save -death .What s more,on the selection of the protagonists and characters,the novels often reflect a kind of absurdity in drama.It seems that this kind of absurdity makes the novelshave an end,and often they give people endless imagination.From the diversities,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authors attitudes towards the characters,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oughts and emotions.Key words :Chekhov;Lu Xun;short stories;comparative study(责任编辑:章樊)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178页)The Application of Affective Teaching into English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GUI Shan -shan(Dean Department,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Wuhan Hubei 430074,China)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affective factor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is not only an inner emotional potential and important constituting element,but also a powerful spirit that influence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aspects as well a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e formation of moral spirits.The cultivation of affec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iciency.In the meanwhile,it is the vital task of teaching activities.To the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significance of affective teaching and explores on how to adoptemotional factors and strategies to motivate the interest of learning English for students from several fields.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affective teaching;teacher -student relationship(责任编辑:桂杉杉)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本㊀刊㊀声㊀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㊁汇编㊁发行㊁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㊂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㊂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㊂781第34卷第4期㊀总第290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4.No.4(Gen.No.290)2021年2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Feb.(last half)2021。

《苦恼》与《祝福》之比较

《苦恼》与《祝福》之比较

《苦恼》与《祝福》之比较本文将通过比较“苦恼”与“祝福”这两个关键词,探讨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区别与。

我们将先概述每个关键词的含义,然后分析它们对人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解除苦恼和增强祝福的方法。

“苦恼”是指人们感到忧虑、不安、痛苦或失落的情绪。

这种情绪可能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个人的承受能力,便会使人陷入苦恼的情绪中。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苦恼。

例如,工作中遇到困难、学习成绩不佳、与家人争吵等,都可能让人感到苦恼。

这些苦恼的表现形式可能因人而异,但都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抱怨;“祝福”是指对他人的美好祝愿或祈福,它能够带给人温暖和力量。

祝福可以是对他人的帮助、关心、鼓励和支持。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祝福。

例如,生日时收到祝福,困难时期得到他人的帮助,或者是在成功时听到鼓励的话语。

这些祝福能够让人更加坚定前行的脚步,提高士气。

为了增强祝福的力量,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人在挫败中重新振作;积极传递正能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苦恼”与“祝福”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情绪。

虽然它们看似相反,但实际上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苦恼”可能促使我们寻求帮助和关怀,进而感受到“祝福”;另一方面,“祝福”也可能为我们减轻压力和苦恼,让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合理应对苦恼和增强祝福。

遇到苦恼时,我们要勇敢面对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我们也要懂得感恩他人的祝福,珍惜身边人的关怀和支持。

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用“祝福”来化解“苦恼”,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苦恼”与“祝福”,并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那么,大家曾在生活中感受到哪些“苦恼”和“祝福”?请在评论区分享大家的经历和感受吧!在文学的海洋中,两位伟大的作家契诃夫和鲁迅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人性的悲欢离合。

契诃夫《苦恼》与鲁迅《祝福》之比较——兼论中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渊源

契诃夫《苦恼》与鲁迅《祝福》之比较——兼论中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渊源

版杂 文集 《 热风 》。此后几乎每年 都有杂感集 问世 。在2 年 0
代 中 期 , 曾参 与创 办 《 原 》 周 刊 、 《 丝 》周 刊和 文 学 社 莽 语 团末名社 。12 年后先后在 中山大学 、厦 门大学任教授 。 97 由此 可见 ,鲁 迅和契诃夫 同属 划时代的伟大作家 ,他 们 在大革命 时期 ,高扬批 判现实主义 的大旗 ,不遗余力地做 旧 制度 的掘 墓人 。两位 文学 巨匠都接触 过社会上大量 的 “ 小人 物 ”,同情并关注着他 们的悲惨命运 ,在他们 的作 品中,都 无一例外深深地打上 了作家感情的烙印。
两部小说同属于对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
两部 小说都是在 国家社会动荡 、政府 统治最黑暗 、人 民 深 受压迫而苦 不堪言 的大背 景下写成 的,因此都 比较客观和 直接 地反 映了当时 的社会状 况,对 旧社会 的阴暗进行 了无情 的揭 露和 批 判 。 契诃 夫 的 《 苦恼 》写 于 1 8 年 ,这 时候 正是 沙皇俄 国 86 最 黑暗的时期 ,俄 国广大工农 陷入 了极度贫 困和 大量破产 的 悲惨 境地 ,资产 阶级 自由派在 沙皇的高压专制 统治面前俯首 贴耳 ,不敢违逆 ,不愿意正视社 会现实 。一些 小市民卑微麻 木 ,苟且度 日,沉 沦于黑暗之 中……面对社会上 诸多弊端 , 作 者 一 方 面 强 烈 不 满 , 另 一 方 面 又 受 到 时 代 的局 限 , 苦 于 找 不到 出路 和正确答 案。 因此 ,他 在作品里 ,除了抨击 反动统 治 、批 判 黑 暗 现 实 外 , 还 无 情 地 揭 露 了 当时 俄 国在 反 动 政 府 的统治下 ,小市 民的庸俗和丑恶 。 鲁 迅 的 《 福 》 写于 12年 2 ,故 事 也 以中 国2年 代浙 江 祝 94 月 0 东部的农村乡镇作为写作背景。此前,中国发生 了两件惊天动 地的事件 ,其一是1 1年 由孙 中山领 导的辛亥革命 ,推翻 了满 91 清王朝封建专制的统治。其二是1 1年 由知识分子发起 的,目 99 的 在 于 反 帝 、 反 封 建 和 提 倡 新 思 想 与 新 文 化 五 四运 动 。 《 祝 福 》 完 成 于 辛 亥 革 命 和 五 四 运 动 之 后 的 北 洋 政 府 执 掌 政 权 的 黑暗时期 。当时的 中国虽然 已推翻 了封 建腐败的满清王朝 , 但 时局动乱 ,军阀割据 ,战祸连连 ,民不聊生 。封建势力和 封 建思想仍然 是死死束缚 中国老百姓手脚 的桎梏 ,而妇女受 害 尤为 严 重 。当 时的农 村 妇女 不仅 受 到 “ 座大 山”的压 三 迫 ,还惨遭 根深蒂 固的封 建礼教及迷信邪说的蹂躏和毒害。

比较文学论文(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论文(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论文(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第一篇:比较文学论文(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摘要:比较文学中关于契诃夫和鲁迅的比较之多,笔者从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入手比,试图比较分析两者创作的异同点。

如创作的手法,作品情感的倾向,人物的塑造等等。

关键词:鲁迅契诃夫比较文学狂人讽刺鲁迅文学与契诃夫文学的比较鲁迅,一个为众人皆知的名字,一个近代文学的奠基人。

其作品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从《阿Q正传》到《孔已己》、从《药》到《狂人日记》,从《彷徨》到《呐喊》,再到《朝花夕拾》鲁迅先生始终如一地践行着自己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以及‚寄意寒心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千古名言‘。

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

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

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他就是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鲁迅。

他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他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容貌、衣裳、心灵、思想;人的智慧上应当是明豁得,道德上应该是清明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明的‛。

他也曾和鲁迅一样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知识分子,偶然遭受一两次痛苦,便会觉得这个刺激过于强烈,便会大叫起来;可是广大的群众,无时无刻不受着痛苦的压迫,即便感便麻木了,他们在大街上或者在住宅中所能看见的,只有沉默的人们,毫无声息地在活着动着他们到了过于痛苦的时候,反而只吹一声口哨。

‛他就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契科夫。

-契诃夫与鲁迅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作家,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但却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他们的小说创作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人称鲁迅为“中国的契诃夫”.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说过:‚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们的弱点这一点,鲁迅和契诃夫是相似的。

契诃夫与鲁迅小说主题之比较

契诃夫与鲁迅小说主题之比较

契诃夫与鲁迅小说创作主题之比较新中初级中学罗春兰鲁迅与契诃夫虽然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心理特征不同,但是他们的作品却呈现共同的特征。

契诃夫小说常从冷静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文章短小精悍、含而不露。

中国许多现代作家都受到契诃夫的影响,鲁迅更是以其犀利的文风继承和发扬了契诃夫的冷静笔触。

黑暗的社会环境,使契诃夫和鲁迅在作品都充满了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鞭挞。

他们的小说创作主题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哀其不幸”契诃夫和鲁迅小说中的很多人物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是大多数普通人民的代表,作者对他们寄予的多是同情和哀怜。

如契诃夫的《凡卡》《渴睡》《哀伤》《苦恼》等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被社会恶势力挤压到连一点微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他们在残酷的社会里讨生活,他们艰难地挣扎只为了能活下去,但这点基本的生存要求也被无情的现实撕得粉碎。

《凡卡》中凡卡悲惨的遭遇和他永远也寄不到爷爷手中的信;《苦恼》中只能向老马诉苦的老人……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她丈夫去世后,婆家要把她卖掉,但受封建礼教迫害的祥林嫂誓死不从。

守节不成反而受到礼教的惩罚,儿子死后,她几近崩溃,最终受尽嘲笑和折磨孤独地死去。

勤劳、淳朴的祥林嫂始终逃不脱悲惨的命运,《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颓废线的颤动》中的母亲,都有着和祥林嫂相似的悲惨命运。

还有《故乡》中中年闰土的悲惨命运,尽管闰土勤劳、朴实、为了生存努力劳作,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生活一日不如一日。

底层人民是黑暗社会最直接、最深重的受害者,他们出身贫困,没有受过教育,更不懂得反抗,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他们只能挣扎着生存。

压榨使他们贫困,贫困使他们无知,无知又加剧了痛苦和贫困这个恶性循环的锁链葬送了无数可怜的灵魂。

自幼就亲眼目睹过农民和城市贫民悲惨生活的契诃夫和鲁迅,深知人民的痛苦。

他们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创作,表现了他们对受压迫、受剥削、受歧视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鲁迅与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

鲁迅与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

目录题目 (1)内容摘要、关键词 (1)正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4)结语 (6)注释 (6)参考文献 (7)英文摘要、关键词 (7)致谢 (8)鲁迅与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浅析内容摘要:鲁迅和契诃夫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

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反映小人物的人格品质,把小人物身上带有的奴性的社会成员心理如实的表现出来;在创作手法上都采用了反语技巧,体现两位大师情感上的“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理智上的“怒其不争”,深知其弱点。

两位作家笔下的小人物所处的环境不同,又各具特色。

关键词:小人物、人格品质、反语技巧郭沫若曾评价:“鲁迅的作品和契诃夫的极相类似,简直可以说是孪生兄弟。

假使契诃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无声的悲哀的音乐。

”[1]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鲁迅不愧喻为中国的契诃夫。

两位大师都以短篇小说著称,同时擅长讽刺、诙谐的手笔,都把小人物这个题材放在创作的首位,用几乎无事的小事来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

但两位大师笔下的小人物又各有千秋。

一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家。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

他的笔端时时触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

契诃夫与鲁迅作品的伟大意义在于,他们都能无情的嘲弄现实生活中一切庸俗的东西,鞭挞恐怖的封建社会和奴性的社会成员心理,唤醒人们同他们进行斗争,并坚信美好的生活必将到来。

但契诃夫在艺术题材上实现了巨大的创新,最突出的特征是把日常生活的矿石变成宝贵的金子。

鲁迅在描写小人物时含沙射影,让读者去慢慢领会,契诃夫在这一点上比鲁迅更直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诃夫与鲁迅小说创作主题之比较
新中初级中学罗春兰
鲁迅与契诃夫虽然各自所处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心理特征不同,但是他们地作品却呈现共同地特征.契诃夫小说常从冷静客观地角度分析问题,文章短小精悍、含而不露.中国许多现代作家都受到契诃夫地影响,鲁迅更是以其犀利地文风继承和发扬了契诃夫地冷静笔触.黑暗地社会环境,使契诃夫和鲁迅在作品都充满了对劳苦人民地同情和对黑暗现实地鞭挞.他们地小说创作主题地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社会底层小人物地“哀其不幸”
契诃夫和鲁迅小说中地很多人物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是大多数普通人民地代表,作者对他们寄予地多是同情和哀怜.
如契诃夫地《凡卡》《渴睡》《哀伤》《苦恼》等作品中地人物都是被社会恶势力挤压到连一点微小地愿望都不能实现,他们在残酷地社会里讨生活,他们艰难地挣扎只为了能活下去,但这点基本地生存要求也被无情地现实撕得粉碎.《凡卡》中凡卡悲惨地遭遇和他永远也寄不到爷爷手中地信;《苦恼》中只能向老马诉苦地老人……
鲁迅《祝福》中地祥林嫂,就是“吃人”地封建礼教地受害者.她丈夫去世后,婆家要把她卖掉,但受封建礼教迫害地祥林嫂誓死不从.守节不成反而受到礼教地惩罚,儿子死后,她几近崩溃,最终受尽嘲笑和折磨孤独地死去.勤劳、淳朴地祥林嫂始终逃不脱悲惨地命运,《明天》中地单四嫂子、《颓废线地颤动》中地母亲,都有着和祥林嫂相似地悲惨命运.还有《故乡》中中年闰土地悲惨命运,尽管闰土勤劳、朴实、为了生存努力劳作,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生活一日不如一日.
底层人民是黑暗社会最直接、最深重地受害者,他们出身贫困,没有受过教育,更不懂得反抗,残酷地社会现实使得他们只能挣扎着生存.压榨使他们贫困,贫困使他们无知,无知又加剧了痛苦和贫困这个恶性循环地锁链葬送了无数可怜地灵魂.自幼就亲眼目睹过农民和城市贫民悲惨生活地契诃夫和鲁迅,深知人民地痛苦.他们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地创作,表现了他们对受压迫、受剥削、受歧视地劳苦大众地深切同情.
二、对奴性十足且麻木不仁地人“怒其不争”
“怒其不争”这一群体,是契诃夫和鲁迅小说创作地大多数,他们同样是生活在社会下层地劳动人民,他们有机会作出一定地反抗,但他们没有,而是麻木顺从、奴性十足.
契诃夫地《小公务员之死》即是这样一个悲剧.小公务员在看戏时打了个喷嚏,唾沫星子溅到了前座将军地头上,将军大人并没有在意,但小公务员却三番五次去向将军道歉,唯恐将军大人不肯原谅他而对他施加惩罚,不利于他今后地发展.从此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不久就一命呜呼.在当时黑暗地社会,官吏地暴虐统治造成了卑微地小人物地畏惧心理,可悲可叹!
鲁迅小说代表作《阿正传》中地阿就是这种愚昧、麻木、沉默地国民人性地集中体现.阿没有“资产”,住在土谷祠中,拷给别人打零工为生,但他却瞧不起和他有着相同地位地小,他没有社会地位明确地意识,为了摆脱卑微地困境,他只能在想象中把自己抬高到高于别人地地位上,并不懂什么叫反抗.小说《孔乙己》中地孔乙己,读了点书,不肯与劳动人民为伍,又不肯靠勤劳为生,在“偷”地生活中得过且过,最终落得一个悲惨地结局.他地命运令所有人同情,也包括作者,但作者寄予地更多地是“怒其不争”.还有咸亨酒店地那些愚昧麻木地看客,那些笑声,也是鲁迅“怒其不争”这一群体地人物.
阿与小公务员同样都是社会中卑微地小人物,他们不愿低人一等,却和所有可悲可叹地小人物一样不从自强地途径去追求平等.他们或强忍着被压迫,或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最终都难逃悲惨地结局.这一类人使契诃夫和鲁迅讽刺地主要对象,为地是警醒麻木沉睡着地国民.契诃夫地《跳来跳去地女人》《文学教师》,鲁迅地《药》《长明灯》等都对这一类小人物地庸俗丑恶进行了有力地抨击.
奴性十足地小人物是当时黑暗社会群体地代表,官僚统治、物价飞涨、等级观念、失业等都是造成小人物奴性心理地原因.他们比起备受践踏地社会底层地小人物来,上有反抗地力量却不反抗;有力气却不劳动,只想得过且过;看到和自己同样出境地人非但不同情,反而幸灾乐祸.他们目光短浅,可叹可恨.因此,作家对他们最强烈地感情就是——愤怒,对他们地麻木地愤怒;对他们在麻木中忍受,在麻木中自我满足地愤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使契诃夫和鲁迅“忧
国忧民”地最大体现.对社会地强烈责任感和对人民地深切同情使契诃夫和鲁迅创作地很多小说人物形象都是关于奴性十足地小人物地,他们希望借文学来改变国民麻木愚昧地心灵,用精神地武器来鼓舞和警醒世人,一起来反抗黑暗地社会现实.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地主要原因.
三、对腐朽黑暗地社会现实地无情揭露
借文学作品来揭露当时地社会现实,这是十九世纪批判实施主义作家作品地主要特点.《第六病室》是契诃夫揭露黑暗现实地一部力作.阴暗又充满令人窒息气味地第六病室,是俄国现实制度下地罪恶缩影.“被虐狂”格罗莫夫实际上是一个有头脑地人,被当做疯子关进第六病室之前,他抨击过社会时弊,被丢进病室后,他还清醒地驳斥拉京医生地“懒汉哲学”和“托钵僧精神”.契诃夫通过对格罗莫夫这一人物地塑造告诉读者,在沙皇专制地俄国,动脑筋和爱思考地人被认为是“疯子”,而能洞察专制制度罪恶地人却恰好是这些“疯子”.契诃夫通过对格罗莫夫地描绘,成功地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地荒诞无情.
与之极其相似地是,鲁迅也以《狂人日记》为开端,结束了他早期著译后地十年沉默期,开始了另一个思想和文学活动期.《狂人日记》写出了一个独自觉醒者地发现、苦斗和挫折.“狂人”同格罗莫夫一样被认为是“疯子”,他要“诅咒”和“劝转”“吃人地人”.“狂人”越是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礼教地吃人本质,越是反抗这种礼教,周围地人越是把他视为一个不值得理解地“疯子”.正因为如此,他所有地努力才会归于失败.
契诃夫和鲁迅通过格罗莫夫地“被虐狂”行为和“狂人”地一系列叛逆行为,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社会生活地残酷画卷.通过阿曾把希望寄托在革命上,可最终却被糊里糊涂地砍了头;通过祥林嫂无奈地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却被封建地贞洁观念给扼杀;通过凡卡把希望寄托在一封根本寄不出去地信上等小人物毫无意义地抗争行为,突出人物地悲剧色彩,深刻地批判了统治阶级地残暴和虚伪.作家希望借此来警醒人们认识到自己身处地落后、愚昧又残害人民地无情社会.契诃夫和鲁迅,同广大人民一样身处黑暗统治地阴影下,手无寸铁又充满对国家地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充满对人民地同情和对统治者地痛恨.在这种状况下,文学是他们表达自己,抨击敌人地唯一武器.尽管契诃夫是含蓄地,鲁迅是犀利地,但这种精神地武器却有着一样地目地,就是抨击封建制度地落后,指出要创造新
生活地出路就是要推翻封建统治这个黑暗地堡垒.
契诃夫和鲁迅处在相似地社会背景下,怀着强烈地社会责任感,用冷静而深刻地洞察力把对社会地不满倾诉于笔下.契诃夫毕其一生和庸俗势力斗争,在揭露庸俗事物方面坚决有力.鲁迅则始终关注国民性地改造,对农民和知识分子地愚昧、麻木和自视清高、无所作为痛加针砭,对封建思想文化毒害之深有明晰地洞察.他们对社会地批判是严肃而有韧性地,对美好生活地向往和追求是热烈而又执着地.契诃夫和鲁迅,一个是含蓄地冷静,一个是犀利地冷静,尽管文风不同,但思想主题却是一致地;对国家、对人民地爱和忧虑都是沉痛地.作家个人地力量是有限地,但其创作地精神力量却是无限地,契诃夫和鲁迅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将强烈地责任感化为精神地力量,给沉睡地祖国和人民以警醒和震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